“伙计们,循环就是重新来过,和单机游戏再来一次概念相同,对了!
罗拉快跑也是一样的。
果然灵感女神会眷顾我们的!
”“上帝保佑!
就这么办吧”这也许是编剧头脑风暴的大概对话确定了剧本的大致方向,当然投资人早就定准了市场群体:美国青少年。
对,所以你们的主角必须是一群年轻人。
“上帝啊,一个逃不出去的屋子,一群青少年,一群怪物,那不是和林中小屋一样了吗?
”“绝对不会,我们是循环类的电影,让我们先把开场结局定下来吧。
首先虽然是一群青少年,但他们很善良,没有原罪!
而且结局并没有人死亡。
”“那,就不是鬼屋类型的片了啊。
”“哈哈,没错。
这是陷入困境。
你想想几个青少年,为了抑郁症朋友来冒险,表面上是帮助朋友寻找失踪的姐姐,实际上是帮她走出阴影。
他们经历多次死亡,多个怪物追杀,在生存与恐惧双重压迫下,最终他们还是互相帮助,打败了怪物们,见到了黎明的曙光。
瞧瞧,我已经看到观众在影院偷偷掉眼泪了。
”编剧开始累计素材。
创作背景故事,人物,大纲,一场戏一场戏的写。
修改完直到研讨会。
“你们也发现问题了吧?
但没办法,我们尽力了。
”“哈利路亚,恐怖片没有人死真的不行吗?
”“喂喂,关键不是这个吧,你们太小看人性的黑暗了吧?
反正要我说,最好的朋友和我自己的生死,我大概率选择后者,除非你们用事说话,别告诉观众他们是好朋友,要用事儿说话!
用事!
”“没有时间了,不仅是催稿的问题,而是我前面没有空间铺垫和塑造他们的友情了,只能通过台词了,后面的进入第三幕我也不打算改了,就用手机吧,反正游戏里也是道具,不合理也说的过去吧。
还有还有,这次,就不用黑人了吧。
”“上帝保佑!
”咳咳,作为观众,我得承认咳咳就爆炸的那场戏确实很意外。
但这个第三幕,也就是最后20分钟左右,真的太格式化了(完全成了城堡营救分五步的奴隶)反派又死于话多?
拜托,应该有别的解决办法吧。
优点:效果达到了,有血浆,有很多死法,有一些意外,符合宣传,主题简单直接,目标明确。
(给我相同的,但要不一样。
老实说,做到了)缺点:百分之八十的双重魔幻。
观众能接受有鬼,有丧尸,但有哪个观众能接受钢铁侠鬼上身或者美国队长暴打丧尸的?
你把鬼怪和循环概念融合在一起,十分危险,除非给个合理的解释,哪怕是编呢?
就比如《战争幽灵》,当然你们没办法用科幻的概念去解释,但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比如,我是说假如。
是一个人在玩游戏呢?
最后的反转是一个玩家臭骂两句关掉这个游戏,然后你在定格或者把玩家吸进去都行。
女人是怎么对男人的不解释行为的,难道编剧心里没数吗?
《直到黎明》电影版:一场对游戏精神的致敬与妥协 ——在轮回的阴影中寻找叙事的平衡 当大卫·F·桑德伯格(《安娜贝尔2》《鬼关灯》)将《直到黎明》从互动游戏搬上大银幕时,他面临的挑战远不止“如何还原恐怖感”。
作为一款以“蝴蝶效应”为核心的开放叙事游戏,其灵魂在于玩家的选择与多重结局的交织。
而电影,作为线性媒介,注定要在忠于游戏精神与独立创作之间寻找一条险峻的平衡线。
一.叙事与主题:从“选择”到“宿命”的蜕变游戏《直到黎明》的魅力在于其“命运操控感”——玩家通过抉择塑造角色的命运,每一次死亡循环都是对人性与道德的拷问。
而电影版则选择了更具宿命论色彩的路径:角色们被困在山谷中的12个夜晚,死亡与重生的机制被简化为一种无法逃脱的噩梦。
这种改编削弱了游戏式的“掌控感”,却强化了恐怖氛围的压迫性——观众不再需要思考“如果选择另一条路会怎样”,而是被迫直面角色们的绝望挣扎。
电影的主题并未脱离游戏的核心:恐惧、信任与生存本能。
然而,相较于游戏对心理层面的细腻挖掘(如角色内心的愧疚、对过去的执念),电影更倾向于用视觉化的恐怖符号(蒙面杀手、温迪戈、喷火器)来制造冲击。
这种取舍让影片更易被普通观众接受,但也牺牲了游戏那种层层剥开人性暗面的深度。
二.表演与角色:群像的挣扎与局限 艾拉·鲁宾(饰克洛弗)的表演是全片的亮点。
她将角色从怯懦到坚韧的转变诠释得细腻而真实,尤其是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微表情,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情感重量。
迈克尔·西米诺(饰马克斯)则贡献了略显单薄的硬汉形象,其角色的道德困境未能完全展开,成为影片群像中较弱的一环。
电影的角色塑造整体偏向“功能性”,许多配角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这与游戏形成鲜明对比——在后者中,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背景与动机,玩家的选择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死。
而电影为了压缩叙事,不得不简化角色关系,导致部分人物缺乏层次感。
这种“去个性化”或许是为了迎合未接触过游戏的观众,但也让影片失去了游戏那种“每个角色都值得同情”的复杂性。
三.导演与视听语言:恐怖美学的两面性桑德伯格的导演风格延续了其擅长的“小成本惊悚感”,影片的节奏紧凑,血腥场面处理得极具冲击力(例如喷火器的火焰吞噬场景)。
然而,他的强项在于短促的恐怖桥段,而非长线叙事的把控。
影片前半段的紧张氛围令人窒息,但随着死亡循环的推进,后半段的节奏逐渐失控——快速剪辑的手机视频片段、逻辑漏洞频出的设定(如角色记忆的矛盾)削弱了恐怖的连贯性。
摄影与美术设计是影片的另一大亮点。
冷色调的镜头语言与阴郁的山间场景相得益彰,营造出封闭空间内的压抑感。
特效方面,温迪戈等怪物的设计既保留了游戏的哥特风格,又通过电影化手法增强了视觉冲击。
但受限于预算,部分场景的CGI质感略显粗糙(如某些怪物动作的僵硬),与游戏的高质量渲染仍有差距。
四.与游戏的区别:创新与妥协的博弈电影版《直到黎明》最显著的改编在于角色与故事的重构。
索尼明确表示,影片并非简单复刻游戏,而是“以游戏精神为蓝本的全新故事”。
这一策略既是为了吸引非玩家观众,也是为了避免与游戏重复。
然而,这种“全新故事”也引发争议:豆瓣短评中,有观众批评影片“篡改设定、自圆其说困难”,而IGN则直言其“抛弃了游戏的优势”。
相比之下,游戏版通过互动性将恐怖体验推向极致:玩家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结局,而电影的线性叙事则无法复制这种参与感。
但电影也拥有游戏难以企及的优势——通过演员的表演与镜头语言,将角色的情感挣扎具象化,例如克洛弗在生死边缘的崩溃,比游戏中的选项提示更具感染力。
五.优缺点总结:一场“合格但平庸”的恐怖盛宴 《直到黎明》电影版的优劣几乎可以用两极评价概括: - 优点: 1. 恐怖氛围的营造堪称一流,导演对短促惊吓与血腥场面的把控令人印象深刻。
2.视觉与音效设计强化了沉浸感,尤其是山间场景的压迫感与音效的突然爆发。
3.对游戏精神的致敬(如12小时死亡循环、怪物设定)让粉丝找到共鸣点。
- 缺点: 1.剧本平庸,角色塑造流于表面,情感深度不足。
2.后半段节奏混乱,逻辑漏洞削弱了恐怖的可信度。
3. 对游戏互动性的放弃,使得影片缺乏创新突破,沦为“恐怖片拼盘”。
六.适合人群:1.恐怖片爱好者:如果你追求刺激的惊吓场面、血腥特效与封闭空间的压迫感,影片的节奏与视听设计能满足你的肾上腺素需求。
2.非玩家观众:电影对游戏的改编足够“去IP化”,即使未接触过《直到黎明》,也能通过角色困境与怪物威胁获得完整的恐怖体验。
3.游戏情怀党(需谨慎):若你对游戏中的角色命运、选择机制或叙事深度抱有期待,建议先调整预期——电影更像一次“精神致敬”,而非复刻。
七.不建议人群: 1.互动叙事信徒:游戏的核心魅力在于“你的选择决定结局”,而电影的线性叙事无法复制这种参与感,可能会感到失落。
2.逻辑控观众:影片后半段存在明显的设定漏洞(如时间循环的逻辑矛盾),若你对叙事严密性要求较高,可能会频繁皱眉。
《直到黎明》电影版是一部“合格但平庸”的恐怖改编作品,它成功地将游戏的黑暗美学搬上银幕,却未能突破线性叙事的局限。
如果你是为了一次肾上腺素飙升的恐怖之旅而来,它值得一看;但如果你期待一场与游戏并肩的叙事革命,或许需要等到真正的“黎明”。
推荐指数:★★★☆☆ ——适合恐怖片爱好者,但未必适合期待游戏复刻的粉丝。
电影中,医生与女主聊天时桌上的那张游戏版角色“约书亚”(拉米·马雷克饰)的照片,以及结尾电视画面中出现的雪中小屋,都明显致敬了游戏原作《直到黎明》,这一点让我感到惊喜,算是某种程度上补足了设定。
无论是面具男还是山中怪物,这些经典元素在影版中都有保留,增加了熟悉感和紧张氛围。
有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鬼影从黑暗中缓缓现身,压迫感极强,联想到《他在身后》的风格,可以说恐怖氛围拍得相当到位,甚至可以打四星。
但剧情方面稍显薄弱,节奏松散、角色塑造不足,如果未来有续作,我更希望能拍出游戏后续的剧情,构建一部完整的三部曲。
整体来看,这部电影像是各种恐怖片元素的“乱炖”:第一人称视角、林中逃杀、心理惊吓,融合得有些杂乱,但氛围还是在线的。
虽然游戏里的八位主角没有直接登场,但在片尾彩蛋中电视里那辆黑色车的暗示也算是“变相登场”。
至于更多和游戏相关的细节,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来挖掘探讨。
玩过原版游戏 当时的感觉就是画面很好 情节并不出彩。
但电影的改编还是击破我接受度的下限,从电影的设定到剧中的人物 和游戏几无联系 给差评的最大原因是剧中人物的行为毫无逻辑可言 几场噶戏直接给我看笑了 剧情不如白开水 无聊透顶 全靠血腥画面撑场面 索尼罪大恶极 砸自己的招牌。
这破电影能拿6.1分 也是毫无逻辑可言
游戏改编的无厘头魔幻恐怖片,虽然有些剧情逻辑经不起推敲,但细节做的还算到位,融合了多种恐怖元素,比如面具杀手、邪恶女巫、自爆快乐水、变异僵尸怪、死亡循环等,把能想到的基本都放进去了。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五个人居然都逃脱成功了,按照美式无厘头虐杀恐怖片的传统套路,通常应该只剩一两个女性角色才能逃出生天,但本片居然一个都没死,而且是在最后一轮集体胜利大逃亡的,游戏感也太足了。
豆瓣一向对恐怖片比较苛刻,6分以上还是值得一看的。
《直到黎明》这片子看得我全程攥紧抱枕!
大卫·F·桑德伯格不愧是恐怖片老手,愣是把游戏里吓尿的死亡循环玩出新花样。
五个作死青年被困废弃游客中心,每次被杀都会带着记忆重生,但怪物种类竟然随机刷新——第一轮是电锯狂魔,第二轮直接变贞子爬电视,最后连温迪戈都出来啃人,这简直就是恐怖元素盲盒啊!
点这观看艾拉·鲁宾演的女主开头智商真让人捉急(非要把手机怼怪物脸上直播),好在后期觉醒反杀够飒。
最绝的是实体特效,那些长着鹿角的食人魔口水滴到我都能闻到腐烂味,比游戏CG还带劲!
就是画面黑得跟关了灯似的,怀疑导演是不是把照明预算都拿去买血浆了。
虽然游戏粉可能会骂魔改(说好的蝴蝶效应呢?
),但作为爆米花恐怖片绝对合格。
最后全员复活又团灭的骚操作,让我想起被《忌日快乐》支配的恐惧——建议带对象看,TA绝对会吓得往你怀里钻!
“当我们知道只有一次机会时,生命才更有意义。
”我想,这句话足以概括整部电影的核心主题。
虽然涉及“死亡轮回”模式的电影已屡见不鲜,但《直到黎明》确实拍出了新意与自身特色。
经典的美国小木屋恐怖元素与不断循环的死亡情节相互融合,产生了非常引人入胜的效果。
同时,电影在氛围营造、紧张感把控与剧情设计方面也表现不俗,能够始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令人难以转移目光。
然而,影片的结局处理却稍显仓促甚至令人困惑,尤其是主角与精神病医生的对话,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必须有人牺牲,其他人才能离开?
这种强行设定的牺牲逻辑在电影中并未得到合理解释,显得像是刻意为制造角色之间的冲突与互相残杀而存在。
当然,这一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凸显出主角团之间强烈的友情和坚持——他们不想抛弃任何一个人,坚持要一起离开这样的循环。
事实上,电影多次通过情节和对话强调了主角们之间的友情,例如,有队友牺牲后其他成员宁愿自杀陪伴,还有角色坚决地表示:“没有他们的生活,比死亡更可怕。
”虽然这份友情确实在危急关头得到了强有力的展现,但从细节塑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情感线铺垫仍有不足之处。
如果导演能更多地关注日常细节与人物情感背景,使角色之间的友谊更自然、更真实、更饱满,那么这些感人的牺牲情节与高光时刻会更加站得住脚,观众的共鸣也会更为深刻。
而换个角度来说,对于友情的过分塑造也使得主角团的一些行为显得刻意而降智,对于电影的可看性具有一定影响的。
最后,我想再回到开头引用的那句话。
它第一次出现是在主角团中有两名成员濒临死亡时,其中一人坚定地表达:如果死去,绝不会再回来重活一次,唯有如此,这一次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这句话在影片最后一次轮回中再次出现:女主喊着相同的话语,坚定地冲入未知的黑暗。
电影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主角被设定为一个刚刚失去母亲与姐姐、并多次尝试自杀的角色。
这样的设定与她在生死循环中的顽强挣扎形成了强烈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导演希望传达的主题与价值观——生命的珍贵。
影片试图告诉我们:沉湎于过去或选择放弃生命绝非正确的道路,我们应当与朋友携手、与知己同行,穿越黑暗与荆棘,直至看见黎明降临、阳光重现。
一、关于主角温迪戈这是一部根据游戏改编而来的电影,它的核心设定是一种叫温迪戈的怪物。
当人类在面临危险时同类相食,圣山就会释放出怨灵附身在吃了同伴的人身上,使他极度渴望人肉的味道,并且逐渐变成温迪戈 。
事情要从遥远的1892 年说起,有家矿业公司看上了富含锡矿及镭矿的黑木山并进行挖采,当矿工开采至圣山深处的核心时,山发出了尖叫声,接着释出了恶灵。
后来,1952 年雇主不顾工程评估风险执意爆破新坑道,发生矿难,30 人中只有 12 人生还,而这 12 名幸存者在被困的过程中因缺乏食物,不得不吃掉死去同事的尸体,得以存活。
疗养院的拥有者很快发现了变故,但他没有将事件公布于众,反而做起了可怕的实验。
最终,所有的幸存者都变成了可怕的温迪戈,他们占据疗养院并且跑了出来,使得圣山被笼罩在黑暗之中。
温迪戈具有食欲至上,无视情感纽带(省去很多煽情戏分),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依靠视觉展开攻击(也就是如果你静止不动它们是不会攻击你的)等特点。
二、电影的有效改编改编成电影后,导演大卫桑德伯格将游戏中的蝴蝶效应规则改成了时间循环规则,使得这个故事更适合以电影的形式展开。
游戏中,玩家可以作出种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会改变结局,而电影没有这种互动性,所以这项改编是有效的创新。
所以,影片高度还原游戏且做了有效的改编,使得游戏迷观看此片时会产生认同感、非游戏迷看过之后也有可能开始玩这款游戏,而对于不玩游戏的纯恐怖片影迷,这个片的吓人效果也做得不错,着重体现在视听效果上。
声效自不必说,我认为声效称得上是恐怖片的灵魂。
此片的声效非常细腻,当角色们屏气敛声时,杀人狂从画面深处走来将地板踩出的嘎吱声让耳机党产生很强的临场感,而躯体爆炸、骨骼断裂的声音更是充满痛感。
我想说的是本片的画面也拍得很好,导演是用电影思维去拍的,尤其开头十分钟的几组镜头,即使是在16寸的笔记本电脑上看,也能体验到大银幕上的感觉。
那是一种比较传统老派但行之有效的拍摄和剪辑手法,它和《碟中谍》伴随着经典主题音乐燃烧的那根导火索一样,让喜欢电影的人情不自禁地竖起汗毛,进入一种仪式感所带来的狂喜和庄重之中。
这种感觉是出生于小屏时代的年轻人所体会不到的,手机和短剧剥夺了他们获取这份快乐的权力,当然,这个时代也鲜有充满仪式感的作品问世了,《直到黎明》的开场部分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三、落入俗套的剧情影片后半部分,我承认是有些俗套的,毕竟时间循环这种概念在很多片里都使用过了,有《土拨鼠之日》、《恐怖游轮》那样的杰作在前,桑德伯格很难再出新意,即使有游戏的加成,也沦为了躲避温迪戈追杀的逃亡模式,这和一般的丧尸题材的恐怖片没什么两样了。
不过就像我前面说的,我们这些非玩家观众图的就是一个视听上的刺激,只要剧情别太滑稽、角色智商在线,一切都好说。
好在影片的结尾稍微有些巧妙,既还原了游戏中多结局的开放式设定,也预示着影片还有下一部。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那就要看这一部最终的口碑和票房了。
四、续作的可能性不过此片的IP版权比较统一,电影《直到黎明》的改编版权来自游戏《直到黎明》的版权方。
游戏由Supermassive Games开发,最初由索尼旗下的PlayStation发行,电影由索尼旗下的Screen Gems公司和PlayStation Productions制作公司联合制作。
索尼作为游戏版权的拥有者,可能不止考量票房单一因素,也会考量影片对游戏的推动作用,所以即使片子票房一般但口碑过硬,它还是会继续拍的。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本片资源。
从致命弯道(2003)到直到黎明(2025)恐怖片套路以及人物塑造的嬗变最近,和朋友一起连着看了这两部恐怖片,讨论之下发现这两部电影在人物塑造上有着巨大不同,这种不同很具有趣味性。
从剧情发展上两部电影其实有着一致性,一群人(有意或无意)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靠近危险之前遇到一个古怪的人,这个人甚至可能高度参与进了这个危机,而后发生一系列死亡、血腥、屠杀前的静谧等。
最后主角一行人打败了“怪物”(畸形原始人或是超自然生物)。
大多数恐怖片基本也依照这种套路,但在2003年的《致命弯道》放映时还不算泛滥,后期模仿续作横行,陷入倦怠期,然后再出现解构这种套路的影片,例如《惊声尖笑》系列、《林中小屋》等,既是致敬,也是戏谑。
之前剧作课老师讲过大多数影视主角的设定都是“不高兴”和“没头脑”,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先讲《直到黎明》为什么具有新意。
第一点就是对于“teenager horror film”中对“teenager”形象的塑造。
同《致命弯道》做对比(这电影看年龄上并不算是teenager,但塑造上基本无差),《直到黎明》形象更具有“Z世代”特征,呈现一种“气血不足”或者说更丧的表达,更多的自我嘲弄而不是嘲弄他人,在友情和爱情的选择中会更加偏向友情等等。
(这类z世代特征是我从生活以及社交网络中观察到的,并无数据调研,如有勘误,我先滑跪)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鼻环女(接下来皆用代称,方便第一时间回忆)直接捅了他男友一刀以免他逃跑,不开启下一次循环,后面杀人魔出现她也是一句“他先”。
这种关系的描述在我的恐怖片观影生涯中并不多见(喜剧类除外)。
以及后面女主看到妹妹变成怪物,她也没有煽情很久,而是捅一刀抛下一句:“我要活下去。
”这种看上去“冷漠”的情感关系在新时代变得更加明显,但这里的“冷漠”并非真的说新时代的人就是无情,而是说现在的人更具有主体性,更加的自我。
一句网络用语简述便是“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他人”。
在已经变成客观事实的情况下,着眼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
同时,鼻环女男友的塑造也有不同,在前面的塑造中,他是一位心理学学生,面对危险也有一种“伪君子”做派,但在女友捅完自己后的独处时光中,他表露自己的脆弱,一种没那么强的男子气概。
诚然,这是对人物复杂性塑造的方式,但在更早的电影中,这类角色的复杂性往往不是如此,这种性别气质的混合也是一种新时代表达。
回观如《致命弯道》一类的早期恐怖片,里面的角色有着极强的性别色彩,与其说是众同伴合作,不如说是主角带领一群血包勇斗恶龙。
但这里举《致命弯道》作为例子并不恰当,因为在这类更注重“反派”的影片中,主角更刻板化,人物塑造单薄。
(这里的反派恐怖片指整部影片对于反派的描绘更多且更丰富,正派角色反倒是为了衬托其残忍或是不可抵挡,如《珀尔》、《断魂小丑1》等;与之相对的正派恐怖片就比如《招魂》还有丧尸片等。
能把平衡做得很好的有《异形》,做得很差的如《断魂小丑2、3》)《直到黎明》是有游戏原作的,电影在剧情上做了大改编,整个叙事线和人物关系也完全不同,游戏里的人物关系从《小时代》变成了电影中的《老友记》,蝴蝶效应的因果元素也变成了时间循环,我自己推测是为了展示游戏里多样性的死法以及丰富叙事。
写到最后感觉更像是《直到黎明》的影评,而不是标题,但就这样吧。
对游戏做了一些不太影响的说明。
明明游戏有那么好的故事框架,而且经过了大量玩家的检验。
非要自己完全创新一个无聊的,恐怖虐杀片,而且跟游戏毫无关系。
导演和编剧估计是只看到游戏的名字,然后就拍出来的。
以前一直看到一个视频说,好莱坞之所以一直在游戏改编方面很失败,拍到都很糟糕,其中一方面就是因为完全看不起游戏,觉得毫无艺术可言。
现在觉得所言非虚,可是靠自己的创新,又能做出什么。
还有一个跟忌日快乐一样的不断循环的设定,但是搞笑的是,第一次循环的时候,有一个男的杀了所有人,到了第二次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次循环先是加了鬼上身的设定,有莫名其妙出现了怪物,最后又加了一个变成怪物的设计。
第三次循环又改了,加了个喝水会爆炸的设定,但是这次终于跟游戏有点关系,提到了矿难,和由此产生的怪物--温迪戈(Wendigo)。
但是跟游戏的设定完全不同,游戏对于这个怪物的设计是--这些生物原本都是人类,但开始啃食同类后才会被邪恶的灵魂附身成为怪物。
电影终于快结束了,终于来到了最后一次循环,也就是第13次循环。
首先回忆下之前的怎么死的,最后大家决定去走之前发现的隧道。
来到了疗养院, Clover 干掉了变成怪物自己的姐姐,其他人改掉了怪人。
之后跟心理医生对话,在医生的患者文件中出现了游戏的重要主角(唯二跟游戏有关的),然后干掉了医生。
有加了一个设定, 像Clover 这样的心理病人是这个地方运转的发动机。
通过给医生喝水改掉了医生,然后逃出了这个地方。
倒计时结束,所有人都获救了。
跟游戏的差距,就跟徐克拍的射雕英雄传和原著一样大。
真的推荐去玩游戏,游戏首先设计了一个蝴蝶效应的系统,你之前的选择会影响之后游戏进程。
而且剧情有一个反转再反转的过程。
变着花样作死+换着花样赴死,看点在哪里?
面具屠夫,氧罐巫婆,林中巨人,饮水自爆,兽夹丧尸,地陷小镇……花样挺多,但感觉没有导演之前那部《安娜贝尔2》玩得那么热闹,估计也多少受限于游戏改编。另外手机伪纪录片段好像比正片出彩。“你的知识真的很有力量 : )”
非常偷懒的游戏改编。观感就是创作者脑子里只有碎片式的恐怖镜头,而不大有在叙事层面制造气氛和张力的方法。前面的几次轮回既没有多少经验累积,也没有险些成功的刺激。主角小队甚至是直到最后一晚才知道复活次数有限的设定,有种拍到哪编到哪的随意感。
想法很多,却都没有深挖下去,以至于什么方向,什么内容都有一些,却都没有做到极致,庸作
豆瓣为啥没有2.5星,这片只值二星半
采用了游戏的背景设定,其他都是原创,但比起游戏实在差太多,这种游戏题材改编的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规定,就只能用原作背景不能照搬,从最早的生化危机到寂静岭就拍的不怎么样,这部戏也是属于自娱自乐的水平,能看,但是毫无特点。
最后一关有点敷衍
这导演是个庸才,搞出一个挺好的创意,结果在悬疑解谜上没下大工夫,在恐怖体验上完全不足,在血腥和惊悚手段上也是平均值。真的是只要再任何一个角度再深入一些,再多下点功夫,就可以成为一部相当优秀的恐怖电影了。可惜可惜
看看就过了,没什么记忆点
算是娱乐性挺不错的恐怖片,剧情虽没新意,但镜头设计有些新鲜,就好几个出其不意的jump scare很喜欢!结局居然没有俗套!哈哈!
企划大于执行。解决了一种子类型的恐怖片里主角只能死于一种死法,被一种怪杀死的问题,也解决了导演想在一个子类型下去把很多子类型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但不是几分钟死一个人,一个人死好几次就很满足,主线松散,每一次重启有没有太大的节奏上的差别,满足感也并不会层层递进,以至于看到中段就会疲乏,而进入后段推进主线时又被过于简单甚至愚蠢的解法给一带而过了,体验不是逐步走高的,反而很潦草。可惜了这个几乎可以装进很多子类型的框架设定。主角们的个性也没什么差别,还不如刻板印象但好用的传统主角设定。可以不看
就爆米花电影;解谜呢?心理呢?人物行动逻辑呢?BOSS下线方式潦草;
真真cliche
之前看了桑德伯格玩票的所有短片,这部电影里好多种恐怖元素和花样死法,是导演的巧妙心思融合之作。剧情氛围演员都很给力,喜欢!
不太聪明版密室逃脱
娱乐性十足的电影,看了一下,关灯后导演,和他之前的一样的老毛病,剧情不够长篇的量,但是设定和Jumpscare基本都给得很足!循环也讲的很模棱两可,但是整部片子追逐逃脱戏份真的很喜欢!
观影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怪物造型太单一。最后一晚决战,缺少铺垫。喝水爆炸桥段好评。
血浆够多,人物好看,jumpscare居多
整體概念很棒,隨訪者(玩家)恐懼的程度和面向(也與劇情推進掛鉤),而不斷改變空間縱深的鬼屋主題樂園,13個夜晚,每晚被不同種類的怪物追殺,殺人狂、惡靈、喪屍、寄生蟲、巨獸⋯⋯死掉重來是有限的,不斷加倍的恐懼給來訪者的身心施加壓力,並最終成為「它們」的一員。比起其他「無限重來」的循環類作品,逼仄環境、有限復活機制,增添了尋找真相過程的驚悚和緊張感。但受制於電影時長,規定復活次數,展示角色多種死法/恐懼的輪迴機制無法得到更大發揮。著重呈現了前四晚,第5至12夜則用手機視頻快速跳過,衍生出邏輯漏洞。如主角一行人明明擁有前四晚的感覺與記憶,為了帶出拿手機偷拍(粗糙畫質的恐怖感)及後面關鍵劇情,於是只能篡改前面設定,將中間日子的「記憶」盡數抹去,這裡也能看出遊戲可承載的有趣設計,到了電影就會有問題。
毒水爆炸,砰!砰!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