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光荣岁月

Indigènes,荣耀日,بلديون,Days of Glory

主演:贾梅尔·杜布兹,萨米·纳塞利,罗什迪·泽姆,塞米·鲍亚吉拉,伯纳德·布兰卡恩,马修·西莫內,阿萨德·包伯,贝诺提·吉欧斯,梅拉尼·罗兰,安托万·夏佩,奥雷

类型:电影地区:阿尔及利亚,法国,摩洛哥,比利时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06

《光荣岁月》剧照

光荣岁月 剧照 NO.1光荣岁月 剧照 NO.2光荣岁月 剧照 NO.3光荣岁月 剧照 NO.4光荣岁月 剧照 NO.5光荣岁月 剧照 NO.6光荣岁月 剧照 NO.13光荣岁月 剧照 NO.14光荣岁月 剧照 NO.15光荣岁月 剧照 NO.16光荣岁月 剧照 NO.17光荣岁月 剧照 NO.18光荣岁月 剧照 NO.19光荣岁月 剧照 NO.20

《光荣岁月》剧情介绍

光荣岁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至1945二战期间,一群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教小伙子应召入伍,被编入法国军队,参加对德国的反击战。阿布戴卡德( 罗舍迪·泽姆 Roschdy Zem饰)因通过军事理论考试而被授予下士军衔,在上级命令下带领同乡的弟兄们编进严厉的马丁尼兹中士(伯纳德·布兰肯 Bernard Blancan 饰)的队伍中。在首次训练中,矮小伙萨义德(贾梅尔·杜布兹 Jamel Debbouze 饰)在应对中士投手雷的考察时险些酿成大祸,幸好中士出手敏捷,反应神速,才让这批新兵幸免于难。在战斗中,这些新兵表现神勇,特别是下士,中士对他另眼相看。午餐时,出于对非洲士兵的歧视,食品分配极为不公,为了各种族士兵权益,下士不惜以下犯上,贸然顶撞了中士,两人是否就此结下私人恩怨?非洲士兵们的命运又何去何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圆圆的故事冲呀!瘦薪兵团哆啦A梦:大雄的猫狗时空传阿里巴巴2:所罗门封印烈日灼心动物王国无用的谎言爱疯三次元深入战区密使与看守人冤家成双对第三季圣诞交锋守望者(下)清明近敌血红岛屿同舟公寓创造之地追凶猛虫过江断林镇谜案第四季实尾岛替身演员法海你不懂爱萌医甜妻特笑训练营好家伙坚强的心金刚归来胜利之拳

《光荣岁月》长篇影评

 1 ) 从《光荣岁月》里的两个女性说起

周末佳片有约播了阿尔及利亚和法国合拍的《光荣岁月》。

本来我不爱看战争片,但法国人的电影就是很有味道,在情节中慢慢把你融化。

《光荣岁月》讲的是1944年到1945年间,法国被纳粹德国入侵。

几个北非法属殖民地的小人物受军队征召,为奴役自己的宗主国而战,进行着一场以解放法国为目标的战斗。

而实际上,他们与法国籍的士兵不可能真正的平等,所谓的自由、民主即使在战争结束后也不可能惠及他们所在的殖民国,因此这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一个玩笑,并且是一个需要付出生命代价不允许撤退的玩笑。

一样描写战争,《光荣岁月》选取了几个小人物的视角,另辟蹊径。

比之于宏大的叙事,也许就是小人物的生活才让我们觉得这是最真实的历史。

豆瓣上的网友已经写了很好的评论,我只须看就是,写不出更好的东西。

只是我想说说这部电影里的两个少有的女性。

一个是赛义德的妈妈。

几十年前,法国人杀害了这些阿拉伯人的亲人,焚烧了他们的家园,而现在他们却会扛起枪,义无反顾地为这个似乎根本没有爱过他们的宗主国而战,这是为什么呢?

不同的人对入伍怀着不同的动机,有的人希望摆脱贫困的命运,有的人希望在军队里得到晋升,成为法国人认可的主流。

而赛义德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他决定要入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就是要解放法国。

赛义德的妈妈哀求自己的儿子,不要参军,就陪在自己的身边。

而赛义德告诉她,哦妈妈,没事的,他们一定会解放法国,他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年迈的母亲不需要财富,也不需要所谓的解放祖国的荣光,对于女性来说,家庭远远是高于所谓的国家的。

她只希望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唯一的儿子能守在自己的身边。

有谁知道一个即将送儿子上战场的淳朴农妇的心酸呢?

或许他将一去不复返,留下白发苍苍的母亲在故土痴痴地凝望北方。

另一个是马苏德的法国女朋友伊莲。

在一次庆贺战争胜利的狂欢中,马苏德遇到了伊莲。

在殖民地,法国殖民者禁止阿拉伯人与法国女子来往。

对于单纯的马苏德来说,在战争中能遇上一个和自己相爱的人,并且是比他有着更高社会等级的法国女子,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爱情突破了禁忌,他以为现在他已经参了军,是法国战士中的一员了,只要他胜利凯旋,就可以和伊莲名正言顺地在一起。

而实际上,他和伊莲之间的书信,被军部审查扣下,因为他是阿拉伯人,没有权利和法国女人相爱。

伊莲一次次地探问,却总是杳无音信。

终于在解放阿尔萨斯的时候,马苏德在一场艰苦的巷战中牺牲了,他头上的钢盔里,还藏着伊莲的照片。

如果你决定要爱上一个人,不要去爱一个战士,因为他的生命不属于自己。

无尽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会让所有的爱恋消退,死亡的残酷也让恋爱的乐章戛然而止。

“你会等我回来吗?

”在清幽的石板路上,马苏德仰头问窗台上的伊莲。

她在两株艳丽的花朵之间,那样地美好。

“会的。

”只是她真诚的回答,再也等不回她的爱人了。

电影轻描淡写这两个女性,其实也是突出男性世界的悲壮和战争的残酷。

贾樟柯在接受《城市画报》对他的采访时说到,男性被体制奴役的程度更高。

更多的男性太认同于体制和主流,首先在意识上认为自己是属于社会的,对自己的社会身份维护地更加用心。

而即使在高级体制化的国家和年代里,女性显得更加本能和自我,还能保持很多非体制化的一面。

这点我很赞同。

不论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女人更加偏向于陈述自己的情感诉求,因为这比所有的以高尚和庄严为名的政治需求都更加重要。

法国人拍的电影让我爱不释手。

另外一部《漫长的婚约》也写到战争,却让人看到坚守、可爱、调皮和明媚。

再残酷的事,它也不会刺痛你,不会让你觉得难以接受,而是让你觉得辛酸就好,点到为止。

甚至百转千回之后,还给你一些启发和带有些许乐趣的感悟。

 2 ) 非版“狼牙山五壮士”——一群没能得到应有待遇的非裔法国军

《days of glory》(《光荣岁月》)是一部需要被铭记的电影,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虽然它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而是那段历史和那些荣耀的岁月中,为法国乃至为全世界人民自由,尊严和兄弟之情而战的北非士兵们。

本片没有紧凑详实的情节,但它却能以五名北非战士的鲜明性格和他们在山地战,丛林战和巷战中的表现来表达那段历史,一种精神和一种理想。

当然,除了那段历史需要我们铭记,北非士兵的不公正待遇更值得同情。

非版“狼牙山五壮士”虽然情节并不一样,性格更有差别,但是战争的主题,同样数目的士兵和为自由为理想所表现的精神不难让中国人将这5个北非士兵和狼牙山五壮士联系起来,故名“非版狼牙山五壮士”。

他们性格迥异,参军目的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祖国”——法国能胜利。

虽说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深层次上说,为了自由,尊严和兄弟情谊而战是一致的。

“小子赛义德”(年轻 责任 知恩图报 尊严)说他年轻,我们从外表可以看出,一副涉世不深缺乏经验的样子。

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士马丁内兹接收新兵那天,他将手雷套在赛义德身上让他拔出来,结果他把保险环也给拔了,差点害得战友们炸飞天。

说他有责任,知恩图报,在这么一个年轻人身上的确是相当难得。

为了不让母亲再忍受贫困,明知去参军意味着可能和爷爷一样有去无回,他还是别了母亲应征去了。

对他来说,参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家庭摆脱贫穷,这出于一份对家庭的责任。

后来在阿尔萨斯支援美军的任务中,他可以拒绝,但为了自由和尊严的这份责任,他参加了。

即使途中遭袭,队长受伤可以放弃任务时,他还是和战友一起肩负着那份责任。

最后,为了救病床上的马丁,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对他救命之恩的报答,两人双双被炸死。

知恩图报还表现在他主动跑到中士房间感谢救命之恩,并倒咖啡以谢。

在随后的生活中,不断地为马丁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说他有尊严,表现在他发疯似的要杀马苏德。

因为经常帮马丁做事,马苏德视他不是男人,还给他取了个女人的名字——“特丽莎”。

为了挽回男人的尊严,他把刀贴在马苏德的脖子上逼他道歉。

其实他根本不需要证明甚么,征兵的号召“是男人就参军取,为了祖国,将德国人赶出法国”已经证明了他的尊严,更何况北非士兵为了法国而战的事实本身就在不断地表现着他们的尊严。

“神枪手马苏德”(爱情 责任)为了爱情也许不是他一开始参军的理由,但是爱情确实他战争的动力。

在马赛认识了法国姑娘伊莲后,他们相爱了,他喜欢她美丽的外表,也顾不上祖国拒绝和法国姑娘来往的现实。

他们相约再见,承诺回来再续情缘。

马苏德在军中不断的写信给伊莲,但是由于军中对北非战士的信件审查,他的信没有一封被寄出去,当然也就不会有回信。

他虽然怀疑过伊莲的忠贞,但还是相信伊莲在等他,还想方设法像回去见她(但没成功)。

他的责任体现在对伊莲的一夜之情的负责和对写信给她并回去见她的承诺的坚持。

信是写了,可没寄出,甚至想偷跑去见她,也没成功。

要是最后的支援任务完成,他一定能回到伊莲身边,可惜他在巷战中牺牲了。

他的责任更表现在作为一名北非士兵为了法国解放而战的事实上,那种精神,那种责任和尊严...“下士卡德尔”(上进 自由 尊严 兄弟情谊 平等)卡德尔给人的最大印象是他的上进。

他一出现就是在军队的考场,通过考试他成了下士。

当然他并不满足于下士,他一有空就拿着《陆军军官条例》读,希望能当上中士,甚至更高的头衔。

其实,我们在深入的思考他上进的原因时会发现,他要证明北非士兵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晋升,从而表达一种自由平等的愿望同时挽回他们的尊严。

一次就餐,他们被拒绝享用西红柿,气氛之下他将一箱西红柿踩个稀巴烂。

这里有句经典台词:“我们与法国本土的战友们并肩作战,在同一战壕里,抵抗共同的敌人,也应该有西红柿。

子弹可不看人下菜碟。

”为了平息骚动,上尉答应给每个人一个西红柿。

卡德尔不断的通过语言,行动表现着他们追求平等的要求,他认为北非士兵可以当将军,没甚么不可能,至少可以试试。

最后他选择支援美军的任务,并在只剩5人,且马丁受伤的情况下,担当其指挥任务。

这是响应戴高乐将军的号召,为了世界人民的自由,为了尊严,为了兄弟情谊。

可悲的是,最后只有他幸存,而且并没有得到事先的晋升承诺...他的兄弟情谊也是相当令人敬仰的。

在军中,他就像是一位老大哥一样照顾着其他士兵,帮助其他战友。

当赛义德因误拉手雷被马丁痛批时,他在旁边说情;当战友伙食上受歧视时,他出面抗议,获得了西红柿;当赛义德和马苏德发生口角,他出面劝架;他站出来表示晋升方面北非士兵的不公,他建议赛义德识字...卡德尔虽然没能晋升,但是在观众面前,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认可他的成绩,认可他的才能,他已经是个很了不起的将军了!

“中士马丁内兹”(善良 两面性)从头到尾这个长着阿拉伯脸的非裔法国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善良。

虽然一开始训练新兵会给人一种严厉甚至不讲情面的感觉,但是这掩盖不了他默默的关心这些北非士兵的事实。

我们听到他告诉士兵要勇敢,害怕时抽根烟;我们看到他救下了赛义德;看到他不但没有训斥卡德尔踩烂西红柿反而向上尉反映该给北非士兵同样的待遇,尊重他们,不歧视他们;我们看到积极向上反应北非士兵的英勇;看到他建议他们放弃任务返回军中...很多很多不外露的关心。

不过在现实面前,他也只能适应,只能隐藏他作为非裔的事实。

法国军队中的种族歧视是很严重的,很现实的。

虽然士兵们为了法国的解放,心甘情愿的战斗着,但是现实是他们总是处在不公正的待遇中...为了在那样环境中生存,马丁也只能隐藏他非裔的事实,当赛义德发现他的身份是,他甚至威胁说要杀了他。

他的两面性不是他本性的表现,而是现实的逼迫,我们从他关心那些北非士兵和为之奔走疾呼中可以理解他,这样一个无奈的中士。

“虔诚的亚西尔”(金钱 虔诚 好哥哥)个人除了卡德尔,比较喜欢的是这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

也许他为了金钱而参军的目的很狭隘,也许他夺取战利品的手段近乎强盗(拿走手表,竟打算撬嘴找金牙),也许他告诉弟弟参军目的很不高尚,但是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哥哥,他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

金钱而战的参军目的出于家庭贫困的社会现实和为弟弟争取更多金钱找个好老婆的一份责任,当我们看到他在雪地里脱掉弟弟拉比的鞋子为之取暖,自己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他弟弟林中阵亡时,他哭天喊地,撕心裂肺的叫着“为什么,真主,为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心灵难道不会受到一股暖流的冲击?

我说他虔诚不仅仅是他对真主的虔诚,更是他对耶稣的尊重。

当他和弟弟进入一间教堂时,弟弟发现了教堂募捐箱准备将钱据为己有时,亚西尔阻止了弟弟,并告诉他那是犯罪,是羞耻。

他还指着耶稣的像说“他们的神受了很多苦”。

他对基督教的神的尊重和理解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真主是多么虔诚,对伊斯兰教是多么的信奉。

一群没能得到平等待遇的非裔法国军作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为了宗主国心甘心愿战斗的例子,估计在整个世界史上都实属罕见。

这群招募自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北非士兵却为了“祖国”——法国的解放冲锋陷阵,表现出的不仅是他们的尊严,更是为了人类自由而战的精神。

可是法国人是如何对待呢?

——当被问及伤亡人数时,上校说道:“一场伟大的胜利。

我们祖国法兰西沦陷以后,第一次打败了德国人。

法兰西不仅恢复了荣誉,也获得了同盟国的信任。

”他们的战争居然为的只是荣誉和信任!

实在是令人气愤。

更令人气愤的是,在共同的军队中,北非士兵和法国士兵却是极不平等的生活在两个世界。

观影时我所觉察到的不平等程度远没有写这篇文章时所深深体会到的甚。

“不平等”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愤慨,简直就是“歧视”,文化上的歧视,如病毒般的存在,如此之多。

I 倒咖啡中士的咖啡由普通士兵乃至下士倒,体现的是一种等级,在军中可能也存在,但是,这倒咖啡的角色总是那几个北非士兵II 伙食好的伙食是给法国兵的,而北非士兵的伙食就差了点。

甚至连伙夫都欺负人,不给黑人西红柿吃,他还理直气壮。

III 炮灰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是北非士兵。

都说战场上挨枪子的机会是平等的,冲在前面的真的和冲在后面的,甚至在防御工事后面的平等吗?

显然不是。

一场战役后,一具具的尸体,裹着白布,很显然是阿拉伯传统的葬礼,我们明白很多北非士兵阵亡了。

虽然纳粹令人憎恨,但是他们在心理战中运用的传单上的话实在有理:“政客们让你们(北非的士兵)充当炮灰,替法国人送死。

穆斯林士兵,你们并非天生的奴隶…”IV 晋升除非你相当出色,像马丁内兹那样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否则作为北非士兵永远没有法国士兵晋升快,甚至没有晋升机会。

同样为下士,迪里厄没有多少战功,却和马丁一块晋升,马丁为上士,迪里厄为中士。

然而卡德尔最后在任务中幸存,上尉却没理他,甚至将他编入了另一个中士的队伍中,还是下士,而那个下士是他努力考试得来的。

想想,如果他没有去考下士,不知道需要多久,他才能晋升为下士,可能一点机会都没有,牺牲的那几个士兵就是很好的例子。

V 信件当兵的写信是他们和家里联系的唯一方式,但是,他们的信件居然是要审查的。

OK,也许是为了军事机密,那么审查后是不是应该寄出去呢?

马苏德写的三四封信没有一封寄出去,害得伊莲以为他阵亡了。

原因很简单,他是北非士兵,法国人不放心,那些法国士兵的信可没搁置呢。

VI 劳军演出军队中的劳军演出对于士兵来说是身心的一次放松和愉悦。

法国人给这帮北非士兵的劳军演出是甚么呢?

两个芭蕾演员的芭蕾演出,原因可能是军中有部分法国兵。

法军根本不关心他们,要是真的重视对这些士兵的慰问,即使没有阿拉伯文化特色的节目,至少也得安排点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只可惜他们不在乎,随后士兵们一个个都走了,北非士兵不是没品味,而是文化差异导致的。

VII 回家挽回荣誉和信任的一仗后,有很多士兵回家了,这里面没有北非士兵,全是法国士兵。

军队的回答是,没有船可栽他们回北非...VIII 支援任务上级告诉卡德尔,美军在阿尔萨斯遭到攻击,需要支援和弹药补给。

这么艰巨、危险的任务交给了北非士兵来做,说是他们是最勇敢的,最有经验的。

是吗?

还是他们好欺负?

其实对于这次行动的原因,我有一点怀疑,等到他们到阿尔萨斯,根本没有美军,只有一群不知情况的法国人。

一个老人说:“法国人吗?

大部队呢?

”我感觉居民知道会有大部队来解放他们,但是确是一群北非士兵。

我估计美军需要支援只是借口,目的是要他们去冒险拖住德军,然后大部队可以顺利进攻。

最后,等到法军来的时候,就只剩下卡德尔一人了。

以上校名誉保证的嘉奖和晋升呢,已然…不仅卡德尔没有得到晋升,甚至连对他的安慰都没有...IX 忘却法国人令人气愤的地方,不仅仅是他们没有知恩图报,更是他们歧视北非士兵,忘却那段历史。

忘却的不仅仅是卡德尔的晋升之允,更是战后对北非士兵养老金的支付,他们居然可以赖了士兵的养老金!

这就是一部北非士兵光荣岁月的电影,这就是需要我们记住的那段历史和那群战士!

 3 ) 一部狡猾的电影

光荣岁月这部电影的核心是讲诉二战时期,法国人利用那些殖民地招募来的士兵帮他们打仗,将他们放在最前线,最后将他们抛弃在历史之中。

虽然法国有许多导演运用这一题材,但是将这个题材用现代流行电影的手法拍出来的,光荣岁月却是第一部。

在影片的最初,当那些制作名单还在滚轴的时候,导演Bouchareb插进了一些从历史文档中找到的Algeria当时电视里播放的片段。

那些片段和图像是当初拿来制作殖民地明信片或者拿给法国人看的,这也造就了人们对Algeria的印象。

片段里面,有菜市场,妇女在跳舞等等,将殖民地的居民表现的即安逸,又带有异国风情,并且展现了他们与法国文化的出入。

他们更像是一群被法国居高临下的观赏着的人群。

而这一印象在后面的电影中被那些勇敢不顾一切的殖民地士兵所颠覆。

由此看来,这个片段的目的有两点,第一是展示法国人在历史中对殖民地士兵的记录的不公正,第二是替电影做铺垫,告诉观众,这部电影将替你们揭开历史背后的帷幕,告诉你们真相!

Bouchareb曾在一个采访中表示过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关于那些士兵的历史记录,但是他发现,那有多么困难,历史中对他们的记录少得可怜。

法国人可以说是有意的想将他们抹杀。

其实这一点在电影的结尾也明确展示了,当最后殖民地士兵保卫了那个我忘了叫什么的小镇,牺牲了所有人,除了下士,法国士兵刚巧赶到然后领了这个功劳。

那些法国士兵与村民拍照,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在意过那些殖民地士兵。

只有在下士默默的走开的时候,几个村民们给了他一些零星的掌声。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想导演也想表明一定的客观性和针对性。

那些殖民地士兵不是完全不被认可,至少,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力量微薄罢了。

电影里面,当士兵们每走过一个地方,都会有个小小的开场,一个远镜头,拍摄着一片大地,上面写着地名和时间。

随着云雾慢慢飘走,黑白变成彩色,将观众带进历史9的世界。

这一幕带动了观众的感知性,让观众更加有被带进历史的真实感,同时,也告诉观众有些历史,不只是历史,它仍然影响着现在仍然活着的那些殖民地士兵。

就像那些被停止了抚恤金的殖民地士兵们。

而当最后,下士一个人打开小公寓的门,里面简陋的只有一张床,没有亲人,没有陪伴,只是他一个人,坐在那里,等待着一个无望的明天。

这和他在片头所表现出来的野心和憧憬,在战场上的不畏生死成强烈的对比,令人震撼的反差更加的体现出来法国政府的不公以及他们的梦想破灭时的令人平静到心碎的绝望。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法国总统Jacques Chirac和他妻子看过这部电影后,被深深的触动了,因此在2006年9月27日,在Chirac的建议下,将殖民地士兵应有的待遇归还给他们。

(也就是跟法国士兵一样的待遇和抚恤金)。

这也造就了光荣岁月在政治立场上的光环和成功。

但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部狡猾的电影。

其实按照历史,Algeria还有众多殖民地究竟是不是那么的伟大。

细节就不多说了,总之人家不能都那么傻,人性也不是按民族分的。

那些士兵究竟是为了什么去打仗?

而法国人对待他们的时候到底是不是这样?

其实它也不过就是拿出最触动人心的一段,与现实相连的一段,拿出来拍摄。

它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桥段,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没有一切旁骛。

但是他让你相信,光荣岁月讲的是真的,是客观的,甚至开片时的文档给人以纪录片的感觉。

不得不说,Bouchareb这部电影拍出来给人第一感觉非常客观,没有过于夸张的表演,更让人觉得他是拿事实来说话,而不是煽动观众。

但事实上,电影不存在 客观。

导演在暗暗的在这些政治问题上下足了功夫,最后,他得到了他期盼的殊荣。

总的而言,我不觉得它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表现手法很大众,甚至被指过于通俗,肤浅,效仿好莱坞。

故事其实也并不多新颖。

不过最后它得到了这样的光环,和评价,不得不赞一下导演的智慧,将人们心理掌握的那么好,而故事里面运用的历史真实材料和导演在寻找这些细节中费的心思也是值得一看的。

 4 ) 为了忘却的纪念

1943年,在战场上自古鲜尝胜利快感的法兰西,终于依靠北非殖民地后裔们的奋战,吹响了对德第一声胜利的号角。

他们生长在遥远贫穷的北非,唱着神秘苍凉的歌曲,他们的先辈甚者还死在法国殖民者的刀枪之下,然而为了海之彼岸从未踏足过的“祖国”,他们却不远万里,转战各地,英勇奋战,直至献上自己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他们只是希望能通过战争摆脱贫穷,赢得认同、自由和尊严。

然而他们的宗主国,那个一直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却从没给过他们应有的荣光,赐予的只有歧视和侮辱:他们总是被命令冲在最前线;西红柿没有他们的份;升职的只能是本土出生的法国人;甚至他们的爱情也被“祖国”的人民扼杀。

影片最后的阿尔萨斯战役,当所有的弟兄都英勇牺牲,卡德尔奋战至法国军队进驻,得到的不是赞许,而是冷落和傲慢,记载胜利者的镜头也没给他留下丝毫的位置。

他们都是被遗忘的英雄,注定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然而他们的追求和牺牲、团结和勇气应该被铭记,他们所建立的功绩应该得到彰显和尊重。

身为北非阿裔后代的导演Rachid Bouchareb,以全新的视点,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搬上银幕,让我们跟随这些北非士兵重新审视那一段光荣岁月。

 5 ) •••影片「光荣岁月」LEO影笔记345

喜欢片头的处理方式,异域的音调配着黑白画面与字幕,原来是关于伊斯兰的一波年轻人在二战中的故事,这就很贴合了;十九世纪被法国征服的阿尔及利亚为了国家独立为法国出战,一个举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被允诺战争胜利后可以解放独立,但是并没有如期所想;唱着为了自己的国家,是为了阿尔及利亚,还是为了法国,我觉得他们起初只是为了一个离开阿国的出路;这些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阿国士兵在战场上的违和感不亚于一群头绑黑纱的「中东妇女」摇摆在二战战场,不过就是充当着法军里最危险桥段任务甚至是炮灰诱饵的职责;总是一只手插着兜的萨伊德看上去一副胡同串子的样子,这个插兜的动作直到最后躲避德军子弹时仍旧保持着,感觉伊斯兰信徒都叫萨伊德之类,从萨伊德口中说出我热爱我的国家,即便我没有来过这里,意味深长,萨伊德,「桑丘」般的存在,被推出门外还是插着兜;其实法国对于「萨伊德们」是陌生的,他们就像一帮来到主人家的「乡下亲戚」,新奇和害怕着;庆祝的伊斯兰士兵还是看上去像是某个基地组织的庆祝活动;喜欢影片那些场景过度使用的由黑白到彩色的过程,很简单,但是还是很舒服,与片头的黑白穆斯林低沉的歌声衔接的很好,如果再配上几声低唱就更好了;影片的战争场面并不是十分精彩,在于「萨伊德们」为谁而战,这些「乡下亲戚」尴尬的存在着。

能回家了,能回自己的国家了,法国永远是法国,阿国永远是阿国,别自以为是了「乡下亲戚」们;「萨伊德们」的眼神中你仍是读不懂寓意,深邃或者恐怖,深邃的望不到尽头,让你对他们总是心存忌惮;被战争戏耍的爱情,每个国家都一样;还是国家大情怀至上,为了法国,只有证明自己,法国才能清楚的证明我们的价值;光荣岁月,是谁的光荣岁月呢,证明了二战中替法国出战的阿尔及利亚民族的光荣岁月,或许早已被法国人民忘却了;漂亮的小镇伏击,适时时机想起了伊斯兰歌曲,这帮如「集结号」的守镇小分队,这帮业余的战士们,如果援军再早15分钟到达,或许萨伊德、中士……真正保护小镇的人死去了,小镇人与前来增援的士兵拍照,这就是「萨伊德们」或存在过,或没有存在过,这就是他们的「光荣岁月」;演员们都很卖力,没有太多表演痕迹,这是我很喜欢的部分,最近看了很多这类影片,不同的角度,相同的情怀;最后中介在一个老兵在墓碑前跪下念出「阿门」和一段阿拉伯歌曲,老兵还是一个寄居在法国的「乡下亲戚」,连养老金都……,这就是所有人都向往的欧洲;

 6 ) 《光荣岁月》:来路与迷途 文/司马平邦

[色,戒]因许多原因档期滞后,北京上海院线换上了阿尔及利亚的[光荣岁月](Days of Glory),但真正深受其害的可能是冯小刚的[集结号]。

[光荣岁月]提前为[集结号]在诸多方面设置“标准”,而从它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资历来看,这部在中国内地低调上画的非洲电影的诸多方面,都与[集结号]非常相近,大到反思式的主题,小到一声爆炸和一幅画面。

坐在电影院,听着阿尔及利亚兵团攻占德国阵地的炮弹爆炸声,不禁替冯小刚导演打了一个大大的冷战。

看[光荣岁月]这样的电影,最让人愉快的是可以找到许多种角度,而反过来某部电影能为观众带来观赏观角的多少,可能也会左右它在商业或者艺术上的成功与否,现在,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带来观众越来越多元,也促进了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尤其是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的兴起,它们在市场上或多或少会模仿好莱坞的方式,但在艺术风格及内容上,许多电影更能突出重围,独树一帜,就像[光荣岁月]之于[拯救大兵瑞恩],它们没有拿到奥斯卡奖(5个主角共获最佳男主角奖),并非因为它合乎奥斯卡话语中的优秀电影的标准。

出品国籍上,是一部阿尔及利亚电影,但其实,看过的人,人人都会承认这是部纯粹的法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漫长的婚约]的姊妹篇。

法国电影,我个人认为,比好莱坞电影更接近人性,即它们更喜欢在人本层次上展示故事,而不是先把电影中的世界正邪划分足够清晰之后,再来探讨人性。

正像在[虎口脱险]之后,你找不到另一部这样的电影,一个曾被亡国的民族能以如此可爱可笑的视角来叙述一件当年几乎被灭种的屈辱事,法国电影和它们的艺术家的脑袋里的零件似乎由太多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组成。

在[光荣岁月]里,那些生活在阿尔及利亚而又加入法国反纳粹军队的法国殖民者后裔,他们的种族似乎早被“正宗的法国人”所遗忘,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

但他们同时又身兼伊斯兰教徒的阿拉伯人身份,不管现在美国主导下的世界对阿拉伯人与极端主义者的相似度的偏见有多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同盟国对北非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争夺来看,阿拉伯文明中的正义、真理和文明的一面确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正义战争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这一点正是[卡萨布兰卡]和其它反映北非战事的好莱坞二战电影(如那些描述北非沙漠坦克大战的大量电影)无法替代[光荣岁月]的。

我们很少像听到巴顿将军、朱可夫元帅或者蒋介石先生那样,在非洲反击纳粹的战士里找到某个大英雄的名字,在[光荣岁月]里,法国将军们把阿尔及利亚战士送上敌人阵地前沿地以换取德军火力点的战法,是阿尔及利亚籍的法裔导演拉契德·波查拉(Rachid Bouchareb)对过去的这段“光荣岁月”最无情的剥露与批判,这样的剥露与批判同时又是矛盾的,导演又不断为电影中注入如“祖国”或者“正义”的符号,在进入法国作战后,独臂的赛义德(Jamel Debbouze饰,之前是个小偷)向着天上的法国飞机高呼“法兰西万岁!

”时,那股真诚仍然非常打动人心,非常非常。

我甚至怀疑,导演之所以对这个作战能力一般,出身小偷,呆头呆脑,最后又瞬间死去的赛义德如此偏受,多多少少是将自己的灵魂化身到赛义德身上。

那是个充满光荣梦想又无力无助的精神世界。

我想,这倒正合乎一个殖民或者移民后裔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

2005年日本最上座也是最好的电影是[血与骨],导演为日籍朝鲜移民的后裔崔洋一,崔洋一历经奋斗,现已成为日本电影界的巨擘,但当他拿出这部带着无限诚意的[血与骨]之时,人们并不是都被电影的艺术价值或者故事情节感动,而是被隐含在电影深处的那种移民后代复杂的矛盾的边缘身份和边缘心态所打动,也许是同情,也许是感佩,也许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情感。

[光荣岁月]里的赛义德及其连队兄弟,让我想起了[血与骨]里的北野武。

[血与骨]表现的是一个边缘族群在另类奋斗史,[光荣岁月]又何尝不是——电影的最后,一心想要升职的下士,背对着死去的战友,而又面对着许过重诺又不肯兑现的法国上校的背影,重新迈上战争的征途,亦给电影外的观众,甚至整个人类历史都留下了一个无法解答的疑问:人生下来,奋斗,终点,却只是寻找到从前的来路,但有些人的来路到底在哪里呢?

[血与骨]的最后,北野武死了,他的儿子把他埋进了朝鲜的土地,曾经大富大贵过的他死在萧条的故土,你无法说清他的一生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

[光荣岁月]的最后,2005年,那场战斗60年之后,年迈的下士重回埋掩着战友的法国小镇阿尔萨斯,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看着墓碑上60年前消失的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最大的悲剧是,从60年前,这个特殊族群浴血寻找的来路,现在仍然没有结局。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这部长片是对二战中法国非洲部队的感谢。

他们留给我们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长久的分享和珍藏。

”其实这个政客只说对了一小半。

 7 ) 阿尔及利亚籍法国导演的另类战争文化片。

昨天看中央台的佳片有约中介绍了这部片子,之后完整的看了遍。

虽然是国语配音对声音细节上做不是很好,但这个故事的情节确实是很值得深思。

帮的是一个从未去过的祖国打仗,待遇却和本土战士不同,根生地步的文化差异又令他们之间产生种种摩擦,而这个所谓的祖国在这沦陷时打着法兰西万岁的口号号召着殖民地“同胞”的冲锋陷阵,为自己还是为祖国,他们其实也不清楚,当然还有个默罕默德来保佑他们。

 8 ) 所谓法国也不过如此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不是战争场面的壮观宏伟,而是那些二等士兵的信仰。

有多少人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公还愿意相信正义,有多少人在面对明知是死的结局里还愿意义无反顾,总之,我不可以。

电影有三个场景让我哭了很久,话说已经很久看电影不哭了,但是在面对那些平淡的没有大场面没有大效果的画面时,心里最人性的那个地方还是被碰触了。

第一个是小个子回到普罗旺斯的时候,他说,我救了我的国家,尽管我从没见过我的国家。

我从来是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力量的,仅仅依靠着一个未成谋面的梦想就可以为他付出所有,更何况在这个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祖国里他得到的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他在法国人眼里不过是一个穆斯林,或是一个卑贱的下等人……反观今天,多少人还对自己的国家有这样深刻的情感,又有多少人在面对自己的祖国带给自己的痛苦的时候能够依然深爱她?

第二个场景是在去阿尔萨斯的途中,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任何理由前进了,没有指挥官没有弹药……可是中士任然前进,他说,去阿尔萨斯是我们的任务,即使要付出10倍100倍,我们也要付出……在这样一场彼此都知道去了就是送死的战役里,因为心里的信仰因为一直以来的理想所以他们前进了。

然后,个人觉得这4个人捍卫那个小村庄的部分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

4个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天真的在面对那么多欺骗和歧视之后还愿意相信赢了这场战争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自尊自由的勇士开始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第三个场景与其说让我哭泣,不如说让我深深的为当年的法国政府感到一丝汗颜。

当记者拿着相机去拍摄那些完全没有在流血付出的法国士兵并赞扬他们保卫了法国的时候,最后活着的那个中士默默从前面走过,而那些成果却是他和已经死去的那3个勇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啊。

但是他已经没有在面对不公平分配西红柿以及在得知晋升只针对法国人时的那种激昂那种愤愤不平了,那个时候的他还是相信他可以最终得到法国人的认同的,此刻的他凄然发现公平从来都不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只不过是被利用的可怜人罢了。

何其可悲……影片结尾的字幕是一个升华,在如此对不起那些二战士兵的历史里,法国政府还是有脸去拒绝为退休士兵支付养老金,原来一个一直标榜人权的国家也不过如此!!

 9 ) 关于剧中的军装

片中的为自由法国而战的非洲阿拉伯人身穿两种不同的制服,其中身穿法国军服的应该属于阿尔及利亚人,因为在二战期间,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行省,名义上身份属于法国人。

而另一部分身穿袍子的应该是摩洛哥人,因为当时的摩洛哥名义上算是个主权国家,而法国是摩洛哥的保护国,所以他们身穿的是摩洛哥军服。

题外话,二战期间控制法国海外属地阿尔及利亚的是投降纳粹的维希政权,后来盟军空降该地,解放了阿尔及利亚人,英法许诺帮助自由法国战胜纳粹后,让阿尔及利亚人民独立,所以才有了剧中当地人报名参军解放祖国的剧情。

但是英法战后食言,戴高乐政府开始镇压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

1954年,阿尔及利亚人打起了独立战争,经过近十年的斗争,最终于1962年独立。

和阿尔及利亚人的待遇一样,一战期间英法也是号召中东的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许诺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让中东的阿拉伯人在大马士革定都重建自己国家,史称阿拉伯之春。

战后英法也是食言,又把大马士革给了法国,造反的阿拉伯人最终得到的是巴格达,成了今天的伊拉克国。

 10 ) 这样的世界我是否要把你看得清楚些

战争片种是生死离别但这部片子却让我体会到了比那更痛心的事情或许世界上所有的政客都是多面的难道我们真的始终都是颗随意丢弃的棋子我在最困难的时候站了出来你在出来后却不在看我云在飘 地球在转我依然活着只是对这样的一个世界多了一份了解...

《光荣岁月》短评

-

3分钟前
  • R
  • 还行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6分钟前
  • Joyc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