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后浪电影”。
人人唱衰港片的当下,靠老题材和熟面孔已很难调动观众的热情和刁钻胃口。
《风再起时》拍得吃力,吆喝得也吃力,没成想翁子光另一边监制的《正义回廊》却杀出一片天,扶持新导演何爵天首次执导长片,一举入围金像奖16项提名。
何爵天何许人也?
主演杨伟伦、麦沛东又是何许人也?
内地观众恐怕都从未听过这些名字。
然而《正义回廊》拿下的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两个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各个重量级别奖项提名,让人不得不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黑马,能杀出这么一大片天地?
改编自2013年的真实案件,“大角咀逆子弑双亲案”,是本片的故事背景。
十年前在香港引起轰动,因其极度血腥暴力有违伦理引发广泛讨论。
案情被搬上银幕不稀奇,但已盖棺定论、全港皆知的故事如何重新叙述、吸引观众再看一遍,这是电影要面临的问题。
《正义回廊》不仅给出了超人意料的讲述,甚至将大众熟知的故事引致令人深思的一面——“黑马”之“黑”,让人拍案叫好。
多线并行,多视角叙事,拼出一个支离破碎的真相。
不同于一般犯罪片以悬念开始、捉拿凶手归案结束,《正义回廊》开篇就将杀人凶手和作案手法揭晓。
何年何月谁谁谁,以何种方式残害自己的父母。
先告知答案,亮出底牌,让人充满疑惑:接下来要讲什么故事?
罪犯是如何行凶的?
还是罪犯另有他人?
查案审案的结果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部分?
难道这其中另有隐情?
……在前半个小时的叙事中,两条线一直穿插并行:一条讲述凶手张显宗和唐文奇的结识过程、部分生活场景,一条讲述警察发现凶案现场、侦查的推进。
在两个杀人犯被缉拿后,归到法庭,新的角色加入,记者、法官、律师、陪审团等等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才真正开始叙事的各方角力。
当九位公民被选为陪审团成员进入封闭空间后,老影迷可能都会将这部片往《十二怒汉》的方向联想,也许是香港版的《十二怒汉》,在一段又一段庭审讨论后,陪审团会翻转故事的结果,将案件引致截然不同的方向。
在这样的期待中,主创很快将你们的思维定势打破。
不,他并不是要讲一个新的《十二怒汉》,这里的九个陪审员就是陪审员,他们的讨论只是审判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在被告、检察官、律师、证人、陪审团乃至记者等不同人讲述下,一个铁板钉钉的杀人故事往不同方向拉扯——在记者眼中,杀人犯张显宗已经昭告一切十恶不赦,大众对他的憎恶显然将舆论场引至法庭,正在影响陪审团看待故事的视角。
在律师眼中,只要有一丝机会让罪犯脱罪,找到任何病理的证据、被社会戕害的证据引发同情,或有可能让人们感到这是一个失控的错误,案件又会偏向同情凶手的一方。
在凶手自己眼中,本来已经认定的犯罪事实,因为有了律师和家人介入,他们的态度和叙事方式又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智力障碍、失忆、精神错乱、被警察逼供,这些都成了推翻故事的砝码。
最微妙的还是陪审团九个人之间的博弈。
代表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的九个人眼中,一个本与他们生活毫无关系的事件,以规定程序进入到他们眼中脑中心中,让他们不得不面对残忍的事件,梳理案件过程,判断正义是非,因为他们的任何一次共情或愤怒,理性或感性,都可能将两个陌生人的命运改写。
因此九个陪审员慎重又慎重,反复讨论反复推演,案情又在质疑和辩论中变得朦胧、迷雾重重……
可以感受到的是,法庭在这部电影中变成了一个舞台般的存在。
一个讲故事的角色上场,观众就会被他讲的故事吸引,他说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呈现出一种氛围,引人共情或者批判。
而当不同角色分别讲述时,观众看到了一个故事的不同面,如多面棱镜,每一面映照的现实都不一样。
光影闪烁、叠影重重中,人们看到了无数个“现实”,他们是讲述人口中的“真相”;但在观众心中,真相是支离破碎的,需要从无数碎片中费力拼出完整合理的拼图。
陪审团的角色,正代表了我们观影的观众。
他们在以各种职业、年龄、价值观代入讨论案情时,正相当于代表不同立场的观众重新观察这个案件。
而我们会很清楚地感受到,即使是这样一个已经定论的案件,故事依然有重新讲述的可能。
我们有各种理由惩罚或赦免凶手的罪恶。
影片抛出这个问题,最终引发了对法律制度能否公平公正的深层讨论。
冷静与狂热,天才与白痴,在对比中显现戏剧张力。
电影中的两位主角,高智商的张显宗(杨伟伦),低智商的唐文奇(麦沛东),他们既对应了真实案件中的周某和谢某,也在这个重新构建的故事中形成了冷静和癫狂的对抗张力。
两人本是共谋,共同杀害了张显宗的父母,并且手法极端残忍。
但案件在审判的过程中,事实因不同视角讲述开始往几个方向分崩离析——究竟是张显宗主导了凶杀,还是唐文奇主导了凶杀,抑或是只有其中一个人杀人而另一个人根本没有杀人——到底谁说谎,谁说真话,谁会被判定有罪,谁会得到赦免?
法庭辩论把电影开端凶手就是两个人的假定推翻。
两个被告的合作关系变成了夺取赦免权的竞争关系。
他们各自争取律师、陪审团、法官和大众舆论的过程,也是争取观众的过程。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位主角的表演,杨伟伦和麦沛东,功底扎实,又有超出想象的惊喜。
杨伟伦饰演主犯张显宗,冷静,少言,克制,玩世不恭。
他除了面相与案件真凶有几分相似,表面呈现出的愈冷静,愈让人感到内心的歇斯底里和疯狂。
——因此在那副无动于衷的面孔之下,导演、编剧和演员共同运用第三视角,展现张显宗的内心世界。
他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自卑又自大的幻想,既像是警察、记者、律师等不同外人看到张显宗社交网络上表现构建的想象,也像凶手本人在自述一个悲惨的自我,他如何压抑自己直至毁灭。
另一位主角麦沛东的表演更加夺目。
他饰演一个智商低下人士。
这样愚笨的人为何参与了凶残至极的杀人案,令人疑惑不解。
在审判过程中,对唐文奇是否有罪的讨论慢慢成为故事重点,在苏玉华饰演律师的塑造下,唐文奇展现低能的过程,逐渐将参与审判的人们拉到自己一边,改变了他命运的走向。
演员麦沛东和杨伟伦一样其貌不扬,俗世社会中是不可能被注意的平庸者。
但他的形象放在银幕上,仿佛聚光灯只看到他的存在。
那肢体语言一出来,你就能感到穿透银幕的腐臭味,比韩国电影《寄生虫》中富人嫌弃司机宋康昊的气味更加具体,令人厌恶又同情。
在这底层“味道”铺垫之上,人们本应看到一个低能人士被动地接受了高智商人的指使,陷入一场杀人悲剧成为共谋,但在麦沛东的表演和导演的叙事引导下,我们分明感受到还有一个更高视角正在凝视唐文奇。
麦沛东演的唐文奇,在法庭上的讲述,正如一场精彩的舞台表演。
其中的悖论不言自明:低能人士表演自己的低能,在表演中就已经表现出了高智商。
姐姐的泪水,医生的证明,前女友的讲述,都不及唐文奇本人无辜的眼神。
尤其讲到警察刑讯逼供时,唐文奇竟还原出警察的凶狠,而审判现场没有人察觉他精彩的复刻本身(需要智力、记忆和情感的表演)就已经是推翻低能的证明!
两个主角的对比,一个高智商,一个低智商;一个面无表情内心极端狂妄,一个表面涕泪俱下内心极端冷酷。
他们用完全相对的方式共同谋划了凶残至极的杀人案,释放他们癫狂的内心。
但在庭审中,两种癫狂从合作变成较量,又让他们分道扬镳。
杨伟伦和麦沛东层次丰富的表演不断塑造动态的癫狂,惺惺相惜与殊死博弈的过程在其中呈现,令人唏嘘人性之诡谲。
凌厉沉静的镜头语言分解程序正义,深层质问社会现实。
如果只是将曾经发生的真实案件搬到银幕,犯罪片不会比新闻纪实报道更震撼。
电影之所以再次虚构真实发生的故事,是因为在“虚构”中人们可以清楚看见“真实”背后还有各种可能和漏洞,人性是那样变幻莫测、瞬息流动,新闻中遥远的名字才能变成更具体、更真实的人,引发大众凝视深渊的思考。
《正义回廊》用不同以往香港犯罪片的叙事方法,将一桩惨案的审判现场如实呈现。
你可能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审判的过程是这样的无趣,没有TVB和一些古早法庭片中高亢激昂的雄辩,也没有煽情的演讲,只有不同人一遍遍执行程序的每一步。
呈现证据,观察证据,讨论证据,得出结论。
不同职业工种表现他们的熟练和冷漠。
警察可能是正义执法,也可能刑讯逼供;律师可能挽救冤案,也可能纵放凶手;陪审团可能没有什么正义感和法理基础,只是从一群普通人中随机挑选出来——但这样随机的选择也可以改变凶手的命运,不禁令人发问:法律到底能否实现真正的公平?
导演在叙事中已经显然表明了对现实质问的态度。
再有能力的律师,也会傲慢地将陪审团称为一群猪仔,即使帮助罪犯辩论,也不过是他们工作的一环,比工作更重要的是每天吃什么,去哪里吃。
记者事先采访凶手为获得曝光的举动,是他们吃这碗饭的必备技能,但越娴熟越老练的记者,越表现出对真相的漠不关心,实际上暗中推动了审判方向的改变。
至于真正的凶手如唐文奇,天真愚蠢还是有意表演,只是他不同动机下的人格选择,陌生人到底能从中辨别几分真假,也随机决定了审判结果。
种种不同方向的质问,在冷静凌厉的镜头语言中呈现。
不同人参与到案件过程中,假设到达案发现场,一遍遍还原真相。
但真相又是不同视角的想象,真和假,没有人能真正判决。
恰如用心设计的片头字幕,“正义回廊”四个字,支离破碎。
“回廊”是一个隐喻,更是一个问题:抽象的正义在几番叙述和表演下竟可以峰回路转,这背后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
在观察参与了无数次真实庭审后,新人导演何爵天用扎实的电影表达向社会抛出一个问题。
这问题不仅是对十年前凶案的追问,也超越了时限,将问题引入当下,对我们所处现实中法律是否还能匡扶正义,提出了深深的忧思。
当人们不再对黑白分明的犯罪片故事模板心动,香港新一代导演和演员正在打破叙事传统,将这一类型持续发扬成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如果你能感受到《警察故事》最早的黑白分明,到《无间道》中黑白界限已不断模糊——那么现时当下,年轻一代已不仅问到谁黑谁白谁灰,而且重新发问:这界限划定的规则与程序本身是否自带颜色,用来衡量正义的那把尺,是否本就发霉生蛀,不再适用新的社会问题?
就在我看《正义回廊》的这天,香港再次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凶案——28岁的蔡天凤被前夫一家残杀肢解,这不是电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新闻让我们惊悚恐惧,但过了这段日子,人们又会忘得一干二净,把陌生的名字和悲哀的真实抛向历史尘埃。
真正的创作者,不会把一个事件当成偶然事件。
他会去思考,是否还会不断发生类似的事件,悲剧是不是有固定的根源。
《正义回廊》提取了一个十年前的凶案深深凝视,它不仅把悲惨的真相重新抛到现实中,将问题和思考留下,并且邀请更多的人一起思考、一起凝视,共同忧虑我们所处的当下和未来。
我想这就是《正义回廊》鼓舞人心的地方,它的创新和勇敢,正是港片的新未来。
形式大于内容是新人导演的通病,不过这次故事也讲得很好,我理解新人导演想要用点新东西给自己的电影事业打开一条路,同样,电影届也需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电影有后劲的,肥仔能生动地演警察,念过书,会骗人而且也会上厕所,那个坐在一片蛛网中的镜头,哪里是他被蜘蛛追杀,分明他才是端坐在中军帐中的那只恐怖的毒蜘蛛,一步步把那些自以为高他一等的虫豸拉进这张他精心编制的大网里。。。
他这种懂得内收的狡黠显然比表面狂妄内里懦弱的张显宗更聪明,也更变态,更癫狂,更漠视人性。
正义回廊 (2022)7.52022 / 中国香港 / 剧情 犯罪 / 何爵天 / 杨伟伦 麦沛东
来香港前做的攻略都失效了,鸡飞音乐节的票售罄、米其林餐厅没约上,完全不想购物只是想着说来都来了,看看久违的明珠是否蒙尘,在繁华的都市里穿梭,这里真适合暴走啊公共交通如此方便,服务业也是如此完善,餐厅、商店甚至是地铁里的工作人员都表现得专业没有让人尴尬的热情,所谓的对内地人的歧视更是子虚乌有在中环荷里活道的坡道上来来回回,阿婆阿公的杂货店和鬼佬云集的潮店酒吧对街而望东南亚姑娘们扯着蛇皮袋子摆摊和LV、爱马仕门头比邻为伴周六下午从赤柱看海回来,突发奇想,我应该在香港看一部港片啊而且是,内地不会上映的港片,于是,选择了这部在K11两个商场之间跑的气喘吁吁,路上还遇到了重庆大厦的大火在三级片“十八周岁严禁观看”的标识最后一秒结束前落座,开始年轻导演的野心在铺陈推进中尽显无疑,少数人群、阶层关系、法律探讨、亲子关系、剧中剧、最后的反转,如此多的点没有让人厌烦,反而几乎每一步都在我意料之外,最后更是意犹未尽男主和胖子的演技拥有撑起整部戏的力量,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到明晃晃的血肉模糊和露点,微微的不适让人浑不知在戏中还是戏外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庭上的光影变化,时而阴暗时而温暖,折射着人心的恍惚,陪审团的争论几乎代表了社会思潮的几股主要力量,然而最后依然随大流几位律师轻佻随意,这样残忍的案件,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极为寻常,哪怕是看似最为正义的女律师,见过人心浮沉后的冷漠也令人无可奈何长得神似姜武的哥哥最后和男主的隔空对话,是整部电影的眼睛,我忽然想到,这就是香港吧
我不明白在和毒舌大状比较d咩?
都是不同类型片啊……我就是和陪审团大姐想得很一样……通篇围绕一个question:“肥仔有冇份?
”我觉得张显宗是那种够胆想没胆做的,他不是没feel他就是想扮没feel,但是肥仔是那种会故意做一些事情影响你决定的人(比如他在门口濑尿,病床上跟她姐说:你离开我我就死,极端)首先张显宗这样的人看上去像是那种会砂人的人,但其实从前面能看出他是那种郁闷不得志但又一棍子打不出三个p的人(一些俗语)而且学习半途而废,炒股半途而废,而且后面好多sex啊希特乐啊的想象或者说意向镜头,其实他是个想靠流血啊爆炸性的东西引起注意的人,他想做希特乐又敢想不敢做,不然他不会想象那么久自辨的精彩画面最后放弃。
整个庭审也像场审判希特乐的show,只要打倒他就行了定罪就行了,至于其他的大家都不关心,他恶所以他说的都是谎话,干得都是衰事。
肥仔肯定有份啊,首尾呼应的会计level2(这个片拍的差人死蠢又暴力我觉得不太好)但有一点我不懂,她姐姐应该要盼着他入狱才对,这样她就没有这个累赘了啊?
为什么还要暗示教他说那些车轱辘话?
张显宗在肥仔说话的时候不断冷笑,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其实是想成为恶人永远留在历史上,好过默默无闻在三十岁前紫砂,所以我猜他的谎言应该是“整件事是我主导,我精心策划并且精神操控肥仔,看我多犀利!
”事实上整个策划都是肥仔做的,并且他才是被操控那个吧!
这就好像钓鱼,张显宗以为自己找肥仔是钓到一条蠢鱼,其实这条鱼诱导他去炸鱼塘,而自己则安全的躲在旁边的塑料桶里。
结尾蜘蛛网🕸️感觉到少少毛骨悚然……最后的最后,今年金像奖正义回廊九成是要横扫了
《正义回廊》与《踏血寻梅》有强烈的相似之处,都是把目光投向有不正常成长经历、身心存在疾患的社会底层人物或者失败者,这一类人是最不受社会关注,最容易被社会遗忘的群体。
影片对这一类群体,施以“大荧幕”的关注,自然具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两部影片的基调都是冷漠的、清冷的,隐含了人际关系之间的残酷,这是创作者对香港社会阴暗面或者缺陷的一个侧写,对于影片的世界观塑造有着重要意义,两部影片都把奇特案件的产生源头默默指向了社会的冷漠与缺陷。
《正义回廊》作为导演的长篇处女作,改编自真实案件,弑父弑母的奇情自有其吸引力,整体也具备一定完整度,从开篇到庭审之前,不管是狭窄的街道、逼仄的室内场景、疏离的人际氛围、血腥的案件镜头,还是演员的表演方式,都充满了当下少见的浓郁港味。
但是从庭审开始,各种意象、各种历史、宗教、心理元素的大胆运用,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或是平庸,或是意义含糊,或是效果松散,这显然是导演的表达功力不足所致。
对庭审剧情的剪辑,控方律师几次显得无所事事或不能有指向性的表现,让人出戏,这是一大败笔。
男二号其实比男一号的演技更深层次,他的角色设计其实也更加模糊和复杂:从影片整体的设计来看,影片的真正重点在男二号,因为关于男一号是否有罪已经非常明显,大量庭审戏的重点其实就在于争论男二号是否参与了犯罪。
男二号最终被判无罪,但从影片给出的两条线索可以看出,男二号的智商低能其实是伪装,大概率不是案件的主谋也是帮凶:1.影片有意清晰给出了男二号家中存在做满笔记、难度颇高的会计手册的情节,这说明男二号其实智商不但不低能,而且很有可能高于一般人。
2.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男二号身处蜘蛛丝的深处,身上爬着一只蜘蛛,表情一改之前的痴傻,变得冷静诡异,而在这之前他一直强调自己非常害怕蜘蛛,这说明他一直在撒谎,一直在伪装自己。
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陪审团对他的智商和心理能力产生错判。
由此,影片的主题逐渐从对男一号经历和人格的深入剖析,变成了男二号逃脱法律制裁的阴暗之路,大大削弱了影片题材的现实意义,令主题变得分裂与空洞。
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和表达,令影片的核心价值变得错位和脆弱,变成了一部猎奇的“奇情片”,这是影片设计思路的最大败笔…
觉得也不像悬疑片,因为开头就把结果交代了。
是不是侦探破案呢,也觉得谈不上。
更多是在还原一个审判过程吧,分析当事人张显宗和唐文奇的心理和性格状态,是如何积聚仇恨、埋下杀心的。
最后虽然判了张终身监禁唐无罪释放,但到底真相为何,也没有清晰交代。
对于张显宗这个人设,无法理解其深意,整个表演都是轻飘飘的,对于杀人完全不当回事,会有这样的人吗?
焦点更多在呈现陪审团制度吧,意见是如何碰撞又如何汇聚,道理越辩越明,这占据全片大量篇幅。
导演:“如果放弃内地市场,主力在香港地区上映,回本的确有点天方夜谭,于是,我又傻傻地去找大陆负责做网络电影的平台负责人聊下,得到的回应是:大佬,你的主角杀自己父母,怎么可能过审?本来我想趁楼市低迷,首付买回一套纳米房(20平以内的房子),好让我可以不用再睡在我父母那套“居者有其屋”的碌架床(指双层床),也好让无儿无女的我老去后有地方落脚,然而这笔钱终于都要用在这部《正义回廊》身上。
”
唐文奇究竟有没有杀人?
这是看完《正义回廊》后最大的困惑。
电影最成功的是通过优秀的剧本和表演,树立起正邪难分、模棱两可的复杂人物——片中的第二被告唐文奇。
同时也造成了电影前后很强的割裂感,前期对于张显宗的人性黑暗的展示和探讨仿佛开庭不久即盖棺论定,焦点迅速转向唐文奇究竟是合谋主犯还是无辜胁从,唐文奇/麦沛东的出色表演征服了陪审团也征服了电影观众,但也同时留下另一个困惑,张显宗和唐文奇究竟关系如何,唐文奇为何卷入根本与他无任何利益关系的案件,两名被告的暗流涌动的关系本可以是电影更精彩的着力点。
如果前期加入更多唐文奇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更丰富地呈现唐文奇角色的沉潜到上浮、隐线变主线、小人物翻转大案件,也许电影改名《第二被告》更符合最后的观感。
但即便力有未逮,现在的《正义回廊》也足够精彩。
这部电影是何爵天首部长片,由《踏雪寻梅》的导演翁子光监制,主角杨伟伦、麦沛东名不见经传,这样的新人班底更可以抛弃浮躁,专心经营,《正义回廊》因为部分暴力情色镜头被评定为三级片,目前已经是香港影史三级片票房冠军,并且以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在内的16项提名领跑香港金像奖。
本片改编自2013年一宗轰动全香港的“逆子弑亲案”,张显宗联同室友唐文奇在唐文奇寓所杀害亲生父母,并且肢解蒸煮,人头藏在冰柜,肉块打碎抛弃。
张显宗先是在媒体发布寻亲告示,很快又承认自己杀人,被捕入狱。
电影的重点放在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的各方对峙,法庭、律师、陪审团、警方、证人、记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场上激烈对峙,场下各怀心事。
张显宗为什么弑亲?
父母的严厉,求学的不顺,国外受辱的创伤,炒股失败的经济压力,各方面都比他成功的哥哥的对比,电影都点到为止,同时用了很多亦真亦假的闪回片段呈现张显宗内心对希特勒的仰慕,一个失败的个体,一个高压的社会,悲剧的发生仿佛水到渠成。
电影的重点也并不在此,张显宗的“恶”显然无需讨论。
这一部分的呈现也比较常规。
一直被张显宗当做自己同谋共犯的唐文奇出场后,审讯开始峰回路转。
辩护律师表现精彩,成功挖掘出警方办案中的逼供嫌疑,精神病医师、唐文奇前女友等人对唐文奇精神状况的质疑,成功把唐文奇“塑造”成一个低智商、精神状况混乱、容易被人操控的形象,与张显宗留给民众的聪明冷静理性的冷酷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姐姐多次狱中探视,要求唐文奇配合,里应外合,姐姐在庭审现场的哭诉,不仅明显回避了律师的质问,还加深了姐弟俩相依为命的苦情形象,这段戏会让置身事外的观众突然意识到,所谓“弱者”的眼泪具有着强大的迷惑性和煽动力。
唐文奇的表现更为精彩,与律师的对峙有来有往,完全树立了一个无辜的糊涂可怜虫形象。
九名随机抽选的陪审团成员出场时便有了《十二怒汉》的气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坐在一起决定他人的生死,这对他们的考验极为重大又极其“随意”。
陪审团的争论显示了价值观的多元取向,对任何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见。
电影展示争论多,妥协少,投票结果也比较顺利的产生。
张显宗有罪。
唐文奇无罪。
此时的镜头逐一扫过,张显宗的气馁愤恨是真实的,唐文奇姐姐的喜极而泣是真实的,其他人都只是做完一份工而已。
导演何爵天认为这部电影想探讨的是法庭存在的意义,“法庭是一个寻找真相和正义的地方?
还是一个表演舞台?
控辩双方各以不同理据试图说服陪审团,以左右他们的最终决定。
”电影后半段频繁使用舞台剧的呈现方式,让被告、律师、陪审团回到案发现场,寻找蛛丝马迹。
但时过境迁,“真相”早已不复存在,何为真,何为假,取决于如何表达。
唐文奇出色地展示了自己的“低智商”,其中的悖论极为明显:能够如此详实准确富有情感地回顾案情并做出全部有利于自己的陈述,是“低智商”可以做到的吗?
电影用了很多细节铺陈唐文奇的复杂性,前后不一的口供,与现实相悖的陈述细节,在案发现场重新发现的会计二级水平的试题,都在暗示一些可能性。
然而也仅仅是可能性。
真相可能永远无法到达。
但电影传达的现实可能比呈现的现实更灰暗。
比起“正义究竟存不存在”,更严肃的问题是,“正义究竟重不重要”。
除了被告本人,亲属、律师、法庭、陪审团、警察、记者、证人等等,有多少人真正关心事实、关心真相、关心他们的生死?
亲人可能哀其不幸,也可能怒其不争;警察可能依法执法,也可能刑讯逼供;律师可能洗刷冤屈,也可能放任真凶;陪审团可能问心无愧,也可能重在参与;记者可能探秘寻真,也可能博位求财。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义是否只对当事人有意义?
扩大一些,电影是在关注和探讨社会问题,但也是导演演员名利双收、跻身精英的捷径,冗余的暴力色情镜头是为了还原事件真相还是吸引观众眼球博取更高票房?
再扩大一些,观众观看电影,尤其是刺激性的限制级电影,是应该关注编导传达的社会议题,还是单纯享受感官愉悦满足猎奇心?
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部分,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累积起来的偏差足以改变整个事件的面貌。
如果确有歪曲的可能,法律还值得信赖吗?
执法机关还能保证真正的公平正义吗?
正义可以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获得吗?
只有纯粹的正义才是正义吗?
如果电影在内地上映,可以想象结局必然是唐文奇幡然醒悟、投案自首,或者警方发现新证据,绳之以法。
这反应了大部分人朴素的愿景。
但现实可能正如片名所示,追寻正义的路是一条漫长的回廊,柳暗花明,前途未卜。
片中律师谈及张显宗与父母的紧张关系时曾说:“管教这把尺,无论是长或短,软或硬,有个衡量的标准一定要坚持到底,就是爱,没有这个衡量标准作为基础的话,这把尺只会教出愤怒的下一代。
”放在香港电影里,这段台词滋味复杂。
“爱”在影视作品中的“滥用”也到了陈词滥调的程度。
但依然要强调,因为远没有达到。
任何制度和规则的设计都应该是为人服务的。
正义可能是面目朦胧的,绝对的正义可能是不存在的,不要迷信正义,不要迷信规则,用“人”和“爱”的尺度,观照世界。
灰暗的不是世界,而是观照世界的眼睛。
模糊的不是正义,而是衡量正义的尺度。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肖恩先生25年说到香港的三级片,你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
是光头演员徐锦江,还是肥仔导演王晶,是《蜜桃成熟时》还是《3D肉蒲团》?
说起三级片,我脑里的第一个画面也是限制级的。
但作为电影分级的三级片,并不单指色情,也包括暴力、血腥等要素。
在中国大陆,被划分为三级片的电影是不允许拍摄和公映的,而在港澳台地区,年满十八周岁的市民可以凭借身份证买票观看。
2022年10月,《正义回廊》开始在香港院线公映,由于内容包含大量血腥、暴力元素,被定位三级。
该片改编自2013年一宗轰动全港的“逆子弑亲案”,如今网络仍有大量关于本案调查、庭审的信息,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论证。
影片在事实还原方面几乎与案件无异,但内核则是从罪犯、警察、律师、陪审团等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剖析案件背后的故事,最后以半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无限的思考和想象。
目前该片已获得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多项提名,在国内豆瓣电影网站也斩获7.9的高分。
01真相老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此话原意是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
但无数的事实证明,眼见不一定为实。
否则哪儿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说,怎会有阴谋阳谋一论。
当然,老话的意义只是深入浅出的点拨,指阐述事实需要辩证思维,探究真相需要深入事实本身,换位思考,实事求是,才可理解和感悟。
所以“弑亲案”发生以后,无论是证据导向还是证人口供,张显宗的定罪几乎没有疑问。
问题的关键在于胖子唐文奇在本次案件中的参与程度。
这也是电影留给观众一个很玩味的思考。
影片用多线、插叙、倒叙的方式反复提醒着观众,张显宗是一个废材,是个早泄嘴炮、是个光说不练,半途而废的人。
俗称,怂人。
而唐文奇虽然智商不高,但影片中他的“傻”被浓墨重彩的反复提及。
尤其是影片末尾警察意外获得的证据,不禁令人脊背发凉。
宣判已立,故人已去,张显宗本就有心求死,即得所愿。
何为真相,仿佛也可以不那么重要。
02控制原生家庭。
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社会学词汇,它被认定为是很多凶案、惨剧的诱因。
在《正义回廊》中,有关于家庭对张显宗的影响也多次提及。
现实的二胎家庭里,父母和哥哥的态度,弟弟的位置和心态,有太多可以推敲的地方。
本片亦然,张显宗和唐文奇都是家中的弟弟,都是没有获得太多认可,没有准确人生目标,缺乏正向发展的同类。
在律师的举证和他本人的证词中,张显宗是从小被父母控制,缺乏独立人格,活得又苦又累的一类人。
所以他怨恨父母,甚至将自己的失败也归结于此。
而轮到唐文奇的审判时,似乎也能寻到如出一辙的蛛丝马迹。
只不过,那个控制、逼迫、掌控的人,反过来是唐文奇。
他会装病,卖惨来拴住姐姐。
“你嫁人了我就扑街了。
”他会在前女友家门口尿尿,像是一种威胁和警示。
最初,张计划在父母家自杀,目的是让房子变成凶宅,卖不出去。
而唐的劝解很富深意,他说:“你这么聪明的人……死了真的可惜……你要死,不如带一些人下去,也可以报了仇,不至于人一死,什么都没有……其实呢,你爸妈对你很好啊,只不过他们不知道怎么疼你,你不要恨他们……”种种细节拼凑在一起,你细品,这像不像在暗示,将目标转移到张父母身上。
单论此招,唐文奇比张显宗高了好几个段位。
证据中,有一本现场发现的笔记,其中详细记录着张显宗家的地址、门牌和电子锁密码,以及杀人分尸、物资购买的详细记录。
字迹来自唐文奇。
而在庭审阶段,唐矢口否认,并强调自己没读过书。
所以与其说张有逼迫唐的嫌疑,不妨大胆假设唐是拱火,递刀之人。
当然我所得处的结论,仅代表个人以影片内容为根据得出。
否则,张显宗曾有机会谋杀亲哥,为何又主动放弃呢。
因为他怂。
03陪审团陪审团本片特别重要的存在,甚至说是左右两人余生走向的关键天平,事实最终两人的命运也确实因陪审团的投票而改变。
张显宗,最终以陪审团8:1的大比数票选裁定有罪。
在影片中,投出无罪判决的陪审员如是说道。
首先是,自己有投票的自由,被告是否有罪、坐牢与否与自己无关,并且一票并不影响最终的判决。
我原以为这将是一出亵渎司法的荒唐闹剧,剧情顿时逆转,在有关于唐文奇的有罪推定的讨论下直接将剧情推向高潮。
在陪审团成员协商、裁定和推演的时候,身临其境,置身事中,并且他们都认为胖子唐文奇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参考“前科”、作案时间、模仿能力,甚至是会计考试证书等等,均间接证明他是谋杀参与者。
但也正是“间接”的推论遵从司法体系“疑罪从无”原则,最终陪审团一致通过,全员否定他的罪行。
在司法的公权之下,冤枉好人远比放过罪犯更可有失公允。
看到这里,我深感香港法制的与众不同。
要知道,我们小时候可是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教育下长大的。
04事外如果全片中有人置身事外,我想只可能是几名律师吧。
此类案件的律师多是政府指派,因此对他们而言,不重视,不在乎,更不需要探究真相。
所以,在庭审结束以后,可以双方友好的探讨“去哪儿吃。
”
据了解,本片整体投资不超过1000万港币。
在寸土寸金,天价片酬的流量时代,克制的投资实属异类。
尤其是看过那么多的“宇宙”之后,越发觉得恢弘之下的“正义”依然小家子气。
于我个人而言,相比夸张的特效和宏大的“宇宙”,我更喜欢看家长里短,市井小巷的寻常故事。
所以我看电影的好坏,更关注它有没有讲好一个故事。
《正义回廊》的后劲,令我连续失眠两夜。
无论是对血腥的恐惧,对真相的猜想,对媒体的指责,对执法的控诉,对司法的思考,或者对公平的探讨,都在后知后觉间,扰人清梦,惑人心智。
我们常说,艺术的内容只是人世间的缩影,真实的人生往往更为残酷。
希望我们都没有走进法院的一天,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无论是证人还是陪审。
胆小如我,由衷的推荐各位观看原片。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如果转载,注明出处。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第四季的第4次专场活动,播客地址: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44088be22fb77a371d5f316《正义回廊》是2022年的一部香港律政悬疑犯罪片。
它改编自2013年轰动全港的“逆子弑亲肢解案”,由新人导演何爵天执导,并由曾因《踏雪寻梅》而备受关注的电影导演翁子光监制。
电影以16项提名领跑第41届香港金像奖,最终却只斩获了“新晋导演”与“最佳剪接”两个奖项。
这样的结果令许多影迷大失所望,也推动着我们去探索这背后的原因。
当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郑秀文封后”,以及“最佳影片”——《给十九岁的我》所引发的伦理之争时,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的还包括:《正义回廊》在此前为什么会收获如此广泛的关注,并激起了大众对于“如何讲好香港故事”的好奇与追问?
虽然《正义回廊》基本上围绕真实的犯罪事件而展开,但它并不聚焦于抽丝剥茧的查案过程,而将大量篇幅用于展示两位大律师在法庭上的辩护,九位不同背景的陪审员在庭下的辩论,以及两位犯罪嫌疑人面对不同听众的自述或自辩。
多重声音的出现,形成了“众声喧哗”的视听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否对应着某种社会焦虑?
同时,不同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的“表演”,又在什么层面上将我们与“真实”拉得更远?
所谓的“真相”与“正义”,是能被我们所触及的吗?
本期播客要点:01:59 主讲们的观影第一感受04:25 电影开头的混乱时间线与蒙太奇剪辑到底意在何为?
10:19 身体的肢解、时空的破碎、真相的不可还原12:30 “希特勒”形象是多余的还是另有所指?
17:44 “表演” 作为贯穿全片的一条线索26:24 电影的媒介特殊性30:37 法庭戏:“表演”这个动作本身比“表演”所指向的内容更接近现实32:35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阐释(interpretation)?
34:16 我们对于“真实”(real)的“焦虑”(anxiety)36:40 导演如何看待片中所展示的“程序正义”?
44:57 正常而理性的法庭戏是在为“真相”代言吗?
48:32 “众声喧哗”的另一个面向以及它的治愈性与协商性52:51 法庭戏的重要性:权力如何在其中运作?
54:09 片尾的蜘蛛网代表了什么?
57:18 用“去男性气质”来表现“男性气质”(masculinity)01:02: 12] 香港“后浪潮”导演们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和小宇宙上搜索“画外音”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顺着《毒舌律师》找过来的,看完感受比前者要好很多,故事有点《踏血寻梅》+《十二怒汉》感觉,更印象深刻的还有剪辑和镜头语言,特别生猛也与众不同,尤其两位主角回溯国外时候现在和过去话语表述同步的大段重复。故事一切匪夷所思,一切都朦朦胧胧,最后的结局反转的暗示却又带给人无限遐想… …
好的法律片是给法律提出难题,就像好的宗教片是给宗教提出难题
我觉得有十二怒汉式的辩论是好事,但篇幅太长了,双线另一条线太写实了。
啧,这片最大的问题出在主题不清,前期用视听去做exposition挺有效率,后期用太多抽象的视觉传达已经严重干扰叙事又不知所云,看得人不耐烦,通片对情节的无序展示多过有效组织,记者那条线什么意思啊,就略遗憾的作品。
这是一部颇具野心的电影,电影里带给观众更多的是思考,并不是一部简单的法庭爽片,导演从2013年震惊社会的逆子杀亲案入手,通过全方位的展示两名被告的人物性格,刨析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之后又引入了九名有各自立场和观点的陪审员团,让他们在讨论中用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法考虑这件案件和两名被告的各方面,以定夺两人究竟是有罪或无罪,展示了陪审员制度在这场证据确凿的谋杀案庭审中发挥‘程序公义’的重要作用,很明显的讽刺了2019年后香港出现的越来越多由指定法官审理的,其实结果早已被内定的案件,但这项制度的优劣性如何,导演并没有发表看法,把它交给了观众来定夺,同时影片中拍摄时运用了很多戏中戏的形式反映人物的内心挣扎,在这么一个越来越大陆化的香港影坛,还能看到一部这么有个人风格的电影出现,实在是难得可贵。
形式大于内容。杀人犯张显宗没有令人共情的点,自私、好色、崇拜希特勒。没有任何优点。就算是希特勒,杀了千万犹太人,他也有人格魅力,是个超级演说家。何况主角犯下这种大逆不道人神共愤的弑父弑母罪,不讲清楚他父母如何一步步逼他走到这一步的过程,谁会同情他?所以加入他的那些意淫和想象有什么意义?自嗨?只让人觉得脑子有病、who cares?这片子里没有一个人物是所谓正义的一方。为什么叫正义回廊?陪审团就是个摆设。全片没有一个角色能让人有代入感……
撑起电影剧情的两条逻辑主线分别是“男主为什么杀人”和“肥仔有没有杀人”。肥仔线在悬念的重力下得到了清晰完整的呈现,而男主线则与之相反。在他投案自首的前提下,他的辩护点究竟是什么?精神障碍/心理疾病影响下的误杀?被同伙教唆下的从犯?长期被家人欺凌失控后的报复?这个关键点却在一部庭审题材影片中含糊不清,甚至让人一度搞不清他的律师是在进行有罪辩护还是无罪辩护。纳粹幻想没有精神分析只有制造奇观,还不如AV桥段有力。
借鉴,采用了《十二怒汉》的结构,问题不大。导演把重点倾向了唐文奇是否有罪。从导演的主观镜头来看,他是认为唐有罪的。从犯案之前唐正常的状态——事先有姐姐提醒,法庭上的装疯卖傻——无罪释放后,面对各种采访保持着装傻——最后一个镜头的蜘蛛网(把自己网在了里面:必须永远面对世人装傻)。
上次看到这么给人精神重压的华语剧情片,还是5年前的《血观音》,再往前是《踏血寻梅》《神探》。编导一不做二不休地,塑造出“后希特勒世界”的形式与致幻感,炫目出彩。同时又在庭审/陪审题材、罗生门悬疑类型、人物心理交织错落上,全部做到接近极致。双男主交换叙事接力棒,多重反转的情节,仿佛千钧力道的重锤,一锤锤砸下来。但到最后给人的感觉却是突然之间“卸力”——如黑泽清在《毛骨悚然》《甜蜜之家》里散发出的,那种不知所措带来后脊发凉的清幽质地。真正的真相永远无法为人所知。本片无疑代表了香港电影最阴翳、最生猛的那一面。
4.5这是《十二怒汉》还是《非常嫌疑犯》?抑或根本就是个属于香港的寓言电影,事实本身重要,但这件案件后续的影响和折射的意义才是电影的本来目的,在两位“天才”与“痴呆”被告中,似乎身份最终反转了,律师之间、媒体记者、陪审团,他们之间的互动是对程序与正义、理性与恻隐、权力与人性的深刻探讨,其中牵扯到诸多公民权益和社会政治议题,颇有对更广泛的现实的隐射(任何一个熟悉香港的观众都能发现那些看似无意义的细节的安插),在法律的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体系的构建者,我们的怀疑与犬儒是它堕落的原因,因为我们并不相信它能在话语的迷宫中帮助我们找到真相与正义了,它不完美、它被利用,但它的价值在狭义的“正义”之外却彰显着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宁可放过罪犯,也不能让无辜者蒙冤”,弑亲是分裂与不信任的悲剧
拍得挺失控的
电影水准还在,但满是傲慢——导演就是专门拍一部片给那个人看,彻底不装了:你丫就是独裁希特勒,想改就改,我要学足球你非让我练琴,如今经济衰退都怪你。你大陆就是北姑海底low垃圾场,就是跟狗一样的舔我,我也是搭直升机讲英文“用脑”赚你钱的高端人士,对不起我就是讲不好中文。(毫无悔意什么东西。
在混合多个经典电影的过程中,即想要香港奇案片,又想悬疑烧脑戏;即想打造唇枪舌战的法庭交锋,又想呈现意见敌对的陪审过程;既想表现家庭阴影的社会议题,又想建立复杂立体的中心人物,可如此种种最后只剩一片杂乱,恰如结尾镜头的蜘网交织。原因或许在重心不明,香港剥削片的三级元素被散乱在闪回之中,断了本该有的商业节奏,反转情节的生硬以及完全后程不铺垫的直出令人扶额;法庭戏与陪审室的双线建立其实足够,但一个是律师替代了本该警察担负的查案责任,另一个则是陪审完全不节制的发散讨论失去了真正重心;家庭阴影的简单附加更像用口号争取荧幕外的观众,也中断了本应深究的作案原因,人物更不必说,主角都在后程成了配角的陪衬,那里还有复杂的可能。找所谓深意,完全不必,主创的确有好多想说,但目前的情况是,一句完整的语句也未表达完。
1.一场看不到证据的审判,一部必须要和现实对照来看的电影。2.和运动里的金句一起乱飞的,还有不断给出特写的区徽。3.当它离开了仍在创伤中的社会情绪,力度将骤然降低。4.所有事都会过去,被忘记,只希望这郁结和拷问,不要被轻易抛却。
除了话题性,没看出来这个戏好在哪?香港近日又出奇案,想必迟早也要拍了。
想對所有新一波的香港電影說,片子好壞,和兩個小時裡面插入的所謂運動中的金句數量無關!本片中那些「生命麵包」「海底撈」真的需要嗎?
看得出是誠意兼野心之作,可惜太貪心,不懂取捨,落在陪審團上的過多筆墨反而令結局不明所以。肥仔好好戲。 @ 英皇戲院TS
一个华丽的故事大纲PPT。
有些地方明显用力过度,但突出的地方足够亮眼可以弥补不足。猪仔陪审团似乎摆脱了乌合之众的宿命,反映社会开始有共识的雏形。啊,社会不应该是步调一致、思想统一的吗?
你看看,这个时代的社会·病到底制造了什么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