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有許多場景相當深刻,不是透過言語,而是透過動作與畫面轉達男女主角的心境。
儘管是錯綜複雜多重感受,可是刻劃得很傳神。
不把奔放的情緒拿來亂用,不會讓人覺得太油或太噁心。
即使有激情戲,卻很自然。
把〝偷情」拍得樸素唯美,讓已婚男人遇到已婚女人像是初戀般,重啟一場純真又生澀的愛情故事。
結局只用聲音呈現,讓人有無限想像空間...(男主角說喜歡冬天,女主角說喜歡春天,女主角雖然也喜歡〝雪〞,可是春天不會下雪,但為了調合兩方的〝歧見〞,男主角笑笑說了「春天應該下雪」,女主角笑笑回答「有可能嗎?
」結局是下起四月雪,春天都下雪了,之後就不用說明那個意義了吧...)
这部电影我期盼已久了。
更准确的讲应该是许秦豪的第三部电影我期盼已久了。
而这部电影恰恰是许秦豪的第三部电影,所以说这部电影我期盼已久了。
作为我期盼已久的许秦豪的第三部电影,这部电影显然是不胜任的。
然而,该死的然而,电影的不胜任却并不来自电影本身,而来自于我自己,我能抱怨什么呢?
也许我只能抱怨我看过的电影太多了。
简单介绍一下电影开始的剧情:一对陌生男女因为各自的配偶的车祸相遇了。
然后他们痛苦的发现各自的配偶原来是一对儿偷情的情侣……这个开局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词,似曾相识。
这个桥段太熟悉了。
也许大家第一个想到的电影就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另一部更为类似的电影,那是由哈里森·福特和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主演的《疑云迷布》,情节基本上是一样的。
怎么说呢?
你不能说这是抄袭,因为一个好的创意并不是属于一个人的,我们只能说英雄的看法雷同了。
这种情况在影视文学领域是常见的,福楼拜讲十九世纪以后再无小说,他的意思是小说的各种情节已经被十九世纪以前的作家穷尽了,后来的作家只能是对前人的重复。
他的话夸大其辞了,但也解释了一定的现象。
现代影视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印度电影《血洗鳄鱼仇》和美国电视剧《重返伊甸园》。
当然,情节并不是电影的全部,尤其对于文艺片更是如此。
再者,同样的开篇带来了另一种乐趣,那就是我们可以看看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导演的处理手法会有什么不同。
影片的构图展现了许秦豪一贯的和谐,稳定的风格。
和王家卫凌厉的影象风格不同,许秦豪的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中景静止镜头,娓娓道来,不温不火。
和《八月照相馆》一样,这种含蓄内敛的影象风格,对于表现东方人面对关于死亡,爱情这些主题那种隐忍的态度特别适合。
令人欣慰的是,正是许秦豪这种非剧情化艺术影片的影象风格,使影片与那些主流剧情电影区分开来,原本雷同的剧情也变得不那么刺眼了。
据说影片中有激情戏,但是由于我看到的是配音的版本,激情的部分都被剪掉了,因此具体激情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了《丑闻》的水平,不得而知,这一点比较令人遗憾。
但遗憾的同时,我必须道貌岸然的提出疑问,悍然加入的激情戏是否会破坏了影片的风格?
激情戏是否能像《云上的日子》那样流畅自然,还是会显得突兀多余,只有等着电影的完整版了,我想我有必要对激情戏进行仔细的观摩研究。
谈谈男女主角两次上床的动机。
第一次上床肯定是出于报复的心理,两个人之间恐怕没有多少爱意,甚至彼此间有点儿恨屋及乌的味道。
最后一次上床的心理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彼此在交往中产生了感情,但是二人对这种畸形的情感并不能肯定,还有些患得患失。
不知道对方和自己在一起是因为情感还是单纯的报复,而两个人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显然不能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
这种关系随着男女主角配偶病情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两个人分别在病房外看到了对方与自己配偶相处的情景,两个人心里感觉彼此的关系仅仅停留于报复的阶段,而对方实际上还爱着各自的配偶(这里他们感觉的都是对方的心理),自己仅仅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样的认识使他们开始意识到该是这种关系告一断落的时候了,两个人开始彼此疏远(这里女方是主动的)。
男主角不能接受这一点,这让他感到两个女人一个背叛了他,另一个只是出于报复的目的才和他在一起的,实际上两个女人都不属于他,实际上他一无所有,甚至他可能感到女主角也等于背叛了他,这比他被妻子背叛还来得痛苦,为此他痛哭流涕。
所以他决定去找女主角,看看她是否会拒绝自己,看看她是否真的对自己没有任何感情,我想这是他的心理历程。
再让我们来谈论一下对结局的处理,影片中那对偷情男女车祸而未死,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结尾应该来一个四人摊牌的高潮戏。
看完影片我们知道,我们所期盼的高潮戏并没有到来,而是随着孙艺珍丈夫的死亡而烟消云散了(他居然让裴勇俊带了绿帽子,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这样的结尾反而让人惊喜而且更为真实。
现实中的很多悬念往往并没有什么高潮就慢慢的消散了。
不同于那种戏剧性的结局,这种淡淡的收尾有时更加的耐人寻味。
比如日本电影《细雪》,影片的前半部设置了不少悬念没有交代,但影片结尾一段站台相送,温馨自然,那些悬念交不交代却无足轻重了。
再比如韩国电影《杀人的回忆》,悬念重重的电影到结尾却无疾而终了,终于成了无头案。
但是这样的结尾反而突现出一种真实,这种真实使影片从众多的悬疑片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
影片中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结尾的鹅毛大雪,那是一场四月之雪,我想这就是整部影片的高潮所在了(当然,它和电影《心灵角落》里下青蛙雨那种振聋发聩的结局不能相比)。
这四月之雪又有什么含义呢?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男人说他喜欢冬天,女人说他喜欢春天。
两个人正象他们所喜爱的季节,本来是毫不相干的。
但是命运却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就象那四月的雪,把春天和冬天交融在了一起。
从《八月照相馆》到《春逝》再到《四月的雪》,片名中所展示的季节在不断的变换,所不变的是许秦豪一贯的平淡隽永,我衷心的期盼他的第四部电影,也许电影中的故事将会发生在美丽的深秋。
P.S. 看完影片,首尔这个名称似乎也渐渐的习惯了。
「外出」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
有人覺得「外出」很沉悶、很無聊、很平淡,也有人覺得「外出」很細膩。
論故事,根本沒有甚麼特別,兩個人幽會,這本是大城市每日發生的事,普通不過,但如何表達出男女主角的內心世界,我想是這套電影成功之處。
男女主角因配偶遇交通意外而認識,之後發現他們的配偶有曖昧關係,揭發出其實男主角妻了和女主角丈夫在偷情。
由大家從配偶的隨身物品中發現安全套,女主角從相機中發現丈夫和別人交歡的自拍片段,到男主角看片段時,傳來妻子交歡的笑聲,然後嘔吐,一段段的很容易令觀眾投入。
初段,女主角於得知事情後仍照顧丈夫,但男主色對昏迷的妻了說她幹脆去死吧。
然後男主角希望復仇,女主角半說笑的提議去偷情。
男主角替妻了抹身時看著妻子的下體,想著妻子和別人交歡的情景,女主角把被蓋過丈夫的頭,像希望丈夫死去似的。
女主角穿著內衣經過鏡子時,想起和男主角纏綿的時候也穿著同一件內衣。
很多很多…描述得很細膩。
仿佛男女主角每一個動作,都會帶出訊息及觀眾。
畫面構圖很美、色調很美、配樂很美、男女主角都很美。
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是男女主角太快發生關係了。
總括而言,「外出」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不是每個人也適合。
喜歡的,不妨看多次,可能每次也有不同感覺。
两天,看四部电影,均是亚洲影片:《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外出》。
自然,前三部来自导演岩井俊二;最后一部是许秦豪的作品。
都是觉得不错的作品,所以想放在一起写是件很难的事情。
怎么给他们做个类似于总结的话呢?
下午,看了半部《纳尼亚传奇》,忽然有所觉悟。
那四部影片都是亚洲电影,具体说来是日韩导演的作品。
所以,他们的确可以放在一起来说一说。
与那些美国大片相比,他们的故事里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你似乎可以知道他们各自会有几种结果,但你不确定导演会为他们安排哪一种;而在看那些场面宏大、惊心动魄的大片时,你毫无担心可言,因为蜘蛛侠永远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而在纳尼亚的几个孩子总会战胜邪恶的白女巫,救出他们的兄弟,虽然我并没有看完这部片子。
而与那些欧洲文艺片相比呢,这四部亚洲电影没那么晦涩,没有太追求拍摄的手法与效果,也没有要让人交出大把眼泪的意思。
看这四部片时,我的眼泪总是流下一两滴后又会笑一下,我想这就是亚洲人之间的默契与熟稔吧。
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生存在不同领土的人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标准等社会评判尺度也会相应地刻上自己的烙印。
自然,我无法对此有更深层次的探讨,这毕竟超出我所及能力的范围。
但我想就这四部片说一说亚洲人的性格中的绝望与热情。
总体说来,亚洲人是很悲观的,他们的绝望通常表现在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比如《外出》里男女主人公发现各自的伴侣有外遇的时候,他们会反复问自己做错了什么,那种对自己的不确定与怀疑来自于他们性格里的悲观成分,似乎幸福于自己而言永远是短暂的,他们想对背叛他们的人质问,但当他们也有了类似于外遇的经历后,便不再追问,似乎这就扯平了。
他们无疑惧怕再被卷入这恶俗难堪的境地,他们从不觉得他们会得到赞同,所以只能顺从着世间常道一步步走下去,那是一种绝望的姿态,这绝望来自于他们对待生命的悲观,他们总觉得该是人负我,我负人则是大逆不道、不得好死。
但《外出》很巧妙地给了我们双重的选择,就是影片的结尾处男主人公架着车,旁边的女人问:“我们这是去哪?
”男人说:“你想去哪?
”导演没有给女人镜头,凭声音我们也无法断定女人是谁?
那么你觉得她是谁呢?
这当然像一个心理测验题一样,他可以反映出你内心最真实的性格。
还得提及的是,我很喜欢《外出》里的一些光影的效果,常常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从玻璃、镜子这些反射体上呈现的影象,很轻很淡并且颜色奇妙,怎么形容似乎都是难以言传的。
关于热情,这似乎很难讲是一种性格,这似乎只是一种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短暂表现。
只是我觉得亚洲人的热情是与众不同的。
岩井俊二影片的个人特色不用多说,都是关于青春的表白与思考,而里面也不乏可以用来说关于“热情”的话题。
亚洲人的热情与环境有关,我们会为一场下不停的雨而内心郁结,会为一两个跟着你要钱的小孩而憎恶黑暗社会,仔细想想:我们会在一个毫无变化的环境里突然有热情的冲动吗?
我们大概都是麻木的,需要外界对我们的刺激才会有所反应。
岩井俊二当然深谙此道,他让榆野和山崎在倾盆大雨里大胆说出心存很久的话(《四月物语》),他让alice在没有舞鞋没有音乐的坚硬地板上翩翩起舞(《花与爱丽丝》),他让津田在一个风筝飞舞的日子里把自己也化身成一只风筝让灵魂永远地飘扬(《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我们总是感到压抑,而压抑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可我们却习惯性的冷冰冰,于是在一个适当的场合,我们会把我们惊人的热情表现出来,这种热情有时近乎可怕。
关于绝望与热情,关于这四部电影,我浅尝辄止地说了两句,只是很自我的表达。
我买的那张碟把床戏给删了看的我那个不甘心哦钱花冤枉了....眼镜GG演的just so so孙MM就less than just soso,可能是外表过于美丽始终找不到已结婚的妇人感觉被影评给忽悠了很多人写两个人因为道德规范最终分手但我怎么看都是两个人最后在一起了既然有真感情了,道德规范还算什么
安静,缓慢甚至有点闷看完片子后听着神秘园的《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慢慢梳理着自己的思绪说真的,片子没有让人在内心掀起太多的波澜但掀起来了的都是过往的幸福或者说是现在的灾难都说许秦豪是取材于婚外恋可是出轨的两个人好象比牵手男女主人公之前更早相识我想应该是婚前的爱恋在婚后的延展世人都知道婚姻是一座围城在我眼里它的存在不过是不让我们无家可归的爱情流离失所即便嫁娶之人非彼爱记得以前在书上读到过一句话她说:二十七的女子所嫁非所爱……我不知道这世上有多少挚爱的人修成了正果像是片中的仁洙在床上从后面抱着瑞英问,如果我们很久以前或以后认识会怎样其实哪来的那么多怎样错过或是白头哪样的结果不都是遗憾谁的心会因为一纸文书而完美收鞘爱情,婚姻在我眼里各是一种忧伤的命题就像瑞英看到在给其妻子喂药的仁洙或仁洙看到在其丈夫胸前小睡的瑞英的场景都一样的格外触人心弦古人说:好的音乐讲究哀而不伤我想好的片子也不过如此能让你想起你的爱,能让我忆到我的情华丽过后有迹可循“我们这是去哪?
”“ 你想去哪。
”如果要是你这样的问我我会告诉你我想去的地方,永远都是你的心里……这片子应该是拍给有故事的人!
《外出》这部片子跟电影《花样年华》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两部电影有着极为相同的叙述模式,即男女主角的活动都是通过另外两个模糊的人物展开的,不同之处在于《花样年华》中男女主的沟通更偏向心灵层面,或者说精神层面,并且电影的画面更富于艺术性,无论是电影通过女主服装色彩的呈现,还是电影中的其他声色呈现,甚至是最后两个人耳语之地的建筑,这些都让这部电影极具艺术感。
当然电影中也有生活层面的呈现,女主常常提着保温桶去买夜宵以及两个人一起吃饭,这算是电影中比较生活的一面了,但是呈现远远不及电影的艺术性。
《外出》中则是非常具象化的日常生活,男女主一起喝酒、吃饭,做爱,这一切真实可感。
影片沉闷、压抑、画面灰暗,让人想起中年人的婚姻,那么无力那么乏味,却要努力维持。
现实中结婚的场景往往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让人目眩,这个场景不正像仁秀的工作吗?
他是舞台灯光指导师,咋听这份职业的人感觉很酷炫,指导灯光,与舞台为伴。
在他跟女主介绍自己的工作时,他说了一句类似这样的话,舞台灯光指导师开场似乎很酷炫,但之后有无穷无尽的琐碎。
确实,我们在影片结尾看到了一场完整的舞台表演,从开始到结束,开始很酷炫,人潮涌动,灯光迷离,结束的时候,满地凌乱,只剩下颓败的舞台和几个收拾残局的工作人员。
仁秀对自己的职业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从这个人物的性格来看,他并不是耽于声色的男人,他很务实并低调。
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和他其实是完全相反的一类人,她一定是那种追求刺激并没有认清生活真相的人,从她大学时参加音乐团的表演,到后来出轨并拍下性爱视频来看,这种人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爱寻求刺激的那一类人。
可想而知,这样两类人在一起,一同经历着婚姻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婚姻是正式的,是与责任相关的,但是仁秀的妻子并没有诸如此类的意识,这种试图在婚后追求生活的刺激的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女主的丈夫死亡,仁秀的妻子,我想她的内心多多少少也是会有悔恨的,车祸不是俗世里说的报应,我觉得更像是两个婚姻中的人在冲破围城的路途中所遭遇的,当然,这样的遭遇是致命的。
也许,试图寻求新鲜感,试图冲破围城的两个人本身也并不知道他们自己会遭遇什么,比如这场车祸。
然而女主和男主却刚刚好是同一类人,至此,我们又要提到婚姻的盲目性。
在恋爱结婚初期,我们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适合自己的。
男主的妻子因自己的职业身份和他结婚,然而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沉静的人,很明显,他给不了妻子激情。
女主则是现在的家庭主妇,以前的乖乖女,丈夫是父亲安排的,大学毕业就结婚,一切顺理成章。
这样的女孩子注定也无法给婚姻给男人带来激情,从他丈夫的出轨来看,那名男子注定也不是能够安于平凡琐碎生活的人,而仁秀是。
当女主对仁秀说自己的职业是家庭主妇时,他说那很不容易,看到这里我很动容,他们是一类人,都深谙生活的真相不过是平凡琐碎的日常,这样的日常甚至有些寡淡,如此相同的人没有在一起。
现实中有一些择偶观,我们到底是要找一个跟自己相似的人还是不同的人呢?
答案是没有的,这里面又有一点命运的无常在里面,有些东西,我们似乎无法把控,全靠个人际遇,比如爱情,比如婚姻。
其实整部影片最终还是为了凸显男女主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毕竟他们俩才是镜头的持续占有者。
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的陌生人到最后成为无比亲密的恋人,前面整部影片都比较沉闷,包括男女主的面部表情都让人觉得压抑,后面俩人一起经历过被死者家人暴打、一起喝酒吃饭,这才敞开心扉增进了关系,并不久就在一起了。
我想他们之间是有爱的,并不只是他们以为的复仇或者报复,因为他们实在太像了。
从男主理解家庭主妇的难处时,当男主笨拙地为女主削苹果,女主顺其自然地接过来时,当男主挽起女主散在耳边地头发时,当男主岳父来找他,他将女主藏到卫生间又回来拥抱她安慰她时,我想这些都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与爱。
然而此种情景中的爱情让人感觉虚幻与不现实,毕竟他们都是对生活有着清醒认知的人。
影片的最后,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然而却没有征兆地下起雪来,他们曾经讨论过各自喜欢的季节,女主说她喜欢春天也喜欢雪,男主说那只有在春天的时候下雪吧!
春天的时候会下雪吗?
这是一个概率极低的事件,大概是不可能的是。
影片最后还是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下起雪来。
两个人最后驾着一辆车像风雪中驶去,前面白茫茫一片。
我想影片的结局无非是要告诉人们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比如不会一直春暖花开,也许某些时刻就会有一场风雪来临,但是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凡事有好有坏,虽然男女主在此之前都面对了失败的婚姻,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心安的人。
生活就是如此,由点点滴滴的平凡琐碎组成,有些人始终不能认清真相,便渴望平凡生活的另一面——刺激,但与此同时,追求刺激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另一类人,在深谙生活的真谛之后,在明白生活的冗长与琐碎之后,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去爱去生活,很明显,后者明显更成熟更理性,也是我们普通人在面对生活时该有的样子。
当车子驶向白雪皑皑的前方时,我想两个人都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婚姻里只有向前冲的勇气又不够,又必须要有甘于平凡的心,如是,才是理想的状态。
整出电影,以极和缓的节奏进行,即使有波澜,也不见起伏.最后一个场景里,只有对话,没有看到人.这样的结局比较含蓄委婉.不过我深信,那个女声,是孙艺珍.只是电影结尾处的那一场雪,它完美的意境让我格外震撼.当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起的时候,缓缓的琴声亦随之响起.细细的雪落在男主角头发上衣服上,伴着周围满地的碎红.这样的场景不能不让我想起所谓的红白喜事,只是其中是喜是悲,或许只有自己才能体味.看到4月的那场雪,他们都寓意深刻望向远方.女主角眼神很到位地复杂,表达情绪混乱.一下勾起所有的思念回忆无奈与忧伤.在裴勇俊仰头一个深沉的叹息之后,切换镜头到几盏灯.那时的我是不是听见了电话的拨号声?于是春天花会开,虽然杂拌风雪,依然不阻这个季节的到来.忽然想起苏东坡先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说.象极了最后的那场雪的意境:我们不看月亮,那好,我们看同一场雪.两个相爱的人纵使不能在一处,却依然是有某种东西可以牵连的吧?一张纸,一盆花,还是一场雪.人生无常,很多事情无法强求,只有退一步想了.即使不能在一起,只要彼此健康、安好.纵使隔万水千山,只要能在下雪时一同复杂一同忧伤,并且想起互相.也算得到安慰了.只是可惜了,那忧郁的琴声,那忧郁的人."春分过后的季节里 不停地下起鹅毛大雪开始奔向春天的太白山脉 重新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大关岭下初开的梅花也被深埋在雪中"白茫茫的世界里,零星的路灯."我们这是去哪儿?""你想去哪儿?"
许秦豪的第三部电影,先前作了足够的思想准备,知道与前两部大不一样,涉入到婚外恋的沉重话题,其实,总体说来,这三部电影都是以爱情为主轴的,《八月》是一段刚开始就结束的爱情,《春逝》是一段注定要结束的爱情,而本片是一段无奈只能结束的爱情。
很多人质疑这段感情缺乏说服力,我倒不这么认为,这个故事构思的很好,由一场交通事故(或说是一个婚外恋)引起的另一个婚外恋,但两段婚外恋起点并不相同,仔细看的话应该能看出来男女主角都是深爱自己的爱人的,所以出事的两位当事人才是真正的婚外恋,真正的婚姻背叛者,而男女主角从敌人到亦敌亦友再到朋友最后产生感情,这个过程是可以理解的,镜头也给与了最大的努力将这个过程尽力呈现出来,两人发展到床上并不是单纯的出于报复的心理,而是在身心受到创伤后互相疗伤(可恶的电影部门把两段激情戏删了,大大的影响了剧情),在经过了情感背叛后人对于感情的态度自然的会看得开些,况且他们俩人的另一半处于昏迷状态,无法和他们沟通交流,对方成了情感宣泄的唯一途径。
说说表演,我想是出于商业上的考量所以导演使用了当红的两位男女主演,裴勇俊毕竟是电视演员出身,又是偶像派人物,演技自然欠佳,早期动作神态表情都非常不到位,但可以看出来随着电影的发展有所改善提升,孙艺珍则是保持了一贯水准,这类角色驾轻就熟。
顺便说一下,在警察局里看到了一个《八月》里的人,呵呵 在许导演的电影里,男主人公都具有脆弱而又坚强的矛盾性格,《八月》里金正源因为死亡的压力痛哭在朋友怀抱里最后又释然离开,《春逝》里尚优因为失恋的悲伤而哭最后发出会心一笑,《外出》中仁洙因为妻子的不忠而哭最后又勇敢面对...... 说说雪,电影英文名为四月的雪,开始车中看外面的鹅毛大雪扑面而来,美景中预示着悲剧的发生。
结尾处四月飘雪,看到雪,两人都笑了,这个笑,既是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戏谑,也是生活新开始的标志,一切都将从新谱写。
电影的配乐风格依旧,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情感,对于对白不多,借助画面表达思想感情的许氏电影是不可或缺的,结尾主题曲响起时,我有种想哭的冲动,也许是看电影时被压抑了太多情绪的原因吧。
韩国影片《外出》说的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影片一开始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因为彼此爱人的车祸而相遇,竟发现配偶已有婚外情,对象正是对方的配偶——这话说的太别扭!
简单来说,和《花样年华》的桥段非常相似,裴勇俊饰演的仁洙就是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孙艺珍饰演的瑞英正对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一个背叛和被叛的故事。
影片最后正面交代的有两个事实:瑞英的丈夫去世;仁洙的妻子渐渐恢复。
至于仁洙和瑞英究竟有没有走到一起,影片没有交代。
即使在影评中广为流传的那一问一答——“女:我们去哪儿?
男:你想去哪儿?
”也因为没有人物画面而无法确定女声是瑞英还是仁洙妻子。
结尾留下悬念的片子有很多,那么不妨把可能的结尾都亮出来作一次可行性研究。
结局1:仁洙和瑞英走到了一起这个结尾应该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喜欢,中国人一向热衷于大团圆,这一点连金庸和琼瑶都无法逃脱。
两个受到背叛的人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是有理由冲破感情防线的,无论是开始夹杂的报复宣泄——两人都恨透了自己的配偶,一个对她说“还不如死了呢”;一个一下把他的脸蒙上了;或是后来的相互慰藉——我们做点什么吧?
做什么呢?
做爱!
到最后的真心相爱——“如果我们早些认识或者再晚些认识会怎么样?
” 有人用影片的英文译名来解释结局:既然4月都下雪了,那么两人凭什么没有在一起?
上帝给两人安排了一场四月雪,两人在雪中交相辉映,心灵相通,这样的结局固然完美,却也伤害了一个人,那就是仁洙的妻子。
也许她本是一个应该受到惩罚的人,让背叛者尝到失去两个男人的滋味。
结局2:仁洙回到了妻子身边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仁洙对新恋情的不确定——他和瑞英同处一室正要亲热时,岳父前来,没有对白,也来不及商量,瑞英躲进了卫生间,仁洙把她的上衣和鞋子也都藏了进去。
后来借口没有锁门折回,给瑞英的拥抱算是歉意的表达。
也许这恋情来的突然,两人都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更遑论对外界公开。
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在建设新恋情的同时还要履行去医院照顾配偶的义务,只要对方没有去世,“责任”大于“感情”。
那么既然仁洙的妻子恢复,有好转的趋势,并且也已坦诚了那些所谓的秘密,挽回是在情理之中的。
影片最后那一段关于“去哪里”的男女对白正是仁洙带康复的妻子外出散心,这一问一答里有熟悉的默契。
毕竟两人曾经爱过,描绘仁洙得知妻子车祸和妻子外遇时的声嘶力竭,是所谓爱之深,恨之深。
很多人拿片名来争论:如果仁洙回到了妻子身边,那么何来“外出”?
我的理解是,“外出”是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外出不等同于离家,出门一段时间,无论多久,还是会回来的。
这样的结局也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也伤害了一个人,伤害的有点残忍。
结局3:三个单身各自行走如果这样则完全模仿了《花样年华》。
我在想,最后是不是仁洙也要在带有韩国标签的大树上挖一个洞,把心事说给树洞听呢?
说不准还可以来一段《2046》的翻版。
我是可以理解王家卫的,所以我可以接受这样的结局。
大团圆未必就是美,得是个体的、桩桩件件的,失是总体的,人世与人生就是这样铺展的。
良辰美景奈何天,人生更多的是无奈。
导演许秦豪是个唯美主义者,他拍《春逝》,他拍《八月照相馆》,他总是在温和中书写爱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不再让受过伤的人世俗地结合。
仁洙的妻子康复,瑞英的丈夫去世,尘埃落定,三个人都没有牵挂,在这个时候的新生活才是最本真的。
尽力用每个人自己的脚步走出一个整饬和谐的印记。
毕竟,无论是拍爱情专业的导演,还是欣赏爱情无数的我们,似乎都明白,和谐的底子是寂寞,寂寞而可以美,因为忍耐。
以上是三个有可能的结局,但绝对不是用数学里排列组合的方式推算而来的,否则还得算上“仁洙的妻子和瑞英是否有可能惺惺相惜”这样的荒谬结局,有兴趣的编剧倒是可以进行改编。
写到这里,试想如果改动原片一个环节,结局又会如何,这个环节至关重要,也就是瑞英的丈夫没有去世。
安排瑞英的丈夫去世是导演的用意,他可能觉得如果让背叛的两人一起死去或一起活起来,对于这背叛的两人太过于仁慈了,所以安排了一个人死。
而在这里,如果两人都死了,结局就剩下仁洙和瑞英“在一起”或“不在一起”两种又回到上面的相似结局,姑且不论;那么瑞英丈夫没有死呢?
结局4:两个新的家庭诞生哇塞,这个结局简直是琼瑶剧的模板,比光光是仁洙和瑞英在一起更团圆。
即使滥俗,难保还有大批影评人会写一些关于“相遇”“邂逅”之类的无病呻吟。
在“婚姻并不是唯一”的这个年代,倒也给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原来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渠道来结识有缘人。
写到这里又觉得自己挺没创意的,很早前的《北京爱情故事》就有过相似的桥段,两对情侣因为对方太忙而走到了一起。
还有一个结局,也就是剩下的那一种可能——四个人都没有走到一起,这样的结局还真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味道。
俊男美女唯美的画面就为女生创造一个浪漫的幻觉
细腻的让人热泪盈眶。
让人便秘的片子。
跳着看的....剧情满弱的
没有孙艺珍,这片你信么?
无聊...
一段简介就能讲得一清二楚的无聊片。
一般,根本不是情色片
剧情太狗血
很闷,两人不搭。
两星全给孙艺珍!
两大牌之出位演绎!!
我自己很喜欢的类型。在越南一直听原声,那时电影院有放映,可那时还没有人陪我去看!
1,孙艺珍绝对是个宝。2,一进咖啡馆剧情功亏一篑了。
傻。。。。比。。。。
再看过《丑闻》后很像看
韩版花样年华
有点受不了了。不及春逝一半。
韩国的压抑 ~~
韩国版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