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最终还是把严肃的宗教片沦落成了商业娱乐大片,一系列的魔幻作品可以让观众看到现代人自行脑补的《圣经》番外。
对于非宗教人士而言,这不过是场秀,对宗教人士而言,这或许就是场灾难。
“世风日下”正在弥漫向各个领域。
不过,就电影本身而言,时至今日的观众已经习惯了各种颠覆,把恶搞视作了当下最流行的审美趣味。
否则,也不至于让众多雷剧成为市场上的票房黑马,吓坏一群影评人。
此般局势下,《诺亚方舟:创世之旅》成为了圈子里很奇怪的存在。
严肃对待这部电影,其中有许多会被视作不恰当的因素,注定要让宗教人士连番攻击;将其视作一笑了之的娱乐片,其实影片本身并没有笑点,甚至可以说严肃得有些晦涩。
显然,这不是爆米花群体会看得上的片子,反而会让文青们追捧。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并没打算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极端虔诚的宗教徒,诺亚的故事对他而言,并非宗教信仰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可以好好利用的素材。
他讲宗教故事无非是在批判他所不认同的丑恶面,那些被利益熏染得贪婪、愚蠢的群体。
而无意于对《圣经》进行巨细靡遗的解释和宣导。
影片能在某个领域中掀起议论热潮,无非是关注者对话题本身的敏锐性,很多时候其实与作品本身没有太大关系。
就像《诺亚方舟》,其实早就不是典故中的那个寓言,那些纠结于故事是否忠实于《圣经》的观众,多少看来显得有些执拗和无趣。
在电影工业商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创新的匮乏迫使导演也好,编剧也罢,不得不在老题材上打主意。
时下流行的名著改编、童话再造正是典型的例子,用心的观众都不难从片中看到导演改造原作的兴趣满溢难收,新瓶旧酒霸占了院线大部分的时段。
暑期档更是大片云集,各种漫画改编横扫票房。
改编宗教题材,严格来说也算原作改编的一个类型,但与改编畅销小说或经典漫画不同。
宗教作品牵涉到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仰,把宗教作为人生观的教徒们用真整个精神世界容纳宗教带来的思想,是神圣不可亵渎的。
作为电影,如何让故事变得好看,让戏剧冲突更剧烈,吸引观众为之叫好并心甘情愿走进影院掏出荷包才是它的最终目标。
这无关导演的品味和知识,既然进入商业化、工业化,电影就必须尊重发展壮大的游戏规则,否则再精彩的内容没有赚钱的能力,最终也只能沦为压箱底的材料。
当然,这也不能成为导演不尊重原作的借口。
有些导演纯粹为了讨好观众,而将作品改动得面目全非,这无疑是把自己扮作了小丑又没捞到半点好处。
《诺亚方舟》从这一层面来说,却没有可以取悦观众的意思。
导演很自我的把诺亚塑造成自己喜欢的形象,把周遭的人变成了他塑造诺亚的素材。
似乎对于达伦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事情。
严肃、严谨,却也不乏味可陈是他想把诺亚改变而成的样子。
为此,导演在剧情设计和拍摄时,采用了大量的纪录片手法,力图让人物更具说服性。
影帝罗素•克劳、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倾情加盟,传神表演也是在赋予导演想象中那副骨架丰满的血肉。
所以,与其说这部影片叫《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不如称作《诺亚传》更确切一些。
就像《黑天鹅》,《诺亚方舟》里充满了压抑、冲突、矛盾和痛苦,而全部这些都是为了伊甸园之子改造世界所做铺陈。
导演最终想要的,大概只是一个纯粹好的人。
“诺亚”或许已达成了他的愿望,又或许是一次深入的尝试。
电影开头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对白也非常的一板一眼,让人觉得这就是部说教片,而不是一场电影之旅。
大概也因为如此,开头演员们看上去也毫无演技,非常的生硬,实在没什么动力看下去。
但坚持到两只鸽子逆流而飞的时候,电影就精彩起来了,然而随着诺亚方舟起航,编剧和导演的脑袋再次被门夹了,看得是相当的莫名其妙大概很多人选择看这电影并不是想看诺亚方舟这个故事能改编成怎样,而是因为预告里那华丽丽的特效。
就这方面来说,很不赖,不像某些电影精华都在预告里了。
而且电影里介绍到某些场景变化时使用了纯图像快速切换的方式来展现,非常的棒,随便暂停都是无拖影的高清壁纸,对电影不感兴趣的同学也不妨可以看看是否有喜欢的壁纸至于想看出什么道理来的话...电影版倒不觉得有什么东西可以学习,导演试图升华主题,效果也不怎么的总体评分:3.5/5.0(开头和结尾实在不给力,只有中间的部分相当精彩)娱乐指数:2.8/5.0(故事比较平淡,尤其是后面莫名其妙的剧情,但方舟建造和战争前夕的节奏都不错)票房表现:那么给力的画面表现(地形较为单调),成本自然不低,有1.25亿。
首周票房为4372万,比较优秀,可惜的是被华丽丽预告片吸引去的观众不怎么买账,次周票房大跌61%,最终依靠2亿5800万的强力海外票房使得全球票房达到了3亿5920万,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动物进入诺亚方舟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很不错,第三次就审美疲劳了。。。
原本这个圣经故事很短,没有什么争议。
把它扩充成剧本后,问题就来了,尤其是导演还提到了选择的这个问题后。
动物们能上方舟的答案在前面已经给出,是因为它们仍然按照伊甸园的方式去生活,那么人呢?
人有好有不好,怎么去判断有没资格上方舟?
判断一个人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更不用说上万人了。
原版里是因为诺亚一家的人品很好,所以可以带着他老婆儿子和媳妇上船,但并没提到媳妇是什么时候找的。
电影就不同了,除了老大全部单身,而且在战争前夕找老婆,这么短的时间,要是找了个坏蛋,怎么办?
这时可以有个解释,就是上帝让他儿子掉进坑里遇到真爱,这样可以解释公平和审判的问题,但新老婆被夹子夹住的那个桥段是怎么回事?
诺亚的形象和那些人完全没有不同之处!
连试都不试直接推走儿子,至少也尝试一下吧,不试也背着走吧,电影的这个桥段简直无法说通。
假如她是一个路过时见到的陌生人,走了也没事,但她是自己儿子誓死守护的新朋友时?
简直是无情!
整部电影最失败的改编就在这里。
至于自我审判,诺亚如上面所说的,差。
救回来的女孩,一恢复生育能力就马上玩推倒不理会走丢的兄弟了,差。
大哥,不理会弟弟的感受,甚至不去找弟弟了和女朋友在森林里翻云覆雨,摸了还开开心心地拖着手回家,人渣!
最小的弟弟有说什么话吗,他就说了句动物们依然按照伊甸园的方式生活着吧,此外有什么戏份表示他是阿谀奉承吗?
这样就被扣上看人脸色生活的帽子了。
不听诺亚话就是反叛,听诺亚话就是看人脸色。。。
最无辜的就是他老婆了,诺亚说出发,她带上孩子出发,诺亚说建船,她忙个不停,最后图个啥,被人扣帽子。
诺亚举的例子根本就不正确,为了孩子会去杀人,但得看是什么情况啊,要是别人先侵害你,你当然有权利去反击了。
她有一颗主动去害人的心吗?
她为了孩子会去杀无辜的人吗?
诺亚没提,他老婆也没反驳。。。
或许导演想把电影拍得深刻一些,但这种不是很负责任的剧本实在差评。
话说诺亚方舟花了120年建成,期间动物们吃什么呢,片中用烟雾熏了它们,大概是进入了冬眠状态,这个解释还不错,只是方舟在海上漂了几乎一年,而冬眠一般只是一个冬天...电影中的人类生育能力还真是猛,一天不到就已经开始有怀孕迹象...(土八该隐这时腿上的绷带依然是鲜红色的)总觉得从下雨开始编剧的脑袋就被门夹了。
我还以为诺亚跑出去是为了救人,因为他说那些人都白白牺牲了,谁知道是去下决心。。。
电影里米国人心情低落后就要喝酒,哪怕是在超级原始的时代,诺亚上岸摘了葡萄就酿起酒来了!
然后在海滩边天天买醉!
整部电影里就没见过酒,土八该隐也说了,土地已经枯竭,吃饭都成问题了,诺亚是怎么学会的酿酒?
伊拉最后对诺亚说的马后炮,看似是安慰诺亚,实际上是加深了他的罪孽,“上帝让你决定我们是否值得拯救,而你选择了仁慈”,这个句子中的“我们”,伊拉指的只是他们一家子,但实际上,这个”我们“同样也适合于那些被淹死的人,对于他们,诺亚选择了无视,对于自己人,诺亚选择了”仁慈“...这种试图去升华主题的做法反而弄巧反拙。
要是编剧没有灌诺亚酒的话,大概他就会抱着头大喊”Oh, No! what have I done!"
这是一部象征意义很强的电影,也有一些抽象的情节。
但这些情节异常吸引我。
一滴水孕育的花朵:水是生命之源,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水泉被解读为上帝的同在。
蛇皮:可能是想说,人子战胜了撒旦。
以色列人在旷野仰望被挂起来的铜蛇得医治,也可以代表基督的救赎。
种子:人起初与神同在时的种子,代表与神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代表从神而来的生命。
从中涌出的水泉代表从神而来的生命生生不息。
石头怪:这是导演改编的内容,本片最让我感动的是石头怪坚守职责甚至牺牲,但当第一个石头怪仰天呼喊:“Forgive me, my Lord"时,本以为会灰飞烟灭,但他却被接到上帝那里,他本来的所在之处。
悔改永远不会太晚。
方舟:方舟里面是救赎和上帝对生命的爱,方舟外面是上帝的公义和审判
關於影片中杜撰噠情節我是眞噠吐槽無力...聖經原文關於諾亞造方舟包括最後他們得以生存其實很短就幾個章節。
也難為導演硬生生把這點事兒拍出兩個小時...但我要說噠重點不是這個。
我想說神是公益聖潔又充滿慈愛噠。
可能妳在某一瞬間感受到暸神噠存在和對妳在迷茫中噠肯定於是就想放心大膽噠幹暸可妳不要忘記人類是軟弱是有原罪噠。
無論妳多麼努力噠想做一個義人妳終究會因為原罪而出差錯。
就像諾亞一樣。
他當時跟偏執狂一樣要砍殺自己噠親孫女兒們但就沒想過是神應允這一切噠發生是神仁慈噠又希望人類繼續繁衍生息。
諾亞在此時又和該隱噠後人有何分別呢?
人類永遠都自以為是把自己想噠可以和神一樣上天入地。
可是在災難面前卻像螻蟻一般。
這樣可笑噠行為恰恰是人類最眞實可笑噠面目。
《诺亚方舟》这部电影,在叙事线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大洪水到来之前Tubalcain(反派)和Noah的矛盾,上船之后Noah和他的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
而矛盾的原由,就在于一个人究竟是相信神的力量,还是人的力量。
Tubalcain的世界观是残酷而现实,同时又充满魅力与野性的。
当Storm begins,他在帐篷里准备他的武器(类火箭筒),他有一段独白向God表示他的不屑,God let men live and let them die, I can also give birth to them or kill them(大意)。
他质疑神的存在,相信自己的力量。
当他混上Arc(方舟)与Ham(Noah次子)独处时,他告诉Ham人类是可以吃动物的(Noah一家似乎从不杀生),因为men do not serve beasts, beasts serve men. 一种现实的生存观。
而他最鼓舞人心的,用来鼓动他的Tribe的人向Arc发起冲锋的speech中,他说到:"We are men. Men make their own choice!" 又一次展现了他对神,对Miracle的蔑视,他相信:“人的命运应该在自己手中”。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Watchers们凭借他们超自然的力量,轻易地阻止了无数想要求生的人的冲锋。
他们对于自己命运的抗争都被轻易的抹杀了。
纵然Tubalcain made his move干掉了第一个Watcher(其实是他被God宽恕,被召回天界),他的同胞们最终也未能登上Arc,而是惨死在暴雨之中。
也许神灵就是这样无情,但对于命运的抗争,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执念,确是令人激动不已。
相比于Tubalcain,Noah的世界观其实非常教条化又无趣。
他认为他应该永远按God的意愿行事。
他决定建造Arc,并不是因为保护同胞或者说求生的愿望,而只是因为他认为这是God的指引。
同样,他执意不允许其他Tribe的人登船,也是因为他相信他们因为曾经亵渎了神灵而得不到他的宽恕。
实际上,在登上船之后,他认为所有人类都因为原罪而必须被God惩罚,他和他的家人的意义只是完成方舟的建造,保护物种在大洪水之后的存活,而他和他的家人必须不留下后代地死去,完成人类的灭绝和最终的赎罪。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得知Ila怀孕后,决定杀死她的孩子,如果是女孩。
(这个故事逻辑默认,儿子不能和母亲XX;而兄妹之间似乎可以...)他其实并没有自己的决定,而只是在履行自己认为God赋予他的职责。
然而,当他真正面对Ila的双胞胎女儿们,自己的granddaughters们,他手里的匕首并没有狠心地落下,反而他亲吻了两个小女孩的额头,放弃了自己的使命,因为what is in his heart is all of love. 这也使他在上岸后非常自责,忏悔自己没有完成上帝交给自己的使命,反而让人类存活了下来。
Ila和Noah在影片结尾的一段话,点明了这个电影的精髓。
她说,上帝有没有原谅人类,其实决定权就在当时的Noah手里。
当他面对两个小婴儿时,如果他下手杀死她们,人类就将灭绝,就将受到他们该有的惩罚,相当于上帝没有原谅人类。
如果他内心被爱的力量所战胜,show mercy to those two little children,就相当于上帝也对人类表示了宽恕。
所以,人类的生存与否,决定权仍然是在人类自己手中。
这也使Tubalcain世界观的一种延续,命运在自己手中。
其实上帝不过是人类的一种信仰,一种对世界的解读。
上帝并不会化身实体,来教育或感化人类。
对上帝的解读的权利还是在人类的手中。
不管是Tubalcain所代表的"要对命运的不公进行抗争",还是Ila以及Noah妻子所代表的“爱与善良的力量”,我始终相信这种人的力量,是高于神的信仰的存在。
Men make their own choice!
首先声明本人接受的是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无神论者,motto和某大妈一样是live and let live,无论宗教,亦或性向。
诺亚方舟的故事早有耳闻,神对人类的背叛和堕落感到绝望,降灭世大水,毁灭一切让人从头来过。
故事本身充满了宗教意味的“神性”,无数的人命转瞬即逝,无数无辜的人,有妇女有孩子,这和好莱坞一贯贯彻的“人性至上”的主题大相径庭,很难想象会被改编成电影。
但看完全片,脑子里只剩感动和对编剧大人的敬佩。
在本片中若想做到“道德正确”,即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则需要直面两个很棘手的问题:问题一,在完全否认“圣人”存在的当代社会,诺亚一家凭什么活过这一场洪水?
他们也是挣扎着活在世上的罪人,凭什么不和其他人一起死去?
简单一句you are the chosen one.显然不够搪塞21世纪的观众们。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没错,他们也该死。
乍一看这个答案很符合逻辑,但细想又神棍无比。
那到底最后悔不会死呢?
我后面的小屁孩也知道不会。
最后借由两姐妹的出生来感化老神棍诺亚,无缝连接到人性光辉的好莱坞命题,实为过渡自然的最佳答案。
问题二,即上文提到的神性对人性的否定。
何为人性?
本人认为即一切关于生老病死的感情,爱和恨,公正和贪婪,正直和虚伪。
何为神性,本人认为即高大上的理想主义,超脱于俗世,把人看成一种动物的“上帝视角”。
如何把一个神的故事讲给芸芸众生,讲给那么多挣扎着活在世间的普通人?
诺亚的痛苦便是神性与人性的对立,神要他创造没有人生存的世界,而人性则百般阻挠不允许他下手。
于是当他拿起匕首走向婴儿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答案。
当他低下头,给孙女留下一个胡子拉碴的吻时,人性取得了对神性的胜利,最终的最终会,人的故事还是由人续写下去。
而伊拉最后对诺亚说的话则可以看做是神性与人性的辩证统一。
神爱世人,所以让世人屡经考验,受尽磨难,只为让后者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缺陷。
(没错,电影把故事胡改一气就是为了服务这个主题)无神论者的世界观里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神的一切美德来自于人而高于人,神是人类对自己的期许和肯定。
很高兴这部电影最终回归到了人的命题而没有成为一部宗教的寓言。
宗教是什么,我觉得宗教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无论是个人对集体,个人对个人亦或是集体对个人。
宗教让人感到被关怀,任何脱离普世价值的信条都是无意义的衍生品。
基督教之所以今天依然在发展壮大也是因为对教义诠释的改变,变得越来越则重于关怀信徒本身。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那条被当做圣物的蛇皮。
为什么Seth的后人会把蛇的东西当做圣物呢?
我的理解是这是在提醒后人,人行在地上,带着生来便背负的罪孽 ,要用一生的修行去铭记它,战胜它。
它和十字架一样象征着苦难,也象征着祝福。
本片非常认真细致得探讨了神与人的命题,是实在不可多得的宗教题材影片佳作。
可惜的是很多地方违背国人的传统观念,估计难被接受。
同时因为把原故事改得面目全非,显然要遭宗教界人士白眼,真可谓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我是正经影评的分割线--其实大洪水之前本人笑场无数次,许多镜头可以被腐女们做完全不同的解读。
本片亦可称为“基佬的起源”,“推不到妹纸的中二青年的怨念”等等
豆友2221196002020-09-02 12:59:20影片很震撼,关乎内心,关乎生命。
我们为什么而活,而活着又为什么经历如此多的痛苦。
思想上和肉体上的痛苦,人际关系的纠葛,亲情爱情的争吵。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我想不通,曾经想过通过宗教找到答案,宗教能不能回答社会上的事情?
我是应该像shem一样成家,像ham一样坚持自我?
还是像邪恶的人一样不顾一切的求生!
谁能给我答案?
是影片里充满爱但是软弱的母亲,还是勇猛武断的父亲?
还是无法捉摸的上帝?
我在思想上是痛苦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不期而遇。
就像高中时期的鼻炎,自己没办法,家人迷茫,医生治不好。
对于人生来说,顽疾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它来了,走了,留下创伤和痛苦的记忆。
就像影片中刚硬的父亲参不透上帝的指示。
他往前走,他的坚持的道路指向妻离子散!
难道是因为上帝动了恻隐之心?
人的大脑又给世界和上帝带来什么意义?
动物没有大脑,反而是按照上帝的旨意而活,物竞天择?
人呢?
虽然结局美好,说上帝给了人类第二次机会,变得更好的机会,难道你就不能再造一次人,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让人类自己去完善?
而你又为什么给人自由的意志呢?
shem得到上帝的祝福,繁衍生息。
ham没有,他自己去寻找。
寻找
十分,因編劇。
想他會是個幸福的人吧, 喜歡圓滿的結局, 又對信仰有很深的理解。
揀選, 命運,因果,選擇。
神會揀選哪些人完成他的任務呢?
軟弱的諾亞, 父親被殺時的逃跑, 一生都在逃, 不孕的伊拉。
凱隱第一次來到方舟的時候,諾亞沒有和巨人當時殺掉他, 這不是一個將軍所爲, 太過軟弱, 沒有殺伐果斷。
也正是他這種性格, 更不能對他的雙胞胎孫女下手。
凱隱沒有妻女後代?
殘暴, 隻懂得掠奪, 他可以組建一支打敗巨人的軍隊, 卻不能組建一個建造另一個方舟的團隊, 狂妄, 不依靠神, 他的能力就小於軟弱的諾亞, 他若早知道這一點, 向神懺悔, 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
但, 誰又能知道是不是神讓他的心堅硬呢?
誰又能知道這是不是神的旨意呢?
諾亞冒死救了伊拉, 最後伊拉又救了他, 編劇很喜歡這種人類無法預測的因果。
命運,諾亞,妻子,伊拉。
閃,含, 亞弗, 這三個人的命運很有意思。
整部電影中, 諾亞是孤獨的, 他跟妻子,兒子們, 兒媳, 都無法溝通。
神的安排, 讓軟弱也并不特別聰明的諾亞在這段時間中境界得到了飛升。
含這個老二定律,挺難的, 這種反復, 在人類史上, 老二都是挺難,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衹有倚靠神吧。
如果含是長子, 如果他有伊拉, 他的命運還會那樣嗎?
他還會恨他的父親嗎?
還會在是否謀殺父親之間徘徊嗎?
還會在父親頹廢事態丟醜的時候旁觀嗎?
電影又再暗示耶穌的降臨, 人的罪, 痛苦的循環, 是無法解決的, 即便是諾亞這樣順服, 受到恩賜, 得到神的揀選的人, 也是一生痛苦, 衹有把神的長子作爲贖罪的價碼, 人類才能得到救贖!
首先说明一点:上帝之所以用洪水灭世,是因为全地满了罪恶,人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
电影全篇看下来,似乎只有诺亚,方舟,洪水这三个词符合《圣经》,但剧中的诺亚和圣经上的诺亚也颇有差距。
先谈谈电影中的诺亚,第一幕童年的诺亚就目睹了他父亲被土八该隐用斧头砍死,这极有可能会造成他的童年阴影。
随后画面一转,诺亚带着自己两个儿子闪、含在空旷的土地上采集他们所需的,之后随着嘶鸣发现了受伤的猎物,诺亚进一步上前查看,遭遇到了捕猎的人。
他的第一反应是先回头观看情况,接着抽出猎物身上的小半截利刃藏在手心,之后的剧情是:对方一号先发制人来了一枪,他身体一偏顺势将利刃插进对方肩膀后夺过其手中的枪,然后踢伤第二人膝盖,接着用枪将第三人击倒并扎进其胸膛后抽出,随后走向第二人准备灭口(我之所以这样猜测,是从他与这三人打斗看出的,诺亚身体之灵活不像懦弱怕事之辈,出手之快不像良善手软之辈)不过他先看了一眼对方的膝盖,确定情况与他有利(非常有经验啊!
)对方乞求道:求你了,你要什么?
诺亚:公道 从上面我描述这一段可以看出,诺亚为了生存毫不犹豫地抹杀了别人生存的权利,他也是在世界爬模滚打后磨砺出来的这样想法(虽然电影没有描述,但看他起初追猎物的机警,和他与三人争斗狠利的片段不难猜出,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事,他的做法难道是与生俱来?
)诺亚说要公道,说明他经历的皆是不公正的事。
从电影已知的片段来看,他从小便经历了丧父之痛,父亲被砍死于眼前,仅因为与对方争辩创造主,且是赛斯的血脉,其实最重要还是因为利益的冲突,佐哈矿的归属权便是血案的导火索。
利益的争夺让他失去了父亲,公道在何处?
公道自在人心?
但当人心败坏,人性泯灭,公道又在何处?
公道似乎在恶人手里,那善良的人该怎么办?
于是乎善良的人不在善良,恶的人愈加的变恶,那世界便乱了。
有完全的好人与坏人吗?
好人心中有恶,坏人心中有善,善恶一念间,一念为善、一念为恶!
善恶界限何在?
损人利己为恶?
损己利人为善?
于是乎人人抱怨道:苍天无眼,善不得善终,恶者却长存。
任何人都希望有一位公义的神,赏善罚恶、实行审判,那么漫天宗教便顺意而生,所谓的信仰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任何有功利性的信仰都不是纯正的信仰,中国人的求神拜佛压根就不算信仰,而且东方的神似乎不靠谱,受贿比人还绝,原因无它中国人进庙堂就是为了贿赂,以此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苦难,求平安、求工作、求爱情、求孩子,求了一堆,如若应验便香火不绝,若不应验,接着换下一位神,漫天神佛不缺他一个。
这算什么?
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忏悔,西方人进教堂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难,西方宗教的神在受苦,人民享乐。
而东方宗教的神在享乐,人民在受苦,这是东西方宗教最大区别。
(绕的比较多,回归正题)剧中诺亚梦见将有大水袭来,大水淹没了整个世界,人无力反抗。
他认为这是上帝要灭世,且见识到一滴水滴落在土地上却凭空长出一朵花,他认为这是神迹。
随后他启程去寻找自己的祖父玛土撒拉,以获得解答,死亡与新生?
另一个梦境褪去了他的疑惑,水净化一切,分离善良与邪恶、污秽与纯洁,让下沉的与上升的分离,毁灭为了新生,他选择了造方舟来拯救无辜和纯洁。
人类会因对世界的破坏而受到惩罚,将会有毁灭、将会有惨剧,我们的家庭被选择执行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被选择拯救无辜者---动物们。
无辜?
因为动物们仍然像在伊甸园时那样生活。
动物与人最大区别在于无思想,无自由意志,动物是没有灵魂的,而人之所以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诸多的事物,是因为人有灵,《圣经》创世纪2:7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动物不会也没有如同人那样选择违背神,所以相对于人的犯罪堕落,与神隔绝,动物则没有什么本质变化。
一颗来自第一花园的种子,深夜被埋于土中。
第二日在与守望者争执时,神迹发生了地底莫名涌出一股水柱滋润了种子,随后拔地而起的大树布满了四周,方舟的木材便有了,这更坚定了诺亚的想法。
人类的灭绝、动物的新生,回归初始的伊甸园。
美丽的谎言终归是谎言,诺亚欺骗了孩子们他们将在新世界中新生,可他压根没想过他们的新生活,想的只是让动物新生,罪恶的人类彻底灭绝(包括他们一家)。
编织美好的未来会给予人意想不到的的动力,但谎言终会破灭。
方舟争夺战,诺亚、守望者与该隐血脉战斗,守望者们突破束缚,魂归来处!
雨水、地底之水汇聚一处,世界终归虚无,天地之间唯方舟存在。
这是悲剧,人类自酿的恶果。
血腥的方舟争夺以诺亚一家胜利结束,很多人会问诺亚的这位上帝是否太过无情残暴?
再次重申上帝之所以用洪水灭世,是因为全地满了罪恶,人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
该隐一脉的人不仅满手恶行,心里也充满了恶念,不是只有跟随土八该隐是恶人,剩下没有跟随的人同样也不是所谓的好人,不愿意参加征讨诺亚的人群们,被圈在栅栏外,没有食物可吃,人性里自私、诡诈、贪婪、狠毒暴露无疑,不去作恶,不是没有恶念,而是无力去作恶。
正如奥古斯丁《忏悔录》里的一段记载: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
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谁不知道这种情况?
母亲和乳母自称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补救。
不让一个极端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满的乳源,这是无罪的吗?
导演本身是无神论者,他不过仅是截取了《圣经》里诺亚这一段改编而成的电影,没有真正的信仰核心、思想,这只是一部伪宗教片,电影里甚至没有出现过有关上帝的信息,仅是诺亚的梦境、和玛土撒拉的谈话,以及自己的猜测,导演含蓄的表达的这一信息。
无中生有的小花,一粒种子长出的丛丛树林,为帮人类而堕落的守望者们,借以表达超然力量的存在。
至于《圣经》中的诺亚是怎样的?
上帝又是何形象?
信仰真正的核心?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圣经》,无论有无这份信仰《圣经》都值得你去一读。
这个故事作为神话寓言我还蛮接受,走写实路线就完全让我反感它的三观,即便最后落脚点放到个人选择还算不错。
单说电影,时间飞逝和讲故事等段落很迷幻很达伦,但主体故事的表达方式太平庸了蛮荒大地上,人类恶贯满盈。
造物主决心以一场无尽豪雨,让一切罪恶及人类从此淹没;唯有受命于天的挪亚才可独善其身。
正当争分夺秒打造方舟求生之际,挪亚儿子Shem和Ham却同为恋上养女Ila 而兄弟反目。
Ham不惜阴谋勾结挪亚家族的世仇Akkad。
为争夺方舟和逃出生天的唯一机会,Akkad、Ham和冥顽不灵的罪人向挪亚发动洪荒灭世前的最后激战…
堕天使好萌啊!
达伦的成就已经摆在那里... 拍了一部原始世界观电影说不定只是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完美吧
玩到大投资就蒙了
极端神叨佬 pk 人定胜天佬,完美展现西方那种二极管的思维方式。
石巨人的方舟保卫战
这是个啥。。。。。。艾玛你那么女权你怎么演得出这样的剧本。。。
看完居然最喜欢巨人。同意诺亚,我们都是邪恶的,没有人无辜。母亲永远袒护孩子,造物主再选择人类就是个死循环。当诺亚要杀死他新生的两个孙女,我在想,生育是对女性的惩罚吧,她们所受的所有苦难都可以归结于生育,她们所生皆是罪恶的生命。
真是难看的一比 现在对圣经什么的越来越反感
天哪!谁能来教教赫敏小姐什么叫演戏么?!
我擦,这片子这么烂!怎么可能拍得这么烂!!导演居然是阿伦诺夫斯基,毁了毁了毁了,太毁形象了,亏了我这么喜欢《梦之安魂曲》和《黑天鹅》。阿伦诺夫斯基导演你这是要变成美国陈凯歌么?
场面不错,穿越性切换也挺赞的,还有老戏骨的演技,嗯~就是剧本…………好吧~本来故事就挺简单的…………
开头我以为是科幻片,中间总算来了些灾难片,看到后面发现其实是家庭伦理片。。。
大叔
算是圣经故事的现代改进版吧,不错。当然不要和原著去比较,这是再加工,不是以圣经为剧本。
高雄的电影院和大陆一样冷的不行,边冻边困已经不想说更多,filled with bullshits,这么多大牌最后拍出这种只能表示无语
神一会一个样 没个准主意吗?
四星给那些场景 狗血剧情给跪了
神神叨叨的
补标
看時不停想到The Fountain, Montage竟讓宗教在我眼裡變得有趣起來了; Noah一家全程苦大仇深, 唯一的笑點來自出戲的Anthony Hopkins; "Be fruitful, multiply, and replenish the earth"怎麼聽怎麼喜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