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真心半解

The Half of It,青春未知数(台),校园情圣,一半一半

主演:莉娅·刘易斯,丹尼尔·迪默,艾丽克西斯·勒梅尔,沃尔夫冈·诺沃格拉茨,邹兆龙,贝琦·安·贝克,恩里克·穆西安诺,麦金太尔·狄克逊,凯瑟琳·科廷,亚历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法语年份:2020

《真心半解》剧照

真心半解 剧照 NO.1真心半解 剧照 NO.2真心半解 剧照 NO.3真心半解 剧照 NO.4真心半解 剧照 NO.5真心半解 剧照 NO.6真心半解 剧照 NO.13真心半解 剧照 NO.14真心半解 剧照 NO.15真心半解 剧照 NO.16真心半解 剧照 NO.17真心半解 剧照 NO.18真心半解 剧照 NO.19真心半解 剧照 NO.20

《真心半解》剧情介绍

真心半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个性体贴的运动健将保罗爱上了学校校花,但他实在不善言辞,于是决定僱用内向的高材生艾莉帮他展开追求,毫不相干的两人也因此成为朋友。然而,艾莉发现自己竟然也对校花产生好感,她和保罗的友谊因此变得複杂。本片为编剧兼导演伍思薇的最新力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简单易懂魔法科!英国恋物语艾玛清醒梦夜魔侠:重生第一季22/7初颜V星入侵第一季LadyGaga:神彩巡回演唱会希望的诞生火线干探之毁灭11分钟异类之行走的古堡芥子时光冻死的爱非常关系造孽会考试的猛犸象灰色的果实云雾笼罩的山峰顾问别有动机致命呼叫鲁肯伯爵之谜恋姬无双嗜血袋鼠陌路人恋曲超能落榜生永不消逝的电波香港大师错位爱人

《真心半解》长篇影评

 1 ) 爱可以完整一个人的人格

看了一遍the half of it,首先记几个场景:1. 32分 Paul问Ellie家庭情况,Ellie不想说,并拒绝吃他做的香肠。

2. 57分/1小时20分的两个场景很打动我。

Ellie表演时钢琴坏了十分尴尬之际,Paul送来吉他并鼓励她唱自己写的歌;朋友间顿悟自己和对方喜欢的是谁,超级明显的好意/抗拒。

我觉得电影是讲:学会打开自己/开始明白爱(友爱/爱情),结果并不重要,通过过程学到了很多比较重要,爱可以完整一个人的人格。

Ellie一开始不愿意告诉Paul自己的事,缺乏友爱的关心和保护,所以也不愿意尝试Paul做的香肠,第一次约会搞砸之后,Ellie骑着车就说算了算了你这个傻人我不帮了。

但是Paul帮她回击取笑她的人,她的心就打开了。

Paul就是个很好的大男孩,坚持、不易受挫,又肯学,也知道自己的想法,因为热情开朗而机缘巧合打开了Ellie的心,他们互相学习如何沟通和表达爱,认识到自己的好和可能性——Ellie后来试吃Paul改良配方的香肠,鼓励Paul努力追梦,Paul帮Ellie意识到自己喜欢Aster并且和Ellie爸爸交流说他没有看到Ellie本身的样子,所以促成Ellie去外地上更好的学校,最后勇敢做自己,承认自己的爱并吻了Aster,也鼓励到Aster做自己、去上艺术学校,对方也祝福她,说以后再见(真的有机会)——17岁没有遗憾啊!

友爱是很好很好的。

困惑还是有啊,未解决的疑问和未澄清的心情也有,但是离别本身就蕴藏无限可能性,困惑也会成长哦,除了朋友之外,人也是和困惑一起成长的,可能有一天,有的困惑就倏然不是困惑了,也可能有别的领悟或以别的形态出现。

神秘的探索不完的可能性,就是人自身嘛。

爱在身后大力支持,给人加油,使人不放弃探索,不丧失可能性。

有几个有意思的点:一是Ellie的爸爸和Paul一起在厨房,采用中国式的摔面团/肉团,Paul看到了,也学着摔,哈哈哈。

其实Paul家和Ellie家很不一样,他家人很多很吵,Ellie家人少很安静,是互相在看在学,动静结合既有活力又和谐;二是Paul知道Ellie喜欢Aster,第一反应是说It's a sin,违反他的宗教信仰。

但是他回家就去搜索“如何判断自己是gay”还被妈妈发现了,哈哈,本性善良;三是Aster的青春期困惑,需要人好好地懂她地解答,这时候虚假Ellie和她交流,文字来往,感到被理解,真实Ellie和她放松聊天,以及之后勇敢地提醒她做更bold的选择。

她们的相处是好的,Ellie给了她勇气,这一段是珍贵的记忆,更别说最后还有个冲破她信仰的bold的吻。

打破封闭/禁忌后发生改变,如同《爱欲之死》提到“他者的馈赠”体现在使人看到他者、忘我终而回归自我。

他们仨都有性格。

Aster并不是开心地融入姐妹小团体,她清楚知道人家是想她像她们而非想她喜欢她们,人人相似,面目模糊,逝去自我,她从来不是真的被理解的开心,在厕所听到人家讲她的八卦,就不高兴地走掉,还在弄清和她文字交流的人的身份后给Paul一个大嘴巴子,后面Ellie来饭店解释,她们聊几句之前好的交流,她就笑起来,然后又生气,因为被两个人合起伙来玩,但是还是说祝Ellie找到信仰。

Ellie第一次听Paul说觉得她爸爸不开心她也不开心,立马下车要走,很不高兴,Paul先坦陈之后她就理解并且也坦诚说自己的事,建立了信任以后就经常有新收获和被感动到,也一直为Paul加油,他们互相支持,带Aster去车站、和Aster坐车去玩也很好,和喜欢的人相处后更了解对方,依然被吸引,是很好的经历。

其实她是开放胸怀的人。

Paul一直都勇敢坚持直率温暖,为爱努力也会照顾人,听到Ellie用那么好的语言阐述为何喜欢Aster时特别懊恼,恨自己一张嘴不会讲话,但是后来有学到有来有往的沟通技巧,自己的真实直率也没有改变,有话还是会直接说,送Ellie坐上火车时跟着火车跑,像个电影里的傻子,他的真诚让人感动,也真的是可爱的。

我比较意外的是他们仨都打工,自立自强,真好。

家境是会有影响,但是自己努力也重要,我看到在那里努力赚钱生活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受到鼓舞。

以及,这部电影和面子还是很不同的,家庭朋友这些配置都有,但是人物不同,最突出的就是不存在如同一面镜子的Vivian。

青春时代,弄不明白的比较多,慢慢学到的也不少。

所以我想电影的主题不是给爱下定义,而是让人敞开自己,看到更多爱的形式,接触更大的爱的可能性。

怀有爱、去爱、被爱、交换爱都很好,人和人需要相互接触,真诚导致信任,吸引指向理解,支持、鼓劲、告白、倾听、接纳、指引,不怕尝试,勇敢行动,就没有真正的遗憾。

 2 ) 《真心半解》,aster对ellie

关于aster对ellie,我是这样想的:aster最开始就是特别欣赏ellie的,在她帮ellie捡书那里,她说过ellie是她父亲最爱的异教徒。

aster的父亲,一位天主教的牧师,“他虽然不是纳粹,但他有时特别严厉”,让aster感到如此压抑的父亲,ellie居然是他最爱的异教徒,aster怎么可能不对ellie产生好奇和欣赏。

而且ellie与众不同却不会融入他人,而自己被迫融入他人、掩藏了真实的自己,aster对ellie应该还是带有一些憧憬和向往的(当然,只是一些,毕竟aster现在已经有了一幅比较好的画了)。

(1)帮捡书:我觉得是aster是带着好奇,想亲自接触一下ellie,接触一下被父亲如此夸奖的ellie,接触特立独行的ellie。

结果,发现ellie和自己还有相同的爱好,心里的欣赏和喜欢又增加了一些。

(2)厕所:aster撩头发那里,还是能展现出她比较在意在ellie面前的形象的。

她还是想接触ellie的,但也知道ellie的一些害羞(毕竟第一次见面,ellie全程只说了一句自我介绍),所以,只是互相看着,并不出声说话。

(3)paul卧室:那幅aster旅途中画的画,ellie说出她喜欢边上的那一笔,孤独却充满希望。

aster之前和“paul”说过自己因为害怕毁掉已经不错的画而不敢画出最大胆的五笔,所以放弃了绘画。

但aster经过和“paul”特别浪漫的画出五笔之后,也开始渐渐改变。

ellie指出的那边上的一笔,应该就是aster开始尝试的大胆的那一笔,孤独却又充满希望。

aster旅游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带着那幅画来见paul,想展现出自己的勇气与改变,但是paul却不在家,而ellie却能非常精准的说出自己最在意的那一笔。

可以说,aster来paul家都并不是为了见paul,真正的主角是自己的那幅画。

所以,在ellie说出关键的那一笔的时候,aster主动提出去ellie家也不奇怪了。

居然有人和自己如此默契,想更加靠近、了解是非常正常的。

(4)火车站:aster觉得ellie的工作非常有趣,像是主宰这宇宙,ellie说只是小小的宇宙,aster却说至少主宰着什么。

aster是压抑的,是被束缚的,主宰着小小宇宙的ellie是令她羡慕的。

aster想更加了解和她如此有默契的人,但是,ellie躲进那个小亭子,把门关上,僵直地坐着,aster无法靠近。

所以,她才决定带ellie去自己的秘密基地。

先展露、开放自己的心,才能更加了解ellie。

而且那个地方,令人放松、愉悦,明显好于两人隔亭相望。

(5)秘密基地:aster知道ellie的害羞,所以会在ellie脱衣服时主动背过身去(谁知道ellie只脱了外套🤣)。

aster说paul让她感有安全感,但是他写的东西却让她感到不安。

其实aster已经注意到paul线上和线下的割裂感了,那个割裂感并不是文学修养甚至形象上的割裂感,而是灵魂上的割裂感,“not safe”,对应的正是前面“paul”鼓励aster大胆画出那五笔,那种bold,知道自己有能力再画出那样完美的画而不惧毁掉自己的画。

aster已经有了一幅令人羡慕的好的画了,在与“paul”的交流中,多了一些勇气,却也多了一些可能毁画的不安,亦或是不能再画出那样完美的画的不安。

这种割裂感一直存在于aster的心里,却找不到原因。

后面她向ellie询问自己是否应该嫁给trig,ellie并没有回答,没有人推她一把,aster选择继续躲在了名为安全的外壳中。

两人从白天呆到了晚上,期间肯定聊过了很多话题,以aster的聪明,其实已经猜到了割裂感的产生的原因,但是还是刻意隐藏了内心的想法,就像薛定谔的猫,在没打开盒子前,既生又死,无法确定,但如果打开后,那确定的结局,可能让她难以接受。

如果线上的“paul”是ellie,那么,信仰基督的她爱上了同性(不过我觉得aster并没有虔诚地信仰上帝,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她的父亲),自己喜欢的paul和ellie同时欺骗了自己,“paul”(ellie)并没有喜欢上自己,还有她和trig的关系。

因为paul的割裂感,aster只是对是否应该嫁给trig产生了一点动摇,但如果ellie真的是线上的“paul”,那种灵魂、思想上的契合是挡不住的,soulmate的出现,可能会让她抑制不住地画上大胆的五笔,以期伟大的作品。

(6)ellie家外:同一幅画,paul单薄的话语和ellie直击灵魂的夸赞,似乎盒子快要打开了。

所以,aster主动亲了paul,欺骗自己,“paul”不是ellie,她没有勇气接受另一种可能。

(7)贩卖机:aster误会了ellie和paul的关系,心里的迷茫也消失了,线上的“paul”可能都并不喜欢自己,这可能也成为了她接受trig求婚的原因之一(8)教堂:aster知道了线上的“paul”果然是ellie,看着ellie狠狠地打了paul一巴掌,然后直接离开了。

aster头一次在如此严肃的情形下控制不住自己。

自己展露的心声,做出的改变,只不过是一场虚假的闹剧,自己如此喜欢的人在欺骗自己。

当然,ellie的话aster依旧听了进去,接着作出了自己最大胆的一笔。

(9)公路上:aster告诉ellie自己准备去读艺术学校,自己作出了最大胆的那一笔,ellie也给出了aster期待的回应。

结果问到ellie的打算时,知道ellie准备离开去格林奈尔,aster生气得打算扭头就走(aster并不知道ellie喜欢她,以为ellie只是为了帮paul)。

好在ellie叫住了aster,真诚的道歉,aster也说出了自己也在欺骗自己。

两个灵魂契合的人,终于真正地毫无遮掩地聊天对话。

ellie分开前的那一吻,也传达出了自己的心意。

俩人分开后aster真的笑得好开心啊,这不是喜欢是什么(拍桌ヽ(`д´)ノ)aster:“And you know, you ...you watch. Okay in a couple of years,I'm gonna be so sure.”ellie:“I'll see you in a couple years”

 3 ) 仅限双女主磕糖...

抱着双女主结局是否he的视角来观赏,到后面进度条预警我意识到不要想过分磕糖了... 但有一点不要质疑俩人之间的情感!

就两位女主之间的感情线来论,以下几点是我磕到的(我承认本小姬崽狭隘了点)1.在课堂上的所有学生相互交流着调侃楚的短信时,Aster唯一一个低头没有理会的人,后来还主动帮艾丽楚捡书本还搭话,表示她注意到楚四年里都去她爸爸的教会,这意味着...?

楚这时完全愣住了(保罗这时还没有插足进两位女主之间且楚已经注意到Aster)好像两人不同寻常般的意义从这开始了?

2.如果你质疑过Aster对楚的爱,请看这条线...她们在厕所里遇到,Aster在楚背对自己的情况下,下意识低头缕了头发夹在耳后(女孩子们懂什么情况下会这么做哈)两人镜子里对视一眼,这细节可脑补,姬情溢出屏幕了...3.楚答应替保罗写信给Aster,后来两人传送消息,还有五笔做画。

这几个月期间两人来来往往,上升到精神领域里,就只有她俩互相感受到了懂对方的内心,这就和保罗本身脱离开了吧..于我而言细节杀死一切4.她们泡温泉这段..对话交流眼神交流,Aster靠近楚脱..自己磕吧。

5.教堂求婚这段,楚直视自己感情后,爱需要勇气挑明了一切。

“you?

”是你,写信,传送短信,懂Aster的同龄“男孩”,勇敢的那一笔。

原来是楚(Aster后来也承认曾经想过有可能是她)结尾毫无疑问楚勇敢吻了Aster。

对于校园里的故事,往往最后一笔不在于纠结以后是否能在一起,反而曾经对彼此青春留下过印迹,就足够了。

伍思薇导演对同性之间细微的情感表达太爱了。

以上内容是按自己喜好的角度来选择如何观赏这部佳作,我还会看第二遍、三遍...再去斟酌吧。

 4 ) 我们都曾是笨拙的爱人

我们都曾是笨拙的爱人,情窦初开时,那永远汗津津的手心儿,语无伦次局促不安的模样,恨不能以死相许的爱情--是啊,那个年纪,除了正在蓬勃的生命,有什么可以献给最爱的人呢?

没有名没有钱,只有一颗一心一意对你好可以为你去死的心。

还有,这笨拙还在于,这时的人们,眼里只有一个爱人,其它的一切都可以牺牲。

大学时有个女孩儿,美丽,大方,乖巧,许多男生都喜欢她,社团一起聚餐吃饭时,她总是宇宙的焦点--尽管她自己可能浑然不觉,一群男生,很自然的争先恐后为她倒可乐,给她夹菜,和她交谈讲笑话,坐在旁边的女孩儿,和男生们一起,笑着闹着,喝了许多酒,醉醺醺的离开了。

有男生对我说,女孩儿喝醉了真失态。

许多年后我们又一次一起吃饭,她告诉我,那天我很难过,所以喝了很多酒。

虽然谁也没做错什么,但我也觉得愧疚。

如今想起,这就是青春期笨拙的爱,纯真,热烈,但也会伤人很深。

那时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不知道人生的路程还有多少的风景和暗礁,更不明白爱情不是只有奋不顾身的一种。

Alice Wu这部《half of it》就是部这样的电影,非常奇特的三角恋爱,发生在情窦初开的高中。

取材上很讨巧的包含了同性恋,少数族裔等多种政治正确因素,但我相信导演并非刻意为之,她之前的电影《saving face》(面子)也是一个同性题材的,而且最终主角出柜在一起了。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她们之间的感情也许只是青少年模糊的无明确指向的感情,她们二人的压抑各有所本,前者是亚裔单亲家庭的自卑,后者是严格的宗教家庭清教徒式的压抑,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无论同性异性之爱都没有体验过,所以才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为青春的心事被人理解而感动哭泣。

也许那并不是爱。

在对于这种青春期爱情的表现上和《蓝色大门》异曲同工,这部把桂纶镁由一个西门町女生推成明星的《蓝色大门》非常经典之处在于它表现青春男女的烦恼如此细腻深入。

这时候女生的烦恼是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爱男生,而男生的小秘密仅仅是“我尿尿是开叉的”。

据说人临终的几秒钟,一生的欢欣愉悦会在眼前一一闪回,这样看来,死并不痛苦,起码最后几秒钟是快乐的。

无论电影还是文学,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欢欣就是成功的作品。

青春片如果拍得好会非常成功(例如《那些年我们爱过的女孩儿》)因为它能给人一种临终体验。

我看了导演手记,她说她出柜后第一次心碎不是因为一个女孩儿而是因为一个直男。

这个直男是她的好友(蓝颜知己),她帮男孩追女孩儿,追到了但最后还是分手了,男孩说,你知道的,她是拉拉,你不要误会,女孩儿说:我知道,说实在的,我不介意你们睡觉,但我介意你们的亲密关系。

爱情是自私的,充满嫉妒的,哪怕是对另一半的好友。

在此基础上,Alice wu构思了这个剧本。

通过《Lady bird》知道了沙加缅度 (Sacramento),通过《hafl of it》知道 Squahamish 这两个加州的小城,风景挺不像美国的。

电影里非常好玩的一个细节是Paul的妈妈看到孩子搜索: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同志,以为孩子是Gay,在教堂里他忽然站起来说了一段话,他妈妈误以为他是Gay,拥抱他说,孩子,就算你是Gay妈妈仍然爱你。

他说,我不是。

妈妈说,哦!

谢天谢地。

然后他说,我觉得我们家的腊肠配方要改改,他妈妈大怒:不能改,那是你姥姥留下来的,老祖宗的配方坚决不能改!

然后就开始揍他。

这段儿笑死了。

演员演的都挺好的,只是看着演Ellie爸爸的演员非常面熟,居然是《九品芝麻官》里的常威邹兆龙,他在这里文质彬彬,甚至某些侧面居然有点儿像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5 ) 爱不止一种形式(附导演访谈节选)

电影主角Ellie Chu无论是《Saving Face》还是时隔15年后上映的《The Half Of It》,背后都蕴含着Alice Wu本身的个人经历(可以说是个人经历改编),剧中主角的个性都是导演细心雕琢出来的,她和自己笔下的角色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其实单一面向的同性情谊并不足以概括这两部电影的主题,导演试图在电影中展示的是主角们对自我认同的探索过程,而这期间伴随着情感、文化、阶级等等成长的羁绊。

《The Half Of It》背景设在一个白人占主体的美国小镇,主角Ellie Chu和她爸爸是小镇上显眼的POC(people of color)居民,Ellie除了帮同学代写作业赚点钱补贴家用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可以说是她没有什么朋友,直到某天学校橄榄球队的运动健将Paul因为一封情书误打误撞进入她的生活,Ellie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故事不止是代写一封收费50刀的情书这么简单。

Ellie原本的生活圈子被打破,她的生活中多了两个人,一个是热情大方的直男Paul,一个是Paul的追求对象Aster。

面容姣好的Aster是学校里风云人物(Big Man)的交往对象,镇上教堂执事的女儿。

Paul形容她「漂亮,聪明,善良」。

但表面风光的Aster也有自己的烦恼,经常手不离书的她似乎和身边的群体有点「格格不入」,无论是其他女生背地里的闲言碎语,她的拉美移民家庭背景,还是宗教有着很大存在感的小镇,都让她和Ellie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在自我认同上挣扎着,游离在主体文化的边缘。

但是一封无意的「代写情书」,阴差阳错地把小镇上这两个孤独的人拉到了一起。

Ellie对她的文学课老师说,「你知道终于遇到和你同龄又懂你的人是什么感觉吗?

」——我猜就是找到了「the other half」的感觉吧。

文字让这两个孤独的灵魂找到了慰藉,进而慢慢相互吸引、靠近(不得不说这真的很柏拉图,但是毕竟是电影,总要有一点浪漫想象的不是吗)。

之所以想说「爱不止一种形式」,是因为「爱」本身就是像洋葱一样蕴含了多层情感的存在,在这么多层层叠叠的面向中,某些情愫不总是那么泾渭分明,特别是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界限不总是那么清晰,而影片的一大焦点就是处在青春期的主角们情感上的自我探索历程。

在这个保守落后的小镇里,家庭生活在主角们的人生中也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个时候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对于主角们的成长也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论是Ellie那表面沉默寡言但行动上对女儿关怀备至、鼓励她去追逐梦想的父亲,还是和Paul一样性格开朗、包容的母亲,他们都是主角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而关于Ellie和Aster的互动,已经有不少友邻的精彩分析了,在这里只想补充一点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在影片中的存在感不逊于宗教和上帝。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人的生活方式本身。

但人又无时不刻不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之下,这种他者的评价、外在的界定对于自我来说是一种束缚,因而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这一点印证了片中主角们的生活经历,拘谨内向、避免出风头的Ellie,和一群性格迥异的人混在一起、隐藏自己真正爱好的Aster,还有背着母亲改进祖传香肠配方的Paul,他们都被禁锢在他人设定的某种「标准」之下,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人生都开始发生某种积极的变化。

萨特曾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写道,「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上帝存在不存在;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连一条证明上帝存在的正确证据也救不了他。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Aster两次对Ellie说愿她找到自己的信仰。

我的理解是这种信仰不是某一个神,而是对于Ellie来说值得去信奉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萨特存在主义中的本质。

Aster是在鼓励Ellie在接下来的人生中继续去找寻真正的自我,确立她的本质——这就是她的「信仰」。

看了一些导演的访谈,特别喜欢以下这两部分,附上简陋的翻译,对原文感兴趣的朋友请见文末的网站链接:第一部分「关于异性之间的情感」我对真实的经历进行了虚构。

比如说,我的母亲并没有在48岁的时候怀孕,就像《面子》里面的那样,但是我确实在剧本里写了。

因为当时我的母亲正在经历她生命中的一段困难时期,我真的很希望她能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自己的人生还没有结束,事实上,也许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注:当时Alice Wu想借《面子》这部电影向母亲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所以这就是我写作的动力,而在《The Half Of It》中,我想具体探讨爱的本质。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浪漫爱情的社会里。

从我们出生开始,所听到的故事都是关于试图找到完美的另一半或完美的感情——这不是说找到最好的朋友,而是指找到浪漫伴侣。

我无疑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但当我回过头想,我意识到我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是一个直男,当我在大四的时候以同性恋的身份出柜后,他帮了我很多,让我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因为当时我的父母并没有和我说话。

那时候我感受到了那种被接纳的感觉。

当时我想要搞清楚的是,别人怎么看待我们之间的友情,特别是在那个年代?

那是1990年代早期,我想,男孩和女孩在一起的时候,大家会凭直觉认为你是异性恋。

如果你们是朋友,又都是单身,别人会猜测你们到最后会以约会告终。

但如果说这本质上是你遇到了灵魂伴侣,却完全没有想和对方发生性关系的欲望呢?

那么这种关系该如何定义?

这是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一直在探索亲密关系和爱的不同层面,特别是这种情感又和最后发展为浪漫关系的传统形式有所不同的时候。

我觉得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如果是女同性恋和直男的亲密关系,那是什么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也不是完全没有浪漫因素,这才是有意思的一点。

所以我想这就是我写《The Half Of It》这个剧本的动力,它最初应该是一个主角们在20多岁的时候想通了的故事。

但在创作过程中,我意识到这可能会是一部电视剧,因为有太多的层面要探索,我不知道该如何把它们塞进一部电影里。

但后来,记得在飞机上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应该把这个场景设置在高中。

部分原因是在高中的时候,你所感受到的每一种情感都像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对吧?

因此,一切情节都得到凝练,这样我就可以迅速地覆盖到很多情感领域。

在很多方面,这是一个关于你遇到了你认为是地球上唯一也是最后一个和你有联结的人、而这个人最终改变了你的人生的故事。

Paul这个角色对于Ellie来说就是如此,在电影开头的时候她根本不会觉得这个男生会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

但到了电影的结尾,他们之间的联结产生的力量成为了他们人生中前进的动力,这是我想在电影中探讨的一点。

而高中的好处是,一旦你进入了社会,这个环境会让你的友谊根基越来越窄。

假设你上了大学,那么它就会把你的朋友圈进一步缩小。

你考上了哪种大学?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你属于哪个经济阶层?

很快,不知不觉中,你就在某地扎根了,你的朋友都和你都有些相似。

但在高中,你真的可以遇到非常多样化的群体,而这些群体都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地理空间里(像电影里的小镇)。

在这种情况下,就像Paul处在他的运动狂社交圈里,Aster是在那些受人欢迎的富家子弟的社交圈里,然后,Ellie是完全在属于她自己的一个圈子里。

这三个圈子的人一般不会有真正的交集, 而在故事里头,他们发生了碰撞。

这让他们三个人都进一步对自己有了不同的了解。

我认为高中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无论是阶级差异还是种族差异,学校的同一个走廊里汇集了最广泛的差异性。

第二部分「关于结局——这不在于是谁追到了那个女孩(It's not about who gets the girl)」这很有趣,你可能会因为最后Paul和Ellie没有在一起而失望,又或是你可能会因为Ellie和Aster没有在一起而遗憾。

(笑)在推特上有一个蛮有声势的小组,里面有在讨论「如果Ellie和Aster没有在一起,她们的人生会是…」。

但事实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剧透,目标从未实现——有趣的是,我在角色身上进行了某种颠覆性的切换,开始时让人感觉就像是一部浪漫喜剧,然后我将其切换到中间,因为现实情况并不在于谁追到了那个女孩。

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可能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在我看来对于三个主角来说尤为如此。

如果Ellie试图假装下去,她深深暗恋着Aster,也许她是同性恋,也许她是双性恋,谁知道呢?

她才17岁,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但是我们肯定知道的是她可以对同性产生情愫,对吧?

而且我认为,她没有对Paul产生浪漫的感情。

实际上,这并不完全符合她的发展轨迹,也不适合她。

而对于Paul来说,其实我觉得,是的,他可能是喜欢上了Ellie,但我觉得他不清楚自己喜欢Ellie的什么,他的想法很混乱,因为在他的脑海里,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只能约会,对吧?

他没有任何女性朋友,我觉得这种情况对于只有男性朋友的直男来说是经常发生的——他们和一个女生发展成为朋友,而他们对此唯一的解读是,「那么,我们一定是在约会。

」但这不一定是真的。

而我真的希望最后的结局对于这三个人来说都是成就时刻, 因为如果你想,如果故事的结局是Paul和Ellie在一起,只因为Ellie是这个小镇上Paul唯一的女性朋友,那么这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又或是Ellie和Aster在一起,然后他们都被困在这个保守的小镇上,这也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最圆满的结局应该是对每个角色的发展来说都是最好的结局。

对Ellie来说,那就是有机会去追求她的梦想,去格林奈尔学院读书。

对Paul来说,终于可以对家人说,「嘿,听我说,我有个想法。

」这可能看起来很傻,但实际上我觉得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成就,他研制了自己的香肠做法,他的家人现在不再忽略他所说的话。

他要把他的家庭从经济上拯救出来,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事情。

而他所在做的事情是他所热爱的,也是他想拥有的一切。

而对于Aster来说,她终于可以说,「你知道吗?

我又开始画画了,我想上艺术学院。

」这对于17岁的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其实电影的结局也是新的开始,不是吗?

这些角色又不是90岁即将离世的老人。

退一步说,如果他们即将死去,那么当然,为什么不先聚一聚呢?

(笑)但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所以如果是遵循老套「然后他们如何如何」那样,这实际上并不是最好的发展。

但我想现在的观众们已经成熟很多了。

我想说的是,浪漫喜剧有时在某些方面感觉就像童话故事,它们就像这种有趣的幻想,故事在那里继续往前发展——并不是说两个人不能找到对方并且非常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我们现在也知道的,在镜头停止播放之后观众会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他们会继续在一起吗?

他们会不会离婚?

可能会有很多很多事情发生。

所以,其实我觉得你要做的就是要真实地对待你的角色,给他们真正的幸福。

如果是真的应该和那个人结婚,很好,那这就应该是电影的结局了。

对于这三个角色来说,这种童话般的浪漫幻想不是他们的圆满结局。

而且我想作为一个电影人,你的角色就像你的孩子一样,所以你要给孩子们最好的东西。

访谈链接🔗https://collider.com/the-half-of-it-director-interview-alice-wu-netflix/ and https://collider.com/the-half-of-it-ending-explained-netflix/P.S. 本人是NPR死忠粉,刚好NPR也采访了伍导,提到了一些创作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问题和亲情关系,可以说导演是诚意十足了。

翻译了一下放在了豆瓣日记,感兴趣的友邻请移步 🔗https://www.douban.com/note/761177506/,欢迎交流呀👏P.P.S. 导演Alice Wu解说The Half Of It 🔗http://www.bilibili.com/av710600640

 6 ) 相爱是人类对孤独的反应

爱是什么?

我每次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要想,我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几分之几。

真心半解给出的答案如此隐晦。

爱是尝试。

Ellie早就注目于Aster。

Trig揽住Aster的肩膀的时候,Ellie看向她的眼神隐匿着亚裔女孩隐忍的哀伤。

小镇上规律参加礼拜的人们不一定理解什么是爱,但务必要先掌握什么是上帝不容许的过错。

如果不是欠缴的电费账单,Ellie不会同意帮Paul写这一封“应当发自内心”的情书,只可能因为收信人是Aster而更加避之不及。

画错的第一步是画;不画就不会画错。

而爱是毁掉还不错的那幅画。

柏拉图会饮篇中写,爱是对完满的渴望与追求。

正如阳需求阴,虚空拥抱大地,男性追求女性,暴虐渴求驯服,喧嚣期待宁静。

我们颂扬的爱情似乎有它该有的模样,正如那副还不错的画,带给我们作为群体动物的安全感,也正如漂亮女孩儿们递给Aster的象征认同的粉色围巾,注定要掩盖一部分人——如果不是所有人——的个性。

一切都早早就被盖棺定论。

他人即地狱,那么“我”在哪里?

爱是一片混乱。

Trig以为自己爱Aster,理所当然,最受欢迎的男孩和最受欢迎的女孩。

但Ellie在才艺展示上大放异彩后,他穿着cashmere到她家门口拦下这个似乎开始变得正点的亚裔女孩。

Aster认为自己应当爱Trig,毕竟这看似是所有人的期望。

但她却在跟Paul的线上聊天中感到自己被前所未有的理解——也就前所未有地被看穿。

面具沉重但安全,理解是跨越人海的抚慰,却也因为直击内心而令人不安。

Paul最开始觉得自己一定是爱上了Aster,毕竟他醒来、奔跑、吃烤肠、做祷告的时候心里都是她。

但当他站在Ellie窗前听她低声弹唱的时候、为Ellie挑选上台表演的服装的时候、把吉他推到因为钢琴故障而无措退缩的Ellie脚边的时候、将突然成为了焦点人物而喝了太多酒的Ellie带离派对的时候、看到Ellie为了他的梦想发给鉴赏家的一封封信件的时候、发现Ellie到场而备受鼓舞为小镇球队拿下十五年来首次得分的时候,Paul一定在想,他爱的难道不是这个寡言但丰富、冷淡却温柔、遥远而真实的Ellie吗?

爱如此自私。

无时无刻不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发生的吻,有哪一个是因为对方需要我才给予的呢?

有哪一个不是因为我自己希冀而幸好获得呢?

在这个吻行将发生的时候,我注意到的难道的确是你眼神中的迷离,而并非我内心的欲望吗?

爱会失败啊。

电视机里播放着老套的爱情故事,男主角在铁轨边伴着火车飞奔,女主角转过头来落下眼泪。

不曾经历爱情的Ellie觉得愚蠢可笑:明知道追不上还要迈出第一步吗?

明知道得不到还要伸出手吗?

明知道没有结果还要尝试付出吗?

但你是否如此爱过一个人,以至于不忍心改变她一丝一毫?

以至于无论她曾经或未来将让你如何痛苦与迷茫,你也依然爱她?

毕竟人自始至终,都只能是他自己?

爱如果曾经存在,究竟如何才能离开?

爱真是糟糕透了。

Trig在教堂里指着早有预料却毫无准备的Aster对众人说:她将是我无与伦比的妻子。

Trig问Aster,你愿意吗?

Aster顺着众人的期待站起来点头,迎接人们欣慰而满意的掌声。

始终隐藏在Paul讯息背后的Ellie终于大声说了不,却无力解释如果爱并非Trig所说的包容、善良、不嫉妒、不夸耀、不张狂,又该是什么。

Paul站起来说爱是不假装,戳穿了几个月来横亘的幻影,承认了自己无法成为自己以外的人,承认了欺骗,也承认了爱有太多模样。

但爱是勇敢,换取最后一点可能性。

Paul向Aster送出一份自己无法措辞的情书。

Aster向Ellie介绍自己的秘密。

Ellie在父亲的“陪伴”下去往远方,临行前亲吻Aster对她说很快我们将要再见。

Aster走出了教堂,也走出了众人的期望。

所以爱是什么?

Ellie和Aster躺在水面,逐渐靠近,灵魂贴着灵魂。

Ellie说:“引力是物质对孤独的反应。

” 那么爱是什么?

爱是人对孤独的反应。

爱是我逃离孤独的通道,爱是我们面对孤独的拥抱。

这部影片相比于面子格局又大了许多,虽然表面上依然是在以两个(青少年)女性之间的爱情为背板,但正如Ellie在片头所说的,整部影片又并不只是关于具体的同性爱情,而是探讨了爱的极致的可能性,以及蕴含在爱的实现中的个人存在。

愿我们能够不孤独,也愿我们能够孤独而不惧怕孤独。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理解的命题。

 7 ) 对温泉部分以及爱斯特部分心路的解读

看完电影在床上躺着睡不着,反复回想电影片段,突然发现温泉那一部分隐藏了好多信息,为我们补上了一部分电影里极少描写的爱斯特的内心戏。

以下是我解读:1.温泉部分中,爱斯特一开始是全裸,但是最后身上穿了一件黄色衣服。

而艾莉一开始穿的是条纹衫加黄色衣服,但是最后只穿了条纹衫。

所以,爱斯特身上那一件黄色衣服是从艾莉身上扒下来然后穿到自己身上的。

但是片中并未告诉我们温泉中爱斯特“调戏”艾莉穿太多衣服之后发生了什么,而我认为正是在这一部分,爱斯特爱上了艾莉。

2.温泉部分的一开始,艾莉很拘谨,直到爱斯特过来扒她衣服依然很拘谨。

但是温泉部分的最后她们竟然头对头地漂在了一起。

说明两人通过在温泉中的互动和交谈,从最初带着慌乱和不确定的试探关系,发展出了非常亲密的情感。

也就是说两位女主的心在温泉部分的结尾无比地靠近了。

3.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爱斯特从开始扒艾莉的衣服到最后把艾莉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和艾莉发生了多少肢体上的接触。

触碰到自己喜欢的人(哪怕只是碰到胳膊碰到手)会产生怎样程度的心动,相信这一点大家在生活中都在切身体会,无需我多说。

4.爱斯特在送艾莉回家的时候说了“祝你找到信仰”。

这句话,以及“异教徒”这词也多次从爱斯特嘴里说出,而且她父亲是牧师,所以可知她的宗教观念非常虔诚。

但是和艾莉在温泉的相处显然动摇了她的信仰(同性恋为基督教原教旨所不容)。

证明这一点的证据在她当天晚上去见保罗时呈现了。

5.当天晚上,艾莉回到家中,而爱斯特则去找了保罗,然后发生那个让艾莉心碎但是在观众(至少是我)看来十分突然的吻。

关于这个吻,我不认为是爱斯特喜欢保罗然后情之所至的吻,我更倾向于认为它和《新庐山恋》里面女主最后在机场对男二的吻(女主吻完之后对男二说接吻的感觉不对从而确认了自己对男主的感情并回去找男主)。

因为爱斯特找到保罗之后第一句话就是“你信上帝吗?

”,搞得保罗都一头雾水。

在保罗说“信”之后又类似于自言自语地说“是啊,你当然是信的”。

这说明她对艾莉的感情深深动摇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

所以在这段对话陷入短暂沉默的时候,爱斯特突然吻了保罗,情形之突然让人很难感觉到这一吻中有什么爱意。

所以我认为这一吻是爱斯特在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异性恋。

也正是如此,吻完保罗之后她笑了一下。

一方面是因为多少有点害羞,另一方面则似乎是在心里对自己说“看,我吻了一个男生,我不是同性恋,我不会下地狱,我仍然是上帝虔诚的信徒”。

(关于Aster对保罗的提问,评论中豆友“漫游太平洋”有另一种更加细致解读,与温泉部分的对话结合地更加紧密)7.综上,爱斯特通过温泉的那一天彻底爱上了艾莉。

因为她和艾莉一样都是从来没有在同龄人中遇到懂自己的人的人,所以在艾莉说出那幅画(就是那朵花)中“勇敢的一笔”在哪里之后,爱斯特立刻改变了全天的行程并和艾莉约会,因为她太想了解这个懂自己的人了。

而这个过程中,爱斯特肯定是越了解艾莉越觉得她就是那个“the other half of myself”,所以才会在去了车站之后又带着艾莉去了自己的秘密之地(温泉)。

所以毫无疑问,爱斯特爱上了艾莉,而且不要再说什么友谊之爱了,友谊之爱会动摇基督徒的信仰?

最后对于大家可能产生的反驳做两点的“预先”的回应:1.爱斯特穿艾莉的衣服是因为俯拍的时候不露点,问保罗关于信仰的问题则是因为她相信保罗的出现是上帝在她纠结要不要拒绝崔格时的“启示”。

对于这一点,我想说,如果硬要这么解读,好像也可以。

但是这样就强行把爱斯特“掰直”,那本片中对会饮篇的引用就白瞎了。

2.爱斯特最后仍然对艾莉说“祝你找到信仰”,这是不是意味着爱斯特死守教义呢?

我认为当然不是。

因为经过教堂戏部分,三个人都对“爱”有了更深更多元的理解,而且保罗妈妈在教会说出“你是同志我也爱你”也象征着教会对同性恋的接纳。

所以爱斯特最后的那句“祝你找到自己的信仰”,是一句单纯的祝福,祝艾莉可以“成为自己”的意思。

 8 ) 校园里的西哈诺呀,爱情只是青春的一半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曾有这样一句诗:“Bliss was it in that dawn to be alive, But to be young was very heaven!”粗译起来,大约是:“活在如同黎明的时代多么幸运,而若正值青春年华,则更是无上美好。

”看《校园情圣》的时候,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现出了这句诗。

这是部有关爱情的青春电影:男孩爱上了全校最美的女生,不善言辞的他需要找个枪手来写情书替他表白,于是,他找到了文思敏捷,但同样有情愫深藏的女主角。

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按照最老套的青春小说走向,接下来大概会发生一段三角恋情。

但是,伍思薇作为一个细致敏锐的女性导演,即便要细细勾画一段青春爱恋,也定不会为观众呈现那些网文中写烂了的陈词滥调。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画风奇特的校园爱情。

它为青春期的敏感注入了许多机敏的智慧之言,使得整部片子宛若经典戏剧《大鼻子情圣》的校园版。

不同之处在于,擅剑术、有文采、貌丑心高的大鼻子西哈诺,被替换成了一个寡言沉思的美籍华裔女孩。

伴随着女孩的旁白,美国小镇上的青春故事就此展开。

观众或许不能看到自己少年时的懵懂心事,但多半会忆起那份感觉。

不过,《校园情圣》又不仅关注爱情。

就像影片的英文名“The Half of It”所写的——爱情充其量能算做影片和青春的一半主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情”“冲突”成了青春片里的必备元素,似乎不恋爱不打架不黑暗便不青春。

而实际上,青春之所以被一代代人歌颂怀念,不仅因为它代表着无限希望和活力年轻,还因为那是我们脱离孩童期后第一次试着为自己找寻方向。

或许,那方向是读文还是读理;或许,那选择是追A演员还是B歌手;又或许,那纠结是我更喜欢男孩,还是更为女孩心动……总之,它的根本不在于被选择的对象,而在于寻找方向、做出选择的自己。

电影的最后,三个少年都变得和影片开始时不同了,相伴使他/她们受了一点点伤,但更多的,是让他们更加笃定、认清了自己。

Bliss was it in that dawn to be alive, But to be young was very heaven!

 9 ) 《真心半解》中的宗教压力与婚姻困境

《真心半解》作为一部LGBT题材的影片,除了有其他LGBT影片中常见的自我否定和重识自我的心路历程外,最特别的一点是反映了LGBT文化与传统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作者作为基督徒,将在本文里对《真心半解》中所反映的教会婚姻观对当代青年基督徒造成的宗教压力进行分析与探讨。

影片一开始就提示了影片内容和宗教的关联性故事的背景设置在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的一个叫做斯阔米许的小镇,这个小镇的基督徒比例很高,天主教(广义的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为主要的宗教信仰,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都是围绕着教堂进行。

华裔女主角Ellie是一个在教堂司琴的非信徒(不确定她是否是慕道友),在本地的高中里是一名全A的好学生,同学们眼里的nerd,同时在学校里广泛地开展付费代写论文的业务。

而女二Flores则是本镇天主教堂牧师的女儿,从小生活在虔诚的宗教氛围里。

Florie很早就已经注意到Ellie的存在男主角Paul是Ellie家隔壁烤肠店老板的儿子。

有一天Paul找到了Ellie,希望她帮助自己追求已经有男朋友Trig的女神Flores。

几次软磨硬泡之后Ellie终于答应帮助Paul,展开了对Flores的追求计划,全程代替Paul写情书发短信并且进行了许多并不激进却又十分走心温柔的互动,比如两人共同完成一幅墙面涂鸦。

多个来回之后Paul和Flores才终于开始了正式的约会。

在这个过程中,Ellie发现Flores是少数真正能够明白她心声的人,Flores也越来越喜欢这个风趣可爱可以读懂她内心的Paul(Ellie)。

Paul和Flores正式开始约会后,Ellie的任务终于告一段落。

谁知Flores和Ellie阴差阳错地在Paul家中相遇,Flores遂邀请Ellie来到了自己的秘密基地:温泉,两人也在这里展开了一段对话。

Flores向Ellie倾诉道,她在无意中知道自己的现任男友Trig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向她求婚,尽管她内心并不爱Trig,内心还是做出了妥协的选择。

虽然迫于家庭压力而被逼婚在哪里都不是新鲜事,但是Flores作为牧师的女儿被“逼婚”既是家庭压力也是宗教压力,因为很多教会都提倡和相同信仰的伴侣早婚的理念。

其背后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教会对婚前性行为的反对,认为那是“淫乱”的罪恶。

保罗就在哥林多前书中劝诫信徒,与其犯罪不如乘早结婚。

哥林多前书:7:9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

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

在教会眼中婚前性行为就像可能被偷吃的禁果,为了不让信徒重蹈当初亚当的覆辙,教会宁愿冒着可能会牺牲信徒婚姻幸福的危险也会鼓励信徒情侣乘早成婚。

现代教会中牧师为会友牵线引绳,撮合婚事也是常有的事。

虔诚的Flores对这门婚事仍然充满了困惑,她不断地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能告诉她如何抉择,却迟迟得不到上帝的回应。

当得知Ellie是一个无神论者的时候,Flores的第一反应是羡慕,羡慕这样一个因为没有来自宗教的压力而可以自由选择的Ellie。

这样一无挂虑的状态正是Flores此刻内心的渴望,她明知道自己内心并不爱Trig而是更喜欢Paul(Ellie),却不得不接受自己将要和Trig成为夫妻的“事实”。

实际上,Flores脚踏两条船的行为也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

她不愿意无条件地接受这样的爱情,所以当她终于遇到能读懂她内心独白的Paul(Ellie)时,她内心又不安又兴奋,仿佛遇上了自己等待已久的另一半。

但是和Paul在一起又和家庭所钦定的婚事相悖,所以她在第二次约会的时候她问Paul:“你信仰上帝吗?

”实际上这是Flores迫于自己宗教压力下的一种开脱,她内心的声音是“要是这份感情才是上帝的安排呢?

剧情发展到这里迎来了一个小高潮,Paul试图强吻Ellie(日久生情?

)并被回绝,被路过的Flores看到。

Ellie慌忙解释,Flores失望地离开。

此时男主角Paul敏锐地发现Ellie竟然才是那个最喜欢Flores的人,他惶恐地说到:这是罪恶,你会下地狱的。

认为同性恋是罪,并非是只有传统教会才会坚守的观念,而是大公教会所认可的共识。

从古至今基督教都是反对甚至压迫同性恋的重要势力。

圣经中有多处经文指出同性恋是罪恶,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罪恶之城索多玛在上帝的硫磺之火下灭亡,其灭亡最被广泛认可的原因是城中有大量的男性耽溺男色。

由索多玛“Sodoma”所派生出的形容词“Sodomy“也因此常被译作贬义的“鸡奸”。

罗马书:1:26-27因此神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

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

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在全剧的最高潮,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主日聚会中,Trig在教堂中大胆地向Flores求婚,而Flores也像自己所预想地那样接受了求婚。

就在这时,Paul率先打断了这样的局面,表达自己一直在伪装“爱”的事实。

紧接着Ellie也抢话,对爱的理解进行了如下的深刻独白。

在被问到“这真是你能画出的最大胆的一笔吗?

”时,Flores终于明白和自己明投暗合的人一直都不是Paul而是Ellie。

得知真相的Flores先是给Paul一个耳光,紧接着离开了教堂的求婚现场。

一方面Flores成功地挽回了自己的婚姻幸福,直面了自己并不喜欢Trig的事实。

但是另一方面,当Flores发现一直以来互相倾心吐意的人是一个女生时,她又该如何面对这场性向危机呢?

事实上,很多教会常把“性向的改变/不同”包装成魔鬼撒旦的陷阱,借此努力地引导会友塑造“正确”的性向。

片中的Flores的父亲就在讲道中提到“撒旦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他是靠写信吗?

(双关)不,他让我们自己质疑。

质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选择。

” 教会让你相信,当你自己怀疑自己的性向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踩入了魔鬼的陷阱。

我也爱你,妈妈有趣的一点是,在求婚失败后的混乱现场中,Paul的母亲在误以为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的情况下的反应,实际上也是很多现代教会迫于政治正确以及舆论压力对LGBT人群所采取的态度,简单地来讲就是:恨恶罪,爱罪人。

这样的处事立场并非没有圣经根据。

圣经中曾出现一个淫妇正行淫的时候被文士和法利赛人抓了,众人想要按摩西的律法把她用石头砸死,耶稣却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众人散去后,耶稣和这位淫妇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约翰福音8:10-11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

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她说,主阿,没有。

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

去吧。

从此不要再犯罪了换句话说,教会立场和LGBT文化并非完全不可兼容,圣经对“罪”的要求本来就远高过社会框架下“法”的标准。

归结到底,教会里的每个人都是罪人,他们中并没有谁比同样是罪人的同性恋更加圣洁和完全。

教会的存在本来就是要呼唤罪人,而不是召集圣人。

王尔德在当时被斥责为“鸡奸者”,在晚年却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这样的教会态度更多地是为了让对信仰存疑的LGBT人群可以融入教会生活。

而对于早已融入教会生活却对性取向存疑的信徒而言,这样的说辞却难以成为他们内心的解脱。

是服从教会权威还是跟从自己内心的呼声?

跟从自己内心呼声就是犯罪吗,就是落入魔鬼的陷阱吗?

Flores恰恰是这样的女孩,她始终都没有完全确定自己的真正性向,这在片中也有多处暗示,例如在厕所和车上对Ellie的暧昧偷瞄。

而在知道自己自始至终喜欢的都是一个女生时,自己的怀疑被进一步坐实,信仰的冲突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在片尾,Flores和Ellie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Flores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下还是选择了“上帝”。

就像当初面对婚姻压力苦苦祷告一样,如今她面对自己性向的困惑也很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回应,但她还是相信上帝会带领和引导她。

不同的是,不像婚姻对象的选择还有周旋和选择的余地,值得Flores去思考Trig是不是他的真命天子。

在宗教压力下的性向矛盾中,Flores一开始就已经接受了“同性恋”是禁忌之恋。

但经历了这一切,Flores已经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自己可能是“同性恋”的事实。

实际上不只是教会中的LGBT人群需要面对婚姻困境和性向矛盾,所有基督徒都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罪与罚、善与恶的挑战。

基督徒就是在这样的撕扯和拉锯中更深地认识了上帝,也认识了自己。

其实片中还有很多可以探讨和推敲的细节,例如Ellie的东方家庭观和西方家庭观的对比、Ellie受到的种族歧视、Ellie父亲看的电影等等。

总的来说,《真心半解》很好地还原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基督徒所面对的婚姻困境和取向困难,它向我们展现了LGBT不只是平权人士的向外抗争,也是对抗势力的向内觉醒。

它可以是大张旗鼓的反抗,也可以是矛盾下的相互包容,理解与爱。

雅歌:2:16良人属我,我也属他。

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Fabelei

"Fabelei"一词在德语里的原意为荒诞不经的故事,这其实也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既然真实是难以被穷尽的,那么你我眼前的一切都必然含有荒诞的成分,我们并不想用理所应当的态度去认识并且接受现实,也并不打算在梦境里虚度光阴,我们生活,并且幻想;我们研究,并且创造。

 10 ) 近期最大爆款!满屏都是情和爱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小探转载请注明出处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斯阔贺米许”的小镇上。

楚艾莉(Ellie Chu),镇上唯一的亚裔女孩儿。

表面看她其貌不扬,独来独往;内地里却是个超级学霸,学校一代文学大师,全班差生的曙光。

靠着给别人代写论文赚些外快,钱好质量高。

既兼顾了学业,也帮家里补贴了家用。

每天骑个自行车穿梭在学校和家之间,生活虽然没什么惊喜,但也算自得其乐。

但某天,一个男孩的出现,却打乱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保罗,呆头呆脑的钢铁大直男一个。

他来找艾莉,原因很奇葩。

不是为了作弊,而是他看上了一个姑娘。

想给人家写信,自己文笔又不行。

所以,学霸艾莉就成了他眼中的救命稻草。

本来艾莉是十万个不愿意的,但奈何家里已经欠了三个月电费,只好接下这个差事。

事实证明,这份钱还真不是那么好赚的。

至少比代写论文难多了。

倒不是艾莉能力不行,怪只怪队友太直男。

在艾莉的努力下,好不容易和女神建立了好感,形成了书信上的往来。

但保罗与女神的第一次约会,愣是往这层好感上浇了盆冷水。

瞬间,一切回到解放前。

但就在二人山穷水尽之时,女神的一条短信又重燃了他们的希望。

这一次,他们换了个打法。

显然,与女神通信增加好感不是问题,改变这个钢铁大直男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艾莉决定用三周的时间帮保罗突击学习。

方法很简单。

先暗中侦查女神,了解她的喜好。

然后再对症下药,根据女神的喜好为保罗重点补习。

至于后面的故事,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个大概。

没错,随着日常的相处,保罗慢慢喜欢上了帮他追女神的艾莉;但估计大家没想到的是,艾莉竟然也喜欢上了女神;至于女神呢,好像是喜欢上了保罗。

但也许,她喜欢的又是艾莉。

一个“环形三角恋”,就这样形成了。

狗血吗?

如果换做别人来拍,很有可能就会落入狗血的套路。

但好在编剧和导演都是伍思薇。

伍思薇是谁?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曾经是微软公司的软件工程师。

半路辞职,转行做了编剧和导演。

兢兢业业磨练5年,拍出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面子》。

一经上映,便成黑马。

不仅收获一致好评,甚至被誉为是女同版《喜宴》。

也因此,有人用“李安的接班人”来形容她。

不过,私以为这样的评价多少有些过誉了。

但不可否认,她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导演。

《面子》这部电影,是她根据自己在美籍华人社区成长,并向母亲出柜的经历改编而成的。

所以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电影用两位女主的爱情为主线,配合小微(女主之一)妈妈意外怀孕,以及华人家庭的家长里短……探讨了根植于华人骨子里的面子问题。

《面子》两位女主因为女同的身份,迫于压力只能展开地下恋情;小微妈妈为了家人面子,只能选择嫁给自己不爱的人。

而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为了面子有着各自的心结,不知何时能够解开。

伍思薇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了几乎所有华人都曾经历过的苦恼。

同时,她又用自己的故事,解开了所有观众的心结。

她讲道理,却不说教。

让人打心底想明白一个道理——所有的心结,不过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而再大的面子,都不如一句“我爱你”来得重要。

《面子》16年前,她用一部处女座,讲述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解开了众人难解的心结。

16年后,她又再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一次,依旧是那么细腻。

人物,全在细节间逐渐饱满。

比如前文一直提到的女神——艾丝特。

关于她的故事,片中并没给出过多直观的叙述。

但通过她与艾莉一来二去的信件,她的故事和性格也逐渐清晰。

原来,虽然身为别人眼中的邻家女神,但她却并不快乐。

人前,她要扮演家人的乖女儿、富二代的好女友、所谓的好闺蜜。

但人后,她却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这样无聊的生活也让她时常觉得孤独,找不到一个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她渴望个性、渴望随心所欲,但却永远没有勇气说不。

所以,在收到第一封信之后,她才会选择回信。

说白了,这是一个被现实束缚、渴望自由的灵魂。

还有保罗这个角色,也在细节中被刻画得鲜活。

这也是这部电影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以往,以姬情为主线的电影,男性角色往往都会沦为陪衬,甚至是炮灰。

但这部电影却恰恰相反。

一开始,他给人的印象是傻傻憨憨的,标准的钢铁大直男。

没什么心眼,也没什么内涵。

就连喜欢女孩子,也仅仅是看上人家漂亮的外表。

但往下看你会发现,这货原来竟是个隐藏的宝藏男孩。

在别人欺负艾莉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

在艾莉陷入窘境时,他会及时救场。

别看他表面傻傻的,内心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他执着,即使没人捧场,也始终坚信自己创造的塔可香肠会大爆;他乐观,即使屡次碰壁,也不会放弃一丢丢的希望;他也并不肤浅,所以才会在相处中慢慢喜欢上艾莉。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也算得上是一个大男孩的成长过程。

至于艾莉呢,被刻画得就更加深刻了。

在家人面前,她是可以扛起一切的小大人;在喜欢的人面前,她是可以走进内心的灵魂伴侣;在朋友面前,她是最真诚的伙伴、最可靠的后盾。

虽然有时她也会迷茫、会无助、会伤心……但她的内心似乎总是有着一股用不完的能量,这股能量会让所有的阴霾绕道而行。

其实,不难看出这部电影也藏着伍思薇的一些小心思。

或者说,这又是一部关于她的自传电影。

首先,主角的名字楚艾莉,英文叫法是“Ellie Chu”。

如果将英文名字快速连读,最后听起来就很像伍思薇的英文名“Alice Wu”。

而且,现实中的伍导和片中的艾莉,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性格,都几乎一模一样。

还有片中出现的艾莉母亲的照片,其实就是《面子》中饰演小微母亲的陈冲。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能看到些许《面子》的影子。

只不过这一次,伍思薇对感情的处理更加细腻。

她讲亲情,不用过多的故事铺垫。

每个举动;

每句台词;

都藏着家人间最深沉的爱。

她讲友情,不讲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细微的日常中尽是满满的感动。

艾莉偷偷写信为保罗推销塔克香肠,保罗理解并支持艾莉的选择。

曾经,看着电视上男主追着火车跑,艾莉会觉得男主老套,女主白痴;

但当保罗追着火车跑,转身她已泪流满面。

她讲爱情,全程不说一句我爱你,却处处冒着粉红色的泡泡。

比如艾莉对艾丝特的感情。

其实,早在唱诗班的时候,艾莉的眼睛就已经离不开艾丝特了。

所以在保罗刚刚找她写信的时候,她才会一口回绝。

还有在走廊遇见艾丝特,才会小鹿乱撞到说不出话。

而艾丝特对艾莉,也似乎藏着某种说不出的感情。

厕所中,艾丝特那心照不宣的一笑,撩动着观者的每根神经。

而温泉中的坦诚相待,更是充满了挑逗。

满屏都是呼之欲出的情愫。

她还讲成长、讲人生。

依旧没有一丝说教,却让人发自内心地受到触动。

她坚定人生不该被定义,鼓舞我们要勇敢尝试。

方式有时很接地气——比如保罗的塔克香肠,如果不尝第一口,就永远不会知道它有多美味;

有时也很诗意——比如那至关重要的一笔,如果不勇敢画出那一笔,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画出如此精彩的画作。

她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青春永远都是伴随着刺痛的,而这些刺痛却不能阻止我们去爱。

爱也不一定非是完美的。

它可以和忍耐、友好、谦虚无关;可以是一团糟,既恐怖又自私的。

但同时,它也是大胆的。

爱不是要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去尝试、去追求、去失败。

爱是愿意毁掉最好的画作,以此换取机会,画出更加一流的作品。

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

面对人生,永远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

而应该去呼吸、去感受、去爱、去疼、去后悔……过程中可能会受伤,会结痂;但受过的伤,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生活的馈赠;结过的痂,也会成为日后无形的铠甲;而那些伴随刺痛感受到的爱和温暖,才是永恒的。

文/小探

《真心半解》短评

处处便宜梗,配角太功能,以为要起节奏了,结果吉他歌一般,教堂结巴拖的难受。要说恋爱甜蜜吧,不如怦然心动。要说女女,更喜欢蓝色大门。湖里的画面很美,但也美不过燃烧的女子肖像,也许实在不适合我。豆瓣这么多长文好评看完,只觉得活这么久,走路没把别人书撞地上过,好奇怪啊?

5分钟前
  • 袁国新
  • 还行

常威,你变了

8分钟前
  • 王神爱
  • 还行

5/10。女主演技一般。两个女生之间完全感受不到爱情,甚至没有友情。花太多笔墨在男主的身上,前半段的铺垫直指男主和女主在一起。典型的华裔1.0电影,搭配上网飞标志性的风格,可看作某一校园剧的一条支线。

9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男主很可爱,感觉les片里经常会个good man。另外华裔女眼镜+格子衬衫这个工科形象简直。

10分钟前
  • arthuria
  • 还行

3.5 青春期的决心是转身给女孩的一记吻,不敢再多说,但希望再相见都捉摸透了也成长了,青春期的感动是男孩兴奋地追火车,她明明不属意还是笑着落泪。伍思薇的这个剧本,因为校园背景许多细节才可贵可感。男孩、女孩,运动员和书虫,孤单的校花和不起眼的追求,每个角色的交流都有妙不可言的机缘

13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爱是混乱的复杂的,青春的爱情没有掺杂性的原始和低俗变得有种蜻蜓点水的扑朔迷离却又似薄纱般丝滑微透。低开高走的校园青春片在她她他之间涌动着干净的荷尔蒙和欲言又止的小情愫。爱不是对别人奢求,是勇于面对自己和理解他人的释怀。当然伍思薇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导演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15分钟前
  • Jonathan
  • 还行

很难不喜欢伍思薇。看似套路化的剧情里,分叉出新的线条。追火车的不一定是情人,离别时落泪不一定是为了初恋,一起郊游聊男孩子的不一定是朋友,三角恋不一定就要有结局,谁和谁都不一定要在一起……但这些一定都是爱。爱混乱又复杂,可怕又自私,还要足够大胆。

20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现在只要做到同性恋出柜不挣扎,不怀疑自我就是好电影了?同理爱你西蒙?

23分钟前
  • momo
  • 还行

Ain’t nobody’s fault. They all are good kids 😭😭😭

26分钟前
  • Nanccccccy
  • 推荐

导演不懂凡人怎么谈恋爱

31分钟前
  • 山九
  • 还行

所以真爱就是网友在线聊文学?

32分钟前
  • 陈矮
  • 较差

就还好…期望有点高了 有很多地方都略显生硬 没有《面子》好 maybe是我看不了校园青春爱情了?(看完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 就想把所有的lgbt的影视全降一星 尤其是涉及校园青春题材的)

35分钟前
  • 葵い酱
  • 较差

哇影片里互相没看到对方的情况下在墙上的你画一笔我添一笔涂鸦和对话太浪漫了太soulmate了是我很久没看爱情电影吗;影片中引用王尔德等名人的名言也很好(共鸣);女主Ellie和Paul的友情也很甜;结尾Ellie能延续和Paul友谊真是太好了(不管她和Aster后来有没有在一起but显然影片是HE)!(9/10)

36分钟前
  • 狼矛
  • 力荐

哇,《面子》过去14年,伍思薇竟然丝毫没有手生,明明已经到知天命的年纪,还是对这种青春萌动的情感有如此细腻的体察。当所有人把问题简单化的时候,她试图还原其原本驳杂的面貌。主线实在有够奇怪,在三人关系里找到极其异质的切入点,剧作上也由此生发出不少精妙之处,在斗智斗勇的恋爱竞赛中逐渐认识自我。但一些关键性戏码还是滑向俗套,最重要的教堂“抢亲”尤其显得混乱而生硬。不过要承认的是,伍思薇仅用两部片,基本呈现出好莱坞华裔影人天花板的水平(尽管我都无法给出高分),王子逸可要加油了。

41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看到一半 极度失望 😞

45分钟前
  • niiiick
  • 较差

着力点很难受,短短一百分钟杂糅了三种不同风格,影片前半段建立的信念感尽数崩塌。

47分钟前
  • 南屏晚钟
  • 较差

每个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憨憨都只是来陪你一程,你也是陪别人一程的憨憨。很方便截图的鸡汤青春文艺片,最爱求婚现场的那个大乱群戏。

52分钟前
  • WIKI魏
  • 还行

精巧的设计,兼具美式幽默和中式细腻,一切点到为止,好得出乎意料,尤其是这个结尾,和前边的迷影情节呼应,有点被感动到,更喜欢“真心半解”这个译名。

56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从开头哭到结尾的片子。女主在上学路上被开车经过的同学嘲笑,她连眼神都没有动一下,就这么奋力地蹬着车。我的眼泪一下止不住,因为我认识这种表情。

58分钟前
  • Anchorite1001
  • 力荐

这电影太可怕了,谁说是女版爱你西蒙的出来我们谈谈。前半部分超级冗长,短信发来发去的一点进展也没有,两个女主之间毫无火花,亚裔女孩一定要这么丑吗这不是刻板印象吗?这年头是打个lgbt的标签就能无脑给高分吗

1小时前
  • 我得改个名字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