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属于谁
ماء العين,我看见了邪恶(港),屋檐下没有烟硝(台),Who Do I Belong To,Motherhood,Mé el Aïn
导演:梅亚姆·朱贝尔
主演: 萨哈·纳斯拉维,穆罕默德·格拉亚,马利克·梅切尔吉,亚当·贝萨,Dea Liane,雷纳·梅切尔吉,Mariem Jlassi Akkari,奈吉·卡纳瓦蒂,海伦·卡萨拉斯,努门·哈姆达,查
类型:电影地区:突尼斯,挪威,卡塔尔,沙特阿拉伯,法国,加拿大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24
简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艾查的两名儿子却是离家出走,加入极端圣战组织,她日夜期盼找到他们下落。她与丈夫及最小的儿子居于突尼斯北部农村,有天其中一名儿子悄悄回来,还带着穿长袍面纱、一言不发的怀孕妻子。艾查一心保护儿子,将他们匿藏起来,村里却接连有人离奇失踪,恐惧开始笼罩整个村落。玛丽安祖柏首部长片,延续其奥斯卡提名..详细 >
情感浓度贼高啊,恍惚间有种当年看《焦土之城》的感觉。完全得沉重得拿不起来的题材,被导演拆解细分再规划,完全有自己的艺术意识和思想表达,一些蒙太奇重拿轻放,虽然段落多但还是中和了不少,不然会太重太重。
HKIFF48-7 个人很喜欢的一部,在极现实的影像中插入超现实的元素片段,迸发出了罕有的效果。章节式的叙事安排让人想起《焦土之城》。作为长片首作即入围柏林主竞赛,这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影片的完成度与导演个人能力。映后对谈录播,摘录一些重点:导演将故事处理得模糊,留白之处交由观众阐释;母亲的角色是职业演员扮演,三兄弟角色均由素人出演,在此之前与他们在前作短片中有过合作,为了长片拍摄训练了素人两年之久;导演拍摄此片并不为探讨或批判,而是借由创作去探索极端主义的起源。
HKIFF 48. 很有意思,解读空间很大。好奇观众对骏马的意象的解读。前半部分很枯燥,开始死人之后变得有趣紧张。结合导演映后的解读,正因为全片从母亲视角出发,且母亲不愿相信儿子内心的恶,因此儿子妻子的形象才一直存在,而不是儿子穿罩袍假扮。
74Berlinale32
#miff2024 从神秘女人回家开始醒过来,为她流了泪,其他的部分太冗长了。宗教摄影不错。
hkiff#08 ss
#GoldenRooster37th# 29 2.3
反战宣传片
第48届香港电影节24场。74届柏林主竞赛入围。情感浓度太强了,现实、回忆、想象并叙,多数镜头用长焦直抵人物内心,一家人各有各的心事与痛苦。
#74th Berlinale# 主竞赛
当核心议题不断偏移到简单的家庭关系,实在丧失了讨论的重心。只能倚靠母亲反复的出神作为出入点,到了后段的确疲乏。但罩袍的设置倒是有效的,底下的人物被隐身了,只取用罩袍本身,牢牢地附着、跟随。
【3】全程特写+虚焦给个够。野心极大想呈现的是“山雨欲来”的那种宗教,人性的选题。全程拍风平浪静,但极度刻意地呈现其诡谲与动乱。其实港台对本片的翻译刚刚好形成了内容的正反打,极度压抑的视听与环境呈现的是“屋檐下没有硝烟”,表达的是“我看见了邪恶”。但本片的确还是很芝麻小事的装,所以片名“我属于谁”,本质电影并不属于谁。极度煎熬,全靠逼仄的视听。
4.0。只有些人物面對預設事件的狀態碎片,既無法真正搭建起不同的角色面向,也無法形成針對核心議題的深入探討。
#HKIFF48 人们往往执着于给自己贴上标签,但这份执着有时可能蒙蔽双眼。身份认同的伤痛就像母亲手上难以愈合的伤口,浓烈的痛苦像鲜血反复将大地染红。慢慢发现在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的映后谈普遍不会有很多收获,因为那些作品大多充满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兴之所至。而这部的导演分享从女性视角的灵感源头到片名和主旨(Motherhood到Who do I belong to的转变)补充了非常多细节,其实也侧面反映了叙事的不充分。从技巧方面,摄影和剪辑都时常有些惊喜,但是这些惊喜太琐碎了反而看到后面有些疲惫,作为第一部长篇匠气过盛而灵气不足。
用超现实的元素解构沉重现实题材,最终真相揭晓时的情感冲击力十足
反复跳到维伦纽瓦那边去,各种表现手法都挺像的,风格挺欧美主流的,有几个蒙太奇挺好,儿子讲述回忆直接用镜头拍出来比说要好,儿子第一晚跟踪reem去海边的配乐挺好,好像马蹄声,
sheer agony
母亲说不再做占卜,掌心反复撕裂的伤口却是无处安放的卦象。爱和牵挂心手合一,血染使然。
【D】最基础的电影节情绪外化方式,因此所牺牲的是任何议题被探讨的可能性。而从情绪中所能观察到的依旧是真空,当裹紧面罩的女人被幻化成幽灵,就不再是呈现“被非人对待的人”,而真正抹除了人物的存在可能,尽管其存在本身只是服务于家庭命题的一个视角。
技术可以是满分 但在现在的世界 如果让愤怒和恐惧如病毒般浸染了自己的身体 创作者最好停止做这项工作吧…… 先治愈自己再治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