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贵族孽缘:安娜·卡列尼娜(港)

主演:凯拉·奈特莉,裘德·洛,米歇尔·道克瑞,凯莉·麦克唐纳,亚伦·泰勒-约翰逊,艾米丽·沃森,马修·麦克费登,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露丝·威尔森,艾丽西亚·维坎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20

《安娜·卡列尼娜》剧情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 Keira Knightley 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 Aaron Johnson 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神魂颠倒,也让已为人妇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动。忌惮周遭的风言风语,安娜压抑内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裘德·洛 Jude Law 饰),似乎全然无法体恤妻子心中的苦闷。未过多久,渥伦斯基尾随来至彼得堡,安娜再也无法闭锁那充满爱火和渴望的心门…… 本片根据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名作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理想之家阿修罗梵天神器血色土地第二季狄仁杰之伏妖篇美梦成真第一杀手王亚樵势在必胜美味风云迷城之正义对决疾速追杀牛仔裤的夏天非正常动物研究中心通天塔与魔鬼缔结契约之女梨泰院杀人事件将爱放逐朗读者藏色之物寻龙诀:生死门丝路少侠下部奇门暗刃茜茜皇后第二季鲨卷风3下一站再爱你信长的主厨2王牌女保镖之极速守护狂野分手团美国派9莫娣

《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影评

 1 ) 列文是真的主角

没看过原著,但看完电影后,除了对电影本身的赞叹外,我想说的题外话是人的思想是可以穿越的,如果让我做电影中的一个人物,我绝对选列文。

后来看了一些背景知识介绍,知道列文原来是托尔斯泰自己的化身,不敢跟大文学家相提并论,只能说我认同他老人家百年前的观点。

不赘言电影技术层面了,各种赞叹,如果不出意外,至少奥斯卡服装奖是应得的。

言归正传,个人愚见是任何艺术形式基本都是源于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人。

人性几乎没变过,爱与恨,罪与罚,愤怒与宽恕,理性与感性,隐忍与张扬,粗暴与温柔,成了永恒的主题。

如果用数学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方程,各种人性就是不同的参数与权重,但绝不是线性这么简单,可能用模糊数学更加恰当。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参数的权重,这个方程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解。

但我想大概有个优化的解。

我更希望向列文的方向优化。

安娜和情夫在我看来更多反映的是自私与贪婪,即使也有勇敢真实的一面,但如果以伤害别人的基础的话,是我不能接受的。

我看到的是两个空虚的灵魂,却以“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

调侃的说,如果安娜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也不至于被小白脸迷的神魂颠倒的,没有头脑的花瓶挺可悲的,即使嫁个好人也不知道珍惜。

当然,我不能苛责别人,只能说她比较可悲,长得太美,小白脸才去勾引她。

长相平实也是种Blessing吧。

小白脸的残忍在赛马那个情节展现无疑,而安娜还看不透。

好吧,每个帅哥都有无数人爱,人总是容易被眼睛迷惑。

说实话,开始觉得小帅哥眼睛实在漂亮的像星空,非常魅惑,但看着看着就觉得空洞了,甚至那张脸也变得别扭起来。

不是我太容易审美疲劳,实在对内在太敏感。

安娜是值得同情,如果我是她父母,可能会给她更多的教育,充实自己的头脑吧。

不过,谁说死亡不是好的结局呢?

一个人没有灵魂和头脑,又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良心难安,甚至要靠吗啡才能安睡的时候,我觉得也许重新投胎是好的出路。

当我看到她丈夫卡列宁无辜的眼睛,心说“安娜,你良心能安吗?

晚上能睡得着吗?

”所以她的自杀反而说明了她有良心。

她的路都是自己选的,其实应该瞑目了,想要的都去追逐了,应该没有遗憾吧,愿她安息。

再说卡列宁这个无私的丈夫,能在议会屡屡辩论得胜,掌握国家大事,绝对是有头脑的,而且是温柔得体的,在受到伤害后还选择原谅,真的离圣人不远了。

为什么说还不是圣人呢?

那就是为什么最初选了安娜这样一个妻子。

一个这么有头脑的人选一个空洞的人,对两个人都是折磨。

他真的是爱妻子吗?

还是为了符合当时的传统,找了个门当户对,样貌出众,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妻子?

痛苦的源头也许是自己吧。

他再有头脑,也没有超越那个时代和世俗。

虽然,我对Jude Law的表演充满敬意,对那句“What did I do deserve this?"感动心痛,还是无法给这个人物打满分。

他不是圣人,不过是恪守当时传统思想的人,或者为了颜面而活的人,他缺了点真实。

吉蒂这个角色无疑是幸运的,我在想如果不是小白脸没看上她,结局也会比较悽惨。

或许不只是幸运这么简单,她的纯良跟小白脸不是一类,才是最好的保护伞,也是吸引列文的缘起。

而最终她对列文的认可和珍惜更印证了这点。

所以,我跟朋友说过:“要感谢所有拒绝你的人,是他们让你跟真正珍惜你和爱你的人在一起。

”安娜的哥嫂在我眼里代表了大众的家庭状态,大家都是俗人,都容易审美疲劳和厌倦,但不管争吵也好,出轨也好,尽量息事宁人,继续过日子而已。

她嫂子也说了,不是她不想,没有安娜的美貌就没有了这种机会,也许踏实过日子才是生活最真实的部分。

安娜的哥哥活得很明白,游刃有余,放纵过了就表面悔过,至少保持表面的和平,也有善良的一面。

最后说到列文,赞赏他超越了那个时代,打破了阶级观念,跟农民共同劳动,懂得思考生命的意义,懂得农民跟他是平等的,在简单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宁静,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看到了时代的发展方向。

在感情上,他是理想主义者又兼具理性,谴责明为爱情实为自私贪婪的感情,犀利的指出那是动物行为。

尽管在饭桌上被贵族们笑,但他有自己的坚持。

这样的他才会选择同样善良纯朴的吉蒂,可惜吉蒂的身份是公主,这样反而给他减分了。

吉蒂主动给他病危的哥哥擦身,并且不避讳哥哥的妻子低等的身份,更让这个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这样的一对是托尔斯泰的理想吧,也是我说的优化方向。

如果说这部电影除了浮华的场景和服装还有什么思考的话,那么都寄托在列文这个角色上了。

他是灵魂最深厚的那个,真正的主角应该是他。

 2 ) 戏里戏外

文/感觉乱放列文割麦时和农夫交谈着,大意是,列文渴望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种思想无疑正确无比,既不会像安娜为爱自焚,也不会出现像她哥哥那样风流而成笑柄。

列文说,在繁重的劳作里,他不用想任何的为什么,只有这样他才能有一个平静的灵魂。

上了年纪的农夫回答他,难道你也是用理性去挑选爱人吗?

当镰刀划过金黄,列文回屋抱起了自己的孩子,他微微笑起,像一位真正的圣人。

我想对于一部电影的喜爱,同样逃不开像列文的疑问和老者的回应。

这和它是否站得多高看得多远没有半分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旷世巨著,我的意思是,不管你读过没读过,喜爱或鄙斥,这部小说的分量已经像一座巍峨不动的山脉那样耸立在那里。

世上还会有一部叫[安娜•卡列尼娜]的巨作吗?

绘画、舞蹈、戏剧、电影,甚至电视?

不会再有的,就像不会再有下一个托尔斯泰,大多叫嚣自封衣钵的人不过都是如假包换的冒充者。

你只需认真做到,像乔•怀特第一,不是很好吗。

这部不用赘述华丽的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确一开始让人有些莞尔,就像导演在采访中透露的一样,他活生生把一部肉身沉重的俄国史诗卸载成极具奥斯汀风情的英伦家庭剧。

从容的镜头调度飘过每一位戏中演员,最先出场的是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他戏谑风趣的模样让我想到英国马戏团的领班,想来即使读过原著恐怕也很难第一时间摸准他的角色。

银幕上每个人都在匆忙而不失优雅的走位,直到正舒展身姿的安娜•卡列尼娜出现,那些戏里的旁观者还在搬运着屏风之类的家具。

导演乔•怀特似乎对这样的拍摄想法一点也不犯怵,从始至终都带着一份自得其乐又不失礼貌的媚态。

他的信号非常确定,这是一部戏中戏的[安娜•卡列尼娜],一部正宗的英语片,只能出自乔•怀特之手。

导演开场如此铺张,甚至已经全然向观众亮出了武功,这样做似乎会让接下来的内容很难见到新鲜。

但想来这对于乔•怀特本人,包括同样面对名著改编“压力山大”的同行创作者都有明智而值得借鉴的关键——把握住自己最擅长自信的部分。

乔•怀特已经成功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搬上了银幕,当然,这也要得益于奥斯汀平易近人的文学质地。

[安娜•卡列尼娜]在经过一阵剥皮削肉后,呈现出结构清奇的骨骼——安娜和丈夫卡列宁、情人沃伦斯基,哥哥奥布朗斯基和妻子多丽还有她的妹妹凯蒂,以及奥布朗斯基的好友列文,而串起他们之间联系的,便是电影最常出现的关键字——爱(love)。

虽然原著当然不可能只是一部仅论爱情的小说,但对于容量有限得多的电影而言,如何把握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增砖加瓦,乔•怀特给了漂亮的示范。

原著小说信息量再怎么庞大,其基础仍是建立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这也基本上是所有其他艺术形式表达时的共识,是最直接共鸣的部分,体现出最单纯的人性。

进行这样一个简单的去粗存精的过程,浩瀚的大部头也可以是另一种奥斯汀小剧场,但如果仅仅如此,确实也太对不住托尔斯泰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见解了,而电影能做的是什么呢?

首先自然的是要保住各主要角色的鲜明个性,如果人物做不到鲜活,就只能沦为没有声音的歌剧表演了。

但其次最富创举的,还是电影大胆引入了戏中戏的折叠效果。

只要不追究所谓纯电影语言等偏僻范畴,所有电影想要达到的效果都不外乎让观众入戏,将角色情感和观者情感互相映射,以此达到最深的共鸣和回味。

而戏中戏的形式则完全是为这套戏剧效果应运而生的。

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尼娜]非常优雅的做到了这点。

导演在合理的时间安排了三场戏凸显戏中戏对电影联接观众的巨大作用。

第一次在安娜•卡列尼娜参加哥哥受邀的舞会,安娜先前已经和沃伦斯基骑士电光石火,她本不想加入,但架不住三句打发,其实更多是为自己对沃伦斯基的心动,她还是扭捏花容的赴宴了。

本来多丽的妹妹也预备向沃伦斯基展开进攻,但年轻的骑士只想和安娜共舞。

他们丝丝入扣的舞步意味着他们心灵的方向高度契合,两人陶醉在园舞中不能自拔,完全不顾镜头已经扫向他们围观的眼神变化。

此时镜头里的舞台在极简和极重间来回转换,而流言和爱情也就在这瞬息间发生,安娜看着惺忪婆娑的凯蒂望向他们,慌乱的跑出门外。

第二次进行在安娜和沃伦斯基在爱情最热烈的时候。

沃伦斯基要带着他的爱马福福参加竞赛。

而观看的人则有沃伦斯基的母亲介绍的千金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

安娜虽然知道是非环绕,但她还是一心只系沃伦斯基。

比赛开始了,沃伦斯基使劲催促着福福跑向终点,他一个一个超越对手,眼看就要取得不可阻挡的胜利,但就在这昏头的速度里,福福不受控制的跌出了跑道。

安娜在最快的速度里喊出了沃伦斯基的名字,她矗立在每位看客的放大镜里,除了安娜那一声呐喊,其它所有声响和动作都被省去。

气愤的沃伦斯基掏出手枪,开向他心爱的战将。

最有一场发生在临近电影结束的后三分之一。

安娜已经陷入人言可畏的境地,她在为自己的自由和爱做出最后努力。

她一身纯白的坐看歌剧,渴望躲进艺术逃避不快,但不出所料的,身边随便一位得意的贵妇就开始出言不逊,即便那位夫人的丈夫不过是客套和敷衍也不可以。

安娜觉得世上已经没有任何搀扶的倚靠,爱人沃伦斯基因为母亲和家室的矛盾不敢有什么出格之举。

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安娜•卡列尼娜,但她的眼里却再也找不到沃伦斯基,她的爱不再有回应,也就失去了支撑自己的力量。

在这三场戏中戏里,观影的观众在其设置下很自然的会对应到戏中不断看向安娜遭遇的看客身上。

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就和戏中人一样冷漠无情,实质上它只是加强了观众对戏剧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已经在演出这部电影的所有情节,却又因戏外的上帝视角而多了一分清醒。

同时戏中戏的设置也减轻了演员的负担,像卡列宁、列文这两个戏份并不多的角色,并未因为出场量少了失去了立体感,因为他们在编排上就已经被创作者融入了戏中戏之中,角色间同样有互相映射的关系,例如,列文是多么像一个重生后的卡列宁啊。

或许依然有人会问,这样的改编是否太轻巧了,托尔斯泰写的可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它的沉重是其独特的魅力。

要彻底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你的理性能让你像导演畅游在戏里戏外的空间,难道,就没有一丝丝触动吗。

 3 ) 小感

在新华影都,本来放《镜子》的,可是投影仪坏了,给我们放免费的《安娜卡列尼娜》,太惊喜了!

1.完全超预期。

舞台剧与电影的结合,没想到可以这么玩,还玩得如此炫。

镜头的运用真是碉堡了,完美。

2.任何拿电影与原著相比较,都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是黑泽明,也未必可以超越原著。

乔怀特很聪明,故事是小说的,形式是舞台剧的,镜头是电影的。

令人意想不到又惊喜连连。

3.节奏与配乐,完美协调。

整部电影就像在看一个个奇迹诞生,迅速轮转,门与窗的开闭,场景、人物流转来去。

4.对人物的塑造不作评价,因为我是看过小说的,看电影之前就已经有人物了,实在无法深入剖析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与否。

4.感动的是托尔斯泰的伟大。

迫不及待地想再去看看小说。

5.奥斯卡可以预测了,去年《雨果》获的,大概都有吧。

6.大小姐的酱油打得真大,忍不住笑了,哈哈。。

 4 ) 我裘是来洗白卡列宁的!

卡列宁不应该是贵族阶层典型的自私虚伪阴险无情的丑恶嘴脸么,为毛,我看着掉毛的裘这么悲情呢!

卡列宁不应该是:你出轨我很丢脸,有失身份,毁了我的名誉,所以你不许背叛我。

可是阿裘演出来就好像:我太爱你,只是我不敢说,所以求你别离开我。

原著的设定不应该是,卡列宁觉得:我原谅你 ,显得我高贵。

可是阿裘演出来就是:我原谅你是因为我爱你。。。

安娜说,我是他的妻子,我怀孕了的时候,阿裘哀伤的眼神,落寞地走掉;安娜回来看儿子,阿裘望着她,难过地皱着眉。

安娜产后身体虚弱,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在安娜床边和解,之后卡列宁还安慰了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在卡列宁怀里痛哭啊。

尼玛这段我怎么看都是他俩要在一起的趋势啊!!!

某人掰弯直男的功力长久以来一直有目共睹啊!

特意去翻了原著,原著里床边和好确实是有的,但是后来哭的是卡列宁啊,或许导演是想强调沃伦斯基弱受的地位所以。。。

应该是之前的解读对卡列宁有偏见,就好像琼瑶奶奶的作品里讲男主出轨一定是家有悍妇,小三是圣母。

托老师这么伟大的鸿篇巨著,卡列宁肯定不可能是非常单薄的脸谱化的人物嘛!

所以我裘的版本其实才比较贴切对不对。

==================八卦分割线==========================开头给奥博朗斯基刮胡子的那个不是《南方与北方》里的男主么,但愿我没看错,有错请指正。

唐顿家来了两位,大小姐一共两场戏,居然衣服都没换。

另一位是第二季里领便当的男仆威廉,本片里演那个给安娜戏院票子的伯爵还是什么爵。

这一版本的沃伦斯基怎么看都是吃软饭的小白脸。

平胸版的安娜比我预期的稍微好一些,虽然她那张五方脸我依旧接受无能。

想对平胸版安娜说的是:就算你老公头毛掉光,腰上长膘,你找这么个没颜没气势的小白脸你说得过去么。

这种舞台剧式的改编真的挺好的,场景转换什么的都特别灵。

就是这么个俄国故事通篇标准英伦腔是不是有点奇怪啊。

 5 ) 一边欣赏一遍吐槽..不评价故事。

好吧..故事我就不评价了!

因为是名著...虽然改编了...大体还是那个框架...也许有的地方改变的不得体...但是各花入各眼。

没看之前就听到对故事改编的褒贬不一...但是也听很多人说服装和场景!

我真心欣赏这次的布景..场景..道具!

各种细节都非常的有味道!

服装很美...应该说很知道什么人该穿什么衣服!

沃伦斯基那种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全白搭的真心出彩!

风度翩翩..四处留情...但却不是下流龌龊的..全身的白色搭上他那轻扯嘴角的笑容!

完全恰到好处...安娜第一次和沃伦斯基跳舞的那套黑色...和重回社交圈在戏院里那套白色很美!

这两处的颜色也是很巧妙..从不常接触社交圈..黑色在那种场合并不讨喜...贵妇小姐们最爱白色.粉色..那一些暖色调的装束..在我的理解..黑色衬得出她特别..我行我素..也是她不常着这个场合混..自己想穿就穿,没有过多考虑..之后重回社交圈...她已经驾轻就熟...在那个场合..艳色只会使她的处境更糟..白色也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我都欣赏!

然后..吐槽就来了..凯拉奈特莉小姐真的是各种名著专业户...一直徘徊在各种旧欧洲的社会或是美国南北战争事的生活..其实我觉得她是适合演这些的...现代戏不适合她..但是由于她太硬朗的五官...平板的身材...它更适合演一些那个时期稍有姿色的乡野小花...就像《傲慢与偏见》!

实在是不适合演一些大家闺秀...她的性格和样子比较“野性”..尤其是安娜...之前最爱的是苏菲玛索的版本!

在那个时代的俄国...美女如云啊..凯拉奈特莉版的安娜太平凡又太大众...实在是不够出挑!

这个真的要吐槽啊!

还有就是他的情人是个90年的小帅哥!

那浮夸耀眼的蓝眸..精致的五官...一下就把凯拉比下去了....在他面前...凯拉就像个阿姨了!

不是一个婚后年龄心态都不大..依然美艳的“阿姨”...真真是一个正常的已婚妇女!

这个我失望啊....吐槽玩在欣赏一下裘德洛...安静的演绎了一个木讷的圣人..一个不生活化的神学主义者..但他还是迷人的...眼镜下睿智的眼眸..凯拉真是幸运啊..一边90后帅气小情夫..一边是成熟有味道的裘德洛!

这部戏还是值得看看的啊!

最欣赏的还是这部新版改编的创新..整部电影都发生在一个舞台上..有的时候让你分不清是在演戏还是在看戏...看起来更像是话剧..但人物出现在里面又非常的和谐..整个场景其实就是一个剧院!

富人生活在舞台..穷人生活在舞台上下杂论的空间!

很有想象力...然后再由剧院延伸出去的巨大背景...尤其是最后那片美丽的草海...很特别的表现形式...整个电影不停的场景转换...开头的时候真认为在看话剧。

然后要称赞一下中间的舞蹈场面...那第一次的舞会!

舞蹈动作编排得真心好..优雅却很繁复...但非常有那个年代的味道...中间偶尔静止的效果...让画面看上去更美...然后本来以为男的跳这种社交舞会很娘...结果没有...帅的一塌糊涂...看着那些躲在角落里不服气的女人们...就知道了!

然后就是男女主角的第一次床戏...拍摄的手法我也很喜欢...不断地从身体的局部切换到脸部的表情...动作其实更现实再跳现代舞...辗转间让我看的赏心悦目啊...还有就是各种配色...非常和谐!

这部电影真的将白色用到极致...在草坪上的那段情热戏也是...蔓延的绿色...一男一女身着简单的棉布白衣..那也是唯一一场我觉得凯拉很美的片段!

所以..改编的故事我不评论...成功与否也不是我说了算!

只是看了个不错的艺术展...今年奥斯卡拿最佳服装设计就不用说!

其实觉得最佳视觉效果和life of pi不相伯仲..不同风格..说到底..我反而更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说..

 6 ) 经典又一次被颠覆成大众文化时代的平庸三角恋

作为一个对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极为熟悉、也看过其所改编的电影的其他版本的人,,不得不对这最新一版表示深感失望。

不可否认,导演Joe Wright 在这一版中大量加入舞台剧的元素:超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诗画般写意的自然风光、流畅的场景切换与朦胧的光影效果,都如此浮华梦幻,颇有新意。

  然而,托尔斯泰笔下那善良、纯洁、真诚、妩媚、充满生命活力的安娜,charming, radiant, blushing,striking beautiful……被凯拉奈特莉演成了一个年轻风骚、倔强又脆弱的肤浅女子。

再加上此版中的沃伦斯基是那样年轻(90年出生的演员),脸上还光嫩得没一点男人的味道,除了英俊似乎就没别的了;而裘德洛演的卡列宁负责、宽容、隐忍,尤其是最后那鲜花盛开的场景,他微笑这看着一子一女(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孩子)玩耍——简直有绝世好男人的风范。

这无疑进一步衬托出了女主角的肤浅无聊。

此外,剧中也根本没表现出上流社会的虚伪、龌龊,以至于她们对安娜的排斥,反倒似乎是对忠贞的维护了。

而小说中的另外一条列文的线索,乡村地主自我探索灵魂救赎的过程,是与安娜那条上流社会线索合起来共同表现俄国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剧中也完全被淡化了。

没看过原著的人不免要纳闷,这就是世界名著么,就凭这么个风流少妇红杏出墙自作自受的故事?

总之,这故事被毁了,安娜也被毁了,一个深刻的故事又一次被颠覆成了大众文化时代的平庸三角恋。

无语。

  

 7 ) 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继续探讨:失败原因

对这篇的些许补充: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27792/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imdb评分只得6.7,在各大颁奖礼上亦颗粒无收,豪华班底却只收获了惨淡口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自然是非常复杂的,除去选角、选景不太合适外,我认为编导没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表现托尔斯泰的意图亦是关键原因。

乔-怀特与编剧汤姆-斯托帕德将原著读得太熟,早就把托尔斯泰的思想熟稔于心,无奈绝大多数观众从未接触过这部博大精深的厚书,这就使得他们很难从寥寥几句台词中读解出丰富的意蕴。

也就是说,影片的情节结构尽管继承了原著之“形”,却未能将其“神”充分传达给观众。

首先,编导删去了原著中的一些不太好表现的关键情节,比较明显的有两例,其一是卡列宁的宽恕令沃伦斯基深感愧疚,于是沃伦斯基尝试自杀;其二是列文在与基蒂结婚后因感到无人能理解自己,也尝试了自杀。

这两段稍嫌“过火”的情节与影片温和的基调不太相符,加之电影无法阐释原著中作为上述行为理论基础的大段宗教与社会问题论述,删去也可理解;然而这却成为了电影与原著形成差异的关键。

纳博科夫曾在他的《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一书中提及一件俄罗斯文坛的著名轶事:托尔斯泰晚年时走入一家书店,随手拿起一本小说开始读,很快就被这部作品吸引,读了许久翻回扉页,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他自己的《安娜-卡列尼娜》。

实际上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断思考,前期与后期的思想之间有着很大差别;他之所以能理解这么多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体验过多种人生,不仅是内省的农场主列文,也一度是放荡军官沃伦斯基,更是一位八十余岁高龄还会负气离家出走的顽皮老者,所以《安娜-卡列尼娜》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他尽管有倾向,却并没有明晰的答案,这一点明白无误地体现在了被删去的两段未遂的自杀当中。

沃伦斯基的自杀毫无疑问是对卡列宁高尚宽恕的反讽,而列文的自杀更表现出了他的消极倾向——人类很有可能永远也无法领悟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道的,生命这部书太过广博深奥,智者思考得越透彻,也便越明白自己无法渗透个中真谛,反而浑浑噩噩才没有烦恼。

这两段情节删去后,对于“有道生活”这一问题,影片也就给出了一个比原书明晰得多的答案,相当于将托尔斯泰行进至一半的思考当作终极解答概括了出来。

在原书丰富的内容中,答案越是接近,就越是飘渺,其中仿佛蕴藏了多重空间、多种可能,就像一片黑洞洞的海,跳进去以后仍会被汹涌的未知淹没;影片则好比透亮的水池,尽管清澈温暖,却伸手就触到了底。

再者,影片的节奏过快,破坏了原著最大的精髓——凝重的时间,这就使得电影毫无史诗感,格局骤然缩小,自然也就很难突出颇具气势的情节结构。

托尔斯泰是一位很有耐心的小说家,他巨细无遗地描写俄罗斯的农庄、草地、天空,一笔一划地勾勒贵妇礼服上的花边,详尽地描述日常劳作的细节与真实的家庭谈话,从而成就了厚重的生活图景,书中的时间与生活的时间完全是相同的运转速度;这一点对当时的俄罗斯读者最有吸引力。

当他们打开小说,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家中。

可是到了电影中,编导只保留了与影片核心思想有关的对话,每一幕场景、每一句台词都极具指向性,飞快的节奏尽管符合当今观众的欣赏习惯,却大大降低了这个故事的生活化色彩。

这种只表现书中最富戏剧性情节的做法,就好比将CD压缩成MP3,尽管看似删去的都是冗余信息,但丢掉了看似与主旨无关的“生活”之后,也就变成了肤浅得多的作品。

此外,在对“结构”表述不清的同时,编导却致力于将原书的几大主要场景全部压缩进两小时的电影,比如由于基蒂疗养这一原著中的重点内容被完全删去,于是编导在对话中刻意提及此事,诸如此类的琐碎细节大大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

实际上,像《安娜-卡列尼娜》这类故事并非没有完整表达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既然其精髓与思想很大一部分在于情节结构,那么改编时就应着重表现出这一点。

我始终觉得托尔斯泰借助安娜的故事所要说明的东西,其实一直以其他形态留存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列文的农场思考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但对婚姻与家庭的思考却是古往今来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比如罗伯特-奥特曼重塑雷蒙德-卡佛短篇集的《人间交叉口》,正是对此很妙的表述。

在那部节奏舒缓、长达三小时的影片中,奥特曼借助十个家庭的经历点滴渗透出了爱情的虚妄与婚姻的无常,人与人的命运相互交错,汇成了生命这台波澜壮阔的大戏。

不过,乔-怀特等人以较为通俗的剧情片来讲述经典,尽管略微粗浅了一些,却仍不失为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至少它将更多人的目光引向了尘封在书店角落许久的经典文学。

补充: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    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8 ) 影评:6个人的爱情观,总有一款适合你

和女朋友到电影院看的,先前断断续续读过片段,抱着空杯子的心态看完了。

本电影围绕安娜的主线折射了6个人的爱情观,也从侧面反映出的当年社会的阴暗面,基本反映了现代人性的各种爱情观。

可以对号入座。

1)安娜:安娜是一个有梦想的女子,18岁就与政府高官卡列宁结婚,有了一个儿子,虽然过着上层贵妇的生活,但是,当一份完美爱情来到时她的梦想被点燃,与骑兵长官沃伦斯基,相识相恋,为了爱,不顾伦理道德,与他私奔,不顾被人唾弃,只要和沃伦斯基在一起就可以,中间是有思想斗争过,但是她幻想着田园的二人世界。

但是事与愿违,慢慢的身为骑兵军官的沃伦斯基收到了上流社会的礼数的影响,开始犹豫了,随之而来的是安娜的完美的爱情的破碎,安娜慢慢的精神衰弱,开始考吗啡度日,所之而来的对沃伦斯基一步一步的紧逼,并产生幻觉,最后幻想出对方与另一个女的发生关系(死前在火车上,个人认为是幻想出来的,有不同观点的可以探讨下),最后卧轨自杀。

【安娜代表着那些表面安于现状,但是内心中有对爱情无比向往的女人,为爱可以放弃一切,但是希望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回报自己,但往往都事与愿违。

】2)骑兵军官沃伦斯基:沃伦斯基是一个高帅富,出众的外表,显赫的家世,让他随便玩弄无知少女,直到遇到安娜,导演用连续跳舞的桥段阐述了2个人一见钟情,之后便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对安娜的感觉让这位高帅富明白了什么才是爱,希望可以一辈子与安娜在一起,但是最终主流价值观打倒了他,他在牺牲自己一切与安娜之间摇摆不定,另外安娜的步步紧逼然他厌烦,安娜卧轨之后,他显露出来的并非是难过,反而有些如释重负。

【沃伦斯基代表的是那些心智并不成熟的男孩,渴望得到真爱但是在主流价值观与父母的压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害怕失去现在所有的东西】3)政府官员卡列宁:深爱着安娜的卡列宁,始终给安娜自己认为最好的,自己却一心自己的事业,缺少精神上的关心,得知安娜出轨之后,起初无法接受,由于还深爱着她,最终还是原谅他,前提是离开小白脸。

最终证明只是一网琴深了,最后一幕安娜死后卡列宁站在阳台上眼中更多的是遗憾。

【卡列宁代表的是拥有时不珍惜,失去时候才后悔,为了维持家庭,宁可忍辱】4)农场主列文:可以说列文是一张白纸,对凯特的一见钟情是他鼓起勇气去求婚,凯特却做着公主梦,失望的列文受到了称重的打击开始亲力亲为打理农庄的事。

在之后的舞会中,公主梦破碎的凯特回到了她的身边,回到了农场,之后,满心欢喜期待新生活的列文,看到凯特帮她父亲擦拭身体的样子,感觉一下天使的感觉碎裂了,感觉凯特也是平凡的女人,最后一幕列文好像有话要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却欲言又止,孩子已经让爱升华,多年之后才明白原来这才是平淡的真爱。

【列文代表着那些运气非常好的男孩子,对某人的一见钟情,之后是对方的不离不弃,自己也在这不离不弃中成长】5)凯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渴望公主与白马王子的爱,拒绝了列文的求婚,梦想着与高帅富结婚,但是梦破碎时发现列文还是爱着他,无比感动的凯特也用一辈子回报了列文,任劳任怨,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帮他父亲擦身体。

【凯特代表傻傻的女孩子,可能对于别人来说她和你平凡普通,但还就是这样为爱付出的傻傻的女孩子收获了幸福】6)多丽:大家可能没有注意这个角色,她作为为安娜哥哥的妻子,一直无法忍受丈夫的在外与别的女人有染,但是看着丈夫回来对孩子们的关系,为了不让这个梦想中的家破碎,她选择沉默,把经历放在小孩身上,让自己麻醉。

【多丽代表的不是个案,在当今社会中,有大量这样的妻子,心中已经对丈夫伤心透顶,但是为了维持这个所谓的家,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

】本电影以戏剧形式过场可谓别出新裁,但是可能前期没交代清楚,我到5分钟时候才意思到这不是戏剧是衔接的桥段,各种华丽的环境反映了当时高层社会生活的糜烂。

对于是否忠于原著,我没有发言权,感觉还是有些改变的,总体感觉此剧基本传达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比较推荐去看下写在最后:我们看电影总会先入为主,哪个主人公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可能与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有关。

但是我提一句,一部真正好的影片是没有对错的,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我们无法去评论谁好谁不好,这才是经典名著的魅力,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与生活的反思

 9 ) 【观影笔记】隐喻丰富,舞台剧形式的完美运用

1. 请别跟我谈原著,我只是谈个人的观影感受。

2. 场景以剧院舞台为中心,全剧院既在戏中又在戏外,角色通过在后台穿梭与配合背景道具的上下就顺利即时地实现了换场与连接,亦真亦幻。

3. 可以说是跨文化的高风险大胆制作,但剧场舞台的设置似乎给了故事足够的架空感,所以大可不必求权责备。

4. 全部细腻精美又简洁流畅的场景切换大悦人心,从风雪夜到宴会场只需要一段楼梯,舞台剧般的对时间与空间的虚幻感觉使整部作品紧致度大大提高,适当的压迫感十分舒服。

5. 文员与农奴略显喜剧性的一致动作充满俄罗斯歌舞的气息。

6. 脸上满是黑污面目不清的工人葬身于安娜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逢的车轮之下,爱与欲的阀门一开无收,霍霍疾行如荒郊外的列车,如梦魇如魔鬼的福佑出现于电影的处处,直到死的终结。

7. 拥有一个有“圣人”之名的丈夫、以庄重黑裙出场的安娜,在凯蒂舞会上与白衣的渥伦斯基销魂蚀骨的一舞,众人的停格与失色中,两人如串珠的金线,罪与美的火花撩倒众生。

8. 安娜抛弃作为大臣家室的庄重,追随马背上男人的野性生活,其时接触到的吉普赛生活在丈夫所参议法案的背景之下成为离经叛道的隐喻。

9. “调任”的离别恐惧是所有表白诱惑中有最强杀伤力的一种,随之而来的第一次性爱充满舞蹈的美感,蓝天绿野中的第二次是田园牧歌,第三次则犹如宗教油画般似有神性。

10. 丈夫对她最后的尊重与保护也没能稍稍勒住安娜失控的马缰,心爱儿子的一句“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好”刺中泪点;她还是诞下了与情人磨砺的珍珠,病榻上的她虚弱与坦诚得如一只打开的河蚌。

11. 断送自己一切退路的安娜渐渐显得歇斯底里,恐惧与怀疑与日俱增,而渥伦斯基不愿与她一同破釜沉舟,他仍是一只多情的蜂鸟,与所有其他女人保持着可以接近的距离。

12. 安娜与渥伦斯基再不能成为串起众人目光的金线,众人动作的停格再无法被溶解。

13. 渥伦斯基的爱马在赛中失足摔断脊骨,被毫不留恋地结束生命;安娜在剧院中饱受鄙夷,渥伦斯基也终究没有现身救她于水火。

14. 出轨后的安娜一直如浴火凤凰,鲜红的发饰刺痛所有人的眼睛,一袭红裙终伴她脆弱爱情理想的破灭,如一朵冬季的玫瑰飘落铁轨之下。

15. 列文这个开明善良的农奴主标志了一个时代的尾声,晨曦中草垛上对恋人的一瞥让他重新鼓起了勇气;而凯蒂对这个地位低微身份复杂的家庭表现出了惊人的宽和与勇敢,大慰人心。

16. 二人间胆怯又勇敢的试探,一点点吐露心声,桌上拼字游戏的表白多么浪漫!

17. 哥哥奥布朗斯基与嫂子多丽的相互理解,以及列文最终想通的那件事“不是因为理性而爱上一个人的”,仿佛是对安娜的轻声抚慰。

18. 安娜如甘美的烈毒,其爱情理想无人能够实现。

 10 ) 四个版本的安娜

这次英法合作翻拍的老托名著让我重燃了对经典的热情。

《安娜·卡列尼娜》一共被先后多次搬上荧幕,我看过四部。

按上映时间排列分别是:1.1935年由美国执导、葛丽泰·嘉宝主演的黑白安娜;2.1948年由英国执导、费雯·丽主演的黑白安娜;3.1968年由前苏联执导、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主演的彩色安娜;4.2012年由英法合拍、 凯拉·奈特莉主演的现代版安娜。

四部影片各有优劣,从道理上讲,应该是俄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作品领会演绎得更为深刻才是,但也许我只找到了国语配音版,况且是前苏联时期拍摄的,演员多少有点拿腔作调,而且也难以还原再现沙皇时代贵族阶层的奢华气象,我认为这个版本乏善可陈,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反倒是两部黑白影片更加博得我的好感,尤其是费雯·丽,将安娜表演得十分传神,而且此片在明线、暗线的布局上也和原著相吻合,足见导演与演员的用心。

2012年,由凯拉·奈特莉演绎的现代版的安娜故事,虽然在场景设计上独具匠心,但也只能说是仅得其形,未会其神,演员对角色的揣摩不够深入,台词拿捏也不到位。

仅仅是将舞台剧的诸多表现形式更多得尝试在电影上,虽然未见得成功,但不得不说是一次推陈出新的大胆尝试。

《安娜·卡列尼娜》短评

天哪,我的安娜怎么变成这样子了。

4分钟前
  • Mithrandir
  • 较差

又一部毫无节制的电影,从开头失控到结尾。人物情感苍白无力、人物关系杂乱无章、表演做作、整部电影浮于表面,2个小时不知道在说什么!服化道做得再好也不能弥补剧作和导演上的乏力,最后就只剩下华而不实的画面了!不及格的片子就值一星,多一星给美术。

9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较差

Are you f**king kidding me?加了舞台剧的花架子进去看起来非常非常非常annoying.我不大喜欢的Aaron Johnson本来是个大帅哥,但片子里看起来比海扁王还猥琐。Jude Law就不提了。另外KK在我眼里任何时候都光彩照人,即使是在烂片里。

12分钟前
  • 铎奇
  • 较差

这是个真实的女人,而不是真实的人。因为这是女人最笨拙和脆弱的样子。那不是真爱,那就是欲望。最妙的舞台剧般的场景转换。

16分钟前
  • 草猫想作读书人.我爱胡媚娘
  • 推荐

场景时空切换太棒了,服装舞美灯光美轮美奂五星,KK总让人出戏减一星,好多熟面孔,惊现大小姐,还有Crawford抱狗打酱油。形式大于内容,不及前作。

20分钟前
  • 马克兔温
  • 推荐

果然不能相信豆瓣评分了!

23分钟前
  • 伐克奥芙
  • 较差

长镜头,和舞台与真实世界的融合感很棒。剧情,烂~

26分钟前
  • KL
  • 较差

轉場的效果很有創意。

30分钟前
  • 书评之乱
  • 力荐

太喜欢这种风格的片子了,复古华丽

35分钟前
  • 胖胖小君君
  • 力荐

喜欢影片的舞台戏剧感,喜欢把人物乃至全片喜剧处理的商业感。整部影片就像最好的玩具供应商限量出版的精致俄罗斯套娃,美丽、可爱、喜庆、到位。但对于原著和老版本忠实的观众来说也许就不买账了。最后……可怜的Jude Law朱德劳呀……唉……

40分钟前
  • 宇智耀耕
  • 力荐

是我很不喜欢的风格 无论是故事讲述的方式还是镜头、画面 虽然华丽和盛大是小说的背景 但过分的浮夸反倒让人恶心 神烦凯拉奈特莉的鞋拔脸 在看了她无数片之后还是无法认可她的演技 只能说是一个古典花瓶

43分钟前
  • 爬行钢炮
  • 还行

拍的很棒,安娜太丑。

44分钟前
  • 有多远走多远
  • 推荐

女主太失败,根本不符合原著人物嘛,美丽气质样貌身材一点都不挨边儿。。。演技好差

47分钟前
  • 菠菜逛基辅
  • 推荐

这个女主让我入戏不能。

48分钟前
  • 白白的小尾巴
  • 还行

跪求女主不要再毁名著了,实在闲的蛋疼不如去吃屎吧。。

50分钟前
  • 我是一朵过时的花是我的错吗
  • 很差

镜头转的我好晕。。。就因为裘秃的发际线,于是老婆就出轨了吗。。。

51分钟前
  • Jin
  • 较差

好闷

54分钟前
  • 邹逊
  • 较差

有一幕超像超像赫本的感觉。另外叫anna的时候总是会想起manager在叫安娜q她了……

55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浮华而已,而且真的讨厌劳模姐

56分钟前
  • 皐月
  • 很差

我很喜欢这种舞台剧式的表现方式,舞会那一段,看得我心潮澎湃啊...此外,百年前托尔斯泰就写出了外遇题材的小说,怎么直到今日还是女人为难女人呢。。。

60分钟前
  • wangzhenx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