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其实在控诉男权的专制和暴力,而配角则衬出软弱无能的另一种男权极端!
故事的悲剧最终是因为男人的自负和缺乏沟通,源头是自私和自以为是的思维。
导演刻意选用仪式感很强的视听,强化出这一慢性杀人的过程中,男人的种种表现,如同肃静的审视;尤其冷色调的布景和摄影做得十分精妙,油画般精致却又十分压抑!
但摄影和剪辑强调形式感,反而拖沓了节奏。
整体来看,影片的形式感和概念,要好过故事情节!
有些电影,看的时候就象第一眼看到九寨沟,或者第一次看到西藏的雪山,只能张开嘴巴:wow那年看他的《回归》就是这种感觉,当看这个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知道这感觉又回来了。
这片子有种特别的风格和味道,摄影和调度营造了这种风格,首先构图选景非常讲究,基本每个分镜都可以拿画眶来裱;镜头很简练,绝不没事乱晃,往往是物或人出入于镜头而不是镜头随着物和人乱跑,这样的效果营造出更多的画外的空间,更多的张力,而更多时候靠声音巧妙地叙事(比如最后医生把门关了,镜头静止在门上,而汽车发动机响了,示意人去楼空),甚至是剪辑(最后电话铃声错位);色调和服饰高度的与主题统一(多冷色调,营造出夫妻难以沟通以及妻子的寂寞孤独)。
很多人觉得他的电影很“老塔”,不过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老塔要个人化的多,而安德列其实挺考虑大众的(dvd后面的interview里他自己也强调观众是第一位),首先他有个很完整的故事剧情,并且不断靠悬疑抓观众眼球。
从开头说,那个负伤的男人是怎么回事?
妻子是和哪个男人有染?
妻子死后医生和他哥说有什么重要的问题要沟通?
医生发现的那封信背后到底是什么?
电影没有马上告诉你答案要你慢慢看下去揭开。
所以,二个多小时在美伦美换的风格化影像以及叙事的张力下并不显得有多么长了。
花絮里安德列说其实拍这片有许多的压力,因为外界总说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肯定是失败的。
不过不用担心,在我看来这片依然是个牛片。
看到中间部分觉得和革命之路很相似,只不过革命之路什么都拿到面上说,最终还是没说清楚。
这个就忒心痛了,后半段心绞痛,盼望着盼望着就不盼着不死人了,人死了其实没那么悲伤,只是一开始有些恬淡的生活还说得过去,对比之下有些舍不得。
后面的坦白,是不是所有爱情婚姻最后都这样,只是没有电影里看起来那么文艺,本土版本的悲伤痛苦也类似吧。
根据个人观察,女性在婚姻理感受不到爱的,男性是不善于表达还是根本不在意这些,每天温饱解决,看着孩子长大就足够了?
这些感情婚姻家庭的纷争,我得什么时候才能感同身受呢。
maybe我妈能看懂这个片子,但是有可能我妈不会理解薇拉说孩子不是她老公的,然后扭头不看了,从而错失后半段能够透露主旨的精华。
还有一段思考是薇拉他丈夫,为啥在家庭产生的前后对薇拉对家庭的情感付出不一样?
最近看了我是余欢水,发现中年男人的日子也挺苦的,正因如此啥都不告诉家里,一个人憋着,好不容易在大马路上想哭了都能被打断,再尝试捡回情绪又哭不出来了。
这世上,谁该理解谁呢?
还有苏联电影总让我想到苏联解体带给俄罗斯的巨大冲击,还有工业区黑压压轰隆隆的环境,导演想要突出啥呢?
没啥好说的了,本来只是想分享图片,上文凑字数
较之萨金塞夫的处女作《回归》,此片从风格到节奏上更符合导演作为“21世纪塔可夫斯基”的称谓。
比如夫妇两人在迷雾中的关系,为反映这种坚冰般关系时而贴近又时而远离的镜头,凝滞的却乍看不出意义何谓的过度环境细节(从树梢到泥潭的冗长摇镜),以及那些广阔的工业城市和迷人乡间的定格。
但或许这早就不是值得好好思索人的问题的时代,因此《将爱放逐》的冲击力远不如《回归》。
当然,萨金塞夫还是成功继承了一些自己的独门绝招。
特别是不动声色地表现死亡突如其来,以及随后的故事情绪大转移。
《回归》中的父子关系转变在父亲突然从俄芬边境的塔楼掉下的瞬间;《将爱放逐》男主角(同样是《回归》父亲的扮演者)个人心灵的转换出现在妻子暴毙于摩尔多瓦的乡间。
《Andrey Zvyagintsev 电影<流放>短影评》巾城/文电影又译《将爱放逐》。
影片暗示一种俄罗斯式的男性主义在女性的渴望崛起后所不可避免遭受的碰撞。
它暗示这种男性主义将除了其主体(男性)外的一切——包括妻子与儿女——视为客观存在之物,而忽略其本有的生命力与同作为人的情感与尊严。
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与看待问题之角度的不同,使得原先弥补性的尝试和沟通沦为更深的误解,最终形成一系列悲剧。
片子的反思更多针对文化与精神的传统而非特定个体或群体,因此相较一些肤浅的女性主义电影,显得更为厚重。
电影拥有迷人的长镜头(尽管有时人工布景的痕迹较为明显)和恰到好处的镜头暗示(罗伯特为薇拉拦车时的大幅海报、影片结尾处的农作妇女等),虽可能缺少节奏的变化,但值得观影者细细品味。
没有第一部电影好,却看出了安德烈的野心.看来安德烈也是打算拍出一个系列.第一部成长之初,父性之回归传承.第二部成人世界的疏离,两性的障壁.爱的局限.这部着实不够纯.有点落入形式主义圈套.虽然如此,还是必须佩服他能把这样的故事讲成这样.要学基本功,认真看看安德烈的电影就可以了.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不知会以什么为题材.希望能够重新成为我心目中的巨牛巨牛电影.本片着实期待太高,相较第一部电影水准有所下降.因此只给个四星.此片之艰涩是暇疵之一.奉劝常人勿要随意解读.以免误导观众.--风格分割线-关于爱.我有很多话想跟你说.鉴于这点儿小情绪是今天因为天才安德烈同学的新片儿引发的.就像为在世界尽头相遇所写的那点小字儿一样.这些话就留在这里吧.我知道没人想要孤独的生活,也知道没人不会不觉孤单.除非你我永世都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或者你我就像从不曾步入过城镇的乡野屠夫.看起来那般平和的活在自然的暮色之中.然而,那个酷爱追根究底的我,总是在你不知的所在追问着:为什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在我身后.你只会温柔的注视着我.如果就这样我们留在这片土地上,我就在饭后酌一杯酒,隐忍沉默的把这一切作为了回馈你的爱情.若不是如此,若有朝一日.你是我追逐的风霜雪雨.就算勉强着生活共渡过.在你自私,无知无觉的房间里.关于爱的印象.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悱恻之声.关于爱,我有这么多话想对你说.你如果永远在你的世界过你的生活,我就算说了也是无济于事.对这一点.我比你清楚,但是你永远连听也不会听我.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让你来懂我?语言没有用,那么流血是否有用.流血也无用,那么把生命都给你,行还是不行呢?我也知道.爱是我流尽了自己的血.生命都给你们.也洗不清的尘俗的罪孽.在轮回中畅想痴妄的过活.不论是像人,像兽.在那处只有你们自己所在的国度里.救赎就像从不曾被你们企及过的爱一样.是天国的谎言.是对朱丝蒂娜的惩处.生命在泥土中奔流不息.一个是孤独的罪.一个是孤傲的爱情.如果没有你.如果你根本不愿将我聆听.纵使我拥有天使的嗓音,也不过只是,空心的铜管乐器.
早期的俄罗斯电影是我们童年回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是后来就很少见到苏联电影的踪迹。
这部电影记载着俄罗斯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重新辉煌。
很牛的叙事手法,很美的俄罗斯风光和画面,很喜欢女主角的表演,虽然获得大奖的是男主角。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主演:Aleksandr Baluyev,玛利亚·邦妮薇,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等究竟是艾力克斯放逐了对薇拉的爱,还是俄罗斯放逐了对苏联的回忆?
或而,萨金塞夫还犹然执拗于若干年前《回归》的隐喻性主题,一切宛如都被染上了冷色调的宏观的色质。
细想来,萨金塞夫是最善于把这种细小的情感与宏大的主题融汇贯通的了;由而,我们同样能隐约地从《将爱放逐》中得见前苏联的影子,一如老塔所一心执着的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陆支羽在诸多俄罗斯导演中,萨金塞夫的气质是最契合于老塔(塔可夫斯基)的。
同样地,那亦是独属于俄罗斯的厚重而辽远的气质。
有人说,萨金塞夫身上沾染了太多老塔的灵魂;而在我以为,这唯是一场永恒而绵延的关于一个民族的清梦。
影片伊始时出现于镜头中的那棵孤树,不得不令我想起老塔的《牺牲》,抑或安哲的《雾中风景》。
一如是初的“孤树”意象,出现于不同的影像中,却同样捍卫着长镜头的尊严。
而后,是一辆车缓缓驶入画面,标志性的长镜头如空气般一格格静默地流淌过去,一如潜伏于城乡边缘的苍凉之地,一如爱情荒芜的寄居,一如“将爱放逐”的命数。
那被长镜头洗刷过的偌大的荒原,那孤立于草场上的洁白的十字架墓碑,那爱抓珠帘的黑猫,以及微贴于窗棂上的孤独的手掌,如此寂寞地熨帖着灵魂深处躁动的欲望。
而悲伤的薇拉,则一次次在镜子前窥探着自己老去的容颜,一如老塔《镜子》中骤然白发的母亲。
于是,我看见流云漫溯过大片大片的牧场,风无处不在地涌动。
影片中遁处于荒原的那栋木质老房子,一如老塔所钟爱的意象,这同样成为了萨金塞夫叙述孤独、祭奠爱情的不二明证。
或而,这栋木屋本该是后工业时代的最后一方精神沃土,然而,却终究一寸寸遁入孤烟般寥落的虚无之中。
曾经一度把自己引渡向“返璞归真”的自然,妄图出离于工业之外,至终却还是得悻悻然回途,回到城市,回到浓黑的钢铁森林,回到曾经记恨过无数次的一如常态的生活轨迹。
及至那令人暗自慨叹的标志性段落,萨金塞夫的镜头兀自变得尤为塔可夫斯基。
镜头被近距离地贴着地面慢慢摇移过来,杂草,虚土,朽木,积水,一一呈现在画面中,像极了老塔的《牺牲》抑或《潜行者》中的镜头调度。
而后,直至故事中下起了滂沱大雨。
这一切,恍若一帖悲伤的符咒,萨金塞夫似乎是在借此祭奠着老塔日益远离国土的亡灵。
而影像中的艾力克斯亦骤然觉悟到薇拉在一步步离自己远去,他的精神遁入虚幻的回忆里,兀自觉得薇拉还活着,却触摸不到那曾经丰腴过的实体。
逡巡于苍茫天空中的黑压压的寒鸟,不祥地昭示着薇拉的死去。
恍若一匹浓黑的幕布,彻底遮蔽了艾力克斯沉默已久的心。
那荒废多年的情感,如此这般令人难堪地涌将上来,抵住内心早已蒹葭满布的荒凉与伤逝;唯独艾力克斯内心的隐痛无法宁静地步入疗伤的港口。
究竟是艾力克斯放逐了对薇拉的爱,还是俄罗斯放逐了对苏联的回忆?
或而,萨金塞夫还犹然执拗于若干年前《回归》的隐喻性主题,一切宛如都被染上了冷色调的宏观的色质。
细想来,萨金塞夫是最善于把这种细小的情感与宏大的主题融汇贯通的了;由而,我们同样能隐约地从《将爱放逐》中得见前苏联的影子,一如老塔所一心执着的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又或者,《将爱放逐》就是萨金塞夫写给塔可夫斯基的一封情书,而这封情书的背景就是关于苏联对老塔永远的放逐。
个中细节终究不得而知,亦无法明晰地参透萨金塞夫的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隐痛。
当一个国度拥有如此高级别的大师时,或而谁都会心心念念地惶惑不安,妄图借膜拜之名去祭奠自己曾经的挚爱与迷狂。
就如艾力克斯一心以为是自己杀死了薇拉,他的心亦随之一寸寸沉入谷底,就像竖行于深渊的长镜头,煎熬般缓慢地坠落。
影片中的配乐充满着一种诡异而幽冷的气息,像一道道洞穿时空的遥远的啸叫。
臆想中,当纪儿长得比伊娃还高时,母亲薇拉内心的苍凉才终于开始有了暖融融的色泽。
亦是在此时,萨金塞夫才终于昭雪般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于是,故事回到原初。
那是薇拉与“情人”罗伯特之间的一场谈话。
实而,罗伯特不过是薇拉心中诉苦的“知己”罢了,却宿命般成了丈夫艾力克斯心中的痂。
薇拉:“我怀孕了。
”罗伯特:“你怀孕了?
对不起…但这不是艾力克斯的孩子吗?
”薇拉:“是…又不是。
”罗伯特:“你这是甚么意思?
”薇拉:“是他的孩子,当然是的,还会是谁的?
但某方面来说,又不是他的……我们的孩子却不是我们的,其实是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好比我们不仅只是我们父母的孩子而已。
”在我以为,这段谈话所揭示的真相确而绝妙得令人称道。
薇拉先前的“出轨”言说,亦至终被染上了更为忧伤的色泽。
一个无端的“谎言”扼杀掉一切人世的喧哗与躁动,包括曾经的海誓山盟,包括“夫妻一场”的夙愿,也包括无辜的孩子。
言语间,亦兀自令我想见安东尼奥尼的疏离,安东曾在他的剧本中写道:“有一天我们有了孩子,他们和我们是否就像我们之间形同陌生人一般呢?
”那楼群间虚妄的风,唯能以空寂的啸叫回答不安静的沉默。
《将爱放逐》,一如是初地在长镜头中结束。
这最后的诗意抒情同样有关于出现在片首的那棵孤树,一如一场生命的溯源与命数的轮转。
唯一不同的是,片首的那片土地是刚被翻垦过的新土,而结尾处这一方平原则兀自平添了一份收获的气息。
于是,我看到一群打草的俄罗斯农人出现在画面里,他们放开嗓子快乐地高歌着,就像在唱给一个久已远去的时代。
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叙事唱片,故事讲述的是拥有2个孩子的夫妻,感情破碎到崩溃边缘,女主意外怀孕后产生绝望心理,孩子挽回不了失败的婚姻,谎称不是男主孩子后乘流产时服药自杀,而其兄弟的婚姻状况也得到同样失败的折射。
通篇的导演风格延续了其第一部作品,压抑而悲伤,但叙事弱很多,虽然用了倒装的手法,但依然无法使故事及人物情感丰富起来,在大量甚至几乎是滥用的空镜头、蒙太奇的手法下,人物的情感表现没有得到充分的诠释,过于依赖镜头给观众的压抑感来脑补显得心虚而缺乏诚意。
Vera为什么说孩子不是她丈夫的,我看过电影的理解是:Vera应该是个对爱情很理想化且坚贞的女人,但与丈夫共同生活多年后,感觉自己与丈夫Alex之间已经没有爱情,甚至是没有什么感情,两人关系冷漠,Vera觉得自己只是丈夫的一个附属品,而这个附属品的价值堕落到只是为丈夫生儿育女,照顾家庭。
看电影时有一点让我感到奇怪,Vera似乎对她的两个孩子比较冷淡,而她的两个孩子也明显更喜欢父亲,基于这一点,我猜测vera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感觉自己什么都丧失了,那两个孩子只是她为丈夫生的,是她丈夫的孩子,而不是她的孩子,所以当她再次怀孕的时候,她想把这个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而保全这种状况的唯一做法,就是自杀,同孩子一起死去,才可以使他真正成为自己的孩子,所以呢,vera会说这个孩子不是她丈夫的,这种说法与生理上没有什么关系,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但vera的丈夫却没能够理解这一点,导致误会,酿成悲剧。
如果大家看过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小说中的人物艾迪对孩子的看法也是这样的。
我觉得vera的这种说法也与宗教没什么关系,因为影片并没有交待vera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用宗教来解释,有点牵强附会.这部片子总的来说,有点过于沉重,这种沉重不太自然,让感觉得出导演的刻意而为,我认为总体上还是不如《回归》的,离塔尔科夫斯基则更远。
想不开的作女把自己作死了,全世界这样的夫妻还少么,不会调节只能每天度日如年。剧情比《回归》闷,这样的文艺片太小众,注定没票房。但镜头太美了太棒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挪不开眼,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置景和运镜都是教科书。
长镜头。干涸的水重新出现,表达了生长和变化,这个长镜头让人想起老塔。本片的剪辑值得注意,善于使用相似场景和声音等,将不同时间发生的情节剪在一起,然而在这里效果并不好,有突兀跳跃之感,外加有插叙倒叙等,加大了跳跃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节奏。前后铺垫不足,女主怎么看怎么像小清新犯作……
萨金塞夫可能没想明白,塔可夫斯基和伯格曼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是不能兼容的。
神经病啊
偏爱揭晓谜底的部分还有结尾,摄影长镜虽说不及前作,但仍然很美。
【补】
画面好美,好像看出了点所谓俄罗斯的厚重辽远。但除此之外就没看懂了:作为看的第一部Zvyagintsev的电影,好像也是第一部俄罗斯的电影,略感失望;作为ALEX最喜欢的Zvyagintsev的电影,深感失望!2个多小时一句俄语也没学会,真是绝望了……
婚姻就这样 都出轨 哎
看得我心抽。不过前面太闷了。
塔可夫斯基式镜头加一抹黑色
106
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不如《回归》
7.3
画面静谧优美没话说,但是在这种史诗般的影像风格下面隐藏的居然是一个气质完全不符且让人感到好笑的东西。是不是有点太想做成大师范儿了呢。宗教什么的确是看得一知半解,父子兄弟的情感觉得谈起来也很牵强。大概我就是还小没能把握吧。
后面把女主的悲苦具像化反而少了韵味,其实前面的很多特写已经给到位了。
+ 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故事,但是这个父亲眼神里全是戏,记得the return里给人的威慑力。只能讲萨金塞夫太会拍了,各种景致空境完美传达情绪,另学习了一些室内景框构图🤣✌🏻️
镜头的推拉摇移和收尾的倒叙转场,显形婚姻生活里被单方面忽视的幽灵,似乎也可以引申到更大更广的关系中
极好,适合影院观赏!
呀~几个月前看的,我竟然想不起剧情了。
这点破事叽叽歪歪两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