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西藏人民的传统和信仰。
一位来自山东的青年干部老孔因为高原反应下错了车站,久美就下了他,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相遇。
老孔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与久美打招呼,换来的却是沉默。
当老孔第一次到村中解决瘟疫传染问题,由于语言不通,老孔的工作很难展开,这时久美出现了,并且第一次展示了自己的翻译水平。
就这样,两人慢慢地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最后的相互信任。
在整部影片中,老孔与久美相互影响着,也都在做出改变。
比如老孔由喜欢坐车后来更喜欢骑马,而久美也改变了拍照会抽取灵魂的看法与老孔合照......藏族人的信仰、习俗、理念也穿插与整部影片,久美拉小偷到圣庙起誓做证据;曲珍奶奶病重,老孔本想送奶奶到医院,但是久美坚持尊重老人自己的心愿;处理瘟羊,藏族人民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坚决反对土埋......汉族与藏族人民观念的碰撞,着实让我感触颇深。
还有一看到影片中的风景,就让我想起狼图腾中描述的草原生活,那种自由的气息深深吸引着我。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看完影片,回味无穷。
这是一部淡化所有情节不设置叙事主线的文艺片电影。
因此,影片中展现出的都是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就连修水坝这样能够充分展现人类以及大自然力量感的大场面群戏,也被淡化得平平无奇,只用寥寥几个镜头的切换就一带而过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着意于淡化情节的表现手法很是平淡乏味,其实,这是蕴藉含蓄富有深意的。
虽然,影片只是表现了老孔和久美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但更深层的含义却是通过他们彼此从隔膜、对抗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接纳的过程,来表达以老孔和久美为代表的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碰撞与融合。
这正是主旋律电影的意义所在。
所以,老孔和久美之间人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才至关重要,影片淡化故事情节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
手段就是文艺化处理。
各个被碎片化了的场景的内在联系需靠两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来感受、体会和统一。
感受和体会不到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和意义,自然就会觉得影片沉闷乏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是非常契合电影主题的。
而且,这个英文片名给影片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文艺气息。
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生动、温馨,富有文艺范儿。
相比较之下,中文片名“回西藏”就逊色得多了,这个片名不仅没能很好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而且,埋没了电影淡化情节的文艺化气质。
因为,“回”是个过程,是要有叙事和情节来展开的,先不说电影大量表现的是“来”的过程,或者说所谓“来”是为“回”做的铺垫。
下面只说“回”的展现。
“时隔多年,俺又回到了西藏,回到俺的另一个家。
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还有知心的朋友,总是在梦里萦绕着俺,召唤俺回来。
还有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圣湖,也许就是俺的归宿吧。
”这是电影里老孔的一段旁白,画面出现的是他去参加久美的婚礼。
然后,就是梦幻般的灵魂抽离,他在向自己的好兄弟久美做最后的告别。
预示着他将一去无回。
这就是老孔“回”西藏的全过程。
没有故事的发生,没有情节的展开,只有画面的过渡和转换。
这种淡化情节的处理旨在表现老孔对兄弟关系的珍惜和不舍以及对藏族同胞的牵挂和深深眷恋。
这正是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恰如其分之处,它对两个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做了最好的提炼概括。
一部文艺片却用了一个很不文艺的中文片名,给了观众错误的暗示,以为会有神秘的故事发生。
结果,影片文艺化的处理使得部分观众失望了。
其实,“梦回西藏”都要比“回西藏”好得多。
这样反而贴和了老孔上面的旁白。
当然,神秘的“西藏”两个字对于观众极具吸引力,“回西藏”这个中文片名也是出于对电影票房的考虑吧。
虽然中文片名题不达意,但也没有影响到这部文艺电影的完美呈现。
只算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吧。
平庸之作的平庸之处,其实都是我们国产电影爱好者没有看过十部也看过八部的国产电影的通病。
那,《回西藏》这部电影究竟另辟蹊径在哪儿呢?
就浓缩在豆瓣某辣评所说的“主旋律版本Call Me By Your Name”中。
Call Me By Your Name,是近年来一部描述同性之爱的经典电影。
画面恬淡清新,感情细腻忧伤……好,了解到这两点差不多就够了,因为基本上这两点就是《回西藏》的突出亮点。
在陈国星和拉华加这一汉一藏、一老一少两位导演的摄影机下,西藏的辽阔竟然被拍出来了一种清新感,无论是两人夜里走过的那片被月光照彻还隐隐响起狼嚎的银黑戈壁,还是老孔梦境里久美骑着黑骏马走过的紫色花海,以及两人同心协力争取来的水坝建好后生长出的嫩绿农田……《回西藏》中的西藏美得愣是像从苍凉中长出了一朵小花般触动人心。
还有,很多人已经看够了拔高英雄人物到几乎脱离正常人性的主旋律。
在影视剧之外的真实世界中,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人当人,绝不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自己当作高于普通人的超人。
《回西藏》的另一令人惊喜之处,就是把已经盖棺定论的英雄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表现。
老孔,是一个进藏也免不了受高原反应折磨的人,一个不懂怎么吃青稞粉被呛得半死的人、一个手头紧不得不从寄给家人的汇款中抽钱去买种子的人,还是一个死皮赖脸求着救命恩人当自己翻译的人,一个会在玩幼稚的拍手背游戏时欺负木讷朋友的人……于是孔繁森,已经不仅仅是出现在事迹材料中冷冰冰的三个汉字。
也许,就是因为这类英雄模范作为一个常人和他人建立联系(培养感情)的细节太少出现在主旋律人物片中,所以观众感到格外陌生,乃至于产生了“这难道不是爱情(不是)”的感叹。
退一万步,老孔和久美一步一步建立起深情厚谊,也就是孔繁森作为汉人干部一步步走进藏族百姓心里的缩影,哪管它是爱情还是友情,总之是情就好。
《回西藏》的英文译名叫做 Kong and Jigme。
语言的转换是奇妙的,让个人回归于个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是 Kong和 Jigme。
剥去中文世界政治、民族和文化加诸于孔繁森身上厚重复杂的意义,很开心能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到老孔。
事实证明,主旋律影片如果可以踩在地上,还是可以做出一些优秀的作品的。
看之前我完全没有注意到这是根据孔繁森的经历改编的,不知道是因为授权的问题,还是创作者为了给观众造成“主旋律”影片而刻意回避。
当剥离开主旋律的标签之后,《回西藏》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两个主人公鲜活生动,尤其是饰演老孔的宋洋,简直就像长在高原泥土中。
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无与伦比的空间质感,这样的环境真的“怎么拍怎么有”,而故事的落脚点放在老孔初入高原的(身体)不适应和语言不通的矛盾,后期的主要矛盾则是在当地推行建水电站,被本地居民因为信仰而拒绝,不再伪光正地去塑造所谓典型人物,也不是无病呻吟地卖弄悲惨,而是回归人的本体,这才是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PS:我是看的23:50的场次,没想到竟然还有另一个观众,后来等着下班的工作人员也进来看得津津有味。
《回西藏》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文化交融影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将观众引入了西藏的神秘世界,让我们见证了主人公老孔与藏族同胞久美之间从隔膜到沟通,从互不理解到互相信任的历程。
影片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赋予了整部作品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情感共鸣。
它不仅细腻地描绘了人物,还深入探讨了情感深度。
在影片中,首次来到西藏的老孔与久美,从最初的陌生到深入的沟通,从工作搭档到生死之交的历程。
老孔和久美,他们是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交融的缩影。
影片展现了现代化发展与藏地生活的“本地性”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对立或融合,而是相互尊重与理解。
老孔与久美之间的情感变化,正是这种对话的缩影。
他们从最初的陌生与隔膜,到后来的相互信任与支持,都体现了这种对话的重要性。
他们面临的困境、矛盾和最终的接纳与理解,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关系的窗口。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友谊之旅,更是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和两种信念体系的深度碰撞与融合。
宋洋和金巴的出色表演,使得老孔和久美这两个角色栩栩如生,触手可及。
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都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展现,让观众能够轻易地进入他们的世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那份真挚的友谊和深厚的情感。
影片就是在探索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而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是一次对人性与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
深入了解西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你会发现它所传递的情感和故事,都在探索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的交融。
这不仅是对人性的思考,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珍视。
《回西藏》首先,因为我买的《年会不能停》是在20:12结束,《回到西藏》是在20:10开始,导致“年会场”看完立刻冲进“西藏场”时,还沉浸在“年会场”的幽默与感慨中。
但落座没几分钟就被电影《回西藏》的摄影吸引到了(爱摄影的同志们一定要看)先从故事内容讲起:电影主线是歌颂老孔修水坝的伟大壮举,克服了百般困难造福于老百姓。
老孔的故事最早在中小学课本里有所提及(PS:不装,我是真的不记得这篇课文,是和我同行的学霸紫郢同学在开场出现主人公时跟我说在中小学课本学过)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如果是忘记了的学渣建议和我一样去百度复习啦~本片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就是老孔对人民的热爱和藏民对信仰的虔诚。
抛开主线,第一个让我有所感触的地方,偷马。
(看过的朋友可以忽略我对剧情片段的表述)有藏民盗窃了久美的马而不承认,久美和他们动手,老孔制止了久美,老孔认为久美没有证据不可以随意污蔑别人。
久美直接拽着他们到了寺庙面前,说:你敢对着寺庙发誓吗?你说出来我就信。
窃者低头久久不语。
久美对老孔说:这就是证据。
我想,信仰大概就是比道德更能约束人的东西。
小偷有了信仰,也会敬畏神明。
突然想到了我对佛教敬畏之心的起源,发个牢骚(在文末)。
针对故事本身,窃贼有了信仰(不只代表宗教),那这个人可能也真的坏不到哪里去。
电影中还刻画了主人公与久美的最大矛盾点,来自于曲珍奶奶病逝,我觉得也是两个民族间思想的碰撞。
藏族老人希望安静的离开,也是他们想要的方式,久美认为顺从也是一种孝顺,而老孔的观念是一定要送曲珍奶奶就医,这也是全片老孔与久美的最大矛盾点,导演拍的也并没有偏向,真诚而平等。
还有一幕,很多人花了几年时间三拜九叩去朝圣,让我瞬间想到了去五台山时,数不清的人三步一跪拜走上了黛螺顶,我为之震撼,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多虔诚的信徒,当时那一刻,只愿他们所求皆所愿。
“我不想把自己的照片留在世上”来源于久美对于家庭的自卑,最终,还是在老孔的再三邀请下,拍下了久美的唯一一张照片。
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地方,内心底的自卑大多都是对自己的心理暗示:我不配。
真诚的友谊真的是可以化解自身的很多不足,就像老孔和久美。
当然我也希望我和我朋友都可以一直真诚下去(但是,看完了《年会不能停》,我对里面的Magic的情商大为赞叹,我现在,此刻,即将的23:00,我也想学一些人情世故了,所以刚刚的这个“一直”先待定哈哈哈哈)电影的结尾,我觉得非常“浪漫”,久美与老孔相遇,寺庙的钟声响起,终究是自己的梦,是隐喻,是结局,也是遗憾。
我个人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对电影的喜欢起源自19年,以往的看电影可能就是一个闲暇时的去处,开始真正喜欢了看电影,还要感谢张京墨同学的带领。
关于这部电影,无论你是电影爱好者还是电影人,还是摄影爱好者,又或是信徒,或是喜欢文艺片的陌生人等等,我非常推荐!
《回西藏》整片主线虽然在歌颂老孔援藏的伟大壮举,但结尾表达的是老孔对久美的情谊,也是对剧情的升华,大家所看到的英雄,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有血有肉的人,这也是我觉得导演精妙的地方。
音乐,也是我不得不称赞的地方,那种特色民俗音乐一起,感觉燃起了我逝去的炙热的灵魂,文化有限,大家可以进院细品。
最后说一下主角,宋洋,第一次看宋洋的影视作品是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因为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大概要走二十分钟的路程,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要起床,起不来,自从我的母亲发现,每天早上打开内蒙古卫视,看儿女传奇,成了我瞬间可以起床的开关,并且,小时候不知道真名,只觉得他好帅哈哈哈哈。
后来也相继看过宋洋老师的一些影视作品,但跟身边人提起时,宋洋这个名字依旧并未被很多人熟知,但,我相信,无论从演技,形象,我觉得就是下一个刘德华。
近一两个月看的很多电影,我觉得无论是《涉过愤怒的海》《三大队》《一闪一闪亮星星》《非诚勿扰三》《前任四》《动物园里有什么》,看完都没什么感觉(仅代表个人意见),但《年会不能停》和《回西藏》五星推荐,期待陌生的朋友进院观影~Ending……第一次写影评,写完后自觉像一个流水账般的分享,便想找一个文笔不错的朋友,想让他帮我修色修色,他看后:你这一点都不是影评,这简直就是一篇观后感。
哈哈哈哈哈哈哈,他继续说:观后感也蛮好的,我觉得你写的很真诚,这一直都是你最能让人动容的地方。
so,没有修色,现在我就准备发出去了,后面的牢骚是他建议我放在最后,所以我剪切到后面啦。
不忙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的牢骚,也是唤起了我的一段记忆。
在2022.7.17我的师父,释演相师父给我赐名“妙”,在市井中,可能修佛中老年人群偏多,我可能算是当时我的师父接触到了解佛学较小的女性,师父赐名“妙”有2个寓意。
第一个寓意便是“妙”字拆开的字面意思:女少。
第二个寓意是取了“观世音菩萨”在之前俗家的名字,取“妙”,大概师父是希望我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
可惜,我还做不到“慈悲”二字,目前我依然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俗人,希望我在未来可以成为师父所希望的样子。
但在师父赐名时,我还没有真正的了解、接触过佛学,只是单纯的对佛家的一些理论表示认同和感兴趣,真正的到敬畏、信仰,是在我曾经在寺庙许下的三个愿望,直到第三个愿望实现之时。
这里,我并不是在宣传迷信,也许有科学解释,可能我的认知有限,我的解释就是:心诚则灵。
还愿,寺庙的香客排成了长队,有的来往虔诚,也有的欲望满身,我踏入殿门,我心里无比平静,三拜后,我向佛菩萨发出了我的祷告。
我好像跪了很久,身后的人也没有提醒,谢谢陌生人的慈悲,起身时低头的刹那,眼泪像珠子似的掉在了地上,我怕别人看到,走到旁边摆放的“挂饰”(可能不太礼貌,但我确实不知道如何称呼),假装欣赏,快速的擦掉眼泪,扭身走出了殿门,写到这儿,眼泪又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分享这段经历的缘故,可能是首次看到有涉及宗教的电影,让我有所感触,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来源于我为什么会对佛学产生如此的敬畏,当然,这里一定要感谢智定居士一路以来的指导。
另一方面,如果有人能因为我的这段经历而对佛学、寺庙产生了敬畏或想接触的心,也算功德一件了嘿嘿嘿,好了,不嬉皮笑脸,各位球友们(Earthman),希望大家快乐,这是我最诚挚的祝福。
我是大宝耶✌好了,雨露均沾,顺便去写一下“年会场”吧~
很写实生动的一部电影,虽说是主旋律电影,但看着不沉闷,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老孔才是我们新时代的好干部。
当人物出现的时候是老孔的时候我就隐约感到应该就是孔繁森了。
PS映后见面会有个杠子的提问真的是扶了,大致说这个主角(孔繁森)都那么好,难道没有缺点,你们为什么不拍呢?
这样不会显得角色不丰满么?
杠子真的无处不在!
西藏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是独特的,语言文字是独特的,宗教信仰是独特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海拔5000米高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一开始,我也会和老孔发出一样的疑问,得了瘟疫的羊为什么不埋葬,老人生病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冈仁波齐那么远为什么要磕着头去,影片没有对这些做具体的解释,而我看到后面也不在乎这些为什么了。
这片土地上蕴藏的丰厚感情已经完完全全打动了我,正如制片人说的,这部影片更想表达的是,这片土地是什么让老孔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让他一次又一次回到西藏。
我想,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这回离音响坐得近所以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声音环绕在我身边,风缠绕着沙子,马蹄踩着溪水。
人群聚居在一处,感情藏在歌声中,流传于群众之间的曲子,在一山又一山之间回荡。
看过这部电影就一定会对这六字诗印象深刻,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
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结合这六字诗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再一次体会到那来自遥远的最接近天空的地方的声音,与我的灵魂的共振。
《回西藏》我觉得这部电影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西藏第二部分是回西藏我们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在西藏影片开始提前下了公车的老孔,在高原下昏迷,被牧民所救开始。
电影原型是孔繁森。
这个从山东来的干部,又怎么去理解藏族,理解这个高原的文化?
在岗巴县的县长欢迎仪式下,就因为不懂糌粑的吃法而露丑相。
这也算是融入这里的开始吧!
而那个救他的牧民,后来成为他的翻译,两人在一同工作中彼此成为好友。
(久美)影片中有两个印象深刻的内容:对于得了瘟疫羊的处理,在孔的意识中认为藏民们是希望补偿,所以不舍得把羊活埋掉。
长久的在内地的生活环境下,我想就该是这样。
可后来藏民们,把死羊燃烧,活羊放进无人区自生自灭,这时也出现一个重要的人:曲珍奶奶。
在藏民眼里得瘟疫是羊的命运,活埋掉藏民们是无法接受的,在电影中,我好像明白了信仰到底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对那虚无缥缈的抽象,是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包括其中寺院起誓:小偷偷久美的羊和马,被发现,他们所需要的证据不是图像,视频,而是在寺院前起誓。
在藏民眼里,寺院就是那个行为准则。
这就是证据。
后来曲珍奶奶病了,这是很突出藏地文化不同的一件事:我们对待死亡,好像需要就医,拯救。
久美却说:不要去,要尊重曲珍奶奶的选择。
老孔请来了医生,却没救活奶奶,孔是没法接受的,默默的望着,久美安稳住他,说:你不懂。
还有另我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曲珍奶奶没有家人,她的生活是全村人照顾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曲珍奶奶能带着大家把病羊解决了。
在那时候的西藏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天。
如果讲他们是无知的,我觉得是现代人的一种无知。
与其说他们不懂科学,更觉得他们是相信某种东西对生命的选择。
现在朝圣依旧存在,是人们对美好的祈福和祝愿。
是这里的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祈祷。
他们或许因为迷信,所以更加尊重和理解生命,他们把养的牛羊不只是当做牲畜。
所以他们是更通生灵的。
后面有一件就是现代和过去的一个冲突的画面表现:因为旱灾,人们商量如何解决,在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就分出了两个声音:老人觉得修水渠是觉得改变自然环境,会得到天的谴责;年轻人则认为修水渠是更好的选择。
这是导演表现过去和现代的一个很好的表现吧算是。
整部电影是通过孔和久美的视角来延伸出藏地文化的逐渐理解和认识,没有直接一味去表达和输出,通过具体人和具体事情让观众看到不理解和理解。
电影虽然有些混乱,但这种片子本身就很难完整表现完整的故事,一个小时是不能够表达一个人的一生的。
所以在看电影时,我觉得我们应该抛弃对剧情的指责。
孔在日记中,记录了很多次他对藏文化的感动和敬畏。
自己来拉萨这些天,看到了无数来这里朝圣的人们,我始终没有那种感同身受到他们心中所向往的,或许是真的不够了解,我在电影中,找到了一些自己想找到的东西,也让有一种快要找到自己的感觉。
我们所应该相信的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才是信仰的本质,在藏民眼里就连每一粒种子都有属于它的生命,丰收都需要祈福。
这里的文化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到来对他们是一种冲击,我们破坏了一些属于这里的安静,就如同曲珍奶奶对待生命的选择,或许安静的离去要比救活她更伤害他。
第二部分:回西藏这像是一个收尾,导演用一个梦结束,也意味着这就是对结局一个象征:孔和久美没能好好道别。
梦醒了,孔问司机自己睡了多久,司机说三根烟的时间。
孔说梦里的画面好真,好像又回到了西藏。
我想这只是一个象征,因为司机最后是开向了公路,那个不知道去往哪里的公路。
单从电影理解,可能没能再回西藏,回西藏也成为了一个遗憾,没能好好和久美道别更是一种遗憾。
片尾讲西藏死后整理东西,久美只留了和孔的合影。
片子很少讲回西藏的事,更多是在西藏。
不过这个像是一种期待吧!
想让观众体会回西藏的期待和怀念。
片子用两个人物来表达藏地文化的交融,和当年那批来西藏援助的人们的艰苦和挑战。
这是一部对文化理解的片子,是民族之间的理解,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片子最重要的。
我们不应该总用现代的视角来理解过去的仪式,即便确实存在一些现在看不正确的事,但在那时候,这些仪式却是一种救赎,是人们对美好的所愿。
在浙青电影周看的,算是主旋律电影里还不错的片子,主旋律色彩不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主旋律,映后主创说了才知道)。
电影讲的是从山东来的援藏干部老孔与藏地翻译久美,两人从陌生到默契熟悉,成为一生挚友的故事。
片中他俩的一些情节也很好地展现了汉藏两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
电影色调是我喜欢的风格,漆黑的夜晚,俩人坐在篝火旁取暖,久美清唱Danny Boy的画面很美。
热评说是藏地版call me by your name,我不觉得,我觉得有点像断背山,只不过断背山换成了藏地。
关于两男主的关系,映后交流时有观众隐晦地问了导演,导演说这俩只是朋友,不存在那方面的感情。
fine…不过男主一口蹩脚的山东话,作为观众我也很难嗑到。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