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白天写代码晚上看奥利维拉的电影。
只做这两件事情中的一件是不健全的。
只做第一件事是小不健全,只做第二件事就是个神经病。
就像片中的摄影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影像而不是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上一个拍照片的不小心瞥见了一个秘密最后枉费了性命。
奥利维拉说他的主人公生命虽然消亡了但是却踏上了世界起源之旅。
百岁奥利维拉在这时选择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接纳死亡的理由。
虽然他还一如既往的淡定。
看到一半的时候越来越觉得那个男主角就是奥利维拉本人,片中他对耕田农夫的纪录式拍摄,像极了拍摄多罗河船工时的奥利维拉,而片中男猪脚作为一个“拍照片的”机缘巧合下发现了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从此便开了天眼。
仿佛是奥在讲述自己和伴随自己一生的电影的故事。
片中男主角和房东的对话“你为什么不拍摄现代的农业”男主角说“我更着迷于这种古老的方式”。
奥拉的电影无疑属于这种古老的方式。
男猪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进入到了那个他为之疯狂却不甚理解的世界,也是奥拉最渴望的归宿。
写到这里我好桑心呐...真希望他能再活一百年。
他死了就没人能带我们去窥探那个神秘世界的景色了。
它是完全的一个古典主义式的拍法,用的是胶片,跟《勒阿弗尔》一样,都是建立了一个虫洞的概念。
你仔细看远景其实是现当代,但是具体到微观的景物和人物状态的时候,感觉它又是上个世纪的人。
源头是他给一个去世的女孩,就是安吉里卡照相,照相之后他发现这人居然在照片里动,特别“哈利·波特”。
他又通过照相机去拍其他的事物,比如说拍农民的耕作,最后逐渐发现很多的东西都像安吉里卡一样逝去。
他讨论了一个影像对于现实关系的永久的命题,可以说照相是有摄魂术的,他前面去拍老农民在耕作,当他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就变成了拖拉机,农民传统工作方式已经消失了。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你又可以再说,其实真正的精华是需要通过影像进行升华和提炼的,它回到了一个最根本的关于影像和现实的讨论关系上,这个讨论是非常非常严肃且必要的。
尤其是关于导演的身份和现在电影所处的进程。
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奥利维拉是谁,拍这个片子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他其实是唯一一个拍过默片的,延伸到了10时代的导演,这是他102岁时候拍的电影,奥利维拉不需要致敬,因为他自己拍电影时候就处在默片时代,这是一种延伸。
在这十年,过去的三位入选戛纳的大师,阿巴斯、奥利维拉,还有阿伦·雷奈,他们三部入围戛纳的作品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梳理影像的边界在哪儿。
唯一遗憾就是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不能进主竞赛呢?
这是我的第七名。
恋物的极限[安赫利卡奇事]O Estranho Caso de Angelica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主演:利卡多·特雷帕/碧拉尔·洛佩兹·德·阿亚拉/利昂·希尔维亚/菲利佩 瓦尔加斯出品:法国Epicentre Films片长:97分钟媒体评论:奥利维拉可爱又悠闲地歌颂了浪漫,并在CGI的时代,制造了一出仿古的艺术品。
《华盛顿邮报》这是一出不可能的寓言。
《村声》既是爱情,又是恐怖,奥利维拉的电影不仅仅是有趣,幽默和极富野心的,它还有着更多的阐释空间。
《旧金山纪事报》奥利维拉的电影在给予我们视觉美感的同时,还捎带有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有力反思。
《看电影》[安赫利卡奇事]是一幅古旧的油画,他不属于我们当下的时代,反倒更像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
他甚至比半个世纪的时间更久,因为他的内核,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艺术诞生之初。
这么说,虽然有些玄乎,但世界上最老的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其长过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本就应该有着超脱凡人的不俗体验。
而观看本片的同时,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快感,一种是对于单纯视觉美的欣赏,一种是和智者哲人通过作品的对话和思考。
在这个越来越爆米花化的今天,奥利维拉用这样的一部电影,回溯的其实是早已被时代抛弃的古典修养。
本片中,奥利维拉提出了一个极其值得思辨的命题,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追随美丽,以及一个关于得不到爱情的宿命悲剧,短短90分钟的观影,向观众传达的,则是百岁老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年轻爱情的眷恋。
其实,[安赫利卡奇事]已然超过了简单的恋爱,其将对美的崇拜,异化为恋物的讨论。
也许这份不计回报的爱,正是奥利维拉所追求的内心真实。
一幅油画的自我指涉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本片的视觉风格,那我一定会选择“如画一般”作为最终结论。
奥利维拉曾公开表示,如果不拍电影,他更愿意成为一名画家,事实上,在[安赫利卡奇事]中,他不仅仅做好了导演的本职,更展现了他极富经验的绘画构图。
闪耀的光线,毫无现代痕迹侵袭的乡间街道,以及基本处于静态,并没有太多走位的人物关系,都可以明显的看出奥利维拉电影和经典文艺复兴油画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本片正如同大多数奥利维拉电影一样,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时代标志,看上去像是遥远的旧时代,但一些新款汽车的偶然入画或者人们讨论的实事话题,则又会让我们穿越到当下的生活。
确实,在[安赫利卡奇事]中,奥利维拉有意将时间背景抽离,营造了一种类型梦境的暧昧氛围,为影迷提供了一个可以躲避当下焦躁社会的途径。
不过,正如同[午夜巴黎]中所说的一样,每个人心中的黄金时代,都是别的时候。
而片中的男主角以撒,虽然生活在奥利维拉所梦想的旧日时光,却有着逃离现实的真切愿望。
而他所向往的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死后天地。
他渐渐的疏远了身边为柴米油盐烦心的普通人,被其照片中所拍摄的美丽少女安赫利卡的尸体所吸引,并且由于某些超自然原因,他看到画中的安赫利卡向他眨眼。
照片中她美貌脱俗,让以撒逐渐沉溺,并幻想其从照片中走出,带着他遨游太虚。
这样一个类似于《聊斋志异》的故事,放在不同的导演手中,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呈现。
[午夜凶铃]中的女鬼走出电视,是对这类题材的保守拍法。
而前不久让影迷大呼坑爹的[画壁],则从猎奇的角度,展现了不同世界的一瞥。
但对于[安赫利卡奇事]来说,奥利维拉显然不需要这般的哗众取宠,他更想展现的,是一出有关美的寓言。
由奥利维拉本人的孙子利卡多·特雷帕饰演的以撒,有着与《圣经》中差点被父亲牺牲的无辜儿子一样的名字,他所代表的也正是奥利维拉被世俗牺牲的年轻纯洁的自己。
这位摄影师,热爱拍摄劳动者的照片,向往安赫利卡的圣洁之美,显然是一位理想中艺术家的形象。
但他经常拍摄的葡萄园劳动者,则让人联想其奥利维拉本人所拍摄的第一部默片[多罗河上的辛劳]。
在这部1931年的小短片中,奥利维拉初持摄影机,如片中的以撒一样,对于一切简单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层移情,明了异常。
同时,在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以撒的生活也是平乏的,导演巧妙的借用了几个侧面人物,展现了这层枯燥的无知。
在以撒所住公寓的大堂,奥利维拉巧妙的设计了一个下午茶聚会,在这里,人们讨论八卦,讨论股票,并且讨论以撒是个多么古怪的年轻人。
他们还试图将以撒拉入自己的下午茶阵营,但最终却被只在自己世界活着的以撒所忽略。
他只在意安赫利卡的笑容,如同奥利维拉只在乎电影一般。
最终,油画,少女和电影三者因为共同的美被导演巧妙的划上了等号,这也正是本片内在,最迷人之处。
一张照片的有力辩证戈达尔曾经由词源学的角度有趣的辩证了照片,图画和电影间的内在联系,说白了其实很简单,毕竟在英语中,它们都叫“Picture”。
而在本片中,如果你换一个角度,理解片中复活的照片,则就会发现更美妙的影迷意境。
其实,整个电影的创意,在半个世纪以前的1952年,便已经有了雏形,那时候奥利维拉便构思了一个有关于照片复活的故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加工,和断断续续的剧本创作,终于在如今开花结果。
一个男人迷恋画(照片)中已死的女人,并且渴望咋现实中追寻其而去的故事,其实在影史上早已有范本存在,而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数希区柯克最富盛名的杰作[迷魂记]。
片中的金·诺瓦克在一开始所看的画像,正是詹姆斯·斯图尔特死亡迷恋的最初意象。
他幻想着画中数世纪以前的贵妇,爱上了眼前这位所谓贵妇的后代。
并在诺瓦克假死后,要求爱的女人,装扮成死者的样子。
这样由恋物发展而来的爱,其实便就是我们爱电影的真正原因。
虽然奥利维拉本人并没有明说,但[安赫利卡奇事]却替他说出了心中所想,我们爱电影,犹如以撒爱上照片一样,迷恋的其实是逝去的时光和永留在胶片中女人的影子。
正如齐泽克所说,“残疾的女人才是美丽的女人”。
而奥利维拉正是巧妙抓住了观众的恋物癖,将安赫利卡这一角色演绎成了美之绝唱。
想象一下,以个真正的女人会是如何的絮絮叨叨,可能她会像片中的房东太太一样,八卦不止,毫无美感,或者她会像安赫利卡家的管家一样冷言冷语,难以亲近。
事实上,除了死去的安赫利卡以外,全片中所有的女人,都没有丝毫让人爱怜之处。
似乎,只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商业照片(电影)才真正赋予了女人独特的一层蛊惑美丽。
观众爱的永远不是女人的真实,他们只在乎女人美丽的形象。
也许,这便就是在狗仔发达的今天,再没有嘉宝那般银幕女神的真正原因了吧。
毕竟,细节越被无限曝光的女人,越失去其神秘的美感。
我们越追求美好,便越会在现实中受挫,这也正是[安赫利卡奇事]片尾,以撒逃离人世,任魂魄飘走的内在解释。
现实中无法承受的丑与银幕上触手可及的美之间,以撒和奥利维拉,都选择了最理想主义的纯粹。
事实上,如果联系起奥利维拉之前的创作,便可看出其对纯粹美丽的追求,其上一部作品[金发奇女]中,男主角为了追求梦想中的美丽女子,开始跋山涉水,完善自己,甚至得不到理解与亲人决裂。
但当他满心欢喜,迎娶新娘的前夜,却发现未婚妻其实有着偷窃的毛病,追求完美主义的他,无法接受,只得取消婚约。
确实,要么追求绝伦的人世间至美,要么孤身一人,独善其身。
这正是奥利维拉电影中的男主角所奉行的人生信条。
而这近乎强迫症的怪癖,在[安赫利卡奇事]中则变成了毅然迎接死亡的决绝。
这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已104岁的奥利维拉,其旺盛的创作力,可能还离人之将死的状态尚远。
他的作品虽以死亡作结,但依然有着偏执的生命力贯彻其中。
所谓向死而生,正是对其心态的最佳定义。
这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正有让人释然的力量。
如今,奥利维拉的新片也在紧张制作中,让人有了怀疑,也许忘我的工作,也是奥利维拉极致恋物的又一种表达。
★★★★文/西帕克(原载于《看电影》特别加映栏目)
恋物的极限[安赫利卡奇事]O Estranho Caso de Angelica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主演:利卡多·特雷帕/碧拉尔·洛佩兹·德·阿亚拉/利昂·希尔维亚/菲利佩 瓦尔加斯出品:法国Epicentre Films片长:97分钟媒体评论:奥利维拉可爱又悠闲地歌颂了浪漫,并在CGI的时代,制造了一出仿古的艺术品。
《华盛顿邮报》这是一出不可能的寓言。
《村声》既是爱情,又是恐怖,奥利维拉的电影不仅仅是有趣,幽默和极富野心的,它还有着更多的阐释空间。
《旧金山纪事报》奥利维拉的电影在给予我们视觉美感的同时,还捎带有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有力反思。
《看电影》 [安赫利卡奇事]是一幅古旧的油画,他不属于我们当下的时代,反倒更像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
他甚至比半个世纪的时间更久,因为他的内核,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艺术诞生之初。
这么说,虽然有些玄乎,但世界上最老的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其长过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本就应该有着超脱凡人的不俗体验。
而观看本片的同时,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快感,一种是对于单纯视觉美的欣赏,一种是和智者哲人通过作品的对话和思考。
在这个越来越爆米花化的今天,奥利维拉用这样的一部电影,回溯的其实是早已被时代抛弃的古典修养。
本片中,奥利维拉提出了一个极其值得思辨的命题,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追随美丽,以及一个关于得不到爱情的宿命悲剧,短短90分钟的观影,向观众传达的,则是百岁老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年轻爱情的眷恋。
其实,[安赫利卡奇事]已然超过了简单的恋爱,其将对美的崇拜,异化为恋物的讨论。
也许这份不计回报的爱,正是奥利维拉所追求的内心真实。
一幅油画的自我指涉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本片的视觉风格,那我一定会选择“如画一般”作为最终结论。
奥利维拉曾公开表示,如果不拍电影,他更愿意成为一名画家,事实上,在[安赫利卡奇事]中,他不仅仅做好了导演的本职,更展现了他极富经验的绘画构图。
闪耀的光线,毫无现代痕迹侵袭的乡间街道,以及基本处于静态,并没有太多走位的人物关系,都可以明显的看出奥利维拉电影和经典文艺复兴油画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本片正如同大多数奥利维拉电影一样,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时代标志,看上去像是遥远的旧时代,但一些新款汽车的偶然入画或者人们讨论的实事话题,则又会让我们穿越到当下的生活。
确实,在[安赫利卡奇事]中,奥利维拉有意将时间背景抽离,营造了一种类型梦境的暧昧氛围,为影迷提供了一个可以躲避当下焦躁社会的途径。
不过,正如同[午夜巴黎]中所说的一样,每个人心中的黄金时代,都是别的时候。
而片中的男主角以撒,虽然生活在奥利维拉所梦想的旧日时光,却有着逃离现实的真切愿望。
而他所向往的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死后天地。
他渐渐的疏远了身边为柴米油盐烦心的普通人,被其照片中所拍摄的美丽少女安赫利卡的尸体所吸引,并且由于某些超自然原因,他看到画中的安赫利卡向他眨眼。
照片中她美貌脱俗,让以撒逐渐沉溺,并幻想其从照片中走出,带着他遨游太虚。
这样一个类似于《聊斋志异》的故事,放在不同的导演手中,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呈现。
[午夜凶铃]中的女鬼走出电视,是对这类题材的保守拍法。
而前不久让影迷大呼坑爹的[画壁],则从猎奇的角度,展现了不同世界的一瞥。
但对于[安赫利卡奇事]来说,奥利维拉显然不需要这般的哗众取宠,他更想展现的,是一出有关美的寓言。
由奥利维拉本人的孙子利卡多·特雷帕饰演的以撒,有着与《圣经》中差点被父亲牺牲的无辜儿子一样的名字,他所代表的也正是奥利维拉被世俗牺牲的年轻纯洁的自己。
这位摄影师,热爱拍摄劳动者的照片,向往安赫利卡的圣洁之美,显然是一位理想中艺术家的形象。
但他经常拍摄的葡萄园劳动者,则让人联想其奥利维拉本人所拍摄的第一部默片[多罗河上的辛劳]。
在这部1931年的小短片中,奥利维拉初持摄影机,如片中的以撒一样,对于一切简单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层移情,明了异常。
同时,在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以撒的生活也是平乏的,导演巧妙的借用了几个侧面人物,展现了这层枯燥的无知。
在以撒所住公寓的大堂,奥利维拉巧妙的设计了一个下午茶聚会,在这里,人们讨论八卦,讨论股票,并且讨论以撒是个多么古怪的年轻人。
他们还试图将以撒拉入自己的下午茶阵营,但最终却被只在自己世界活着的以撒所忽略。
他只在意安赫利卡的笑容,如同奥利维拉只在乎电影一般。
最终,油画,少女和电影三者因为共同的美被导演巧妙的划上了等号,这也正是本片内在,最迷人之处。
一张照片的有力辩证 戈达尔曾经由词源学的角度有趣的辩证了照片,图画和电影间的内在联系,说白了其实很简单,毕竟在英语中,它们都叫“Picture”。
而在本片中,如果你换一个角度,理解片中复活的照片,则就会发现更美妙的影迷意境。
其实,整个电影的创意,在半个世纪以前的1952年,便已经有了雏形,那时候奥利维拉便构思了一个有关于照片复活的故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加工,和断断续续的剧本创作,终于在如今开花结果。
一个男人迷恋画(照片)中已死的女人,并且渴望咋现实中追寻其而去的故事,其实在影史上早已有范本存在,而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数希区柯克最富盛名的杰作[迷魂记]。
片中的金·诺瓦克在一开始所看的画像,正是詹姆斯·斯图尔特死亡迷恋的最初意象。
他幻想着画中数世纪以前的贵妇,爱上了眼前这位所谓贵妇的后代。
并在诺瓦克假死后,要求爱的女人,装扮成死者的样子。
这样由恋物发展而来的爱,其实便就是我们爱电影的真正原因。
虽然奥利维拉本人并没有明说,但[安赫利卡奇事]却替他说出了心中所想,我们爱电影,犹如以撒爱上照片一样,迷恋的其实是逝去的时光和永留在胶片中女人的影子。
正如齐泽克所说,“残疾的女人才是美丽的女人”。
而奥利维拉正是巧妙抓住了观众的恋物癖,将安赫利卡这一角色演绎成了美之绝唱。
想象一下,以个真正的女人会是如何的絮絮叨叨,可能她会像片中的房东太太一样,八卦不止,毫无美感,或者她会像安赫利卡家的管家一样冷言冷语,难以亲近。
事实上,除了死去的安赫利卡以外,全片中所有的女人,都没有丝毫让人爱怜之处。
似乎,只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商业照片(电影)才真正赋予了女人独特的一层蛊惑美丽。
观众爱的永远不是女人的真实,他们只在乎女人美丽的形象。
也许,这便就是在狗仔发达的今天,再没有嘉宝那般银幕女神的真正原因了吧。
毕竟,细节越被无限曝光的女人,越失去其神秘的美感。
我们越追求美好,便越会在现实中受挫,这也正是[安赫利卡奇事]片尾,以撒逃离人世,任魂魄飘走的内在解释。
现实中无法承受的丑与银幕上触手可及的美之间,以撒和奥利维拉,都选择了最理想主义的纯粹。
事实上,如果联系起奥利维拉之前的创作,便可看出其对纯粹美丽的追求,其上一部作品[金发奇女]中,男主角为了追求梦想中的美丽女子,开始跋山涉水,完善自己,甚至得不到理解与亲人决裂。
但当他满心欢喜,迎娶新娘的前夜,却发现未婚妻其实有着偷窃的毛病,追求完美主义的他,无法接受,只得取消婚约。
确实,要么追求绝伦的人世间至美,要么孤身一人,独善其身。
这正是奥利维拉电影中的男主角所奉行的人生信条。
而这近乎强迫症的怪癖,在[安赫利卡奇事]中则变成了毅然迎接死亡的决绝。
这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已104岁的奥利维拉,其旺盛的创作力,可能还离人之将死的状态尚远。
他的作品虽以死亡作结,但依然有着偏执的生命力贯彻其中。
所谓向死而生,正是对其心态的最佳定义。
这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正有让人释然的力量。
如今,奥利维拉的新片也在紧张制作中,让人有了怀疑,也许忘我的工作,也是奥利维拉极致恋物的又一种表达。
★★★★文/西帕克(原载于《看电影》特别加映栏目)
“在那里,天堂中的铃兰,有你的开始,有你的结束,只因没有其他结局,我们的爱。
”——安特罗德(来自译者的翻译)
片头电影中的男主人公Isaac是一个刚来到小镇并在一个胖太太家中寓居的摄影师。
一个雨夜,他为镇上的一个大户人家不幸过世的女儿拍摄最后一张照片。
神奇的是,Angelica居然睁开了双眼。
“她太美了!
她笑得仿佛一个新娘!
”教堂里,Angelica的棺椁旁围绕着的女人们说道。
黑白:整部电影最流动的片段自此,Isaac经常在梦里与猝死的少女Angelina一起遨游天际。
Isaac拍摄劳作中的农夫农夫用最原始的方式掀开土地的皮肉。
Isaac拍摄他们的劳作和劳动工具。
锄头和劳动的号子天然合适,这样一幅幅农夫挥锄和少女沉睡的照片摆放在了一起。
烟圈一圈一圈氤氲了整个视野。
诡异又和谐。
Isaac通过现代人创造发明的“通灵”眼睛,透过了墓碑、泥土和棺材木头,望见了一个被人们层层流语包裹起来的少女。
Angelica影片中充满了各种噪声,从我的耳机这头传到那头。
小镇里飞驰而过的罐装卡车、叮当作响的锄地声和劳动号子、固定照片用的铁丝绳“嗡嗡”作响、晨间科学家们“理性”会谈、鸟鸣声、雷雨声、女仆的轻蔑嘲讽和房东太太的关心的声音……Isaac迷恋传统的旧生产方式,有一天一台翻土机轰隆作响地驶上了山坡;笼中的金丝雀还在与笼外的家猫调情,第二天就失去了歌唱;少女Angelica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还绽放在家庭的回忆中,下一秒她最后的微笑就定格在了方寸相纸之中。
世间一切不为人知的美好都被那锄头似的掘墓般地粉碎在泥土里。
最后,Isaac灵肉分离。
他脱掉了世间的沉重躯体,和Angelina绞在一起,轻松地飞远、飞远……整部电影好像一首悚然的冥歌,一场没有结局的热恋。
超越物质的精神,开出悲剧的灵魂之花,活着的灵魂与死亡的灵魂相遇,为寻找真爱,生命归于死亡,灵魂与爱永生!
三个群体,一个格格不入于俗世的灵魂,一出浪漫的悲剧!
第一个群体,勤劳的农民,他们传统,快乐,为乐趣而干农活,这代表现实中特别美好的一面。
第二个群体,体面的小镇村民,也许代表着这个村传统但有知识和经济实力的上层阶级,他们体面却虚伪,保守且迷信,热衷于讲他人闲言碎语,又假装关心世界,既愚昧自大又自私利己。
第三个群体便是电影的主人公,一个神秘的来客,在现实中他与这个村子格格不入,他热衷摄影,记录真实,却冥冥中寻找精神的归宿!
他内心痛苦,直到...有一天,小镇里一位叫安吉里卡的姑娘死亡,他被邀请到她家为她摄影,一场超现实主义的悲剧浪漫随之而来,这位安吉里卡的姑娘在他的摄影机里,相片里,梦境中,活了过来,她迷人的微笑,成为他慰藉内心痛苦的良药,于是,他坠入爱河!
故事的悲剧从房东的鸟儿死亡开始,也许预示着男主人公心爱的安吉里卡的离去,于是他追寻安吉里卡,最终灵魂摆脱身体,与安吉里卡的灵魂双宿双飞,永不分离...影像 90分静谧的影像像深海平静的表面,内在汹涌着无穷的情感和欲望!
剧本 90分叙事非常平,抹掉了剧本所有功能性和戏剧性的内容,没有一句台词的多余,句句都在展现两个世界,一个是超越生死的灵魂之爱,二是身体所拘禁的灵魂所处的世俗世界,各式各样的俗人,各式各样的俗语!
导演 90分大师便是大师,表象的世界与真实的灵魂成为电影主题,深刻又静谧表演 90分创新 90分打分 90分内容系数 0.9
很小众的一部电影。
首先是里边有关于vintage 的一些事物,比如房间布置,家具陈设,以及恰到好处的背景钢琴曲。
其次是男主的外表和气质,喜欢这种不是明星的有味道的人来出演。
高能的是里边讨论反物质,能量,精神的那一段。
总有人会悟到这些超现实的东西。
出体的那段颇有感觉,清明梦的情景展现得比较到位。
“以一种清晰的方式讨论死亡、物质与精神的存在,很有意思”。
小众预示着评分会低。
但是不会阻碍喜欢这种特别的调调的人,细细品尝。
追随 亵渎电影 看了此片。
故事很简单也很整齐,貌似是半个人找到了另半个人因此获得了圆满,进而飞升,无关乎生死。
个人很难从“道”这一层面完全领悟此电影,百岁老人,宛若一片深泽,未敢涉足。
只能从 器 的层面加以欣赏。
很欣赏导演细腻的叙事方式和镜头切换。
值得提及的有两处:一处是雨夜找人拍照:雨夜空街——有车驶来——叫门灯亮——完事儿灯灭——汽车驶离——雨夜空街。
一个个分镜十分的整齐简练,甚见功力。
另一处乃是结尾,房东太太拉上窗帘,关上法兰西窗,光线暗下,关门声,字幕。
很富仪式感。
其实“事实”“叙事”“故事”乃是三个相互牵扯的元素。
“叙事”作为桥梁和过程连接了两端,叙事的方式亦值得关注 器物 的我(们)着磨。
更深层次的,着实未参透,正如看了 生命之树 后欲言又止,无言以对一样。
很好看,能勾起童年的回忆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艾萨克(利卡多·特雷帕 Ricardo Trepa 饰)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一天,他接到了一通神秘的电话,电话那头的,是当地十分有名的富豪之家,他们向艾萨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请求,那就是替家中早逝的小女儿安杰丽卡(碧拉尔·洛佩兹·德·阿亚拉 Pilar López de Ayala 饰)拍摄一副肖像。
艾萨克接受了这个充满了不详气息的委托,然而,当他亲眼见到安杰丽卡之时,却立刻被其完美无缺的样貌所俘获,他根本就不相信,眼前这个双眼紧闭一脸安详的的少女早已经香消玉损。
之后,更为诡异的事情发生了,艾萨克镜头之中的安杰丽卡复活了,她化身成为不散的魂魄,日日缠绕追随着艾萨克。
©豆瓣
拍摄手法很像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长时间沉默的留白,静景镜头,有着太多不可言说的意味。
配乐是钢琴演奏及纯人声民谣,整体在一种宁静与略感压抑的氛围下进行。
宁静,是男主人公的艺术素养所呈现的心境;压抑,则是他本人对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心理。
他眼中的世界上的美正在流逝、消亡。
美丽的年轻女子嘴角挂着微笑死去,为葡萄藤翻土的工人被机器取代,而房东太太的宠物鸟死去,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美不再存在,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
于是,欣然随女孩的鬼魂离开了自己沉重的身体,去往他心中美的王国。
最后容我戏谑地说一句,给死人拍照的事最好不要做。
ta会把你带走。
第一次看奥利维拉,构图和用光很考究,油画感十足;导演清楚地展示了拍摄电影的代价:摄影术即摄魂术/招魂术,将已逝的不在场的美定格为永恒的在场,势必招致幽灵的回归——而他却轻描淡写道:我仅是想留住旧日之美;同为潜在的元电影,结尾的处理(驻足于画框)和阿巴斯的如沐爱河相仿,关上门窗颇有辞别之意
古典静谧,故事让我联想到艺术桥。物质与反物质相遇,就相互拥抱化作了能量。Angelica是疯女胡安娜啊~
室内构图很美。全片都在追逐 自然的 质朴的美。缅怀那些旧式的 逝去的过往,
Oliveira prononce un discours lucide sur notre rapport au monde par le truchement d'un amour absolu impossible mené par une violence sereine
具體的時間:丘陵上變幻的光線,細繩上照片的顫動,偷偷從下方入畫來看鳥的貓,所有那些輕微擾動靜止的詩意的不穩定瞬間;抽象的時間,時間的理念:在萬億年後抵達我們的消殞星球的光線,攝影機捕捉保存下的亡者的幽靈。捕捉現實的電影和超脫時間的電影。
时间被碾展轧开 空间则被架叠合拢//镜头只能捕捉到片面扁平的真实 没有气味没有声响 但灵魂却从中得到复刻 可以化形可以飞升//想要通过影像留住的是最留不住的//既然留不住也触不及 那么让我随你而去 奔向命定的自由的死亡//梦中之情 何必非真//关上房间的窗 我们听到了农夫的歌谣
文艺片?灵异片?鬼魂总是似有非无。
是你们文艺批最爱的电影,总要感叹过去时光的美好和人类关系的冷漠,既然这岸如此让人失望不如热恋彼岸。钢琴很好听,构图很好看,拍得很没意思。
云里雾里,友邻都看懂了而我看不懂系列。
实在不懂这个电影怎么就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实在太过于普通
6.5/10 没有感觉到强度。传说在相片里能够看到逝者。/当你观看得太多,你就离开了世界。
七夕观影浪漫主义似乎已死?
要永远活在过去和回忆里么
奥利维拉是与我无缘了
用生命去追求极致的美,百岁老人真诚纯粹的影像诗。油画色彩,空间构图,人物站位,空镜头甚至电影中出现的每一张摄影照片都值得慢慢回味。
差點導向男主角不眠狀態的反面。讓人無聊的是用這麼多說了這麼一點,還沒有使人感到言外之意。(3/5,2025-01-06)
不管是从哪个世界,能带他脱离痛苦就好。老头子的电影下难免充斥着不合时宜,那点旧日情怀逝去得悄无声息。
核心就是美,我看的这版翻译不正经的网络用语太多了
3.5。在AIGC时代,朋友圈可以发实况照片的语境下看来,颇具前瞻性的一则后图像寓言,同时又是古老照相术之媒介神话的隐喻。但那些简单且表达指向性明显的视听调度设计揭示了老导演一厢情愿的顽固,尽管也许这一厢情愿中包含复杂的情感,却透着无法掩盖的老迈。真正动人的是那些摄影动作真正发生的时刻,以及摄影师凝望的那些仿若静止的景色和相片,它们邀请观众感知来自一具百年肉身的清澈而纯净的双眼。
西方人其实并不适合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