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影展最佳杰出艺术贡献奖。
影片在一个老者的叙述中,缓缓道来,他离开斯德哥尔摩人声鼎沸的喧嚣,回到自己位于挪威的老家-一个安静的小村庄。
次日回忆往事,不料童年时代的玩伴到访,打破了原本应有的平静。
那些隐藏在少年心中的伤痕往事历历在目,兄长意外的离世,父辈的不告而别,因战争产生的隔阂像病毒一般追着两个垂暮之年的老者不放,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开心中的困惑。
影片从一个男孩儿的视角展开,一场关于情欲,道德观念的追溯在挪威秀色宜人的自然风光中缓缓道来。
影片的构图,美感,摄影,色彩,不亚于另外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德国电影《无主之作》。
看完了这部丹麦剧情电影:《外出偷马》,还可以,想到了那句歌词: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
看了好些北欧电影,我特别能理解北欧人自杀率高的原因:高纬度寒冷地区,常年潮湿阴郁的气候,漫长的黑夜,广袤无垠的美景,零星稀疏的人烟,再加上超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衣食无忧,所以人总是特别容易孤独寂寞冷,久而久之,就容易出问题,就喜欢钻牛角尖,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想的多了,就容易走火入魔,开始怀疑人生,就容易自我了结,所以说生活太幸福了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话说这部电影还是关于童年创伤和人性的救赎的,只是导演闪回穿插的拍摄手法不是很讨巧,显得有点凌乱枯燥!
五十年前的夏天,意气风发的少年外出偷马,见证了伙伴的怪异,听闻了邻居的噩耗,见识了死亡的残酷,感受了生命的脆弱!
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叛逆鲁莽的男子汉气场,在那个压抑愤懑的夏天里反叛和理智在较量,少年懵懂凌乱的性冲动,对父权的崇拜到挑战,见证了父亲的出轨和抛弃,留下自己和妹妹以及母亲艰难生活,从此伤痕无法愈合!
五十年后,妻子因车祸身亡,再次回到那个五十年前夏天的小木屋,一切都大变样,垂暮之年的老人回首往事,与过往告别,与自己和解,放下仇恨,不再怨憎,在痛苦和失去中继续走完剩下的未知旅程!
影片讲述了1999年11月,耄耋老人萨德从奥斯陆退休,回到了挪威东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
他的老婆已经去世,他预感自己的生命也已经不长了。
冬季,他遇到了自己儿时的好友拉斯。
这次相遇,将他的思绪带回到了1948年的夏天,那个时候萨德还是青少年,他和拉斯的行为将会彻底改变他们的一生!
老师作为作业布置的,看完后觉得是挺不错的片子。
首先原著保证了故事本身的质量。
导演非线性叙事使用的挺成熟的。
有人觉得没有看懂,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中译做的不好,比如回忆男主父亲和邻居妈妈往事那段,Jon他爹还翻译乔恩,下面英文字幕就是Jon's father了,搞得人云里雾里。
不过故事只要稍微动脑,就自然地懂了,导演还是挺有水平的,毕竟是柏林电影节钉子户。
视听语言用得也相当成熟。
画面精致,小时候回忆是明艳的,老了之后的画画是灰暗的。
音乐十分有挪威味儿。
导演最有个人色彩的地方还是声音的运用,在全片都相当显著。
不管是森林里的种种声音,还是水下的声音、砍树的声音、火车的声音,非常有代表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和叙事是关联的,不仅仅是烘托气氛,还能标记情节。
这个导演让我联想到诺兰,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方式都像。
另一个联想到的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同样作为北欧导演,他们的电影当然有许多相同的调性,《野草莓》也是讲一个老头回忆往事的,不过叙事没有插的这么乱。
二者在北欧风光和乡村生活,还有童年创伤、情感背叛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体现出来北欧人的家庭状态也是相似的。
回到故事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老头直面自己人生创伤的故事。
妻子车祸去世让他本能地远离人群,而故人Lars偶然成为他的新邻居激起了他的童年创伤回忆,这些回忆主要关于死亡驱力和父之名。
总体来说电影/小说的故事文本是非常精神分析式的。
不做过多剧透,接下来我只谈谈印象深刻的地方。
1.离家出走。
全片最让我震惊的是挪威人(也可能是挪威男人)的离家出走近乎标配。
男主父亲不用多说,突然消失再也没有见过;Jon在家里出事之后自己划船离开了;Lars在Jon回来继承农场之后愤怒地离开了,再也没见过母亲;男主老了以后离群索居,自己的女儿(应该是,不确定)都找不到他。
唯一没有确切结局的是邻居叔叔,Lars的父亲,看起来有点老实的平头男人,他在腿断了之后就没有出现过了,Lars对他也避而不谈,合理怀疑他也离家出走了。
离家出走如此普遍,这个应该算是一种文化差异现象了,或许漫长的黑夜、寒冷的冬季让他们放弃了回家的念头。
2.父亲的结局。
虽然片中一直暗示父亲可能与邻居家阿姨,Lars的母亲居住在一起了。
但是那段回忆好像不是真的,因为男主在独白中提到Lars一直没有谈及关于他家人的事,之后就进入了那段回忆,Lars母亲在餐厅,镜头一转男主父亲在一个房间里擦鞋。
但是我不确定这个片段是不是真实发生的,它看起来更像男主自己的想象和对Lars讲述的补全。
也就是说男主希望父亲是这样的。
毕竟父亲和这个阿姨在战时就共事了,我甚至怀疑他们的配偶都是为了抵抗组织而做的假结婚(联想到了《潜伏》),他们对待自己家人的冷漠让人很难不联想。
也有可能是他们在战时才相识,Lars母亲是抵抗组织,但是他的丈夫并不支持他(片段中男人无动于衷),而男主父亲与她共同经历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于是他们产生了暧昧。
不管是哪种,两人之后在一起生活有可能的。
不过这样肯定会对孩子留下巨大的创伤。
3.循环嵌套结构。
全片的循环嵌套是很大的特点,不过应该会被经常忽视。
我感觉片中有一个对循环嵌套比较明显的隐喻,就是在大人都忙着伐木处理木材时,年幼的Lars自己把木棍的皮剥掉然后码好,男主说这就像微缩模型。
我觉得作者原意可能是是表达代际的模仿,其实也是对生命循环的一种隐喻。
这样的结构最重要的是讨论了死亡。
我们把全片的基础故事看作Lars开枪走火杀死了双胞胎兄弟,这也是男主一系列创伤的奇点,之后的回忆由它引起。
往下是Lars带猎枪杀狗、Jon打野兔,左右是刚出事后Jon与男主出去并摔碎鸟蛋,往上是二战、流弹打死的人与妻子车祸自己幸存,这是死亡的嵌套,而循环是一种不可停止的状态,从儿时体会到年轻的死亡的无力,到老去后接近孤独的死亡,他见证着,也从不同的嵌套中阅读自己的创伤。
而他能够见证这一切的原因正是他存活了下来,他是失手杀死双胞胎兄弟的Lars(片尾男主说我们非常相似),他是没有被养在身边没被打死的边牧,他是没从树上掉下去的鸟蛋、可以有无限的未来,他是二战无数的幸存者、同胞死在自己身旁,他是车祸时恰好存活的丈夫、抱着妻子寻找急救——存活成了死亡的背景,存在成了一种剩余。
死亡是不停的偱环,生活就像他在水下溺水的濒死体验,只有水下的隆隆声和无边的无力感,头上是浮木封住去路,只有父亲的帮助才能让他获救。
然而父亲走了,留下了卖木头的钱。
他似乎是自己杀死了父亲,因为他一体二面的恋母,所以弑父,他对邻居阿姨的同情和爱交织,以及对父亲的绝对信任,让他在暑假生活里产生了对阿姨的母亲般的依赖,正是这样的依赖,让父亲在自己心里完美形象崩塌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无异于亲手弑父,最后父亲真的离开了。
后来他的母亲带他买了新衣服,带着对母亲的依赖,他当时感受到了快乐,然而与创伤斗争的人生开始了,关于父亲的暑假的创伤一直刺痛着他。
是的,这是关于创伤的电影,在片头父亲就说:“如果你觉得不痛,那么拔荨麻就不痛”;在片尾苍老的男主看着自己手上的伤疤又说:“我们需要自己去决定,决定何时去痛楚”。
拉康在第十一期研讨班《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中对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概念做了重述。
死亡驱力意味着对创伤事件的强迫性重复,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悖论性地获得享乐。
这一过程是偶然的,“被延迟”的。
那个创伤性的事件总是被主体在他者的场域遭遇,但是对创伤的消化总是“并非全部”,总是残余一个剩余。
这个剩余就是驱力的客体,一个创伤性的内核。
创伤性内核是存在于实在界的,我们可以看到创伤的症状,却看不到创伤得以产生的原因。
而从广义来说,我们一生出来,就是创伤性地存在着,因为我们是从实在界中脱落出来的。
阅读创伤,并且试着自己去决定,可能是小说和电影的内核。
如果在瑞典生活了四十二年的我最终还是回到了15岁夏天的小镇;如果等到夏天过去,爸爸还是会永远地离开;如果解除木头被绳索的禁锢,它们却还会被礁石拦截......这些矛盾不可解,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偶然看见《上帝笑了99次》这本书中的解答,简单来说,因为追求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达成目的所进行的活动本身也是价值。
15岁的我和现在的我都生活在这个小镇,但几十年的羁绊和生活记忆让我变得不同。
15岁的树林,是放肆奔跑、冒险偷马的地方;现在的树林,回忆与遗憾共存。
过程是独立的,从不因为结果不尽人意就失去了它的色彩。
生活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人性却用绳子将我们捆绑在一起,没人能逃过痛苦和惩罚。
拉斯意外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却无法用“意外”二字让自己释怀;我的妻子车祸去世已经三年,却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
可以说是幸存者内疚,但内疚之外的是遗憾和空洞,因为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生活从此出现了一块无法弥补的黑洞。
很触动我的是,电影中的人所展现的自信和傲气。
爸爸笑着说:“我来决定什么时候砍柴。
”气候湿润雨连绵又如何?
水位低下不便运柴又如何?
木头能不能运到瑞典其实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这种对自己生活轨迹的控制。
“他想这样做,我们就这样做”“我把我的血和命运混在一起,顺其自然”这般超脱和放手羡煞旁人。
叙事方式颇有意识流的味道,但似乎由于篇幅有限,或者说是特意追求这种朦胧和留白,一些答案没有揭示。
比如我对拉斯妈妈的性幻想、开头拉斯对于一次杀狗经历的描述细致到居然令人浮想双胞胎惨剧。
也许看了书会有更深的感触。
两山峡谷,清波荡然,取景之地孤独和闲适共存。
让人在树林中迷失,也在回忆中迷失。
Tina
感情的细腻也让人倍觉感动 乔恩把鸟蛋从树上丢下去 一个生命的告破 随后他发出了痛苦的吼叫 那场风就到了 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吹得人心烦意乱 那片麦田随风摩擦的声音 父亲的磨刀声 小兔子跳跃的声音 蚂蚁搬家的喧闹声 手臂上伤口的撕裂声 都在那场雨中慢慢平静下来 乔恩坐在雨中的小船上迟迟未动 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双胞胎在玩的时候拿枪杀死了另一个 他跪在草里哭 那场雨浇灭了他最后的希望 在大家为了树木而劳作的时候 特龙牵起了乔恩妈妈的手 揽住她的腰 和她旖旎在一起 这些都是他长久缺乏母爱以及目睹自己父亲和乔恩妈妈之间的暧昧而形成的性唤醒 父亲的完美告破 特龙开始挑战父亲的权威 他挤在乔恩母亲和自己父亲之间 让他们的暧昧昭之天下 音乐
电影讲述一个耄耋老人从奥斯陆退休回到自己少年时期待过的小村庄。
在这个村庄遇到了自己儿时的玩伴,这次相遇,一下勾起了少年往日的记忆。
那是一段他和父亲一起在山林生活的日子,又开心有烦恼。
开心时会和小伙伴一起外出去偷马,会和父亲一起脱光在雨里洗澡,会和邻里一起从事园林工作。
那段日子除了开心,烦恼也很多,比如最好的朋友家发生的意外而失去友情;比如自己情窦初开喜欢的人是自己父亲的情人而失去爱情;比如父亲不告而别失去亲情。
这些快乐与悲伤并存的记忆,一直是少年放不下的结,而耄耋之时的回忆,算是把他的结打开了,正如片尾耄耋之年的少年自己说的那样“我们为自己下决定,决定何时痛苦”很好的一部电影,但可能因为没有那种切身体会,所以并不能被电影传递的感情感染,只能接受到电影表面的东西。
先说说电影整体的画风,电影所呈现的画面是非常原始的生态美。
不管是自然美丽的山林,还是潺潺流水,还是电影中对人们在山林中的日常林业工作的描写。
都非常朴实,同时也显得一片静谧。
电影中有好多桥段很喜欢,比如小特龙和好友乔恩去偷马那段,比如邻里帮忙来砍伐树木那段,比如小特龙下水去把被阻挡下放的木材那段,这些喜欢的桥段都是因为真实和质朴——《外出偷马》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人到年老时会如何回顾自身年轻的岁月,而那些过往时光又对现在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我想这都是必须亲身体会才能真正去思考,并从中得到启发的课题。
作品多半围绕在孤独人心,或者对过往时光怀念与遗憾的挪威作家佩尔派特森,这次深刻剖析人们内心痛苦的根源,透过对过往的回忆来跟过去的自己和解,讲述一个曾深受困扰的人们不再自怨自艾,重新找回长久以来失落自我的故事。
“痛不痛的事,由我们自己决定” 好像萨德在电影快结束时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15岁的夏天,他同时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这迫使他穿上了那一袭西服,由少年变成了“大人”。
可反观他的行为,却与他怨恨的父亲如出一辙——因妻子的离世而抛弃女儿,离家出走。
同时,他也一直不愿回忆起那个给他带来伤痛的夏天。
但是,正如他的父亲所说“过去的事情,可以思考,但不要介怀”,而我认为萨德一直没有过去心里那道坎。
这也可以从电影快结尾时他与女儿的对话的内容中得到证实。
“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里自有分晓。
”“我们也许无法成为自我人生里的主角。
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取代我的位置。
”女儿说出这些话时,他感到震惊与无措。
因为即使他在老年时期隐居小镇,却还是遇到了故人,还是会常常从睡梦里惊醒,还是被自己的女儿找上门来——再怎么逃避,终究是逃不过,好像他的人生是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操控着,这对应了女儿说的第一句话。
而对于第二句话,其实之前在他自己的内心独白里也出现过:“她取代了我的位置。
”萨德确实是眼睁睁看着父亲出轨并离自己远去。
《大卫·科波菲尔》是本部电影里一个重要的意象。
电影结尾,女儿说,她一直以为《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只有她们家才有,但最后发现世界上到处都是————————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发生苦难,但只看我们如何对待。
还没有读过《外出偷马》的原著,但电影的文学韵味就深深地打动了我。
北欧优美如画的山川森林,欧洲人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观,都给我留下深刻的映像。
主人公与父亲在林场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对父亲的爱与恨,内心的矛盾,对他整个人生的影响,情理都非常顺畅,有思想深度,还令人回味长久。
父亲有父亲的追求,而且非常强烈,以至于要抛弃现有的一切。
电影还是将父亲处理的挺正面,父亲的形象还算是挺男人的,也可以看出他做出离家决定后,对尚未成年的儿子的不舍,心中的纠结。
父亲分别前曾经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过,生活就是这样,事情发生了,你可以去想它,但不必为此而痛。
对亲情儿子就这么一段经历,就这么一些哲理的话就够了吗?
我们也不必责怪父亲,这毕竟是欧洲,是北欧,强调自己、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方面总是很多。
长辈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孩子也不是父母羽翼下的乖宝宝,父母让孩子在生活磨炼中成长,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归宿,父母也不期盼孩子感恩戴德地回报什么。
人都有令自己难忘的,甚至可以说是铭心刻骨的经历。
电影里所展现的主人公生命中那个难忘的夏天,一切来的都那么快,去的也那么突然;心灵之窗在不知不觉中开启,灿烂的阳光使人犹如触电般的感受,但这扇窗户很快就被关闭;鲜活的生命不堪意外的一击,团圆的家庭经不起情感的冲击;……人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甚至都不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电影明明白白地表现了这种价值观,我想这应该就是原著的价值观。
通过这部电影,我也深深地被这种思想价值感染,好在生命没有无法承受之痛,有的时候,一开始,就在要有结束的准备。
对于今年初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可能中国影迷的印象就是中国影片《地久天长》包揽了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而本届电影节的另一座银熊奖,也是仅次于金熊奖的杰出艺术成就奖则被一部挪威影片摘得。
在国际电影版图上,挪威电影是一个颇为冷清的存在。
即使提到北欧电影,绝大多数人想到的也是瑞典。
毕竟他们在上世纪初就由斯蒂勒和斯约斯特罗姆引领过无声电影的风流,更不用说之后英格玛·伯格曼那位大仙儿。
丹麦也曾在上世纪末贡献过拉斯·冯·提尔等一众才俊,震撼了一把世界影坛。
而挪威电影,嗯?
嗯……今天的推送,小官就说一下这一部挪威影片,来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北欧风情。
这片子的名字呢,有点乡土,叫《外出偷马》。
下一届“被片名耽误的N大杰作”里面,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其实呢,这部影片也算得上是师出名门。
影片改编自挪威作家佩尔·帕特森的同名小说。
佩尔·帕特森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作家。
而《外出偷马》在2007年打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柯慈、印度裔文学大师鲁西迪、普立兹文学奖得主麦卡锡,获得全世界奖金金额最高的“都柏林IMPAC文学奖”。
从血统上讲,这部电影还是蛮高贵的。
冷峻,是北欧电影的典型风格。
对比看一下美版和北欧版的《龙纹身的女孩》,可以有更深的体会。
早在无声电影时期,北欧电影便形成了肃杀的视觉形象和克制的电影语言的特点。
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在大段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中,呈现出独特的北欧自然风光。
随便截出一格,都可以做海报的那种。
故事呢——一个老头回忆过往,貌似也是北欧电影传统的延续。
从《野草莓》,到前两年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再到这部《外出偷马》,都是这么个路数。
故事很简单——67岁的老人传德在三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妻子,同时也失去了对生活的所有兴趣。
在没有跟女儿打招呼的情况下,传德自己搬到一处偏僻的山林,了此余生。
在地广人稀的山林,传德意外发现邻居竟然是50年前有过几面之缘的小伙伴。
而与旧相识的相遇,让他又回忆起与父亲在山林中度过的那个夏天。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而他余生的命运也在那个夏天被注定。
影片在传德的独白中展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当下与回忆、少年与老年之间来回切换。
通过色彩的差异,影片描摹出现实中的孤寂老人与回忆里的青涩少年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当下,是灰白的,是雪原、枯树、干草,是老去的人们。
回忆,是鲜亮的,是猫头鹰、野兔、昆虫,是年轻的肉体。
运镜稳重而简练,叙事静谧又斯文,不疾不徐。
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无诡谲曲折的戏剧冲突。
期待的高潮始终没有来临,一如生活的本身。
而在冷静甚至有些沉闷的表层下面,却隐藏着一股涌动的情绪,关于成长,关于性启蒙,关于父子关系。
儿时的传德大部分时间跟妈妈和姐姐在奥斯陆生活。
一天,不怎么回家的父亲突然带着传德来到山上的一处小木屋里。
父亲要传德跟他一起伐木,把木头运到瑞典,赚一笔钱。
父亲高大、英俊,骑马、打猎、伐木样样精通,是传德心中的那个英雄。
大雨中,父子两人赤身裸体跑到室外洗澡。
在这里,传德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十几岁的少年,情窦初开。
在邻居女主人的启发下,连呼气都是荷尔蒙的味道。
在传德的眼中,女人那不甚丰满的身体却是最动人的,足以扰乱少年原本安静的假期。
在第一视角的指引下,摄影机不停地在女人的胸和腿停留,那是片中为数不多的特写镜头。
在一场春梦中——女人独自荡舟水上。
船桨插入水中,不断搅动。
在寂静的环境中,微小是声音都会被放大无数倍。
女人摇浆的呼吸变成了呻吟,震动耳膜。
如果剧情到这里结束——如果在那个明媚的夏日,在灿烂的阳光下;
父亲宽阔的臂膀,深邃的眼神,让人安心的笑;与伙伴一起偷马(只是偷马出去骑,男孩们的游戏),打野兔,掏鸟窝;
偷瞄一下邻家女主人,偷偷拉一下手;或许就成了一部北欧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来以为是一场“青春禁忌游戏”,却没想到写成了“青春残酷物语”。
万万没想到——自己心中的女神,却是父亲的情人。
回忆中的那个夏天是在1948年,二战刚结束不久。
父亲和邻家女人都曾给抵抗军工作,这个小木屋也是当初抵抗军情报工作的据点。
偷马,也是当初的行动暗号。
面对纳粹的搜查,邻家男人无动于衷/胆小怕事。
父亲和女人在枪弹中送情报,九死一生,一起逃往瑞典。
从那之后,父亲和女人明生情愫。
在一次伐木中,传德小心翼翼、得寸进尺地拉了女人的手,搂了女人的腰。
父亲看到后,一时走神,导致滚下的木头砸断了邻家男人的腿。
经历了丧子、被绿、断腿多重打击的邻家男人从此离去,再也没有回来。
夜里无眠,传德起床闲逛,却发现了父亲和女人的约会拥吻。
闹心!
痛苦!
不知是出于儿子对背叛的父亲的怨恨,还是出于男人对男人的嫉妒。
雄性之间的争斗很简单。
第二天,传德执意坐在父亲和女人之间,并用眼神挑衅父亲。
之后,果不其然,遭到父亲恩威并施的镇压。
回到奥斯陆后,传德天天苦等父亲的归来,却只等来了一封短信。
父亲说再也不回来了。
崇拜的父亲抢走了爱慕的女人,而这个女人让自己永远失去了父亲。
父亲把伐木的钱一同寄来,钱少得可怜,只够买一身西装而已。
在母亲微笑的眼神里,第一次穿上西装的传德仿佛就是父亲。
少年,一夜长大。
尽管拒绝承认,但父亲却影响了传德的一生。
那个夏天,父亲曾问传德为什么不用手拔草。
传德说:草会弄疼我的手。
父亲说:如果你不觉得疼,它就不会疼。
疼不疼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其他。
或许,就是这句话支撑传德在寒冷的冬日,用少年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可是,主观上拒绝感觉到疼,不代表真的不疼。
女儿说起她小时候传德经常会说的一句狄更斯的话:我是否会成为自己人生的英雄,还是由他人担当,时间会告诉一切。
传德选择自己承担一切,负责一切。
而女儿则认为,那些不快的经历让他人主宰就好,无须自己全部承担。
片尾与女儿最终的和解,是父爱的回归,也是对早年失去父亲的追悔。
成长与宽恕在不经意间到来。
公众号回复【外出偷马】可获得资源。
作者 ▏雅宁编辑 ▏雅宁图片 ▏网络
22100|
很明显,小说比拍成电影要强,这就不是一个能用影像表达清楚的故事,也无法精确地传递情绪给观众。
2019年1月,于光点华山看完《海上钢琴师》,顺手拿了一折即将开幕的欧洲影展的宣传册。在一系列当年光顾三大展的影片里,我只记住了《外出偷马》这一部,不过将行之人也无缘与之相见。时隔五年,很惊喜能在广州百丽宫的挪威影展上迷影式地看完《外出偷马》。可以和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回归》对读。掺杂欲望和死亡的父子关系,在一个明烈的夏日里成为个人史的幽灵,萦萦绕绕。匮乏和渴求,行为和目的,都在冥冥中受之驱使,如本该顺河流一泻而下的木材,卡在浅水半程。随情绪而呈现的光线和屏忆式的剪辑,是影像本身对原著小说的“增值”。好在,兜兜转转,少年心事老来解。二战的残骸,偷来的父亲,割伤的手和笔挺的西服。我们其实可以选择将记忆美化,放过自己,放开缰绳。9.16于igc
青春疼痛文学?#欧盟影展2019南京场
讨厌过分语义化的“外观”,即使视听是合格。
自以为是的学生作品。在文本上运用了大量模糊的指代,企图调动观众共情来蒙混过关。把男人们心照不宣的苦涩作为电影的纽带,却没有呈现出更复杂更高级的男性形象。很可惜,电影里这群矫情逼让我完全无法感同身受。主角似有百般愁绪:对父亲婚外恋对象的觊觎,前启后合的两次落马,在瑞典街头没能挥出的痛击,帕金森之故握不紧的刀叉,妻子的不幸离世,代代相传的不告而别……也许“不幸会让人发光发亮”,但痛与不痛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如果浮生既往,无需介怀,又何必酗饮旧事,满灌愁肠?这个议题太过终极。导演显然也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两个小时里什么都没讨论清楚,却还在结尾轻率地解答,和整部片子的氛围更差之千里。在类似题材的文艺创作里,屠格涅夫的《初恋》才是标杆。
导演对摄影、音乐、音效的标准和要求堪称固执,新奇又表现力极强的视听长时间刺激甚至让我疲惫,如此大规模地用视听来表现情感和叙事未免也太偏执。人的成长可能都会弑父,我感动于电影内部的力量,但失望于电影与观众巨大的隔阂
今年柏林的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又是一部评价两极的片子,但是非常合我的意。在人生暮年回忆青少时光,在噩梦轮回中淘洗岁月沉浮,青春伤痛的模板,却在升格摄影和温吞配乐间流淌出静谧的诗意。林间薄雾,风吹过麦浪,少年从急驰的奔马上跌落,父亲的声影消失在另一个国度;湍涌小溪,木锯应声倒,女人划浆的喘息声倾泻进少年的梦里,一伸手,仿佛触到清凉的流水。影片中数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快切和声画对位,在制造悬疑氛围的过程中,没有刻意去补足叙事上的松散,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放弃的垮塌和故作姿态的显摆。只是顺应了人年老时的记忆,变得面目模糊,人脸交错,但你依然记得那些琐碎而闪光的往昔。一声枪响改变了所有人,但高山依旧在,丛林照葱茏,伐木声不停歇,驯马人已走远,掏过的鸟窝依旧破碎,我回到故土,与离散多年的女儿相见。
学会节制才意味着掌握创作的真理,一句就能说明白的话千万别说成两句。
#Berlinale69# 视听语言是很美,可导演想表达啥?一个缺失母爱被父亲抛弃的男孩心中的心结?然后还穿插了对父亲女朋友的性幻想?那个失手打死兄弟的角色有啥特殊意义么?还有木头有啥意象?这是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拍摄少年的自我心理回溯?感觉导演要第五次陪跑金熊评奖了…
外出偷马说白了就是男性逃家 自己朋友父亲 充沛文学感和视听张力 年代和冬夏 老少就是有些分割 承担混淆大可不必 每个时代讲好当下即可 所以就是少年那段好 没有累赘 最后看看手 nice
对大多数父子叙事永远缺乏共情。
老年对青春时期的回忆,懵懂无知的少年时期对父爱与异性以及死亡的思考,沉浸在大自然之中,木头的寓意,父子的感情,视听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声效与配乐精致细腻,摄影调色典雅自然,很纯粹,很真实,非常细腻又浓厚的感情。唯一不足的地方是1.后面回忆的地方有点跳。2.配乐虽然很好,但是有些地方有点用力过猛。2019十佳。
@ SZ欧盟影展2019 BC | 果然是文学作品改编,回忆和当下两部分的割裂感十分明显,视听炫技也于事无补。坐在杜比巨幕厅里听觉反而更喧宾夺主。总而言之,只拍回忆是一部片,只拍当下是另一部片,合在一处一拍两散
太碎,唯一贡献是在歌荒的日子里提供了一张ost
有点难判断luxe厅效果究竟加分几成,仿佛感官都得以扩大数倍,林中种种细微的声响、色彩、生命,清晨冷冽的河水,山雨欲来的氛围,小动物们的惊惶,伐木时的机械节奏,这些细节的电影语言运用,都让人深深沉浸在北欧这个并不炎热的夏天,这个与父亲在一起的最后的夏天,一起细细感知人的生命与爱恨痴妄对于自然而言何其渺小脆弱,前一秒还生龙活虎,后一秒便分崩离析,整体气质正如陷入暮年回忆的电影结构,哀婉而遗世独立 @百丽宫陆家嘴中心挪威影展
在老之将至时与穷尽一生试图去接受的困苦和解,音效将细碎的声响放大,快切和喃喃低语给足了心理化的外观,夜晚是深蓝的湖水,白昼是青翠的森林,少年红色的毛衣和马匹发亮的皮毛,这样的画面是北欧独有的。一个悠长的夏日,一次再熟悉不过的外出偷马,却将男孩的童真世界用生活真相一次次重击,与父亲的情感逐渐苦涩甚至有一瞬间起不想要成为任何人的儿子,爱上女人打湿的裙摆,经历一次英年早逝,原来痛不痛的事,真的可以自己决定。
目前為止,柏林電影節看到的最有感覺的電影作品,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青春期記憶和行將就木的老年階段時的自我輓歌。
音乐太好听、拍摄也很不错,反衬得故事更令人困惑、难以共情了,中间一度差点睡着
斯堪的那维亚往事。故事背景要是换成东北大老爷们儿搁大兴安岭也没毛病,说不定更带劲儿。调色摄影配乐都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