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在繁忙人生中稍微停一下,写一些字给我的母亲。
我知道她也永远不会看到这些字,就像我永远不会跟她come out一样,然而我们为彼此付出的努力,对方的心里一定清楚。
身为一个gay的我深切的明白,做一个gay不容易。
我的大多数gay朋友都是社交高手,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察言观色,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度过青春期,然后通过大学的方式用到大城市里面来消费自己的青春,然后青春不复返了。
大多数——我只能说大多数——大多数的gay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是非常优秀的,不乏追求者,同时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过着分裂的双重生活。
比如,QQ总是有两个甚至三个,校内甚至豆瓣都一定有马甲。
想要做一个正常的人这种想法已经要将我们吞没,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COAT或者bla bla打手枪。
对,这就是你看到的我们,我们没有比你们想象的差,也没有比你们想象的好,我就是我。
仅此而已。
然而做一个gay的母亲更不容易,我甚至觉得对我们的母亲来说,这种状况类似于残忍。
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尚且需要好长时间来尝试接受我们自己,然后因为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只好得出一个接受了好久然后才接受了我们自己的结论,那怎么能要求你的母亲在得知这个突发的消息之后马上就接受呢?
你要知道,她跟从前的你一样,她也是被这个社会的规则教化成自己的人生观的。
她活了自己的50岁才突然让她接受这么一件惊天动地撼动她人生观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你有多么残忍?
我的母亲,一生三寸讲台和一寸不烂之舌,爱戴她的学生无数,从来不懂得作弊或者逢迎,勤勤恳恳一辈子。
小的时候我总是责怪她把太多的时间给了她毕业班的学生们而冷落我,而我不知道,这个母亲也是要对好几十个学生负责任的老师啊。
我从不知道,在我周末睡懒觉的时候是这个你觉得冷落你的人早起来给你用手把衣服一件一件洗干净,在你每次跟她顶嘴之后默默地多起来流眼泪。
直到我读研之后某一次回家,傍晚的昏沉却又明亮的阳光照到她的窗边和床上,阳光照着她的脸,母亲一个人躺在床上莫名的躺着。
我开门走到她房门口,一言不发的开始流眼泪。
你可以想象,无数个你不在的日子,她就是这样度过她的傍晚。
她多么想念她唯一的儿子,然而她多么怕打扰到我现在的生活而极少打电话给我。
看龙应台的《目送》我也在慢慢的读着我和我母亲的缘分。
她就是这样,一直停在她的地方看着你越飞越高,一面骄傲一面伤感,可是我却极少有机会与她共度这样一个傍晚。
我想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跟我的母亲一样,她们用她们最好的年华来经历来灌溉我们的身体和心田,舍弃的美丽的机会来让我们更开心。
每个母亲都如此,让我们这些当儿子的情何以堪。
我们没有错,我们的母亲更加没有错,也许什么都没错。
就像如果我们只看到我们自己,我们就永远只能看到我们自己。
可是你不能说教化母亲的文化、体制、意识形态、普世规则是对的。
然而,她怎么看你,她是否爱你,与她接受怎样的文化、体制、意识形态、普世规则的教化无关。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眼睛的颜色,无法选择生身父母,也没办法去选择去喜欢一个男生还是一个女生,我们的母亲也同样无法选择她要在什么样的文化里面成长起来。
也许你可以说,母亲可以选择爱你,那么我也说,你也可以选择爱你的母亲。
用你期待她爱你的方式,或许更多,去爱她。
我也不知道我会如何去面对我的未来。
但是我会尽量去保护她,以她觉得快乐的方式去爱她,哪怕让我自己受更多的伤。
剧中很多次提到Bobby从小就是diifferent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different的,只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一致的。
我们如何想着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宽容和谅解,就同样需要我们自己付出更多的体谅和爱。
我并不是反对出柜,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我更加不反对关于同志权利的社会运动,我非常支持并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
我想说的仅仅是,我们跟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的处境没有谁比谁更好。
所以,出柜需谨慎。
以这些话来送给我的母亲,S的母亲,还有很多很多Bobby们的母亲们。
看到后来才发现BOBBY并不算是主角,他母亲Griffith太太才是。
我想大多人给五星也给的是Griffith太太的自我反省,而不是BOBBY辛酸的内心戏。
不论如何BOBBY只是一个个例,全世界的QUEER多到铺天盖地。
即便是一个拥有浓厚基督教氛围的家庭里诞生出来的QUEER也绝对不在少数。
不过要找得出一个像Griffth太太对圣经这么虔诚的女人就很难了,死扣字句,抓住要点不放。
但是我们不容置否的是,她真的很虔诚。
甚至为了这份虔诚他失去了自己很爱的儿子。
只有为一样东西犯过大错误付过大代价的人才会真正去懂得这样东西,发自内心地热爱它、或者憎恨它。
Griffith太太自然是前者。
有两处话很打动自己。
1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同等重要,不需要实践也无妨?
但是信仰不是这样的。
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过的东西,才有资格成为一种信仰。
倘若真是一种信仰,就有能力清朗地导引人们作出选择,向前走或者退缩甚至背叛,但不应该是僭越到另一个自我的世界作一番挣扎。
2I was sitting there , listening to all their storiesAbout how they always just knew - their kid was differentAnd I had this dream this night - Bobby was a babyMy son was always different.His difference began at conception.I knew that.I felt it.I know now why God didn't heal BobbyHe didm't heal him because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himI knew that 光这一句 完全感动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him 感动升温祈祷,不是为了杜绝一切罪恶。
而是要让人变得更好。
这是个真实故事,虽然看的时候我觉得有那么一点匪夷所思。
毕竟这部电影拍的很认真很严肃,主角们表演得也都很认真很严肃,有一刹那甚至不愿意相信真的有过这样的妈妈,真的有过这样的教徒,真的有过这样一个勇敢激进的政治改革者。
我们在为普天之下的同性恋孩子们都是Griffith太太的孩子感到高兴,但谁也无法忘记也不应该忘记Bobby的死。
毕竟,这个终点成为了一个起点。
最后扯几句闲话。
Bobby好帅。
最后被误认作Bobby的人也很帅。
David摆明的不配Bobby的。
偏丑了。
不高大。
老娘老娘演得特有味啊让人又爱又恨的。
还有,中国什么能出一个Griffith我会感动死的。
我是一个同志,也是一个基督徒,我想比起其他人来说,这部片更贴近我的生活,bobby面对的问题我也曾经面对过,我的姨妈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她一再用圣经上的章节暗示过我我的行为是种过犯,要我警醒要我悔改,我曾经很痛苦,并且怨恨过上帝,因为我太爱我自己,所以我没办法像bobby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爱情和圣经之间的矛盾。
我和我妈妈出柜过,我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不像我姨妈那样是个原教旨的基督教徒,当然她也去做礼拜,并且在生活中仰望上帝。
她到目前为止也不是很了解gay,一直警告我不要纵欲,一度把艾滋和同志划等号,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上帝而不爱我。
她的祷告词就是:“既然主让我的儿子这样,那么求主替我拣选前面的路”。
她比那位母亲更关心世俗生活的实际,觉得宗教是为世俗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世俗之上的。
确实,做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坚持圣经上每一个字句的教诲,不仅会因为它里面的自相矛盾而困惑,更会为自己每一个举动和圣经上的教诲不一而焦灼不安。
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和圣经完全一致,做一个完美的人。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基督教,也不想批判圣经,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它给了我力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特别像西方社会,基督教已经深深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力量约束并且指导人们的生活,推翻宗教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危机,而gay的权益又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西方民主社会所必需要面对的,所以gay和基督教信仰的矛盾一直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冲突。
我很庆幸中国不像西方有基督信仰这样文化背景成为每个同志心底深处的永恒诅咒,但是实际上中国同志的际遇比西方更加的糟糕,这是后话。
我也不大同意那个同志教会的牧师对圣经的重新释义,我看过相关的解经,圣经上有很多处提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最出名最经常被引用的就是索多玛城的诅咒。
实际上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已经造成了西方教会的分裂,教会的分裂对一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危机,对社会撕裂的伤痕也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是:圣经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
现在很多人质疑圣经里头违反现代人权和其他一些生活常识的问题,对圣经提出挑战,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要说,这是不可容忍的,圣经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基督信仰也就不复存在。
如果我不是同志,我还是要义正词严的批判同志,但是我感同身受,对于自身焦灼痛苦,我只能无视,批判基督教或者批判同志都是对我个意志的撕裂。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这句话是本片最震撼人心的,实际上这部片子就是同志宣传片,它无助于揭开基督教和同志之间的死结,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它用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来敲打人心,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后要对基督教产生愤恨,但是这不是Mary Griffith的本意,她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只是bobby死后,她的立场更接近于一个母亲了。
这也是类似于我妈妈的态度“无论你是怎样,我们仍然爱你”。
保守派的基督教会也认同上帝不会因为弟兄是同志而不爱他们,但是——仍然要求他们要悔改!这是一对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上帝爱带罪的人而继续去犯罪呢??
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修正过的基督教,人本主义的基督教,宽容同志的基督教,必然带来对圣经的大幅度重新释义,这种释义如此牵强,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可想而知。
同志和基督教能否和谐共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大声对自己的父母呼喊A child is listening的基督徒gay,你们激动万分的时候,不要忘了God is also listening,而上帝的赦免仍然悬而未决。
选择世俗还是皈依信仰,你们有自己的选择,至少在当前,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非要说有的话,只能是牵强附会的自欺欺人。
Mary Griffith像我妈妈一样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虽然她最后的立场可能不是上帝所喜悦的,但是她仍然我是赞赏的。
我也坚持认为: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更加美好,更加懂得彼此相爱,而不是让家庭分裂、阴阳两隔。
很久不看这样的悲伤电影了,至于原因,可能更多的是不想自己看过之后会陷入悲伤吧。
不过我终于还是看了这部悲伤的电影。
我向来对于自杀的人都没有好的评价,不管他们生前是多么的优秀、有么的温良、或是多么诱人、多么令人倾心。
但是Bobby终于还是自杀了。
虽然我始终理解但坚决反对他选择死亡的做法,但是我依然承认,他的死是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的。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意义,或者说价值,的获得仍然是得不偿失的。
是的,他的死让一些人警醒,让一些人意识到自己对一个族群的无知是多么的可怕,让一些人转变对这个族群的看法、甚至投入到维护这个族群的队伍中去,但是这又怎样呢?
Bobby最终还是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即便此后他所归属的族群得到了多么大的自由、得到多么平等的权利、得到其他人的普遍认同,他,Bobby,再也不可能享受得到了,甚至他都不会知道。
即便是像谭嗣同那样“自愿地”去流血牺牲,看似悲壮、看似高尚、看似理直气壮,但是实际上又是多么的愚昧、多么的牵强、多么的不值得的啊;更何况Bobby的死完全是一种外来强势导致的自我否定的结果。
这更是可悲可怜的。
现在来说原教旨主义者吧。
这个类群让人抓狂,他们以一种无可救药的愚顽,纠结在字母组合本身的狭隘上、用近乎断章取义的理解把自己伪装成博学的、权威的阐释者。
这些人总是把最直观的字母组合体奉为至高无上的、不可更改的神明,乃至于出现一种神明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被说成是与神明有关的文字记录的状况。
原教旨主义并不是只有基督教才有的派别,任何一个宗教都有着这样的一群人,偏颇地抱着亘古不变的经文文字不放,自以为是地曲解着从整篇中抠出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而不试着去结合经文产生的背景去理解经文所要传达出来的意义。
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可笑的,更是可恨的。
他们才是真正的魔鬼,只不过这群魔鬼披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法衣、口中咏诵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神明、手中紧紧攥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经典、以这个宗教中最虔诚的拥趸者的形象出现的,虽然他们干着的是彻头彻尾地、完全意义上的从内部颠覆那个“他们所虔诚到泪流满面”的宗教的事情的。
我很高兴至少有人说出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听到的话“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
是的,任何神明,如果他不能包容这世上的任何形式的存在,那么,他绝不是个神明。
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去变成另外一个他/她不想成为的样子。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和喜好、甚至是标准,但是这都不应该成为对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其他人的要求,更不应该因为这个倾向、喜好或者所谓的“标准”是大部分人持有的,就给它冠以“神明”的名义,打着神的旗号将它神圣化、纯一化、强制化。
如果有某个神是有倾向、喜好、甚至标准的,那他绝不是一个神。
而人,每个个体的人,不管他/她是什么样的,都有着他们存在的意义,至少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而且,如果这世界上有所谓神的话,那这些不同于主流族群的存在者们也同样被这神明所护佑着、所爱着、所加持着,并不比那些自以为自己是神最青睐的信徒们少一丝一毫。
其实还有很多要说,但是又有很多不能说。
这部电影之所以很感人,我想不仅在于它是真实事件的改编,不仅在于它的情节真的令人伤感,而且在于它说着的是很多人正在面对的、又无力解决的问题。
Bobby以自己的死换回了他的被接受,可是,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跪在他的墓碑前哀求、表白他们对他的接受,他也不可能在听到哪怕一丁点儿声音了。
这才是真正最最可怕的吧。
我想Bobby的勇气或许来自绝望,在他的绝望面前,自杀便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于是他自杀了,或许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种解决却是仅仅限于他自己的层面而言的。
然而,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的其他人呢?
在看着电影的时候,除了被情节感动,我想那流下的泪水里,应该决不会少了对自己仍未得到解决的同样的难题的焦虑成分吧。
我始终相信,感伤也好、感动也罢都是来自于感同身受的情感相通点的。
那么,在我趁着放映室的灯光还未打开的时候擦去脸上的泪痕之际,我的心也在默默的祈祷,祈祷所有为这电影流下感伤眼泪的朋友们,有着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对抗这看似相同却又各自相异的困难吧。
最后:生命的宝贵就在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
好运,Bobby们
现在是凌晨四点十四,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片源很好,在同志亦凡人网站上爬下来的高清中英双字幕。
我选择观看的时间也很好,没有任何人会来打扰。
A面让我们来谈谈这部电影。
你为它哭的不能自已的一个原因是它是真实的。
每天都有很多流水线作业出的编造的故事,当我们知道它们只是剧本而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说哭哭就过去了, 那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可是这些真实的让你无从回避。
南康写了浮生六记写了等你到三十五岁,然后他走了,你为他哭,不止是因为他写了温暖写了伤感,更是因为这都是些活生生存在过的,你见证他幸福过,然后你又见证他死去。
美国又有未成年同性恋因歧视自杀,台大有,北一外有两女生殉情…这仅是被发现的,你根本想象不到那些藏着掖着的还有多少。
你不了解他们,你也不明白他们怎么就活的那么艰难了,艰难到迫不及待的要去死。
我本想讲讲这电影的内容的,可是讲讲又不知讲到哪去了。
我不得不承认,在观影途中我一度恨这位母亲恨得要死。
对,是恨。
即便是后来看到由于鲍比离去她惨兮兮的模样我也没有任何解气的感觉。
why they felt sorry only if they lost someone?
They didn't deserve it,either.也许是因为我自己的性取向,让我对这部片子很有感触。
我无法说鲍比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是的,他走之后很多事情可以说算是有了好的改变,但是这不是他的义务。
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出生,长大,他也不过是希望找个人好好爱一下,写写文章顺便养家糊口,逢年过节回家看看爸妈走走亲戚串串门什么的。
他没有义务去改变世界。
但是他最后就是被逼得要以自己的死去成全别人的期望。
你也知道这没什么道理可言。
我还是有些羡慕外国人的,毕竟他们那里有一些州允许同性婚姻可以领养孩子,有同性恋骄傲日,还能举行游行活动。
而你我这里,自慰都是敏感范围,就像鸡巴阴道这些东西大家都没长一样。
也许我的想法很是不成熟,但当我计划以后时,我想的是,如果真认定是这个人了,那就旅行结婚养孩子去。
我要离开这里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B 面在中国同性恋的现实是什么呢?
是个敏感词。
哈哈哈。
在中国,一切关于同性恋的影音书籍等都随时可能毫无根据的被定为违法,几乎没有任何健全的保障同性恋权益的法律制度。
每当我和我的同性恋朋友探讨起未来以后的时候他们都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我谈结婚谈定居谈两人相伴的七老八十的生活,他们随便拉开一罐啤酒眼神怪异的瞅着我,那意思就好像在说“come on,don't be stupid,are you kidding me?
”我前几天在澡堂的换衣间里眼看着两个大妈脱了光鲜亮丽的衣服开始说一些屁话。
“你听没听说,那谁谁家孩子好像是同性恋”“同性恋最恶心了,是不是屁眼被捅习惯了也就习惯了…” 我保证这是百分之百的原对话,以我个人这么浅薄的见识还是研习不出这么生猛的表达方式的。
更有意思的就在当天我洗澡的时候看到了一对拉拉。
T帮P洗头擦干身子洗毛巾。
我想如果再加上亲吻的话,澡堂能暗地里炸开了锅,当然大妈们只会像母鸡吃食似的碎嘴着,并拉动眼周围满是皱纹的肌肉互相示意,以丰富她们乏陈可述的晚年生活。
你别看豆瓣上那些gay一天天活泛的要死,各种传照片求勾搭各种咆哮,也不过是为了找些彼此还都看得上眼的419一下,如果彼此这段时间都还不忙,那就发展一下长期稳定的床伴关系。
未来什么的对他们来说也都是扯淡,还不如趁年轻肉体还不错资本尚足的时候玩够,省的老了连玩都没得玩。
还有什么呢。
我再想想。
对对,再就是那些老问题。
“我不管你在外面怎么玩,你最后给我老老实实的回来结婚就行”这句话你总熟吧。
你爸你妈你奶你婶你七大姑八大姨不总是这么心心念念的嘱咐你么。
你幸福吗你快乐吗你满足吗你活的有希望吗,谁真正在意你这些?
也许他们会说,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做给人看的。
他们不希望你不一样,“我们只要是一个普通传统的中国家庭就好了”。
他们不希望你突然就跳出来破坏了他们习惯性当背景的优良传统。
特别sissy的gay为什么总是标靶你知道么,就是因为他们和背景人群不一样,有人不喜欢他们这么不一样。
“喂,小子,你太扎眼了”我实在不懂这是一种什么毛病。
谁乐意做幕布就做幕布去,没种站在人前的人还拼命阻挡别人挺直腰板这是种多他妈扭曲的心理。
你他妈的以为你是救世主么,还肩负着把大家都削平捋直的艰巨使命。
AB面be gay,be proud.我一直活的比较个别。
从小到大我不喜欢任何和别人相同的东西,我穿的衣服,第二天发现有人学我穿,我立刻换掉;不用香水,除非有一天能调出我自己的味道。
大部分人在意的东西我没那么在乎,我上学的时候混学生会混社团混广播台,实习的时候是各种组织,呆得觉得没意义了就离开,我发现我对有无意义的定义也和大部分人不太一样。
就算在圈里,我也不那么容易找到认同,因为我不分TP。
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我并不是有意要这样,有意追求特别之类的,只是很多时候我发现我就是厌恶变那样,我听从我的心,我尊重它的声音。
you are so special. 别人会这样和我说。
但他们并不能了解这样特别的背后要承担些什么。
你有天赋你特别,但是大部分人并不这样。
他们看着你做任何课题做出来了都是surprise,他们看着你似乎轻易就拿到他们追求已久的东西但是你还不在乎,他们对你并不服气。
于是他们中的一些攥着拳头指甲抠肉咬牙切齿的默默的看着你,希望你有一天重重的摔倒再也爬不起来;他们中的另一些实践主义者更是直接给你下绊设套在背后坏透你。
这就是特别的代价。
而且作为群居动物的人,无论多特别的人类,都渴望认同理解,这是本性。
你知道特别的人找到理解有多难吗。
就像我写这篇影评,我都无法乐观的估计会谁能产生共鸣无论天鹅在湖面下划水划得多吃力,湖面上它都是一副优雅的姿态。
我后来特别喜欢这句话,我甚至拿这句话激励自己。
我很严肃的问过自己,你想变成他们那样吗,答案是不想。
于是我就知道同时我也决定了,如果这就是特别的代价,那我认了我忍了。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好事,你既然选择听从自己的心了,那你就得付出点儿什么。
这样很好也很对。
我很喜欢it gets better那个活动,这几天看了很多相关视频。
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经历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只是为了告诉你一切都会好的。
你现在经受的痛苦迷茫绝望他们都经历过,你以为自己挺不过来了,但他们向你证明只要一下下,只要再一下下,一切就都会变好。
有一些人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但他们向你发誓他们尊重你他们愿意在任何时候向你伸出手,那你也可以暂且相信他们一回。
我不是什么活的大彻大悟之人,无法认同人生来就是遭罪的这种说法。
小丸子说的好,活着就会遇见好事。
这句话多好。
姑娘们小伙子们,你们得知道,如果你放弃自己了,那你就连遇见好事的机会都没有了。
好好活,这个不是扯淡。
不仅仅是同性恋方面,传统基督教家庭中的和子女冲突比比皆是,真正原因还是像鲍比母亲说的那样,老一代过于墨守成规,固执不灵,《圣经》新约罗马书保罗说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查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神的旨意(罗马书12:2),我们坚守的是善良和爱神的心,以这为出发点的一切都不会成为我们和上帝之间的阻碍
拭去泪痕,脑中最先浮现的是南康白起这个字眼。
也许已经没人记得了,但我却始终记得那个失去挚爱满心念想愿意为伊厮守的南康白起。
我一直觉得错的不在他男友,更不在他,错的是社会,是这个病态的体制,是世俗的眼光和父母眼中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我们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话就是“爸妈这是为了你好!
”于是我们便在既定的人生轨迹里开始自己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继续循环传统的中国式生活。
所以当你退去稚气满脸胡渣的时候,父母便催着你找对象,因为副本的剧情就是这么走的,而那句“我还不想结婚!
”无异于进度条卡住、延迟加百,更不用说“其实我是同性恋!
”这种直接让电脑蓝屏外加一个弹出窗口:“这不科学!
”的桥段了。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拿去和亲戚家的孩子比,和朋友家的孩子比,和周围邻居比,每个中国孩子身上都背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原有的个性化早就被扼杀,那些与众不同也被当成病态的存在。
这便是中国人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为别人而活,想当然的拿着孝道说我这是为了父母,为了父母的爱。
确实,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也许再没有人比父母更爱我们了,可但当这爱的额度超过了我们能承受的极限那便是压力不是爱了啊。
当我们咒骂别人崇洋媚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中国,像玛丽那样理性、愿意思考、愿意改变的鲍比母亲能有几个?
有的只是一味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不断为我们灌输传统观念的妈妈们。
且不说同性恋,就算是异性恋的婚姻也早已成了父母手上的傀儡戏,他们的一句不合适便抹杀了你们心中千丝万缕的情愫。
相比之下鲍比是多么幸运,他纵身一跃,换来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换来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
而南康那湘江一跃换来了什么?
恐怕只有那几缕波澜。
当我听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法院里为同志们申辩的时候,泪水早已决堤,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我的母亲也能自豪的说:我儿子就是同性恋,他上进,善良,是个靠谱的好娃子。
在開始之端,我要說我對這部電影特別有同感,正正自己是一名基督徒,還有的是我的另一個身份。
還記得上年和媽媽出櫃到我和她聊起了我的前度,或者她現在始終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會是這樣的人,說是出櫃了,但是聊到結婚,生仔的問題上總是有所避忌,而我也會避開了。
與她聊到我的前度,她卻顯得比較冷淡,但總算是有所回應。
基於自己的信仰和身份是大眾不接納的,我也怨不到什麼,有時我會覺得我累了,在教會當中,你總不能說這種事,別人會刻意的改造你,也會改變別人對你的印象。
我相信神是愛我的,所以我覺得是一種忍耐的表現。
在教會中比較感恩的是,有知道我情況的姐妹,大多數人都像電影中前期的Mary,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別人的思想,也會像電影中的哥哥對Bobby有歧視的目光。
在香港,我們從有關同志議題的新聞當中可以看到「宗教霸權」,同時我們看到自由的基督教團體。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也許我們都比別人落後了廿年有多,今時今日要做的實在仍然是很少。
猶記得有次聚會時,聽到有組員說美國不應該有同志婚姻,說這些是罪,其實自由不等於是放縱,人權才是最寶貴的東西。
別人不會理解你的處境,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
每個人生來就是獨特的個體,也有個人的目標,同時間我們不應該去否定一些人。
大部份的人也有歧視的目光,是因為被害怕,被偽善捆綁了。
曾經有人問我為何要選這條路,表面是友善,背後卻做了些小動作。
很多的關心也只是表面,暗裡對你有別的感受和去傷害你。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因為出櫃而她身邊的朋友都疏遠她,傷心倒就有,不過她現在在過她的驕傲人生,致力在同志平權的工作。
電影中的母親Mary是一名盲目跟從聖經的人,有著保守的教會和守舊的思想。
她努力做一個神悅納的信徒,奈何兒子讓她失望,她帶兒子看心理醫生,試圖幫兒子過精神的內在生活,幫他離開魔鬼的試探。
但強迫過多,最終給了他無形的壓力。
兒子選擇了離開了世界,他再沒有機會尋見真愛。
一個內心純潔的少年就在外在跟心理的衝沖激下抵受不到壓力就自殺了。
故事是一個真人真事的事例,在現實中的同志,有誰真的可以開心生活?特別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港島區有出現「同性戀下地獄」的單張,我們可以看到多元共融的社會嗎?認識一些同志職青,她們都有不同的憂慮,隨著自己年老,家庭的結婚壓力,有人選擇放棄甘心走一條所謂「平凡」和「正常」的路,也有人相信同性只要相愛就可以跨越眼前的障礙。
外界對同志圈的印象是雜亂和性開放,老實說同志也有必要做好榜樣,要從自己做起,對抗恐同怪獸。
同志也有信仰的權利,讓我們也把我們內心的困惑交給上帝。
衪在上面也必看顧我們。
現在教會實在有太多的「解錯經」,讓神也給我們智慧在這個世代生活和處世。
教会的人说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说上帝是没有错的。
却又说同性恋是罪恶的,艾滋是上帝惩罚同性恋。
既然上帝没有错的创造了人类那为什么会有同性恋出现?
既然出现了怎么又成罪恶了?
你们他妈的到底要上帝怎么做你们才会满意?
就因为你们不是同性恋所以你们惧怕你们接受不了说实话就对了赖上帝身上干嘛?
圣经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类编纂出来的?
作者是谁?
随意揣摩上帝的思想是不是该拖出去烧死一万次?
有人听到过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天空里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说“同性恋是罪恶的”吗?
如果没有那冒充上帝要消灭同性恋的人是不是又应该拖去烧了?
我信上帝,我没有不信。
但我就是同时信佛也信所有的神。
但我信的是自己心中的上帝,而不是教会规定的那个。
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
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
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
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
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
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
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
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
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
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
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
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
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
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
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
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
“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
”,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
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4e8a27d8562c8453.html
“我知道上帝为什么不治愈我的儿子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病” -- 爱和善良,才是上帝最看重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不要吝啬五星。
政治正确主旋律电影……
事情挺好玩,拍的有些无聊
鲍比也残忍,多给她一点时间不好吗
well,泪点其实还好,只不过bobby的死我还是理解不能。。。不错的电影,感动到了,但是还是差了点火力。
同性2Bobby开车到高速路的桥头跳下,母亲觉醒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
本性不可掩埋,对于一本书的解释也不可能只有一种~Bobby用死亡换取了梦想的实现,那些把自己的想法或意志强加于人的人殊不知他们自以为的关心与爱是把亲人推向深渊的刽子手,最后的弥补或许可以被世人理解支持,但就此造下的罪孽到底是否应该被饶是,谁又知道呢~
这就是润物无声的故事。母亲的表演好。
Please don't give up hope for yourself! Never give up!
说教和煽情太重,不过也算是浮夸的同性恋题材中不多的严肃电影。
故事一般,但我还是流了眼泪
抛开真人真事和议题来看,这电影真的非常一般。
镜头各种不知所谓的摇晃。因为是真人改编,剧情缺乏张力,演员表现自然真切。
从后半节开始眼泪就没断过,鼻涕眼泪稀里哗啦流了一堆,用掉了半卷卫生纸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伤害爱你的人。
过度煽情的电视电影罢了
I want the pflag.
你就是与众不同,s。
导演导的太太太太太太差了,浪费这么好的题材和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