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什么好片了,听说最近肉蒲团成焦点了,中国人这点出息真是叫人无奈,妈的,日本的AV看得还少么?
不就那么点事儿么,肉蒲团能搞出什么彩来?
真就不信了我。
今天得空看了个瑞典的片,很不错的,其实看的时候挺压抑的,看完后也很郁闷,有必要写下点感受,原汁的。
老不写东西,表达能力越来越差了。
今天看的片叫《恶行》,当时下这个片,完全是为了听听瑞典语。
一个描写青春期少年烦恼的故事,孔夫子说过,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我是深有体会的,少年初壮,凶狠好斗,回想起自己初中时代,不禁唏嘘,几乎天天与人打架,有欺负别人的,有被人欺负的,初中时,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我的操行等地永远是中,后来自己就放弃学习了,中考惨败。
今天看的这个故事,也是如此一个少年。
极其凶狠,成绩却不差,好多学校都不收,最后一次被开除,那个校长对他说:真不知道你心里装着什么,如果有,那一定是罪恶。
后来他妈妈变卖了家财,把他送到一所贵族学校。
送他走前,叮嘱他,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再被开除,就没学上了。
哎,想起当年中考后,父亲很认真地问我,还想不想上高中考大学?
我说想,于是父母花了很多钱,还解决了某位校领导亲属的工作,才把我送进了他们曾经就读的母校,以全年级成绩倒数第五的排名。
其实即使这样,那时候的我也没能真正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或许,这就是为人父母的痛苦吧,完全的付出,很难得到回报,这也是一个孩子成熟的过程吧,尽管很漫长,但依然会有。
ERIK就是这样一个少年,进入贵族学校后,成绩都是A,但行为依然很糟糕,那并非因为他与人争斗了,恰恰相反,他碰到了一群恶势力的不断纠缠与凌辱。
那群人,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用自己制定的所谓法制,控制着学生们,并且得到学校的默许。
这是很可怕的事儿,恶人恶行,其实并不可怕,稍微勇敢一点的人都可以去对抗,但是,如果恶人背后,还有所谓的高尚在予以庇护的话,那就好像看着那些恶人为非作歹,警察却告诉那些被欺负的人,不要使用暴力反抗,要学会用头脑和智慧。
而我们的社会,往往就是如此的,法律成了保护恶人的圣经,被凌侮的大多数人,只能默默承受,甚至还得学会没事儿偷着乐,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庸之道,所谓的头脑,所谓的智慧!
多么可笑,却让人心酸。
ERIK知道自己来这个学校,要做什么,他只想好好学习,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了。
面对那些恶人,他只能忍受着。
无故被打、被烟头烫、被泼粪、朋友被打到退学,甚至喜欢自己的一个打工女孩都被无故开除……他不是不能打,他打起人来相当的迅猛,凶残。
当因为自己,身边的朋友不断被凌辱的情况下,他出手了,打断了一个小子的鼻梁,打折了另一个人的手,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异常得兴奋,因为罪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ERIK也遭到了“正义力量”的迅速开除。
他很无奈,最后,居然求助于法律,他成功了,毕业了,但是,法律也并非用的正当手段,而是用一种讹诈的方式。
看到这里,我觉得很悲哀,特别地悲哀。
因为,讹诈成功后,恶人依旧,保护伞依旧,而ERIK,只是得到了一种妥协性的不被开除。
影片中,有两次尊严的出现,一个是ERIK的游泳教练,一个是植物学老师。
游泳教练说,去拿第一吧,你能得到尊重,ERIK拿到了,但没有任何改变,尊严的承诺成了不值一哂的笑话;植物学老师发现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主动退学后,咆哮了,他说,你们大多数人都是懦夫,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有尊严,而你们不敢反抗,没有任何尊严。
ERIK说,老师,您了解情况嘛?
那老师难道不知道,保护着恶人的,正是给他开工资的校长。
呵呵,尊严,在现实面前,究竟有多大的力量?
如果有,那屠刀下就不会有那么多冤魂。
尊严不是别人施舍的,只能靠自己去博取,很可惜,历史上那为数不多的为了尊严而绝不低头的人,都被砍掉了头颅,甚至成为大多数不明真相群众的笑柄。
ERIK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恶魔,让我觉得很憋屈,如果他真是恶魔,那早就该干死那些恶人了,让那些恶人用自己的血去洗刷他们的污点,在我看来,他是很善良的。
他其实是这个社会,我们大多数人的化身,我们都在为别人活着,为了让亲人觉得我们是幸福的,优秀的,让人可以信任和依赖的,其实,扪心自问,我们在承受着什么?
太多了,那些辛酸与屈辱。
这,就是社会。
你得学会如何生存。
伟大的铁木真汗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追逐敌人,抢夺他们的财物和女人,让他们的亲人以泪洗面。
难道不是这样嘛?
我每每想到这句话,就有一种承担历史使命的渴望,虽然仅仅是一种令人掩口而笑的意淫,但是,我很认真的。
让所有加诸我身的罪恶,承受七十七倍的惩罚吧,我绝不会认为因为宽容,我会变得成熟或者伟大,那都是弱者无聊的自慰而已。
卑微地活着还是骄傲地去死?
既然身上流淌着野蛮人的血液,我的答案肯定是后者!
TO FUCK OR TO BE FUCKED,THAT IS THE QUESTION!
——要么跪下服从,要么站起抗争,不要一边跪着一边反抗—— 刚看完《校园规则》就来写影评,首先赞扬一下这部电影,这绝对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而且是一部被忽略的经典作品。
这部电影的气质,让人不自觉的联想起《浪潮》,但我认为这部电影要比《浪潮》好,而且逻辑更能自洽。
如果说《浪潮》所展示的是个人对于组织的集体无意识,那么《校园规则》所展示的就是结构性暴力。
我一直认为,世上很多事情并非可以单纯用“道理”解决,有时候暴力是必要的,这就是革命的历史合法性。
有趣的是,在面对学长有组织的暴力时,主角在反抗与忍受之间摇摆不定,然而他的室友却劝他学习甘地。
——跪着反抗:既要反抗,又不能打疼欺负我们的人。
然而,最终颇具嘲讽意味的是,学习甘地只能引火上身,别人看到你既不驯服又不敢反抗,只会变本加厉的欺负你,因此那个“甘地室友”最后只能无奈转学,而在学长们的百般折磨之下,主角畅快淋漓的暴力反抗反而是最有效的。
由此不禁让人联想到甘地和曼德拉,这些被殖民者捧上神坛的人,他们的确让殖民者毫发无损的光荣体面的离开了殖民地,但是印度还是印度,南非还是南非。
因此,这部电影其实说出了一个真相,在某种环境中,不反抗是不行的,像甘地那样反抗,同样是不行的,因此主角从甘地走向暴力,最后对他的继父也饱以老拳。
我们发现,暴力反抗看似激烈,然而成本却很低,而看似和谐但却长期持续的忍耐奴役与压迫,其代价反而是高昂的。
值得思考的是,何以高年级学生能够实现对低年级学生的压迫?
我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校规的以及学校的各个部门按照他们的意愿运转,而另一方面,就是高年级学生高度的组织化。
组织可以带来权力,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
高年级学生组织起来,分工明确,因此他们集体欺压着低年级。
而低年级学生却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但求苟免。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低年级学生像电影《浪潮》那样也组织起来,去回应来自高年级的压迫,谁胜谁败,恐怕殊难预料。
所以反抗有两种,一种是剧情中那样,主角的匹夫之勇,或许这样可以令主角个人免于压迫,但毕竟力量有限,而且难以消除高年级整体上对低年级的压迫。
第二种这是像《浪潮》那样形成组织,这样能根本上推翻高年级的暴政。
当然,电影也有缺憾,就是没有说明高三学生的权力是哪里来的,以及何以他们能决定谁被开除谁被退学,而校长和老师群体,这些本应是学校真正的权力者们,他们在高三学生群体面前却显得如此怯懦,这不太符合人们的日常逻辑。
而《浪潮》的缺憾则在于没有讲清学生们为何会对浪潮组织产生如此强烈的皈依感,因为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会无条件的归属某个组织而为之奋斗,《浪潮》的缺憾就在于没有展示出人的这种能动性。
但总体而言,这些小瑕疵不能遮盖这两部电影的光芒。
还没看,但是只看简介前半部分,“等级森严的贵族学校,高等级对低等级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眼熟不????
像不像著名的太监BL小说《夜泉》???
16岁的艾里克(安德鲁斯·威尔森 Andreas Wilson 饰)从小就生活在暴力中,尽管有疼爱他的母亲,但继父对他动辄打骂,甚至还经常被鞭打,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艾里克只好用打架来发泄和反抗。
不久他被公立学校开除了。
母亲对他极度失望,她告诉艾里克,现在他惟一继续学习的机会就是进入斯特加伯格——一间颇有声望的寄宿私立中学。
艾里克接受了母亲的安排,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决定只能让他陷入更糟的境地。
艾里克很高兴可以逃离不快乐的家庭生活,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只不过进入了另一间监狱而已。
斯特加伯格学校有很多严厉甚至不公平的规则,高年级学生控制着学校,他们在学校里有着绝对的权力,可以任意处置新生。
学校的老师们都忽视了高年级学生的种种行为,任由他们打架和羞辱新生。
很快艾里克与室友皮埃尔(亨里克·伦德斯多姆 Henrik Lundström 饰)成为好朋友,鼓足信心的艾里克只想快点毕业,但是,艾里克却发现事事并不能如愿,他必须面对更危险的选择:要么冒着被再次开除的危险,用暴力反抗高年级学生的压迫;要么忍受他们对自己的羞辱和欺侮,甚至让朋友因自己而受苦。
艾里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好学生皮埃尔鼓励艾里克勇敢面对困难,艾里克决定无论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下去,直到毕业。
但是艾力克能够反抗来自高年级同学的暴力吗?
反抗的同时能够避免不再次被学校开除吗?
等待着他的又是什么呢?
改编自同名小说,应该是校园暴力题材影片当中的翘楚者,导演用冷峻而又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将故事娓娓道来。
导演哈弗斯特罗姆用了大量的反差手法,将邪恶的主题精神巧妙地展现出来。
而主演安德鲁斯威尔森更是从120多名试镜者中脱颖而出,用精湛的演技证明了自己。
本片代入感极强,将压抑、悲催、怜悯、暴力、反抗、无奈都处理在冷冷的镜头中。
影片稍显遗憾是用法律维护权益的部分桥段显得比较苍白,和前面整体铺垫有点不搭调。
一个集合探讨个体与群体、暴力与法治的故事,摄影剪辑毫不花哨却代入有力,开头家庭暴力外移的错觉与结尾威胁诉诸法律的轻巧遗憾地给剧作横加硬伤,惯性英雄主义倾向自由的引导仍未讲到集体牺牲精神的境界,将权力滥用偷换成群体压迫,让观众享受着忍辱负重后粗暴复仇的快感,最后法律轻易还原了公道,很明显本片幼稚的形上批判与给力的观影体验截然不同,虽有好莱坞的兆头,但导演竟然会做金蝉脱壳这种影片的傀儡还是有些意外,起码别太没营养
这是上个礼拜在C6看的电影,它有很浓重的欧洲电影的风格.欧洲电影一直是我脑海中的思维空白,没有很认真的看过,也因为演员不够亮眼失去兴趣.这是一个怪诞的学校,最起码我自己很难理解那所学校的制度,高年级学生利用学生会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种族压迫式的迫害,并且在那些毫无人性的老师的默许中作为一个优秀传统流传下来.这是一个常见的主角,我常常在欧洲电影中看到这样的人,这个年龄段不安的少年,说起来自己跟他们也是差不多同龄的人,他们的生活跟我的比起来更具压迫性,最起码我既不会经历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双重威胁,我想这也大概就是男主角会与食堂女服务员发生恋情的原因,毕竟她是他在那个学校唯一的异性朋友.这是一群被扭曲的人,现在会议,我脑海最清楚恐怕是那些在决斗场边高声吼叫的可怕嘴脸,还有那帮在男主角结束禁闭后发疯似地从上来绑住他的人.最后的结尾我并不喜欢,我甚至认为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这个情节不免有些说教的意味.
埃里克从没想到自己作为一个曾经的校园霸凌者,会在一所新的学校遭到别人的霸凌。
当然,这也不难想象,出来霸凌总是要还的。
不过这个故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朝着我们所理解的方向进军,埃里克是一个霸凌者,但更是一个头脑缜密,心思细腻的人,他最终用自己的方式破坏了新学校的“霸凌体系”。
他完成了学业,同时也给曾经欺辱他的人予以教训。
当然,曾经被他欺辱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校园规则》说的是一个霸凌者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的角度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弱者视角,而是一个强者更强,弱者被拆穿的视角。
埃里克顽劣不堪,因为家庭的缘故,他血液中流淌着躁动不安的基因,且崇尚暴力。
因为暴力,埃里克不得不从公立学校退学转而到一所私立学校上高三。
这所学校属于贵族学校,但同时也有属于自己的规则,埃里克需要遵从这些规则才能在这所学校生存下去,然而习惯了自己一套规则的埃里克却在一开始并没有展现出来适应的基因。
室友皮埃尔是整个学校最“懦弱”的人,但与此同时,他又是学习最好的人,因为善于示弱,皮埃尔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欺辱,但是埃里克初来乍到且不懂得对于本校中的霸凌者予以应有的“尊重”,于是,埃里克成为了被针对的对象。
但故事往往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埃里克起初自然是想要息事宁人,他虽然反抗着,但却依旧遵守自已应有的惩罚,但这对于那些制定规则的人来说,反抗的苗头如果没有被压下去,一切就都是徒劳的。
于是,埃里克被针对,皮埃尔也被针对。
忍无可忍的埃里克最终选择挺身反抗,不过他用的是最聪明的一种方式。
最后,即使是校领导也拿埃里克没办法了。
埃里克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针对自己的方式。
故事完。
《校园规则》讨论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以单方面去看待本片,那么校园霸凌自然是一个核心话题,然而当我们全方位看待本片的时候,就可以暂时去掉“校园”,这两个字,而专心致志地研究规则“对于片中的这些人的影响。
众所周知,规则的制订一定是少部分人为了约束大部分人的制度的框架,埃里克为什么来到新学校会被处处针对,原因就在于埃里克不遵守规则。
而埃里克对于规则的意识是被转变了的,之前自己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过现在变成了规则之下的必须要遵守的人,这样的转变对于埃里克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与此同时,对于新学校制定规则的人来说,这也是不可接受的。
因为埃里克属于系统破坏者。
原来制定规则的人希望的是新加入这个规则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严格遵守规则就意味着维护自己现有的统治地位。
这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个类似于埃里克的反抗可以被群体的力量压制下去,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这群乌合之众用群体的力量完成对于个体的碾压,规则自然就成了无可反抗的约束。
一旦这个循环被打破,新的规则就会诞生,旧的规则就会消亡。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那些制定规则的人总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教会”埃里克选择服从,选择在他们面前低头的。
但他们这一次却落空了,因为埃里克是埃里克,他曾经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且不可能永远当作规则的顺从者。
这就是本片中关于规则的定义。
除此之外,本片针对暴力的产生还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外界诱因。
毫无疑问,埃里克的家庭就是一个暴力产生的源泉,父亲的严苛可以视之为一种“规则”,母亲的懦弱就如同皮埃尔一样,也可以视之为一种规则。
就连新学校的那些制定规则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制定这种规则,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制造一种顺从的氛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听从,而不是反抗。
以暴制暴最终会被暴力所埋葬,暴力的更替不过是换了另一种暴力形式。
不过埃里克的处理方式却很聪明,他并没有用暴力完全的制止暴力,而是用一种更加巧妙地方式来战胜这些所谓的规则,埃里克完成了蜕变与成长,这当然跟他的性格是有关联的,同时也跟身边的这些当他是朋友的人也有关联。
皮埃尔以及女服务员都是埃里克的指路人。
我们很高兴看到埃里克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但是那些曾经被他欺辱过的别的孩子,是不是也是这么好运。
暴力的源头如果不被根除,最终我们所面临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演替,改变规则并不一定是要制定新的规则,打破原有的框架容易,但限制新的框架的产生的方法,我们真的找到了吗?
……你好,再见
电影中的寄宿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其权力关系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高年级生对低年级生拥有几乎绝对的支配权,这种权力并非出自智慧、能力或人格魅力,而是源于传统规则赋予他们的特权。
这种结构确保了暴力的代际传递——每一届高年级生都曾是受害者,在忍受了多年欺凌后,他们终于获得了对他人的控制权,而他们选择重复同样的模式,以维护自己的优越感。
权力的稳固,往往依赖于暴力的可预测性和制度化。
在电影中,高年级生制定了“游戏规则”:低年级生必须服从,任何反抗都将遭受更严重的惩罚。
这种规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控制手段,让受害者陷入无助的状态,不敢挑战权威。
而教师和校方的沉默,则是一种更高级的权力运作——他们看似不直接参与暴力,但他们的默许意味着他们是这个体系的共谋者。
“魅上欺下”是这部电影中权力运作的核心机制。
高年级生欺压低年级生,看似是为了维护学校传统,但实际上,他们的真正目的在于维持自己的优越地位。
这种欺凌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奴役——他们希望低年级生学会服从,学会恐惧,学会在权力面前低头。
然而,暴力的真正本质并非强大,而是脆弱。
施暴者害怕失去控制,害怕自己的权力被质疑,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通过暴力来重新确认自己的支配地位。
这就导致了一个悖论:看似强大的施暴者,实际上比他们的受害者更加恐惧。
他们害怕反抗者,因为反抗者揭示了他们的虚弱。
这部电影是我初中时看的,当时是非常幽暗的晚上,我得以静静体会主人公所默默忍受的屈辱,想象当时其愤怒而又压抑的心情很多人只是看到了这个电影里面暴力的反抗,却没有看到主人公在开始反抗并且利用智慧保护自己的那一刻,生命的觉醒如果你不呐喊出来,没有人会把你当人暴力只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表示,人不能因为利益或者习俗的桎梏一直压抑自己,人性即是罪恶的,在爆发的那一刻,心灵得以解脱
这部电影最早是在本科时候的某堂课上,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深有感触!
生活中理性与血性是不可或缺的!
看着电影里一部部暴力情节,我有时不禁颤抖,有时双手握拳!
我知道自己肯定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反抗!
我能感觉到自己之前为复习英语慢慢消磨的自信又重新燃起,我能感觉到全身有一股力量在流躺!
背着书包走在路上,任凭风吹,我觉得什么都不怕了,走回操场,我一口气跑下了十圈,用来宣泄积压在心里的苦闷,用来表示自己的决心!
我肯定不会放弃锻炼,在不得已面对暴力时我要让自己有能力可以选择对抗!
再一次看是在研究生期间学校的内网中,看见有人上传,自己又仔细的看了一遍。
这次的体会,没有几年前那么狂野,我想得更多是关于家庭、亲情、友情与成长。
男主角在一个充满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学会的就是以暴制暴。
我看见了一个很希望儿子成材的母亲,一个不忍忤逆丈夫的妻子,一个懦弱、顺从、刻苦努力的室友,一群象征着权威的恶势力,一段不被认可的爱情...看着看着渐渐就想起了自己的某些方面,在强势的时候要学会遮住锋芒,得饶人处且饶人;在弱势时,需要隐忍,退一步海阔天空。
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我也希望用知识和锻炼还武装自己。
这是一部直得回味的好的电影
艾瑞克处理问题的方式实在不敢恭维 匹夫之勇还给捧得那么很高
我的原则是:以暴制爆!以眼还眼!当别人对你施以暴力时,不要闪躲,请直视他的眼睛给予你能力所有的反击!!!
@2024-06-03 19:41:03
小时候在CCTV6看过,那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学校,现在回过头来看,私立学校、技校、职高等鱼龙混杂,即便是国内也好不到哪去,甚至还有更过分的戒网瘾学校,能不去尽量别去,那些地方类似于封闭的独立空间,脱离社会,法律的威慑力在此会被大大的削减。
崇尚暴力的人通常都是最没用的胆小鬼;看似胆小怕事的优等生,其实心里常常住着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为人师表的老师和校长其实都是道貌岸然的家伙;麻木不仁且早已无是非观可言的众人是时代的牺牲品。这个时代需要绝对的变革者。
非常棒的片子,青春叛逆,自由的向往和蔑视所谓的权威,而且他很帅
一开始还以为有什么东西,19年来看这种片子太过虚假
??通片都是符号化的监狱图腾寓言,结果到结尾突变普法宣传片,为了剧作逻辑,不要现实逻辑的典型
瑞典真是个变态的国家,一个充斥着抖S和抖M的地方。如果社团可以罔顾法律,那还要国家干嘛?电影也非常糟糕。奇怪的道德规范,奇怪的逻辑思维,奇怪的感情表述。BAD MOVIE!
大概看了太多以暴制暴或者必须以死亡做翻转的题材,就会被这部学会用脑子来解决问题的赤诚孩子所打动。小主演有些地方长的好像汤老湿啊。甚至演戏和行为都像。最后迎着太阳骑车,掀个新的世界吧。
你们就如一帮动物,没有尊严!知道吗?!
二十岁的时候我就信了……
无关罪恶,只是两潭无尽的泥淖。
之前在数字频道好象看过这片子,印象到现在还有点,男的外型很优!
有如此傻逼的电影 我草
关于暴力的讨论在我看来是毫无收效的,甚至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都是立不住的,导致我完全无法相信这个故事。你最后只能把他当做一个没那么爽的爽片来看。
一般般
好片。
明明早就有绝对的力量进行抗争,却不行动,整部片子看下来觉得逻辑问题实在太大,完全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