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出逃者的人生—— 看电影《摩天轮》上世纪50年代,纽约的度假胜地康尼岛,正在经历衰落前最后的繁华。
在康尼岛的地标建筑摩天轮下,住着一个重组家庭:丈夫经营旋转木马,前妻已去世,有一个多年不联系的女儿,喜欢钓鱼;做服务员的妻子刚满40岁,曾做过话剧演员,因为她的出轨上一段婚姻破裂,平常什么都不喜欢;小儿子是妻子和前夫的孩子,不接受现在的父亲,不喜欢上学,喜欢看电影,和放火烧东西。
在一个夏天,丈夫的女儿忽然闯进他们的生活,因为向警察泄密,背叛了她的黑帮丈夫,不得已跑来向父亲寻求庇护。
由此,吵吵闹闹的发生了一些故事。
看起来满载欢乐的摩天轮这部片子是Woody Allen在2017年拍的,依然是他自己写剧本,那一年他82岁了。
在电影中,故事是由妻子的情夫,立志做一个作家的海滩救生员讲述出来的。
这个设计在我看来本无必要,反显视角混乱,只是延续了伍导一贯的风格,作为他不能舍弃的自己而存在。
讲述者的角色是由前歌手,超级男孩乐队成员Justin Timberlake出演的,他的表演毫无存在感,让人过目就忘。
但是依然,不能影响这是一部技术纯熟、风格鲜明的好片儿。
整部电影用光鲜艳、色彩浓重,刻意营造的戏剧效果给故事奠定了逃离现实跳进幻想的基调,也借以表达出女主角的情绪。
有时候光线显得很不诚实,比如橙红色的斜阳给人笼上的华丽感;有时候灯光又近乎歇斯底里,比如游乐园的霓虹灯照进卧室的红蓝光,让人感到窒息。
同时不断游走的摄像机也带来一种不安分的状态,影片中有好几个多人物场景都是连贯的一镜拍摄,摄像机好像旁观的另一个人,穿梭在人物之间,离远或走近,迟迟不剪断的长镜头,又积累出一种屏住呼吸般的憋闷感。
橙红色的斜阳笼罩下的女主角伍导写的剧本一定话多。
在他年轻时的一些片子里,这种多话会让观众觉得卖弄以致烦躁,但到了后期,他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为说而说,多话变成了一种表达人物精神状态的方式,不再让人感到生厌,反而会激发出同情。
在这部影片中,女主角有一幕台词据说有14页之长,说的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但人物精神上的痛苦、撕裂和失控感,完美的传达出来了。
Kate Winslet饰演了女主角:妻子这个角色。
她不满于现状,对自己服务员的工作、对儿子及身边人都表现烦躁,不停抱怨自己的偏头痛;她沉溺于过去,一遍遍重温当演员时的“辉煌”;她逃避在幻想里,寄希望于新的爱情可以拯救自己。
比起几年前伍导拍的《蓝色茉莉》,这个人物更让我感到共鸣。
Kate Winslet把这个人物被生活困住的不满、焦灼、悲伤甚至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这个人物里,我看到了很多我熟悉的人,甚至我自己。
女主角刚满40岁的人生,已经积攒了满满的悔恨。
她用两次出轨来破坏自己的两段婚姻,用一系列错误的决定给她自己,也给她身边的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包括她的前夫、儿子和现在丈夫的女儿。
在影片中她对她的情夫说,现在做服务员的她不是真正的她,她只是在扮演。
部分来说确实如此,她是带着厚重的人格面具活着的人,但她不是在扮演服务员,她是因为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而在想象中扮演一个自己并不是的人。
这让她无意识的开启了自毁模式,一次次将人生带进同样的处境,卡进现实和幻想的缝隙里,哪怕上不去,但也不致掉下来。
就好像摩天轮,周而复始,不能前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人格面具,这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
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成功”的生活,但方法不是通过伪装或表演,更不是逃避。
如果不能先接受真实的自己,那梦想和希望只能是精神的出逃,是空中楼阁,反而给现实投下更暗淡的阴影。
最后还想说说Kate Winslet本人,她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可以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在其他女演员近乎全体掩藏在玻尿酸脸的时代里,她让她的皱纹成了财富,得以在不同的年龄里演绎各种不同的角色,呈现出阅历过人生后才有的状态。
显然,真实的做自己,带给她的是更丰富的生活和更多选择的自由。
金妮的生活就好像一个接一个的悲剧循环,有片刻的欢愉穿插其中。
她犯过错,她仍旧在犯错。
先是背叛了爱自己的前任丈夫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多么喜欢他的才华,多么喜欢他,然后人家早已伤心离开。
然后他遇到比自己老的,大腹便便在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当个工人的汉普希,为了得到一个安稳的生活,她委曲求全,跟他结婚,在一起,在一个卖蛤蜊的餐厅里当服务员,日子表面显得波澜不惊,可是她终究是多情的,内心也是不安分的,她怀念自己当演员的日子,总觉得眼前的生活并不是想要的,于是乎,在海滩上,她遇到了救生员米奇。
她开始犯错,或者对她来说并不是犯错,而是自我救赎。
她感受到了激情和爱。
她恋爱了,她沉迷在另一个比自己小的男人的陪伴和甜言蜜语之中。
直到她发现米奇居然喜欢上了丈夫的女儿卡罗琳娜。
金妮太惨了,儿子由于自己不幸福的第一段婚姻变得行为怪异,喜欢放火。
丈夫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偷情的小伙子喜欢上另一个女人。
难怪她有偏头痛,这么多事情,再加上常年待在康妮岛,那种吵闹,总归会把神经给逼疯的。
其实金妮本质是善良的,当她得知黑手党要去披萨店的时候,她疯狂的找电话机。
可是接通的那一刻,她的小我,她的ego,她的嫉妒,她的情绪占了上风,最后她什么也没说。
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讲。
比如,汉普希确实对女儿过于保护,他甚至有恋女情节,因为女儿跟一个意大利黑手党跑了,转爱为恨,所以当他看到女儿的第一眼时特别生气,甚至想让她走。
但是后来就变成了无限的宠溺。
会因为朋友开了一句玩笑话,就上头到想打人。
米奇这个角色也够真实,生活中的剧本,这种人不在少数,也恰恰说明了很多男性的本质。
当他跟金妮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太多,觉得能获得肉体和精神上的快乐,那何乐而不为呢?
他也没有欺骗金妮,只是就那么半推半就的过下去了,除了他中间没有向金妮坦白自己对卡罗琳娜的真实感觉。
后来遇到卡罗琳娜觉得自己爱上了她。
金妮说的那句“可是你才刚遇到她啊”,挺有深意。
你说,米奇真的爱上了卡罗琳娜,maybe and maybe not, 也许当他遇到下一个女生的时候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
不过总体来说,米奇够真实,他最后跟金妮坦白了,没有接受她贵重的500块的礼物,他至少不是一个渣男。
他会因为前情人没有打电话通知而生气,毕竟他爱上了卡罗琳娜,而且他还如实地告诉了卡罗琳娜自己跟金妮的关系。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演员的演技都很好,尤其时凯特,那种歇斯底里,那种挣扎,那种癫狂,演的太到位了。
把一个狗血的故事演的淋漓尽致。
我对伍迪艾伦了解的不多,看了其它影评知道他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82岁高龄了。
首先是佩服,一直在创作,然后也会想,一个82岁的人他在想些什么,他在借由电影的形式在表达些什么?
也许是年轻时的一些往事,一些念头,一些遗憾,一些向往,发生过的,未发生的,把它们串联在一起,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想,人到82岁的时候,肯定对金钱的欲望讲到了一个比较低的程度,做事情不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情感。
如果说,我从这个电影中学到点什么,那可能是——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犯错。
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渣男都是耍得一手好流氓。
你看他正直得还真双方都没有隐瞒任何,你看他正义得还能揪着一点你的私心瑕疵指控凿凿,你看他正经得被表包养一下的受宠若惊义正严辞,称奇,没有十足的强大自信都渣不起来的。
情商高到什么段位呢?
雨中脸庞的美,赞得出,艳阳下持刀脸庞的决绝,躲得快,倾吐的优柔都带着哲思,私通的园子都饱含东方韵味。
别说娘儿俩一起了,这样的玩上几十个女人都不在话下。
他和人家老公的角色故意搞反了,究竟谁是救生员,谁才是爱钓鱼的呀!
不愧是伍迪·艾伦。
女人究竟愚蠢在哪儿?
受不得甜言蜜语,感觉一来原则一丢,献身和嫉妒一样往极致上双推到高潮,严重缺爱的自卑恋爱脑,没有独立的人格,揪着一点理解就算救命稻草,压抑,凑合,男人混日子是真的怂躺平,女人要是得过且过起来,骨子里还得不输风骚,不甘的火星时刻等待燎原。
特别年轻的和接近绝经的,尤其如此。
儿子通篇都在泻火、放火、玩火自焚,辛苦小朋友一直在点睛寓意了。
谁的家怎么样,看看孩子的状态,就知道了。
老公就是一条平凡的主线,谁都不乐意的没有波澜的主线,人死了心脏也不过是回归一条主线。
我拿起钓竿,你穿上制服,该干嘛干嘛。
電影裏,連續兩次出現了美國劇作家尤金歐尼爾(Eugene O'Neill)的名字。
第一次是出於生,米奇在金妮生日那天將歐尼爾全集當作禮物送給了她。
第二次則是出於死,米尼揭發了金妮對女兒見死不救的謊言,冷冷嘲諷她:「就算沒有尤金或福爾摩斯的才華,也都猜得出真相。
」顯而易見,這是提示。
出於對本片導演伍迪艾倫的熟悉,我很確定,這部電影跟尤金歐尼爾的劇作必然有某種臨摹似的、甚至翻拍似的聯繫,一如他的《星塵往事》是臨摹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的投影、《藍色茉莉》(Blue Jasmine)是翻拍《慾望街車》的殘片那般。
我首先聯想到的,是《榆樹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
這是尤金歐尼爾在1924年的劇本,以神話《希帕利塔司》為原型,敘述十八世紀的新英格蘭農人蓋博一家彼此爭奪種了榆樹的肥沃家田。
榆樹是自然的豐饒,卻也因而喚醒生命深處的野性,讓一個本來就關係複雜的家(繼母三任、子嗣三個)的親情被貪念與慾望吞噬殆盡,變成一個父恨子、子戀母、弟恨兄,屋簷下誰也不愛誰的悲劇。
在《愛情摩天輪》裏,新英格蘭被轉換成了康尼島(Coney Island)、榆樹被轉換了摩天輪,農田被轉換成了主題樂園,漢普蒂一家這個美國家庭追求的貪慾,則從田產的不自足移向了都會生活成份的不滿足。
金妮是現代掏金潮的失敗者,像蓋倫兄弟一樣遠赴西岸,卻在好萊塢一事無成而黯然。
屢屢勾引都會男女前來渡假的摩天輪和樂園的霓虹閃爍花花綠綠,對金妮而言想必刺眼,因為它既是妨礙睡眠的窗外光害,也是曾有機會擁有、如今卻看得著享不到的生活餘裕,靠再近都不屬於她。
在康尼島當一個夏天的過客是盡興,在康尼島定居二十餘年卻依舊是過客的心,卻是地獄。
其次能聯想的,則是《送冰人來了》(The Iceman Cometh)。
這個劇本成書於1939年,歐尼爾此時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但近乎退休。
此劇沒有在華語地區出版過全本,也從未有過上演;直至影評人前輩牛頭犬告訴我,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曾靠主演此戲在1990年代轟動倫敦東區,我才首次知道此劇和電影有關係。
然而對《愛情摩天輪》的影響,卻是無比明顯。
這齣劇的情節是這樣的:一間酒店聚集了一批事業家庭雙失敗的「魯蛇」,成日爛醉無所事事,生活重心通通放在幻想有一天會重新飛黃騰達,恢復失去的榮耀。
某日,推銷員來到酒吧,喚醒了所有人出去再一次面對現實,將想像付諸行動。
然而,他們離開後又返回了,帶著受挫的心重回酒吧垂頭桑氣,而且過的比以前更糟,因為酒吧的酒喝來再也不香,幻想再也不甜美,一切都不對勁。
直到他們聽說推銷員原來是個瘋子,幻想才再一次發揮作用,他們再度開始天天喝酒。
「幻覺是生活必須的止痛劑。
」環華出版社的當年翻譯,對此劇下了如此蔽語。
所以,金妮收到米奇的生物禮物,吹噓「我當然知道歐尼爾是誰,我親自演過《送冰人來了》!
」的一幕,便顯得十足諷刺──如果她真的演出且熟讀了這個劇本,難道沒有察覺到,她的生活態度和她演出的角色是如此相像,自我欺騙的令人滑稽?
更多時候,《愛情摩天輪》則是尤金歐尼爾和導演伍迪艾倫的自身經歷的重疊疊影。
寫伍迪艾倫電影的影評,很容易讓影評人變得懶惰,因為他的電影太多、太頻繁、太固定、又太愛反反覆覆提及自己的私生活,導致大家多年來對他的一切已經如數家珍,也為無限上綱的作者論信徒提供近乎無限的搬弄素材。。
如果你讀到一篇伍迪電影的影評,通篇充斥以下這種小學生式的造樣造句──「比上一部好」、「比上上一部糟」、「這一幕跟《曼哈頓》很像」、「那一幕跟《漢娜姊妹》不像」、「這是《愛與死》版的《愛與罪》」、「這是《丹尼玫瑰》版的《開羅紫玫瑰》」、「很伍迪」、「很不伍迪」──別懷疑,通常這就是寫手在發懶,亦或根本無才沒法動腦子又想充版面,只能講講這類好像看得很懂說得很高的上綱,其實對眼前這部片什麼也沒評論到的廢話。
不信點開其他篇來瞧瞧,絕對屢試不爽。
男主角米奇是個大學戲劇班的碩士生,以海灘維生,以海上生活為夢想,這些設定移花接木自尤金歐尼爾的親身經歷:出身戲劇世家、大學修讀戲劇、最後卻成為水手遠行、日後作品不時出現海軍和對海上生活的懷憬。
不過,歐尼爾讀的是普林斯頓,米奇讀的則是NYU(紐約大學),恰好就是伍迪艾倫讀過而被退學的那一間。
在康尼島定居是伍迪艾倫的真實童年,《安妮霍爾》便出現過一次他的連環抱怨,抱怨家裡隔壁有根摩天輪是多麼叨擾一個孩子的神經,只差沒放火發洩。
同時作為尤金歐尼爾和伍迪艾倫的雙重化身,米奇的自導自演身兼旁白也就理所當然,因為某個層面上,《愛情摩天輪》確實是「他」創造了的「作品」。
「我在寫我的劇本,作為一個通俗劇愛好者,我酷愛偉人和俗人這種角色。
」米奇的這段片頭自白,無獨有偶,恰好也是尤金歐尼爾、伍迪艾倫和希臘神話故事的共通特質,皆對人性敏銳細膩,卻又樂於放入亂倫、謀亂、殺夫、殺子這類聳動的超常情節。
在《愛情摩天輪》裏,這三者的關係形成了有趣的「預兆」。
如果說尤金歐尼爾的《榆樹下的欲望》藏了《希帕利塔司》、《長路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藏了《伊底帕斯王》等,旨在揭示預示人類歷史過了千年,依舊沒從這些千古公式的先讀中學到教訓,不停的明知故犯重蹈覆轍。
那麼,伍迪艾倫的《愛情摩天輪》便是讓尤金歐尼爾自己變成希臘神、其作《榆樹下的欲望》《送冰人來了》變成了神話本身,諭示了米奇和漢普蒂一家明明清楚這些劇作的內容,卻絲毫沒有自省的踏上和劇中人相同的悲慘命運。
知而不自知是人性最大的悲哀之一。
亦或,他們不是無知,只是吹牛。
米奇自稱編劇,卻從未在觀眾面前握過筆,他的旁白可能只是「帶有象徵性」的不誠實瞎扯;金妮自稱演員,卻從未在觀眾面前登上臺面,在西岸演過《送冰人來了》可能只是另一個吹噓身價的謊言。
即便不是,金妮顯然並也沒有她吹噓的那麼傑出,否則她讀過演過歐尼爾的劇作如斯多年來,何以從沒警覺自己的生活是如此跟劇作情節如出一轍,像劇中人重蹈希臘神話的悲劇那般重蹈他們的覆轍呢?
這種不自知,就像她沒有發覺那些拍在她臉上的極度浮誇的三點打光(Three-point lighting)一樣,虛幻到令人發噱。
三點打光──這是本片另一個有意思的致敬(揶揄)典故。
三點打光起於電影片廠,是非自然的產物,本片拍在演員臉上的大藍大紅,使用之多,顏色之艷,更是刻意明示觀眾這是假光刻意到只差沒把燈管入鏡的境地。
美則美矣,目的何在?
表面上說,這是呼應了米奇那句「我將在接下來的故事使用大量的象徵」,將文學辭彙的象徵視象化。
細一步說,這是借鏡了三點打光的歷史起源:古典好萊塢的片廠時代。
1930年至1960年間,片廠廣泛運用著三點打光來為明星演員的銀幕風采增勢添風,恰好便是金妮前往演藝圈想闖出一番事業的時期。
可以想見,對金妮而言,明星光環很可能不是一個虛詞,而是直接意旨三點打光這種肉眼可視的光源,三點打光在她心目中便代表了榮譽,比康尼島上閃爍的廉價霓虹燈珍貴百倍,即便康尼島的燈源於自然和她的現實。
所以,每當她開始在親友面前「入戲」──在沙灘的跳板下和愛慕者告白、在臥室和沒有血緣的女兒談判、在飯廳和情夫侃侃告解──打光便應時而生。
因為該時該刻的她相信,她不是一個服務生,只是一個扮演服務生扮了二十幾年的演員,只要劇本時機對了,一聲令下高潮戲上,她便能立刻搖身一變,重新濛上應得的耀人光彩。
但是,片廠永遠不會是現實,現實眾人永遠不會看見金妮想像且想有的三點打光的妖媚,他們看見的,只會是一個被好萊塢拒於門外的無名演員。
她只能繼續當回她不想當的那些角色:一個陪伴有餘激情不足的丈夫的妻、一個得自己燙戲服的服務生、一個米奇口中的the woman who lost her soul。
曾以為即將榮耀自己的摩天輪光芒,最終依舊變成了僅是干擾睡眠的光害。
在電影的片尾,金妮濃妝豔抹的對米奇上演了一段自說自話的獨角大戲。
影評人肥內形容,金妮的演員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是在模仿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古典好萊塢時代的當家花旦),而且模仿的拙劣又失敗,「Kate怎麼樣也不會變成Bette」。
有趣的是,就劇情而言,金妮的模仿愈是格格不入,愈能顯露她的藝路跌跤其來有自。
金妮和兒子說,好萊塢不要她不是因為她沒實力,只是這個時代不需要她這種演員。
乍聽之下硬嘴,但仔細想想,或許真是如此,因為凱特溫絲蕾著實沒有古典女演員的身段,當代主流的方法論演技(Method acting)也難以在當時的古典好萊塢吃的開。
如果金妮真的有演戲才能,只是不被那個時代的觀眾給接受呢?
這樣演戲的金妮被米奇和當時的好萊塢評為拙劣,這樣演她的凱特溫絲蕾卻在2017年獲得了觀眾(包括不少好萊塢人)的滿堂彩,不諷刺乎?
金妮的生錯時代的感慨,竟其來有道理了起來。
金妮對米奇演出這齣大戲時是1950年代,恰好便是古典好萊塢逐漸瓦解、伍迪艾倫開始入行的時間。
如果金妮真有其人,有興遇上真的也在康尼島長大的伍迪艾倫呢?
如果伍迪照著調教凱特溫絲蕾的方式調教她,她有沒有機會在即將來臨的時代發光發熱呢?
只是,命運就這麼擦身而過了。
作為親眼見證古典好萊塢沒落的遺老,這個時不我予的時空安排,顯然是伍迪艾倫又一次的,略顯惡毒的後設玩笑。
(本文獨家刊登於開眼電影網eWeekly)
歇斯底里的一家人,生活在璀璨炫目的游乐场。
丈夫酗酒,儿子喜欢纵火,半路投奔的继女被黑帮追杀,生活犹如深渊,她像一条濒临死亡的鱼。
直到在海滩遇见救生员,她被他滋养,被他点燃,她重新放纵与疯狂。
她希望被他拯救,她希望他带她走。
然而,他爱上了她的继女。
浪漫的令人晕眩的摩天轮回到了原点。
继女失踪,丈夫发疯,情人憎恶。
生活变得更糟,可是,更糟的是,变糟糕的生活还要继续。
她依旧要为放火的儿子准备晚饭,依旧要洗脏了的工作服,依旧要去做令她厌恶的服务员工作。
依旧不喜欢钓鱼。
不喜欢钓鱼,可能是她与自大的丈夫,粗鲁的朋友,她厌恶的周遭。
所能保持的一点点界限。
总之,她又重回深渊。
继续在这个欢乐无比的游乐场里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
继续忍受噪音,继续忍受偏头痛,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或许,也在继续等待再次被拯救或者毁灭。
即使一场又一场防不胜防的火,已将他们的生活焚烧殆尽。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人生这趟逆旅中,我们是迎难而上、奋勇前行,通过努力不断活出自我?
还是将命运之绳交到别人手中,完全被他人的好恶、喜乐所支配?
而在感情的世界中,我们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爱情”,还是珍惜已有的幸福?
好莱坞著名导演伍迪.艾伦2017年的电影《摩天轮》中,女主人公用自己的悲惨命运给出了答案。
那些攀附于他人的“可怜”愿望,就如同缓缓上升的摩天轮,一时看似高耸入天,但很快又会将你送回地面,而所谓的“巅峰”体验不过是幻梦一场。
一、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故事发生在康尼岛,女主人公金妮在岛上的游乐场餐厅担任服务员。
然而,每天在嘈杂、纷乱的环境中上班让她心生厌恶,她觉得这就是个“垃圾至极的乐园”。
工作中,她是餐厅服务员;回到家,她仍被锅碗瓢勺包围着。
年轻时,金妮是一个颇有前途的年轻演员,可如今她却是个被生活所困的中年妇人。
很快金妮迎来了自己的四十岁生日,老公请朋友们到家里开party,帮她庆祝生日。
可金妮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年华的流逝,让她深感岁月蹉跎、生活无望。
于她而言,四十岁就是生命的“墓碑”。
而朋友的话——“一眨眼的功夫你就五十岁了,到那时你就希望自己四十岁了。
”更狠狠刺破了她心底的脓疮。
绝望里的金妮和康尼岛的海滩救援员米奇成了情人,年轻、帅气的米奇给她平淡、“灰暗”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和米奇在一起,金妮重新焕发了活力,变成一个沉醉在爱情里的“小女生”。
金妮生日时,米奇送给她一本书。
而米奇生日时,金妮却偷了丈夫的钱,买了一块价值500美金的怀表送给他。
米奇的出现,让步入中年的金妮重拾了年少时对爱情的憧憬。
同时,米奇作为戏剧系的学生,一直希望创作出自己的”伟大”剧本。
而金妮则期盼有一天能在他的剧本中,出演一个角色。
在金妮看来,救生员米奇,是那个能将她从混沌生活中拯救出来的“大英雄”。
金妮希望有一天能和丈夫离婚,并和米奇结合,而米奇却觉得她的想法荒谬可笑。
如果说,金妮在米奇身上看见了生活的希望,而米奇却只不过想寻求一时的刺激——米奇告诉她“你不是我交往的第一个漂亮的有夫之妇”。
如果说,金妮给予米奇的是燃烧的爱情,而米奇不过视她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消遣。
张小娴说:“好的爱情是你透过一个男人看到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
”女主为了那所谓的“爱情”,不惜辜负丈夫,冷漠孩子,对“情敌”更是深恶痛绝,借刀杀人。
而这一切让米奇对她越发厌恶和远离。
把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一件多么虚妄而无助的事情。
缥缈不定的未来、患得患失的担忧,让金妮常常处于狂躁不安之中。
而最终等待她的,只能是希望破灭后的无尽伤痛。
正如郑渊洁所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意味着把失望留给自己。
”二、伤害他人 也是在毁灭自己影片《摩天轮》的开头,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拎着行李箱独自来到康尼岛。
她叫卡洛琳娜,是金妮的丈夫哈姆迪和前妻所生的女儿。
年少无知的卡洛琳娜,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一名黑帮大佬,并导致母亲在遗憾中过世。
这次,她从丈夫身边逃走,前来投奔父亲。
卡洛琳娜告诉他,因为泄露了黑帮秘密,她正遭到组织成员的追杀,已然走投无路。
米奇痛斥了卡洛琳娜过去的任性和鲁莽,但看见亲生女儿如今身处困境,还是决定收留她。
他安排卡洛琳娜在金妮的餐厅工作,并拿出积蓄供她读夜校,希望帮助女儿开始新的人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卡洛琳娜和救生员米奇相遇。
两个年轻的生命相互吸引,彼此靠近。
米奇“天生诗意,拥有作家的梦想”。
夏天结束后,他就要前往纽约攻读戏剧学的硕士学位。
他对于人生、爱情一直抱有一种戏剧化的浪漫想象。
卡洛琳娜身上的传奇色彩,令他深深着迷。
米奇觉得卡洛琳娜是“经历过真事儿”的,和她相比,自己的生活太平淡——“我只晓得看书”。
米奇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年轻、美貌而又饱经世事的卡洛琳娜。
而卡洛琳娜并不知晓米奇和自己继母的婚外情。
她毫无顾忌地向金妮倾诉自己遇到米奇后的悸动和欣喜。
这让金妮倍感焦虑,心生嫉恨。
当卡洛琳娜和米奇在餐厅约会时,一直追踪她的黑帮成员出现在康尼岛。
金妮知晓后,本想赶紧打电话通知卡洛琳娜,让她设法逃走。
可是,当金妮想到情人的背叛、丈夫的偏袒——于她而言卡洛琳娜似乎就是那个应该消失的人,她缓缓放下了手中已拨通的电话。
金妮的故意“不作为”,放任了惨剧的发生。
卡洛琳娜被黑帮成员抓走,并最终销声匿迹。
影片最后,米奇已全然知晓了金妮的“残忍”,他质问道:“你怎能忍受带着这样的心境活下去?
”董卿说:“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
”疯狂的嫉妒支配了金妮,而毁灭他人所带来的不安,犹如一个心灵的黑洞,必将在余生不断蚕食她。
如巴金先生所说:“良心的责备比什么都痛苦。
”三、珍惜身边人 感恩所拥有金妮的丈夫哈姆迪,在游乐园工作担任旋转木马操作员。
他是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相比米奇的健壮和英俊,他多了几分憨实与沉稳。
然而,哈姆迪对金妮的爱却是真挚而醇厚的。
当金妮发脾气不想洗碗时,他站起身,说自己来洗。
当金妮过四十岁生日时,他请来一帮好友帮她庆祝。
他知道金妮喜欢录音机,于是在她生日之际买来送她。
他认为四十岁的金妮和刚认识时一样漂亮,他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家伙”。
当金妮焦灼、不安,歇斯底里发作时,他在一旁无奈地挥动双手。
当他发现金妮偷了自己给女儿攒的学费时,他也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女儿卡洛琳娜说:“他(哈姆迪)是那么地依赖她(金妮)。
”而在和哈姆迪的这段婚姻中,金妮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背叛者。
她背着丈夫和米奇偷情,婚姻成了她追求幸福的绊脚石。
她对丈夫的爱好毫无兴趣,对丈夫的付出毫不感激,而只想从他那多捞点钱——一笔不菲的奖金。
为了讨好情人,金妮甚至偷了哈姆迪给女儿攒的学费,买了昂贵的礼物送给米奇。
她内心一直焦灼、不安,却从未好好珍惜过身边人,感恩过他的真情和付出。
影片结尾,当伤心欲绝的哈姆迪再一次问她:劳动节要不要一起去钓鱼时,金妮依然决绝地说出了:“不”。
古语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生活中,我们不断索取,而常常忘记了感恩已有;我们心存高远,而往往忘记了珍惜当下。
稻盛和夫说:“活着,就要感谢。
”感谢生命的馈赠和给予,感恩他人的好心和善意。
“有了感谢之心,我们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而影片中,金妮对丈夫哈姆迪的“好”一直视而不见,于她而言“现实”就是一滩令人窒息的死水。
因而,她执着于那虚妄的“爱情”,拼尽全力想要抓住“更多”。
最终,她剩下的只有破碎的心和残缺的灵魂。
四、结语人生的旅途,谁都不会一帆风顺,谁又不是笑着、哭着、乐着、痛着一路走来。
然而,无论生活有多辛苦,未来有多遥远。
当我们停下脚步,用心感受,就会发现生命中已有太多的美好和感动。
当我们带着感恩的心重新上路,内心平和的力量会支撑我们走得更快、更远。
古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人生之路上,我们要永远将希望的缰绳紧握在自己手中。
不做那“攀援的凌霄花”,我们才是自己的“大英雄”。
今天晚上去了Wonder Wheel的special screening。
我很意外的今天这场人很少,在42街AMC的大放映厅只有寥寥二十多人。
这是Woody Allen新作,又有Kate Winslet和Justin Timberlake。
但…联想近期推特上的号召抵制Woody Allen的campaign(传他性侵女儿/养女,不是新闻,只是一直没有追究和结果),朋友说大概the tide is turning.说回电影!
这片子在Coney Island摄制,又是一部关于夏天的,戴玫瑰色眼镜的悲剧。
Kate Winslet演一个餐厅女服务员,曾经是戏剧演员,后来因为出轨和婚姻失败因此不在演出,带孩改嫁给胖丑的游乐园旋转木马售票员。
售票员丧偶,和前妻生的女儿已经二十六岁,在学校时辍学嫁给了黑帮老大,因此断交。
这女的突然现身,请求爸爸的原谅和保护,住进了这个位于游乐园内的小家——indeed a “homeless shelter” for the three adults and one kid.Justin Timberlake演一个救生员。
他是NYU的研究生,写剧本,暑假在Coney Island打零工。
之前是NYU文学系本科生,然后珍珠港事件后应征入伍成了水手。
听起来像是deja vu?
我感觉这个角色是受J. D. Salinger启发。
Salinger的青年时代和电影设定是同一时期,先上写作班,被迫入伍,返回后写了Catcher In The Rye. 海滩上的救生员难道不就是catcher of the sea?
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试图发现和救助溺水的人。
他抓住的溺水之人,就是Kate Winslet,然后就是黑帮老大的年轻妻子。
但她们下沉的生活远不是他所能承担的。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是set up to fail, and they did fail. 所以越看越叹息。
尤其他们开心的每一秒,都是悲剧的一个逗号。
悲剧,或者说是他们的命运,在一个夏天的篇幅里,开头空了两个,中间几次放过(轻轻的逗号),但还是要在结尾有个最终判定的句号。
这个判定是,每个人都deserve彼此,而没有人deserve希望。
Kate Winslet在戏中的小儿子非常有意思。
A red head,逃课、偷钱、爱看电影,爱纵火恶作剧。
他是母亲情绪化和疯狂的具象表现,他纵火正是母亲的自毁。
看得流畅(光影、摄制、表演都很棒),看完非常不是滋味。
这片子被影评人打爆低分,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每年都等他一部电影,也是应该看的。
The characters deserve each other, and we deserve this movie.
如果说电影界是一片璀璨星空,伍迪艾伦便是那颗闪闪发光的陨石钻石——蓝丝黛尔。
通透闪耀,坚硬无比,不可取代。
10.14夜晚,看完《Wonder Wheel》的我跟友人走出剧院。
伫立在周六夜晚的纽约街头,车水马龙。
起风的凉秋,空气里夹杂着萧瑟干燥的气息,还有零星嘈杂的画外音,大家都还在纷纷议论着刚才伍迪艾伦给我们造的梦。
都说电影是一场梦,根植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替我们触及平衡世界,替我们圆满那些内心深处的憧憬,亦或替我们的潜意识向狰狞的现实怒吼。
显然,《Wonder Wheel》是后者。
是平静而有力的怒吼,还带了一丝讽刺跟戏谑。
这些年来,《wonder wheel摩天轮》也好,《café society咖啡公社》也罢,我发现伍迪艾伦逐渐变的不那么“伍迪艾伦”了。
他再也不是《傻瓜入狱记》《傻瓜大脑科学城》《安妮霍尔》里那个笨拙滑稽、絮絮叨叨和无厘头搞笑的混混小年青。
他搀扶着两位主演的手,白发丹心,开始谈起了严肃的人生哲理和那些他品尝过的人生百味。
那些让人看了满目疮痍的剧情,但他却那样轻描淡写地谈笑风生。
有些故事,我们哭着经历,却笑着说完,伍迪艾伦便是这样的大师,永垂不朽。
伍迪艾伦在他的《谈话录》里提过,凯特温斯莱特(《泰坦尼克》《朗读者》女主角)一直是他很欣赏的女演员,一直很希望能跟这么优秀又美丽的演员合作。
所以这一次,我们便迎来了《摩天轮》。
而这一次,凯特和伍迪艾伦都没有让我们失望。
(以下为严重剧透)故事梗概: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康尼岛 (Coney Island)的海滩上有着一个度假区。
周末时分的康尼岛沙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主题公园里的摩天轮、过山车、旋转木马是小孩子们的狂欢;而打枪、酒吧、餐馆、遮阳伞和防晒油则是成年人的假期。
在这座康尼岛的摩天轮下,住着一个生活拮据的重组家庭:凯特饰演的二婚女人Ginny, Jack Gore饰演父亲Humpty,Ginny跟前夫生的小儿子Richie。
朱诺坦普尔(Juno Temple)饰演的是Humpty与前妻生的女儿Carolina,为了逃离丈夫的追杀而投奔父亲Humpty。
而不巧的是,这位继母Ginny跟继女Carolina却同一时间爱上了康尼岛海滩的救生员Mickey(贾斯汀汀布莱克(Justin Timberlake)饰)。
有趣的事情是,同上一年的《咖啡公社》类似,《咖啡公社》里讲述的是男孩Bobbi与自己的叔叔菲尔爱上同一个女人。
并且同样的,在一方(Bobbi, Ginny)知道了另一方(叔叔菲尔,继女Carolina)和自己爱上的是同一个人后,都开始尽力地隐瞒跟阻止对方与自己心爱之人的来往。
这样的遮掩,在观影者的角度来看,真是充满了风趣幽默和强烈的讽刺意味。
伍迪艾伦就是这样爱拿他的主角们开玩笑,但这也许也是上天对你我开过的玩笑。
我们穷极一生都在追求爱人与被爱,却不是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
你花光了力气去爱一个人,却未必能够得到对方同样的感情回应。
甚至有时,你爱自己胜过了爱任何人。
所以才没有办法拒绝任何人或决定要在谁身边停留。
Ginny和Carolina都是奋不顾身去爱的前者,而Mickey是后者。
电影中,Ginny的孩子Richie很爱点火,他喜欢看着炽热的熊熊火光,在火焰里找寻平静和安乐,他混乱不安的内心是来自无法得到继父真正的爱与关怀、母亲Ginny对生活的无奈痛苦、学校的老师和伙伴的不待见等;而Mickey作为一个成年人,也很爱“玩火”,他喜欢在不同的心爱女人之间玩火。
他喜欢成熟却风韵犹存的Ginny,他也对年轻貌美的Carolina念念不忘。
他伤害了Carolina,也逼疯了Ginny。
他们都爱玩火,他们都没办法被治愈,他们都既可怜又可悲。
影片最后,被逼着看心理医生的Richie还是一样到处纵火,但纵使这般,他依然得不到母亲的陪伴与重视,也得不到真正的父爱。
Mickey的玩火也让他永远地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遇到的真爱Carolina。
每个无恶不作的小坏蛋背后都一定有着一个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故事。
但伍迪艾伦从来不会用标准告诉你,怎么样的爱情模式是正确的、该被祝福的。
他只会用自己的方式跟你展示,世间爱恋有很多种,你看不见的,看不习惯的,不代表不存在,也不代表着没有它本该存在的意义。
人生都是一场戏,该怎么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我们都不是道德的制高点,我们也都没有资格嘲笑别人的爱情或人生观。
他教会我们笑看世间百态,乐观万里浮云。
《Wonder Wheel》中,伍迪艾伦又一次在电影里调侃了那些逃避现世的作者、调侃了NYU纽约大学学生身份(他本人曾被NYU开除)、调侃了五十年代无所事事的浪漫主义年轻人、调侃了所有在爱情里沉醉的人等。
其实在镜头和故事背后,他调戏的是他自己的人生。
出生于布鲁克林康尼岛的伍迪艾伦,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及康尼岛的回忆。
他曾在自己的经典爱情片《安妮霍尔》中调侃过自己是在过山车下长大的孩子,是常被人排挤或嘲笑的犹太人一族,小时候也是个淘气顽皮的小男孩(就像影片中Ginny的儿子Richie),也曾是个风流倜傥、满嘴俏皮话的年青(像Mickey一样),也许凯特饰演的Ginny为爱抓狂、被生活逼迫得无力挣扎的癫狂,也曾是伍迪艾伦本人的状态,或者是他曾深爱过的人有过的状态。
在这不得不说,凯特的演技真的是炉火纯青。
她的演技撑起了整个故事的主干。
曾在《泰坦尼克》出演Rose的她,眼神里就充满着那种“愿意为爱献出生命”的力量。
而Ginny也是这样的女人,但Ginny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人物。
她向往雍容华贵,一直跟孩子提及她那“辉煌得体”的过往,却因迫于生计而不得不跻身在破旧的餐厅里端着盘子、领着小费。
她过得不算特别幸福,但也不太悲惨。
她拥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一个可爱的孩子,但她不满现状。
她渴望有一个跟她灵魂相契的肉体,能够读懂她的心思和欲望。
与Mikey的相遇便成了她认为的救命稻草。
她紧紧抓着不放,不惜为此偷丈夫的私房钱,就是为了给Mickey购买昂贵的生日礼物。
弄巧成拙的是,昂贵的生日礼物以及对丈夫的背叛却给Mickey带来了千万种负担,也让Ginny从此陷入了癫狂失控的状态。
凯特对Ginny的情绪把控得特别精准到位,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她都做得特别好,当之无愧的影后。
本片随着人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激昂情绪,观众的心也被剧情和表演所带动。
电影开篇虽然采用了贾老板的画外音作旁白,但一点也不枯燥和突兀。
故事情节很快进入事件发展,调动观众的注意力,让人全程跟着人物的情绪表达走,没有一丝一毫的分心。
无论从表演还是剧情上来说,都十分抓人。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本片还有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它的光影处理。
在Ginny生日那晚,感到头痛的Ginny回到幽暗的房间里,躺在床上小憩。
Carolina走进来想和Ginny聊关于自己对Mickey的喜爱以及寻求Ginny的建议。
在这段Ginny和Carolina的对话中,电影用强烈的红蓝色霓虹光进行反打。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了上一年的大热片《LaLaLand爱乐之城》,在高司令和石头姐回到住处,在享用晚餐时,那道幽暗的绿色霓虹光抚摸着各自的侧脸,而另一半脸,藏在黑暗中看不清晰。
这跟浪漫诗篇《天使爱美丽》里的光也很像。
但《Wonder Wheel》和《LaLaLand》的这道幽暗霓虹光,除了展现出美丽外,还透露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和绝望。
而在一场浪漫的风雨后,躲在车内的Mickey和Carolina,透着车窗玻璃上的雨滴,黄昏的阳光照耀在他们的脸上,金黄灿烂,温暖和煦。
伍迪艾伦真的特别会说故事,他仅仅利用了这么些简单的空间场景,便把这样一个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他的伟大之处,不仅是你们所能看到的剧情上的伟大。
他把上个世纪的象征性地点、人物、习俗等带进二十一世纪,他让我们见证的过去的种种,他跟我们一起同欢乐、共缅怀。
他把欢乐和思考带给我们,把痴狂和痛苦留给自己。
他是电影界中的哲学巨人,是生活中的滑稽艺人,是艺术家也是精神病。
九点多最后一场《Wonder Wheel》放映结束以后,他来了。
他被贾老板和凯特各自搀扶着,他满头银发,站在幕布的旁边。
他感谢所有到来观看首映的人们,也感谢第55届纽约电影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他说:“Without you guys, we can not make this happen. Thank you all. 没有你们,我们将无法完成这部精彩的电影。
”说完,我便潸然泪下。
我多么不希望看着他老去,他在我心里仍然是那个无厘头有活力的搞笑老头。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你,我们将会永远不知道生活的乐趣与意义。
这个世界,感谢有你,最好的伍迪艾伦。
象征、符号和人物(symbol & personnage)三星半,半颗给肥温的超焦虑神演技,焦虑地我都在电影院里坐不住了这个角色简直太适合她了!
一个对自我身份不能认同的、在内心总是要依赖外界才能完成自我认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生活困难的不断增多而遭遇越来越多的纠结,她们总是想“逃离”,逃离遇到的困难、逃离自己不断逝去的青春、逃离自己离当初设定的那个“自己”越来越远的遗憾,她们以为离开此地、开始新生活就可以摆脱一切困难,其实恰巧是她们内心无法自我认同、力量又不够强大去改变,所以才将视线转移到外界,以为所谓的“爱情”、一个“完美的情人”,将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带自己逃离眼前这个“烂摊子”。
其实她们也并不是爱这个人,而是渴望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从女主第一次和男主在海滩边偷情时叙述自己的过去就可以看出,男主突然从镜头旁闪进画面拥吻她、打断她,而她本应该是看着对方说话,这个镜头揭露了她其实并不在意和谁说,她只是想说给某个人听。
再看电影海报,女主身后窗外的巨大摩天轮象征一个童话般美好的想象世界,可是她却被关在如铁笼里一般动弹不得。
然而关住她的并不是她的婚姻,而是她自己。
而男主的身份设定也非常用心,海滩就需要有救生员,他坐的高、看得多,每当海滩发生险情,他就前去救援,可是救生员也只能救人水火,却无法陪生还者回家继续生活。
灯光全片的打光都带着魔幻的色彩,处在幻想中的肥温,背后总是顶着一个温和到不真实的桔色光,连发丝都散发着圣母的光泽,然而一回到现实、面对她老公,灯光就变得黯淡无光,甚至在后半段和女二对话时会突然变成深蓝色异域的灯光气氛,二次加深人物此刻的内心感受。
叙述 & 对话 (narration & dialogue)从《安妮霍尔》开始,伍迪艾伦的片子就执着于主角突然出境开始对镜头直接叙述,仿佛是带观众采访剧中人的评论记者。
而这次干脆从一开始男主就大大方方以旁白的身份对观众讲起他遇到的故事。
(我更愿意相信这个男主多少映衬出伍迪艾伦自己的性格特征:一个深谙如何勾引这些在现有生活中不尽如意的女人们,只要说她们没有听过的旅行、和她们聊她们幻想过的梦想,并且给她们一个仿佛可以拯救于现实困境的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并且最重要的是在该“甩锅”的时候发一张“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却愿意如此真诚地告知你我的真实感受”的好人牌......看到这真的是很气愤)。
对话多而深向来是伍迪艾伦的优势,往常他擅长赋予对话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本片的配乐又重现了这种小资情调、vintage的风格),而这次他却将一个离婚、再婚、穷困到偷老公床下的小金库去给情人买生日礼物的社会底层中年妇女的内心世界通过叨逼叨的对话淋漓尽致地塑造出来;相反的,对话一多,镜头语言再运用不佳,又很容易被人吐槽成戏剧腔,这也是伍迪艾伦每次剧本游走边缘的境地,对话要么给电影锦上添花,要么拖镜头和情节节奏的后腿。
总结来说,本片对女主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成功,尤其肥温的神经质表演极其到位,让人抠爪挠心。
但老伍迪的片子向来善于刻画人物内在故事(小情节)多于外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大情节),所以如果你不好探究精神世界这口,可能会觉得本片神烦而又些许平淡。
PS最后,想对剧中的女主说几句:其实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要寄希望于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外部世界,不要幻想有人来救自己,无论多难,勇敢地面对自己,学会泰然自若,哪怕是失败的、悔恨的、无法再成功的自己,就接受她现在的样子!
哪怕用一整年的时间只是学会不再评判自己......自我认同后,你会发现你有力量去处理外部的纷繁困难了。
最近思考的情感忠诚度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的回应 还有性爱的自由 我们总期望着得到更多的专注度 但当遇到不那么相爱的人专注度会变成一种拖累 人这一生只会有一个人进入内心 往后遇到的所有人都在在找寻影子 我感受的躯体之欢也是影子的一部分 电影光线的改变在人脸很棒 柔美的暖光到冷白的月光 夏季到来时候有很多期待 即使一尘不变的日子也会多一些戏剧性 回到生活的常态就和日出后的夕阳一样 归属感里带有一丝惋惜 觉得背叛生活的人内心应该收到更多谴责 在深爱的人里也会有很多诱惑 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一场梦 我很佩服能描述梦的人 他们不仅有做梦的ability 还有能表达梦的memory 不能记住梦是人在那里呆久了会迷失 忘记醒来后的呼吸 肌松药也就是这样让你安静做梦 有时候在经历波折会希望生活回到正轨 很符合我的性格 而在回到生活的平行轨迹很微弱波折你会思念那一段波折却未完成的生活 我们在追寻另一半未完成的事情的时候会忘记当下 能理解到你之前对于过往的无奈 回头去看习惯归于平静生活其实本质是内心在那一个人爱过后形成的底色不再容得剩下的颜色 (看伍迪艾伦会找到2016年爱你的感觉)
蓝色茉莉的歇斯底里,伍迪艾伦电影一贯的文艺渣男,还有Storaro亮眼的色彩,算是小老头这几年整体观感比较不错的片了
在woody allen的片子里肯定排倒数了
没啥新意的鸡毛蒜皮,结尾还不明不白。
舞台剧版狗血故事,话唠撕逼一堆,无非是说女人指望爱情拯救自己这件事,是靠不住的
一开始有些沉闷,感觉絮絮叨叨的焦虑紧张的女版伍迪·艾伦开始了表演。后来越来越有意思,1是人物的互相影响以及大量的对话实际上是非常难写的,你得让角色表演出来自然,还得蕴含你的意思。他老人家写对话真是太厉害。2一开始觉得比较单纯的剧情,走向那么低沉、痛苦,不知道谁应该负责人,不知道生活怎样会一直向下走。3光线随着对话、心情等变化,黄色、蓝色很突兀的交替,真是非常好玩的设想。并不蕴含特别高超的技巧,但却是是一个电影行业老法师的游戏。她家里的几个镜头是长镜头,很厉害,也很有舞台感,也极考验演技。温斯莱特演得真好!贾老板还行。
在纽约看一场伍迪·艾伦,心愿达成。怎么讲呢,故事核心和架构回到了八十年代对于爱情荒诞因果性的探讨,情绪上一如《蓝色茉莉》歇斯底里给人压迫,但是明显感觉到的是一种犀利和锐意的缺失,从整体来讲我个人感觉一般。霓虹灯下燥热的Coney Island,从镜头美学角度还是非常迷人的。
没什么好说的,这片子就这样吧......Woody Allen21世纪以来这种爱情小品确实比上世纪那些深刻自我剖析的纽约都市小品差了点意思,不过能看还是能看的,毕竟整个框架和风格摆在那。经过《朗读者》和这部我再次确定肥温有种能在贵妇和村姑之间来回无缝切换的气质,JT唱歌还行,在电影里就有点太嫩了。结尾意料之中,又是人性与爱情的斗争,按老头子的作风我还以为会加上一声枪响,可惜没有。又见这种手持晃动跟随演员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矛盾的镜头,只能说他的电影里有些变了,有些一直没变。
伍迪艾伦不行了
电视剧风(melo)drama。
贾老板的表演简直是灾难……SNL入戏太深吗……
总有松垮疲惫陷入重复的那一天。
非常耐人寻味的爱情剧情片 运用色彩和灯光轮流映衬气氛 一如歇斯底里的女主追求的爱情忽明忽暗 在错误中活着并期待有个人对你的爱情能够强大到拯救你的生活是不切实际的 一如片名“摩天轮” 看似梦幻美好 但总要再次踏上地面
爱到扭曲,歇斯底里。整部影片都在玩火,玩火的少年,玩火的少女,玩火的少妇,玩火的浪子,玩的都是欲望。电影留下了淡黄色的光晕,仿佛一道残阳打在肥温的脸上,身后是静止的摩天轮。
游乐场中的包法利夫人,一地鸡毛下的魔幻时刻。
Kate这种程度的表演连个提名都没有?
去奥地利的飞机上看的,看得昏昏欲睡
光影大胆,摄影值得提一提的。他电影里每一个失心疯的老女人都是米亚法罗。
以为又是一部“another woodyallen movie”(虽然确实也是),但相比近年之作竟意外觉得还可以。这部暂且抛开了中产阶级的精致虚伪,转而展现一个绝望边缘的底层女性,被一次意外的生活浪头抛起又跌落的过程。剧本工整节奏紧凑,凯特的表演虽略显用力,但剧场范儿十足,过瘾。
有意思
真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