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精彩的一部电影,内含非常多电影彩蛋。
在85年那个好莱坞时代,电影将前两部美国边缘化的乡村故事搬到了文化影响力的中心,毫不吝啬地揭发了一个混乱的时代,和生活在这种光鲜城市中的边缘女性的生活。
曼森这样的连环凶手们,马丁电影的暴力与混乱,银翼杀手的阴郁与魔幻色彩,生养于这种环境中对风气视而不见、暴力执法的警察,黑色电影中不折不扣的落魄侦探,《驱魔人》对上帝怀疑的论调。
在这样的环境下清教徒们的反抗显得微弱又可笑,他们反对电影,但这样糟糕的环境又不是电影创造的。
就像家长反对游戏和短视频一样可笑。
在阴暗环境中担惊受怕的人们的生活不是电影创造的,而是更大的环境。
另外,虽然女主在《珀尔》中演技的高光时刻非常亮眼,但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内容比前作更加精彩,剧情铺设谜题与主线深深环绕、徐徐展开,故事比珀尔更加复杂,但也很好地刻画出了马克辛的形象和她的生活背景。
她从来不是猎物,而是将权力和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将凝视反过来利用的勇敢的女人。
虽然恐怖电影的逻辑略显梦幻,不可能达到和现实一般的细致,但光谈电影的戏剧效果也是在众多作品之上的。
音乐、场景、服化道、摄影都是上乘佳作。
唯一的缺陷就是高潮部分,稍微不那么降至我觉得电影平均分都可以多上2颗星。
很多人对这部影片打高分却做着相反的事情,理解人们评价这部电影时的心理,它其实是人们心里的“凭什么?
”它其实是主角始终重复的一句话“我值得更好的。
” 如果人们像她一样,有才华有决心,有动力有欲望,她还有颜值,任何人会甘于平庸,或者说不能以自己喜欢的事情,赚取金钱名气?
马克辛擅长表演,那么她心里一直闷着一股气,凭什么她得不到机会?
不能脱颖而出?
机会还是太少吗?
是竞争太多吗?
喜欢她的人太少吗?
一位像马克辛这样的人,她无法得到跑车得到奖赏得到赞誉是无比痛苦的,她需要的是“更好”而不是“最好”,普通的生活无法另她满足,如果她需要像赚取跑车一样赚取面包,竞争奥斯卡一样竞争职位,那么她就没有得到“更好”。
如果大部分打出马克辛高分的人认为“更好”可耻,无面包何不吃馒头,那么她既不懂马克辛,也不懂自己。
没有太大惊喜,没有太多期盼,没有太多新意,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此片虽然作为终章,但对比前两作来说,成片效果只能算得上是相当平庸,无论是故事和反转都没有前两部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只不过是用了个很牵强且站不住脚的好莱坞连续凶杀案为背景讲了个女主的励志故事罢了,在影片中除了把女主更加描绘成一个猛女形象以外,似乎在人物形象上也完全没有深入挖掘了,我看不到女主从一个色情片演员变成恐怖片大明星的完整成长曲线,种种问题导致了看完后没有什么特别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属于是看完就忘的这类型电影。
剧情讲的是女主在初代的农场惊魂事件的几年后,她意识到自己的年龄逐渐增长,很快恐怕不能继续出演色情片了,便打算去好莱坞拍正经的电影,开辟新的人生赛道,事情进展的相当顺利,她很幸运的得到了一个恐怖片女导演的赏识,拿到了她指导的最新恐怖片的女主角,她非常高兴,不过随即麻烦开始找上门来。
女主发现有一个私人侦探在不断的跟踪与偷拍她,并且那个侦探还知道女主在初代所经历的农场事件,他还借此威胁女主让她去找自己的雇主,否则就把女主杀过人的事情公之于众,断了女主的演艺生涯,女主从不轻易屈服于人,果断的拒绝了私人侦探的提议,还把他给打了个半死。
私家侦探的雇主其实是女主的爸,因为他爸是虔诚的基督徒,对不加内容限制的好莱坞十分抵制,认为好莱坞是撒旦派来人间洗脑大众的工具,所以他一直在猎杀出名的女星,有不少女星都惨遭他的毒手,当他看到自己的女儿也打算“误入歧途”后,他便想把她抓回来举行驱魔仪式,他才雇佣私家侦探全程跟踪女主的,此外他还把女主身边的影视圈好朋友也慢慢的全部逐个杀害了。
私家侦探被女主羞辱后恼羞成怒,决定要把女主给干掉,但被女主侥幸逃过一劫,女主看到自己身边的好友慢慢的都死于非命后,终于不忍了,把自己曾经杀过人的事实和侦探的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经纪人,结果经纪人比那个私家侦探还狠,听完女主的诉说后,二话不说就拉人运用计谋把私家侦探给逮住了,并将其直接压扁在废物处理站里。
女主也决心去会会这个私家侦探的神秘雇主,到达侦探先前给的地址后,她惊奇的发现神秘雇主居然就是自己的爸,他爸把杀人和抓他的原委告诉了女主后,就把女主带到了驱魔仪式现场,准备找信徒把驱魔过程给录下来,好在调查这起连续凶杀案的警察其实早就盯上女主了,所以一直在背后偷偷跟着女主,所以这两个警察拿着枪闯入了驱魔现场,和一众教徒展开了枪战。
最后女主趁乱逃跑,帮警察一起打击这些教徒,最后一枪爆了自己老爸的头,事件过后,女主因为一举消灭了困扰好莱坞几个月的连环凶杀案而被众人所熟知,直接出道即巅峰,登上了神坛,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好莱坞新人一跃成为新晋恐怖片女王,影片结束。
在剧情介绍部分,我个人如果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欢迎各位友邻在评论区指正!
虽然故事很短很简单,剧情或许莫名其妙有些枯燥爽片爽得不够彻底。
但导演十分清晰露骨地吐槽了一个或许已经快要被遗忘的事情: 美国家长音乐资源中心(PMRC)在1985年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无语操作。
这里的背景知识我就直接引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1985年对于美国形成现有的饶舌和摇滚音乐督导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在一些精英人士的发起和参与下,成立了一个叫“家长音乐资源中心”(The Parents Music Resources Center,以下简称PMRC)的民间组织,其目的是为家长们对自己子女所听的音乐提供必要的公共信息。
时任美国参议员的阿尔·戈尔(后来担任克林顿时期副总统)老婆蒂珀·戈尔为11岁的女儿买了Prince的唱片《紫雨》(Purple Rain),发现其中有色情的歌词,她担心这样的音乐会对少儿产生不良影响。
后来她知道,一些别的家长也有同样的担心。
她们决定一起为此做些什么,于是便创立了PMRC,最初的参与者中有不少是像蒂珀·戈尔那样的社会名流,如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和白宫幕僚长的贝克(James Baker)的夫人苏珊·贝克(Susan Baker),华盛顿特区管委会主席那威尔斯(John Nevius)的夫人萨丽·那威尔斯(Sally Nevius)等人,她们被称为“华盛顿夫人们”。
PMRC建议,为了便利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唱片应该像电影那样实行等级区分和标明,并且要求,歌词应该印在唱片套上,有粗俗内容的唱片必须放在柜台下,而不是公开展示,必须向无线电广播台提供包括歌词的乐谱,等等。
PMRC还出版了一份叫《每月通讯》的定期刊物,向60多家音乐公司和向全美广播协会、全美唱片公司联合会等发出了有关要求督导饶舌和摇滚音乐的信件。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争执终于被提交到国会参议院举行听证。
1985年9月19日参议院举行关于“色情摇滚”的听证,这可以说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媒体广为报道的一次听证。
这件事在国会受到重视,与PMEC中那些活动能量可观的“华盛顿夫人们”应当有相当大的关系。
参议院的听证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调:这不是政府对大众文化的干预。
参议员约翰·丹福思(John Danforth)表示:“听证的目的不是为(唱片业)立法,……而只是为讨论(“色情摇滚”)这件事提供一个论坛,为的是让这件事为公众知晓,进入公共领域,……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关注。
”在听证会上,有四位参议员发了言,PMRC和唱片业的多位代表各自表明了立场,最后还请一些专家教授和心理学家就音乐对人的行为影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听证后,PMRC 得到全美家长和教师联合会的支持,并于1985年11月1日与美国唱片公司联合会达成了一个协议。
这个协议规定,在自愿的情况下,出版公司应该在唱片封套中印出歌词,磁带例外(因为印刷空间有限),但也应标有“歌词可见唱片”的字样,有色情内容的唱片还需标明“家长须知:此唱片有暴露性歌词”。
(https://star.news.sohu.com/20120522/n343766158.shtml)PMRC 列出了 15 首他们认为最离经叛道的音乐,俗称“Filthy 15”。
这里面的音乐包含了性、暴力、虚无主义等被视为异端的元素。
这就是电影开头部分的那个list,上面的名字包括麦当娜、AC/DC 及Prince(戈尔女儿当时听的就是他的《Darling Nikki》)等传奇艺人的作品都在其列。
法庭传唤十分漫长,包括John Denvor,Twisted Sister以及Frank Zappa等音乐家纷纷出席。
面对来自PMRC莫名其妙的提问,这几位都面不改色思路清晰对答如流。
PMRC当然没有料到唱着这些所谓"色情"歌词的人能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而电影里也有一幕是一个金发男子在出席法庭,那就是Twisted Sister主唱Dee Snider经典的传唤一幕。
Twisted Sister 的歌曲"Under the Blade"被PMRC解释为虐待束缚和强奸,PMRC指责这首歌宣扬暴力。
Snider则指出"Under the Blade"的灵感来自乐队成员的手术,讲述了他想象中的人在接受手术时会经历的恐惧,并宣布"这首歌中唯一的虐待狂、束缚和强奸都在戈尔女士的脑海中。
"他进一步表示:"戈尔女士找到的虐待和束缚,任何在寻找外科手术参考资料的人也会找到。
"Snider总结道:"保护我的孩子的全部责任落在我和妻子的肩上,没有其他人能够为我们做出这些判断。
"最诡异的就是80年代,很多家长把自己孩子的行为完全归结到他们听到音乐身上。
1984 年,19 岁的 John McCollum 躺在床上自杀身亡。
一年后,18 岁的 Raymond Belknap 和 20 岁的 James Vance 也做出了自杀行为,James Vance 没有当场死亡,但留下重伤。
很多重金属乐队都被牵扯进了这些自杀行为当中。
John McCollum 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听了 Black Sabbath 乐队的"Suicide Solution"才自杀。
他们觉得歌里有隐藏的魔鬼之音,如果倒放歌曲,会听见鼓励听众“拿起枪来射杀”的话音。
1985 年的两起自杀行为则指向了 Judas Priest 专辑《Stained Class》中的《Better by You, Better than Me》,这首歌被认为教唆听众自杀。
Black Sabbath 和 Judas Priest 因此而被传讯到法庭。
(“警告父母,专辑内容不雅”,音乐里的“脏东西”真的应该为青少年行为负责吗?
)这种更加莫名其妙的什么隐藏的魔鬼之音,倒放音乐之流,欲盖之罪何患无辞。
这对歌词的束缚可一点不难理解,就跟你想在哪些平台发声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关键词才能发得出来。
有话不给说这事儿安到音乐家身上能活活把他们气死不可。
更加愚蠢的事,既然有了所谓的脏标,
作为一个未成年,你昨天听的Prince今天得经过父母同意才能听,或者得在父母监护下才能听。
我去,如果我17岁到时候谁告诉我megadeth,black sabbath得我爸妈答应我才能听,我能恨不得把他家给拆了。
而且这个标志可以说是给广大青年来了个清晰明确的专辑索引。
就像禁毒法令无法确保100%的禁毒,父母管教宽松的孩子这下开心了,以前还得听了才知道哪些歌的歌词不大对劲,现在看看封面就知道该买哪些专辑了。
在不少地方,脏表反而像是个指引,很多贴标唱片销量远超其他唱片。
感谢PMRC!有了这个背景,回到电影里,女主的父亲和一干手捧相机的白衣信徒,自命不凡的认为自己是在给被好莱坞/流行文化"侵蚀"的孩子们"驱魔"。
录像带里的玛克辛是纯洁的象征,现在的女儿是被邪恶腐化的结果。
我们最终看到的父亲之所以会这么认为不是空穴来风。
当没露脸的父亲隔着窗户看着自己的女儿跳舞时,他觉得是这个社会造成了女儿现在的生活,气愤地拆了扶手。
他无差别杀掉女儿接触的各类朋友,有的身份或许下贱,有的则是个正经演员,无所谓,统统得死。
联想到PMRC,玛克辛就像是80年代代孩子,他们听着各类流行音乐有的或许粗俗下贱,有的或许还算不错,就像是玛克辛接触的各类朋友。
家长们处心积虑地彻底清除着这些音乐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而玛克辛父亲也不遗余力尽可能地多杀几个。
这才让最后的高潮部分相当合理。
父亲以及一干白衣信徒或许真的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这该死的社会已经被恶魔腐化了,只有自己才是能够拯救一切的救世主。
他们不相信警察,不相信法律,但愿自己的正义之心和意志能够扳回一切。
多么像80年代那些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懈努力的"精英家长"们,他们为了社会的正义可真不知是付出了多少努力。
父亲的结局大概是导演暴力化的情感表达。
他不二的努力,得不到女儿的理解,迎来的开瓢附赠一地西瓜。
女儿一枪散弹送走的不光是对家长音乐审查控制的最大讽刺,同时或许也是很多年轻人对这制度的典型看法: 不如没有。
警察还是最悲惨的,自始至终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得不到信徒的信任也得不到不同民众信任,卖命累得到处跑,生活在洛杉矶却从未到过好莱坞标志,最后落得个眼插十字架滚下坡的结局。
真不知是在同情80年代的警察两边不讨好还是在讽刺他们废物。
最值得玩味的还是自始至终玛克辛都喜欢往鼻子里塞粉这个行为。
从电影开头拧开鸭头,到女主手刃老爹,女主始终没离开过白粉。
那么在PMRC监管下的孩子们,他们有因此而真正受到制约吗?
父母对音乐的监管真的能有效遏制孩子们的行为吗?
父亲从玛克辛小时候起就再也没露过脸,自己到她沦为porn star才再度出现。
中间的时间里父亲去了哪里?难道不正是女儿成长中陪伴的缺失才导致女儿落的如此下场。
还好意思说是社会的责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玛克辛》作为X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
剧情逻辑不严密,人物塑造片面,缺乏深度。
反派角色的动机和背景故事缺乏新意,过多依赖嘴炮解释。
整体叙事拖沓,致敬和彩蛋虽多,但未能有效提升影片质量。
玛克辛角色在片中缺乏能动性和进化,未能给观众带来预期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出色,尤其是主角玛克辛的扮演者,她将角色的痛苦、挣扎和希望演绎得淋漓尽致。
其次,影片的画面风格冷峻而富有质感,阴暗的街道和破旧的房屋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有效地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
此外,影片通过玛克辛的经历,深刻探讨了坚持和希望的主题,展现了主人公在困境中不断抗争,最终迎来光明的过程。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奋斗的电影,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有力批判和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2星,相比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惊恐水平在线,第三部突然一下转变了风格,变成了文艺剧情片,恰似好莱坞往事。
第一部的风格是复古,第二部是追忆,都是比较纯粹的恐怖片。
第三部则想致敬太多老片,甚至想把80年代的那些新闻事件和时代元素都揉进来,整活太多,显得十分凌乱,甚至连给反派人物好好塑造的时间都没有了,最后草草收场,成了一部好莱坞追梦片,跟恐怖片的初衷南辕北辙。。
作为三部曲的收尾作似乎评价很低,但其实没有到很差。
这部可以视作偏向技术型的电影,导演不仅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好莱坞恐怖片领域的看法,包括其历史、手法、价值观、社会冲突,以及被挟裹其中的从业人员和观众所受到的影响;更将整部影片进行了模块化处理,亦即所有场景、台词、叙事都是开放性的,观众可以任意组合得出自己个性化的观感,这其实还是颇有难度的,因为你得同时保证每一种组合看下来都没有撕裂感。
从技术上来说,<玛克辛>做到了这一点,正如影片中导演借角色之口所说--这是对自己专业实力的证明;不过亦如OEM版与私人订制版的区别,普适性与独特性永远不可兼得,开放式结构会有损影片的个性化表达,因此这也是三部曲中“味道最淡”的一部,不关注电影技术只是想要看过瘾的观众就会觉得太平淡、有些无聊。
经过模块化的处理,实际上这部影片的剧情并非传统的导演/编剧作主,而是由观众--你--作主。
籍由观者自身的价值观偏向与心理喜好,你可以将整部电影解释为你心目中的故事。
因此 <玛克辛> 的剧情到底是什么?
对不同类型的观众而言答案也会有所不同:对进步主义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姑娘不择手段打破各种社会钳制最终功成名就的故事,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具有积极意义,情绪冲突是酝酿中的力量,肉体杀戮是被迫付出的代价,鲜血是生命的脉动,泪水是成功的喜悦。
恐怖来自于主角所承受的压抑。
对保守主义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纯洁的年轻人在欲望中堕落直至无可挽回的故事,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滑向深渊的陷阱,冲动情感的背后是道德的迷茫,暴力宣泄的结果是背负上罪孽,挣扎不过是苦难,尽头终究是地狱。
恐怖来自于主角本身的迷失。
对神秘主义者来说,他们看到是不可知的力量在人们世俗生活背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电影制品通过影像与概念如何打开人类意识的大门,迫使人们去探寻自己脑中黑暗角落所隐藏的事物并发现真实的自我;然后通过所获得的力量颠覆干瘪无趣的现实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比不敬鬼神更可怕的是甘于渺小。
对理性主义者来说,他们看到是规范的缺失造成了人类社会的扭曲与崩解,渎职与犯罪染污了社会,纵欲与毒品毁灭了个人;失去了客观理性能力的人沉溺于各自的主观精神之中,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最终不可避免的陷入相互厮杀,毁掉了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没有什么比失去理智更可怕的了。
玛克辛是自我解放的胜利者;玛克辛是被引诱的堕落灵魂;玛克辛是凡夫俗子的英雄;玛克辛是彻底疯掉的毒虫;一切都视乎观众想要她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什么角色;而每一种理解,都可以从影片的内容中找到支持,自行组装。
至于为何不给满分,因为它只是在技术上成功,却没有真正在整体上成功。
之所以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哈姆雷特>直击人类普遍的存在困境,且创作者完全消弭自身、纯粹作为旁观者引导读者指向那没有答案的问题。
而威斯特当然还没有达到莎士比亚的高度,因此不可避免也不可自抑的,向作品中注入了自己对生命的困惑,因此整部作品就只能被包裹在这一困惑的尺度中,无法向更高的层次攀升、或向更宽的界域拓展。
恐惧毕竟只是人类意识的一部分而已。
不过,导演的困惑恐怕也确实是失去信仰的现代人类的普遍困惑:拥有人生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如果活着就是不可避免的犯罪,那么人到底有什么指望?
正如玛克辛在试演中所念的台词:“这听起来可能难以置信,但是千真万确;我见过魔鬼;就像旧日鬼魅伴随着我;纠缠着我的梦想;把它变成梦魇;我感到他的力量在我里面;把我变成一种邪恶的报复工具;迫使我去做可怕、恐怖、残酷的事;不管百年前这里发生过何种恐怖它都没有结束;撒旦总会回来;要我为自己最深重的罪孽付出代价;活着的罪孽。
”这段独白即是导演的困惑,亦是整个三部曲真正的“恐怖”核心之所在。
导演、剧中主角、以及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都生活在这恐怖之中。
只有理解到这点,才懂得影片真正想表达的“恐怖”。
最后,自然,电影也不能给出解答,只是指向了夜空。
血浆和剧情紧张度不足,比不上前两部《X》《珀尔》,踩Dan和爆Tou倒是两个突出的镜头。
整体讲玛克辛从接拍成人片到转型拍恐怖片,进而成为大明星的故事,这中间离不开“夜行者”的“助攻”。
洛杉矶连环杀手“夜行者”接连害死玛克辛身边的朋友,还雇了一个私家侦探跟踪她,拿玛克辛杀死珀尔的旧事作要挟。
“夜行者”显然和玛克辛因缘匪浅。
以下剧透---“夜行者”捉住玛克辛,露出真实面目,竟是玛克辛的爸爸。
他已成为Xie教头目,还以Xie教教法要处置涉黄的玛克辛,幸得警察救助。
玛克辛掌握主动,擒住爸爸,提交警方,一举成名,爸爸倒成了“助攻”。
他轰掉爸爸的头颅,应该是幻想吧。
“我绝不接受,与我不匹配的人生!
”这句话是《玛克辛》里最主要也是最震撼人心的句子,也是《X》里最后玛克辛想拿枪反杀老年《珀尔》时所念出的句子,这是她的人生信条,也是贯穿玛克辛这个人物不可或缺的信念和力量。
《玛克辛》(MaXXXine)作为三部曲的终章,虽说没有《珀尔》(pearl)出来时的惊艳,延续了《X》的故事时间线,但也算是个合格的系列结尾,我打7.0分。
玛克辛 (2024)5.92024 / 美国 /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伊丽莎白·德比齐
《玛克辛》
《珀尔》 米娅·高斯的演技没得说,继上一部《珀尔》结尾的笑容出圈后,她在《玛克辛》里的表现也是极具张力。
除了在此系列三部曲之外,米娅·高斯还有在《马柔本宅秘事》,瓜达尼诺版《阴风阵阵》等不少恐怖片中亮过相,说她是当今时代的恐怖片女皇之一也是当之无愧。
珀尔 (2022)7.52022 / 加拿大 新西兰 美国 /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大卫·科伦斯韦
《珀尔》结尾
《马柔本宅秘事》米娅·高斯
马柔本宅秘事 (2017)7.62017 / 西班牙 美国 / 剧情 惊悚 恐怖 / 塞尔希奥·G·桑切斯 / 乔治·麦凯 安雅·泰勒-乔伊 A24走的路线一直独特,选材奇特,敢写敢拍,它们的电影我一直很热爱,《遗传厄运》《瞬息全宇宙》《它在身后》《女巫》等这些立意独特,角度新奇的电影也均出于A24这个公司
导演缇·威斯特热爱复古系的恐怖风格,固《X》系列三部曲均发生在上世纪的美国,而《玛克辛》更是致敬了不少上世纪的恐怖片因素。
而这篇影评我想来谈谈关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背景和细节
X (2022)6.32022 / 美国 加拿大 / 悬疑 惊悚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詹娜·奥尔特加一、“夜行者”的原型——理查德·拉米雷斯 美国上世纪70-90年代正是一个连环杀手横行的年代,“美国最聪明的杀手”泰德·邦迪,“食人魔”杰夫瑞·达莫,“小丑杀手”约翰韦恩盖西等均是那个年代的连环杀人魔,美国也热衷于用纪录片记录他们的故事,如奈飞的纪录片《与杀手对话》系列,也喜欢以他们为原型拍入各种恐怖片,如《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极端邪恶》等原型是泰德邦迪,《我朋友是杀人狂》和2022年小天使伊万·彼得斯饰演的《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原型是杰夫瑞·达莫,而本片杀人狂的原型“夜行者”理查德·拉米雷斯也是《美国恐怖故事1984》(美恐第九部)里的杀手原型。
就连本片一直提到的惊魂记鬼屋里的杀手本身,也是以爱德华·盖恩为原型。
泰德·邦迪
《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
怪物:杰夫瑞·达莫的故事 第一季 (2022)8.12022 / 美国 / 剧情 惊悚 传记 犯罪 / 詹妮弗·林奇 帕里斯·巴克利 克莱门·维果 格雷格·荒木 卡尔·弗兰克林 / 埃文·彼得斯 理查德·詹金斯 理查德·拉米雷斯,是一个在夜间潜入受害者家中,把成年的男性射杀或扼死,再把女性和小孩暴力强奸、杀害再肢解,并且在他们的身上或家里留下一个倒五芒星的标志,他的受害者并无特定群体,也让当时的警方对这样一个无差别杀手束手无策。
理查德·拉米雷斯 他在供认时也说,他喜欢在杀完人后播放AC/DC的唱片,AC/DC是澳大利亚的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而他最喜欢的是其中一首《夜盗》(Night Prowler) 被抓后,经过4年的调查审判,理查德·拉米雷斯43项罪名成立,其中包括盗窃、强奸、鸡奸……以及13项谋杀罪,他被判处死刑。
但由于美国当时的死刑制度,他排队等了很多年也没等来轮到他执行死刑的那天,他最后死于肝功能衰竭离世。
那个时代的连环杀手似乎总是有很多的女性追求者,和泰德·邦迪在狱中与一位身为记者的女粉丝结婚相似,在狱中时,一位疯狂的女粉丝给拉米雷斯写了75封求婚信,拉米雷斯最后决定与她结婚,两人在圣昆丁监狱完成了仪式。
二、上世纪摇滚乐 《玛克辛》开头几分钟的新闻片段里提到《紫雨》这张专辑,甚至放出了一个画面是摇滚乐的排行榜单,有黑色安息日,AC/DC,克鲁小丑等知名重金属乐队,那个年代的摇滚乐队体现的精神有很多前卫的因素,标志性的爆炸头长发,瘦身牛仔裤皮裤,而且那个时候的摇滚乐歌词唱出了很多美国青年的心声,象征着自由,不受控制,随心所欲,极其贴合当下美国年轻人的心理,很大程度的表现映射了当时美国80年代的当下背景和潮流。
三、恐怖片女皇和八十年代的恐怖片 玛克辛和里昂的对话中,谈到了四位明星。
首先是在恐怖片界极具地位的尖叫女皇杰米·李·柯蒂斯,1978年的《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系列让她一举成名,并在出演了多部恐怖片后被热爱恐怖片的影迷赐予“尖叫女皇”这个称谓。
第二个约翰· 特拉沃尔塔,1976年出演了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经典之作《魔女嘉莉》(Carrie)改编自恐怖小说大王斯蒂芬·金的小说《Carrie》。
第三位,黛米·摩尔是出演了1982年的《寄生魔种》(Parasite)。
第四位波姬·小丝,虽然我对她的印象并不定格于恐怖片,但她在小时候出演的《甜美爱丽丝》里的小女孩惊艳了众人。
杰米·李·柯蒂斯《月光光心慌慌》
月光光心慌慌 (1978)6.81978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约翰·卡朋特 / 唐纳德·普利森斯 杰米·李·柯蒂斯 至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正是连环杀手盛行的时间,相应的当时的美国恐怖电影多以连环杀手为主,与本片发生的时代背景相合。
如1984年上映的《猛鬼街》穿着破毛衣,带着手套,全身被烧焦只出现在梦中杀人的杀手弗莱迪,是当时备受欢迎的恐怖片杀手形象。
以及《月光光心慌慌》系列的杀手迈克尔·麦尔斯,都是当时美国年轻人中极受欢迎的角色。
迈克尔·麦尔斯《月光光心慌慌》
弗莱迪《猛鬼街》
猛鬼街 (1984)7.41984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韦斯·克雷文 / 希瑟·兰根坎普 罗伯特·英格兰德三、蒂达·巴拉 玛克辛在一颗星光大道上的星星上踩灭了香烟。
这颗星星的属于蒂达·巴拉(Theda Bara)是美国的一个默片演员,她常在电影中饰演性感的媚妇之类的角色,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她活跃的年代是《珀尔》的年代,在《珀尔》中当时电影院里播放的也是她的《埃及艳后》。
蒂达·巴拉四、《惊魂记》与希区柯克 《玛克辛》片中提到了1960年希区柯克拍摄的《惊魂记》的取景地,那个阴森森的大房子,片中的杀手由于儿时受到他病态母亲的虐待,压迫等的影响,在母亲死后因为精神分裂症一直在自己和母亲两个角色中切换,不时穿上母亲的衣服戴上假发,用母亲的行为习惯思考并行动,在作为“母亲”时杀了入住《贝茨旅馆》的女主玛丽莲,又在变回自己时不知所措,处理“母亲”犯下的后果帮助藏尸,最后被捕。
而《惊魂记》杀手的原型是爱德华·盖恩,据传从小被母亲精神身体折磨,后面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且家中有很多人体制作的家具和用品,且曾经套着人皮在晚上出门散步,被捕后判为精神分裂最后在精神病房中死去。
《惊魂记》杀手 而《玛克辛》中玛克辛在经过《X》后,对老年的珀尔有很深的阴影,这与《惊魂记》中“住在房子里的老奶奶”不谋而合,以至于玛克辛在看向房子时看到的不是《惊魂记》中的母亲,而是给她留下很深阴影的老了的珀尔。
至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我很喜欢的悬疑片导演,除《惊魂记》外有很多很经典的悬疑恐怖片《迷魂记》《电话谋杀案》《夺魂索》等,特别是《惊魂记》在女主被凶杀的那段,不停转换的蒙太奇剪辑更是仍然到现在都在被不停的模仿和致敬。
惊魂记 (1960)9.01960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安东尼·博金斯 维拉·迈尔斯
《惊魂记》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在《玛克辛》结尾的时候,伊丽莎白白德说玛克辛一头金发像希区柯克的女主角,因为希区柯克一直热衷于金发的美女,在他的电影中女主几乎全部都是金色头发的美人,只能说这个点确实运用的恰到好处。
五、铅黄电影 本片中运用了很多铅黄的元素,如杀手只拍出部分身体,在后面揭示前没有完整人像。
铅黄电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意大利开始逐渐兴起,它的代表元素是强烈鲜明的颜色,血腥暴力的镜头,从不完整露面在镜头里极其神秘的杀手和总是作为受害者美丽女人。
而提到铅黄电影,就不得不提达里奥·阿基多,这个在铅黄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男人。
他的作品《夜深血红》《阴风阵阵》《摧花手》等都在铅黄电影里占着足够的分量和地位,也让他在铅黄电影的领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阴风阵阵 (1977)7.61977 / 意大利 / 恐怖 / 达里奥·阿基多 / 杰西卡·哈珀 斯蒂芬妮娅·卡西尼
《阴风阵阵》阿基多
《阴风阵阵》阿基多 而《玛克辛》里杀手拿刀的画面,特写的黑色手套,就像阿基多的电影《摧花手》里利落惊艳的女杀手,不难想象这是对的《摧花手》的模仿和致敬。
摧花手 (1970)6.81970 / 意大利 西德 / 悬疑 惊悚 恐怖 / 达里奥·阿基多 / 托尼·穆萨蒂 苏茜·肯道尔
- 《X》系列最开始就是以性为主要因素的血腥恐怖片作为噱头宣传而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但也因为观众的期望值太高,导致在《X》出来后由于达不到期望而不禁让一众恐怖片爱好者大失所望,但随后公布的系列第二部《珀尔》却是口碑炸裂,反响热烈,特别是结尾珀尔用力的似乎用生命在笑的笑容,被无数影评号挂为讲解此片的封面,而随后公布的系列第三部,也就是终章《玛克辛》更让无数人期待其上映。
一年一部,追着整个系列看完后我的感觉是:意犹未尽,不希望它结束,我还想看到更多关于她们这个系列的故事。
还不如《珀尔》,x拍了三部,看到最后似乎也就是想致敬下(或者讽刺下)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但所谓的个人成名纪却都被索然无味的夜行者连环杀人事件抢去风头,搞得里外不是人。顺带,洛杉矶作为202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正好本片也是好莱坞往事,看样子六七十年过去也没啥起眼的变化。
作为三部曲的结尾是极其不合格的,太失望了。不管是《X》《Pearl》还是《Maxxxine》都表达的相同的内核,虽然表现手段不一样,但是也都在反应这三个时代中的元素和现象,以及大家的疯狂。但是既然是恐怖片三部曲怎么会做到让这部如此的无聊且不恐怖的程度呢?一百多分钟讲了一个极其简单又无聊的故事,你说悬疑?可是真的很好猜不是吗?人物也不够立体,Maxine本身的人物弧光是《X》里给的,这一部并没有增添什么,其他角色的人物就更是难以立住。最喜欢的是开头Maxine踩蛋那里,之后其实就可以出字幕结束了。但还是要说Mia真的天生就是做演员的命!如果说好莱坞是个巨大的邪教组织,其实也可以直接说人类本身就是一个邪教组织。
非常一般,几乎没有什么亮点,对比《珀尔》,女主身上那种劲劲的、癫癫的味道荡然无存,这是最让人失望的地方。故弄玄虚其实bug一堆的故事也并没有什么值得多品咂的,女主身后明明有这么强力的经纪人,却表现出一副身不由己任人宰割的样子,着实让人无语。更难以接受的是真凶露脸后的一系列“神操作”,导演兼编剧的水平实在堪忧。
2.5 / 三部曲一部比一部差:到了这部既没有了《X》那般摇曳摆荡的叙述热情,也没有了《珀尔》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高潮到来之前,故事的双方力量交锋从未有效,而影像制作逻辑的对立关系在先前也从来没有被讨论过。因而我们既看不到“宗教制作他的电影”,也看不到“好莱坞其实是一种宗教”。多个概念层在一板一眼的叙事节奏中愈发支离破碎,除了女性故事的踩点给分之外实在看不到更独特的表达。
3.5,三部曲里面唯一能看的
比前二部好看,刚开始夜行者连环杀手剧情就比较吸引人,没看过前二部的直接稍微看下第一部再看这部就行了,第二部完全没必要看。
让高妹来也无法掩盖导演角色的欺骗性。并不是把血腥尸体人头还有特效化妆放出来,就叫做致敬邪典。如果邪典真的还有无穷魅力,那也是一种属于21世纪的着魔。又是仅仅在堆砌无数符号(谢谢片尾曲让我听到这么高频的betty davis, 也谢谢片头引用,但她本人想必不会有类似感谢的想法),试图用家庭叙事的部分做一种权力迭代的隐喻,也是讨好相过重啦,其实故事框架是挺有做头的,老爸一出来就很完蛋。
其实应该致敬恐怖电影的内在律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偶尔的血浆部分还可以,其他的有点一般。大概是因为过分追求 retro 的风格而反而有些无趣了。
时间会证明mia goth的伟大
就这两年一众导演纷纷在拍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好莱坞片场往事这点恐怕已经是让观众的阈值越提越高,在前两作已经铺好如此反叛而鲜活的心理惊悚路线下这一三部曲的终章则呈现出全面保守甚至流于庸俗的靠爹上位,玛克辛也终于成了她第二部中最厌恶的金发妞形象,这泼天的流量米娅高斯要是没接住才罔顾了缇威斯特一手将其捧上新恐怖女王的宝座(真是戏内外紧密互文了)。就像在片场一口咬下的苹果里流淌的是一眼穿帮的红色颜料,下一秒灯光亮起就是直接抹脸上一般的亡羊补牢,所有围绕于好莱坞名利场的花边新闻都在进一步地服务于背景里亚文化的兴起所推向的最后一场邪教弥撒的狂欢戏,而阴暗的过去只会被抹除于大明星的光环之下。
恐怖片的开篇经常出现的无人小巷里金发女郎被杀人狂追杀,在这里就成了玛克辛拿手枪让杀人狂suck it,踩爆蛋蛋的尖叫。
很勉强的三颗星,整体的气质还有复古质感还是能牵着我往下看的,但是故事相对来说比较平,跟恐怖啊血浆啊啥的也不太能挂的上钩了,更像是个普普通通的犯罪片了,套上了一点好莱坞发展史以及演员生态啥的,但是这个性别议题又没太讲好,意思不太大。
前两部是内马尔世纪助攻,这一部是姆巴佩踢上看台
Maxine镇静自信有力量,而pearl被困于时代和留守妇女的身份所以更加癫狂神经质。由于画面和音乐太棒了,再加上逼男变态吞枪的情节太爽,所以即使女主角不疯也非常好看,更重要的是我们女人终于有自己的弑父片了!!
在X的甜头以后,性剥削和铅黄的部分就显得很重复又太容易猜到。三部曲魔咒。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比欲珠好看。
3.8/Mia身上的疯批开关真的大放异彩
恐怖片不会拍可以不拍,拍成喜剧闹剧什么意思?
米娅高斯怎么会这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