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金秀贤的丑闻闹得沸沸扬扬。
从发声明律师函,到发布会道歉。
商单和商演全面取消,很多人以为,他肯定要凉了。
然而,那可是韩娱。
别说是金秀贤这种私德有缺的。
就连犯法蹲监狱的,也能卷土重来。
刘亚仁,这位涉嫌吸毒、性侵同性的劣迹法制咖。
他主演的电影,最近就上院线了!
《终极对弈》
这是一部围棋题材的传记片。
吸毒吸成元素周期表的刘亚仁,饰演围棋大师“石佛”李昌镐。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彼时的世界围棋局势,日本一家独大,只有中国能与之分庭抗礼。
而韩国围棋地位低,棋手成绩差。
全靠一个人,挽回了尊严。
曹薰铉,韩国围棋活着的神。
他9岁入段,是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入段者。
去日本学艺9年,又花10年从五段升到九段。
1988年,首届“应氏杯”在新加坡开幕。
作为史上第一个世界级围棋比赛,“围棋弱国”韩国只得到了一个名额。
唯一的宝贵名额,交给了曹薰铉。
他不负众望,化身黑马。
从“棋圣”聂卫平手中,夺得了冠军!
曹薰铉一战封神,被韩国围棋界奉若神明。
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围棋在韩国的地位水涨船高。
各大财阀,都争着花重金聘他,教导自己的孩子。
但曹薰铉狂得没边。
什么狗屁财阀,别来侮辱围棋!
曹薰铉一个徒弟都没收,全身心扎在了比赛上。
直到他在全州偶遇了一个少年,才萌生的收徒传艺的心思。
少年叫李昌镐,被称为全州围棋神童。
只学了六个月,就能和职业棋手竞技。
虽然手法一团乱,但总能乱拳打死老师傅。
关键是他对围棋的爱,非常纯粹。
赢了,欣喜若狂。
输了,寝食难安;
曹薰铉因此决定,收李昌镐为关门弟子。
甚至将他带回首尔的家里,同吃同住。
李昌镐确实是个天才。
经过很短的训练,就能横扫围棋协会的学徒。
和十名棋手同时对弈,全部取胜!
但是他得到的,却是师父的训斥。
毕竟年少轻狂。
李昌镐一旦占据优势,思维就开始懒惰。
又过了几年,李昌镐的棋力与日俱增。
可他却非常苦恼。
别说超过师父,就连他一半的实力都够呛。
曹薰铉的棋风华丽流畅,落子快速轻灵。
被称为“曹燕子”。
同时,他又具备强大的攻杀实力,善于捕捉战机。
也有“柔风快枪”的雅称。
但是李昌镐的棋路,和师父完全是两个极端。
他下棋总是经过深思熟虑,相比于进攻,他更倾向于防守。
明明才二十出头,下棋却像个80岁的老头。
这种矛盾感,让李昌镐下定决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棋风”。
他为了探索风格和打法,在实战中做各种“实验”和“探索”。
起初在曹薰铉看来,这不过是背离“标准模式”,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但是他思来想去,觉得不对。
熟悉围棋规则,标准烂熟于心的大有人在。
而真正的大师,是凤毛麟角。
他们能做到推陈出新,找到自己的“棋路”。
也许李昌镐在棋盘上,看出了陈腐规则之外的东西。
自己应该对徒弟,多一分关怀和理解。
于是他赶到车站,拦住了正打算回老家的李昌镐。
“无论是围棋,还是人生,都不要动摇!
”
在师父的激励下,李昌镐在选拔赛中过关斩将。
终于在决赛,和师父碰头。
看到徒弟为了击败自己,又是复盘,又是做笔记。
曹薰铉的心情,那是相当复杂。
他不能输。
韩国围棋界,已经把他奉为神明偶像。
所以曹薰铉毫不留手,上来就是猛攻。
反观李昌镐,只能慢吞吞地应付。
他花费的时间,比曹薰铉的两倍还多。
咳嗽声、翻页声、排风机的噪声……任何细微的声音,都在影响他的注意力。
当你的注意力,无法凝聚在棋盘上的时候。
就说明败局已定。
这个时候,就得想象能让你感到放松的东西。
大家应对各种测试的时候,可以试试这种方法。
李昌镐仿佛回到了故乡,身心完全放松了。
他重新审视棋局,计算每一步可能的变化。
最终,下出了“神之一手”。
以快闻名的曹薰铉,停了。
他苦苦思索,直到夜幕降临,都毫无头绪。
最终李昌镐以半目的微弱优势,击败了师父!
曹薰铉失魂落魄,热泪盈眶。
有看到徒弟成长的欣慰,但更多的是失败的落寞。
接下来,他们连续在5场决赛中碰头。
而曹薰铉,连一场都没赢。
输给徒弟的失落,和媒体舆论,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李昌镐也很愧疚。
他不想输。
但如果赢了,就等于亲手把授业恩师,逼上了绝路。
好在,这对师徒之间,没有猜疑和嫉妒,只有互相鼓励。
孩子长大了,应该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了。
曹薰铉解开了徒弟的心结,自己却走不出来了。
接下来的所有比赛,他都避而不战。
媒体甚至怀疑,他要就此退休了。
关键时刻,曾经的老对手一语惊醒梦中人:
无论是为了徒弟,还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曹薰铉都该重整旗鼓。
找回了落子的勇气,曾经的围棋之王,终于回到棋盘上。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失去卫冕冠军身份的曹薰铉,从零开始。
他以三天一场的强度,连续参加了110场比赛。
而徒弟李昌镐,则连续拿到了19个冠军。
师徒之间,关系逆转。
曹薰铉以挑战者的身份,和李昌镐对决。
一共5场比赛,双方居然战成平手。
决胜局比赛中,李昌镐风格突然一变。
落子之凌厉迅猛,丝毫不输师父。
而曹薰铉的棋风,也和从前截然不同。
两边都不顾自己的阵型,一个劲地发起攻击。
在李昌镐的精密计算下,曹薰铉逐渐落入下风。
每一步都在对方的算计之中,这怎么赢?
万万没想到,曹薰铉下了一步棋,所有人都没看懂。
正是这绝妙的一手,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他从自己的要害入手,直击对方要害。
这就好比扇耳光大赛。
两边都抽得鼻青脸肿,但先抽的占据绝对优势。
面不改色的“石佛”,终于露出了痛苦的神色。
这场较量,以李昌镐投子认输,曹薰铉重回巅峰告终。
曹薰铉将用了半辈子的棋盘,送给了李昌镐。
既是认可,也是传承。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对师徒还有过多次交锋,撑起了韩国围棋的一片天。
但是辉煌总有落幕的时候。
2016年,曹薰铉当选为韩国国会议员,暂时退出棋坛;李昌镐也在2010年后,逐渐走下巅峰。
世界第一的位置早已易主,国际围棋也早就结束了日本一家独大的局面。
真正占据优势的,其实是中国。
稳定成熟的培养体系,让大量更年轻的、锐意进取的棋手涌现而出。
目前排名前十的选手中,有7位都来自中国。
这几十年里,古力、常昊、柯洁……传奇棋手数不胜数,经历都非常精彩。
但是围棋题材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王宝强主演的《棋士》,也只是拿围棋当人物背景。
如果咱们要拍,可以从《终极对弈》中学到一些东西。
首先是降门槛。
无论是围棋还是象棋,这类脑力游戏的规则复杂套路深。
门槛实在太高了。
而且两个人往那儿一坐就是半天,外行连热闹都没得看。
无论是这部《终极对弈》,还是前几年爆火的《后翼弃兵》。
都没有将重点,放在解析棋局上。
而是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呈现形式,搭配棋手和观众的表现。
让普通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
真想看对弈过程的内行,自然会去找棋谱和录像。
*纪录片《胜负》其次是抠细节。
作为一部有大量原型人物的电影。
导演几乎每个细节,都做到了百分百还原。
比如开场的曹薰铉大战聂卫平。
无论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还是不离手的硬中华。
就连聂卫平吸氧的细节,都被还原了。
聂卫平患有“房间隔缺损”,不能长时间进行重体力和脑力劳动。
下棋时必须定时吸氧,才能保持头脑清醒。
片中加上氧气瓶,意外地增加了聂卫平的压迫感。
曹薰铉下棋,也有很多小习惯和小动作。
他不光抽烟,甚至会脱鞋,偶尔还唱歌。
当他觉得胜券在握的时候,还会抖腿。
“抖腿”成了一种心理战的打法,只要他一抖腿,对方就会自乱阵脚。
当这些细节都被还原出来,人物的行为和事件,也会变得真实可信。
不过这部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
它用不到2小时的时间,塑造了两个主角。
李昌镐的故事线,讲的是天才少年的崛起;曹薰铉的故事线,则是巅峰跌落谷底,如何自我救赎。
这两条线本该彼此交融、对照。
但是编剧完成得并不好,叙事严重失衡了。
编剧写李昌镐的成长线。
却并没有呈现他积累经验,逐步提高的过程。
更没有让他遭遇像样的挫折。
曹薰铉的内心冲突,也写得颠三倒四,自相矛盾。
心态转变缺少铺垫,更不合逻辑。
仅仅因为老对手的一句话,就突然想通了。
家庭戏一直是韩剧的强项,到了《终极对弈》却成了短板。
曹薰铉的妻子,本该是连接师徒的纽带。
却单薄得像个工具人,除了做家务,就是不咸不淡地劝两句。
围绕着师徒感情,编剧还塞进了大量和故事无关、且极度无聊的生活琐碎。
最关键的是,这部歌颂韩国围棋的电影,有些“不合时宜”。
今年1月的第29届LG杯决赛,柯洁对阵韩国选手卞相壹。
柯洁1比0领先,却因两次提子没放在棋盒盖上,而被裁判判负。
围棋世界大赛决赛中,第一次出现因犯规被判输的。
而且这个规则本身,就透着不合理。
要是我故意让对方吃子。
等他棋盖放不下,棋子掉下来,我不就赢了?
这还没完。
决赛第三局,柯洁提子时拨棋,没拨到棋盒里。
裁判没有当场提出来,而是等卞相壹思考的时候,才突然暂停比赛。
众所周知,围棋是回合制游戏。
每次落子都关乎全局,思考有时能长达几个小时。
裁判在卞相壹的回合暂停,等于给他“加时”了。
最终柯洁退赛,卞相壹夺冠。
“零胜夺冠”,史无前例。
在中国围棋协会、日本棋院和舆论压力下,韩国棋院实在撑不住了。
向棋迷和主办方致歉。
和中、日棋院讨论,制定世界大赛的统一规则。
如果是技术性规则,那无可厚非。
犯规就是犯规,没什么好争的。
可韩国似乎特别爱抠细节,规则搞得跟韩男一样细。
试问,如果棋手的注意力都在棋盘外,还能专心下棋吗?
按照韩国围棋规则,“围棋之王”曹薰铉现在参赛。
早就因抽烟抖腿唱歌,在预赛就被淘汰了。
很可笑的是,《终极对弈》在教观众如何坦然面对失败。
而眼下这些规则的背后,却凸现了某些人输不起的心态。
韩国棋坛的种种行为,让前辈们蒙羞。
也反映了韩国如今的“体育精神”。
为了成绩,不择手段。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大
简单的故事,简单到让我想象不到两位影帝是出于什么考虑接下来的。
不过从返璞归真的角度讲,这部电影对演技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平地起波澜。
刘亚仁出场没多久就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演技,脑袋里蹦出来的是他形容老师棋风的那个词:华丽,太华丽了。
别的不说,能用毫无表情表现心花怒放,让我怀疑老师理解他的方式是不是跟理解自闭症朋友的难度是差不多的。
让我后来我也能看出他面无表情之下的情绪的时候,对他演技的信赖就又深了一层!
师父给我的第一次惊艳感受是在车站喝牛奶的那个镜头,一位经历腥风血雨战斗的中年人身上掩盖不住的孩子气,真动人啊!
而且自然就能相信他此后所有成熟和不成熟的表现与想法了。
——期待刘亚仁未来能成长到、甚至超越这位老师的演技!
然而虽然我十分相信,还是疑惑于李昌镐少年和青年判若两人的性格变化,完全不交代是ok的么?
棋类题材印象比较深的是《3月的狮子》和《后翼弃兵》,这部片子的风格和后者更接近(3月的重点在棋盘外,太过棋盘内的《吴清源》又让我没什么印象), 但让我更敬佩,因为冲突表现并不像后者一样以来drama剧情,而是用极为扎实而细腻人物心理与对弈战况撑起全片。
看完到现在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简单的故事,这么简单的故事,是凭什么让我看得如此津津有味的?
除了用战局表现棋局的方式、有创意的微观镜头语言,功臣一定是演员的演技,他/他就只是看着镜头,然后我就可以同样透过镜头一直看着他/他,一直到镜头转移,amazing。
有张海报实在喜欢:闪光灯在左上方,于是徒弟的侧脸如暗下去的黑子,老师的侧脸则亮起来如白子。
黑白对弈时,黑子占优势,要先让三子,但优势在黑还是在白?
就像第一次“教训”徒弟时转动的棋盘、交换的棋子——胜负难料,对弈不止。
这三部片子是近期看过的有些共性的,都是没有足够多的艺术层面的运动影像表达,使片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缺乏“上镜头性”,但是呢,这些片子里又都有那么一两处片段是我觉得非常好的调度和运动视觉造型设计,这些片段极具“上镜头性”,所以就很矛盾很遗憾。
下面将这些调度片段整理如下:首先是本片中的最后一镜,围棋对弈,屋外雪片纷飞,正如棋手师徒们人生里的白色棋子般千万次的锤炼和落下,视觉上也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氛围一下升华拉满,是一个很不错的巧思设计:
类似这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视觉巧思也在科波拉的《大都会》出现过,如下图,路边牌子“红宝石傅”与路中视觉上如红宝石般红色车灯们:
《追幸福的人》里的几个还不错的调度设计:
《卢卡的世界》里的两处:
最后,关于“上镜头性”, 见之前的一些片子长评(《克朗代克》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55538 《阴风阵阵》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09211 《玛丽亚·卡拉斯》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63807 《在溪边》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70297 《壮游》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87411 《大都会》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253374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493840 《潮》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568124 )。
生活没有答案,围棋是在没有答案的时候寻找答案。
围棋也没有答案,但电影以围棋为介质向我们展示了接近答案的可能。
考虑纳入“家学”的一部作品,从影像艺术角度也许只算是中规中矩的工整记录,但作为教材可拆解的思辨要点那是如数家珍。
李的初出茅庐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向:少年成长,重在输出,不在正确。
因为害怕犯错,所以避免展示,是普通家庭孩童成长的必踩天坑。
谦虚与谨慎是需要资格的,谦虚与谨慎属于上位者的策略,亦成为了下位者的规训。
枪打出头鸟,你不飞是站着挨打,你飞一下说不定还能跑,要知道最前面那句话是猎人散播给到鸟群的。
傲慢是成长的必须品,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不断消耗大量的资源。
天才出类拔萃,但易折中道崩殂,凡人举步维艰,但试错成本亦低,前者需要小心翼翼,后者大可巨刀阔斧。
天才需要的是另外一个天才,凡人需要的是不断侵食同类。
发育不仅仅是小朋友的特权,成长不单单是年轻人的标签,心火不灭,游戏不竭。
今天可以是老师,明天又能做学生,争的不是名份,要的不是尊重,求的唯有进步。
身体的耐力,心理的耐性,灵魂的耐久,你拥有哪一个?
或者说你已经多久没能一个人在家静静看完一部电影了?
就单纯从这个电影上来说,这个故事还是挺感人的。
试想一下,一个痴迷围棋的少年天才,被如日中天的大师赏识然后收下。
然后,小小的你,从小和师父一起生活,然后师母还做饭给你吃。
这样的大恩大德,你该如何报答呀。
····在男人的世界中,特别是强者。
强者有一种惯性,就是希望在他人身上得到某种自我延伸他希望他的徒弟,按照他的方式学棋。
其实很正常,因为很多父亲也希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某种他自己的延伸。
可惜的是。
真是无巧不成书。
因为天才的世界都是独立的。
在李昌镐的成长中,他开始压抑起来。
一方面从情感和道义上,他不得不听从师父的教导。
但一方面,他对围棋有自己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李昌镐觉得,他要以自己的方式赢棋,比胜负更重要。
师父是强攻型的选手,但李昌镐更喜欢防守。
在师父的理念里,能杀死对方,就让他一败涂地,能赢10目,为什么要赢半目。
然而李昌镐却觉得,我只要赢棋,半目十目都一样。
我不必冒太多风险,既然你喜欢攻,我就等你犯错,因为攻的人,要比守的人,付出更多的计算和风险。
只要我不出错,哪怕你错一次,我就赢你那半目。
在这里两个人的理念就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首先师父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我是你师父,我是世界之巅,你不听我的。
我打架那么凶。
你居然喜欢防守。
你出去,不是丢我脸吗?
你是我徒弟吗?
两人一番争执过后。
内心沉钝的李昌镐,第二日选择留信回家,并打算放弃围棋。
当然,这只是顺着电影的表达的来说。
在李昌镐的心里,对师父是尊重和感恩的,但是这远没有他对围棋的热爱和执念。
他最终选择挑战师父的权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就像你对着你父亲说,我要活出我自己,我不想和你一样。
差不多就是这种场景。
但不过他们始终不是父子。
可是这种吵架,本身就内向敏感的李昌镐,在情感上他已经被摧毁。
对围棋虽然爱,但快要放弃。
但是,天才虽然各种的世界是独立,但他们是懂得欣赏对方的。
师父在生气后,回到房间,也思考了李昌镐的话。
毕竟一个真正的高手,虽然他可以霸气,但不代表他不理性和盲目。
在师父的围棋理念中,他自我反思,明明自己经常说,围棋没有正确答案,却强加给徒弟,一定要这样走。
这不正好违背了自己的理念吗?
第二天,师父看见徒弟书信,见他要走。
立马飞奔去找徒弟。
在车站,平日不可一世的师父,弯腰下来给徒弟系鞋带。
男人是真浪漫啊。
怎么挽留你?
为师我直接放下身段。
就这样,顺着时间和成长。
你终于要面对,那个对你有养育之恩的师父,决战。
师父有些挫败,因为你居然干掉了你的师父。
干掉了师父不说,你还要和他一起回去,因为你住你师父家里。
你们还要一起吃师母做的饭。
然后,从这以后,已经是两个男人的对决了。
所以,李昌镐心里很难受,赢了师父后,说了 对不起。
这让师父更气,什么师父,比赛中只有对手,我不是你师父。
说什么,对不起。
师父彻底发火了。
你他么还给我说对不起。
老子输不起吗。
就这样,徒弟一发不可收拾,决赛中接二连三的打扮师父。
师父开始怀疑自己,颓废不堪。
后来,师父又重新找回自己,从徒弟手上夺回一个冠军。
但是,师父心气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高了。
他也在徒弟身上学到很多。
变得更谦卑,甚至还戒烟,让自己头脑更清醒。
故事我简单说说,因为感悟的不是这个故事。
在这个电影里,有一些人生哲学很有意思。
在李昌镐锋芒的时候,师父曾经问他,虽然你赢了棋,但你的方式 是因为你害怕战斗吗?
李昌镐的理念里,当然不是害怕战斗,他选择了一种更恐怖的方式,而是我让你来攻击我,直到你精疲力尽,最后半目倒下。
其实 李昌镐是杀人诛心。
他远比他师父胜负心更强。
就像你和他下棋,他给你一种感觉,你总觉得棋盘上他四处都在给你机会,而他彷佛按部就班。
你感觉你要赢了,你的谋略你的盘算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可惜,你失误了一次。
哪怕是一次。
你的攻击在他的计算中,最后也会输半目。
他甚至保留你的错误。
不扩大你的错点。
继续防守。
让你继续去走。
因为最后你都是输。
李昌镐赌这个。
这种胜负心。
真是大天才。
我会让你在日后,日思夜想这盘棋,天呐,我离胜利只隔着那半目。
李昌镐的这种理念,是真的要比他师父高。
也比很多棋手高。
他追求一种和棋,只是表象。
是的,如果你完美进攻,就可以赢我。
但你真的可以完美进攻吗?
而最可怕的是,当李昌镐发现对手不攻的时候,他就开始攻。
也就是说,他永远把节奏尽量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这些只是电影故事。
我也不是职业棋手。
也不知道这个电影真实度如何。
但李昌镐这个理念,很有意思。
彷佛,让一个人贪欲和执念膨胀到最大的时候,他用针轻轻挑破这个气球。
所以,人们喊他,石佛。
和他下棋,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他就守在那里,一动不动。
而你怎么都过不去。
···
片名:승부, The Match,终极对弈导演:金炯柱。
1980年生人,仅有两部导演作品,此为第二部。
编剧:尹钟彬。
除此片外,还在电影《野兽男孩》、《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群盗:民乱的时代》、《特工》和电视剧《苏里南》中担任编剧,以及担任影片《局内人》的导演,该片同样由李秉宪主演,获得韩国三大电影奖(青龙、百想、大钟)影帝,成为韩国影坛史上第三位同年获大满贯影帝的演员。
他和李秉宪应该是常年合作的关系,加上《对弈》这个片子是由李秉宪的电影公司制作的,所以不难猜测实际掌控此片成色的也是此君。
主演:李秉宪、刘亚仁。
这二位就不必多介绍了,其中刘亚仁曾因吸毒被警方调查,其本人也亲自承认,这样的“劣迹艺人”在东大妥妥要终身封杀,在大韩民国仅过了两年就有作品问世,我们也才没有错过他在这部戏里的精妙绝伦的表演,可见棒子更懂人和作品分开对待这个道理?
上映日期:2025 年 3 月 26 日(韩国)。
1080P中字资源在原文链接中获取,请帮忙顺手点击文末右下角的赞和推荐,如能转发则更好。
片长:116 分钟。
剧情简介:影片改编自围棋传说曹薰铉九段和他的弟子李昌镐九段之间展开胜负对决的真实故事。
故事以 1989 年曹薰铉在新加坡战胜聂卫平奠定韩国围棋地位为起点,穿插少年李昌镐在业余比赛中崭露头角的片段。
随着李昌镐在棋坛崛起,师徒关系逐渐扭曲,两人在赛事中展开激烈对决。
影片深入刻画了他们之间复杂的师徒关系以及在围棋道路上的挣扎与成长,其中可能是因为刘亚仁吸毒的关系,影片的主线更侧重老师曹薰铉一些,他的人物弧光的转变、个人魅力的施展都更加完整和细致。
李秉宪的表演依然一流,但留有一丝明星气,多少能感受到表演的痕迹。
对比之下,饰演他弟子李昌镐的刘亚仁,其表演则已臻化境。
这么说吧,这个角色就好像用刘亚仁的皮囊,装了一具完全不同的灵魂。
当然,至于这个灵魂是不是李昌镐,那我不知道,因为我对李昌镐了解不多。
不过通过这个角色,我对李昌镐的棋风和思想有了直观的感受,简单概括就是“抱朴”。
市场表现:影片在韩国上映首日获得 9.14 万观影人次的票房成绩。
上映后连续 19 日稳居单日票房冠军宝座,并连续三周夺得周末票房冠军。
第三周周末突破 180 万观影人次的损益平衡点,截至 2025 年 5 月,观影人次已达 213 万。
口碑方面,韩国三大影院平台给出了高评分,CGV 的 “金蛋指数” 高达 97%,乐天影院评分 9.4 分,Megabox 评分 9.1 分,在同时期上映的韩国电影中评分位居第一。
以下是师徒二人的交手过程以及他们各自取得的战绩(国家级和国际级,地区性的比赛未列入),供参考。
——交手过程——1990年,第33届韩国国手战挑战赛:李昌镐1:3不敌曹薰铉。
1991年,第34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作为挑战者3:0战胜曹薰铉。
曹薰铉从此一蹶不振,陷入萎靡,一度弃赛。
此部分影片作了生动展示。
1992年,第35届韩国国手战:曹薰铉一路杀出,作为挑战者挑战李昌镐,最终以3:2险胜李昌镐。
这是影片重点展示的师徒对决戏份。
1993年,第36届韩国国手战:曹薰铉以3:1卫冕成功。
1994年,第37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0战胜曹薰铉。
1995年,第38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2卫冕。
1996年,第39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1卫冕。
1997年,第40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2卫冕。
1999年,第42届韩国国手战:曹薰铉3:0战胜李昌镐,再次获得国手冠军。
影片在这场比赛中落下帷幕。
2002年,第45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1的总成绩将曹薰铉拉下马。
2002年,第14届亚洲围棋快棋赛决赛,李昌镐311手以一又四分之一子的优势击败曹薰铉夺冠。
——各自战绩——曹薰铉世界级:1989年首届应氏杯冠军。
1994年第7届富士通杯冠军。
2000年第13届富士通杯冠军。
2001年第14届富士通杯冠军。
1994年第3届三星杯冠军。
1995年第4届三星杯冠军。
1999年第2届春兰杯冠军。
1990年第2届亚洲杯电视围棋快棋赛冠军。
1995年第7届亚洲杯电视围棋快棋赛冠军。
国家级:在韩国国内,曹薰铉获得过国手、最高位、霸王、王位、名人等众多头衔,例如1976-1985年、1988 -1989年、1991-1992年、1998年、2000年的国手头衔等,共计获得130余韩国国内棋战冠军。
李昌镐世界级:1991年第3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1993年第4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1996年第7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1996年第9届富士通杯冠军。
1997年第1届LG杯冠军。
1997年第2届三星杯冠军。
1998年第9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1998年第11届富士通杯冠军。
1999年第3届三星杯冠军。
1999年第3届LG杯冠军。
1999年第4届三星杯冠军。
2001年第4届应氏杯冠军。
2001年第5届LG杯冠军。
2002年第14届亚洲电视围棋快棋赛冠军。
2003年第1届丰田杯冠军。
2003年第4届春兰杯冠军。
2004年第8届LG杯冠军。
2005年第5届春兰杯冠军。
2007年第3届中环杯冠军。
2010年广州亚运会围棋男团冠军。
国家级:韩国国内奖项众多,如1989年第8届KBS棋王战冠军等。
因本人非围棋棋迷,所有资料都从网上搜罗而来,若有谬误,敬请指正。
说三点我的观影感受。
首先,这部戏不挑观众。
围棋在我看来是很精深的智力角逐,而且它太静,内行看门道外行则连热闹都没的看,但这部戏同时照顾到了内行和外行,懂围棋的人对于片中出现的比赛和比赛中使用的术语自然是如数家珍,不懂围棋的人也能通过比赛氛围的营造和人物的戏剧化演绎产生亲临现场的紧张感,为师徒之情的变化所感动。
总之各有各的精彩。
其次,如上文所说,这部戏的主要视角是曹薰铉,但影片风格更像李昌镐,朴实无华,稳步推进。
虽然和其他韩影一样,此片也添置了个把插科打诨的喜剧角色,但整体风格很正,每帧每秒都充满了韩国人对自己国民英雄的崇拜、尊重和敬爱之情,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纯文戏的主旋律电影,很讲究、很耐看,观影过程中我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别扭和膈应。
最后,就是对李秉宪和刘亚仁这两位演员的演技的由衷赞叹。
李秉宪年轻时候以动作明星的身份在好莱坞混到了一定的地位,想必大家对他在《特种部队》里饰演的白幽灵的角色都记忆犹新,后来回到韩国,由武转文,拍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剧情片,获得观众影迷和专业人士的一致肯定,像《共同警备区 JSA》、《局内人》、《南山的部长们》都是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佳作;刘亚仁就更不必说啦,这个1986年生的中生代,已经为观众奉上了《燃烧》、《思悼》、《老手》这样很成熟的表演,在《对弈》里又更上层楼,用片中曹薰铉的话说就是,他像是80岁的老人在那儿下棋,真的是熟透了。
如果韩国人揪住吸毒这件事不放,那么监狱里多了一个很普通的犯人;如果韩国人想开些既往不咎,那么韩国影坛则多了一位国宝级的中生代演员,韩国电影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今后在国际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都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我十分看好这个演员的潜力。
另有一点疑惑的是,此片为何只拍师徒二人在韩国“内斗”部分,而没有拍和中日对战的部分?
毕竟这两位棋手在国际上都是横扫八荒荡平四野的存在,拍成电影不要太回肠荡气。
不过听说曹薰铉在围棋界的评价不是很好,因为他经常在比赛过程中抽烟、哼歌、脱鞋、抖腿,东大就曾有一名棋手自称因此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败下阵来。
这些恶习在本片中也有展示,不过经过艺术化处理后不显得讨厌,反而成了他的特色。
另外我看曹薰铉真人的照片,一副不择手段追求胜利的刻薄相,好像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所以电影中李秉宪塑造的形象,我怀疑是有滤镜加成的。
https://pan.quark.cn/s/a7be282e0fa4
太长不看版:李昌镐是我的荣耀与成就,也是我为棋坛所作的最大贡献!
——— 曹薰铉电影的主角,都是围棋名人堂的传奇:师父曹薰铉是韩国围棋的第一代领军人物,被称作“围棋皇帝”,1989年战胜聂卫平夺得第一届应氏杯冠军,鼓舞了整个韩国,极大地提高了围棋在韩国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韩国影视作品都有围棋的元素,例如前年很火的黑暗荣耀)。
而徒弟李昌镐,则是现代围棋的GOAT,被称为“石佛”,是现代围棋最高的山,也是最长的河。
拥有最多的17个世界冠军(顺便说一下,第二的是跟Alpha Go人机大战的李世石,14个世界冠军;第三的便是师父曹薰铉,9个世界冠军)。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老师收了个绝世天才,而且性格和棋风跟自己截然相反。
老师,本以为徒弟要在十年后才能战胜他。
没想到,徒弟很快就把老师打得落花流水。
师父甚至输到道心破碎,留下著名的:下围棋真没意思!
(影片中没有展示这个情节,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师父的痛苦。
感兴趣的可以看这个视频:曹薰铉职业生涯最痛苦的一局:半目,又TMD半目!
下围棋真没意思 )无奈坦陈:徒弟已经超越自己,自己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教他了
影片最后的对局时,徒弟已经把师父几乎所有的头衔都抢了过来,只剩下最后一个“国手”头衔......被徒弟折磨得痛不欲生的师父,忽然看到了墙上挂着的自己年少时和他师父的合照,想起了年少时的往事:当年还是穷孩子的他,为了精进棋艺,独自闯荡日本,拜师学棋濑越宪作大师收他为内弟子(徒弟跟师父同吃同住),更把他当自己孩子来看!
不但传授棋艺,而且还在生活中处处照顾他可以说,没有这个日本师父,就没有日后的“围棋皇帝”。
📰 濑越宪作大师:曹薰铉入室九年,不收一分学费,每月还给几千零花钱
于是翻出了日本师父送给他的棋盘,棋盘背面是老师的题字:“围棋没有答案,围棋就是在没有答案中寻找答案”。
这也是日本师父对围棋真谛的毕生的领悟。
背面的右下角则是他年少时对围棋的心得:围棋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尽管,他曾认为自己领悟到了围棋真谛,是真正的围棋皇帝但徒弟用一局又一局冷酷无情的胜利告诉他:你离围棋真谛还很远.....看到自己年少时的题字后,重新找回了初心决心再次攀登那遥不可及的顶峰!
最后的故事,就是他成功捍卫自己手头的最后一个头衔,并且焕发第二春:后面又拿了七八个世界冠军。
最后的最后,曹李师徒成为围棋史上的佳话也成为围棋中师徒的典范 📰 曹薰铉:李昌镐是我为棋坛最大贡献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两个视频 【请回答1988】人物篇-崔泽 (2/2)|崔泽与李昌镐到底有多相似?
| 围棋之神_哔哩哔哩_bilibili 李世石评价李昌镐:是当时Alphago般的存在 到最后自己也没能超过他_哔哩哔哩_bilibili
扮演李昌镐的小演员的眼睛灵动而大,甚至可以用多情来形容。
然而作为下围棋的天才顶尖高手这样的眼睛下他妈什么围棋呀!
眼睛生动只适合去演戏,适合蛊惑于这个世界。
不内敛于胸,怎么去获得冠军,成为天才?
我见过许多大而灵动,甚至多情的眼睛。
全部都只是金玉其外而空洞,无情且无趣。
刘亚仁演得挺好,因为刘亚仁一直都是内敛不外放的演戏风格,他能大概齐艺术性而不失内敛的演绎李昌镐的本形,对,大概齐。
我们是把李昌镐视为偶像的,看着他一步一步成神,我们欢心雀跃,视为神明。
我们是真正的粉丝,我们理解围棋里那神圣的,自私的,不与外界所相融的小小的世界里面的自洽的迷恋。
所以我们懂得李昌镐,并将他视为神明。
当时曹薰铉在不断地以半目输给自己的徒弟李昌镐以后说了一句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的话:“围棋真没意思”。
一直没忘了这句话,经年回忆里,这句话对我的意义不断翻新。
是的,“真没意思”。
后来李昌镐真的变成了神,没人能战胜他。
再后来李昌镐结婚了,那时候我已经大学毕业。
打开新闻的时候我期盼着他的妻子惊艳动人,却又觉得他实在不能驾驭这样的存在,别污了他,索性最后是温婉的,好像从了他的愿,也从了我的愿。
从此以后,石佛渐渐退出了鼎盛,我们也渐渐离开了围棋。
现在想起来,记忆不再如潮,倒是丝丝渗入。
不再像几年前少年时恋情重回的样子。
好多年没听到李昌镐的消息了,最好以后也别听到了…片子差强人意,因为导演不懂,连拈个子都像残废一样。
原以为国产涉及围棋里的电视电影段落里,拈子都他妈像脑梗后期患者,韩国会好些吧,结果也差不多。
另外,胜过曹薰铉的,还有芮乃伟。
眼睛依然小,依然不灵动,写了一手好小楷。
在韩国围棋界的巅峰对决中,棋盘上的每一颗棋子都可能成为改写命运的“劫材”。
2025 年上映的韩国电影《终极对弈》将曹薰铉与李昌镐这对师徒的真实传奇搬上银幕,用 116 分钟的光影,在黑白棋子的碰撞中剖开了竞技体育最残酷的真相。
真正的对手永远不是棋盘对面的人,而是那个试图超越自己的灵魂。
一、从师徒到对手的“劫争”影片以 1989 年曹薰铉(李秉宪 饰)在新加坡战胜聂卫平奠定韩国围棋地位为起点,穿插少年李昌镐(金嫝勋 饰)在业余比赛中崭露头角的片段。
当曹薰铉将折扇赠予李昌镐时,那句“棋道即人道”的教诲,早已埋下了未来对决的伏笔。
随着李昌镐(刘亚仁 饰)在棋坛崛起,师徒关系逐渐扭曲:技术反叛:李昌镐在对局中尝试“实验性棋路”,打破曹薰铉传授的传统定式,这让师父感受到背叛般的刺痛;心理博弈:1996 年三星杯决赛,李昌镐在决胜局中盘逆转曹薰铉,镜头刻意捕捉曹薰铉颤抖的手指 —— 这个细节源自真实历史中曹薰铉因紧张导致的“生理性手抖”;自我救赎:曹薰铉在低谷期重新研究李昌镐的棋谱,发现徒弟的每一步创新都暗含自己当年的影子,最终在预选赛中连胜 110 局,以“宇宙流”创始人的身份重返巅峰。
不同于传统体育电影的“逆袭爽感”,影片将重点放在师徒关系的撕裂与重建上。
当曹薰铉在片尾对李昌镐说“你的棋风里藏着我的灵魂”时,棋盘上的胜负早已升华为棋道精神的传承。
△图源来自网络二、棋子背后的“石佛”与“斗士”1. 曹薰铉:从“宇宙流”到“困兽”的蜕变李秉宪为贴近角色,提前半年向曹薰铉本尊学习落子手势与抖腿习惯,甚至复刻了曹薰铉标志性的“鹰隼般的眼神”。
影片中,他将曹薰铉的复杂心理层层剥开:权威崩塌的恐惧:当李昌镐首次战胜自己时,曹薰铉在深夜反复擦拭奖杯的镜头,暗示他对“棋神”地位的执念;父性缺失的代偿:曹薰铉对李昌镐的严苛训练,实则是将自己童年被师父体罚的经历投射到徒弟身上;自我超越的顿悟:预选赛中,他故意使用年轻棋手的激进棋路,用实际行动诠释“棋道永无止境”。
2. 李昌镐:“石佛”面具下的“弑父冲动”刘亚仁在有限的戏份中精准捕捉到李昌镐的“矛盾性”:情感压抑的代价:他在赢棋后抱着爷爷遗像说“你看到我赢了吗?
”,揭示其胜负欲背后的家族使命;师徒关系的解构:折断折扇的瞬间,竹片拼成的“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既是对师父的反抗,也是对传统师徒制的反思;巅峰后的孤独:当李昌镐成为世界冠军后,镜头多次拍到他独自在雪夜复盘的画面,暗示其内心的空虚。
3. 文晶熙饰演的师母:被遗忘的“劫材”作为曹薰铉的妻子,她在片中承担了“情感锚点”的角色:旁观者的清醒:当曹薰铉陷入自我怀疑时,她轻声提醒“你教给李昌镐的,不只是围棋”;女性视角的温柔:影片结尾,她将李昌镐当年折断的折扇重新修好,象征着对师徒关系的治愈。
△图源来自网络三、棋盘上的“四大天王”时代1. 曹薰铉的“宇宙流”革命1989 年应氏杯决赛,曹薰铉以“大模样作战”击败聂卫平,这种“放弃边角、抢占中腹”的激进棋风彻底改变了围棋格局。
影片中还原了这一经典战役,曹薰铉在序盘布下的“三连星”阵势,成为韩国围棋崛起的象征。
2. 李昌镐的“石佛”传奇现实中,李昌镐因对局时面无表情、计算精准被称为“石佛”。
他在 1996 年三星杯决赛中,以“半目胜”逆转曹薰铉,创造了“官子天下第一”的神话。
影片通过慢镜头展现李昌镐在收官阶段的细微表情变化,暗示其内心的剧烈波动。
3. 韩国围棋的“四大天王”时代曹薰铉、李昌镐、徐奉洙、刘昌赫四人在 1990 年代垄断世界棋坛,他们的对决被称为“围棋界的文艺复兴”。
影片中,曹薰铉与李昌镐的十番棋对决,实则是那个黄金时代的缩影 —— 棋手们不仅要战胜对手,更要在“超越自我”与“传承传统”间寻找平衡。
四、棋盘上的“暴力美学”1. 镜头语言的“围棋哲学”导演金炯柱用围棋术语构建叙事结构:布局阶段:开场的围棋教室全景,暗示故事的“序盘”;中盘厮杀:师徒对决时的特写镜头,将棋子碰撞声与心跳声混合,营造压迫感;收官阶段:片尾的星空下棋盘,象征胜负之外的永恒。
2. 声音设计的“心理战”川井宪次的配乐巧妙运用传统伽倻琴与现代电子乐:伽倻琴的悠扬:在曹薰铉回忆童年时响起,暗示其对纯粹棋道的怀念;电子乐的尖锐:在李昌镐落子瞬间爆发,外化其内心的挣扎。
3. 色彩隐喻的“黑白哲学”影片刻意将围棋场景处理成高对比度的黑白画面,而现实场景保留彩色:黑白世界:象征围棋的纯粹与残酷,胜负只在毫厘之间;彩色现实:暗示棋手在棋盘外的复杂情感,胜负并非人生的全部。
△图源来自网络五、棋盘上的“人生偈语”“围棋不是战争,是两个人一起创造的艺术。
”(曹薰铉)—— 李昌镐质疑师父的“胜负至上”“我不是要打败你,我是要证明我能成为自己。
”(李昌镐)—— 师徒对决时“棋盘上最可怕的不是对手,是那个总想赢的自己。
”(曹薰铉)—— 在预选赛连败阶段,曹薰铉对着镜子说出这句话六、超越围棋的“竞技寓言”1. 演员表现的“双刃剑”李秉宪的演技获得交口称赞,有观众在豆瓣评论:“他的每个眼神都在说‘我就是曹薰铉’”。
而刘亚仁因现实中的负面新闻,其表演被部分观众贴上“赎罪式演技”的标签,但也有影评人指出:“他的克制恰恰符合李昌镐‘石佛’的人设”。
2. 真实事件的“双刃剑”影片对 1996 年三星杯决赛的还原引发围棋爱好者热议,知乎网友分析:“李昌镐的‘半目胜’并非偶然,他在官子阶段的计算精度,放到现在依然是教科书级的”。
但也有观众认为,影片对曹薰铉低谷期的刻画过于戏剧化,弱化了李昌镐的成长历程。
3. 师徒关系的“现代启示”影片对传统师徒制的解构引发讨论:传承与创新:李昌镐的“实验性棋路”象征年轻一代对权威的挑战;竞争与共生:曹薰铉在预选赛中研究李昌镐的棋谱,暗合“对手即镜子”的哲理;人性与技艺:师母的存在提醒观众,竞技体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胜负,而在于“人”的温度。
七、棋盘之外,皆是人生《终极对弈》用围棋的方寸之地,映射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我们都在试图超越他人,却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我。
真正的胜利不是击败对手,而是在胜负之外找到让灵魂安住的“劫材”。
当片尾的星空下,师徒二人再次对弈时,棋盘上的棋子不再是胜负的筹码,而是两个灵魂在对话……这或许才是围棋,乃至人生,最动人的模样。
已成为传奇的李昌镐,是如何成为传奇的。
我最初以为影片的主题是这个。
少年的成长是最初找到自己的过程,然后确认坚持下去。
而他的师父,一位成功的中年旗手的道路更为艰难。
后者必须在失利后重新找到自己。
师生尊卑的区分,让李昌镐与师父曹薰铉的关系很是微妙。
从道理上看,师父理应见证弟子的成就超越自己,但师父尚未退出棋坛,职业比赛中双方是平等对敌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原话是指年龄相仿的人士彼此师法学习,没有细说德高望重的师父如何与实力强劲的弟子对敌。
倘若这个故事发生在《左传》里,结局是可以想见的。
但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代,平权和公正已开始变成共识,体育比赛是这种共识的乌托邦。
影片里有个奇怪的角色,玄奉植饰演的团队成员年长于李昌镐,但按辈分而论是天才少年的晚辈。
他口头一再抱怨辈分和年龄的反差让人不适,一方面不得不在礼数上尊重李昌镐。
我后来领悟这个角色的一种价值了。
如果年龄小的弟子后来居上,师父如何在平等对弈中自处?
表面上,他失去了自己的优势,直至一败涂地。
实际上,他获得了和当年的自己同样的机会:在逆境中再次成为一个新人。
师父的消沉阶段,正是为了这种觉悟,而新的机缘正来源于这种自我认知。
当师父重新从预赛做起,一步步成为挑战者之时,他的棋艺和青春都重生了。
这部影片的精髓就写在影像和台词里:围棋的对弈,是面对原来的自己,击败他,再做个新的自己。
棋如人生,艰难无比,但心随境转,也不过如此。
很一般……像30年前的水平
李秉宪诠释了师父败给徒弟的那种愤懑不甘、又释然放下的情绪。
李秉宪越老越灵。完全实名制的角色,也不知道需不需要本人同意,开头的聂卫平是找的特型演员吗?好像本人。刘亚仁可以说被李秒得渣都不剩,加上可能是因为药磕多了导致的浮肿的下颚和耷拉着没有精神的眼皮,眼里都没有光,实在不像智商超群的围棋手。以前的围棋赛抽烟、吸氧、抖腿、唱歌,好好的博弈变成了道具大赏。师徒对决这种戏码,除棋类运动以外还真不多见,影片对于被压制的师父曹薰铉心理表现做得欠火候,以至最后的反“杀”爱徒戏码不够说服力。
钟表店家的孩子会下围棋。
平淡的流水账传记,浪费这么好的卡司
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既是师徒又是对手,这甜美而复杂的关系,令棋局变得意义非凡。
我們之間不需要頻繁的問候,圍棋史上並列的名字已是最大的緣分。 兩位演得真好,劉亞仁厲害
7分。可以说是韩国的主旋律叙事,围棋界两大师徒高手的惺惺相惜与相爱相杀,情感上非常理想化,全是正道的光,不存在复杂的人性、嫉妒、狭隘什么的。当师父的被徒弟超越时也仅仅是拍了个类似@调子起高了下不来”这类的内心纠结,当然这也是心魔的一种。整体叙事满平淡,视听语言也一般,节奏有失衡,尤其是师父后面战胜心魔的精进到东山再起,在仓促中就结束了。大体上比较平,两位影帝的演技落实到面上的华彩真不多,尤其是面部特写还给到了那么多,却没有碰撞出观影波澜。
以后每每看到某仁演戏,都是我自己感性与理性的博弈。(李饼今年青龙有望)
对小白挺善意的运动传记类电影,人生亦如围棋,需要一直和自己战斗。对快要死的韩影来说,这部冷藏良久的片子过了损益点算是强心剂,刘亚仁仍会片约不断,毕竟中生代top目前只有狗焕能稍微挑战一下。
拍得工整,主要是演员没话说,好看。
三星半…想不到除了刘亚仁以外,哪个年轻男演员还能这样接的住李秉宪的戏,丝毫也不逊色……
唉,刘亚仁啊!!!想起来就心痛😔😔另:去查了李昌镐的故事,原来是人形Ai啊~
过于平淡,不如看《棋魂》。
作为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类,看此片时满脑都是AlphaGo,和“人类该怎么办啊?”。真实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天才和高手。恰好,更多是南基哲,甚至还远远不如南基哲水平的人。我们受伤,结疤,然后还想办法往前走一步的人类。
这镜头语言多少有点老派了
李昌镐(刘亚仁)雪天拜别师父一幕久久难以释怀。他们对彼此有着深刻的认同与理解,但是不得不在棋盘上兵戎相见。导演拍得很克制,情感表达点到即止。东方传统的师徒传承,无论琴棋书画医技等,师徒之间如果投缘,确乎可能超越血缘。然而,再是心心相惜,因为是男人之间,也需要克制克制再克制。(剧本略微逊色,但刘亚仁和李炳宪都演得出神入化)。同时推荐《棋魂》(刘畅导演版)。
两个主角,很难评
不得不说 看的很爽!!!
其实贯铁洞往事进入80年代末,随着太极围棋崛起,其戏剧性本身就逐渐走向无聊化了......就跟石佛那张脸类似~李昌镐小时候真的有那么嘴欠么?不像啊。长大后刘亚仁演得倒是蛮像,一副受气包的样子。李秉宪的曹拽是很拽,但总觉得缺乏一点曹的闸北工厂老流氓的老卵感。但谁能想到,现在的老曹去当政客啦(虽然那D已经被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