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式青春的企划早在2015年就有了,李豪凌跟新海诚是12年认识的,当时绘梦帮新海诚在国内做言叶之庭的推广。
肆式青春本来是有四个部分的,分别照应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由包括新海诚在内的四个导演一起拍,但16年君名火了,新海诚也火了,他之后三年的档期被东宝占了,本来这个企划就要这么黄了,但李豪凌坚持要做下去,东奔西跑,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部影片。
导演变为了三个,故事也有所残缺,没能连成一个整体。
另一方面cwf那边也没有用剧场版的质量要求来制作 ,所以中方和日方一致决定不大规模上映,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这次肆式青春是在国内的艺术院线上映的,所以排片少的可怜。
尽管这次《肆式青春》有遗憾之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中日合作的新可能和李豪凌做为中国动画人的努力。
李导加油!
绘梦加油!
国漫加油!
故事情节就不说了,台词和旁白都很尬,怎么样听起来就是那么地程式化、不生活呢第二个故事我想吐一个巨大的槽点:女主身为麻豆,除了工作、运动以及居家的时候之外,日常出门的衣服竟然只有一套!
白色无袖衫和粉色长裤,从头到尾不带换的!
马鸭就算是普通女孩也不可能天天穿着同一套衣服出门吧!
何况还是麻豆。
都能给她画t台和试镜时候的不同造型了,怎么日常服装就不能给多画两套呢?
近几年国漫崛起,但大多数都是以华丽的特效、武打动作或者魔幻传奇的色彩包装的大制作。
这部动画电影明显有赌的成分,以三个平平无奇的小故事打动观众,喜欢的一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也一定能说出一万个不喜欢。
我就很喜欢这部作品,尤其是第一个小故事。
最喜欢的米粉是儿时奶奶端来的那一碗,热气腾腾。
老板和老板娘虽然话不多,却只专注做三鲜米粉。
中学时的那碗米粉是机器压的,但是老板娘的炒码却非常惊艳,每次老板娘还会多给盛一掬。
当他远离家乡再吃的米粉虽然米粉店里种类繁多,却都是没有感情的流水线。
“我看到昏黄的田野,冷漠的夕阳,以及飞驰的工厂,我看到或者看不到熙熙攘攘,我看到许多人跟我一样或者不一样,我看到银色时间在流淌。
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
像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
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
你回头招手时,它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独白。
白客的声音太好听了,很搭插曲《忽然》。
肆式青春讲述了北上广三座城市,三个年轻人的故事。
而之所以以“肆”为名,应该也是把看电影的我们的那一份青春也算了进去。
作为一部日本制作的动画电影,画面制作堪称上乘,所选取的背景也具有很浓郁的中国味道:蓝白色的运动服,墙上的挂历,老街的米粉。
但是,因为是日本制作,所以作画上还是流露出非常浓的日漫风格,就会给人一种非常强大的违和感。
再加上,三个小故事里出现的角色的脸都是非常正宗的日漫脸。
几乎每个角色的脸我都在别的动漫里见过,像第三段的男女主主角,像极了君名里的男女主角。
这种强大的既视感和违和感打破了电影极力塑造出的代入感。
说白了,就好像是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日常,他看到的东西没有问题,但骨子里并不亲切,隔着一层文化积淀的深度。
电影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介绍了三个年轻人的青春。
前两段故事做的很失败,尤其是第一段,男主一口一个米粉,从头到尾都在讲米粉。
第二段故事情感把控非常糟糕,从姐姐和妹妹吵架,再从姐姐摔倒到退役到复出。
中间没有铺垫,转折非常生硬。
而且介绍的还是模特这一职业,让本来就不高的代入感消失殆尽。
再重点说下第三段故事,第三段名字叫上海恋,男女主角的脸都特别像君名里的男女主角。
这算是三段故事里做的相对较好的那一个,但是,也是被我一眼看穿的那个。
女主男主情投意合,女主父亲要求女主考到市重点,学习差的男主为了追随女主考到了市重点。
但是女主却失败了,被父亲打进了医院。
多年后,男主从磁带里得知女主原来是为了他故意没考上市重点,泪流满面。
最后两人见面,故事结束。
老实讲,这个故事不出彩,这个题材,这个内容在意林或者花火上已经被写了无数次,所以并不有新意。
但在前两个故事的衬托下,这个故事总算是能看的进去。
电影选取的三个人也不具有什么特别的代表性,所以很难产生代入感。
如果满分十分的话,我给四分吧。
两分给制作,一分给这个题材,一分给第三段故事。
这部电影的评分比较低,在我看来是可以理解的。
三个故事的主角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是怀旧向,本来应该可以引起我的共鸣,但很抱歉的是没有。
现在我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来说。
精美作画,只是吸睛 第一部:一碗乡愁。
评分:7分。
这一部我本人有点共鸣。
第一碗是奶奶端的,下乡的首长厨师做的,都是湖南牛肉米粉。
第二碗是学校门口小馆子的老板娘做的。
当时老板娘总会给他加一点粉,说自己的儿子也是高中生,要多补补。
后面老板说服妻子把店换成了渔具店(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学校门口这么一个好位置开这种不大盈利的店),结果这一家人又遇到很糟糕的事:儿子在学校被霸凌了。
高三本来是最重要的一年,脚却被人用刀割了,人昏迷过去,鲜血直流。
不用说,这一家人的生活都天翻地覆。
后面米粉店又重新开起来了,受伤的儿子也没去读书了,就和父母一起开店,开了20多年。
【这其实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波澜,但是非常现实,每一幕都写着两个字,叫作“实在”。
】第三碗是在北京吃的机械制米粉,看起来很好吃,但没进味—一恐怕就是北漂生活的象征,好看不好过。
吃完以后接到电话,说是祖母临终前想见见他。
他连忙赶了回去,在服期间他再次吃到了一碗高中时的老板娘做的米粉,【既是乡愁也是生活】。
温情向作品 第二部:霓裳浮光。
评分:3分。
又是传统手艺,出轨、争吵、原谅、守护。
我实在是不想在一部动漫里面看到这么肥皂剧的剧情,太老套了,给可爱的小设计师加1星,还是这个分数。
另外为了展现自己好像有减肥吧,你干什么要绝食减肥呢?
如果我是这种女生的男朋友,我一定会制止这样的错误方式。
在电影里出现这种剧情,就别怪我下狠手扣分。
争执后的隔阂(大概) 第三部:纤雨初晴。
评分:4分。
这一部实在是太侮辱初中生和严格的家长了。
初中生不说有高中生一样成熟,至少会对自己负责吧。
你看看这个女主,成绩那么好,智商那么高,做出来的事却像一个看完了迪士尼公主动画(还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那些)沉迷于公主梦的憨憨一样。
为了一个男生,本来可以考复旦附中的人,结果只考进了区中学,自毁前途之外,还被家暴老爸打进医院(什么垃圾老爸)。
这个女主忍气吞声的行为,再加上给女主套上的这些正面人格,感觉就是早恋万岁。
首先,初中生谈恋爱,太早了,我不支持。
原因就是年龄太小,这样的恋爱是很幼稚的(影片之中的早恋就给我这样的感觉)。
高中时的早恋如果不过界,其实就是像交了个异性知己一样,而且如果有好处的早恋(例如男主暗恋女主疯狂学习拼命考上了复旦附中),我是支持的。
但如果想像这女主为了所谓“爱情”奋不顾身的话,我还是还是听家长的话,好好读书吧。
另外,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话,我十分反对。
我感觉现实的女主要么是抑郁症,要么是歇斯底里的狂躁症,不管是哪一边都不是什么好事。
我不支持初中生谈恋爱 即使是作画非常精美,我依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可以说,瑜不掩瑕。
打四星,少一颗星是因为不太喜欢第三个故事。
还好没有先看豆瓣再来评论,那样我可能会被豆瓣主流的观点带偏。
开始看的时候不知道是国产剧,日漫的人物脸确实比较突兀。
但是因为影片里有太多中国的元素,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然后是第二个,最后是第三个。
我不是湖南人,但是第一个故事很让我感动。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从现在回忆过去,现在的都市是灰暗色调的、下着大雨的。
高楼大厦,完全流水线式的产品、甚至人也是标准化生产的。
无数的人麻木地行走着,就这样一天一天地重复。
只有在回忆里,在老家,生活才是有色彩的。
主人公的童年太过美好,一碗碗米粉承载着他的满足与快乐,米粉将他童年的很多元素串接在一起,有奶奶,有米粉店的师傅,有暗恋的女孩。
随着他慢慢长大,这些事物也慢慢变迁,远离他的生活。
最后主人公的奶奶去世了,时间过地可真快啊。
而他也明白,他的彩色世界,已随着奶奶,一起消失了。
第二个故事也很真实。
模特的行业在我们眼中看起来光鲜靓丽,但是这个故事线让我们看到了每个行业的挣扎。
姐姐为了维持美丽,会低血糖晕过去;工作的安排要订很多个闹钟,不能迟到;职场里勾心斗角,会担心自己的另一半是否还是忠心,担心自己容颜老去而新鲜的面孔还是一个接一个地出来。
姐妹的关系描述也很真实,会因为一两句话就闹地不愉快,但是在碰到大的事件面前总是对方最坚强的后盾。
第三个故事线也还可以。
就是和我的青春不太一样,所以可能没有感同身受。
我的青春是羞涩腼腆的,没有所谓青梅竹马式的玩伴。
而且长大以后大家都变化太多,不会隔了很久见面还一如往昔。
不是很喜欢的原因是故事的冲突太强了,男生和女生为了彼此选择了对方的学校,却没有互相沟通好,所以错过了。
这个没有沟通好感觉有点牵强,毕竟还有第三个男生会互相传递消息。
男主顺利考上了也有点牵强,有这个努力和毅力为了女主考上一个很难的学校,却没有勇气去告白,或者哪怕透露一点也好啊。
总体来说挺好的,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是一种享受。
如果这是一部一个多小时的动画影片,或许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融入角色中去,但作为一个二十多分钟的短篇,这个故事对于语言的运用,实在让人感觉突兀。
但不管怎么说,短片后半段对于姐妹之间亲情的体现,还是将青春的主题给拉了回来,纵然我们长大后被各种烦恼和利益迷住了眼睛,但儿时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仍然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嘴角上扬。
ps :其实本来不想写长评,但是短评字数有限第一个故事:叫兽的野心也是蛮大的,想用三碗不同的米粉去折射三个不同时代下的人情冷暖,还要加上文革和下岗两个历史性事件,又要再插入一些青春期错过的爱情,最后再以亲情结尾。
但他忘了自己只有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将这么多内容都强塞进去,再加上过于文字化的旁白最后反馈出来的就是内容的空洞。
就像是我一个朋友上学时写的作文一样,一味的堆砌词藻实则言之无物。
另外白客虽然是配音出身,但王大锤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配这种青春戏真的不合适。
第二个故事:如果对白风格按一个故事来写的话那就是一个动画版的小时代。
第三个故事:除了剧情俗套外真的没什么好挑剔的。
对人物情感的处理,明暗台词的把握,镜头语言的表达都是大师级的。
没有刻意去卖弄情怀,但是一些场景和道具都能勾起人的年代记忆。
这个故事和新海诚式的画风配合也正合适。
总的来说有些可惜,被前两个故事拖了后腿。
最后明明叫肆式青春结果只有三个故事是怎么回事?
第四个故事是观众自己的青春?
抖这种机灵真不是UC 出来的?
我一直以为,从北京到长沙两个半小时的距离很近。
但是实际上,这条航线有1446公里那么远。
原来,我以为我并没有走远的同时,我们之间却隔着万水千山。
我没有忘记暖暖的味道纷飞的大雪,也没有忘记你岁月如诗,思念如画,浅唱低吟,轻描细绘,似小雨轻轻如初晴淡淡。
上海湖南广州三座城三段诗,韶光已逝,时过境迁,愿我们都不会输给时间。
回忆是筒子楼的楼梯上吹来盛夏的风,回忆是放学后的小卖铺,总会等到你。
回忆是磁带里单词表后的一分钟告白,回忆是故意坐错的公交车,假装和你顺路。
回忆是饼干桶里永远也吃不完的数字饼干,回忆是盛满米粉的大花碗,还有奶奶的叮咛。
我看到昏黄的田野,冷漠的夕阳,以及飞驰的工厂。
我看到或者看不到熙熙攘攘,我看到许多人跟我一样或者不一样,我看到银色的时间在流淌。
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
像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
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
你回头招手时,它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记忆可能会变得渐渐模糊,可能到最后,我们能记住的,可能只是儿时寥寥无几的场景,或是儿时的某种味道。
可能是分享零食的乐趣,可能是在一起的某些味道。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一样,深埋在心里的和常挂在嘴上的大概也不一样。
《肆式青春》这部电影,用三个故事,讲述了最值得我们怀念的青春回忆。
可能青春都会有遗憾,但是青春里的美好的回忆是任何东西都不会代替的。
看了五分钟就关了,感觉太装了。。。。而且也不是母语羞耻(母语羞耻已经成了配音很烂的遮羞布了),一上来就念白的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但是不会觉得装、作,不知道为什么能好好说中文的人,一配动画就变得扭捏。。
制作尚可,整这么多旁白真是尴尬的很,无谓的细节太多,后面两个故事还算简洁。人物太日本风了,看上去好错乱
合生汇香气版,带上设备可以闻到剧中所有味道的香气,体验比较有趣、第一个故事是三个故事里最好的,第二个好肤浅。最后一个故事剧中人提到复旦,整个影院笑成一片,这大概只有在五角场看才会那么好笑。
前电影名和现在这个都非常诡异难懂。第一段学日本的日常风没学好,学成了平庸无趣;第二段毫无都市时尚感,不知所云;第三段讲纯爱,可惜太老土了。这片子本土化和国际化都没有做到。
4/10。观看过程从一个故事毫无衔接地跳到下一个故事,独白、抒情处理之生硬,无法扭转故事的单薄,中国元素(农村的田埂与夕阳、石库门空间里横七竖八搭起的晾衣架和屋内斑驳的墙壁、向日葵花海和雨后彩虹的外滩),与新海诚式远景、绮丽多姿的光影和日系书包的外来元素混乱杂糅,造成中国观众产生本土化共鸣的断裂。国产动画的叙事方法、情感性还有太多问题:《一碗乡愁》中被人排挤走的厨子、在校被无故刺伤致瘸的米粉老板娘儿子、每天早晨对骑自行车少女的惊鸿一瞥,人物太多,具体刻画、推动剧情的却没有一人,插叙和留白在充满缺陷的故事中乱用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霓裳浮光》对姐妹被分别收养、姐姐重返模特职业的关键情节都一笔带过,情绪铺垫苍白;《纤雨初晴》也仅用复刻手法重现了升学搬家错过的国产青春片套路汇总,观众的感受力陷入麻木。
喜欢第三个故事『纤雨初晴』。更贴近生活,更与我的青春有共鸣点:录音机、磁带、老房子、石板路、四驱车……甚至是中考奋斗那股热血。
看来中国的动画制作人对自己都很失望,所以以为只要去借助别国就能做出好的国产动画,然而做出来的确是四不像的畸形产物。
真的非常烂哦。
突然对国漫有了十足的信心,三个小故事真是一个比一个成熟。《一碗乡愁》相对而言是最弱的,用“米粉”的线索以小博大,但一味做减法有时会让人一头雾水,而且篇幅太短,情绪没酝酿够就突然结尾,煽情时放着流行歌曲真的很突兀;《霓裳浮光》的姐妹情是正常发挥,广东话也没那么让人出戏;最偏爱的是《纤雨初晴》,友情与爱情压缩在半小时的上海话中,实在太喜欢了。结尾的彩蛋更让人感慨万千
都是中国的故事 都是岛国的动画
其实还可以,我蛮吃的
先说一个:配乐好听。看的日文配音版,意外还不错。评分低很大可能是语境不同。首先要想象这是一些发生在别的地方的故事,其次要理解这片受众其实很窄,不然真是极别扭。再说说剧情,上海部分算最用心了,共鸣也多,大概是上面提到的,主要受众都经历过那段学生时代、那种朦胧无奈吧。这个故事也最新海诚,可惜彩蛋没把余味收住。其次说北京吧,一个北漂的心路历程。其实从老家的滋味切入是不错的,但把握不好就容易变成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北京的刻画也太少,好像湖南这边着笔更多。广州的故事本来并不那么无趣,真正致命的问题是:广州这座城在故事里消失了。个人感觉,这样的动画应该让人看完后记住那座故事发生的城市,而不是零星套路化的泪点。不是这座城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希望能看到这样的故事。
青春啊,某种意义上就是自己感动了自己,旁人眼里都是矫情……为了画面多加一星吧
超出想象的矫情,剧情全程用旁白推,要不是新海诚的班底用画面撑着,30分钟就GG。第一个卖情怀没头脑,第二个动画版小时代,第三个直接负分滚粗吧简直就是《昨日青空》的糟烂团原版。话说回来《昨日青空》你逃什么档啊?虽然抄袭了季默的配乐但正面刚这个片你真的绰绰有余。
中式画面,日式青春
一星都太多了
看的日文版,有点儿不伦不类的感觉,还是应该看中文的,三段式小品,北上广,可惜北没有展现北京,不像另外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本城市,命题作文既视感强烈,三个故事都很平,没有任何代入感和共鸣,所以并不打动人,还不如同期的昨日青空,随便看看吧
80分。一般。
矫情。集锦片没个主心骨还放一起有啥用。用三个不相识的主角同时出现在机场来当粘合剂太牵强。这种描述个人小情绪的小制作单独发行三个ova足够了。
旁白太多不好,气味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