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行动》,31集网剧,写1993年中俄列车大劫案,《余罪》导演张睿执导,制作上比《余罪》讲究,但剧作和男主演技不及《余罪》。
前者只是常规叙事,缺少意蕴,后者却几乎营造出了炼狱感,有几场戏牛逼到没朋友。
另外,不是说夏雨演技不好,而是张一山的演技简直封神。
没看过这两部剧的朋友应该先看《余罪》,后看《莫斯科行动》。
如果说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那么张睿执导的戏可能是例外,我想说的是,张睿可能是最会讲故事的导演,相较下,编剧是谁并不是那么重要,好导演能完善剧本细节,把戏拍得不单薄,因此张睿的戏非常好看,足以形成个人品牌。
当然,电视剧终究还是编剧的艺术,《莫斯科行动》也有很多孱弱的情节是导演无力修补的,尤其是中段以后。
剧作上,男主没有情感线,女一和男八有微弱情感线,却毫无动人之致,最后也没成眷属,挺反常规剧作套路的,作为尝试与挑战,勇气可嘉,但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并不好。
(张睿似乎不擅长言情,两部剧的言情戏份都可以再多些,也许会收到难以想象的艺术效果)赵二姐作为反一,却在3/4处即被捕获,导致后面的戏彻底垮掉。
还有,写到了莫斯科黑帮内斗,最后却不了了之,很浪费素材。
进进出出的人物挺多的,却说丢就丢,略显随意。
也许创作者太过忠于史实,导致束手束脚,创作上放不开,非常遗憾。
最后半集,写18年后,却没有拍出人世的沧桑感,应该删掉,止于1993,用字幕交待人物命运即可。
30集,更完美。
高人永无侧漏,严格要求,张睿的戏仍有不少将就对付之处,希望能沉下来,用多一倍的时间打磨剧本,争取做到无一处细节经不起推敲,那么,你就能拍出征服世界的经典剧集。
提起导演张睿,大家基本上都不会陌生,2016年,由他执导的网剧《余罪》颠覆了观众对刑侦剧的概念;提起演员夏雨,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一路演到现在,带点小坏但绝不讨厌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
那如果是张睿加夏雨组合在一起,大家会想到什么?
当我这样问身边朋友的时候,他们一拍大腿:《余罪》第三季!
还真不是,两人碰撞出的新火花,是2018年第一部刑侦大剧《莫斯科行动》。
《莫斯科行动》是根据1993年发生的真实事件“中俄列车大劫案”进行改编。
讲述了93年北京至莫斯科K3/4国际列车遭到抢劫团伙的疯狂劫掠,中国警察远赴俄罗斯,对列车劫案主犯进行抓捕的故事。
先挑毛病:所有的电视剧,因为集数限制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莫斯科行动》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条。
一、剧情过于拖沓,缺乏逻辑感;夏雨饰演的警察陈尔立是带着一票人来莫斯科秘密办案的,打完混混打警察,凭着大使馆的关系进出警局拘留所如无人之境,实在有点太高调。
犯罪团伙很精明,但时常集体性智商掉线,自己把自己往坑里带,明明可以一眼识破陈尔立的身份,但就是不过脑子,实在太草率;警察局里暗通罪犯的鲍里斯已经活了20集了,频频为赵二姐送助攻,依旧没有被人识破的迹象,观众看着很心累。
虽然立意很好,但依旧没有避免国产剧逻辑感粗暴的低级错误和硬伤通病。
二、配音痕迹太明显,观众代入感低;莫斯科行动,当然有大量的俄语对白,可是片中很多中国演员在说俄语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出口型与声音完全不符,即口型依旧为中文口型,俄语是通过后期配音配上的;同理,在俄方演员说中文时也有这种问题。
这种明显的痕迹没有经过细节化的处理,使画面十分生硬,很难将观众代入对白之中。
三、对时代的塑造感较低,有部分穿帮镜头;这部剧反映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件,虽然导演加入了一些史料镜头想尽力的塑造一种年代感,但大街上出现的行人的服饰和车辆依旧和剧中时间线格格不入;例如上一秒还是中国倒爷开着老式轿车在街上穿梭,下一秒就有一辆流线型的SUV驶入镜头。
虽然还原那个年代十分困难,但只有每个细节都真正反映真实面目,才能给观众更好的体验感。
认真的来说,这部剧还是没能逃离国产剧普遍会犯下的几个大通病,但依旧能打动人的点就在于两个字:真实。
近几年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不少,《湄公河大案》、《解救吾先生》……而《莫斯科行动》的紧张性和刺激性丝毫不比它们逊色,甚至在难度上比其他案件更大。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没有引渡协议,中国警察在俄罗斯一没执法权,二没武器,三语言不通,除了要和犯罪团伙较量,还要和俄罗斯警方和掺和进来的黑帮周旋,一个不留神一切努力就会付诸东流,甚至还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美剧和电影的拍摄手法,粗砺的纪实画风,摒弃了传统电视剧说一句话切一个镜头的尴尬画面,是目前国产剧少有的拍摄风格。
除了运用大量的空镜头渲染气氛,这部剧还运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呈现出一种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带来的晃动感使剧情充满了张力,真正做到了用镜头去辅助剧情的发展。
开局就以倒叙来讲故事,十分大胆,给观众一种切入性的观剧体验,使整场戏都能够完美融合,酣畅淋漓。
这部剧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去讲述火车上案发的细节和侦破的工作进展,而是的把重点放在“行动”本身,真实地反应了警察的抓捕过程。
很多观众都抱怨剧情只是在一味的跟踪和抓捕,稍显无聊,但其实这才是对警察真实工作状态的反应,这样的设置也更加贴切真实,反而比枪林弹雨中刻意塑造出来的英雄更值得细细品味,让陈尔立一行人深陷困境斗智斗勇也比一味地追求血腥暴力的感官刺激有表现力的多。
看似是我国警察跨国抓捕,但胜负的天平不一定会朝哪一方倾斜;看似是卧底侦查,但随时能够把握各种动态,反客为主。
夏雨展示了他不俗的演技,在第二集中,为了取得朱三的信任而打电话的那一场戏中,虽然所有人都是坐着的,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有对话和呼吸声,但一切都从表情和眼神中透露出来,丝毫不亚于一场动作戏所带来的爆发力和紧张感。
这也就印证了导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的:“当年的角色原型与夏雨同样是40岁,现在国内40岁有质感有演技的,有多少?
找他来,因为他太合适。
”虽然夏雨和张一山长得有几分相像又有几分痞气,但《莫斯科行动》与《余罪》的不同,根本上是角色所承担的使命不同:余罪是一个人卧底执行任务多年,给自己贴上了太多的标签,他已经全然融入了;而陈尔立看似痞气十足,但他知道自己在表演,他所有的亦正亦邪,所有的黑白通吃都只是为了把棋子下的更好。
余罪的戏来自于他如何挣脱,而陈尔立一行人在收起笑容后的某个眼神告诉我们,他们知道自己是谁。
也正因如此,同《余罪》相比,《莫斯科行动》所带我们的,已经不是一种单一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而是对警察这个群体的敬重感。
有一段让小游印象深刻的剧情:当陈尔立一行人还在莫斯科执行任务时,二姐派人对他们的家人下手,国内的公安干警在暗中奋力保护。
当陈尔立一行人知道家人平安无事时眼神中流露出来的东西,叹息之中夹杂着一丝苦涩,但很快又被接下来的任务所掩盖住,再也看不出来。
其实大多数普通警察所默默承受的,正就是这些。
同时这部剧又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俄罗斯,不一样的莫斯科,就如同陈尔立在俄罗斯警方的邀请晚宴上引用《不可信的村庄》中描述的:我在这次追捕劫匪的过程中,见到了混乱不堪的俄罗斯,而此时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另一个俄罗斯,我学生时代向往过的,从托尔斯泰的小说莱蒙托夫的诗歌和手风琴声中幻想出来的迷人的俄罗斯。
但我明白。
无论是哪个,实际上都是真实存在的。
无论是富有特色的俄罗斯建筑,耳熟能详的《喀秋莎》;还是第一次见到的俄罗斯黑手党或是比起国内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交织错杂的人脉关系网,都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特别是在陈尔立警察身份曝光后,一切该何去何从,剧情将变得更加精彩,这也正是这部剧所吸引人的:你明明知道最终的结局,但依旧好奇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影视行业普遍注水而又如此浮躁的今天,这样一部好剧,十分难得。
也就是因为这部剧,让观众知道在20年前有这样一群英雄,在异国他乡,守护着正义与和平。
这部剧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传奇的经历,更是一种使命感的延续,对英雄的交代和对历史的敬重。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上游影视(shangyouyingshi)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本人并不是很喜欢追剧,是无意间在APP首页看到了推荐,心情很激动:因为本人曾在莫斯科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外汇交易近五年,回国后更是阴差阳错参与到了公安刑侦工作中(具体内容和岗位不便透露),这部剧真是符合了我近八年来的经历,也正是这样,看剧的时候也颇有代入感。
国际列劫案,想必莫斯科的华人、华商都有所耳闻,早年的倒爷也正是剧中所描述的样子。
这起列车劫案,并不是多么的玄乎其玄,但其性质恶劣,影响极大;加之当年侦破手段有限,国内北方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和成长的过渡期,要侦破这样一起跨过案件,自然会为之扣上一个“悬”的帽子。
首先比较欣慰的是,没有像大多涉外国产剧一样,五湖四海皆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俄语和汉语的内容交替恰到好处,对一些正在学习俄语的朋友也是有一定帮助的,我这个俄语入门的选手脱离字幕也是能听懂70%左右的内容(有很多刑侦和犯罪的专有词汇不知道)。
其次年代的可考性,具体我也不是很有发言权,但是单就戈尔巴乔夫禁酒令、旧时警察的词汇“милиция”,其中还有一个梗估计只有常年在莫斯科各大华人市场的朋友才有体会:朱三计划抢劫批发市场前,一个华人在发消防检查的宣传单,旁边一位倒爷调侃道“以前是暴力抢劫,现在改成合法抢劫了?
”没错,这也是一直以来乃至现今华商在莫斯科的处境,会遭到不同程度以各种检查为由的“合法抢劫”。
简单说,剧中的милиция还是很友好的。
正如剧中所说“混乱不堪的俄罗斯、迷人的俄罗斯,不论哪一个,都是真实存在的。
”再来说刑侦部分,首先,这是部刑侦题材的电视剧,所以在逻辑性、悬疑性上,被观众从心里定了一个高标准,但实则不然,因为这是真实案例改编的剧,很多故事情节都是要以事实为基础,可以有小小添油加醋的改动,断然不能为了影视题材的标准而改的神乎其神、玄乎其玄。
切记,不要被影视剧的形式拘束。
在我现在的刑侦工作中,也经常会听到被害人问出一些只有刑侦剧中才有的“科幻”情节。
拜托,如果刑侦真的是那么简单,警察也没有必要分为普通民警和刑警了。
办案有难度,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盗窃案,有时群众看到的结果是“快、准、狠”,殊不知刑警同志们期间付出了多少精力。
当今如此,更不要说是20年前的办案环境了。
而且该案的发案归属地模糊,在一个人生地不熟、没有法律和警备支援的异国他乡,也只能表现到剧中的这种程度了。
看到很多朋友吐槽剧中警匪周旋智商堪忧,恐怕正是被常有的影视剧式的警匪斡旋或枪战火拼固化了,现实中的刑侦即使再穷凶极恶的嫌疑人,也没有那么多想当然的反侦查意识;现实中1998年,乃至当今的莫斯科,也没有那么多高智商逻辑缜密的华人犯罪者,如果有,那么剧中的“李东平”或许算一个,因为莫斯科有头脑的华人,都在经商,早年为了发财,大量涌入中俄边境的倒爷,靠的不仅仅是胆,也要靠算,有头脑的留下经商,没脑子的就只能挣完快钱回国挥霍。
当时俄罗斯的卢布确实好赚,但是俄罗斯人也不是傻子。
这里有朋友或许会问:《征服》也是真实案例改编的啊,拍的就很精彩啊。
《征服》采用的是放大个人性格来突出表现,加上孙红雷精湛的演技,相信大家提到《征服》,记住的也就只有“刘华强”吧?
一部好的刑侦剧,应该让观众能够关注、记住事件发展,而不是人物命运。
最后看演员阵容,说实话,除了夏雨、姚芊羽、张志坚,其余的演员我都不认识,但是整体演技都是很不错的,并没有让人有一种阵容不强演技下线的感觉,其实大多数剧在演员阵容上下足了成本,反倒舍本逐末地放弃了剧情、演技、道具等等真正能给观众代入感的,一部电视剧应有的素质,这可能也是一些老剧让人回味的原因之一吧。
文末表明一个个人观点:本人没看过《余罪》,所以对于一些朋友以对比批判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剧不能苟同。
虽然导演一样,但总不能以导演为中心来评价或对比一部戏的好坏,窃以为这和地图炮没有太大本质上的区别。
整体很不错。
题材比较新颖。
平时看欧美或者讲述欧美的作品比较多,很少有国内电影电视剧描述俄罗斯的。
俄罗斯,这个我们的近邻,却很陌生,所谓的战斗民族,更像是一个揶揄。
整个剧最可贵的地方之一就是对俄罗斯社会,不管是当时,还是一贯以来的特性,予以描绘。
混乱,无理。
演员的表演很不错,各有特点,有好几个都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几个主演,很多配角也很好,演秀秀的那个女演员好像不是专业演员出身,但是演的不错。
马长江也挺有意思,最好的角色是康志国,体现了这个剧的很优秀的台词设置。
俄罗斯演员配合得也很好,玛莎和鲍里斯的表演也很卖力。
编导应该是俄罗斯文学的爱好者,我还看出来他应该还是余华的读者。
多次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整个剧的格调提升了,确实,说到俄罗斯,怎么能不提他呢。
孔杰说的关于布尔加科夫和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话,让我很惊喜,向米阿布致敬。
我还看出影片中还有几次向无间道致敬,有香港电影的一些影子。
片头音乐也很好,不俗气。
剧中有一些情节不甚合理,尤其作为影片高潮的抓捕赵二姐的情节,有些混乱,显得警察比较不够机智,没有做出很明显的正确选择,当然,或许现实中就是这样也说不定。
整体上多少有点虎头蛇尾,前半部很紧凑,后边太拖戏了,如果20或者25集之内演完就更好了。
领衔主演夏雨的表现不错,有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马小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那个角色。
20多年过去了。
该剧以震惊国际的1993年列车大劫案为剧情蓝本,讲述了以陈尔力(夏雨 饰)为首的中国警方秘密行动组,远赴莫斯科,最终突破重重险阻将案件真凶缉拿归案的“燃情”过往。
剧中对90年代莫斯科城市风貌的展现、对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还原和传达出的热血正义观念,都让人对这部电视剧充满了期待。
莫斯科行动让人想起了前几年口碑超好的电影“湄公河行动”,都是公安部统一指挥侦破的大案要案、意为保护在外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过从案件发生的年代来看,湄公河行动发生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而莫斯科行动却发生在90年代,那时候祖国还不算强大,俄国并不会支持中国公安的行动。
困难重重。。
在第一二集中,尔力给老葛打电话的时候,第一反应想的是,劫匪不会重拨电话过去再探探虚实吗?
请问90年代 手机大哥大 有木有重拨的功能?
你有多久没看过警匪刑侦局了?
从小我就喜欢警察,特别是身穿便服,腰间配枪,武术高超,智力超群的那种。
武能单手抓劫匪,文能办案审犯人。
为什么?
因为野性啊!
刑侦剧本就是充满荷尔蒙的电视剧。
罪犯杀人放火,犯罪过程惊心刺激,警察破案更是大案套小案,环环相扣,扣人心魄。
剧情跌宕,无不是叫人热血沸腾。
所以说,只有更野性的罪犯和警察才能镇得住场子,让人入戏。
什么叫汉子的野性?
绝对不是貌似潘安,身弱麻杆,动不动还能飞檐走壁打一套太极拳的小鲜肉。
也不单单是张嘴闭嘴脏话,把本事都用来骂人装狠的傻叉。
这部剧里,夏雨带领的四男一女的警察阵容在莫斯科没有执法权,却要破获国际大劫案。
异国他乡,失去权利的警察只能靠拼脑子,拼拳头和匪徒周旋,情节惊险刺激,张力十足。
夏雨演的陈尔力有血有肉,能文能武,和其他警察一步步的打掉劫匪的壳。
剧情环环相扣,不流于俗。
所有的事情都是直指破案,毫不墨迹。
拳头打倒小混混找线索,人情打通交际圈找线索,智力打败小头目还是找线索,正是这一个个惊险的小剧情体现出中国警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背景是时局动荡,物资短缺,中俄贸易全面展开,大批中国人乘坐3/4次国际列车来到莫斯科“淘金”,标志的“倒爷”入住的旅馆,糙乱的“跳蚤”市场,带有一丝浓烈的当代异国风情,还有时常接二连三来捣乱的地痞流氓、甚至俄罗斯黑手党,电视剧中关于细节的把控尤为到位,真实还原1993年的俄罗斯,极具异域风格。
不时出现的俄国大美女,粗狂的荷尔蒙,极具质感的异域风情画面,能打绝不啰嗦的硬汉风格,还有智斗大佬的圈套,这一 切足以证明这部剧的优秀。
对于已经开始佛系养生的90后来说,比如我,在此前二十多年里,“中俄列车大劫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熟悉的名词。
因为在它发生的时候,我们这代人还在襁褓里嗷嗷待哺,或者压根还没来到这世上。
如今最后一批90后也已经满十八岁了,这桩曾经震惊世界的“惨案”仿佛已沉到历史深处,不再被人记起。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却是一生难忘的过去。
2018年初,有一部国产犯罪剧就是根据这段事实改编,这也是继1995年香港电影《中俄大劫案》后,该事件第二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莫斯科行动》1993年的“中俄列车大劫案”不管是从尺度,还是从敏感程度来说,都极难展现到荧幕上。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有一段物资紧缺、治安混乱的日子,那时候国内很多人将中国的日用品背去俄罗斯卖,从中赚取巨大的利润,这批人被称为“倒爷”。
据说在那时,倒爷背一趟货就能赚个一万美金(划重点:90年代的一万美金)。
而倒爷们来往俄罗斯和国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K3列车。
这趟列车全程历时六天七夜,经过三个国家,中国的乘警在列车出境时必须下车,而国外的警察并不在列车上执勤,于是中国境外的这段行程,K3列车便无治安、无管制。
因而滋生了大量抢劫、强奸的犯罪。
1993年三月、四月、五月分别发生了三起耸人听闻的强奸、抢劫案。
其中以5·26特大抢劫、轮奸案最为恶劣,这一次K3中俄列车先后被多伙劫匪轮番抢劫,3名女性被强奸,多名中国乘客被砍伤。
在这趟疯狂的列车上,乘客跳窗逃走,歹徒甚至都会停下列车,继续追砍。
《莫斯科行动》就是改编自5·26这次特大抢劫案的侦破。
当时,我国还没有跨国刑事案件的办案先例,歹徒之所以这么猖獗、毫无人性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觉得犯在国外,中国警察管不着,外国警察管不了。
而在这次影响极其恶劣的案件发生后,国内派出了一支特别办案组,前往莫斯科侦破、抓捕涉案的歹徒。
这个办案组的队长程亚力便是《莫斯科行动》里夏雨饰演的陈尔力队长的原型。
虽然莫斯科警察知道我们在办案,但也没法很好地提供支援。
《莫斯科行动》便是基于这个真实案件,加以艺术化创作的一部电视剧。
1993年可以说无论我们的生活和物资还是相对比较贫乏的,我敢说这些主角的外套没有一件是那个年代的,看看我们的影帝夏雨每次出场的镜头外套款式不重样做工质地就是放到今天来看也不会是便宜货,千万别说这是服装道具的责任,夏雨作为一个曾今的影帝也是很有经验的演员了,自己稍微认真点不会犯这种错,尤其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好质感的牛仔裤和休闲鞋。
拍年代感的戏最怕服装造型不专业了,容易让人出戏。
感觉来回穿越。
俄罗斯黑帮和职业杀手的智商真让人着急,一个训练有素的退役特种兵遇到我大天朝人民警察也是白给,我们赤手空拳就能把你绳之以法。
片中黑帮的智商不及我们的普通抢劫犯,果然我大天朝的贼就能把俄罗斯黑帮搅翻天。
既然是要有动作戏能不能找两个有武术功底的演员,俄罗斯黑帮都是软蛋随便我大天朝警察就能干趴下,主旋律打到一切牛鬼蛇神!
动作场面跟特效镜头一样都属于五毛效果,大街上完全可以给长镜头把背景虚化,这样不至于拉达这样的老车和新款的逍客跑在一条街上。
其实这个剧本是很难得好剧本,别说我吹毛求疵,这样的好故事本可以拍的更好,可惜毁在这个导演手里。
假如在画面上无法达到高标准,能否多下点功夫在剧情方面。
全剧漏洞百出,尤其在抓捕时的剧情,难道实质是要反讽中俄警方的无能?
又做的太明显了点吧。
整部剧将正面人物中国警方刻画的一点不讨喜,主人公空有一腔嫉恶如仇的气势,除此之外无组织纪律,在国际合作上遇到配合问题不主动解决,而是一言不合埋头单方单干,最后出了事再用外交手段解决(例如被误抓)。
虽说是一种快速解决手段,但剧中却不加以提示会让多数观众产生误解,“这是在倡导中国人民英雄主义吗?
”。
仔细想来应该算个人英雄主义,一个行动小组除了保镖和俩翻译,剩下全靠主角一人扛旗...故事整体对主人公情感刻画过于单一,缺乏友情温情。
在探望被打女倒爷时,倒爷受伤诉苦,主角漏出行政式假笑。
全剧只让人感受到干警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努力工作,最终顺利完成工作交差,缺少些思想建设。
倒是以反派不断的哲学思考进行黑色幽默,可这种幽默在没有对比下除了令观众莞尔一笑,只会使这些变成拖沓冗长的情节。
以历史真实刑侦题材为剧本,首先应保持大局真实性,再者应该对观众有所启示。
此剧的启示就是犯人都是人性尚存的,英明的决策都是中国队长下达的,抓捕犯人时可以不计他人后果的去实现。
根据上个世纪90年代的真实事件改编的一段故事,经历比较神奇。
终于看完了,这帮賊被抓,只能说明,他们正处在最低级的犯罪组织阶段,所以这么快就被中国警察给剿灭了。
没有朋友,没有计划,也没有一点正规的生意,导致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这个抢劫团伙中,最关键的是二姐,有头脑,有胆识,有气魄,这在犯罪组织里非常少见。
但是他们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就是抢了莫斯科黑帮的运钞车,直接与黑帮老大做对,给自己树了一个最大的敌人,这在异国他乡是大忌,直接导致了自己团伙的灭亡。
他们最应该做的是与本地的黑帮结盟,为自己寻求盟友,然后伺机做大,中国人的赌场市场那么大,赚钱的机会多得多,充分说明,这帮人没有头脑,只有最低等级的罪犯,才整天打家劫舍,想办法做大自己的正规生意,把队伍做大,才是“正道”。
另外,这帮人,跟当地的蛇头关系明显处理不好,那么乱的年代,竟然逃不出去,偷渡的生意是如此之火,多少道通往东欧;中国警察一来,顺着偷渡的道往东欧跑,待几年,再回来,不是更好吗?
只能说,天下笨贼一箩筐。
看了都忘了
牛逼牛逼
網劇的尺度!活脫中年版《餘罪》,夏雨演得不錯,場面調度和敘事都很好。
真实事件改编,非常棒的一部警匪剧,以前很少蹲电视机守剧的,现在感觉回到了童年追电视剧的感觉。国产剧赛高!
夏雨不如张一山。剧情虽新颖但很生硬。大表姐憔悴了啊。二姐不错有味道。忍着看完了,编剧傻逼
除了看见小广告时候,大多时候都像二十年前的剧。所有东西都很烂
题材不能更棒了,特效有点五毛,台词有点尬,铁路部分bug频出。编剧是个文青吧,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莱蒙托夫卡尔维诺全出来了。另外都这么多年了,夏雨还那样啊,对台词啥的还算正常,一旁白就让人感觉《独自等待》里那个憨憨的小毛孩又回来了……
剧情节奏中规中矩,演技参差不齐,老老实实普普通通讲个震惊中外的大案啊。可惜没有惊心动魄感觉,不然会很精彩的。看了三集,看不下去了。
叙事节奏不好,背景音乐突兀。所有的场景都太干净,完全缺乏年代真实感,像舞台剧布景
3星给题材。好题材,拍坏了。大胸姐当翻译真绝了,不管中俄两边领导接洽时各自说多少话,到她这,她都能一句话概括总结,这样的翻译合格吗?
哈哈哈哈哈,一个俄罗斯流氓团伙,竟然有个中文翻译,这是什么文化水平?什么文化水平!
美剧调调外衣下中国警匪剧的新尝试
第一集弃,剧情太差
没看出哪好看了啊。。
跨国抓捕不容易啊,本来想打四星但是后面拍得的确拖沓了…
比电影版好了100个扫毒3
节奏感一般
无聊
大晚上的,越看越精神。夏雨的演技自然没得说,还那么多余罪的演员,演技都杠杠的。但是,我真的是看了两集才认出来姚芊羽...
余罪要是也是这编剧套路,也是没必要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