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是一门很神奇的语言,虽然在世界各地独立发展,却在各个截然不同的文化间有无比奇妙的共通点,比如中国手语和挪威手语的飞机起飞/降落的比法就近乎完全一样。
你可以完全听不懂闽南话、英语、韩语,但是一个中国聋人却能轻而易举地领悟台湾手语、美国手语、韩国手语70%以上的内容,并且在短时间内达成某些方面的共识然后轻而易举地越过余下的30%的障碍流畅地沟通交流。。。
这大抵是因为手语是一门视觉语言,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听觉语言,面对一项事物,更直观的做法是直接用肢体进行模仿和示意,就比如面对动物的手语比法,倒颇似幼儿园小朋友扮作动物的歌舞。
这倒和把鸭子叫做“呱”的豪萨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几乎所有区域的手语都会把鸭子的扁嘴巴作为第一特征。
而视觉语言决定了,手语中,会用双手和面部的相对位置来表述“位置”的概念;而用动作的先后来表示时间顺序等。。。
此外,视觉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会把事物的直接作用对象放在首位,放在汉语里,就是所谓“宾语前置”。
“我吃饭”的手语语法其实是“饭我吃”(这个例子其实不恰当因为吃饭其实有固定简化手语表达),这里和日语的语法倒是很相似。
而词源词汇的相近、语法的相似也就必然导致了即使是不同文化的手语,其间的交流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而台湾手语和大陆手语,因为地区文化和听人语言的相近,其可交流度应该也更高。
这里要说一下,手语也是有方言的,在大陆,主要是南方手语和北方手语的区别。
于是回归正题说《听说》。
那天闲着无聊想搜一部电影看,于是在豆瓣里左翻右翻看到了这个。。。
自己也正是冲着里面有大量的手语对话去看的。。。
于是这个似乎是听障奥运的宣传片,所以不得不带有一些过于主流的气息,然后逐渐沦落为剧情恶俗的偶像剧模式——本来秧秧和天阔相互以为对方是聋人、小朋参赛资格被取消的时候,电影的剧情和格调是很可以有机会升华那么一小下下的,偏生为了作为宣传片,搞出那样一个不伦不类的结局,也恁蛋疼了些,倒是害得我充满期待情绪看了很久。。。
不过这个片还是有很多出彩的地方的。。。
首先,我非常非常开心的是,片中的手语居然是自然手语,这比CCAV的那些聋人基本上看不懂的播音员旁边有个可怜孩子卖力地用肢体比划的形似文法手语的汉语的手式话要好上很多很多,说实在的,从第一眼看到这片是自然手语之后,就对这片的印象“噌”的一下好起来了(自然手语是聋人生活中的表达形式,而文法手语是将汉语逐字/词翻译后按照汉语的语法进行表达,但是二者都需要双手和面部表情的协同参与,至于CCAV的那个面无表情或者一脸傻笑的手语翻译所比划的,那叫汉语的手式化)。
这和笔者之前看过的某个叫《哑巴新娘》的苦B电视剧里面悲催的文法手语有着天壤之别。。。
不过看这个电影,如果不结合字幕,那些手语部分理解起来倒是不很流畅,这种压力在之前看《孤儿怨》里小max的手语可能还没这么大。
当然这和电影不断晕眩地切换视角以及手语交流时并不总给正面镜头有很大关系,于是这个电影果断还是需要多考虑下聋人朋友的感受哇。。。
不过分解各个词汇来看,基本上还是都能有效理解的。。。
对于片中的台湾手语,大概分3大类,和大陆手语一致的、不是很一致但有共通之处的以及不看字幕完全看不懂的。。。
和大陆手语一致的:于是主要是在日常行为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范畴,这些东西因为经常用且共通,所以基本类似。
最明显的就是“游泳”,伸出食指和中指交替上下摆动,模仿的是自由泳的脚部动作,这和大陆手语是一致的,顺便说一句,在北方手语中,这个动作还有“蓝色”的意思。
我想着重说的是,那个萌翻了的“薏仁莲子排骨汤”,里面运用了多种手语惯用表达形式。
“莲子”和“汤”是非常典型的用手部动作模仿,“莲子”分解为“花”和“从花中取出的种子”,这里就是双手相对位置表达事物空间关系;“汤”是用动词指代名词。
“排骨”是用身体部位指示,用肋骨指代排骨。
而“薏仁”则是文法表达,“薏”是运用了谐音手法,用“意思”的“意”来指代“薏”,“仁”则是仿字,用双手比出“仁”的形状。
谐音、仿字以及书空(用手写出字的形状,常见于字形简单意义抽象的汉字比如“千”、“干”)是不同文化间手语交流障碍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受当地听人语言的影响很大。
而在美国手语中,这种表达形式对用于手指拼写。
以上的那些表达形式,在大陆手语中都是存在或者相同的。
还有些表达比如“工作”、“偷”、“第一/二/三”、“饿肚子”、“买”、“卖”、“辛苦”、“疼”、“受伤”等都是完全一致的。
不是很一致但有共通之处可以理解:这些占了大多数,因为恰好完全一致的表达并不多,而有些表达虽然不一致,但是因为手语的象形等,也同样可以理解,这也是不同文化间手语交流的基础。
比如“便当”,当然这是因为大陆的盒饭和台湾“便当”的包装不一样,所以“便当”是圆的,盒饭是扁的。。。
至于“说”,打法有些像大陆手语的“问”,但是可以看出表达的告诉、争论、责骂的含义。
而大陆手语的“讨价还价”,分解动作就和那个很像。
再比如“来”和“去”,大陆手语会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立起来,大拇指表示人头,小拇指表示人脚,向不同方位的摆动以表示“来”和“去”,而其他的一些表达比如“剪头发”(另一手做剪刀状在大拇指上方剪)、“坐”(缩起小拇指摆在另一手掌上表示坐下)等都是这个基础手势的延伸;但是在台湾手语里直接是手掌摆向不同方向表示来去,这个倒是和美国手语相似。
而全电影的精华其实在姐妹含泪争论的那一段,金牌是为了谁,谁的梦想是什么。
而这段可以说是我理解的最好的一段。
当然一方面因为看了一段时间熟悉了一些与大陆手语不同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构词简单手形手势都很直接。
“梦想”在大陆手语和台湾手语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从脑子里冒出的“虚无缥缈”的东西,结合上下语境很容易理解;“负担”是一个放在肩上的东西,理解起来也没什么问题;“没有,空了”的表达和大陆手语中“没钱”是一样的,当然大陆手语也会那么用;表达“不一样”的后缀和在大陆手语中也很类似;而在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手势,仿佛把什么东西拿了扔掉,那是一个否定后缀,比如那个“不辛苦”,是先比一个“辛苦”,然后拿手抓住扔掉,台湾手语常用双手,看上去有点像大陆手语中表达“已经”的时间后缀“什么什么过了”,但是习惯以后可以理解,而大陆手语也有类似表达,比如“忘掉了”,是仿佛从脑袋里拿出一个东西然后扔在脑后。
那段争论其实挺感人,妹妹对姐姐成绩的希冀,姐姐对妹妹生活的期许,然后因为相互关心责怪对方,最后在亲情中和解。。。
当然还有些不看字幕完全看不懂的部分:这些部分以抽象概念居多。
比如,“姐姐”,在台湾手语里是单词,在大陆手语里却是合成词,是由“家里比我大的同辈”和“女性”合成得到的,“爸爸”、“妹妹”同理。
而“姐妹”在台湾手语里面的手势在大陆手语里面是“比一比”的意思。
“飞翔”的比法在大陆手语有点像比着一个“K”乱晃,“鸟”的手势有点像大陆手语的“蝴蝶”。
而“金牌”、“等”什么的也完全不一样。
这些概念相对抽象,很难用具象的手势表达,也不适合仿字或者书空,所以在长期生产生活里就会形成个固定表达,而这些表达是有一定的出入的。
不过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习惯,在之后的理解上问题倒是也不大。。。
只是这部分的内容,对于没有手语基础的听人朋友,倒是有些不知所云。
相比于之前天阔那个“降血压”的有爱表现,对大众的吸引度应该不高。
不过总的说来,电影还是比较真实地展现了聋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多隔断的房间、会闪光的门铃、会到处跑的闹钟、打印的电话。
还有有些听人对聋人的误解和“惋惜”。。。
只是觉得,失火那段有点狗血,虽然可能是为了表达聋人生活的艰辛?
不便?
但是感觉还是很怪。。。
另外,姐妹俩的爹也有些混帐了点,当然可能是价值观的不同,我还是不做评述。。。
电影可以看出还是引入了很多聋人演员参与表演,所以手语和有些表演都很自然。
而且,男女主在手语方面也应该下了很大功夫,从自然手语的表达到手语的流畅程度,应该是“大学老师教的”很难达到的。。。
无论怎么说吧,手语作为一种具象、通用性高的视觉语言,需要大家的关注。。。
而这个电影,如果能营造这样一种契机,也莫不是个好事
我必須誠實的說,因為陳意涵,我的起評分至少是3星。
但這和我給5星滿分沒有任何瓜葛。
其实我几乎不写评论。
但是这部我想写点什么。
因为它Hit到了我的萌点。
這樣清澈見底的清新,也許真的只有四面有着海的台湾才能制造.“小时候,大家欺负姐姐你听不见,你都不以为然,但是当别人欺负我的时候,你就冲过去打跑他们”這是一句是編劇很淫蕩的誤導。
但是事實上。
天闊在游泳池表白的那晚之前。
是有說過話的。
14‘40’‘的那一句“小心”。
不過這一點也不影響我毫不吝嗇的5星。
我不打算評論太多劇情以免劇透,而且我相信每個人看都會有不同的小觸動。
我喜歡的一些Key Point:1.天闊初識泱泱的時候,機車載著泱泱。
泱泱不知道該往哪里放的手以及被索要MSN時候的一臉不知所措。
2.和很多爸媽一樣的天闊父母,滿滿的200%的卻不愿意親自表達的愛。
3.泱泱吃東西的時候一點也不注意形象。
總喜歡邊吃邊用手語比劃著“好吃”。
4.天闊傻愣愣的自言自語多少讓我回憶起當年的自己是不是也出現過這樣的癥狀。
5.××××× 涉及關鍵劇透我不說6.××××× 涉及關鍵劇透我不說7.××××× 涉及關鍵劇透我不說PS.其實片末的MSN聊天以及和姐姐去看水鳥的對話已經做了很深的鋪墊,加上游泳池表白那一幕已經足夠可以猜到后面的情節。
而整部片子如果從這一幕就直接結束。
我個人會覺得更加完美。
多一點想象的空間不是更好么。
后面的部分作為演職人員字幕結束以后的“長篇花絮”或者“番外”會更加完美。
你覺得呢?
因为前面無聲部分表现的相当之好。
但是后面又用无情的现实把我拽回到了典型的台湾偶像剧风格里。。。
55555另外。
不得不說。
我愛陳意涵。
但是自從【硬柿子】第一次看到她以來。
對她接的戲或者角色都不是很滿意。
這次接了一部適合他的戲。
而且應該是到目前為止最豐滿的的一個角色。
这是一部从名字开始,就很文艺的电影,男女主角:彭于晏、陈意涵、陈妍希,也都是颜值颇高的新生代。
没有庞大的明星阵容的电影,在这几年里,是少见的,也意味着,故事不会有太复杂的人物关系,太狗血的情节。
当电影画面,从游泳池边拉开,让人想起了《翻滚吧,阿信》,难道又是一部体育片?
当姐妹们比划着手语交流的时候,让人想这是一部关于听障人士的“煽情片”?
当然,都不是!
完全没有按照狗血、无聊的套路进行的,青春爱情片。
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这也是个浪漫的误会。
里面的所有的行为哪怕是误会,都出于爱,都是大家对彼此的关爱和尊重。
当男女主角开始比划着交流的时候,整部片子变成了默片,大部分时候没有语言,满屏都是一双双漂亮的手在飞,但一点都不枯燥,非常的温馨、非常的温暖、非常的有爱。
原来,不说话,有时候真的很美好。
虽然会被误会,但是当情绪积攒到爆发的时候,透露出的不仅仅只有爱,还有关于人生的思考。
相当的真实,相当的到位。
姐姐说:你要有你的人生,没有人能依附别人一辈子。
便当快乐男说:她不是哑巴,她是听障人士。
妹妹说:我的钱也是等待赚来的啊。
电影里有2个家庭的父母,秧秧的父亲vs黄爸黄妈这部片子里,最让感动的,一定不是男女主角,而是黄爸黄妈儿子没吃饭,7个便当伺候;儿子消沉了,老爸给儿子讲自己的感情经验老妈粗暴但不简单的给孩子多些零用钱当听说,对方是听障人士的时候,计划去学手语女孩子第一次上门,黄爸黄妈盛装打扮,还准备了温馨的卡片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感动的要哭啦看完电影,很多人想其自己那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妈了吧《听说》,不用听说,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小清新的爱情片。
简单、温暖、励志!
胖胖的两父母,完全不像有基因生出这么帅的儿子。
总是啰啰嗦嗦咋咋呼呼,其实善良可爱到极致。
会给儿子塞三千块哄心爱女生的老妈。
会边吃水果边跟儿子谈论23段过往情史的老爸,说“运气不好没有第一个遇到你妈”。
为了秧秧到店里来,会穿上完全不搭调的正装,特意做了头发,拿着翻页的小纸板,写上天阔爸爸,天阔妈妈。
“诶天阔爸,找一天我们去报个手语班好了。
”“很可爱”,然后两个人齐齐将手指戳着自己的脸,作出与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搞笑表情。
“所以你愿意嫁给他吗?
”每次有他们的片段,总是忍不住笑出来。
我是这么觉得,天阔爸爸天阔妈妈,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温暖。
爱情跟梦想都是很奇妙的事情不用听 不用说 也不用被翻译就能够感受到它其实亲情也是啊。
XD
《听说》是一部清新唯美的励志片,整部电影主人公没有多少台词,但是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感情,很令人感动。
其实从电影的开始,我就知道秧秧不是聋哑人,也大概就猜到了后面发展的剧情,但是还是期待着后面的表演。
因为主人公都没有多少台词,但是丰富的手语表达和滑稽的表情,逗得我哈哈乐。
但是后面的剧情开始令我着急了,难道秧秧真的不会说话,听不见声音?
剧情难道是另外一种套路?
我有些不安,期待着揭秘。
哈哈,当天阔在游泳池边告白,秧秧疑惑的表情告诉我,这部影片还是没有落入俗套,秧秧是为了姐姐长期不说话的,所以貌似有些失语症,不过天阔执着的爱情感染了秧秧,被误认为都不能说话的两个人知晓那是场误会,一切就都变得美好起来了。
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片,一面是梦想,一面是爱情。
梦想和爱情本来就是一对好朋友,最好的结果就是梦想和爱情二者兼得。
但是在秧秧面前,她选择了梦想,并且不是她自己的梦想,而是为了姐姐的梦想。
因为爸爸在非洲传教,把姐姐托付给了秧秧,因为姐姐小朋是聋哑人,所以她要格外照顾姐姐。
她辛苦打零工赚钱为了还贷,还要过分关心姐姐,时常陪着姐姐游泳练习。
就是因为小时候姐姐问秧秧钢琴是什么声音,秧秧就发誓想给姐姐幸福,让她感受到能听到钢琴声般的快乐。
但是,由于一次秧秧的疏忽,姐姐住进了医院,耽误了训练,影响了残障奥运会。
姐妹俩的情感爆发了,姐姐因为看到妹妹的辛劳和对自己的照顾,于是拼命训练,想要得冠军及还贷,但是即将到来的展示机会丢失了,姐姐陷入了痛苦之中,因为无形的压力让她觉得好累,逐渐变成了为妹妹获得这块金牌。
而妹妹就更惨了,小时候由于姐姐特殊的感情,她把自己的生活甚至梦想都放在了姐姐身上,以至于她丢失了自己的梦想,不为自己而活。
此时我就猜想到妹妹是因为长期地与姐姐的手语交流,甚至得了轻微的失语证。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小男孩由于意外,右手的大拇指被截掉了,看着自己不完整的手,小男孩很自卑。
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爷爷想了个招,把自己右手的大拇指别在掌心里,这样也和小男孩一样了,没有了大拇指,小男孩就不觉得特殊了。
后来好多年过去了,小男孩长大了,爷爷也变老了,小男孩终于知道了爷爷当时的“谎言”,当他想让爷爷的手恢复正常的时候,爷爷突然发现自己的大拇指已经回不去了,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
但幸好这部影片是个美好的结局,有情人相亲相爱,姐姐也获得了冠军。
在我看来本身励志片作为类型片的一种,剧情难免落入俗套,故事难免不假,结局肯定是好的。
但是励志片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影片,重要的不是看这种剧情在现实中有没有可能发生,而是看故事里的情感你有没有感同身受,有没有真切体会过。
故事里姐妹间无私的感情我算是有些感受吧,我也有妹妹,我俩的感情也很好。
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妹妹的榜样,而妹妹性格开朗、体贴人,有时真的仿佛我和妹妹换位了,妹妹时常在我脆弱的时候说一些勇敢的话。
秧秧和姐姐争吵的那段,是影片的一个高潮,催然没有言语,但是他们的情绪已经感染了我。
当姐姐说:你辛苦工作,每天吃不饱,不谈恋爱,都是为了我,我变成了你的负担。
妹妹的一句:因为你是姐姐,当然不是我的负担。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我想姐妹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因为你是姐姐”、“因为你是妹妹”,就是一种无私的爱,没有彼此,不说你我。
因为你是姐姐,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伴侣,我长大了,你也不再年轻;因为你是姐姐,是我一生当中的朋友,无话不谈的,亲密无间的;因为你是姐姐,是我无时不牵挂的亲人,人在他乡,心却彼此相连;因为你是姐姐,我们血浓于水、情比金坚,为了彼此,不分你我;就因为你是姐姐,而我是你的妹妹。
相信这种只有姐妹俩的感情谁经历过谁知道,平时的小打小闹不算什么,分开时的相互牵挂才最真切。
姐妹俩的感情,不是情人间的只要你过的比我好,而是咱俩都要过的好,过的幸福!
昨晚和大厨一起,继续看“华语优质电影评选”给我寄的样片。
看的是《麦田》和《听说》。
相比之下,我喜欢《听说》,不喜欢《麦田》。
《麦田》在我看来,是故弄玄虚之作。
故事就是人为的戏剧,人为的起承转合,人为的冲突和挣扎吗?
不是,我觉得故事是人心。
人心没有分量,故事便只是“桥段”。
《麦田》里没有忠善,只有贪婪和冷酷,所以勇猛也不动人,骊夫人有责任,但是这份责任所来为何?
倒是黄觉演得不错。
《听说》很简单,主要人物只有六七个。
有一个小小的包袱,虽然有点小俗套,但是胜在气质清新。
虽然都是偶像,但是感觉不是偶像剧,是青春片。
我觉得“偶像剧”和“青春片”有质的不同:偶像剧里只有偶像,你记住的是偶像的名字,青春片里只有青春,你记住的是人物的名字。
比如看《蓝色大门》,你会记住张士豪,记住孟克柔,就像看《听说》,你会记住黄天阔,秧秧。
《听说》还是有些稚嫩,有些情节剧,不如《蓝色大门》那么好,电影的结尾部分也稍显冗长,个别台词也有些肉麻。
小虽小,它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最近看了douban上面的评论不错的一部片。
大概是说听障朋友准备参加奥运会,她的妹妹碰上了送盒饭的唐珏小宝,然后唐珏小宝就开始追求听障朋友的妹妹,并且误认为听障朋友的妹妹同样是听障。
于是,他遇到了社会各界的眼光,然后他们就在挣扎。
但是,最后皆大欢喜,原来小妹不是听障朋友啊。
这种纯嫩的片,老衲已经看不下去了。
这部电影我看来如同温水,远不如凉白开爽快,也不如热水能暖身。
他的镜头语言十分苍白,符合它宣传片的出身;没有任何曲折的剧情中填充了大块大块的装嫩装纯洁的片段。
老的不能再老的桥段,比如,连一点零钱都可以引起战争,搭讪是那么的“古典”。
天呐,我们活在二十一世纪。
最可怕的是,如果这是一部目的在于呼吁大家关注听障朋友的‘公益片’,那么最后结局是不是再次说明了,我宁愿你不是听障朋友,那样世界才和平,我们的电影也才能皆大欢喜。
这不异于自己抽自己。
而那个准备参加奥运的听障朋友完全就是无关的配角,除偶尔体现不放弃精神之外,最大的作用是让两个主教可以谈一场恋爱。
结论:这片如果缩成10分钟以内的关于听障朋友的宣传片,应该顺溜的多。
相比戴立忍的冷静与黑白,我更偏爱郑芬芬的温婉和斑斓,这不是大格局的故事,也没有什么悲悯的情怀,两个彼此爱慕的人,抛却言语的交流,跨越对话的界限,一样能够洞悉彼此的心情。
恋爱是这样的常理,无声息的浪漫,常常就被某句口不择言的话语所打乱,闹的意兴全无彼此不快;电影亦是如此,沉默中的美丽,没来由的被絮絮叨叨的台词所干扰,搞到耐性消退心生厌烦。
看《听说》不用担心这些,因为手语代替了那一切,仿佛是割断了与这个世上的喧闹,一切变得沉静而自然。
泱泱和天阔的误会来自于我们对眼睛和声音的过分依赖,和我们对一切事物自以为是的解读,往往会将无心的过失变成有心的伤害。
比如听力障碍的人只是将用语言感知世界换作用手指和心灵去感知罢了,其实并无不同,而我们却硬是将此定义为残疾或非正常,这种认知观所产生的隔阂如果缺乏沟通的话会造成有朝一日不可逾越的地步。
而沟通的缺乏和认知的偏差时整部电影行将下去的原动力,首先是影片主线泱泱与天阔的爱情,其次是泱泱与姐姐的争吵,在姐姐的眼里自己是负担,是连累泱泱不能够追求幸福的最大阻隔,但在泱泱的眼里负担很可能是甜蜜的负担,阻隔恰恰是支持她能够坚强面对的勇气。
看,理解和误解就这样距离得那么近,如果放弃用一切外因来分析感情得话,只需静静地用心去感受,幸福唾手可得。
不禁感叹台湾类似这样干净阳光的男生真是一大把啊,刚叨念完《蓝色大门》里的陈柏霖,又看到了再《九降风》里成长的王柏杰,这会再被彭于晏给萌到:“我常想象她的声音,应该是像林志玲或蔡依林那样的吧···”、“我不管你会不会理我,我就当做你在理我好了,那样我会好过点。
”他浓眉大眼的样子实在讨喜,很适合演天阔这样的孩子,纯粹又傻气的爱情,只有在那样白衣飘飘的年代,才会感受得到,连单相思都不会觉得苦涩。
陈意涵该有26、7岁了,却是华丽丽的逆生长,越发见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细嫩,不用伪装的青涩和单纯,比那些台湾偶像剧里令人呕到哭的Y某某C某某之流要好太多,我希望她能走得更远,比起《痞子英雄》里的她,这里的泱泱可爱地让所有人都想收藏。
天阔的妈妈让我想到了《败犬女王》,很有趣的胖婶,她和天阔爸也是全片里最让人会心一笑的人物:“什么爱心无价啦,年轻人,关心菜价就好。
”“我们天阔,很努力,很乐观,很可爱,很活泼,很孝顺,很亲切,很善良,对姐姐很好,对大家都很好”,这样的爱毋需赘言,彼此认真感受便好。
很久以前的事了,某一年的夏天跟喜欢的男生的第一次约会,傍晚牵着手听着路边的池塘边呱呱的蛙叫,在十六岁的时候我记得,在二十岁的时候也不曾忘怀,希望之后的每一天每一刻都不会忘记那些单纯的小美好,到我七老八十了,看见我爱着的人我还会轻轻地对他(或她)说: “爱情和梦想都是很奇妙的东西,不用听,不用说,不用被翻译,就可以感受到···。
”
当爱情少了嘴巴,也没有耳朵,那么,我喜欢你该如何让你知道呢。
最近看了一些宣传攻势极为猛烈的大片儿,基本上没有特别惊艳的,可能是期望太高反而落差太大。
倒是《听说》这部台湾小片儿让我感动了好几下。
我得承认我是个恶俗的人,但凡是主角长得好看的片儿我都兴趣浓烈,所以说看见海报,我就知道这片我必须得看了。
其实故事特简单,由亲情、梦想、青春、爱情这几个线索穿插而成,典型的台湾文艺片。
它还是09年台北听障奥运的主题电影,所以又多了很多励志的元素。
影片一开始就把观众带进了无声的世界,秧秧、小朋之间的依赖透过几个笑容就传达到我心里,而秧秧的笑容印在了天阔心里。
有时候电影缺少声音,就缺少了很多魅力。
但是在这部70%的表达要靠手语进行的电影里,却丝毫感觉不到无聊,靠着漂亮的脸蛋,夸张的表情,好听的配乐,基本上弥补了失去声音的遗憾。
反而影片最后大量的语言对白让我有不适应,有点儿破坏了影片营造的原有的气氛。
这是芬芬姐的第二部作品,我觉得比第一部《沉睡的青春》要好很多。
反正看《沉睡的青春》,一不小心就真能沉睡了。
我是靠着快进才勉强看完,关键是郭碧婷太让我失望了,“是你的益达”里漂亮的女孩子不见了,电影特写镜头里满脸痘痕的姑娘吓我一跳,我直想说“是你的痘痕”。
习惯了制作精良的好莱坞大片或者紧张刺激的悬疑片儿,看看这种简单的电影确实可以让脑子安静下来。
其实甭管是主题老套、遭厌恶的弱智偶像剧,还是像《听说》这种傻乎乎的励志文艺片儿,只要跟着剧情走就行了,把脑子空出来就行,休息,休息一下。
听和说,曾经我也那么爱听你说。
因为一场美丽的误会,结缘一段甜美的爱情,年轻真好!
还将就吧
青春偶像剧的剧场版
这对很不错~
我也觉得我老了,纯爱的故事果然我很难坚持
看了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为了来评个分,还是只有说我看过吧。。。
不要说话的台湾电影还是蛮感人的...彭于晏有几个角度看起来好像张孝全>< PS.愛情和夢想都是很奇妙的東西,不用聽,不用說,不用被翻譯,就可以感受到。
比期待中失望些 情感一直没到点上 但还算合格吧 彭于晏帅归帅 但始终没有一个角色打动我 这剧说起来有点平
4.5.。很好哦,很可爱,虽然一早就料到女孩会说话但还是有小感动。
简单却很温暖的故事,让你慢慢感动,好喜欢陈意涵呢。
虽然刚开头就已经察觉到女主角肯定会说话
爸妈很可爱。。。彭于晏挺可爱的
这个片子到后面实在很......往坏了说叫做作......往好了说叫惊喜......不过还是得问一句——有必要吗?
天阔爸妈 太有爱啦 ~~~~~
蠢爆了!但是彭于晏好甜。
什么东西竟然这么高分 果然已经老到了对这种台湾小家碧玉电影无动于衷的年纪了
喜欢陈意涵瘦弱的样子,惹人疼
偶爾間在電視上看到的小品,還滿溫馨的,不過也是脫離現實得很
淡淡的爱,纯到极致。结局真的...意涵竟然听得见呀...
故事很熟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