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温暖美好的片子,看完唯一的感觉就是舒心平和壮丽辽阔的西部风光,让人恨不得跨马纵身其间。。。
尽管剧情现在看来过于平铺直述,甚至于落于窠臼,但偏偏就是这种调调让我找回久违的触动。。
当然并非完美无缺,剧情还是略显单薄,再增加十几二十分钟丰满一下就更好了。。
春天铺满大地、草长莺飞、日光和煦,而暖意亦早已注满对望的眼眸中。。。
简单点不好吗?
我们现在是不是都把生活过得太复杂了?。。。
说实话,很久没有看这种煽情片了,竟然连哭了两次,明知这样掉眼泪不值,但还是边哭边笑,任情感随情节飞扬。
自始自终都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倒是一场暴雨中的求婚似乎来得略微有些突然,或许,这正击中了我们那早已麻木不堪的心,当躯体再次被震撼时,一切早已注定——爱,其实,早在那场雨夜中蔓延开了……
很多时候你回头看,才能发现其中的端倪:在最低谷的时候你撑过来了,因此命运没舍得薄待你;但如果你以为低谷期就是全部,也就没有后来的高光时刻了。
只有坚持走下去的人才能明白这个铁律。
人在最低谷的时候能做什么呢?
什么都不能做,因为什么也做不了。
只能任由自己沉着,荡着,下到最底的地方。
然后,沉够了,就开始上升了。
就像你从一个山顶到另一个山顶去,就必须先下到谷底。
《爱在春天来临》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它并不是励志电影,相反,它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
如果从爱情的角度去看,它和其他的爱情没什么两样,无非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如果从心理学,从个体化的角度去看,这就是一个超越功能发生的全过程。
向谷底进发:人生的灾难突如其来人如果太富足,同时又不能舍弃精神上的追求,这样的人十有八九会成为“找事精”,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女主玛蒂,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年,她对西部的广阔世界充满幻想,就像我们渴望春天的林芝一样。
所以她和丈夫朝西部进发,并带上自己一马车的书,走了将近一年。
就在他们历经颠簸、觉得前途无望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湖,湖岸边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活的地方。
他们决定留下来,丈夫向玛蒂描绘了美好的生活场景:那里盖一栋房屋,那里修一个花园,花园里要架一个秋千,他们也将有一大片适合往下代代相传的土地……如果一个故事开始就这么“高光”,多半预示着不测很快就会降临。
果不其然,一匹该死的马跑掉了,丈夫必须去追赶那匹马,然后他不慎从马上摔下来,头撞到了石头,当场死亡。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来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男人死掉了,要命的是她发现自己还怀孕了;她没办法再回家,路途太远,而回去的马车队也要在来年春天才开始出发;她也没有房子,没有土地,没有生活来源。
她连自己的生存都是问题,更别提养活肚里的孩子和她的精神追求了。
如果命运之神提前告诉她,对理想过于执着会让她失去丈夫、失去依靠,将自己置于几乎无法生存的境地,也许她不会开始这一趟西部之行。
看起来是理想(文艺、情怀、书籍)让她落魄。
可是,让人进入黑暗的,也同样能授人以光明。
无论理想还是情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书,那些她不远万里用马车载过来的书。
她时常将一本书带在身上,以便随时翻阅。
但是那本书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被一个男人捡到了。
这个男人是男主克拉克,他三十多岁,长相俊美,妻子已过世,有一个九岁的女儿。
那本书成为一个契机,它让克拉克愿意带玛蒂回家,同时玛蒂也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克拉克是男人,是活生生的男人,这不假。
但他也可以是一个象征的意象,即女人的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女人内在的灵魂。
正向的阿尼姆斯特质是这样的:逻缉清楚、主次分明、有框架、执行力好等等。
我们一般会在发展程度比较好的男性身上看到这些特点。
于是克拉克就充分运用了他的逻辑能力和现实检验能力,他说女儿小小年纪就随担了太多家务,而且没有机会和地点去上学,正常的孩子不会这样度过童年。
所以玛蒂的任务就是教女儿读书写字,以及那些女人该会的东西。
由于这些必要性,克拉克请求玛蒂嫁给他,他认为这样也是玛蒂最好的选择,所谓两全其美。
虽然他也知道这个时候求婚,着实不是好时机。
玛蒂会不会答应呢?
她是怀有一腔热血的文艺女青年,她的情感发达,正因如此她才需要理智来中和。
所以她接受了这惟一的路。
各种需要层次,生存是第一位的。
沉浸谷底:将散掉的力量一点点收起来人在最悲痛是什么样呢?
背着人哭,想念从前的美好,睡到起不来,不愿意动弹。
女主跟随男主回家以后,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最悲痛的时候是需要自己去撑的,必竟生活已经这么糟糕了,还能再糟到哪里去?
就像玛蒂对不喜欢她的小女孩儿说的那样:我既然能够忍受几个月的马车旅行、痛失丈夫、还嫁给了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我就能忍受你的所作所为。
克拉克的女儿不喜欢她来代替妈妈的位置,嘲笑她起得晚,长这么大了不会掏鸡蛋、不会挤牛奶;也会各种捉弄她,往她身上扔牛粪,吸引臭鼬往她身上放屁。
总之一直在对抗玛蒂。
小女孩儿可以看成是玛蒂的阴影。
人在什么时候容易遇到自己的阴影?
就是在与现实碰撞,发现自己有过不去的坎并产生自我怀疑的时候。
遭遇阴影是一个机会,对勇敢的人来说,ta不害怕探索自己,因为ta知道阴影是自己的一部分,要做的是如何把它内化回来。
放到故事里面,小女孩儿捣乱、设置障碍看起来是与玛蒂的“离心力”的表现,但也恰恰激发了玛蒂与现实的摩擦力:玛蒂的注意力好像不再在自己的悲痛上,而是被吸引到如何解决目前的困难上,比如她要把手搓得温暖一点才能挤出来牛奶,她要学会如何杀鸡、拔鸡毛,最后再做成美味的炸鸡。
接下来就是与阴影合解的过程,这需要理解与接纳。
阴影没有好坏,它被接受了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被接受就是“异体”,从而使人处于分裂当中。
在小女孩儿心中,她的亲妈是高大上的,既便玛蒂行李箱里那些高档的漂亮衣裙,相对于亲妈的亲手缝制,也要暗然失色。
玛蒂理解到女孩儿对亲妈的疯狂想念,就把自己的衣裙裁了,按照女孩儿的身量做了一件新裙子。
那件新裙子让女孩儿在其他同㱓人眼里看到了羡慕,这让她的自我价值感爆增,同时也令她放下了对玛蒂的所有戒备。
如果单靠自己一个人面对阴影,这个过程可能会拉长。
对于遭受创伤的脆弱之人来说,旁人的陪伴是不可缺少的。
而陪伴的本质则是允许、宽容,以及各种需要被及时看到。
这其实是母亲(女性)的特质。
在故事里,充当这个角色的依然是克拉克。
克拉克一会是她的阿尼姆斯,一会又是她的母亲,读者莫非看糊涂了吧?
我想说的是,在理论中,人在心理上都是雌雄同体的,女人需要男性特质来中和,而男人则需要女性特质来中和。
一个发展良好的男人,不仅要逻辑清楚、框架清楚,而且是情绪稳定且不缺乏理解力与感受力的,那么后者也就相当于克拉克身上女性特质的那一部分。
克拉克对玛蒂的尊重、理解、允许和接纳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他把她装满书的马车拉了回来,并允诺找个合适的地方把书保存好。
她问他,你怎么知道那些书是我的而不是我过世的丈夫的?
他说,书对男人来说是负累,翻了这么多山他还没有把书丢掉,那就是他在取悦某个女人。
他是如此懂她。
其实,他又如何不是在取悦她呢?
在温暖、适度的陪伴之下,玛蒂小心靠近自己的阴影,了解、接纳了以前从不接受的部分,比如她以前只是在精神层面生活,但现在,她必须下降到物质的层面与大自然相融合,她学会了简陋的却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儿慢慢接受了她,而她也越来越喜欢女孩儿。
上升的过程:不知不觉已春暖花开爱并不是突然爆发的,爱是慢慢向你蔓延过来的:克拉克在暴风雪中找到迷失的玛蒂;他对她表示很高兴她即将生下她所爱之人的孩子,并为了那个未来的婴儿做了一个婴儿床;他为她订制了一棵圣诞树,给了她一个满满的仪式感。
这些都令她想要离开的心慢慢淡化。
那时她大概还不清楚,她不远万里追寻梦想,现在那梦想已然在握。
有爱还不够,重要的是两个人如何可以正式在一起。
也就是说,人身上所有的对立面(意识和无意识,人格面具和阴影等等)如何能够暂时性地结合在一起而产生超越功能。
超越功能不过就是由对立冲突而产生的第三种态度,这个新的态度可以给人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就是说,事物或困难都没有改变,但是当事人的感受不一样了。
两个人都不缺爱,缺的是如何捅破那层窗户纸。
影片中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形式,那就是祷告。
克拉克有祷告的习惯,玛蒂却非常怀疑祷告的作用,因为即使祷告了那么多次,还是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此时克拉克告诉她说:(祷告可以让)上帝一直在我身边,上帝之爱的实质,并不是让灾难发生,而是他承诺灾难发生的时候,一直在我们身边。
玛蒂不好表达她想要留下来的想法,在爱情面前人是有怯意的。
所以她写了一封信暗示克拉克。
但是那封信鬼使神差没有被交到克拉克手里,而是掉在了谷仓的稻草上。
一个想要被挽留,一个以为对方不想留下。
阴差阳错,女主还是踏上了回程路。
这时祷告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当克拉克送玛蒂去马车站回来时,缺了一半心的他跪在那封信被遗落的地方,痛苦地诉说为什么老天把玛蒂带到他身边,却又让她离开。
是啊,为什么呢?
也许是为了告诉你世事无常,但仍要怀着一颗真心去生活。
不得不说,祷告只是一种形式,它表达的实质是真诚。
真诚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向内连接,而不只是用人格面具隔开彼此。
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个核心,叫做Self(自性或原我),它的力量非常巨大,一个真诚的人容易把对方带进Self所烘托的氛围中,这是疗愈产生的关键。
克拉克似乎得到了神的启示,他发现了玛蒂写给他的信。
看完之后,他欣喜若狂,决定马上去追回所爱之人。
“别走,和我们呆在一起。
”“但……总得有个合理的理由吧?
”“因为我爱你而留下吧!
”“或许我也应该因为我爱你而留下!
”全片一共88分钟,故事很简单,故事的逻缉也很清楚且经得起推敲,男女主也是那种看一下就移不开眼的类型,这大概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但在故事之外,如果套用一下心理学的视角,我发现它也非常符合其中的某些理论。
这也是个有趣的事情。
1爱情认知让我突然间找到好像结婚的意义是什么?
并不是去承担一份责任,另一半并不是自己生命的另一半。
并不是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它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你还是你。
另一半的意思就是说他的出现是能够让你幸福,能够让你快乐,让你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让你的生活能够幸福快乐,他好像是一个工具,一个帮助是一个外部的东西,就是说如果你和这个人在一起,你能感觉到幸福。
那么你们就应该在一起。
他有这样的作用,你我们就可以在一起,这就是爱情。
例如男主人公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天爷啊,为什么你要把他带到我的身边?
为什么你要让他进入我的生活,然后又把它夺走?
这就好像是这个女主是来治愈她不幸的人生的。
其实我的人生也很破碎。
也很悲观,我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人来帮我,而并不是说他是婚姻是我的一部分,只有责任,还有等等等等。
是幸福是他能够帮助我幸福,他是他,我是我,但是我们之间在一起就会产生幸福。
2人活的意义就是快乐且有价值男主人公两点其实都达到了。
首先女主人公进入了她的生活,她变得很幸福,她很快乐。
并且他也为女主人公提供了自己的价值,因为它的存在,所以女主人公可以活的很幸福,这就是它的意义。
我的存在可以让这个女人很幸福。
所以我的存在有价值。
活着就会有意义。
爱在春天来临 (2003)8.22003 / 美国 / 剧情 爱情 西部 / 小迈克尔·兰登 / 凯瑟琳·海格尔 戴尔·米德基夫
我的评分:7.1影评:一对年轻的夫妇,到美国西部生活,小美的男人骑马的时候摔死了,她悲痛欲绝,但是她已经怀了孕,在寒冷的西部一个女人是无法独自活下去的。
最后经过邻居大婶的介绍,她草草的嫁给了牧场上的大卫。
大卫的女儿对小美意见很大,经常刁难她,小美实在受不了了,离家出走,大卫追上她,说自己的女儿需要母爱,小美一想,自己也无法独自生活,就回去了。
小美一直努力表现,终有一天小美征服了大卫的女儿。
她把自己有身孕的事跟大卫说了,大卫不但没有反对还很兴奋,说愿意帮小美抚养这个孩子。
小美想回西海岸,但是西部的回西海岸的马车要到第2年春天才能来,小美就一直和大卫这么磕磕绊绊的生活着,第二年马车来了,她就走了。
小美想要让大卫这个男人主动挽留她,但是大卫太木讷了,说不出来。
她对大卫的感情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了,小美给大卫留个纸条,但大卫没有看到纸条。
后来看到后,大卫骑着马追上了小美。
故事告诉我们,长期艰苦的生活中是能够培养感情的,只要人们经常在一块,感情是一定会慢慢升华的。
marty问clark:为什么你一直祈祷,这个世界一直让你和你的孩子这么的不幸,上帝根本没有眷顾你,虽然你是一个好人。
calrk答marty:我祈祷并不是为了躲避这么不幸;我知道即使我一直在孩子旁边,她还是有可能摔倒。
我祈祷为了能够在她不幸的时候,我一直在她身边,给她温暖和力量。
这就是clark的一直所想和所做的。
还有一点就是lovecomessoflty:marty问calrk:我呆到春天之后,我就会回城离开这里的。
clark答maty:传到桥头自然直。
如果届时marty还想走只能说他们没有继续的必要,如果marty想留更说明缘分已至顺起来。
温情电影。。。。
马蒂引导克拉克的女儿阅读时说:“读书的时候,你会踏上所有自己梦想过的冒险之旅。
在书中,你会是城堡中的公主,你会是西部的神枪手。
在书中,没有什么不可能,可以去任何地方,成为任何人,也没人会对你说,你还太小,想屠龙还早着呢。
因为在这里,一切都会发生,一切都很安全。
”克拉克的粮仓着火,马蒂问他如此虔诚地祈祷,为何那些灾难还降临在他那样的好人身上?
克拉克平静地望着辽阔的西部大地温柔地回答:“上帝之爱的实质,不在于他是否允许那些灾难发生,而是他承诺,当灾难发生时,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有时爱不是突然迸发的火花,有时它就那样无声无息步入你心中。
被简单而令人心碎的好人治愈。
某男,农夫,体健貌端,有地有房有车(马车),带一个十岁的女儿。
婚姻状况:丧偶。
欲觅:保姆兼家教。
某女,文青,肤白貌美,没地没房没钱。
窘迫到活不过这个冬天。
婚姻状况:丧偶。
欲觅: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
你看,一个是萝卜,一个是坑,萝卜除了掉坑里,没有其他更好选择。
谁都知道故事该怎样发展。
嗯,如你所愿。
就是这么个题材老套,画风朴素的古旧爱情故事。
现代爱情故事,若不荡气回肠天翻地覆,若不相爱相杀,没有死亡,没有绝望,没有绝望到死,不搞到断肠人在天涯,哪里好意思拿出来说。
所以,这始终是部小众电影。
要是我一个人看,可能看不进去,没有这个耐心:嘴巴习惯了重口味的快餐,老火煨汤太清淡又劳神。
但是,一帮弟兄姐妹一起看,这味道就不一样了,一起抹泪一起笑,同时唏嘘同声哼唱,生生将盘回锅肉吃成了大餐。
就连我这哭点很高的人,都几度哽咽,事后一回想,想不出泪点在哪。
为啥现场没扛住?
环境!
周围人都在啜泣,你哪里还刚得起!
最打动我的是这段对话,在火灾烧毁了谷仓后,女:你凭什么认为上帝会回应你的祈祷?
男:上帝一直都回应我的祈祷女:是吗?
这灾难是你祈祷来的?
你祈祷了Ellen(前妻)离你而去吗?
你祈祷了小Missie(女儿)的成长过程中都没有亲生母亲的陪伴吗?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你虔诚祈祷的上帝会让这么不幸的灾难发生在你这种好人身上。
……男:就算我一直守护在Missie边上,她也可能会摔伤,这并不意味着是我让这些灾难发生。
但她知道,因为无条件的父爱,我会扶她起来,抱着她,帮她治愈伤口。
她伤心时我也会难过,她开心时我也兴奋。
在我一生中,上帝一直在我身边。
上帝之爱的实质,并不是祂让灾难发生,而是祂承诺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一直在我们身边。
听到这段话,大家一阵感叹:好归正的神学!
而女主就是我们的常态,遇到挫折失败就怨天尤人。
罪人无时无刻不在挫败,于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抱怨,抱怨自己,抱怨周围的人,抱怨环境......,其实所有的抱怨都指向上帝:神啊,祢为啥不按我的安排来?!
正好翻看到胖牧2018年2月12日“这时代的叛教者”(民16-19章灵修)有关于抱怨的部分:不要抱怨上帝的作为,尤其不要抱怨主所掌管的教会。
因为不断累积的抱怨,最终将变成对上帝的叛乱。
看嘛,一直抱怨下去,要叛教!
一部爱情片,却开了堂神学课,还讲得这么通透。
这编剧不是个讲究人儿啊。
来看看男主这归正的神学是如何指导他恋爱的。
明明喜欢女主,却不大胆表白,后来竟然放手了。
按照我们的标准,这不是个“敢爱敢恨”的人。
恨,他连抱怨都不敢,从小也没接受过恨的教育,这跟我们没法比。
爱,他太隐忍。
我们的爱,那是要“大声说出来”!
有点趣味的,上甜言蜜语配合各样手段,如果不就范,直接霸王硬上弓,我们管这叫“真男人”。
这他做不来,一身壮硕的肌肉,不用来征服人,白瞎了 。
一遇事就祷告,观众看着都着急。
当然,他结出了好果子,“真男人”们大多收获歪瓜裂枣。
不过他也有高光时刻,在雨中,女主刚埋了丈夫,他向她抛出婚姻合作协议, 貌似极不合时宜,却是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嗯,敬虔祷告的人是智慧的。
我们再来看看归正神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刚开始女儿跟女主处不来,明里暗里互掐互怼。
当爹的就夹在中间。
这场景我太熟,迅速代入了:赶紧的,制止啊!
两头讨好息事宁人先,下来再分别各自批评教育。
男主怎么做的呢?
他像个看客,面色平静,一言不发。
也有当场表态制止冲突的时候。
女儿跟男孩打架,两边的家长拆开他们,孩子各自申辩,表明自己的无辜,数落对方的不是,双方家长没有评判,甚至没有听他们申辩,直接让自己孩子给对方道歉,两个孩子都在气头上,满脸的不服气,不情愿地相互说了sorry。
不管起因如何,不管谁占理,只要产生了伤害,立马有理变没理。
所以这时的道歉不是形式,而是确实错了。
看看人家这为人父的,该出手时才出手,不是大是大非的时候,就默然不语。
小事该不该立规矩,该!
不过方式可以选择身教嘛,好过言传。
就像父女一起生活了几年,眼睁睁看着女孩长成了假小子,父亲无能为力;文青后妈全面接手,几个月后,淑女渐渐养成。
验证了:身体力行胜过叨叨不停。
这片子还有续集。
除了爱情这道主菜,不知道编导还会端出啥来。
好期待啊,想把后面的几部一口气看完。
忍!
忍到下次大家一起看。
就像旅游,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去。
Helfer女士给俺们放的电影..要不是课上看我肯定看不进去如此温情的电影,我口味比较咸重..恩,感触就是那个男主角比较适合当老公...love comes softly,not a firework
love comes softly,只是看了片头出现的名字,就让人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总是把缘分挂着嘴边的我,现在才慢慢体会到其实两个人能够相遇就是缘分。
当初Clark决定和Marty结合时,其实就是彼此陌生的两个人,虽然一方主动,可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会如何。
从陌生,熟悉再到相爱,你可以说这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可它也确实算是小概率事件了,那么多人,那么大的世界,偏偏他们两个遇上了,偏偏他就抓住了她。
所以,无论我们以后再遇上谁,都要好好珍惜这份缘分,不要觉得它看似漫不经心,也许这正是一份美好姻缘里不可或缺的作料。
我曾经也以为爱情就是fireworks,如果一开始都没有那份脸红心跳鸡冻恍惚,又怎么能让这份感情升华,在经历过看过听过很多之后,我才了解,也许两个人不一定总是那么同步,也许TA比你快了一步或者慢了一步,只要你们有耐心,愿意陪着等等对方,有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出现。
好无聊
欧洲人看的乡村爱情故事,一个丧夫,一个丧妻带娃,有矛盾也有温情,最后还是留住了俺们屯里的人
动人的旋律,情感的感染,是一种既表达了教化意义又符合了观者善良意愿的“主旋律”电影。仅限于此了,没有起承转合,我找不到它能成为“经典”的任何道理。以前还能平和地接受平庸,现在是极厌恶虚假粉饰下的世界。
Sometimes love isn‘t firewoods. Sometime love just comes softly。因有美丽的落日而离不开一片土地。我也想开辟这样一片土地,建造一座房屋。故事寻常,但西部风景绚丽。因为Grey's Anatomy的Izzie才看的电影。
最美好的落日 最辽阔的土地 踏实勤劳的男人 聪明懂事的女儿 有什么理由不留下
Sometimes love isn't fireworks.Sometimes love just comes softly.在春天看这种极冷门的美国西部爱情片居然还sb的哭了。桑不起。
相處和相愛不是一回事,姑凉們別傻了。
完全是因为电影名下载下来看的,果然名副其实。我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这样的人生观念。
尽管披着美丽滤镜,伴着优美bgm,绘着诗歌般田园生活,+主人公出众的相貌加持,实质却是男主打个如意算盘以最低的代价娶回个一起操持家务的老婆。同样是让自己轻松一些,不用家教名义,不用保姆名头,直接娶她还不用给工资,而且娶才能更加光明正大来日方长。给女儿一个冬天的母爱多奇怪,让人家当一个冬天的妈也多奇怪,所以只好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了,毕竟书读得多世事经历得少被保护得好容易听得进去花言巧语,这期间耳边风怎么少得了?温馨桥段又怎么少得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又是什么契机让女主决定这是可以发生的呢?这时候不得不让她周围出现一个“前辈”,类似遭遇,同样重组又生爱的女人的出现,才能让女主的决定看似更加合理,毕竟有了先例。最后挽回了,路费怎么办?当然是还到家里作公共开销啦!厉害,披着浪漫温馨外衣的剥削故事。
Izzie!Izzie!多温馨一片儿啊。
像油画一样的风景
墓地前求婚的动机没得洗。
什么乱七八糟的 非常刻意的爱情片 一切都是来的如此突然 然后日久深情给自己洗脑都是因为爱 真的 “国产片”和“韩剧”的灵感来源 一般不打这么低 真的看不下去剧情的刻意 除了画面算漂亮
很一般的西部爱情。
美国电视电影
总有些时刻需要这样的电影来给心灵按摩一下。
不能把它当西部片来看。
We can do anyting as long as we're togerther
老套的剧本,没有铺垫好的感情推进,但西部景色确实美
很温情也很俗套,Marty决心在有限的时间里履行承诺做好母亲的职责而不是掰着指头等回家,是她最终找到幸福的关键。她有幸遇到了一个好男人,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如果这是犯罪心理的某一集,那后果不堪设想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