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生态箱?
人类为了观察动物的行为,为了这种动物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并把实验对象放到里面进行观察。
所以,从标题《生态箱》和“惊悚”的分类就能猜个大概齐,这个电影是讲的人类被放进了生态箱,被其他物种观察了起来。
起先我和其他网友一样认为,片中的“马丁”们是观察着,他们观察,模仿人类的行为,最终鸠占鹊巢消灭人类。
但当我看到第四遍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鸠占鹊巢”的这个弱肉强食的现象,是谁在观察?
是“鸠”吗?
显然不是“鸠”们自己在观察,而是人类,是人类在以上帝视角观察这两种动物。
好了,现在回到电影,这种叫“马丁”的生物和人类生活在了同一个空间,“马丁”们借人类的各种资源休养生息,繁衍寄生,把Tom和Gemma榨干之后去寻找下一个受害者。
“马丁”显然是“鸠”,人类是那些被从树上挤下来的“雀”,那么,是谁在观察?
应该是比人类和“马丁”都高级的生物才对,这种生物把“马丁”放进人类空间,观察着人类和“马丁”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才是“生态箱”的含义。
(可能是过度解读吧,不过见仁见智的东西,也无所谓对错嘛)
最近随便看了几个片子,《生态箱》《环形无语》结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陷入莫比乌斯怪圈,看的我是一头雾水。
先分享一个看了1h40min没看出子午卯酉的一个片。
《生态箱》一对年轻的情侣,园丁Tom,幼师Gemma,一个种树一个育人。
生计所迫,他们打算去看一处便宜的房产为日后结婚用。
于是二人来到售楼处,在奇葩经理Martin的引领下,他们驱车来到了Yonder社区,然鹅,看房期间经理却凭空消失,随即察觉异样的他们准备离开,却在汽油用光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地,无奈之下暂住9号房,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竭力试图逃离这个社区,但依然未果,直到收到一个任务箱,表明养大箱中婴儿便可离开,于是不得不开始了漫漫带娃路。
带娃过程中却发现此娃儿实非凡胎,行为诡谲,天赋“异禀”。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Tom和Gemma也油尽灯枯,试图寻找出路的他们,越是靠近真相,越是不明真相。
全片节奏很稳,┗|`O′|┛ 嗷(我的意思是说叙事不急不慢,包您看得云山雾罩) 刷了仅有的几篇豆瓣影评,对于此片还是不明就里,剧中有很多伏笔依然没得到解释,于是阿占找到了美国电影网Collider对片子导演Lorcan Finnegan的采访,读了之后豁然开朗,这里搬运来给各位老爷指点迷津。
(原文为英文版,以下为个人翻译) 题外话先说在这里,看完这篇采访,您将不再纠结于剧中种种匪夷所思,如果不是导演自述,我们根本不会知道整个影片只是导演本身,噢不,导演伙同编剧,他们俩人单方面对喜鹊这一物种的公报私仇罢了。
下面上货!
记者:首先,能请您简述下关于本次故事的构思来源吗?
Finnegan: 我们08年的时候拍了一个短片《狐狸》,通过那次拍摄,我们有了一些想法,希望可以在新影片《生态箱》中进行更深刻的探讨。
《狐狸》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鬼宅,就是08年经济萧条时,爱尔兰涌现的那种空置房。
经济萧条前,爱尔兰经济正处于凯尔特之虎时期,引发了大规模的建筑热潮。
简而言之,就是有对夫妇被困在这种废弃住房中,鬼宅打破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后来这名年轻女子适应了新的环境并成功逃离鬼宅。
很大程度上这更像一个超自然的故事,有点像爱尔兰民俗。
在拍摄期间,我们走访了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我们去体验这种又大又空的废弃住房,感受身处其中的玄妙,这让我们联想到社会契约,一个一个的社区把我们和自然分隔开来,舍弃了人类真正的群居生活,这使很多人感到孤独,仿佛被现实世界束缚,在社会之中挣扎,所有的这些我们当时只在短片中略有涉及,所以这次想从哲学角度,通过科幻而非超自然进行更深刻的探讨。
那时,我们有很多想法,我们就在想:如果某一栋住房会像量子陷阱一样周而复始怎么办?
现如今的年轻人都害怕些什么?
他们是害怕有巨大翅膀的怪物还是害怕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生活?
害怕某些错误的选择会使其失去希望与梦想?
亦或是害怕受骗而身陷囹圄?
所以我们就创造了一个与故事有关的怪物,它可以代表消费者资本主义和所有的那些东西。
那时,Garrett(编剧)和我正在看一个有关欧洲杜鹃生命周期的纪录片,它给了我们灵感创造出这种寄生状态,也就是最终影片里所呈现的房产经纪人这个反派角色或者说是这种反派物种。
奇葩房产中介记者:现在我们来聊聊细节方面。
是谁特意创造了Yonder这个社区?
Finnegan: 就是这些怪物他们自己。
他们可以提供人们想要的东西。
很明显,人们想住好房子,可以远离喧嚣,还有足够大的花园,宽敞的房间等等。
但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人类,不懂人类的情感需求,艺术需求这些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所以他们只能提供那些看起来似乎你所需要的东西,这很像个超市,但实质上毫无意义。
在Yonder里,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
每间房都一模一样,颜色古怪,草坪也全是假的。
Yonder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人”造的,本质上是缺乏人性的。
当然,我也很希望观众对此能有不同的解释,你知道,有些人总是奇思妙想(哈哈哈哈……) 以我个人之见,他们与人类是共生关系,就像布谷鸟和芦苇莺一样。
从世界伊始,这些怪物就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也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人类,并逐渐演化至今。
对此,我阅读了大量关于这方面和外星人的材料,我觉得对于外星人的定义,要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才算是外星人。
不是所有的外星人都来自外太空。
Yonder本身的含义就有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意味记者:因为剧中小男孩模仿那个他所见到的陌生人的样子时做出的诡异举动,我也一直在想是不是外星人,所以是什么赋予你们灵感创造了一个那种样子的“人”呢?
看他的腮?
脖子?
Finnegan: 他们能发出这种类似喜鹊的叫声。
那纪录片对我们的影响贯穿了影片始终。
(哈哈哈哈…)当我们提到布谷鸟的时候,会想到他们与其他鸟类分享食物,而提到喜鹊,这些黑白相间的鸟实在是令人烦得很,他们发出可怖的叫声,尤其是一大群一起叫的时候。
听起来叽叽喳喳,好斗又恼人。
这也是片中这些怪物交流的方式,通过喉咙发出类似喜鹊鸣叫的怪声,而且他们也成群结队,数量惊人,可能有数千只那么多也可能更多(哈哈哈哈哈…) 总之是有很多,同时他们也可以操纵时间,就像爱尔兰民间故事中的精灵那样。
在我们的第一部电影《无以名状》中,涉及到人们在林中迷路的现象。
时间是可以被扭曲的,所以他们可以操纵时间和空间,就像物理学中的弦论。
不同的现实会发出不同的频率,但他们叠加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令你迷失其中的缘由,就像是让你不停的在一处绕圈。
记者:Yonder实际是在哪里呢?
千篇一律的小屋Finnegan: Garrett和我认为Yonder和真菌的形成类似。
它们可以从类似纤维的物质中产生,最终变成人们想要的那种样子。
这存在着一些类似孢囊的世界,比如说在地球表面附着着这样的孢囊,孢囊里面如同平行世界一般。
如果你进入其中,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出来,因为你一旦进入这里,之前世界的规则将不再适用。
记者:所以当Gemma爬进人行道下面,是进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吗?
人类真的会有这么扭曲的跪姿吗?
Finnegan:是的,但她本来是进不去那里的,就像身体里进入异物,身体的本能反应是排出这些异物。
她本不能进入其他的那些房间,虽然她努力挤进去了,但又被挤出来了。
所以说,当然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哈,这些房子看起来都是空的,其实大部分都住了人。
社区中的这些人都分属不同的平行世界,他们无法与他人交谈,倍感孤独,因为他们的世界一层层叠加,所以彼此看不到对方。
记者:在Gemma挤进不同的平行世界中,每一层的颜色都不同,您为什么想到要这么设计呢?
一定晃瞎您的钛合金x眼👀Finnegan: 起初只是为了区分每一层,后来是因为他们所居住的这栋房整体都是偏绿色的布景,我想换成红色来刺激一下观众的感官。
事实上,如果你看绿色很长时间的话,这种颜色理论上可以减轻心理焦虑,尤其是当这种颜色突然消失时,就会产生很强的“毒性”。
同样,绿色也会使你的双眼重新适应视野里长期没有太多红色物质的画面。
所以当Gemma进入红色系的房间,下一间的绿色就会产生反噬作用。
记者:Tom是怎么病的?
R.I.PFinnegan: 我觉得任何人生活在那种环境下都会生病。
那里没有真正的太阳,天空是假的,云是假的,食物也是假的。
他一直在挖那些奇怪的土,在挖出的洞里呼吸,睡觉。
那里并非自然界,一切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
这里面蕴含着我们一开始就有的想法,创造出这个世界同时也是表达我们的一种担忧-人类一直在向自然索取,大面积的砍伐森林,食用动物,我们想,如果有一天什么都不剩了会发生什么?
在那样的世界中我们还能否幸存?
记者:我还想问男孩在电视里看的是啥?
他又从那本书里学到了什么?
分形图Finnegan: 电视里面是在教育他,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哈哈哈哈…),同时也告诉他如何进出空间。
电视上的是扩散反应图,其实就是分形图,使叠加的房子看起来一模一样。
因为开发商利用分形图,使实际上只有一丁点的地方看起来像是一个有着无数房子的大社区,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就是电视要传达的内容,同时也暴露了“怪物小孩”喜鹊一般的本性。
他的衣着是黑白相间的,电视图案也是黑白相间的,“他”不具备人类的情感,所以他认为一切也都是非黑即白的。
至于那本书,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但是是属于更高级的层面。
同样的,在现实世界中,家长们只知道孩子们一整天都在看电视,上网,但是并不懂他们在看什么,更像是孩子世界中的“外星人”。
我认为这种和影片中所描述的别无二致。
记者:9这个数字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9号房Finnegan: 关于9,确实有些有趣的含义。
(哈哈哈哈…)有那种说法称9个月就可以孕育一个小孩之类的。
9这个数字也总是和那些超自然事件相关,然鹅编剧Garrett已经记不清当时为啥要用9了,我记得我们当时讨论过,不过现在我也想不起来了,就很迷。
(我觉得你俩才是真迷。。。
)但9这个数字对我来说一直是很玄奥的,想象你现在要写一个9,本来是要画个圈,结果却成了个环。
记者:这些经营Yonder的生物,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吗?
Finnegan: 和我们一样,都是为了生存。
他们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统治世界是不能够的,只是如果他们能成功,就能像人类那样进化,得到良好的自然选择。
以上完。
我能说我译这一篇稿从白天译到了黑夜吗?
小问号,你是否有很多朋友???
通过导演的解释我现在完全理解了他所想要表达的,也越发不明白从看片到码稿用了一天时间的我,为毛要看这种无厘头导演导的无厘头片子,目前正在深深的自责中,但本着我写了你就要看的原则,阿占还是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剧情很迷,导演更迷的片子,《生态箱》送给你们。
我们下期见如果喜欢,记得添加卫星号🛰️:占愚
在微博最先看到了电影的预告,觉得预告里突出了生态箱所隐喻的社区,这种有着摩比斯环一样的特点——循环往复,无法逃离,但却对真正的主题讳莫如深。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存,显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更别说再抚养一个外星幼童,所以电影的矛盾冲突便如期而至。
外星人通过观察人类,把他们认为的人类环境提供给了送上门的“父母”,并期待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说服这些“父母”留下,为他们抚养幼体。
这样的繁衍方式如同电影一开头的杜鹃鸟一样,也就是古人常说的“鸠占鹊巢”,只是自然界非常自然的一种繁衍模式。
可能对于成为生态链顶端的人类来说,杜鹃的繁衍方式过于残忍,而这种人类才有的主观情绪,其实也贯穿于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方面面。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庄子的观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人类故作聪明地以为理解了自然,实际上在很多层面上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就比如这隐匿在人群中的外星生物。
我甚至不觉得这种生物来自于外星,因为当男孩儿模仿发声,并胀起脖子里的喉囊时,我顿时响起了蛙类,或某种两栖类动物。
或许这种生物一直生活在地球上,只是与人类不共存于同一纬度,它们高于人类并视人类为生态链上的一环,而利用人类进行繁衍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
电影为什么在后面会让人觉得诡异和毛骨悚然,其实也源于人类拥有复杂的情感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无法忍受自己也变成像杜鹃那样,只能任人宰割的局面。
不过在我看来,电影其实隐隐透露出了一种对于人本主义的讽刺,就像男女主角埋下杜鹃时的风轻云淡,而外星男人将他们推入深坑时,也不过是当作一件日常工作而已。
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高贵,在这个诡异而又神奇的大自然中,谁知道谁是杜鹃,谁又是深埋地下的牺牲品呢?
1, 第一次眼见成语中的鸠占鹊巢居然是来自异域的图像。
2, 这特娘的就是疫情期间家长们的写照啊!
哪里都去不了,只能呆在家里,家里还有个随时让你崩溃的娃!
3,这是一个可以封神的电影啊,画里画外展示的那种绝望,话里话外透漏的那种无奈,剧本,情节,氛围,演技,音乐,逻辑,剪辑,高潮,都没什么硬伤,除了小成本小制作之外。
4, 为什么要挖洞?
不停的挖洞?
因为知道什么都是假的,只有汗水不是假的,累不是假的,前进的方向不确定是不是假的。
5, 不用去解读影者的意图,不用去解读影片的隐喻,他只是给你打开了一扇窗户,至于外边是什么,你又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他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但你知道你知道,只是你想不想去知道。
看见很多人觉得电影拍得没有深度。
我要承认,我不是为了辩护这部电影来的。
还是想把一些想法写下来,原因很简单,就是我被吓到了 0 0 (看的当时没有太害怕,看完了之后一晚上没睡好。
)现在回头再审视一下这部电影,看看它说的什么。
首先,一个最明显的结论:这电影的世界中存在着某种“奇异”的因素。
我称之为奇异,也就是在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经验之外的。
例如过于整齐、一排排粉刷得完全等同的房屋;永远饱满明亮的太阳和轻飘飘的云朵;包装完好、定期送到、甚至附上简单说明的生活用品……当然,如果说上面这些还只算有些许奇怪乃至诡异的话,Yonder的世界里也有其他一些事物可以说确定是非人类的,例如看似无限延伸实则似乎是原地循环的Yonder社区,迅速长大的孩子,孩子的某些行为与模样(模仿声线算吗?
存疑),以及影片最后的奇幻空间,所有其他的9号房……1. 孩子和Martin专门说说这个孩子,顺带提下那个销售员,Martin。
刚才提到过,这孩子有明显非人类的地方。
首先当然是成长得过于迅速;还有就是孩子有过2次非常明显的“变形”或者说改变形态,一次在女主问“今天你遇见了谁”的那时(整个面部和脖子的变形),另一次就是在片尾了(爬行的姿态和声音,抬起地面)。
但是,仔细想想可以发现,其他方面可以说这个孩子没有表现出什么太夸张的地方。
在家是吵了点,一直尖叫是可能让人很焦躁,盯着电视机看,自己跑出门,看奇怪的书……实话说,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绝对不正常的地方。
他可能能说其他的语言(非人的语言?
),但是他没在男女主面前这么做。
他可以变形,但是导演并没有让他每过个几分钟就变形来吓人。
他甚至没有表现出过任何明显的攻击性。
他的变形没有用来杀人吃人,反而是女主要给他一锤,他逃跑了(而且也可以受伤)。
把他关进车里,也没有看见他用什么奇异功能逃出。
这些说明,导演没有安排他为吓人而吓人,为伤人而伤人。
如果从人的视角来活一遍这个孩子至今为止的生活——从婴儿,到童年到成年——可以说,从人的视角来说,这种生活也是个悲剧。
或许他并没有主观感觉到过悲伤/愤怒等,但是男女主待他的有些方式也绝对不是对待人的方式。
从来不是这个家的一部分。
被叫做是“它”。
高兴了就一起躺在草地上看云朵,需要陪伴了就躺在我的小床旁边睡着,讨厌我就把我扔在车里关起来,在背后讨论我,害怕我就在背后说为什么没有早点杀死我。
我绝对不是说这个孩子【应该】当做人来对待,但我必须要说这是一个畸形的成长历程。
但是,站在孩子自己的视角,他是否感到畸形呢?
畸形与否,他并不困扰。
他有他自己的生活。
他没有梦,没有玩伴,但是电视机代替了他的梦(一些古怪的图像);他开始可以出门,有自己的活动,男女主并不知道他去哪里。
他遇见了男女主不能看见的人。
他有他自己才知道的事(“我不能说”)。
他很有可能掌握了一些男女主不明白的信息,甚至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那就是他的“教化”或“教育”。
所有这些,男主是绝对不关心的,女主曾试图去明白(翻看他的书),但也并不能明白。
在这个父母觉得完全是怪异而又单调得令人作呕的世界,这孩子完全不感觉无聊。
他没有表现出来过任何的厌烦,任何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
他对这地方不感到困惑。
他可以在这世界玩捉迷藏。
他知晓这里的语言,他明白怎样在这迷宫一样的地方穿行,他甚至有能力出去到所谓外面的世界。
这整一个过程,男女主不明白,没有多大的意愿明白,也可能没可能明白。
男女主能看见的,是这孩子有两种明确的学习行为:观察,和模仿。
观察。
男主说了,这小男孩is always watching。
这孩子几乎是降生在这个世界的。
他不抗拒这里的种种奇异。
他不感到畸形。
他在这里长大。
模仿,这孩子可以几乎完美地模仿他父母,他们的语气,日常对话。
他也可以模仿非人的存在。
刚才说过,他知晓这世界。
现在看来片尾成为Martin当然非他莫属——唯有他才能穿行于这两个世界。
虽然他可能不能完美地融入人类世界(想想上一任Martin,和他相处还是让人很不舒服),但是这样就够了。
他完全明白自己Yonder世界的规则,而且有能力踩在人类世界的边界。
这样就可以了。
而Martin的奇怪也就一点也不奇怪。
从小就是那样长大,哪里有正常和人相处、让人感觉自在的能力?
2. 男女主和所有其他人再反过来看男女主的表现。
我看见有人说,这电影是反婚反育的宣传片。
确实,电影的内容很轻易就可以和一些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购房,建立家庭,育儿,工作,夫妻不和,孩子长大离家,父母重新在一起寻找生活的意义……当然,电影有电影的戏剧性的张力。
男女主是意外地来到了这个房子,意外地有了孩子,意外地过上“居家生活”。
从电影来看,他们甚至不一定本来结婚了没有。
换句话说,Yonder大大加快了他们作为一对情侣的社会历程。
这个我相信有些年轻夫妻都有共鸣:青少年时期几乎都还在眼前,下一个孩子就已经来到生活叫你爸爸妈妈。
在这个层面上,再加上Yonder的种种异常,有各种矛盾痛苦几乎都是难免。
我们看见,在Yonder的生存方式,男女主(或者说过去的每一任夫妻)——和小男孩(甚至过去的每一个Martin)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普通人类是被迫留在这里的。
他们面对着一个异常的世界,经受着内心的恐惧,抗拒,敌对,厌恶,甚至空荡无聊。
Martin们则不同。
他们就在这里长大。
对这个地方,他们没有什么问题。
相反,和普通人类的相处才是他们的历练(我们看见了,人类甚至可能想要虐待他们);这样的经历prepare them for the world;他们可能一直以来连名字都没有,直到“父母”的生命完结——大概也是他们的成长完成——然后才来到普通世界,获得一个普通人眼中的名字,在这里拥有他们自己的位置。
这些普通人类们,在这个无法逃脱的生态箱里试图用一种尽可能不那么痛苦的方式度过他们的时间。
他们带孩子真的是处于父爱,母爱吗?
我们也看见,可能是出于无聊打发时间。
可能是不得不照看孩子,免得他尖叫。
可能是害怕,害怕这个“非人”的孩子。
女主态度的摇摆不定是最明显的了。
她本身是老师,和孩子的相处也比男主更有技巧(在孩子说了不能讨论那天见到的人时,女主玩了点小游戏,试图引出答案)。
她可能也更有“道德”,反对把孩子锁在车里,但她也更软弱,她没有杀死孩子的力量和意志。
3人中,她最需要他人的慰藉。
小男孩不用多说了,男主有自己的坑(字面意义上的;曾是他的爱好,现在是他的寄托),而在没有了伴侣陪伴的时间里女主在孩子那寻找陪伴和安慰,在发现男孩的“非人”后又希望男主能给一点安全感。
我绝对不是居高临下地打这段话的,我可以想象,唯一的安慰沉迷挖坑,衰弱死亡,而“孩子”只带来一个body bag的恐惧。
但这不改变这一事实:她需要他人的慰藉。
这是她作为一个人类的一面。
其他人呢?
除了育儿,持家,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追问或者消磨时间(男主),我们在最后的奇妙空间里看见有人沉迷于释放欲望(性),有人可能寄托于宗教(餐桌上的女人做出祈祷的姿态);有人无法忍受这一切,选择了自杀(浴缸里的男人)。
谁能说自己在奇妙世界里能好好生活呢?
即使为你提供一切饮食住宿,孩子不再尖叫,没有什么事情明确地在攻击你,或许脑中的意念就足以让人疯掉。
看见很多人讨论这个Yonder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谁在操纵,目的是什么。
我想,男女主还有所有其他面对着Yonder世界的人大概也想过一样的问题。
这是什么地方?
有什么目的?
我到底对这地方了解多少?
我能了解多少?
除了“怎么逃出去”,类似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哲学问题,也是真实世界里,我们对自身所在的这个世界可能提出的问题。
当然,人们试图理解Yonder世界所作出的努力未必能揭示Yonder的真相,却清楚表明了人们自身的特质。
之前看的一个电影台词大概是这个意思: What you've been saying about me doesn't tell you about me; it tells me about you.
刚刚些短评才发现只能350个字,我重新写一下吧。
我觉得如果是没有养过宠物的人(尤其是养过小乌龟的),很难体会到导演想表达的内容。
我感觉导演是把人和我们宠物的视角做了个反转。
这个房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布置的鱼缸,我们给缸装上射灯,布置绿植(尤其是塑料的),底沙,植物,躲避屋。
这跟电影里的太阳,完全一个模子的云,不知什么成分的土壤,销毁又能复原的房子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刚放进缸的宠物不停的想越狱,撞缸,撕咬植物,我感觉这根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处境很相似。
每天给宠物清理垃圾,喂食……我们喂的宠物饲料是不是就是影片中没有味道的食物呢,小乌龟或者是小鱼刨底沙像不像片中的男主呢,直到刨到了最底,发现了尸体,这也许就是我们当初养过的宠物死掉后,我们把它埋了,然后又买了新的宠物而且养在了同样的环境里。
被它们打翻的躲避屋弄坏的植物我们又把它摆正,像不像片中会复原的场景呢?
而我们人类作为个观察者,就是片中的孩子,我们经常会观察宠物在干什么,怎么吃东西的,怎么睡觉的,甚至怎么繁殖的。
我们人类会模仿动物的叫声来跟他们互动,比如逗狗的,逗鸟的相信都有体会吧,而我们看的书籍文字,我们爱看的电视,动物们一样是不理解的,不知道我们再看什么,这何尝不像片中的主人公们看待孩子的这个情节。
当我们养的鱼死了,是不是也是像那个孩子一样的麻木,把它丢掉了,或者埋在了上一任宠物一起。
相信养过宠物的,用我这个视角看这个片子,就会有新的体验吧。
首先第一遍看的是删减过的,所以没看懂这是说了个啥,为啥男主和女主生离死别之际,男孩默默走出门开车出小区就结束了,然后找了半天才找到未删节版,男孩拿来盒子,女主可能以为是急救药,结果里面是gs袋,他装上了男主,丢进了坑,女主却没力气阻止,奄奄一息,后来恢复一点第二天偷袭男孩,结果男孩仓皇而逃,抬起了马路牙子钻了进去,女主跟进去后竟然进入了莫名的红色空间,看到另一个男孩和另一个女人,在两女人惊讶的对视下,沉进地板,回到公寓,之后筋疲力尽,倒在门口,也被男孩装了袋子,丢进坑,填上土,开着他们的车出了小镇,来到中介所,和奄奄一息的中介交接完,照例装了袋子,卷起放进抽屉,等待下一位有缘买房家庭,完成了闭环,这才大概明白故事的大概看完之后第一反应,故事只是“外星人”鸠占鹊巢,这么个概念,从开始就是,两只鸟掉下树摔死了,结尾也是,两个人类死了,伪人继续等待下一对,后面想到这个电影的名字,生态箱,原词是vivarium, 机翻是动物园,植物园,科研翻译是生态箱,翻译的挺贴切所以这个故事就是外星人研究地球人,甚至还有布置任务,照顾一个类似人工智能的伪人长大,通过模拟,交互,来进一步了解人类所以房子是假的(烧完就恢复),食物是假的(没有味道也没有营养,肉眼可见的虚弱),云是假的(每一朵都是很像云的云),草是假的土是假的,连阳光都可能是假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所以走不出去,翻不出去,最后还是回9号,听着就像人类实验室养小白鼠,给它搭个窝,放上些干草,弄点泥洼地,搞点饲料,放点清水,风不够开个电风扇,温度不够弄个空调,湿度不行,开个加湿器,光线不够,开几个灯,但是人类并不是真的能完全了解小白鼠的喜怒哀乐,比如小白鼠可能交流的时候各种分泌的体液,气味,这下就真的难办了,行吧,咱们造个假小白鼠吧,模仿小白鼠一举一动,甚至还有基本鼠鼠ai,你分泌的液体咱不懂,咱可以收集呀,形成数据,一步步来嘛,至于小白鼠真的怎么想,不重要,实验员觉得咱们模拟的小白鼠环境已经和现实环境基本吻合了吧,这下小白鼠该满意了吧,结果小白鼠互相交流说,我们TM都快别扭死了,这就应激给你看看,然后真的死给你看,于是研究员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为啥,行吧,再抓一对样本来吧,循环往复,生态箱故事倒是不复杂,科幻+诡异,还是有意思的最后还纠结两个点,一个 ,小孩的叫唤,,所谓鸠占鹊巢嘛,国外布谷鸟也是占喜鹊窝吗,, 小孩尖叫是是模拟人类小孩刚出生的哇哇大叫,然后后面长大了模拟不过来,所以还是那样大叫, 或者另一个可能,小孩在模仿喜鹊的扎扎扎不停叫,惹人生厌,贴合鸠占鹊巢么,不知道国外有没有这个典故,第二个, yonder社区,这个词语机翻是远方,也有个户外用品品牌是这个,所以这个社区名字意思是不是就是类似诗与远方,然后主角二人开始进yonder前的路途,听的歌名,叫rudy a message to you ,歌词大意就是,鲁迪,给你个忠告,不要再这样下去,想想你的未来,不要再这样胡闹,不然你就会进监狱, 显然非常贴合男女主马上就要坐牢,之后两人抚养了一段时间伪人,在车内闲聊后,发现车还有电,于是开着车灯在车头跳舞,仿佛有自由的感觉,当时放的歌名,007shanty town,也就是贫民窟,歌词大意是,鲁迪小子,快点大闹,快让他们出狱,他们必须获得保释,零元购,射击,哀嚎,,嗯,rudy 与rude,机翻是粗鲁,一般和boy一起,指街头小子,两首歌倒是很应景的,最后伪人开着车,放着这首贫民窟出了小镇,去换班,所以,他们还是没了解更多的信息,小狗就是汪汪汪,具体啥是小狗,不知道,跳舞是啥意思,不懂,歌曲什么含义,还是不懂,但是那又没事,有请下一位受害者,早晚能了解到更多,最后,还有一点个人看法,我一直觉得汉语是比英语 拉丁语等要高级一点的语言,因为更精炼,更立体,占用空间更小,就类似于一 二 三, 绝对比 一, 一 一, 一一一,更一目了然,这样更能提现出效率,认知效率与汲取信息的效率,所以,我倒觉得如果文字信息进一步升级,可能还真可能是伪人看的电视那种,各种图像与花纹什么的结合,一张图形各种扭曲就能表达出非常丰富的信息,就能堪比一部视频,一本书,这个还挺合理的
看得很郁闷,突然想到里边有个BUG。
既然,汤姆养子怕镐头打,那么那个世界还是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
所以,火是个好东西。
汤姆放了一把火,烧了9号房。
第二天,房子恢复如初。
汤姆就改自掘坟墓了。
其实,汤姆,应该继续烧下去,一栋接一栋的烧。
一路走,一路烧。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隔几栋烧一栋。
站在楼顶,看那个场景的广度,应该烧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烧到边际。
然后,自由了。
所以说,没有什么不是一把火不能解决的。
不能的话,就继续烧。
让火光成为指路地标。
让火烧光一个虚伪的世界。
不是能修复如初吗?
那就烧到他们能量不足,盖一个房子挺麻烦,烧一个房子,只需要一把火。
片头就特意强调了杜鹃鸟的习性。
这个故事就是用人类寓意杜鹃鸟。
杜鹃鸟下蛋生出后代(房租推销员),两个陌生买房人被迫抚养怪胎(杜鹃会把蛋下在别的鸟窝中,雏鸟会把所有别的鸟蛋或雏鸟踢出落地杀死)怪胎长大成人,不在乎养育自己的养父养母继续繁衍下一代,找新的宿主(杜鹃长大离巢自己生活,鸟父母辛辛苦苦就是帮别人忘了一辈子白眼狼)男女主就是杜鹃雏鸟的养父母。
他们不辞辛苦的照料这个杜鹃雏鸟并养大,然后芬芬死去就是他们一生的无奈的生命终结。
而这是杜鹃繁衍的习性。
感觉就是用人演绎鸟生。
同时增加很多寓意。
1.一对农民工夫妇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贷款买了一套房子2.被房贷捆绑的他们发现自己似乎失去了自由,什么事情都是围绕着房子房贷,失去了探索其它世界的可能性,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围绕着这个房子转3.试图挽救自己生活的他们意外有了一个孩子4.有外人告诉他们,虽然苦点,孩子养大了就自由啦5.他们觉得有道理,努力扶养孩子6.父亲只想逃离这种生活,用努力工作(外出打工)作为自己的信念的支撑。
也因此疏于对孩子管理7.因为只有母亲教育,孩子性格扭曲变得不是个人8.父亲辛苦劳作一辈子,发现什么都没得到,自己的劳动除了换来一身伤痛,最终只是自掘坟墓而已(体力劳动者老了标准结局)9.孩子养成了个白眼狼,也不救爸妈,就想他们死了继承遗产,开始新生活。
10.孩子成了房产销售,用话术勾引类似自己父母的客户继续入这个大坑。
[捂脸]
我靠!好牛啊 被導演圈粉了!(雖然愛奇藝刪了最精彩那段 後來自己找來補了)嬰兒時期和兒童時期的怪物兒子長得太好看了 尤其兒童時期好出彩啊 演技也讚 配音對口型的操作構思挺厲害!
无趣
看完就一个问题,这孩子哪来的?
喜欢
“不生孩子是反抗体制的最佳方式”,一句话能说完的事没必要专门写篇文章。
太惊悚了,布谷鸟一样…
我真的会谢……
满分 满分 真的满分 我被吓到了 这是什么新型恐怖片 太真实了吧 是外星人根据人类社会现象为人类定制的 昆虫盒 吗 还是人类自己爬进去的那种诱导捕捉 不仅无需怀孕 还自带短时间体验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 太恐怖了吧 这是跟哪部奥特曼学的吗
爱奇艺上的是删减版吗?为什么没有看到掀地板和穿梭空间的一段啊。诡异的节奏和剧情很神奇的可以吸引人看下去
悬疑真的很足,就是看不懂
越看越觉得讽刺 我在看电影吗 我在照镜子吧 电影里被困在房子里却每天孜孜不倦洗漱进食入睡的人 不就是无数个你我 细思极恐 尤其装着小男孩纸盒上写的那句:把他养大就放你们走 是每个生养了子女的男男女女的一生吧 然而孩子养大了 你不仅房子都进不去 命都要因为琐碎生活和养大孩子熬没了 最后你的尸体就葬在你忙活了一生的那个坑里面 待到把土掩埋到坑洞里 草坪重新回归平整 你活过又死了就如同压根没活过 四周万籁俱寂 四周空空荡荡 四周只剩下还在过程里没有死掉的无数个你我 在这样完美的世界里 你活的怎么样?
立题很有意思但是男女主某些操作让人摸不清头脑。圣母心真是使不得,怪不得女主会被选中… 是我的话我可能会研究门牌号和路的位置和高维生物的语言吧… 怎么也不会沦落到直接把车开没油吧!虽然结局可能也一样是打不过就是了…
带你来到一个毫无温度的“童话世界”,送你一所大房子,送你一个怪儿子,送你衣食无忧的生活,然后,撕裂你的人生,就像是开启了你内心深处的自毁装置一般。整体上是拍的很高级的影像寓言,强有力的反婚反育宣传片,超现实主义的气质融入到了每分每秒,让观众和主角们一起陷入那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当中。
又是空有有趣的设定却没有讲出有趣的故事。
房地產推銷員的禁片。
那个怪异boy每次一尖叫我就头皮发麻
导演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想表达的是啥了!就像自己改过了几次的论文,天知道是谁写的?!
可以拍的更好,活着的过程
概念还行,实际拍出来的成果一般,缩短时间拍成短片会更好
如果男女主能接受设定,变成男孩的父母,最后会是什么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