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i的封筆之作。。。
又回到了赫爾辛基。。。
后工業時代的沉默与蕭條渲染在薄暮中。。。
小人物象往常一般傳奇。。。
光影和色綵神奇到了似Edward Hopper的畫感。。。
樸素凋零的對話。。。
慢拍的芬蘭Romanticism。。。
极簡极簡。。。
早就知道這是一部悲劇。
因此哪怕它很短,卻極力抗拒去把這部想看了100多天的電影看完。
正如很多電影不敢去看第二次一樣,往往這樣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過程,你需要把自己對於這部電影微小的感觸全部再一次從記憶中翻轉過來,因此很多電影對於我來說,值得一評的都遺棄了。
這部電影透射的豐富的色彩,但卻又缺乏現代感,一次又一次我懷疑這是不是90時代的電影。
或許是現在的電影都已經變得膚淺,總要人在一些赤裸裸的鏡頭才能明白導演想表達什么。
男主角很帥,開頭就已經渲染了濃郁的霧感,他一直想改變現狀不滿足現狀但無力改變,他相信未來始終是美好的,因此所有打擊對於他來說,都是無力的。
他不曾懷疑過現實,是不是太黑暗的現實讓他無力去承受還是他始終想像未來的一絲的光亮來讓他期待,因此,他都沒有去撕破現實的面紗,也許他最後心是絕望了的,當他去了監獄。
他終於相信現實是真實的,也沒有任何挽回的機會了。
因此,之前的有光的,然後慢慢消失了。
他沒有回信,對於那個烤香腸的女人,他也許知道愛情這次是真實的,但他并沒有理會。
對於那個讓人驚艷的笑容,他一直沒有微笑的臉龐在監獄的陽光下,格外充滿魅力。
我覺得這是他明白了現實的殘酷并從這個讓他入獄的女人中的陰郁中走了出來了。
最後。
他出獄後,生活變得更差。
但他并沒有做出任何的過激行為,對於他來說,這是不值得一提的,生活對於他來說,也許代表了一切。
最後我看著那雙握緊的雙手,我明白了這部電影的意義。
“哪怕世界沒道理也沒希望,也要活下去”。
《薄暮之光》无疑是今年最好的片子,它没拿到金棕榈是戛纳电影节的耻辱。
你看到那座城市,阴沉冷清得总像是刚下过雨。
你很快就感受这里的平面与封闭,好像与历史和未来隔绝了,好像已经死去了。
你还能看到一些面无表情的人,他们游荡于街头和酒吧,但你对他们一无所知。
影片极力描绘状态,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状态,因而显得极端风格化。
我是说,影片近乎固执地保持缓慢克制的节奏,画面凝重简洁,少修饰和变化;而影片中的人则陷于冷酷的生活不可自拔,贪婪、自私、无爱,弱肉强食。
他们很绝望,他们屈服于绝望,也就是麻木。
这样的环境中也有理想主义者,主人公,一个被同事排挤的沉默保安,他常说的话是:“这只是暂时的。
”他有很宏伟的计划。
宏伟得像个笑话,实际上的确是个笑话。
然后他爱上一个女人,结果她只是利用他——每个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同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让人格外难过,因为他什么都知道,他眼睁睁地看着她伤害自己,一字一句地听她说谎话。
但他什么都不表露,因为他爱她。
“你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不会出卖你,他感情丰富,对爱情忠诚得像条狗。
”你可以想象那种疼痛,但影片里看不到,影片只是描述一成不变的状态——生活依旧平静如死灰,除了他被她陷害进了监狱。
他在监狱里,继续沉默,可能偶尔也思念她,偶尔也想想那个宏伟的计划,不过这些都无所谓。
只有一个丑女人给他写过一封信,他看也没看就把信撕掉了。
故事还没有完,但我的叙述到此为止。
这样就足够了,在平静凝缓的画面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足够的绝望和足以焚身的爱。
影片接下来的部分,在我看来,无异于画蛇添足。
事情就是这样了,还能怎样?
《薄暮之光》意即黑暗中的微弱希望,其实没有希望,其实是在黑暗中追寻并不存在的希望。
世界是一张坚硬的网,身在其中,便在劫难逃。
但总有人期待爱的灵光,它倏然闪过,时间之河便开始流淌,那瞬间就是天堂。
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天堂,或者这么说:一个人的天堂就是另一个人的地狱。
可是,有谁愿意为了成就他人的天堂,而让自己堕入地狱?
即將於三月在台上映的《薄暮之光》(Lights in the Dusk, 2006),是芬蘭大導演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繼《浮雲逝事》(Drifting Clouds, 1996)、《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之後,所完成的「芬蘭三部曲」最終章。
簡言之,本片乃藉由描繪一位保全被設計栽贓、判刑入獄,乃至假釋出獄後仍遭陷害的歷程,一方面揭露後政治時代社會底層人民走投無路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希望地暗喻出路之所在。
學歷只有商專,只好擔任保全的男主角寇斯特(Koistinen),是一位個性相當矛盾的人。
他孤僻被動,卻又期待與人互動;他沒有自信,自尊心卻又很重。
寇斯特這種被動、脆弱且十分好強的個性,不僅促使他被保全同事們排擠奚落,也讓他不善於與女性交際。
因為沒有學歷、工作低下、住所破敗、缺乏朋友與女友,寇斯特在社會生活中備嘗羞辱。
望著上層社會人士西裝筆挺、出手闊綽,還有美女相隨,寇斯特不免也夢想要開公司、娶得美嬌娘,獲致成功富裕人生,以便擺脫目前低賤而寂寞的處境。
然而不幸的是,寇斯特不僅被銀行貸款部嚴厲地打回票,還被珠寶竊盜集團盯上,被美女設計栽贓而自願入獄服刑。
假釋後,寇斯特好不容易找到收容所與工作,卻又遭竊盜集團首腦爆料前科紀錄而失去工作。
走投無路的他最後拿了一把水果刀要去刺殺首腦,卻反遭小嘍囉痛毆。
人之走投無路,莫此為甚。
本片因而突顯出底層人民的困境在於:溫良恭儉讓、沒有法律知識、不為自己主張權利,不免蒙受黑道的陰暗淫穢暴力與國家法律的制度性暴力的雙重打擊。
不過這還只是浮面的見解而已。
更重要之處在於:能夠讓弱勢的工人不再宿命,而能團結起身要求普遍權利的階級意識與民主鬥爭,在今日似乎已是天方夜譚。
如Slavoj Žižek所云,在今日「一開始就排除」(foreclose)了政治性(the political)的後政治(post-politics)社會裡,真正的政治介入已不再可能,而國家因而化約為一個治安維護者,服務於資本市場與多元文化主義的包容式人道主義。
我們再也看不到作為政治主體而要求其普遍權利的「工人階級」;相對地,我們只能看到工人作為多元文化社會裡多樣特殊階層與群體之一,有其特殊的困難與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與關懷」、「值得政府解決問題」。
然而,如果對於工人的「關懷」與「問題解決」只得在現行社會政治關係的框架中思考,那麼那些使工人生活無從改善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消滅。
其結果便是,工人──如本片的寇斯特──若非夢想「力爭上游」,按照現行社會邏輯當個資本家,就是「自甘墮落」,靠治安國家的社會救助政策(例如本片的夜間收容所)與補充前者的資本家大善人的救濟來過活。
而不論是「力爭上游」也好,「自甘墮落」也罷,工人始終深陷於資本市場與多元文化主義的邏輯裡,安於被剝削而後被救助的位置,而無能政治化他們被排斥在外所面臨的困境,無從自我主體化而發動民主鬥爭。
因為被既存框架既排擠又安置,吃不飽但也餓不死,卻始終難以自困境脫身的底層弱勢人民,該怎麼面對後政治境況呢?
就《薄暮之光》看來,雖然寇斯特的遭遇如此每下愈況,在片尾甚至來到看似走投無路的地步,但導演郭利斯馬基並不主張底層人民的宿命論、末日論與在劫難逃說。
相對地,透過結局黑人流浪小孩的通報、被棄流浪狗的守護,以及攤販女老闆的前來照顧,郭利斯馬基暗示了底層人民∕動物要在國家、資本以及黑道的三重打壓下生存,就必須聯合其他弱勢人民∕動物,普遍化自身,以動搖既存多元文化社會宣稱「尊重差異」實際上卻犧牲了少數他∕她∕牠∕ㄊㄚ者的「自然」「中性」秩序。
最後一幕,寇斯特握起攤販女老闆的手,這不只意味著他終於接受她的愛,也象徵著他終於不再羨慕上層社會而排斥厭惡自我社會地位,並願意與弱勢者聯盟。
而弱勢者之間相互聯盟而實踐行動,不就是走投無路之際突現的出路,不就是薄暮中浮現之光嗎?
正是在片尾,片名「薄暮之光」以寇斯特與女老闆的握手影像具體化了起來。
科因斯泰恩是一个夜班保安,生活单调乏味。
影片开始他孤单的身影走过长长的无人地下通道,又乘着高不见顶驶向黑洞的无人自动扶梯,在无人的商业区逡巡。
交班的时候一句“照旧”,就是他生活的写照。
主管和同事都讨厌他。
他在那里三年了,没有交到朋友,大家都希望他能够离职。
他们嘲讽他是娘娘腔,厌恶他,排斥他。
无论是陌生人还是同事都鄙视他。
他也的确与众不同。
他不同于他的那些粗野的同事。
他总是头发梳的整整齐齐,没有胡须的脸洗的干干净净,衣服也是熨的平平展展。
他租住一间地下室,简陋的地下室被他收拾的整洁舒适,成为了一间人住的居室。
他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一双不知所措的眼睛看着这个强大的世界。
生活中我们有时碰到这样的人,他们被命运抛在一个不属于他们的地方,他们与环境格格不入,与周遭的人格格不入。
好像命运专门与他们作梗,而他们又没有力量摆脱这样的境况。
他们哪也去不了,就被困在那里一片茫然。
就像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废物。
老天给了他们细腻的情感,善良的天性,同时赋予他们软弱的个性和普通的智力。
他们能感到生活中的痛,却无法表达,无处表达。
他们只能陷在云雾般的深渊里没有出逃的路。
深夜里三个看起来粗壮的流浪汉一边走一边在交谈,谈论马克西姆.乔治、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契科夫、普希金、果戈里,这些人都是天才,是伟大的作家音乐家,虽然他们也与世人格格不入,甚至自杀,但是他们生来就不平凡,他们的格格不入都是高格调的象征。
好像这三个人是老天专门派来提醒科因斯泰恩的使者,告诉他普通人就该踏踏实实过普通人的生活,不要活在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要立足现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科因斯泰恩胆怯的躲在暗处,看着三个流浪汉越走越远,似乎更茫然了。
科因斯泰恩是个善良的人,他同情绑在路边没水喝的狗,在被女骗子盯上以为自己获得了爱情以后,勇气陡增,敢于为狗向恶人讨说法。
然而怂人终究是怂人,无智无力的他被揍的鼻青脸肿。
科因斯泰恩注定是永远的失败者。
有时候善良就是一种软弱,或者说善良是软弱者掩盖软弱的借口。
善良,单纯,软弱,多愁善感,这些都是骗子最喜欢的特质,骗子敏感的鼻子最能追寻这些味道。
其实就算是智商平常的普通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被骗的,只要他具有一般的现实检验能力,就能分辨出骗子的伎俩。
但科因斯泰恩整日耽于幻想,幻想命运会突然改变,幻想意外的破格提升,并没有去做一件让自己真正获益的事情,也许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胜利的体验,他一辈子都在遭人鄙视,这种境遇让他无法承受,于是为了能够活下去,他就自我鼓励,幻想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一个非凡的成功人士,以此来平衡这种难以承受的自卑情结。
所以他会相信咖啡馆里萍水相逢的美女爱上了他。
他在被人唾弃呵斥之后去跟小食摊的女摊主说,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开一个大公司,你相信吗,只要我需要,我的同事都会追随我。
科因斯泰恩轻松的用幻想摆平了现实中的屈辱。
女摊主当然不相信,她对科因斯泰恩怀着悲悯之心,是唯一一个平等对待他愿意与他做朋友的人,但是科因斯泰恩也许是觉察到她的同情而不愿接受,也许是已经习得了一种在鄙视中顽强活命的惯性,却没有承受善意的勇气,反正科因斯泰恩不愿接受女摊主的好意,总是拒接来自女摊主的温情,甚至在他坐牢期间对女摊主的来信看都不看就撕毁了。
他似乎需要在女摊主面前保持高大的形象。
而对于这种需要又倍感羞耻。
也许科因斯泰恩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利用价值,对女骗子倾注真情毫不设防,女骗子利用他夜班保安的身份盗取了珠宝店密码,下药迷倒他,和同伙一起盗走了价值连城的珠宝。
科因斯泰恩认了所有的罪,在警察没有证据放走他女骗子又再次藏赃物与屋内陷害他之后,他依然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宁愿自己坐牢也要保护女骗子周全。
你想不到一个在屈辱中拼命维护自尊的人,会用怎样疯狂的手段毁灭自己来证明自己的高尚,以此获得一丝优越感。
也许他太留恋这种爱情感觉,虽然虚假,慰藉却是真的。
他不能面对真实的现实,他宁愿活在幻想之中。
有多强烈的自卑就有多大的翻身期待,科因斯泰恩似乎要履行对女摊主夸下的海口,他去学习公司法,然后去银行要求贷款开办公司。
银行经理讥讽他一个中专生身无长物毫无信誉,拿什么贷款?
他说他自己做担保。
结果当然是一顿羞辱被当成疯子赶出银行大门。
他被骗子盯上以后,跑去跟女摊主说他恋爱了,有女朋友了。
女摊主黯然神伤,科因斯泰恩应该知道女摊主对他有意思,也许他忍不住就是想伤害这个女人,就像别人伤害他那样。
出狱的科因斯泰恩,住在一个福利机构,面对前去看他的女摊主,指着临床的流浪汉说,这个人很厉害,他们两人准备合伙做大生意。
他的一点点尊严都是建立在谎言上。
出狱的科因斯泰恩在一个饭店做洗碗工,非常不幸的是他在饭店里遇见了女骗子和她的同伙。
他们用他坐牢换来的钱享受美食和欢愉。
科因斯泰恩看着女骗子躲闪的眼神,第一次有了价值感。
然而科因斯泰恩不知道,在老虎眼里,不管你是善良的羊,美丽的羊,智慧的羊,都是羊而已。
老虎对羊最大的慈悲就是连皮带骨吃净他的最后一块肉,然后舔舔嘴唇赞叹美味。
这次相遇,骗子告发科因斯泰恩是窃贼,令他丢掉饭碗。
科因斯泰恩终于怒发冲冠,拿起小刀扑向骗子……从来没赢过的人,很难扭转败局,科因斯泰恩被骗子打的半死,躺在地上不能动弹。
这次面对赶来救他的女摊主,科因斯泰恩握住了她的手。
薄暮之光,就是没有光,在短暂的光亮之后即陷入沉沉黑夜。
科因斯泰恩的光在哪里?
也许是死而重生。
我不喜欢孤独的感觉,要是有人说孤独很好,那种感觉很高贵,就让他滚他的蛋吧。
孤独很难受,比生病还难受。
阿齐·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头一回看,感觉——说实话,有点儿像前苏联片,可不如它,原因是他并不那么生活化,那些场景不像是生活中常见的,而是经过处理的布景,被雕琢过,我不喜欢。
另外,我不喜欢冷冰冰的东西,没有对话或者对话很少的影片我不喜欢,那让我感觉寒冷,此片就是。
而且说实在的,我偶尔也发疯写小说,最怕写的就是对话,有人批评我说我写出来的对话千篇一律,差不多就是那样,因为我总写不好对话,后来我发现一个窍门,就是少写对话,多一些技术型的心理描写,这样它们看上去就好多了。
我猜阿齐·考里斯马基也写不好对话,要知道,语言是最能暴露弱点的,少说多做,这是个法子。
遗憾的是我脑东很喜欢此片,他说阿齐·考里斯马基找的这个点挺准的,有一类人就是像片中的保安那样,善良,但是偏执。
嘿,我最恨那个保安了,他不自量力,明明有一个小卖部的女人喜欢他,他却不喜欢人家,偏要去喜欢一个风骚的女骗子,被骗了还心甘情愿地给人家当挡箭牌,活该坐牢活该被打活该背黑锅,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鲁迅先生早就指出来过,阿Q不可怜吗?
祥林嫂不可怜吗?
孔乙己不可怜吗?
我不希望中国人的历史演变为可怜人的历史。
这是我看的第二个保安的故事,第一个是前天在土豆网上看的《好奇害死猫》,里面的保安叫奋斗,他喜欢钱和女人,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那片子的风格又是copy昆汀的,用一个个人物当小标题,现在这种风格已经到了让人一看就作呕的程度了。
而第三个保安在不经意中出现。
晚上我跑步回来,远远看见小区的大门被“哐啷”一声关上了,一串钥匙在保安手中显现,他迅速把门锁上,把气喘吁吁的我留在了冰冷的铁门后......
薄暮之光,它是什么。
它可能同时意味着片中的两位女性,那个骗男主的美人儿和爱他的女性。
我姑且叫她美人吧,美人是第一束薄暮之光,他们相识于在酒吧的傍晚。
男主虽然表现的很迷恋,一往情深,默默承认等等。
但是我搞不清他的“爱”的动机,并且反而觉得他有些木然,这种木然不仅是对他自己的,更是对美人的一种无视,他没有去和她有什么真正的沟通,从而对她有任何真正的认知甚至是利用自己的理由,即便是美人最后来到他家陷害他,她说过想要解释(我认为是真实的沟通意愿的表达),但是男主并没有让她开口。
影片中的镜头很有意思,两人的关系不对等表现为了男主在转过头的中景都是直视美人的侧面,美人从来目不斜视,当二人面对面,男主很少直视对方,或者直接正反打镜头避免出现在同一画框内。
所以我认为这一束是虚幻的,美好的,幻想中的光,也是完全自我的。
第二束光的戏份并不多,我一开始就能理解到另一位爱着男主的女性的动机,因为交代了男主是她的常客,很显然他们有着日常面对面的沟通,通常也是在傍晚有所交集。
不过同样是二人很少有对视的镜头,这个特点在通篇中都有强烈的体现,他们像是在对着虚空念自己的台词(面无表情的机器感hhh)。
而她作为第二束光是在影片的结尾,结尾男主夜里被打,一个转场直接到了第二天的傍晚。
薄暮之下,第二束光找到男主,最后握住对方的手,ending。
第二束光是真实的薄暮之光,虽是薄暮时分却好像意味着另一个清晨的前奏一样,也许最后男主选择握手是接受了这道光吧,而不是继续沉湎于自我世界。
Aki这个芬兰胖子在去年的嘎纳后息影了,虽然新的Cannes60周年大戏35个导演每人3分钟的合集中有他,但这不表示他以后会违背他的话再拍长片。
和流云,没有过去的男人一样,片子还是这么冷静简洁,或者说他的片子才是真正的黑色冷幽默,他的主题永远是狗一般的人生,可是还得继续。
于是我看得一半的时候觉得与其人生如此平庸,还不如甘心被虐,但是到了最后,我还是光明起来,无论生活如何,还得继续,总还有尘暮之光。
Aki说他从来不知道怎么把片子拍得更长点,所以每个场景都有意犹未尽的味道,当然我觉得他的简洁注意也可以归结为他拍片的时候恪守小成本电影之道。
我喜欢这样空白感很多的电影,他的手法让我不禁想到后期的Bresson。
因为能让片商买他的电影,他不得不硬把原本60分钟的电影撑到75分钟,所以片子中也有那些花花草草,冬去春来,也有了夜幕下的赫尔辛基,也有了凌晨蒙蒙的光亮穿透尘暮。
他一直在说,无论活得怎么样,狗也是有爱情的。
看完《薄暮之光》我心中再次产生一种看电影很久没有的拔凉拔凉的感觉,太他娘的孤独、太他娘的绝望、太他娘的走投无路了,还他娘的让人活吗。
而本片的底层主人公还生活在我们认为社会复利巨好的北欧,芬兰呀!
就像我看了摩尔的《医疗内幕》讲述美国人在医疗内幕中的挣扎,也会想到,这还是在很多人艳羡的美国呀!
所以,因为以上原因,这两部片子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惊悚片了。
片中的主人公考斯蒂南在片中的表现,特别是前半段的举动让人的感觉用中国俗语讲就是――废物。
片子一开始就显得无比孤独,被工友们看不起,酒吧想去搭讪又被冷漠的拒绝,想来些“义举”又被暴扁,谈恋爱又闷蛋的不行让我看着都着急。
于是,一个下层人士的形象和境遇被勾勒出来,他不富裕、孤独、敏感、又很阿Q,一再说当前的工作是“暂时”的,当前的住所是“暂时”的,和很多底层人士一样,他对自身的处境有些忿忿不平,他甚至有着一份孤傲而敏感的心,因而他身处底层,与上层保持隔离,同时又与同一阶层的人格格不入,这也就使得他显得更加孤独。
其实,片子一开场就揭示着考斯蒂南这样的人的困境,他一开始就被工友们看作一个“娘娘腔”而鄙夷,在同一阶层中他找不到同盟,虽然他有些生硬的试图亲近他人。
接着,他来到一个显然比较上档次的酒吧,而非工友们去的那类酒吧,这表现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认为他本该,同时也终将成为上层社会的一份子,但是残酷的是他与那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依然只能沉默而孤独的在一个靠近厕所的角落观望。
而与烤肉店老板的言语更表现着他的心态,开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安公司是他的梦想,或者说一种自我安慰和防卫的心理武器,让他可以在孤独中表现一种自尊。
而突如其来的米尔亚的“爱情”让我以为导演要给主人公一丝出路或者说前面的郁闷都是铺垫,光亮即将显现(片名不都叫《薄暮之光》吗?
)。
但是,很快,我的幻想如同考斯蒂南梦想一般破灭,不提考斯蒂南那约会中的笨拙表现让我感觉就是真谈恋爱这样也没戏,更别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骗局了。
导演有些“可恶”的是,他总是不时让米尔亚显得一丝将要良心发现,让我感觉光亮还是会出现的,但是她最终还是帮助同伙完成了一次盗窃,并嫁祸于考斯蒂南,而考斯蒂南在最好令人费解的沉默的表现更现出一种彻骨的绝望,而他依然敏感而孤傲,所以他没有歇斯底里,他只是呆若木鸡,甚至带着些自我毁灭的走入监狱,将烤肉店女老板的来信撕掉是他自我毁灭的进一步表现。
影片的结尾继续着残酷的基调,当他出狱后找到一份工作,可以平淡的继续生活时,却再见米尔亚和她的帮派成员,于是他丢掉了工作,于是他笨拙的试图用一把小刀“复仇”,换来的却是一顿暴扁。
没有出狱后的温情,没有重新开始后的转机,没有报仇雪恨的畅快,考里斯马基为我们展现的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看到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有种特别的感觉,首先倍觉亲切,哪怕它发生在遥远的国度,同时你会感觉一丝沮丧,考里斯马基细微的捕捉到了一些平民们的共性,比如或多或少的孤独,比如一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和随之而来的一种自恋和敏感。
考斯蒂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一种心理和现实的落差,他的经历是与那种奋斗的“美国梦”大相径庭的故事,我们也像他一样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希望摆脱贫穷(这里指的是一种相对贫穷,一种永远向上比的财富对比)的命运,豪宅、好车,从小时候父母们就寄望于我们这些,在学校里我们也这么自我寄望,到职场上我们也这样拼搏,很多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于是我们成了父母,于是我们继续寄望于我们的孩子。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又不会过的太惨,考斯蒂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却又是最能激起我们强烈共鸣,甚至恐惧的例子,他经历的那种孤独,那种寒冷,那种绝望,是否也是我们在奋斗中恐惧的失败结局?
好在考里斯马基不是绝望的那么彻底,被打后虚弱的考斯蒂南毕竟还有一个对他带着爱的烤肉店老板,在他仿佛走入绝境时,毕竟还有一个女人在乎他,当影片最后他俩的双手握在一起时,已经心里拔凉了一个多小时的我不愿在对此做什么深入的解读,我相信在大悲后考斯蒂南将有大悟,我相信绝望后他将迎来希望,我相信他将与烤肉店老板一起在一个烤肉店里幸福的生活,看来虽然大团圆的结局有时让人腻味,但是确实是残酷现实下最好的寄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9b83da8ed474bb2ca130c10.html
前面大部分时候都感到深深的绝望,直到结尾才得以窥见薄雾之光。
随后影片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男主是个底层小人物。
作为巡夜保安,他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事。
他安分守己,却并不受人待见,管钥匙的大叔对他没好脸色,同事们背地里讥讽他“娘娘腔”。
就在这时,金发女的出现对他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
她华丽地出现在他面前,正抓住的男主寂寞的心。
“缘分”从天而降,他们就这样开始了约会。
男主是渴望摆脱现在生活的。
他一直强调工作是暂时的,住所是暂时的,他想开自己的公司,想开自己的修车厂。
我想他内心并不似表面那么平静。
金发女终究还是别有用心,为了男主看管的那些珠宝首饰。
他毫无防备地落入圈套,甚至知道自己被陷害后,也选择了不反抗,坚决不说出金发女的存在。
当真“忠诚得像一条狗”。
我看到了加缪《局外人》式的审判,受害人无罪,但他不加辩解,或者说不愿辩解。
他用沉默对抗这个世界的荒谬,用自己的纯真去蔑视那些谎言。
影片中有几处强烈的冲突。
一处是男主为了狗狗挺身而出,面对那几个壮汉他毫不胆怯,结果没悬念地被暴揍,或许在他心中那条可怜的狗就是自己的化身。
一处是约会失败,听到同事一句“你被甩啦?
”后抄起家伙要拼命,这里他感受到强烈的屈辱,他不想所有人都看轻他。
还有一处是当他看到金发女和她的老板,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了刀。
他不傻,只是想保护自己珍惜的人,可他发现所做的一切并不值。
餐车女的爱是沉默的,没有太多言语,只有不加修饰的关切。
她默默关注着他,醉酒时送他回家,给监狱里的他写信,去旅店探望他,得知他受伤时急忙去寻他。
“别死”,“我不会死在这的”。
最后握手的那一幕温暖又自然,仿佛他们之间就该是这样。
那个沉默又木讷的男人,经历过讥讽、背叛、不公,迎来新生。
很不理解这个保安的心理。
真看不出是06年的片子 还以为80+的 不过是傻逼的傻逼生活 原谅我智商太低 片子让我领略了芬兰人的冷感
接受命运,结局还是留了一手温柔。
还是那个味道
太惨了
四星半
对大师的祛魅之作
一个被生活痛扁的男人。
(没用帅哥)
这一次看观感提升好多,“他忠诚得像一条狗,一个感情丰富的傻子”这句台词太戳人了。现代社会的寓言,具体到当下国内的杀猪盘,长远到未来商人们推出的虚拟伴侣,都被15年前的阿基看尽了。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硬生生加到78分钟 废话连篇
现实主义的题材加入形式主义的表现手法令考里斯马基的影片质感带着一股北欧专属的冷与酷。一如片名:底层理想主义者在黑暗中的最后挣扎,寻找着一丝虚妄的微光。素未谋面却时时将别人的命运很难玩弄于鼓掌间的一群人确乎令人感到不寒而栗。难免会联想起《黑暗中的舞者》及贾樟柯的诸多作品
就结局还成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恶心到我了。。。。看得真气人
像漫画一样的镜头语言,其实我不太能共情男主,可能是我看的不够认真,过于简单的镜头,虽然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但没什么说服力,看完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台词越少,对于某类电影来说,后劲儿越大,整个人都沉浸在那样的氛围里,善良,孤独,苦闷,不甘,愤怒,绝望,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就心领神会了!
画面可真是有格调//清节平淡如水
非常别扭的一部。剧作太过刻意,所有的不幸都来自于作者的生编硬造,而失去了与具体社会环境的关联,所以角色也未能像以往那般鲜活和引人共情。
外强中干 食之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