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打出她的名字要在豆瓣翻上几百页可能才能找到她,因为她的导演不出名,演员就是几个小孩子,什么多余的场景都没有,也没有什么特效什么的。
说的就是四年级的小孩子被校园暴力啊。
你被孤立,我被孤立,然后我们在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以及声援者四种角色悄悄转换的。
但其实结局是骗人的,我和别人一起孤立过你之后是没有机会再成为好朋友的。
我当然知道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就是一伙好朋友在一夜之后背后的人就说了你很多坏话还要当着你的面嘲笑你不和你玩,像一个病毒一样被人排斥,并且撺掇所有人都孤立你,从此以后,谁和你玩在一起会被所有人声讨,像犯了什么大罪一样。
我也曾经是施暴者啊,因为你不和大家一条战线的话被孤立的就是你了,那种和别人一起孤立别人的感觉其实一点都不好受,会觉得其实毫无意义,但是你不和她们一起,这是你唯一一条路可以逃出去和她们有一起玩的机会了。
旁观者的时候最好玩了,那时候已经放弃了和那群施暴者一起玩耍的机会,但是也没有想法去帮助受害者,只想着明哲保身。
声援者对于我这种包子性格的人来说,一辈子都没机会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孩子是最势利的,他们懂得利用大人对他们天性的爱护让大人们相信他们是无害的,他们成群结队的往好玩的往他们羡慕的走,他们厌恶低下的无能的虚弱的,所以他们成群结队的欺负比他们更弱小的为乐。
他们有时候比大人更懂得恃强凌弱这种道理。
施暴者永远抱着我没有错,就是他们这些讨厌的受伤者非要把我塑造成坏人的模样。
所以想着长大就好了,从一个阶段逃离一个阶段越来越开心,离那些施暴者越来越远,最好永不联系。
还好每个人都会长大。
校园霸凌根本想不到会出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其实就是这么直白的出现了,并将长久的影响他们的孩子一辈子。
他们的孩子变得厌恶与人交往,厌恶自己。
这部电影的海报很美,色彩鲜艳,两个孩子在凤仙花的簇拥下坐在一起捣花汁,凤仙花在碗里绽放,大朵大朵绚丽地围绕在孩子的身边,美好如初。
然而整部电影看下来,其实没有多少情节是明媚如花的。
片头的猜拳分队;无缘无故被出局;独自留下值日......李善的处境从一开始就是被孤立。
而原本与李善关系不错的转校生智雅在新学期开学后,也成为了孤立李善的帮凶,一点点向李善捅刀子:班级初见的故意无视;要回所谓”借“给李善的彩铅;不和她说话;和新朋友一起大声吐槽她......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几乎构成了作为一个小学生李善除学习外的全部生活。
那时候,好像友谊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全世界。
这或许,也是李善会说比起妈妈更喜欢智雅这样的话的原因。
片中的大人,对于孩子的变化都是后知后觉,甚至于毫不知情。
大人们,在女孩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过程中并未发现制止,只在彻底闹翻后对孩子进行了训斥。
大人们,看似都很忙碌:李善的母亲因为爷爷的事情忙前忙后;李善的父亲在工厂忙到夜不归宿;智雅的奶奶不管智雅的意愿直接把智雅送进补习班;智雅的父母离婚,双方在电影里几乎无镜头,只有孤零零的智雅单方面打电话给他们;而宝拉呢,宝拉的家人从未露面,只在宝拉失去了第一后,与补习班的老师通电话了解宝拉学习情况......然而,与大人的表现不同,孩子却要因为大人而承受同伴的压力。
李善因为父亲是酒鬼而被嘲笑;智雅因为父母离婚而被孤立;李善还因为家人的缘故要照顾弟弟,而弟弟却一再弄坏自己“朋友”的东西,或者成为自己交友的羁绊——在和智雅和好时走失;宝拉因为丢失第一就心生妒忌,开始疏远智雅,打破与智雅的“友谊”;智雅提议让父亲出钱给李善和自己一起上补习班......这些都与大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大人带给孩子的影响,其实早已悄无声息地在孩童的世界投下影子,成为所谓“合群”的资本。
这些细碎的瞬间,也许就是尚且10岁的李善的梦魇。
李善的指甲经历无色,染上橙红,到褪色,染上蓝色,红蓝混杂,再到最后的几乎全部褪色,只剩下一只指甲上残存的红色。
每一次变色,都伴随着李善与智雅等人的关系变化。
疏离,一点点接近,互相敞开心扉,慢慢疏远,又接近,纠缠不清,乱成一糟,再到一个可能的重新开始。
又或许,只是可能。
在一个也许朋友比妈妈更重要的年纪,十岁的李善却在学校被遗弃。
在暑假期间,她遇到了一个刚搬来小镇的女孩韩智雅。
因为李善一直带着韩智雅认识邻居,互相去对方的家里玩,分享秘密,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然而,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韩智雅注意到了李善和其他孩子之间奇怪的气氛。
韩智雅开始慢慢走近那些受欢迎的群体而渐渐远离了李善。
在这或许比成人世界更复杂关系更细密的孩子世界里,这两个女孩最终伤害自己也互相伤害。
看完电影,想起我由小到大都是被孤立的,想想就有点委屈,现在长大了,学会两个名词,第一个名称是独处,扮文艺青年,其实内心是多么渴望友谊的,但是总是很难融入进去,第二个是自嘲,怕被别人发现了的缺点就会嘲讽自己,自己先爆出来,把伤害降到最低,在别人笑自己是傻白甜的时候,有了所谓的友谊,这种感觉就是我的剧本我来上演,我来控制自己的世界的错觉,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也不是说,自己现在变得有多大的勇敢走出来了,而是对着那些人说不,因为你知道,这给自己一个交代又如何,还是会有一些人在内心说你多傻。
上了大学感觉好一点吧,其实相处久了就知道,好像少了谁都不行那样子,但是冥冥之中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追求的东西不同,家庭富裕,家庭关系等等)。
明白有些人,你会继续深入的相处下去,而有些是不会的。
马上就要离开校园生活,走出社会了,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心中还是有点疑虑的,但还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因为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哭着笑着,也要这把这场人生大戏,独自演唱得出彩动人。
有时候,世界其实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我们。
《底线》里有一个校园霸凌案件,然后就想到电影《我们的世界》,把校园里的冷暴力/语言暴力等霸凌现象做了深度细腻的拆分。
同学情谊归类于友情,友情感觉是最脆弱的,爱情和亲情里还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友情似乎就纯靠吸引力法则了,磁场越强越牢固,读书时就靠兴趣爱好捆绑在一起,长大后还要叠加各种态度或者方式什么的。
而且友情还有奇妙的分寸感意识,不需要一直黏得那么亲密,像刘嘉玲有次分享和王菲的感情,有时候两个人坐一起,各自安静地思考,也是很好的交流。
友情里如果有那种占有欲或者控制欲强的一方,还挺恐怖的,这种情况在爱情或者亲情里就很常见。
李善性格偏内向,但内心其实很向往那种成群结队的小团体氛围。
她挺单纯的,也愿意付出,更愿意让利,小小年纪懂得忍辱负重也不好。
我在想,这些遭遇会不会让她过早养成讨好型人格呢?
好在她最后终于绷不住,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
不过李善妈妈教育理念还不错,虽然妈妈很忙,没时间照顾家里,但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粗中有细。
她有自己的幽默感,即便为了生计忙得喘不过气,但还是留了耐心和女儿打打闹闹。
这样的妈妈是大气的,对自己对别人都大气,不会把大家弄得很紧绷。
韩智雅第一次腹黑,也是看了李善和妈妈撒娇打闹后爆发的,她很缺爱,所以容易摇摆不定。
她一直和奶奶住,父母关爱是缺位的,看到别人都是一家整齐的,她容易扭曲。
于是她给自己编织了各种谎言,来包装自己,来迎合同学们会追捧的兴趣点。
大概也因为缺爱,她也不容易相信真心,小小年纪就把翻脸无情修炼得炉火纯青。
宝拉的扭曲在于,她是霸凌领导者,她喜欢拉帮结派,然后孤立别人,最可怕的是,她还会去玩弄别人的善良和天真。
她从小就必须独占第一,韩智雅考试超过了她,友谊的小船立马翻过来,毫无余地。
这种人长大后非常恐怖。
小孩子的教育真的是路漫漫,心理教育尤其是刚需。
看完《我们的世界》,开始有满腔的话想说,直到最后的结束,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在每个女孩的身上我都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宝拉是一个孩子王,她拉帮结派,孤立女主;当她看见新来的智雅,羡慕她的成绩,她开始慢慢讨厌智雅,开始孤立智雅,这是一种必要称王的弱点;女主善良,她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我觉得是因为这样的不擅长的表达让别人误解她,觉得她不适合做朋友,但是女主李善明明知道智雅跟宝拉之间有了间隙,为何私下还要告诉宝拉关于智雅的一些私事,这在部分人眼里是一种讨好,感觉这是一个不尊重他人隐私的弱点;智雅曾经被孤立,所以当她发现李善被孤立,自己却意外的受到同学的欢迎时,她果断离开李善,不断编造谎言讨好宝拉,陷害李善,李善与智雅一步步地紧逼导致她们打了起来。
结局的最后,李善弟弟的天真的一句话让李善醒悟了,最后的最后,她和智雅四目相对,她们原谅了彼此。
前期觉得这是因为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孤立,越到最后越发现,贫富差距不仅仅是绝对原因,更多的是在儿童时代总有一些人想当孩子王,怂恿周围的朋友孤立这个人孤立那个人,孩子年代不需要孩子王,需要天真平等的友谊,未来的日子里,孩子王是没有的。
女生之间孤立总是存在的。
女生是成群结队,在团体中寻找安全感的生物。
她们爱手拉手一起去上厕所,一起去超市。
甚至一些女生是脱离了团体无法生活的。
女生的友谊来得快,去得也快。
女生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而决裂。
因为家境,因为美貌,因为和男生关系好,又或许因为,根本没有任何原因。
这种排挤在青春期无知又凶猛的时期特别明显,想来既龌龊又肮脏,是可怜人欺负可怜人的方式。
但不可避免,总在发生着。
长大成人之后,也多多少少有着这样的情况。
电影中,爸爸说小孩能有什么事呢。
并不是的,未成年人之间的攻击,赤裸直接,丝毫不讲情面。
因为还小,我们并不懂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更好的反击。
高二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寝室的关系很复杂的。
她们几个都是表面上交好抱团,然后其中一个女生不在时,就一起说那个女生的坏话。
很久以后,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她们寝室四个人,都三个群,每个群都是少一个女生,几个人会在相应的群里说没有的那个女生的坏话。
然后她想会不会她们三个也自己建了一个群,没有po主,在那里暗搓搓的说自己坏话。
观影的每一秒,都很难受。
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自己,那个高一时的自己。
被寝室的女生孤立。
自己有偷偷哭过。
我伤心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我并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怎么就突然这样了呢。
只不过在年少时期,我们因为没有幼小对被孤立无援的事如临大敌。
也有朋友和我说某某某在说我和男生玩得太好了,她嫉妒我只不过是我坦荡些,快乐些,漂亮些。
那件事发生的一年后,我与那几个女生相见,她们还是过得比我更糟。
我也不在乎了。
我已经不在乎被误解,不介意不被欣赏。
明白自己根本管不了那么多人的感受。
这并不能给我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好友们还在我的身边,我也并没有因此变笨。
日常中的幸福感对现在的我来说最重要。
每天吃饱饱散散步,忙碌间隙和好友发发微信插科打诨,每周按计划表行事。
平时不和爸妈吵嘴,每天还期待着和好友们快点相见。
我觉得这样真好了。
看过《我们的世界》后,想起不久前的《声之形》,同样的题材,后者的影响力数倍于前者,原因?
也许是《声之形》中施暴者的反省行为的表现力更足,而施暴者与被施暴者间的感情更能激起话题、勾起人们心中猎奇的部分吧,但个人觉得《我们的世界》更佳,相对石田,李善与其说在世界中醒悟了,不如说是在世界中迷惑的前行,用孩子的方式选择了最成人的方法,毕竟在世界上根本没有弥补这种无谓的挽救,打破霸凌怪圈需要不卑不亢的正直,一个人变成两个人,是最好的开端。
在成人眼中,孩子是这世界中最纯粹美好的事物,做出的事情皆是无意而为之。
可谁没有过童年,回想一下,童年的我们在好恶的选择上,近乎本能的趋利避害,脆弱的心灵在自我保护的时刻残酷的不能自已。
就我本人,在霸凌这件事上也是一个可耻的旁观者。
对,在霸凌与被霸凌的中间,正是这群人的漠视才会有那么多的孤立中心,我们更多的是恐惧被划入学校群体的底层,心底又是非常清楚霸凌者的可恶,处于两者之间的人,选择透明,这些透明的土壤给霸凌提供了所需的养分。
被欺凌的孩子们在这样的透明土壤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看见世界的形态是扭曲的,没人可以听见他们浸溺其中的声音,也没人可以看见那窒息世界的形态,无法感同身受,但可以想到的是,这不是长大了就可以愈合的伤痕。
愿世界没有霸凌!
动物凶猛,尤其在未被驯服时。
大人的世界讲究利弊,孩子的世界追求对错。
---我们的世界。
The world of us .在大人们眼里不值得一提的吵闹对于儿童来说却比天大,在动物凶猛般的校园里她们小小年纪就要为微小的生存环境做斗争. 每个烦恼都无比巨大,而一个朋友就可以填满整个世界。
那什么时候玩啊 我打浩然 浩然打我 然后我再打浩然 浩然再打我 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 我只想玩”。
一如这部电影,小学或者说少年时,是一段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的岁月,有的,只有多余的敏感和过得特别慢的时间。
即便到了今天,去看别人的演绎,都会感到一阵窒息。
人类的可怜在于一辈子都在寻找归属感,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总是害怕被孤立被抛弃,直到成年,有的人知道孤独一生不可治愈,爱情、友情都不可以,所以只能学会与孤独相处。
有的人,一辈子试图在亲密关系中寻找孤独的避难所,最后伤痕累累。
一部完整流畅的电影,首先儿童视角已经难能可贵,质量赛过主竞赛。
上海入梅的第一天坐在闷热的黑匣子里感觉把磨人的童年又过了一遍。
与其说是儿童片,受众想必是曾经经历过敏感,被排挤童年的成年人。
一路揪心与胸闷。
孩子的世界没有对错,但就是这样的灰色地带让人生拥有了最初始的伤心。
最可怕的就是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
真实的足以让每一个人感同身受,平淡的就像我们都捱过的特别漫长干燥不透气的童年时光。
不可理解的不可认同的想得而不可得的时光。
什么是真实,这就是真实。
拍得好像是枝裕和,細膩得不得了的故事。
似乎是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過的故事,敏感的心包裹起來的心事。
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
电影中李善的父亲说:“孩子除了上学、放学还能有什么事呢?
”其实成人想的是绝对的错误的,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还要残酷,成人慢慢有了抵抗这个世界的力量,可孩子没有。
而家庭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而大多家庭的不予理解、放任自流,让孩子的心千疮百孔。
其实孩子很想呼喊的,但他们做不到。
而家长常常疏忽了他们除却成绩之外的事情。
电影本身的情节都是点到即止,成人世界的影响和划定都被淡化,唯一永不停息的是作为孩子她们内心的思绪。
始终认为站在边缘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望见下面的深渊,此时又恰好有了求生欲望,兵戎相见,便把自己彻底淹没了。
如果可以回到从前的任何一刻,我都会轻轻的说声做你自己,成为自己。
--2018.1.9 豆瓣点点点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的大学老师,以及老师曾经给我们看的她的毕业设计短片,同样也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片子,感受颇深,印象深刻。
所以我毫不犹豫的给《我们的世界》打了五颗星的评分。
其实整个观影的过程中,我并不是很喜欢李善,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不会主动亲近的人,如果我是李善的同班同学的话,就这样,我也成为了,本片想讲的校园冷暴力中的罪犯之一。
说上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我就是李善,看到片中的那个她就像看到了我自己,所有的情节都与我经历过的相似,我不愿意去回忆,却在屏幕面前一一的赤裸裸的回放,所以才让我不怎么喜欢李善,像躲避球一样去躲避,害怕出局,害怕再也进不来这个我想进来的朋友圈子。
但,李善不应该被讨厌,李善没有错,相反的要谢谢李善。
影片一开始就用了一个长镜头,一直停留在李善的表情特写上,同学们正在猜拳选择玩躲避球的队友,李善虽然面带微笑,非常认真的注视着正在猜拳的两个同学,时不时也看一下被幸运选中的同学,眼里却真实的透露着尴尬,眼看着一个又一个同学被选走了,自己却还没被选中的尴尬跟焦虑,最后一名同学也被选走了,剩下自己只能无奈的归入猜拳输的一方,对方还传来了不情愿的语气。
而玩耍的过程中,也被同队的伙伴极力说是踩到了线必须出局,被出局。
真诚的心想融入这个圈子,最终还是被出局了。
独自站在外围的李善,很孤单。
接下来以为终于得到大姐头一般的宝拉的欢迎,甘愿代替她一个人打扫了卫生,又精心手工制作了一条手链以此作为宝拉的生日礼物,宝拉非但骗了李善,还故意给李善一个错误的家庭住址。
其实在李善打开宝拉的生日邀请的时候,就知道李善最终不可能成功去到宝拉的生日会的,宝拉在邀请卡上面写着“礼物一定要超过5千元哦!
”,假使李善真的顺利去到了,宝拉在看到一条于她而言很普通的手链,又怎么可能不讥笑李善呢?
手链跟凤仙花还有凤仙花染色的指甲一样,是片子的线索道具,没有成功送给宝拉的手链,最终送给了喜欢它的智雅,李善开始不是一个人陪一个人玩耍了,刚转学而来的智雅成为了李善的好朋友。
但,联想起前面老师说暑假一定要认真做功课,刚好在一个暑假里相遇的李善跟智雅,想必这段友情也不长久,猜到了后面的剧情一定是智雅跟宝拉一群人一起玩而撇开了李善,果不其然是这样,虽然有点无奈自己会去负面的想一段友情不会长久。
一开始从指甲的改变看出了李善和智雅两人的关系已经破裂,在补习班安慰哭泣的宝拉, 李善以为在即将失去智雅的时候,能重新获得与宝拉的友情,她甚至看起来不计较之前宝拉欺骗她的事情,主动递了手帕给宝拉,甚至还跟她说了一些小秘密,李善就是那么单纯,她没有想到的是宝拉会将这些秘密当做利器,去刺伤智雅,只因为智雅的成绩比宝拉好,成为班里瞩目的第一名,宝拉借李善刺伤了智雅,更加激发了李善跟智雅的矛盾,之前李善种种主动求和的举动,变成一种假惺惺。
两人在班里打架,用武力对对方造成身体伤害。
观影的前半部分我觉得李善是不是自作自受,自己不懂得交朋友,后来觉得智雅也太过分了,伤害了李善,其实是我自己的错误,误解了她们,没有看到实质的校园冷暴力,越看到后面,并且知道一些人物真相,心疼李善,理解了智雅,越觉得自己的没资格。
宝拉很像我的一个初中同桌,初中的时候我也像李善一样一直想融入大家的圈子里面,而我们班也有跟宝拉一样的小团体,小团体一共有四个人,包括我同桌,在班里比较受欢迎,为了融入他们的团体,主动示好也积极的跟他们一起玩耍,也跑腿,即便有什么本来是他们的错误,他们推卸在我身上,虽然我很难过,但也咬着牙承担。
其实一直都过得很不快乐,有一次音乐老师要我们自由组合准备音乐表演节目,我于是跟她们一起组合,因为平时也在一起玩,下午放学后我们都会在班里自己彩排,有一次其中一个女生的朋友上来找她,那个朋友认识我们里面的每个人,我刚好被门外的同学叫出去,刚踏出班级门的时候,听到那个朋友说:她的风格跟你们很不搭啊。
其实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跟她一起组合呢?
这样子多别扭啊!
而我的同学都尴尬的笑了,什么都没说。
而智雅的家庭经历也跟我相似,只不过我的要比智雅复杂的多很多,父亲外遇,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离婚,跟爷爷奶奶生活,拼命的想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很好,家境和父母都很好,自己很幸福,小时候的自己真傻。
那时候却决绝的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保护罩。
校园冷暴力其实是父母都看不到的方面,只有孩子自己清楚,所以李善的妈妈其实能看出来李善不开心,并且也说了“只有你告诉妈妈,妈妈才能知道”,孩子要是没有告诉父母,父母永远都不知道孩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同样很难看出来,这样一点一点的藏在孩子的心里,堆积起来就可能酿成大祸。
等到那时候父母知道了,也太晚了。
影片的结局也正如整部片的节奏一样,虽然有波澜,但总体还是比较缓慢的在跟每一个人讲述一个故事,大家还是在玩躲避球,李善早早出了局,摊开手看着每根手机都被自己咬的起皮了,而其中一根手指还留有跟智雅一起用凤仙花染色的痕迹。
智雅则跟李善最初的时候一样,被队友坚决认为踩线要出局,智雅也像李善一样反驳,李善主动站出来,作为躲避球对手的一员,替智雅讲话,说看到了智雅并没有踩线,智雅逃过了一劫,最终伙伴还是故意把球丢在她身上,使她出局,智雅与李善,大家根本不欢迎。
两人并排站在线外,时而看着玩耍的同伴,时而看着地板,时而看一下对方,眼里还是有一些不好意思,然后,两人互相对视了。
李善与智雅对视”我们和解吧!
”李善的手指还留着象征两人友情的凤仙花的染色痕迹。
很喜欢影片节奏跟结局。
长篇大论的说了一大堆,有些方面还没有提及,但我想看过这部片的人都能悟出来。
看到很多豆友都说很真实的,很刺痛的,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这就是影片的成功了,没有特效没有复杂烧脑的剧情,最重要的是,在片子里面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就足够了。
还有,电影海报,真喜欢。
就是小女孩的站队嘴碎记录,没啥剧情线可言。从小就不喜欢这种唧唧哇哇的虚假友谊,所以,讨厌里面的小屁孩,好几次都被气到。演善儿的小演员表演出了那种唯唯诺诺的样子,真的好气。
无因的孤立,恶,善,反叛
太戏剧化太成人化太多转折太多说教看的好累…
果然,评分这么高在豆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敢打赌,百分之70+都是女性评价的,而之后的,就不言而喻了。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没有善恶对错,但却会有人受到伤害,而看似强势的那个也只是不想受伤伪装的弱者罢了,但看过来这是孩子们的世界其实也是大人的世界啊,想起小伙伴玩狼人杀说的,坏人(强者)总是报团,而好人(弱者)却都是互相猜忌互相拆台
not mine type
这么小都成了碧池 我总觉得看过这个故事呢
hope time could cure everything~
影片细节处理比较细腻,情节也很完整流畅,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哈哈哈宝拉这个名字做错了什么!
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想的要复杂的多,任何讨厌的成年人的样子不都是在孩童时代慢慢累积起来的么。
李善的眼光 满是苍白惊恐可怜和小心翼翼,本以为和智雅送手绳一起蹦过床偷过画笔涂过指甲油就可以融入她的朋友的世界 却因为自卑懦弱及众多纷纷扰扰 在快乐过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从被某些人孤立变成被另外某些人孤立。人与人相处本就应该好好玩 如此浅显纯粹的道理却只能掌握在最小小孩手中 可笑更可悲。
最后那个镜头,两个人的目光在互相试探,太细腻了。
女孩何必对女孩那么残忍
其实完全没必要去讨好她们嘛,特别是不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费力讨好他人真是特别可悲的事,自己一个人可以学习进步保持精神健康最重要,不要把其他人的恶意内化。
小孩演技不错,成年人很少注意到小孩子之间的情绪
不加掩饰的善,没有控制的恶我们长大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别人不知道的风雨越哥
弟弟太可爱了
想起小学时被学校的“大哥”欺负,凭着不怕死的精神打赢了一场,可又能怎样,我依然没有成为“大哥”,接下来还是要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不停地被挑衅,冲撞,扔石子,不记得怎么过来的,但却清楚的记着欺负我的人!
“那什么时候玩啊 我打浩然 浩然打我 然后我再打浩然 浩然再打我 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 我只想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