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都是要还的,既然劈腿了那也就会有报应。
何必劈腿,劈腿还骗钱,还去野合,这恶斗过于巧合了,巧合的不像是真正的巧合,反而个更像有人故意为之。
像是Duufy在背后指挥执行,下这一盘很大的棋,那Girl她母亲,出现的时间虽然少,但都吹俺的如此巧合,完全是一个淡定的终极BOSS。
总觉得时间线有问题,掉jiba那段实在是太无语,关键那人还是直男,我一直以为那是个弯的!
这种被窗户夹掉生殖器的片段多看几遍估计真的会变成性冷淡吧,太想吐了。
有人向我盛赞推荐给她的电影 11:14于是觉得应该把它从记忆库里找出来想来还是05年看见的这部03年的电影低成本 众多主角 多人物重复叙事 巧合论 短小精彩人物都在11:14pm之前活动 然后在那个时刻 所有的问题阴谋都暴露 死亡也随之发生 最后我们终于明白了 那夜那个小镇上的所有人卷入了怎样一场宿命和巧合的安排 无法逃脱 那个11:14死去的女孩子 似乎是一切的终结 但又是一切的开始那些貌似都没有联系的人 都存在于一张网里的 车祸 抢劫 欺骗 死亡爱情 亲情 友情 无情金钱 暴力 无知 愤怒什么都可以那么顺理成章的发生 让大家一起跌入悲剧 无人幸免因为没有人无辜 没有人无责任这个世界上 万物都有联系 你逃不掉的
又一部交叉蒙太奇。
所有的故事矛盾最后都集中在11:14分这个时间段。
没有《撞车》那么立意高远,但是也有很多值得仔细品味的细节。
1,虽然是交叉蒙太奇,但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还是有先后的,整体上是倒叙的,从11:13到10:54。
通过不断设问和解答向前推进,后一个视角的叙事为前一段落作补充,并提出新的疑问,使得情节在弱化模糊中逐渐变得明朗和清晰。
导演这样设置故事也最大化的保证将整个故事的悬疑层层推进。
2,电影开始的设计很有新意,并且很切合整部电影。
演职人员以汽车开在马路上的形式出现,而影片的衔接部分也都是每个小故事的汽车在会车。
3,新的主人公出场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乘坐汽车,配搭着汽车上的音乐。
唯一的例外好像是女孩的爸爸——年龄最大的,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给的镜头是电视上的《动物世界》,鳄鱼正在吞噬一匹斑马。
没有去研究每段汽车音乐,但是感觉这些音乐都是跟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有吻合度的。
4,钥匙也是关键物品,推动了故事发展。
5,第一位出场的男子和女孩的爸爸在往后备箱里面塞尸体的时候,都被车盖狠狠的撞了头。
6,最讽刺也是最关键的剧情,女孩和一男孩在墓地里ML,被天使的头给砸死。
神灵不可侵犯。
7,开最大的车的三个男孩,蒂姆开始是打酱油的。
但是蒂姆后来帮助另一男孩回去找被打掉的JJ,看起来很荒唐,又很天真,更很义气。
8,对时间的提示很巧妙,通过手表、时钟教堂钟声,电视等等。
9,论主题,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罪行,任何人都不是无辜的;然而细细想来,每个人也同时付出了不同的代价,亲友、躯体乃至生命,被害者亦是害人者,救人者亦是犯罪者,这种身份上的错乱和综合本质上是对人性探讨的又一高度。
影片从人与人间的交往和关系出发,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细节,包括当前决定对未来的重大影响(即蝴蝶效应),以及极具东方宗教色彩的因果轮回报应、富有浓郁悲剧意味的黑色幽默,无不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段属于摘抄)
片名顾名思义指的是11 点 14 分,影片一共5条剧情线,5位主演演绎他们在深夜的经历,并最终在夜晚11点 14 分交汇迸发,形成一个封闭的因果怪圈。
看似五个松散的事件,却都互为因果,整个事情到底因何而起,谁才是真凶?
随着剧情的发展,直到最后一刻你才会惊呼"我去!
原来是他!
” ,
首先抱怨一下,这部片子的宣传做得太差了,2003年拍完,但是根本没上院线,到了2005年才交给New Line Home Video发行DVD,貌似台湾上映过,票房也是惨淡,所以这么一部好玩的片子,我是因为跟朋友聊起疯狂的石头的时候才被介绍看的,倒还蛮侥幸的。
在10分钟里,我们可以做什么,听3首歌,打一两个电话,吃掉一份便当,看一段小说,时间悄悄溜走,我们不会觉得怎么样。
但是在《11点14》里,导演做了一个实验,他让5个故事分别进行,塞满了这十分钟,让它看起来足够的轰轰烈烈,是,轰轰烈烈,2个人死去,2个人重伤,6个人被嫌疑,然而这样的轰轰烈烈却与复仇,机关算尽,变态杀人狂无关,就像我们都收到过的那份礼物一样,我们拆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纸之后,礼物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巨大,在层层包装之下,只有一个关于劈腿与私奔的谎言。
虽然我并不相信雪莉的爸爸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散步,发现尸体,回家取车,将尸体放进后备箱,砸开车窗,将车开到立交桥上,再将尸体抛下天桥的一系列过程,但是我完全可以理解导演的苦心,他要同时安排另外的4段故事,所以把一个爱女心切的老爸想成一个因紧张而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类超人好了。
这样一来,雪莉就可以在第一个十分钟完成之后,回到家神色慌张的跟爸爸接车,完成下一个十分钟的剧情,而爸爸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是雪莉被逼杀了艾伦然后有了之后的疯狂举动。
在看一部以剧情取胜的电影的过程中,是不允许被打扰的,我们跟着掉进了剧情当中,调动了所有的智商和情商跟导演激烈的对抗,跟着剧情的发展猜测表象之后的本质,如果导演更胜一筹,他会比我们更先到达终点,招呼我们来看让人出乎意料的结局,这次的胜利者,是《11点14》的编剧+导演:葛雷格‧马可。
重新梳理了一下时间轴,关键时间点有标出,其他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
<图片1>1.果然雪梨时间轴太长,在她人生最后的5分钟,她从家里出门去了便利店,吻了男友,偷了钥匙,帮汽车打火,开回墓地,打了个电话,然后过马路被撞飞。
2.父亲这种低级移尸意义何在 ,凶器埋在家里,尸体扔在马路上,怎么不直接扔去警察局3.女孩真有必要说谎?
艾伦死于意外,自己本无全责,但她硬要嫁祸给男友,你可知道那个草地上有谁的脚印吗4.醉酒男藏尸的必要性,查了一下美国酒驾还是很严的,醉男估计是喝醉了,真以为自己把人撞成这样,不然应该没有藏尸的动机我先尝试推理了一下结局,警局会发现渣男死因,那么就知道他不可能被撞死,证明有人移动尸体,那么存在疑犯A。
疑犯A是谁,渣男身上会有雪莉某分泌物,自然怀疑到雪莉,父亲把凶器埋在大院肯定被发现的,凶器找到,杀人动机(出轨)也有,警方会锁定疑犯雪莉。
但是,考虑到移动尸体呢个功夫单由雪梨很难做到,而案发现场有她爸的脚印,所以他爸被列入嫌疑犯,因为没有不在场证明,而他把又搬动过尸体移动过凶器,最后逮捕的可能是他爸。
醉男会因为酒驾同拒捕被处罚,绿帽男同牙套妹跑不远的,失鸟少年们去了医院,顺便自首就这样结局很和谐的结束了,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心迷宫(除去广电总局强行加上字幕)的结尾多点。
假如让你拍下去,你会发现拍不下去了,因为死的死,被抓的被抓,不如这样我尝试改一下情节,醉酒男在警察来之前,匆忙把艾伦尸体埋了,恰好埋在了女主角大院的附近,时间大概11;25分。
找回衣服的雪梨爸爸好回到大院已经11:30分,旺财嗅到了味道带爸爸找到艾伦尸体,尸体的回归让雪梨爸爸惊恐万分。
女主偷情事件败露(某支票漏在车上,上面写着让她打胎后好好休息之类),偏执的绿帽男获知后十分愤怒从便利店追上了雪梨准备杀她,碰巧被失鸟少年们撞倒,但没断气想捡起手机叫叫救护车,女主用毛巾捂住他不能呼吸,加速他的死亡。
牙套妹也因此改口把抢劫的事情赖在绿帽男身上失鸟少年以为自己杀了人。
女主角没有死,她也不知道谁移动过尸体,杀了绿帽男后匆忙地跟醉酒男逃亡。
醉男看新闻发现没有报道死人,女主不知道谁移动了尸体,女主爸爸不知道尸体为何从公路上回到自己大院。
从此这个扁头的尸体就悬挂在他们三人头上,让人恐惧受尽折磨,即使到他们死去的天,那个神秘的尸体仍悬挂在他们的头中。
感觉有点变态与荒诞,但我处的现实又何尝不是最后感谢真爱粉的支持,我们明年再见
看的时候,全程“啊?
啊这?
啊这?
” 看到结尾感叹编剧蛮会想的。
脚踏三只船的海王,为了讹钱,在全员恶人的阴差阳错下,相关的所有人几乎都受到了报应。
全片除了警察没有正常人。
海王女和收银员为一己私欲利用警察而拨打911,但被警察看穿,送上手铐。
但凡在事件刚发生时打911这么勤快就没这么多麻烦事了。
事情起因,是渣男海王墓地蹦迪,把雕像头振落,渣男意外去世。
报警就能解决的事情,混混,爱女心切的父亲,渣男二号三号,若干人等的私心参与,简单的案件逐渐复杂。
刚开始看,感觉有点像《死无对证》,但影片的逻辑推进有些牵强,配上BGM几乎是个喜剧片了。
开篇11:14与最终揭示谜底11:14相互应照,剧情衔接紧密,这点还挺好的。
11.14开片这个介绍导演太有特色了,应该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形式的,通过文字模拟汽车在道路上的运行,而且又符合这部电影的主题。
当男主从天桥上抛尸的时候,结果尸体刚好砸到一个正在行驶的车上,这个时候用了一个上身摇镜头,将男主的惊恐惊讶表现,太牛了。
这部电影的结构有点像洛南的记忆碎片,而且都是通过快速切换图片来划分段落,非线性剪辑。
在心里问自己:是不是少点什么?
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
好像发生了很多事,但没有结果?
我觉得凡事应该要有结果,要有意义,要像理想中那样美好,或是在残酷的现实中要体现出人性的光辉,或人性的恶,总之要对成长有帮助,对思维有拓展。
我对这样的认知仿佛上了瘾,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对抗那无限的虚无,这样的想法仿佛一面墙壁把我和真实生活隔开,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都变成了繁琐,无意义,潜意识中在抵触平实生活的一切。
Ok这一些好像与电影本身没什么关系,但,算了,内心已经失序了……
几个无交集的事件拼接而成的一部片子,以下提出问题:问题1*虽然这些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在某个时间点会产生交集,但每一部分人物的事件看起来却非常无聊提不起兴趣(因为事件的发展扁平没有节奏,每场戏的结束以下一场戏的衔接也毫无关系,编剧不会设置钩子),问题2*而产生交集的时间点也显得刻意,毫无有让人产生记忆的强烈印象。
以至于给人一种为了巧合而巧合牵强感(修正方案,不同事件产生时间交接的记忆点应该也是节奏上升得比较强的部分(一些小交集),而最大巧合的交接点需要节奏和情绪提升到极点不说,最好还加上角色的弧光转变(这样才会有角色内在的烈度,而单有外部事件的烈度是不够的。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