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上7:30——9:45《夏夜骑士》观影暨导演见面会 6月11日,尤行的首部剧情片《夏夜骑士》在全国公映。
我们在太平洋王府井影城成都厅组织了这场观影会,理由是“成都导演用成都话演绎的成都电影,我们成都观众必须支持票房”。
6月8日,朋友曾琼从上海首映现场发来实况播报。
她给《夏夜骑士》打8分。
说:“《夏夜骑士》是一成都话对白的电影,讲述应该是在90年代初四川一个家庭三代人的生活。
有趣的是,这么一个很本土的文艺电影,却是一部相当国际性的电影,我指的是它的电影语言,色调,镜头和音乐,包括表演和台词和场景细节。
年轻导演尤行在他的第一部长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才华和成熟,非常让人吃惊。
这部电影在东京电影节获奖很顺理成章。
电影有朴素真诚的讲述方式,在克制的态度下有丰富的表达,家庭关系,少年成长,情感处理非常细腻含蓄幽微,有小津的那种感觉。
特别值得强调一点,这并不是闷片,四川话特有的幽默,人物个性的设计,让人时不时发出笑声,某些场景还制造出紧张感牵动人心。
作为第一部片子,完成度相当高,祝贺尤行,他的未来非常让人期待!
” 我们这场观影会已经报满。
希望更多人走进电影院,去支持这部没有营销的好电影。
刹那间,一切都好熟悉,这是我生活了二十年的地方,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轨迹,也就是埋没在曾经里的记忆,所有事是那么恰当、吻合。
《三国演义》,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本书,现在想起,发觉已经多年未读了。
小时候,那时我大概还认不到一百个字,但记得父亲一直用DVD播放着老版《三国演义》,我跟着看了好几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已经是个三国通了。
因此,至今我仍未看过多少动画,大家都为此感到奇怪。
后来上幼儿园,我在学美术,老师会奖励每一个完成画作的孩子一张三国英雄人物卡片,但先到先得。
我总是画的最快,想着要挑选到最帅的人物。
每一张卡片上的人,我都总是问父亲:“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是什么时候死的?
他怎么死的?
…”我不厌倦地问,父亲不厌倦地回答。
父亲也姓刘,但他不喜欢刘备,他喜欢曹操,说曹操是真正智谋天下的人。
再后来一直到初三,我狂热般研读《三国志》,以至于中考惨败到只超过普高线30分,我问父亲有没有只研究三国的学校可以读。
对于三国的情怀,我继承了我父亲,甚至上了高中的时候,我还和他一起去武侯祠参观游玩,里面所有的蜀国将领我们都能叫出名字来,大谈特谈三国之道。
这段旧时光也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下一下和父亲谈论三国会是多久,或者,我们是否还会再谈论起三国。
街娃儿们放学后总是去学校旁无人工地上约架斗殴,甚至有时上升到械斗,我在天府广场西北中学读初中时就是这样。
那时每个班都有一两个领头的超哥,小弟们跟着混,当然,我也是成员之一。
放学后,每个人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人民南路上比赛,刘海被风往后吹压,三五个人并排骑行,个个觉得意气风发,都是袍哥文化的重要继承者。
那时的我们,以为自己就是生活的骑士,会自由地骑行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荒地是我们的战场,将用兵刃一块块筑起。
而让我意外的是,我他妈自行车被偷了。
我很焦急,但我只能认命,惆怅地回到家中给父亲说,没想到,父亲也认命。
从这一点上来看,成都人民对于自行车被偷的态度都是一样:找警察有啥子用?
找得回来个锤子。
我难过极了,不是因为自行车被偷了而难过,而是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和伙伴们一起骑车的日子即将消散。
后来我又有了很多自行车,但再也没有机会和他们一起飞驰了。
现在,他们有的打工多年,有的已经失业,有的去当了兵,有的不知去处,而只剩我还在读书,等待下一段人生历程的开启,我们的人生从哪一刻起开始走入岔口的呢?
我们还能相见吗?
后来,我会忘记很多人,但我很思念他们。
夏夜会让人陷入无际的记忆困境之中,雨这时落下,似乎每一粒雨滴都是记忆的一秒,从空中鸟瞰过地球,掉落在地面后又消失。
雨是记忆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雨的王国是什么样呢?
注视暴雨里电闪雷鸣是我的爱好,我总是期待闷热的夏夜能够雷雨交加,这样记忆才会到达最强烈的临界点。
在那一刻,我伪装成骑士,行走在夏夜,没有目的地,没有此刻和未来,只伴随着无尽的记忆。
感谢不散观影团提供的提前观影机会,看到这部东京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影片根据导演尤行自己的成长经历改编,背景设置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主要演员都来自四川,他们在电影中说的是地道的四川话,增强了电影的质感。
潮湿炎热的氛围刻画恍若梦境。
映后导演和制片人还解读了影片中观众感觉迷惑的一些多义性的设置。
也是暴力言情看多之后的一股清流。
夏夜骑士 (2019)6.3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尤行 / 杨曾曦 康钰潇
描写90年代的电影很多,有着重大时代与小人物的,也有关于体制动荡的,不过聚焦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却很少,这部电影则以浪漫的名字呈现出了一个富有时代性的成长故事。
向我开炮、连环画、老版三国演义、小混混,基本上是比我小学稍微提前一两年的感觉,对时代的准确勾勒,除了场景,符号也非常重要。
剧情中的主线可以说是偷车,开始的时候,外婆的车被偷了,一家人到旧车市场找车,外公最后还是买下了,后来弟弟爆发的时候用不满的语言说你也忍气吞声,不去报警。
外公对于这种忍气吞声并不发表意见,但导演通过另外一个“补偿”的情节设置来表明他内心深处的失去。
这就是外公对饺子男孩莫名的喜爱,这是情节设置上的一个外部点,但也引人注目。
放在这里,似乎是在说明外公的一些心理状态。
尤其是饺子男孩去游泳池报道的时候,有一个想象中的饺子男孩跳水的镜头,拍得非常青春健美,联系到外公之前的行为,他似乎在饺子男孩那里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
外婆也用一句话点出了外公和舅舅的关系。
她说你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安排,却关心人家的孩子。
这种巧妙设计真是一语双关。
另外也插入了老友得癌症的情节,有一个镜头特别酷,外公的老朋友得了肺癌,他去看望,敲门没有人在,门头上的牛奶都臭了,对面邻居出来了问邻居也说不在。
镜头摆放在墙角上,外公被挤压在最左边的角落里,与老友的距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友虽然不在家,死亡的气息仍然笼罩着他。
失去青春,面对死亡,我相信导演是对家庭长辈是有着很深的洞察的,在映后有观众总结为父权的失落。
偷车也衬托着少年的成长,剧中比较高调的几场抓偷车贼的夜景戏是成长的打怪升级,从开始的懦弱逃走,到后来的挺身而出,勇敢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是光有勇敢还不够,哥哥的勇敢似乎只是叛逆和冲撞的产物,哥哥的父亲,也就是舅舅,被塑造为一个神秘莫测的形象,经常在阴暗中穿行,他没有工作,寡言少语,爱打孩子,这个定位相当准确,很多家中老小长大了之后都是这样的状态。
舅舅也造就了哥哥那种倔强的脾气, 弟弟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其软弱与弟弟形成反面的衬托。
在最后一场戏,也就是海报里的那个镜头中,弟弟抱住哥哥的大腿让他不要继续报复。
这似乎是在说明,一旦柔软的人拥有了勇气,那必然不是鲁莽的冲撞,而是坚韧的身段。
在映后交流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舅舅给哥哥说,“为什么爷爷从来不让你进他的房间,而弟弟可以进?
”,这个镜头里有用到打击乐,这里虽然是一个比较神秘和紧张的场景,但也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
导演回答说,音乐这块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做音乐的女生给了很多种音乐,最后只留下了这个木鱼的声音。
在使用音乐表现场景和氛围的时候,总有人会觉得多或者少,尤其是做得满是一个有风险的事情,需要敢于冒这个风险。
导演在成都郊区找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代入了很多个人的技艺。
还有人说在电影里看出了布列松的摄影风格,让导演笑场了,(观众一评价就是大师)说一年前就开始和摄影师沟通拍摄风格的问题,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摄影和美学风格,最后还是指向了剧情需要,在一个场景内即使知道了前中后景推拉摇移跟,仍然有很多不同角度的细节需要去把握。
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和记忆呈现在大荧幕上是幸福的,而想实现这种幸福则需要对电影有很深入的思考。
构图干净,调色爽利。
叙事娓娓道来,沉得住气。
开场听着方言特别惊喜,能够把情绪拉回多年前对老师的怕和敬畏。
主角天天让我联想到了方枪枪。
然后在菜市场可以体会天天看到长发偷车青年的时候,激动得心里怦怦跳却又不敢言语的情绪。
特别喜欢的是每个事件前后都有交代和呼应,爷爷的烟酒,奶奶的自行车,两孩子的兄弟情。
两个小演员特别厉害。
哥哥这个角色,情绪饱满。
仗义、有担当,懂事所以也有所隐忍。
弟弟让人更有代入感,面对事情会有怯懦的情绪,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勇敢。
整个电影节奏掌握很好。
看似平铺直叙,却又让情绪慢慢堆叠。
感受类似《日日是好日》。
比较遗憾的是在哥哥手臂被划伤的时候,是全篇情绪的爆点。
但是除了舅舅一反常态的激动,没有感受到更多的点来支撑。
另外面馆老板的儿子这条线,也没有让太明白为什么占比这么重,却又潦草收场。
不过总的来说,看到电影最后所有人都重归于恬静,还是让我久久回味。
#夏夜骑士 这是一部没太看懂的电影。
但是却又是一部值得七零八零九零回忆的电影!
在里面,你可以找到很多小时候物件,情节,人文。
电影剧情就剧情来讲,我更愿意把标题拆开,夏,夜,骑,士,四个字,感觉电影里面是都有了的。
连在一块,虽然连贯,但却感觉有些偏题。
情节是围绕骑展开的,讲述的是孩童时期,关于骑的故事,具体情节就不讲了,剧情还算是比较连贯,比较合理。
夏明季节,夜指时间,骑言故事,士揭主旨。
画面方面,大部分都是非常棒的,只是好些位置涉及到了慢放,有些没太看懂,足球可以理解,黑板处何解?
人物形象方面,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的真实,都非常的好符合小时候的那种状况,无论是父辈,还是孩童,都有一种这就是我们当时的自己,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父母的感觉。
缺点方面,除了慢放,好些画面,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似乎缺少声音。
还有些细节方面,总感觉缺少一些前因后果,比方说爷爷为啥对别人的孩子那么好,舅舅为啥有些叛逆,爷爷为啥偏向于弟弟,留下了空白,让人深思。
虽让剧情有些断层,但却更显真实,真实生活中,很多你还没有找到答案。
同样是以“丢失自行车”作为影片“引语”,“找自行车”作为故事主线,本片很容易联想到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不同的是本片以“自行车事件”来引出这个家庭内部隐忍的伤痛和冲突,其中又包含无法割裂的亲情之爱,在某些场景和对话中我也看到了是枝裕和影片的影子。
首先在视觉上,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中国西南方小镇潮湿的梅雨季,大景深特写镜头,诗意蒙太奇镜头组接,从午夜的暴雨骤然过渡到盛夏晴天的闪闪光斑。
令我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场景是影片快结尾处奶奶和天天的睡前聊天,夏夜户外的光透过窗户在墙壁上形成暗橘色的光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我也是同样每晚躺在奶奶身边长大的。
影片中的很多空镜简直可以直接截取举办一个夏夜摄影展。
天天与奶奶本片以奶奶丢失自行车和天天与哥哥寻找小偷为故事主线,其中包含着爷爷为水饺店男孩介绍工作、语文老师的婚姻破裂与孩子分离、舅舅退役后赋闲在家脾气暴躁等几条副线。
看得出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其中我最深刻的观影感受来源于影片所体现的男性代际传承与冲突。
这样的代际关系分别体现在天天哥哥与舅舅,舅舅与爷爷,水饺店男孩与爷爷的关系上。
首先影片前半部即可看出爷爷奶奶对天天的偏心,和对哥哥的关爱相对不足,例如爷爷从不让哥哥进入他的卧室,奶奶总是把有奶皮的那碗牛奶留给天天喝。
在影片的交代中我们慢慢了解到,舅舅从前是侦察兵,退役后赋闲在家,从舅舅强壮的身体和格格不入的鼓起的肚子,可以看出他已经无业在家有较长的时间,住在父母家里独自照顾儿子。
对于儿子,舅舅是严格甚至暴力的,动辄以武力对待,而哥哥的性格也和舅舅有几分相似,同样具有某种暴力倾向和明显的“男子气概”特征。
从舅舅这个人物的个人经历来看,曾经的侦察兵服役无疑是令他骄傲的人生经历,舅舅向天天哥俩展示他如何用一只侦察兵专用刀切开西瓜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对于过去经历的怀念和骄傲。
而如今无业在家的状况无力改变,颓废的状态令他愤怒不满,他十分焦虑,脾气暴躁,加上婚姻的破裂,父亲的偏心,但这种不满在家庭的氛围中只能一再压制,他只能将这种情绪随时爆发在儿子和其他弱者身上,从他用开水烫死老鼠的残忍行为中也得以看出。
天天的哥哥与舅舅之间的父子冲突体现在舅舅对哥哥的暴力之中,父子俩存在着一定的身体对抗关系,天天在厕所看到哥哥偷哭,说“你爸爸是不是又打你了”,可以看出哥哥挨打基本是日常,哥哥说“等我长大了他就打不过我了。
”可见哥哥对于父亲的暴力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但无奈力量弱小。
奶奶买来的菜连带着自行车一起被偷走,全家一起去水饺店吃水饺,哥哥嘲笑天天只吃十五个像“婆娘”,并逞能点了五十只水饺,同时超过了父亲的水饺数量,也是在暗中和父亲相比较,而显然他根本吃不下这么多而且出现了身体不适,但舅舅还是把水饺带回,拎着他的耳朵逼着他把饺子吃光,在唏嘘舅舅对儿子如此残忍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父权宣言与权力彰显。
但这对父子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首先在人物性格上,哥哥很明显地继承了舅舅的典型性男性特征,冲动、耿直、冷酷、暴力,尤其与天天的弱小胆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性格无疑是受到舅舅的影响。
影片中对这对父子代际传承关系最深刻的刻画在于影片快结尾处,哥哥和天天抓到了小偷,小偷被群众群殴,顺手拿起被丢在地上的舅舅的兵刀指向众人,此时哥哥不顾一切去夺回属于父亲的刀,并在夺刀的时候被伤到手臂,鲜血直流。
而此时对儿子下楼抓小偷一事反对且冷漠的舅舅立刻冲下楼去,背起儿子去医院,趴在父亲背上的哥哥表情坚定,父子俩的关系出现了影片中首次的亲近和融合。
表面上哥哥夺回的是爸爸的刀,其背后守护的是父亲的尊严和不可侵犯的权威力量,而作为父亲的舅舅也感受到了儿子不顾一切的维护,父子之爱由此达到影片高峰。
爷爷对于爷爷与舅舅这对父子,他们之间的冲突虽然没有直接的描写,但依然暗流涌动。
可以看出爷爷是一个退休的知识分子形象,即“文人”定位,而舅舅是退伍军人,属于“武者”,舅舅退伍后一直失业在家,性情乖戾,并不能继承父亲的学校教书事业,在行为上也是横行霸道,与爷爷的做派明显不一致。
而作为孙子的天天看起来貌似更加与爷爷相像,相对文弱温和,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爷爷偏心于天天而不是舅舅的儿子。
舅舅也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偏心,在影片后半部向爷爷表达了出来,而爷爷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转移话题地说“你是不是喝多了”,看得出爷爷心里知道偏心的确存在,他也的确对自己的儿子存在着不满。
爷爷与舅舅舅舅与爷爷的关系处于既不亲近也没有明显冲突的疏离状态,在这对父子的关系中,冲突与继承的表现都十分隐晦。
这对父子并非完全不同,在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爷爷退休前在学校的体育部门任教师,退休在家的他也经常会做引体向上等高强度运动,而舅舅选择的服役路线也很可能有受到父亲年轻时专注于体育的影响,只是退役赋闲后疏于运动,腹部发福,与父亲的代际传承基本处于沉睡或割裂状态。
在影片快结尾处,奶奶与天天睡前聊天,天天问爷爷年轻时是否与舅舅一样脾气暴躁,奶奶说“是的”,可见这对父子的脾性也存在着影响和继承,只是随着时间的沉淀二人背道而驰。
影片末舅舅找到工作将离家,爷爷那句“远不远”将隐忍的父爱暴露无遗。
最后是纪凌尘饰演的水饺店男孩与爷爷之间的代际传承,在影片设置中,这一对人物并非真正的父子,但影片体现了爷爷有将其传承愿望和对象定位于水饺店男孩的倾向。
可以看出爷爷年轻时是个强于体育的人,而在爷爷球场旁观男孩踢球的场景中,镜头的凝视变成了爷爷对于男孩的凝视。
强健的体魄,挥洒的汗水,矫健的身姿,大概让爷爷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活力影子。
在爷爷提出向男孩介绍学校体育部工作时,男孩首先表示自己没有理想和追求,只想在父亲的店里帮帮忙,而爷爷依旧相劝,男孩沉默表示应允,相比于自己儿子的颓废,男孩似乎是一个更佳的“继承者”,为此爷爷甚至愿意自己掏钱帮男孩疏通人际关系,奶奶戏称爷爷“晚节不保”,可见爷爷从不做疏通人情之事,但为了让男孩顺利进入学校游泳馆而破例,可见其对于男孩的巨大期待。
在爷爷与游泳馆工作人员攀谈之时,这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场面描写,镜头聚焦在穿着泳裤、头戴泳帽的男孩身上,他纵身一跃跳入泳池,充满了年轻男性的活力与强健,然后镜头变为爷爷的闭眼冥想,显然这是爷爷的想象。
这时西装革履,打着领带的男孩出现在他们面前,可见男孩对于新工作的重视和期待,然而等待他的只是每天拿着拖布擦泳池的平庸,负责人笑称他穿得像娶亲,然后让他拿着拖布下水擦地去了,此时的镜头中,男孩和其他清洁志愿者处于平行位置,没有了爷爷想象中的镜头焦点地位,预示着男孩的期待终将落空,没有一展宏图的空间,这里和他家的水饺店一样,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平庸。
镜头回到爷爷的面部,可以看出他的失望和失落,父权的代际传承终将一场空。
本片的家庭中,女性始终处于不足或缺席的地位,整个家庭中只有奶奶一个女性,黄璐扮演的语文老师在儿子被丈夫带走后与奶奶倾诉,并夸赞奶奶是一个有能力照顾好家庭的女性,而语文老师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说“能力不足”,孩子被前夫强制带走,在这个并不幸福的三口之家中看到了男性权力对女性的压制和不可反抗性。
黄璐饰演的语文老师而在舅舅的妻子(哥哥的母亲)、天天的妈妈的缺席,都体现了在这个家中女性角色的严重不足,而就性别特征本身来看,爷爷、舅舅、哥哥属于具有典型男性特征的角色,他们严肃少言、威严不可反抗,可施加权力于其他家庭成员(爷爷对舅舅、舅舅对哥哥、哥哥对弟弟天天),而天天相对来讲是一个软弱怯懦的男孩,常处于被施加权力者的地位,例如影片开头天天被校园霸凌,被哥哥欺负,被爷爷质问偷钥匙一事等。
而同样缺少话语权的奶奶与天天存在着共通之处,”她“们总是温和柔弱的,在冲突发生时起到缓和调节的作用。
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何奶奶也更偏心于天天一些,在一些情节中,可以看出奶奶某种程度上将天天看做可以沟通心事的对象,天天与奶奶似乎“站在同一边”。
另外,影片的另一个主旨是儿童的自我成长,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非黑即白的,存在着绝对的对与错,善于恶,所以天天和哥哥才如此执着于抓到偷奶奶自行车的小偷,在爷爷拿钱重新买车的时候,天天不满地表示为何我们自己的车却要花钱买回。
相比于哥哥的勇敢,天天显得更加柔弱一些,但在意念上,他们都坚定地认为小偷应该受到惩罚。
观影时我没有理解的片段是天天看舅舅和奶奶聊天,只有舅舅和奶奶的口型和表情,没有具体的对话内容,夏夜暧昧的光照在天天身上,他一脸迷惑地看着这两个大人。
后来我突然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曾经的或者现在某些时刻的我吗,小孩子总是对大人们的偷偷对话充满好奇,然而等待来的总是一句“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或许具体的内容并不重要,但那种企图参与到成人世界的心情是如此感同身受。
大人总是居高临下地认为孩子只是孩子,却又常常将成人世界的“恶”随意施加于孩子。
面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孩童的理想世界出现幻灭,他们好奇、愤怒、迷惘却无计可施,拼尽全力也无力改变。
在影片末奶奶与天天的夜谈中,天天问奶奶为何爷爷后来脾气变得不再和年轻时一样暴躁,奶奶说“后来就老了”。
本片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于童年和青春的怀恋,对年少轻狂的不置可否,同时也饱含着对老去的从容和淡然。
生命中有太多无奈的事,奶奶没办法阻止天天妈妈将他从身边带到日本;天天没办法改变自行车被偷走找不回来的事实;哥哥没办法留住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没办法看着子女和孙子一个一个离开自己。
长大和变老,这是我们一生必须面对的命题,后来我们拿到了通向成人世界的钥匙,后来我们放下了非黑即白的偏执,最后我们都会老去。
影片结尾天天拼命抱住哥哥“复仇”的脚步不放,兄弟两个人挣扎后摔倒,岁月很短也很长,不如一起躺在鹅卵石沙滩上,抬头看看夏天被雨清洗过的湛蓝天空。
2021年7月11日凌晨
激怒一位诗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解读他的诗。
但我还是忍不住瞎分析了这部电影,今天在二环路的峨影厂逛街然后看了这部电影。
第一印象是光影是很明显的,很多画面中强烈的对比色彩,没有计算有多少次是平分了取景的面。
97年的成都,印象中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如果质疑要找到这种印象,可以在老城区北门甚至近郊找得到,因为有些局部几十年也变化不大。
拍摄的大部分地点是在彭州,天天的外公外婆去灰市重买自行车的时候,就能听到好几声那浓郁的彭县口音,"七十"(qie shier而非成都话qi si,不仅是自贡话那种翘舌音,而且还有明显的儿化音)。
林路迪演得非常生动,但四川话还是差了一点。
制作上,还是粗糙了一些。
天天在看课上播放《英雄儿女》时比其他同学更认真,而且是真动了情。
但是翻开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时候,却夹杂了一本三国连环画《千里走单骑》。
这种对比耐人寻味,而这与电影名“夏夜骑士”在“单骑”上有了一次交汇。
当天天被允许看一集最爱的《三国演义》连续剧时,爷孙俩却居然都看睡了。
感觉要真是好看,不会看睡的。
这与课上连环画又作了一次对比,除了昼夜色调的对比,就连夜间的画面也是一分为二的。
舅舅从部队转业以后,一直找不到工作,渐渐颓废,脾气乖戾,表哥则承袭了他爹这一脉的痞气和粗话。
老不读三国,外公可能也不想看三国里各路诸侯最后都一代不如一代。
这里没有交代舅妈的情况。
一座城市各个局部不一定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时间范围,有的比较前卫,而有的区域则留在了时空之中。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可能是成都东郊甚至铁半城的记忆,这体现出集体性、平均意义。
但是,《夏夜/夏骑士》的时间性置换了空间性;就像“故乡”这个词,可以把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变成一个时间概念,然后思乡之情才可以世代沿袭)。
暴雨场景运用了许多次,如果只有一次可能才会给人留下明显的时间性,可惜看完之后都分不清时间了。
地点还是没有真正地转化为时间。
被性取向毁了一生的外公,渐渐和令人同情的外婆变成了这个家最亲的人,他们维持了一个时间意义的家,好让不怎么珍视亲情的儿女把孙辈扔回来就不管了。
另一方面,那位没收天天连环画又还回来的语文老师,则是离了婚把孩子抛弃了。
外公也是教师,语文老师也是教师,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却都没有做好。
原本以为会像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或者《哈克贝利历险记》这种以儿童视角展现记忆,结果却加入了不少成年人的视角。
语文老师、外婆,这两个角色真的耐人寻味。
还有就是,为什么天天除了表哥以外,咋个就莫得什么朋友呢?
他生活的大院、学校里交不到朋友么,难道平时都去看连环画了么?
这部电影里若隐若现的,还包括了“男子气概”。
天天的班里好像女生全消失了,舅舅除了最后联系找份事做的战友之外也大概率没有其他同龄女性,外公的几个朋友饺子店长、老叶等等也全是男性。
所以,外婆和语文老师就显得特别突出。
天天和表哥周围似乎都没有任何女同学,校园霸凌的那个降班头好像欺负的也只是有点母的天天这么样个男生。
就连表哥也在吃饺子的时候,也说天天吃得少像个婆娘,所以点了自己吃不消的分量。
天天或许内心也有股小男子汉气,所以意识到找警察叔叔没有用以后,就开始了自己抓捕窃贼的计划。
天天也有可能意识到,成年人眼里的乖孩子应该都没有了那种“男子气概”,甚至都很窝囊,这也是天天更讨外婆喜欢的原因,最后对外公丢了自行车不去找那股窝囊劲对外公发了火。
外婆可能喜欢天天的地方,也正是他比表哥更多的窝囊劲。
她喜欢外公的地方,我猜也是外公身上这股窝囊劲,而且她对天天说外公是个伪君子,看来她已经是意识到了的。
所以,这么看来,电影又是在说外公、舅舅、天天三代人的“勇气”。
成年的过程也正是一种阉割的过程,此外还有一条权力线索一直贯穿他们家还有那个游泳池。
片名《夏夜骑士》充满浪漫的诗意,整部影片的氛围也是浪漫的,像极了我记忆中南方那个充满雨水的潮湿的夏天。
哪个孩子儿时没有过做英雄的梦想呢?
正如片中想要在下雨的夜里抓住偷自行车贼的小男孩儿,他们做到了,在那个夏天,他们的确是勇敢的骑士。
影片以一个胆小懦弱的小男孩视角徐徐展开,开篇就是熟悉的小学课堂,端正坐着的小学生,集体观看老电影(没错,就是张艺谋导演在《一秒钟》里数次致敬的那部《英雄儿女》)梳着齐耳短发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的女老师,在语文课本里藏着小人书偷偷地看。
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回到过去的时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代入感非常强。
影片一百多分钟的剧情,集中发生在三个夜晚。
剧情的高潮是夜里的那场抓贼戏,念念不忘的偷自行车的人终于落网了,胆小的小男孩终于喊出来了,一直勇敢无畏的小表哥也受了伤。
这个夏天,男孩子们都长大了。
非常喜欢影片的摄影,即使是那些没有人物出现的空镜头,每一帧都美得像一幅画。
室内的打光色调是昏黄的,像极了记忆中的老照片。
有几段运动场面的慢镜头非常美,踢足球的,游泳的,还有两位老人和孩子一起回家的场面,搭配钢琴的配乐动听极了。
映后与导演制片人和扮演老师的黄璐进行了交流,原来故事的人物原型是导演自己,拍摄地是故乡成都,演员们说的四川方言。
电影非常具有文学灵性,导演本人的文笔一定非常好。
很羡慕导演有机会能把自己童年的牵挂和回忆拍成电影,能在大荧幕放映,并把故事分享给观众。
期待他今后更多更好的作品。
夏夜骑士 (2019)6.3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尤行 / 杨曾曦 康钰潇首先片名很文艺,光看片名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
片中小哥哥勇猛且可爱,小弟弟安静又正义,两个性格的孩子碰撞到一起,可以说是互相成长对方。
感觉整部片子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但都隐隐约约,可能有些细节还要继续思考下才能对整部片子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还有建议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下演员纪凌尘的角色。
最后感谢不散观影团提供的观影机会,工作人员辛苦啦,比心心💕
是个悬疑片没错,看完24 小时后还在想,导演你是想说啥。(两星半给小演员和布景与镜头。)
一段透过童年视角的时光记录。特别喜欢画面和配乐,叙事有点散,如果把纪凌尘、黄璐的角理解为支线辅助主角塑造,那么有些场景似乎也是多余了。
隐约触碰到了那种无所适从的年代感,和对善恶分明童真消逝的主题呈现,只是这影像叙述和节奏把握能力太可怕了,可能只有潜伏雨夜对抗偷车人那场是值得玩味的,再修炼修炼吧。
可惜了美术和摄影。也可惜了两位小演员。每一次以为有伏笔的地方,什么都没有。很多东西都没有说清楚。如果是一部简单的故事片该多好。
湿漉漉的西南小城,一个小家在自行车失窃后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整体氛围相当抓人,有细节,有调度,有语焉不详之处,新导演再来几部练手吧,相信会更好
摄影质感还是非常棒的。家里每个人都各怀心事,小孩在复杂的大人环境中默默成长。
#不散观影团# 视听很有氛围,布光很好很喜欢。声音常有蝉鸣和流水声,弥漫着夏天的味道。观影经历不甚丰富,从主观感觉能对标《八月》(家庭题材、儿童视角、影片的回忆氛围)。片中舅舅有点违和感,有他的场景常常觉得是台湾家庭片,结果演员表里看到是香港演员(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港台演员的长相地域特征很强😂)缺位与在场的父亲、父子关系,缺位与在场的母亲,单就家庭结构来说特别适合做分析😂舅舅和表哥分别是野蛮向父权的内向和外向等等。整个观影过程很愉悦,认同主要来自我从中看到的真实感:很多事情没有结果、随着时间流逝而消解;老年人的无力感、很多事想象和实际并不一样…电视片段的使用是很明显的隐喻工具了。(导演说)梦境表达焦虑,因为想不到其他的表达方式:战争——我不够勇敢 ;舅舅外婆聊天:会被外婆抛弃的焦虑
first这类电影能不能消停会啊
少有的“标题党”电影,看了影片才知道抓偷车贼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剧情,整个故事非常流水账,事无巨细,但是,细致到很接地气,很真实,仿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儿时的一些生活剪影。因此,虽然平淡,但有味道,甚至有些内容还让人深思。这是我第一个可以与导演交流的电影,从而获知这个电影基本是导演儿时的自传,也印证了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琐碎,平淡,真实。
还行
小时候的样子,有熟悉的场景和角色,一定程度上能看到自己的童年,有点是枝裕和的风格,但故事还是少了一些冲突
很美
冒了超大的雨,看了部有点莫名其妙的片...缺乏细节的慢节奏真的是毒药,装出来的文艺腔调真的很要命。
对八九十年代情境还原得还算不错,那个舅舅真叫人看得着急,天天就像活在梦中。最后一小段让我想起了我哥。
在一个综艺节目看到到阚清子和纪凌尘,然后看这个电影有纪凌尘就看了一下。那个纪凌尘在剧里有啥作用吗我都没看出来。剧情节奏很慢,我都是1.5-2倍速看完的,而且东一棍子西一棒的也不知道是想讲什么。就是讲两个小孩抓偷车贼?
莫名其妙的慢镜头还有莫名其妙的配乐,男主说话不张嘴,像是刻意的耍酷,受不了这种莫名其妙的文艺片了
一则寓言也许是因为地域和语音的关系,我更喜欢这部,胜过《西小河的夏天》
记住这个摄影师的名字:Sheldon Chau。
镜头的刻意彰显出来的乡镇夏天,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压迫感和荒诞感,都统一的结合成这部骑士片子。
【后窗放映】一部靠电影构图取胜的文艺片处女作,看到这个片名和译名一瞬间想到了黑暗骑士,本片也确实是个人英雄主义在集体主义下的不断消解,但导演讲的很满 现场观众分析的形婚、叔•叔般的楠铜含量...... 好像都能说的明白,导演也接受质疑,总体观感蛮好,苹果代表的罪恶,莫扎特营造的英雄氛围...... 但我始终的疑问就是,舅舅这个人物到底在片中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要设计这个角色?(我太想问了 导演和制片老师不叫我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