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头,明里对远野说,樱花飘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
讲的是个爱情故事吗? 应该是平凡人的一生吧。
一段一直埋藏心底的爱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憾吧。
影片的主人公是远野,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而常转学,一次他遇到和他一样常转学的女生,明里,他们相互理解,一起看书。
印象最深的是,后来,明里转学,半年后他们写信联系。
约定晚上七点见面,那一天大雪,车晚点再晚点。
大概八点多了吧,车终于到了,远野满是不安的走进车站却惊喜的发现明里还在等他。
他们开心的交谈,走到那棵明里信中的樱花树下,在漫天的大雪下有了他们的初吻,也是最后一个吻。
后来远野转学,他们不再联系。
在新的学校有一个女生花苗一直暗恋远野,只是最后也无疾而终。
后来,他们工作了,远野有过一段勉强的恋爱。
他们曾经相遇过。
而明里最终结婚对象,不是远野。
谁知道爱一个人能有多久? 我们都是矫情的人。
没想到到了新世纪,日本人的虚假爱情观至今未变。
而且一样在影响可笑的国人。
这种“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怅惘,对于很多国人再熟悉不过。
那些诗词,那些古代的小说,那些……没有飞机和手机的年代。
日本的爱情观源自于资本主义的西方。
在18世纪和19世纪那个年代,对于男女的交往有着严格的规定。
加之重商主义的统治,也就是女人以男人的钱财衡量他的才干。
致使文学作品开始呼唤浪漫爱情观,准则如下:1、双方很难相见2、没有性行为3、男女在不可能成功——通常表现为男女会有一位死去4、男方费劲艰辛去寻找女方5、在相爱却不得见的矛盾中永远怀念这是在压抑和金钱至上之下丛生出的爱情观。
可是,直到今天,日本社会的变化如此之大。
在日本街头有兜售女中学生内裤的自动贩卖机,有卖处女粪便的店铺,有各种未成年人的半色情产品在贩卖。
以及作为世界第一的av片输出国。
在这样的扭曲的社会里,却在鸣唱所谓的纯情之声。
这不得不会让人有种无视现实的感觉。
会有人说,正因为现实如此,所以我们才要呼唤不拉不拉不拉。
我想看看这些中国观众的评语就知道,作者根本就没这样的目的,观众也没得到这样的启示。
无非是,“想起我当年,真希望,那美好的,我感动”。
别虚伪了!
好吗?
别装作你们很纯情!
好吗?
你们都是在睾丸和阴茎之间穿梭,在许多个早上醒来,不知道昨晚为什么这么干的人。
然后,大叫着:我是受害者!
我是受害者!
我是性冷淡!
如果你不满14岁,那么这是一部很适合你的电影。
如果你已年满14岁,请不要再纯情了。
因为在法律上,你已经不是幼女了。
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87209/?start=100#comments刚刚看完,随便写点杂乱的感想如下。
1、这次新海诚用了一个煽情的标题——“你知道吗?
樱花飘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
”不知道他是不是实地地测量过(估计有),不过我想新鲜的花瓣和枯萎的缺乏水分的花瓣凋谢的速度大概会不一样吧?
而且还没有把风速之类的因素算进去……。
——当然,就像“剧情简介”里面说的一样,我们看这个片子不应该纠缠这些些微的细节,而应该去看“爱!
和!
内!
涵!
”!
2、不知道为什么短短60分钟左右的片子要截成三段来卖,我看第一部分《樱花抄》和第二部《宇航员》之间隔了有一周左右,以至于忘记了主角名字,把那个长大了的男孩子当作了另一个人……。
这到底算什么片呢?
剔除了《星之声》里面的科幻元素(其实我看到男孩关注科普杂志的时候还以为要就此转型呢……),爱情片?
似乎这个分类最靠谱,第一集说如水滴般晶莹的爱的萌芽,二说成长的迷惘和痛楚的单恋,三说单调摧毁了梦想的无奈的现实生活。
不过和大多数爱情片相比,这里面的“爱情镜头”似乎还太少了点。
——有两个小孩子的初吻,牵手和相拥,不过之后便一无进展了。
暗恋不必说,男主角在长大成人之后过着的几乎可以算做是“脱”爱情生活。
(如果仔细看,本片中有一秒钟不到的“床戏”镜头:)3、孩提时代的思念和誓约,没有因为距离而冷却,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成长而渐渐黯淡了。
所谓“忧伤一点点积累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说的大约就是这样的感觉——有种东西在慢慢侵蚀你的生命,你却看它不见,抓它不住。
时间和空间,哪一个更可怕?
经历过异地恋的人,谁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吧。
隔开我们的是空间,但空间是可以用时间跨越的。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地球的这一个点飞越到另一个点——只要花上一点时间和金钱,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
——影片中触及到了这一点——我称之为“各个年龄段的时空感觉”——小孩子一个人乘车从豪徳寺(位于东京)到岩舟(位于东京东北方向的枥木县),感觉无比遥远……而实际上,如果正常行驶,算上乘换时间,也不过2小时40分钟左右的车程(电影中男孩的计划是两小时五十九分)。
最终这段陌生的旅程,因为大雪和急切的想念而变得无比之长,这段焦灼的等候和最终的冬夜中相见的喜悦,构成了影片中最温暖的一幕——尽管是在冬天。
所以注意了,本课第一小节,新海诚老师要告诉我们的是——“距离因为爱而变得很长,也因为爱而变得很短。
”4、第二篇“宇航员”。
故事的构架同样没什么值得说的——她爱着他,可是他不知道,她以为他爱着另一个她,但是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爱着以及想望着的是啥……。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中间出现的关于宇宙飞船的一段台词——“それはほんとうに、想像を絶するぐらい孤独の旅であるはずだ。
本当の暗闇の中を、ただ直向に。
ひとつの水素原子さえめったに出会うことなく...ただただ、深淵にあるはずと信じる世界の秘密に近づきたい信念。
僕たちはそうやって、どこまで行くのだろう。
どこまで行けるのだろう。
”(拙译:那真的是一段孤独得难以想象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一路飞奔向前,连一个氢原子都难得遇见……只是一心想要迫近那深邃的太空里埋藏的秘密。
我们,是要去到哪里呢?
我们又能去到哪里呢?
)这一段话,大约对曾经“孤独战斗”的人们都会有点触动吧:)男主角说,“我只是做好手边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在内心里面,仍然不确定自己飞奔的方向上,是什么等着自己。
5、第三节,最终章《秒速五厘米》简直短得吓人。
如果把闪回、歌曲部分剔除,几乎只能算是对主角们成年生活的一个速写了。
男孩子回到了东京,有过一段普通的爱情,成了一个普通的程序员。
小时候觉得很遥远的新宿车站,现在也变得日益普通,不觉得有任何新鲜……。
当年的那个她也几乎忘记了自己,有了结婚的对象,只有在翻找旧物的时候,还可以对当年稚嫩的情书微笑。
前女友发来的短信似乎可以成为这个城市和时代的写照:“我们发了1000次短信,可心灵的距离恐怕只靠近了1厘米……”不管怎样,这到底还是个动画片,所以,主人公还可以互相梦见对方,可以在一个铁路道口擦肩,虽然回首之后有些怅惘,但毕竟给流水般无味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朦胧的回味。
6、关于距离。
前面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距离的感知也在变化着。
自己和喜欢的人之间的距离。
约定到永远的距离。
和从来没有在意过自己的他之间的距离。
熟悉的从学校回家的路。
相隔一个手机的距离。
信的距离。
从地球到太阳系边缘的距离。
——还出现了不少交通工具:火车、汽车、助力车、冲浪板(这是交通工具么?)、运输火箭的时速5Km的重卡、火箭……交通工具也带来距离的改变。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回家的路,改骑车为步行,会变得很长,可是因为和他一起走,又显得那么短。
6.5、关于通讯手段。
在看第一话《樱花抄》的时候想到的。
现在的恋人们还会有这么焦灼的等候么?
如果迟到了大概会立刻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联络的吧。
忍受着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会来以及会不会来的煎熬,也正是这样,那个冬夜才会刻骨铭心。
顺带一说,本片的时间推断——第三话的时间设定是2008年——杂志上提到1999年发射的火箭终于到达太阳系边缘——所以第二话主人公高三的时候是1999年,逆推之,初中一年级大约是 1994年,那时候手机在日本还没有普及,所以小姑娘给小男朋友打电话不想让家人听见,只有跑出来找公用电话亭。
——类似的小细节还有不少,比如第三话里面的几个闪回,出现了一个老式的圆柱形邮筒和一个新式的方邮筒——前者现在在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
(顺便再无聊推一下,主人公们的出生年度大约是1981年,也算80后。
)6.7、影片中的细节刻画几乎到了完美的境界。
从手机液晶屏幕的点格到火车乘换线路的时刻,从便利店的内部结构到新宿车站地砖的花纹,都无比真实。
影片在制作时实地去了种子岛(日本的火箭发射基地)取景,所以第二话中的学校、风景都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7、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何在凌晨一时兴起要写这个评论,说是简评但已经废话了这么多了……-_-。
只是当作平淡的日常中给自己的一点触动吧。
在失去了感动的气力的时候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实在是件好事,我以为。
——最好如果一定要一个结尾,那么……拿《星之声》来做个对比吧,兼抄袭泰戈尔老人家(更正:不是泰戈尔是张小娴)。
《星之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发了封邮件,你在八年后才开启;《樱花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超越光年的爱恋,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宇航员》——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却说不出我爱你;《秒速5厘米》——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站在你的面前,却说不出我爱你,而是多年之后,依然期待一个转身,就能遇见你。
——时间和距离没有使我们却步,因为我们相爱,因为我们勇敢。
P.S.最近难得码这么长的文,……谨以此文献给我的mm吧^_^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首先,关于贵树不去找明里的原因。
高中时期两人一直在通信来往,不过到后来两人只等待着邮箱里对方寄来的信,自己却写不出一点东西了。
这是为什么呢?
两人由于长期的异地,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人都不同。
除了谈论天气和遇到的奇怪的事情外没有任何共同的话题,这种话题或许可以持续一年,但3年来一直这样是不可能的。
而且两人在心理和生理变化最明显的年纪,不可避免的受到周围同龄人的诱惑。
但两人心里都有一种坚持,对约定好一起去看樱花的坚持。
其实说贵树从头到尾对花苗没一点感觉是不可能的。
贵树也正是因为花苗的随和、好相处、为人简单没坏心眼等原因选择跟花苗在一起的。
贵树早就知道花苗对自己的爱恋,但他不能把这层纱揭开。
因为贵树知道他心里只有明里一个人,花苗和他不可能会有结果。
贵树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也需要有花苗这样的人来为他解脱。
万一两人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公开化,贵树知道自己必须给花苗一个答复。
而且他知道自己只能拒绝花苗,从而两人以后只能行同陌路。
这些都是贵树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到最后花苗明白贵树的想法后,没有对贵树告白。
因为她已经知道了结果。
所以她选择继续保持两人以这种似友又似情侣的关系在一起, 这样她能在最后的日子里一直陪伴在贵树的身边。
就如同花苗填志愿时所领悟到的一样:她没有必要想太多的事,只要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就好。
意思是,她此时能和贵树在一起就好,以后的事情现在考虑了也没用。
抓住眼前的幸福感觉其实才最重要。
再说贵树和明里。
同贵树有一个花苗一样,明里的优秀是男人都能看出来,所以她也难免有追求者。
但贵树和明里心里的犹豫和挣扎是不能在信里说的,信里只能说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一方面是怕对方担心,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心里的松动难免会有种背叛的负罪感。
要说贵树对花苗从没动过情是不可能的。
贵树也以他特有的温柔回报着花苗对自己的感情。
但贵树也仅能做到这样,不能再跨出任何一步。
就如他们两人在别人眼里就是恋人的关系,但贵树却又极力否认一样。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包括距离上的、心理上的,造成两人最后连信也中断了。
两人都期盼着对方的回应, 两人都因为心里的痛苦而无法给对方写信,却又期待着对方能给自己带来信心和力量。
如果两人在一起,一些话题和烦恼很容易倾诉, 但一旦有了距离,一些话题是不能够被提起的,这只会来带对方的痛苦和彼此的猜疑。
而两人却始终不去找对方。
因为两人知道,虽然相见能带来一时的快乐,但伴随这短暂的快乐过后, 却又是更加深刻的遗憾和痛苦。
正所谓相见不如怀念。
而又因为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他们都害怕改变,他们对彼此的感觉依然是13岁那年,他们彼此共同的记忆也只延续到13岁。
这么多年来,他们之间除了思念外,只拥有这儿时凌乱模糊的记忆。
他们害怕见面时,两人已经变得陌生。
不管是样貌还是别的什么…… 这就是他们一直没有去找对方,最后连通信也停掉的原因。
下面再来说下明里的婚姻。
很多人讨厌明里是因为她在自己丈夫怀里幸福的微笑。
可大家仔细想想明里又哪里做错了呢?
你难道叫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孩只因为一个13岁时的承诺而终生不嫁吗?
再说25岁对一个日本女孩子来说已经很大了,明里能将对贵树的这份感情坚持到12年后已经是很难得了。
那些讨厌明里的朋友请设身处地的想下,如果你是明里你会如何?
我们大家作为看客自然看不到那些被掩盖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事。
这么长的时间里她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又是谁能够体会的呢?
记得13岁那年贵树去见她,明里在车站等了一夜的事情吗?
贵树在车上说:不希望她等下去,她要是回家就好了。
不要小看这句话,这甚至可能是这动画的精髓所在。
回想当动画最后,列车过去后贵树对着空荡的街对面释怀的一笑。
他笑得如此的放松,就如同被解脱一样。
你会想到什么?
“不希望她等下去,她要是回家就好了。
” 这解脱般的微笑再结合这句话,你应该已经明白了吧。
贵树对明里的感情,如果说是爱恋的话,不如将它看成是一种责任。
从小学时照顾明里到13岁时去看她。
贵树都将明里当做是自己的责任。
他害怕这么多年来,明里就如同从来在车站里一样一直等着他。
当他看到擦肩而过的明里手中的戒指时,他终于笑了。
他知道自己再守着这样的承诺已经没必要了。
除了有些感伤外,他更因为得到了解脱而放松的微笑。
故事的最后,贵树说他又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动力。
因为他知道明里已经过上幸福日子后,他也要开始寻找自己的幸福了。
所以明里在自己丈夫怀里幸福的微笑,更是对贵树的一种激励。
两人的故事,其实是以一种非喜非悲的结局收场的。
这种结局更体现了这部动画的写实手法。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无所谓悲或喜。
生活始终在继续,你不能把眼前的任何一幕当作自己人生的结局……
电影《秒速五厘米》是一部伤感而浪漫的作品,无论画面还是故事都弥漫着浓浓的美感,一帧帧温柔的日本景色、一个个动人的蓝调音符共同勾勒出一首关于纯真情感的诗。
最触动人心的是在那诗情画意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看到自己最美最真实的倒影,尽管可能那些已成过往,却绝不会像人们说的那样往事如烟消散于风中,初恋纯真在我们心理的印记有多么深刻但凡经历过的人都会明白。
那不仅仅是一段回忆那么简单,也不是一个“美好”或者“纯洁”能够概括的。
三幕剧式的工整结构为我们分别展现了贵树与明里童年、少年、青年对于纯真感情的真实态度,情窦初开的童年可以为了见自己的心上人一面无视距离冒着风雪踏上火车,唯一考虑的就是列车的延误会不会导致自己迟到,单纯而优美;羞涩含蓄的少年虽已无法和对方联络,但他坚信远处的明里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想法,只是编辑好的短信却没有收信人,只能默默按下删除键,朦胧而偏执;青年的贵树还是无法割舍掉对于明里的思念,但此时真实的生活让自己充满矛盾,与明里擦肩而过的惊奇感觉一闪而逝,回过头去俩人却被疾驶的火车隔开,多么可笑的事实,童年火车使他们相见,而现在火车却将两个背影隔开,他们在茫茫人海中能做的就是不断在脑中重温那棵樱花树。
其实“长大了就不单纯了”这句话很有味道,当然这个“单纯”不仅仅是思想和认知的成熟。
童年的贵树单纯到为了一封信一个诺言就可以冒着风雪千里迢迢去见明里,童年的明里同样也可以一个人在冷清的小站等到深夜。
这种勇气恐怕也只有孩子才有。
慢慢地成长,渐渐的真实,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在不停地消逝着。
终于火车也不知道该坐开往哪个方向的,短信也没有了合适的收信号码,甚至擦肩而过也会因火车而错过久违的彼此。
于是遗憾为故事画上了伤感的省略号,整部电影也愈发显得纯美。
我羡慕贵树和明里,他们可以始终活在13岁那晚的樱花树下,始终抱着彼此在一起的执着,在都市的忙碌与平凡中会为了一个身影而落寞踌躇。
樱花以每秒五厘米的速度落下,火箭以每秒五公里的速度升空,这两种事物都像极了人们自己。
樱花落土的时候知道自己不孤独,火箭进入宇宙也知道有人会记得他想念他,尽管那只是心灵上的执着,但现实因为这种执着而灵动。
这是爱,贵树与明里的爱,也是深埋在每个人心底的纯真情感。
不是“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刻骨铭心,而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淡淡忧愁。
即使他们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甚至无名指上有了戒指,也无法让两人割舍掉对彼此的思念与牵挂。
初恋最暖,回忆最美,残缺的遗憾或许无可避免,心灵的丝连却可以无视现实的重重雾霭。
新海诚处理情感戏的敏锐性和掌控力将观众深深地折服了,感谢他精心打造的这部《秒速五厘米》能让我们重拾往昔的纯真,去触摸依稀可辨的梦境。
沉浸在“再一次,再一个机会”的曲调中,蓦然发现,原来爱可以如此纯美。
当你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忽然,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出现在眼帘之中。
未及细看,那身影已翩然而过。
当你回头,茫茫人海里已无处寻觅,而刚才的邂逅,竟不知是真实存在,还是脑海中的虚幻。
猛然间,那个曾经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名字,就这样再次萦绕不去了。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当《秒速五厘米》的最后,当贵树与明理就这样错过,我的脑海里,忽然涌上的,就是这样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回忆。
哪怕每秒只有五厘米,十三年的漫漫时光,也恰好足够两颗心从紧紧贴近,到变成地球上最遥远的距离——从南极到北极。
有人如是解释本片的片名。
不知真假,但这种文艺得一塌糊涂的说法,与新海诚在影片中叙述的某种情景无比契合。
或许也可以说,从把爱视为生命的全部,到忘记如何去爱一个人,我们的灵魂以每秒五厘米的速度慢慢滑落,直至地狱的深渊。
在另类多如牛毛的日本动画界,叙事平淡温情的新海诚反倒成了另类。
每一帧都能拿来当电脑桌面的精美背景是他最大的特色,隽永伤感的音乐为他的影片带来打动人心的力量。
人们每每感伤与他笔下人物的离情别绪,在他的作品中一次次的领悟命运的无从抵挡。
新海诚从来都不算是一个编故事的高手,但他却有一种力量,让这些看似平淡的故事,一下子击中你心中某个最柔软的的地方。
新海诚笔下的主角,总是刚刚成长到懂得喜欢一个人的滋味。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真正将那些爱恨情仇放在心上,当做头等大事的,往往正是这般年纪。
等到年纪再大一些,被花花世界侵袭,许多事就变得不那么在乎了。
而这样的年纪,很多事情又还由不得自己做主,比如在哪里定居,比如选择什么样的未来。
比如,爱上什么人。
可曾记得,你在什么时候学会了如何去爱?
曾经的青葱岁月里,是挥汗如雨的体育课堂上那阳光照样下的惊鸿一瞥,还是闷热教室中那单薄衣裳中的怦然心动?多么美好的青春,多么幸福的思恋。
风雨兼程,阻隔不了与你见面的冲动,风雪交加,也只为樱花树下,此生初次绽放的爱情之花。
又可曾记得,你在什么时候遗忘了如何去爱?
一次次的觥筹交错、灯红酒绿间,一句句言不由衷的虚假对白后,可能,你已经一万次说出我爱你,可真正想让她听见的那个人,却早已经消失在你的生命里,永不回来。
相濡以沫的梦,敌不过相忘于江湖的现实。
歌中唱得好,我总会遇见一个什么人,陪我过没了她的人生,成家立业之类的等等。
明理之于贵树,或者贵树之于花苗,终究也不过成为了记忆中那段岁月的代名词,同回忆里青春的种种一样,永远的美好下去了。
先来写写杭州的景色。
我有好几次发现杭州美得我不能接受。
有一次去秋游走到曲院风荷,我看见夕阳照在汉白玉上,白的底子上翻滚着红色,而且那是乡下人的红色,他们的红色是掺了毒的。
立时就想着溅了血的帛。
这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是致命的感染,而且我的世界里恰恰是没有青霉素的。
还有一次去报名,快走到建国南路的时候接电话,下意识的走到一个花园里,后来挂了电话的时候,我立刻走不动了。
我仿佛听见这个城市的动脉在跳动,仿佛摸到所有没有成型的干瘪花朵,我仿佛看见秋天那种特有的暗红的绿色翻江倒海的朝我扑过来,而我站在着巨大变故的中央。
眼前青色的运河在阴天的气氛里显得沉闷而有力。
就像是我的被逆境几乎掀翻在江水里的姨父,浑身上下都是铜色的腐朽的肌肉。
他让我想起布尔什维克,让我看见斗争的姿态和世界是怎样的不合作。
人是会变的。
每一年他都温顺一些。
我又快回家了,我要准备接受他老了这个事实。
回过神来的时候我已经走过了一条街了。
杭州的阴天都这么好看。
我看见仙蒂雷德的大玻璃幕墙里面透出那种人世间的光辉,趁着刷在天和地的灰白水泥色,就好像所有的褒义词全部镶在那栋大楼里一样:包括正义,和平,还有爱。
我快步的走了过去,满肚子的嫉妒和怒火。
我有时候会希望迷失在杭州的一个陌生地方,找不到路,伸手能摸到的只有江南转折的景致。
就是报名那天回来,我又看了一遍[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我觉得我已经真的不能再看了,不仅有审美疲劳,这部片子已经明显的开始让我怀疑人生的所有意义。
包括八竿子打不着的正义,和平,还有爱。
也许不管什么都是这样,你再喜欢的东西都经不起你的反复推敲。
我就决定一定要写篇文章,结束了这个梦魇。
有人写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觉得很好,非常真实。
这个故事唯一的卖点,就在于对于距离的把握。
贵树和明里的恋爱,就是折磨人心智,让人胸闷气短的赛跑。
穷尽一生,也无法到达终点。
故事开始的时候很普通,游离在画面里外的樱花,淡淡的孩童的对话。
“明年再一起看樱花吧!
”我喜欢明里读她自己的信,那些画面穿插在贵树的初中的世界里。
上课的时候,课本下面压着信纸;体育保健课开着水龙头气喘吁吁,毫不删节地想着明里和她的信;冬天的早晨赶地铁,氤氲的白气和明里的早安......新海诚所有的画面都那么光亮,夹在那些光线里的软绵绵的温柔事儿,比预想的还要有力。
后来他去买新干线的票,穿越关东平原要去见她。
路程的中间夹杂了对他们过去的描述,小学相识,泡图书馆,一起回家,中途顺便去快餐店约会一下,沾着番茄汁的薯条拼出个寒武纪的小怪物。
很流水,但是很真实,非常非常真实。
11点他下车,走进候车室,发现明里还在里面等他。
两个人踩在松软的雪地里。
“哎,还记得信里那棵樱花树么?
” 其实两个人的一生,全部都生长在樱花树里面了。
季节变化带来树的变化,抽芽,长叶,开花。
而两个人的春天早在上一季的隆冬里,就已经全部绽放完了光彩。
我还记得树下那一吻,“我不知道要把明里温热的灵魂带向何方,”“将13年的情感分享给对方,在这之后的下一瞬,是无比的悲伤。
” “我明明知道,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法时刻在彼此身边,我们中间相隔着巨大的空间和时间。
”“但是这些不安渐渐消失,剩下的,只有明里温热的双唇。
” 也许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将是他一生中最隆重的一段感情,虽然我们都无法为它命名。
它比爱情清澈,比友情深入,比亲情浓烈。
从那一吻之后,仿佛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
以及后来的花掉他六年时间的鹿儿岛,再后来工作回到东京,不管用尽多少力气都是只是为了证明我们与遥遥无期时间和思念的斗争都只能是黔驴技穷和庸人自扰。
最后一话新海诚把感情推向了极致:迫于工作压力并察觉到感情麻木的贵树辞了职,跟前任女友也各分东西。
用时间治疗自己。
他没有想过,13岁时候那个跟生命一样重要的明里,也由于准备婚礼的原因回到了东京。
两个人默默生活。
最后,贵树再次走过影片开始时候放学走过开满樱花的的坡道,而长大后的明里就在下一个车站等车。
两个人相遇,在铁道口擦肩而过的瞬间都已察觉。
“我有种预感,这时候回过头去,对方也一定会回头来看。
”就在即将看见彼此的时候,两列车一次穿过。
这辆列车会车的时候我觉得他们会认出彼此然后结束。
结果,飞驰的列车驶过,迎面砸来的只有樱花,和不见人影的街道。
当时我就流泪了。
我知道这才是新海城的高明之处。
最美好的东西往往就是这样的,隔岸观火的时候,你会觉得对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而当我们隔着现实的河流,如履薄冰的望向对岸,其实什么都没有。
这就是我给你们写了这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生下来看过的听过的最好的故事,我觉得它有那么多的颜色,铺开了都能染满我的电脑桌:白色的时候让我微笑,青色的时候让我沉迷,透明的时候又让我流泪。
而且这也改变了我执著的怪脾气——我不再一叶障目了,过去一片盖在眼睛上的小树叶就能遮住我的整个夏天,那些小美好过去了就让它们过去。
我们留在岁月永恒的河流里,任凭光阴把我们洗刷成温热的鹅卵石。
但是我也必须说,这个故事看得我很伤心,有时候我们执着那么久的事情,却往往得不到好结果。
只是就算这样,我们还是依然爱着这个世界,以及围绕着它日复一日旋转的残酷现实。
当初还没有搬离老房子的时候,每次骑车经过对面的街口,都会停下来一会儿——因为小学里喜欢的那个女孩子,就住在街边的小区,六楼最边上的那个窗户里。
说起来,即便是那个时候,也已经有许多年过去了。
毕业的时候,她亲手画了一幅画给我,画里有个穿红裙子的女孩子,比划着一个邀请的手势,旁边是一行字:“请写信给我。
”我深深地记得当初她将这封信交给我时的样子,并没有穿裙子,红的是她害羞的脸孔。
不管我是怎样答应她的,总之,我没有给她写信,一次也没有。
毕业之后,我离家住读,从此就和她失去了联络。
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只要路过她家楼下,我都会驻足抬头,仰望那扇窗口,静静地几秒钟。
建筑虽然也会苍老,但肯定缓于一个人成长的速度,因此那多半是我的错觉吧——在长久的凝望之中,六楼的窗口竟然显露出了斑驳的颜色。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还住在那里,也不知道她是不是还在等我……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毕竟,求证没有难度可言,上去敲门即可,然而我却从来都没有那样做过。
我并不缺少某种名字叫做“勇气”的东西,也不是心怀歉疚,我只是不知道,敲门或不敲门,后来的事情到底会有何不同。
年轻的时候,总会有那种“等到我拥有守护她的力量”那样的想法,也总会觉得当时的自己,什么都决定不了,为此就在十字路口咬牙挥手,甚至不肯稍稍回一下头。
后来长大了,狠狠嘲笑过那样的念头,但成长的真实就在于,一边你在嘲笑,一边却很清楚地知道,若是回到当时,恐怕还是一样的结果。
于是就这样错过。
或者,也并无所谓错过,就像任何一次转学和搬家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
我没有特别的怀恋,也无意回到最初,可我还是将那样一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也许,我只是不愿意,那样一件事,那样一个人,到最后在生命里什么痕迹都没有保留。
我曾经喜欢过她,在她面前故作老成,但目光却有点闪躲。
放学后一起回家,她常常在窄窄的路沿上行走,双手微微张开着。
我的手插在口袋里,每次她一摇晃,我都本能地抬手想去扶,不过,她的平衡性很好,一次机会也没给过我。
偶尔她停下来,遥指天上垂下的雨云,于是我便抬头去看——那样一幅画面,连同许许多多的画面,都长久地存留于成长之后的我的心中。
那是一个从未对什么人敞开的角落,并非因为它特别重要,也不是因为找不到人倾诉,而是——我已成长得足够的快,足够的好,对于过去的那些事,已觉得没有再去追溯的必要。
如果当初,她也曾在车门合上的瞬间对我说“你的未来一定会过得很好”,那么,此刻的我,已然做到了,尽管不是和她,尽管她或许看不到。
再后来,我搬走了,也就没办法再保有那个仪式般的习惯了。
最后一次路过时,我比之前多站了一会儿,眼前没有樱花飞舞,耳边却有列车开动之声划过。
Standing at a crossing under the sun,Takaki Tōno stared at the high-speed train before him.It seemed that he had seen a shadowy figure of Akari Shinohara through the train window that flashes, who stood right in front with a pink umbrella.The cherry blossoms were flying indistinctly and slowly, just like the dessert after drinking tea, which tastes sweet in the bitter. That year, Takak was ten. Her lips are warm and soft which nearly melt his heart. Original surprise and subsequent hesitation are succeeded by a feeling of comforting peace. Just like fingers ran gently over the petals, warmth full of my heart. Neither The sound of snow falling from trees nor the whisper of the wind pass by makes the boy open his eyes. It’s the very place where his heart, spirit and all other deepest sentiment live. He believes that even if the long awful time and space, nothing could separate him from this place. That year, Takak was thirteen. The fury of the roar, the towering clouds of water vapor column, even the thunder fires used by gods to tear the canopy could be inferior. Takak keeps looking up at the sky, fascinated, paying no attention to the soreness of his neck and the girl by him who nearly dropped a tear. Oh ,that is a distant journey which has to be told in light years, a lonely journey that will never meet a hydrogen atom. Long enough just like thousands if nights when I’m alone, the Deer Island is as bright as the sky of city with colorful lights while glow-worm light r of phone screen in contrast. Messages without a receiver have not been seen or been heard of, like the sick letter which missed in the cold wind at the year of 13 and words that haven’t been told to the girl who is about to go in a leaving train. That year, Takak was 17. Standing at a crossing under the sun, Takaki Tōno stared at the high-speed train before him.It seemed that he had seen a shadowy figure of Akari Shinohara through the train window that flashes, who stood right in front with a pink umbrella.The cherry blossoms were flying indistinctly and slowly, just like the dessert after drinking tea, which tastes sweet in the bitter. All of this, with how is similar what happened at the year of 13. Not until the airflow lifted up by train disappears, he found nobody i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rossroad. That year, Takak was 27. That’s the story Xin Haicheng shared with us in A chain stories about distance, which tells the growth of a boy, much like our own memories hidden inside. As Xin said in the interview, we try our best to play the common life and less dramaticism. It also shows the different emotions of the earth ,an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We record the real scenes with cartridges so as to make it look more realistic. Each of us once was Takak,or Akari more or less. Part of our experience become lively to be Takak and Akari on the screen. The film has a subtitle A chain stories about distanc. Our life inevitably faces distance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e following distance of emotion. Ruthless time and space will consistently reduce our efforts or possibility on strive to break the distance and when we get used to the distance, we are part of it. After finishing watching the film for the first time, I map the sad feelings into a coincidence,such as Takak ‘s letter taken by the wind,or the untimely train at the en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ubtitles, we can find that they are all metaphorical carrier for"distance" by Xin. Both the emotion which can only be held by thin writing paper,and meeting that cut off by passing train are paper ships drifting in the long river of time. They can temporarily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toward the distant sea, but eventually will be dispersed in the chaos of the water. We know the fact well, but could do nothing. We want to fight against only find all these efforts are in vain just like Florida’s endless slavery. Thouth we cannot escape from the passage of time, we can remember something. We want to tell people that they arehere, and shouting in the fact that I do here.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film moves us. In front of the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resolved, we have to make such a fantasy to keep living. Maybe living with a speed of five cm per second, I will meet you again.
(一)据说事情开始起变化是自分开那刻。
无数FFF团员高呼“异地必须死”,笑看情比金坚化作一滩脓水。
你的感情封存在令人颤抖的那一吻,枕上还留有凌乱的痕迹,猫被吓得躲在屋外静静做出狩猎的姿势。
但这都是余波荡漾,剩下的只有各自脑中的速写。
你会在未来的三年,四年,五年里铭记这一刻的温存,用它做五饼二鱼,填补空虚,逃避着,幻想着。
小孩子做出承诺,然后背弃之。
无聊的大人干脆不给出承诺,这真是精致的平庸和心照不宣。
死了,睡着了,一切就结束了。
记忆是生命的坟场,存在的见证,开始回忆就说明已经没什么好再创造,再争取的,唯剩一遍遍倒带,回味美好的梦罢了。
相信承诺与/或未来就不要回忆,否则只是平添一层自欺欺人,这是社会人的常识。
但顽固地做一个小孩子顾影自怜,则是舞台的必须。
毕竟每个人都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演好恰当的角色。
(二)有一种句式叫“我连XXX都不要了”,多用于威胁和表白。
“我连倒追的白富美/元气妹子/萝莉都拒绝了……”,凭空而出一股悲壮和自豪,于威胁是你若不从,我便立刻血溅当场;于表白则是你知我心中有你千金重。
但这也是非常荒谬可笑的。
比如,举例来说吧,“我连节操都不要了还是没能考公”,听起来已经略诡异;“我连JJ都割了钓鱼岛还不是中国的”,简直是神经病了。
没错,用机会成本的眼光来看,被选择之物的重量,以被放弃之物来衡量:损一山以换一毛,则一毛重于一山。
无奈一人所放弃之物,未必为另一人需要之物,一人有所失,未必另一人有所得,雅典与耶路撒冷何干?
U型锁与尖阁列岛何干?
你爱我,又与我何干?
对倒贴的妹子视而不见,故意伤害,彰显本人高风亮节,守身如玉,痴心不改,和对方半点关系没有,唯自我感动入戏过深耳。
抬高身价脱离现实,难免流出“女神为什么不再爱我一次”之叹。
忿怨刻毒,大半生于此。
(三)找个人随便过,谈不上讨厌也谈不上喜欢。
生活与物理的时钟一路向前,心理的时钟则还停留在过去,似乎达成某种奇妙的均衡。
往事不再过问,大有搁置争议面向未来之意。
但正所谓到底意难平,说到底分裂的灵魂对现实只有三心二意的忠诚(我匪对东海南海和平亦如是),暂时服膺约翰·格雷的“权宜之计”。
永远一只脚踏在“当下”这条船上,另一只脚则幻想从过去的死尸一步迈向希望中的明天——这是对人的唯一拥有物“当下”何等的大不敬,而被辜负的又何止是枕边人,简直是对一路走来的自己的无耻背叛,对理智和经验的双重蔑视。
当然了,过去的涟漪肯定会触动痊愈后的伤疤,但绝不该再掀起滔天巨浪。
精神幻肢症患者不值得同情。
在他一厢情愿驻留过去的时候,曾经与他一起的人早就大步流星走出老远了,只剩一个人,茫然无措,四下惘然。
(四)剧本可以再演一遍,也可以砍掉重练,至于到底会怎样,只有演员自己知道。
居然没什么打动我。节奏太慢了,在地铁上看了好多遍居然还是记不住情节。
青春就是放弃和怀念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但表现方式却很唯美
太淡如水。
我不得不承认,我没有看懂!即使有人给我解释了之后
当我再不能拥抱住你,我庆幸,自己终于看到了彼此的距离。时间没有恶意,我站在原地,放下了对似水流年的追忆。P.S.喋喋不休的旁白,迅速切换的场景,美轮美奂的画面,在新海诚的手里,这个彻头彻尾的小清新绝对不腻。谁说小男生就没有深情的时候,这种爱要比《侧耳倾听》来得更晶莹剔透。
为什么豆瓣打分这么高?对这种“明明可以在一起,但自己却不争取”的感情,我实在是喜欢不起来。爱,就该勇敢一点嘛。否则,那种错过就真的不是遗憾,是自作自受了。
我被这骨子里无病呻吟的小清新故事雷了个外焦里嫩,不过回首当年,我也无病呻吟过,青春不就那么回事儿么
这片是不是就一男两女?已经无聊到不想看懂的地步了 & 又看到很多用片名做标签的怪人
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心]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两个人相爱的概率是0.000049,你不爱我,我不怪你,好的是《你的名字》弥补了《秒速五厘米》的遗憾不管我们之间有多远,我都会走到你身边
同意一位豆友所说,第一节优,第二节良,第三节神马和神马,尽管我懂想表达什么。。。
出字幕的时候突然哭了。回头看不到那年少时喜欢的女孩,他竟然淡淡地笑了。那一刻,整个心都在痛。画面和音乐都十分之好。可惜人物和情节稍弱了一些。
纯情没有变,只是我们长大了。算是跳脱着看完的,但最后完完整整的听完了那首歌。
所以,这部片子到底惊艳在哪里?含蓄温情的爱?青涩的初恋?少年爱情的遗憾?时间和距离杀死爱?蒙着一层纱的样子,始终不肯好好说故事。故作矫情,黏黏糊糊……
什么鬼啊 矫情的碎碎念 看的人尴尬死了 啥也没讲就结束了? 一个无疾而终的初恋故事罢了。本来就一个挺无聊的故事还讲的这么空虚。这片为啥这么有名?画几张唯美的图,念几句文艺的话,就算电影?简直有毒。也就天空星空背景刻画还算唯美,可也仅仅是毫无新意的唯美啊,这种日式小清新画风不是很普遍吗,顶多新海诚画的精致点罢了,怎么就一堆人说美的要一帧帧截图呢,搞得我还以为有多美呢,纯粹的天文摄影比这美多了好吗,印象派的梵高也比这美多了有创意多了啊。
[z]要以怎样的速度 才能不与你擦肩而过...因为这句话看了电影 但开头是个好故事 编剧没写好
够矫情,够明媚,够忧伤,要是我初中的时候看这部片子,估计又要热泪的有点盈眶了
从技术角度看每一帧都是教科书,但是内容实在太猪头中二了,「时间」母题下依旧是聚少离多的无奈,少年往往觉得初恋就是永恒,却未发现世界狰狞的面目,所谓「治愈」也不过是脑子不清楚人的白日梦。
绘画技巧应该为电影服务,而不是让电影成为展示绘画技巧的平台。尽管真的画的很赞。三星半
我不是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