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的原名叫《Fan》,翻译成中文变成了《脑残粉》,简直是神来之笔,翻译大大的了不起。
《脑残粉》,是讲一个略微过气的大明星阿利安和他的脑残粉高瑞夫之间的故事。
高瑞夫自小是阿利安的脑残粉,小时候,同学嘲笑他偶像,他能在敌我悬殊非常明显的情况下瞬间满血,并且怒气值暴增,空手和几个小混混扭打起来;他所有的物品上都有阿利安的照片,居住的屋子里密密麻麻的贴着阿利安的海报。
长大之后,他竟然神奇的长了一张和阿利安略有相似的面孔,而他最大的成就就是模仿阿利安,连年都在明星模仿秀里面拿冠军。
在他第三次拿到模仿秀的冠军之时,碰巧的,阿利安的生日要到了。
他满心喜悦的要把自己的奖杯送给偶像做生日礼物,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偶像,却没想到根本没有单独相处的机会。
沮丧又失落的高瑞夫在旅馆休息时,看见电视上偶像最大的竞争对手,新晋的影帝正在大放厥词。
于是,小时候一幕重演,高瑞怒怒气值再次暴增,这次的对手是这位新晋的影帝。
他到这个新晋影帝的地方,骗取了对方的信任,然后拖到小黑屋里把人胖揍了一顿,还逼着人家录了道歉视频,上传到网上,一时娱乐圈和媒体都疯了。
完成了这件得意之作的高瑞夫,终于找到了见偶像的契机,他把自己胖揍新晋影帝的视频录像寄给了阿利安。
没想到偶像并没有领情,没有感动的涕泪交替并送上深情拥抱,反而把他交给了警察,还让警察揍了他一顿。
揍完了之后,阿利安去到拘留所,原本打算只是教训和教化高瑞夫,没想到却低估了脑残粉的偏执程度。
高瑞夫哭着说:伦家做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你啊,你却连五分钟都不愿意给我,你连一个拥抱都不给我,你对得起我的一片心吗,你对得起你的粉丝吗?
你对得起我这么多年的血和汗吗?
而阿利安的回应却是:这是我的生活,我连五分钟都不愿意你给!
你能拿我怎样啊!
这句话打碎了高瑞夫过去25年的美梦,一锤子就把他砸得天崩地裂的。
他就像一个想要得到家长关注的孩子,在自认为的“正面努力”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后,开始以破坏的形式来寻求关注了。
从拘留所出来之后的高瑞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碎了偶像的肖像,烧毁了所有的海报,开始了偏执的报复和求关注的历程。
由于本身和阿利安有几分相似,又是阿利安的脑残粉,模仿功力已经炉火纯青,高瑞夫先是去伦敦的蜡像馆,假扮阿利安闹事,导致阿利安被警察围追堵截,并且人气急剧下滑,跟着又跑到阿利安朋友女儿的婚礼上,对新娘子上下其手的骚扰,让偶像名誉扫地。
深知内情的阿利安加强了各种防范,还是没有防得住;在婚礼上碰头后,一路紧张的追捕,也还是让他溜了;没想到高瑞夫并没有打算就此罢手,反而跑到阿利安的家里,威胁他老婆孩子,并且砸了阿利安的书房。
气急败坏的阿利安向警方求助无果,只好采取流氓手段,找到了高瑞夫的父母,并且得到了高瑞夫心仪的姑娘的理解和支持,一齐在模仿秀大赛中演了一出好戏给高瑞夫看。
此时,阿利安仍然是希望能够教化高瑞夫的。
而高瑞夫只感受到了威胁。
偏执的高瑞夫出现了,于是两人又上演了一场惊险刺激的追逐戏。
经过一番险象环生的追逐,终于无路可走的高瑞夫在一座大楼的天台上被抓住了。
阿利安仍然在苦口婆心的劝他,表明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高瑞夫回头是岸,大家各自生活,互不干扰,井水不犯河水。
可惜他低估了一个因爱生恨的偏执狂的偏执程度;为了让阿利安愧疚终身,为了让自己的名字永远和偶像联系在一起,高瑞夫往后一仰,从天台上摔下来,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换取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影片戛然而止。
我觉得可以给它打8分。
演员:一人分饰两角毫无违和感,演员功力爆表。
这部影片上映之前,最大的宣传点就是沙鲁克·汗一人分饰两角。
这种设定,在影视作品中原本并不罕见,但是一般来说,同一个演员演的两个角色,要不就是双胞胎,要不就是母女或者父子,比如李若彤就同时演过王语嫣和王夫人;这样的角色是有很大的共性存在的。
演双胞胎的,只需要把自己放到不同的场景里去就完了,演母女的,年轻点的稍微活泼一些,年老的稍微成熟稳重一些,戏就成了。
但是沙鲁克·汗演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一个是功成名就的大明星,有自己的排场和气质,这和他本人的境遇是比较像的,而且年龄也相仿,所以这个觉得驾驭起来非常轻松,而另一个角色,则是25岁的年轻小刺头,有痞气,偏执,狂暴,不通人情,无论哪一个方面,都和演员本身的经历相去甚远。
甚至有几场反串的戏,第一场是高瑞夫模仿阿利安去伦敦,第二场是高瑞夫模仿阿利安去婚礼现场捣乱,第三场是阿利安模仿高瑞夫模仿自己;这样的反串,要和当事人的性格、年龄、人生经历匹配,那是非常考校功力的,可是全片看下来,沙鲁克·汗把两个人物演得惟妙惟肖,不仅是外貌、衣着的形似,包括年龄、性格的神韵,都毫无违和感。
编剧: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故事水到渠成毫不做作影片的的故事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脑残粉求关注的故事,塑造的其实是一个偏执狂的悲剧人生。
同样的讲偏执狂的,我们来看看国产的电影(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16年最热的偏执狂应该是《我不是潘金莲》,为了炒热度,冯小刚还碰瓷了王健林。
然而,《我不是潘金莲》的偏执就是毫无道理的,她(李雪莲)本身的行为就是“无理取闹”,却依然能层层上访,并且还成功了;一大堆官员围着她屁股转,得求着哄着她,生怕她去闹事。
很多人说,哎,人家就是讽刺电影啊,本来就是黑色幽默啊。
但是影片并没有讽刺,或者为了讽刺而讽刺,在讽刺的外衣下,内核还是为某些机构唱赞歌。
因为剧本的本身脱离的生活,不合情理,所以片子就是违和的,就像你看着林黛玉跳拉丁舞的感觉,浑身上下打哪儿都不舒服。
但是《脑残粉》里的偏执是合情合理的,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有强烈的个人崇拜,并且YY这种崇拜能得到回报,为此做出种种努力,最后却被现实的冷水冻傻了脑子,反而去做伤害偶像的事情来报复,这种设定,是水到渠成的。
并且这种事情,现实中不是没有发生过,杨丽娟追星刘德华,逼得父亲卖肾最终跳水自杀,不就是血淋淋的现实吗?
最重要的是,《脑残粉》没有强行灌鸡汤。
他的取材是真实的,明星有明星的生活和性格,不会像是我们屏幕上和公关文上看见的那样平易近人,粉丝在失去理性之后,并没有因为一顿说教就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头换面重新做人,最终悲剧还是成为悲剧,没有欢欢喜喜的圆满大结局,而是逝者不安息,把遗憾留给了未亡人。
内涵:提倡反崇拜的理性生活。
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好的故事,和一个好的演员,那我也是给不了8分这么多的。
但是这个电影的背后,其实有更加深刻的东西——反对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这种事,在印度简直源远流长。
这种风气,最早要追溯到宗教崇拜上去。
大家都知道,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宗教气氛之浓厚,完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在印度世世代代的人的观念里,神是高于一切的,而神又是可以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水深火热的底层人民于水火之中的,那么一个偶像的成名,受到了神的眷顾,那么这么偶像,和无上的神力也是有关联的。
所以,在逐渐过渡到现代化的生活以后,很多人对神的崇拜,就逐渐转化成了对偶像的个人崇拜。
故事里的高瑞夫,就是很典型的因为个人崇拜而失去理性的人物。
他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导演的野心,是通过刻画这么一个人物,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盲目崇拜的隐性危害,从而自省,回归到理性的生活中来。
为了达成他的野心,甚至大刀阔斧的修改了印度电影的节奏,摒弃了“插队”的歌舞,没有大圆满的主旋律。
然而,电影里的歌舞,是印度人的心头肉啊;大圆满的结局,是印度观众的精神鸦片;而狂热崇拜者,正是观众自己,你反崇拜,不是朝观众打脸吗?
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印度人民并不喜欢的,票房当然好不了!
提前清醒过来的印度人,在反崇拜这个题材上的挖掘,也不第一次了,2014年岁末档里,印度就推出了《我的个神啊》,主打就是反宗教崇拜的;当时的票房还是比较好,但是《脑残粉》显然走的更超前了,大多数还没有这个意识的印度人并不买账,所以在票房上,成绩不理想也是正常事。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要纠正一个社会普世的价值观何其困难。
我们做一件事,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在历史的功勋墙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是通过个体的努力,不断的让细流成川,最终成为社会变革路上的滔滔江河。
《脑残粉》的导演所做的,就是成为地上的那第一股细流。
有人说,以一个高贵人比一个低贱人的手法来写这个故事很不爽。
可反过来,又会不爽,电影就是以夸大手法来书写社会现象,他写出来了,你有意见正常。
哪有两全其美的事呢?
可是你细想想,不这样写出拍出,谁又会仔细品味这样的事情呢?
此作品只是反映一些社会现象,什么事都不要盲目,害人的事要提倡吗?
你说你不是盲目的人,可是难道你就没做过盲目的事情吗?
它以夸张,又深入骨髓的写着万千盲目中的一次盲目,这是片面吗?
还是你看电影对你的感受片面?
其实应该是你永远在看完电影时都喜欢盲目评价。
是么事情看的表面你就要大张旗鼓来张狂吗?
你根本就是太多的不懂。
“我也太表面,可我比你们哪里表面啦!
”这就是你们!
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有一个叫高拉夫的男子,非常崇拜一个叫阿利亚的明星,他希望阿利亚能抽出5分钟给自己,让自己得以完成近距离接触偶像的心愿,阿利亚拒绝了,结果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5分钟的请求”中双方的矛盾整个剧情以“5分钟的请求”为分割线,划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写高拉夫如何热烈的崇拜着阿利亚,后半部分则描述他在请求拒绝后,如何疯狂的报复阿利亚,显然,“5分钟的请求”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它让一个粉丝因爱成恨,酿成最终的悲剧。
“5分钟的请求”必须一分为二来看待。
首先,高拉夫对阿利亚的崇拜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从小到大的一种热爱。
他的房间里贴满了阿利亚的海报,放满了各种阿利亚的周边产品,从火柴到项链,不但如此,高拉夫还学会了阿利亚的所有歌舞,并擅长模仿他的神情与动作。
在日常生活中,高拉夫习惯时不时的以阿利亚在影片中的动作来表现自我,以阿利亚在影片中的台词来表达自我,他甚至参加了社区的明星模仿大赛,并以对阿利亚的传神模仿,获得了三连冠!
对于一个从小学习成绩差,长大依靠开网吧谋生的小人物高拉夫来说,这是他人生唯一值得骄傲的荣誉。
可见,阿利亚对高拉夫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魅力四射的明星,更是他的整个人生。
“5分钟的请求”对高拉夫来说,是一个梦,更是一个理想。
<图片1><图片2>其次,高拉夫认为,没有粉丝的支持,就没有阿利亚今天的成就,阿利亚也曾多次在媒体上表示:没有粉丝,自己将一无是处。
并且高拉夫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粉丝,而是一个少见的铁杆粉丝,对他这样一个铁杆粉丝来说,“5分钟的请求”是一个合乎常理的请求。
<图片3>然而,阿利亚拒绝高拉夫的理由同样充分。
首先,高拉夫提出请求的方式非常不合适。
在没有机会接近阿利亚的情况下,高拉夫去威胁、殴打了一个曾对阿利亚出言不逊的明星,并强迫他拍摄了一段道歉视频。
高拉夫这么做,一来是替阿利亚出气,二来是希望引起阿利亚的注意,获得相见的机会。
但这种行为是非法的!
阿利亚年近50,混迹娱乐圈多年,成熟如他当然不可能支持这种行为,这不但违法法律,且毫无理智。
如果,他因此而接受“5分钟的请求”,那将成为一个错误的示范,诱导更多粉丝采取极端方式来接近自己。
<图片4><图片5>其次,阿利亚也是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上班后,会下班,明星也是一样,他确实是为观众服务没错,但不可能24小时,365天的守候在岗位上,他也要下班,回家去做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爸爸。
如果每个粉丝都提出这样一个“5分钟的请求”,那么以阿利亚的号召力,他将永远无法下班。
明星的经济公司会定期办一些粉丝见面会,搞一些明星和粉丝的互动,其实已经考虑了粉丝的心情,粉丝不能得寸进尺的一再索要,明星工作之余的时间都属于明星的私人生活,就像阿利亚回答高拉夫的那样:我人生里的5分钟,为什么要给你?
<图片6>
阿利亚一口拒绝所以,“5分钟的请求”对阿利亚来说,是一个严重违反原则的行为,他不能妥协。
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而无法体会到对方的心情。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观众还是会选择站在高拉夫这一边,毕竟大部分人只有做粉丝的经验,而没有做明星的经历,大部分人非常容易与高拉夫产生共鸣,却无法感知阿利亚的难处,何况“5分钟的请求”看起来是一个多么低微的请求。
阿利亚的失败沟通——论明星的本职工作其实,不仅仅是粉丝与明星之间不能互相理解,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又何曾能互相理解?
譬如学生与老师、医生与病人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常常说,理解万岁!
因为这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一个人去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不容易,要互相理解更是难上加难!
这时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矛盾产生后,高拉夫与阿利亚欠缺的就是良性的沟通。
监狱里的那次照面,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个人认为,阿利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毕竟,他的社会地位、见识、阅历都要远胜高拉夫,高拉夫只接触过他这么一个明星,他却有无数与粉丝打交道的经验,他本该表现的比高拉夫更好才对,结果他表现的和高拉夫一样差劲。
面对高拉夫的热切表白,他无心倾听,对于自己的难处,他又不屑表达,并以严苛的语气,批评了高拉夫,以命令的口吻,让高拉夫远离自己,整个过程表现冷酷,这直接刺激到了满怀热情的高拉夫。
<图片8>为了心爱的明星,不惜犯罪,高拉夫很明显已经失去理智,这样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安抚,而不是批评!
何况,高拉夫是为了阿利亚才去犯罪的,阿利亚就算不支持这种行为,但起码得领情吧?
与此同时,即便不能真正感受高拉夫的心情,阿利亚也该知道“5分钟的请求”绝对没有恶意,而仅仅出于一份热爱,他不该用对待敌人的态度对待高拉夫。
这些,阿利亚显然都没有意识到。
<图片9>其实,阿利亚对高拉夫是善意的,他特地关照警察不要拷打高拉夫,不要给高拉夫留下案底,但高拉夫都不知道,为什么阿利亚不让高拉夫知道自己的善意,而非要留给他冷酷呢?
看得出来,阿利亚非常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
在随后被高拉夫报复的过程中,阿利亚与媒体、警察、外交官的接触过程中,都表现的只知道认理,却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注意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手段。
<图片10><图片11>大明星阿利亚的情商很低!
如果阿利亚在监狱见到高拉夫后,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用柔和的言辞慰问他,安静听完高拉夫的表白,再委婉的劝导他,不该做出极端行为,要爱惜自己,并告诉他,警方不会给他留案底,鼓励他重新开始新生活......事情也许就不会发展到后来那样......当然,你也许会说,明星的本分是敬业的表演,而不是处理与粉丝的关系,就像阿利亚说到那样:我是靠自己的打拼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言外之意,他不是靠讨好粉丝来取得成功的!
这种想法,依旧是低情商的表现,当你的职业和另一个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时,那你就必须具有和那个群体打交道的智慧。
就像医生的本职工作是替病人看病,他靠自己的医术吃饭,但也必须学会妥善处理与病人的关系,不是吗?
我可以说,每个职业中都包含了人际关系的处理。
<图片12>所以,学会处理和粉丝的关系,就是明星的本职工作之一,这个层面来说,阿利亚不合格。
高拉夫的疯狂报复——论粉丝的追星心理尽管阿利亚没有能和高拉夫进行良好的沟通,是他的失职,但高拉夫最后毁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很难推脱自己的责任,毕竟自己的人生,自己要负责啊!
漫漫人生,谁还没点挫折?
就因为明星对自己的态度不好,而放弃自己的整个人生,实在太不应该了!
影片的上半部分花了很多的笔墨,去展现高拉夫对阿利亚的热爱,就是为下半部分高拉夫的疯狂做铺垫,那些表面看来无害的追星热情中,早就显现无理智的苗头。
看看那些高拉夫的自白,“一旦有人说他坏话,我就为之战斗”,“他不仅是位影星,更是我的世界”,这两句明显已经过于狂热,随后我们看到,高拉夫为了追星,荒废了学业,有的科目40分都考不到!
这就非常严重了,追星竟然被高拉夫摆在了为自己人生奋斗更高的位置。
他甚至用父亲去神庙祈祷,来比喻自己的追星行为,可见追星被高拉夫视为一种信仰!
要知道,人是可以为信仰而死的!
在人群中高呼阿利亚名字的高拉夫高拉夫最后的极端行为,归根结底源于他没有摆准明星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而阿利亚的失败沟通仅仅是个导火线罢了。
高拉夫前去寻求与阿利亚见面机会前,就已经是个具有病态心理的人,随后的犯罪,报复,到自杀,只不过是他整个错误人生结出的一颗苦果。
高拉夫闯入阿利亚家进行破坏追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理智!
明星的表演,能让你开心,那他就是你生活中的一味调剂品,明星的言行,能为你树立榜样,那他就是你生活中的一种正能量,但无论如何,明星都不是你人生的主题。
人生的主题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真实的感情,明星的成就再大,也无法实现你个人的价值,明星的魅力再大,也不可能给予你真实的感情。
明星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飘过的一朵云彩,它给你平凡的生活带来一丝艳丽的色彩,你会因愉悦而抬头看它,但绝不会为它而活。
失去理智的粉丝,将明星摆到了整个人生命题的位置,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你永远无法将明星真正的变成你人生的一部分,就像你永远无法真正的拥有一朵云彩。
而当不断升级的狂热需求,没有得到回应和满足后,就只剩下难以面对的空虚和毁灭的决绝。
阿利亚恳切的希望高拉夫结束对自己的迷恋,高拉夫表示,他无法面对,于是他选择了死亡,而阿利亚继续以亲情、爱情为线索来挽留高拉夫,高拉夫笑着说“你不理解我”,是啊,将明星作为整个人生的高拉夫,他的心里早就没有了亲情、爱情的位置,这些东西早就不是能够鼓舞他活下去的动力,他只为阿利亚活着。
高拉夫无法从这种追星的梦中走出来只为明星活着,太可悲了!
别说是“失去”非亲非故的明星了,哪怕是失去了友情,你也要好好活着,哪怕是失去爱情,你也要好好活着,哪怕是失去亲情,你也要好好活着。
记住,这是你的人生,你要为你自己活着!
就像阿利亚说的那样,“过自己人生的快乐,是过别人人生的快乐所无法比拟的。
”你才是你人生中的真正明星。
惨死的高拉夫惨案的受害者是双方明星的出现,是为了给这个社会带来快乐,而不是为了霸占粉丝的生活,更不是来毁灭粉丝的人生。
如果,粉丝不能很好的理解明星存在的意义,那就会害到自己,就像高拉夫那样,但同时也会害到明星,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非理智的粉丝总想介入明星的生活,这会给明星带去很多困扰,个别极端者,甚至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就像阿利亚在影片后半段的遭遇,他差点因高拉夫的报复身败名裂,还连累到家人。
而最后高拉夫的死,也无疑给阿利亚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子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的就是这种事情,片尾阿利亚又一次过生日,当面对欢呼的粉丝,他的脸上再也无法绽放往日灿烂的笑容,他仿佛在人群中看到了高拉夫哀怨的脸庞。
片中第一次过生日时,面对欢呼的粉丝,笑容灿烂的阿利亚
片尾第二次过生日时,面对欢呼的粉丝,阿利亚再也笑不出来了由“5分钟的请求”引发的惨案,造成的伤害,是双方的。
影片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杨丽娟事件。
杨丽娟为了见刘德华一面,竟然使得自己的父亲卖肾、卖房,最终自杀,震惊之余的刘德华,公开谴责了杨丽娟。
整个事件,和高拉夫为了见阿利亚,实施殴打犯罪,最终被阿利亚严厉批评,简直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在杨丽娟事件中,大多人都在议论疯狂追星对杨丽娟家庭带来的伤害,很少有人注意到,刘德华也是受害者。
事实上,杨丽娟事件给刘德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华仔透露,当时他非常的内疚,与此同时,他几乎每天会收到上百个疯狂粉丝的来电,以死相挟要求见面,由于担心再出现“第二个杨爸爸”,他天天在惊恐中度过,甚至一听到电话响就会浑身发抖,并因此产生严重的失眠,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
事发前,刘德华和杨丽娟的合影所以,粉丝们要认知到,理智追星,不但是爱惜自己的表现,也是爱惜明星的表现,如果你真的热爱那个明星,就不要采取疯狂的追星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在伤害你自己,也是在伤害你所爱的明星。
本片票房失利的简单分析影片深入的展示了粉丝与明星双方的心情与难处,并且在劝导粉丝理智追星的同时,提出了明星学会与粉丝沟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反映了疯狂追星给双方带来的负面作用。
可以说,整个故事将疯狂追星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了考量,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引导价值。
可以说,这是沙鲁克·汗近年来少有的具有深意的作品,并且他一人分饰两角,展现了扎实的演技功底。
但为什么票房失利呢?
首先,沙鲁克·汗是偶像明星,他的作品中,爱情是必要元素,但这部电影中,却没有爱情的呈现。
其次,不管是高拉夫还是阿利亚,都不讨喜,高拉夫太疯狂,阿利亚太冷酷。
再者,结局不好,基本上印度人不喜欢悲惨的结局,如果最后高拉夫能幡然醒悟,回归正途,开始新的人生,也许观众接受度会高很多。
永远的沙鲁克·汗不管票房如何,我想为这部作品点赞,为沙鲁克·汗点赞。
——————————————————————————————————————想看更多有关印度电影的评论,欢迎订阅公众平台“Indianmovie”。
印度电影似乎很多时候都是在探讨一些能体现辩证思维的或者说道德边缘的问题,本片亦如此。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粉丝疯狂追星的故事,背后探讨的却是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观。
高瑞夫为了能面对面会见自己的偶像阿利安,从一开始的绑架就是一种比较缺乏理性的行为,这种做法也让阿利安难以接受,不得不私下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这却极大地伤害了这位死忠粉的心,于是矛盾开始升级,让这位死忠粉采取了更为极端的做法,最后走向了毁灭。
当一种偏执的迷恋,占据了生活中的相当一部分时,越往后走便越难回头,如若实现不了,后果可能就很严重。
一般而言,明星在这些超级粉丝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明星与粉丝的沟通本来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产生了严重不对等的问题。
本片通过双方身份互换的方式来推进剧情,这种互换的妙处就在于:它辩证性地说明了,原本两人都可以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生活,然而就因为这种缺乏理智的追星让粉丝迷失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让明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最后,总感觉还是希望结局能让高瑞夫幡然醒悟,开启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偶像,毕竟,偶像的言行举止可以复制,但生活,并不能!
(好多年前在微博发的,顺手搬运一下)沙鲁克惊悚新作《Fan/粉丝》讲述一个为心爱明星痴狂最终越界逾规的粉丝成魔的历程。
这部片子除了King Khan外,真的没有任何宣传点。
档期冷门,导演新人,最要命的是还没有歌舞。
甚至预告片最初上映的时候,我还以为制作组只是找了个特型演员来扮演主角,真正的King Khan只是来客串。
开场十几分钟我盯着那张“二十岁的Khan”脸不停出戏,心想真的是沙鲁克本人扮演的吗,这化妆效果也太惊人了吧。
事实证明化妆效果就是那么惊人。
为了打造出二十岁年轻人的外貌,剧组不仅聘请好莱坞奥斯卡获奖化妆师塑造面貌,沙鲁克还特地去美国做了3D数码面部扫描,出来的效果满满的胶原蛋白太逆天了。
而且为了突出和片中“影帝”不同的形象,还特地做了点牙齿矫正,制造出不同的说话方式。
要说故事也不新鲜,这里面最抓人的其实是表演。
本片第一主角,头号小粉丝Gaurav初登场个性单纯可爱,然而偶尔流露出的疯狂让人不寒而栗。
熟悉沙鲁克的朋友应该能从这个角色里看到很多他早期作品的影子:天真善良勇往直前的一面对应的是他赖以成名的情圣形象(典型如《勇夺芳心》和《怦然心动》),看似正常实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扭曲性格的一面则是他最早出道时的各种小人物与病态角色(最最经典的例子属和Mudhuri合作的《孽爱》,对,就是和moni以前吐槽过不知道神马剧情走向的Dresssmaker一样深井冰的虐恋奇作)。
第二主角,影帝Aryan。
沙鲁克不是第一次玩这种现实与虚幻交替的“影帝”梗,以前在《宝莱坞传奇》和《比鲁》里都玩过,但那两次都比较cheesy,喜剧成分居多。
而这次的“影帝”明显是个老江湖,心肠硬,下手狠,不冷血但也很无情。
我觉得这个角色对应的是最近几年沙鲁克出演的荧幕形象:动作硬汉或背负深沉过去的沧桑男人,例如《Don》系列,《R.One》还有《爱无止境》等。
角色的转换,有时候也映衬着演员本人的转换。
虽然我知道戏里戏外要分开,但看着影片里各种若有若无的联系,再想想荧幕外的种种,感慨万千。
正因为这两个角色有这样的联系,所以上半场我最喜欢审判室俩人初次对峙那段。
恍惚会觉得有时候是沙鲁克过去饰演的角色在和未来的荧幕形象交流,有时又觉得是演员本人站在前方对着曾经的自己谈话。
沙鲁克本身演小人物起家,《天生一对》和《我的名字叫可汗》也证明了他除去宝莱坞夸张也是能够收敛情绪好好演戏的。
所以Gaurav慢慢的黑化我倒不惊讶,反而对他扮演Aryan时,那种明星面孔与真实性格本身的交叉体现更惊喜。
下半场开始是表演就更有意思了。
心碎的Gaurav为了毁掉曾经的偶像,从一开始的模仿,到后来彻底化身为作为公众人物的影帝Aryan本身;而被粉丝逼得无路可退的Aryan,内心的黑暗逐步释放,露出了过去街头小子的痞气,甚至最后为了抓住Gaurav而不得不扮演起小粉丝角色。
界限越来越模糊,粉丝成为了自己一直想成为的自我,影帝却慢慢回归失去的曾经。
这些身份错位的表演偶尔让观众觉得汗毛倒立,因为你有时候真的分不清究竟谁是真人,谁是假扮。
我觉得空闯民宅发疯有一幕镜头没有给特写,沙鲁克就站在那里,沉默不说话,那瞬间我真的认不出谁是谁。
当然缺点不是没有:在这么一部其实很现实主义的片子里,不知是为了票房还是怎的,硬穿插了几段特效明显的动作戏,非常破坏氛围。
不是当了影帝就真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宝莱坞开挂特技啊先生。
开头穿插一段调节下气氛还行(那段居民楼跳窗真的看得特别想艾特《功夫》),后面还大段大段来就不好受了啊。
当然娱乐刺激做得还蛮不错的,毕竟沙鲁克自己的特效公司出品,算得上宝莱坞这方面业界顶尖了(想起《帝国双壁》的武打我又要哭了)。
最后突然想起一个细节。
上半场开头Gaurav在游乐园模仿秀拼命模仿Aryan逗乐街坊邻居和心爱的女孩,幕后是溺爱他的父母忙前忙后做着“一毛特效”;下半场开始则是Aryan在趾高气扬的印度权贵派对上跳舞作秀,大批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地布置场景服装,因为稍不留意便是名声受损。
Aryan的生活没有了Gaurav照样可以过得很好,然而Gaurav不能没有Aryan。
【哦对了这片中途还去克罗地亚首都拍摄了……对就是和GOT一个地点,我都看见贝勒大圣堂取景的大楼梯和龙女第二季拜访的不朽神殿了,敢情剧组也想沾沾GOT的风光?
】
听说这电影票房失利,看到很多人分析说是因为没有歌舞等等,,,然后我就看了一下,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节奏不够快,说实话一开始还不错,问题就出在最后,最后一段打斗戏实在是忍无可忍啊,其实之前在克罗地亚已经有一段很长时间的追逐戏了,最后这一段明明可以简单一点的,而且这个结局也确实很俗套,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感觉也全是在意料之中,不过最后明星和粉丝说的那段话还挺感人的。
其实我之前一直以为是这个电影比较沉重比较严肃所以北印的民众们不太喜欢,毕竟看看历年票房前几位的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但看完电影后我发现确实是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出彩。
可以算是srk的自黑嘛,黑了一下大明星。
因为说实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会自动带入粉丝视角,明星的这个人设一开始就不讨喜。
另外其实影片刚开始的地方粉丝和明星两个人对戏觉得好尴尬好出戏啊题外话 我怎么没有看到瓦妮妹子,,,
他是我的神。
从小到大,我因他的存在而存在。
卧室里,贴满了他的画,有的甚至是从别处剪来的。
我听他的歌,看他的电影。
每一次欣赏他的演出,看到他的脸,我都觉得离天堂更近一点。
越长大,我越想成为他。
我慢慢开始模仿他。
幸运的是,上天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我几乎与他长得一模一样。
我爱自己,犹如爱他。
我慢慢把自己当成了他。
而他对我的信仰,也从未忽视。
他经常说,是我的信仰造就了他。
他说他感谢我,感谢我们每一个教徒。
是的,他是我的偶像。
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
为了与我的神见面,我给他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那一天,挤在拥挤的教徒中,我看到了他。
他站在高处,那么耀眼,他的脸上好像在发光。
我多么希望他能看我一眼。
但是他没有,他向无数个教徒挥手致谢,但唯独没有看到我。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神的眷顾。
看到我为他准备的生日礼物,被人群踩碎。
我离我的神越来越远。
其实,我只想要五分钟。
能与我的神合影,拥抱,甚至说几句话。
神的美丽很快招来嫉妒,他被陷害,被污蔑。
这样的事,我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我抓到了那个恶人,逼着他向我的神道歉。
我把我做的所有一切都告诉了神。
我的神很感激我,并说要与我见面。
我的神要见我,我从未如此兴奋。
那一刻,我觉得多少年来为他做的一切都值得。
但是,来接我的却是神派来的魔鬼。
他们殴打我,威胁我,让我离开我的神。
但我想要的就只有五分钟。
神终于来见我。
他像一束光照在我的身上,我遍体鳞伤的身上。
但是他对我说的话,却像鞭子一样在我身上抽打。
“你的五分钟我给不了你,因为我也有自己的生活。
”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我的神说过,他的一切都是我们给的。
为什么,他现在如此对我。
我不明白,我想要的就只有五分钟。
对他来说,这有什么难?
我决定报复他。
凭着拥有神的模样,我做了很多玷污神名誉的事。
大家都以为这是神做的。
大家都开始怀疑他,憎恶他。
其实我不想毁了他,我就想让他向我道歉。
为我想要的那五分钟。
但是,他的倔强超出了我的想象。
他不仅没有道歉,还找到了我关心的人,威胁着他们说出了事实的真相。
但他们遗漏了一件事,这是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要的就是想要与神相处的五分钟。
天台上,我与他对峙。
为什么不给我五分钟?
神说,为什么要给我?
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把他生命中的五分钟给我。
我看着自己,几乎成了神的代言人,我身上所有的一切都被烙上了神的烙印。
我几乎认不出自己。
那个我一心要毁掉的神,我的神,占据了我的所有。
我不再是我。
而我更不可能成为神。
我害怕了,我坠落了。
我的神,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
此后,他的教徒少了我一个。
而我的神,还是一如往常,受人敬仰。
以上,都来自印度电影《脑残粉》。
不得不说,这个翻译非常精准。
我们在追求偶像的时候,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电影中的主角迷失了。
他把偶像当做信仰,他所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更靠近偶像。
沉迷他,模仿他,为他做出格的事,甚至最后要毁灭他。
这一切,都源于对偶像变态的痴迷。
电影中很多桥段都很夸张,甚至都有些荒诞。
里面长达二十分钟的二人追逐戏,虽然很惊险刺激,但是看得我想快进。
其实电影想讨论或者表达的东西很多,比如说用偶像与粉丝到底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是否可以用你几十年的努力去绑架别人的几分钟?
我们爱偶像,到底爱的是什么?
…………电影时而是偶像视角,时而是粉丝视角,向观众表达两者各自的观点与想法。
想让观众更加客观平静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有时候,并不是只有大恶才会导致悲剧。
偏执的善良与信仰,更像一把刀,刀刀见血。
P.S.赞一下影片的男主角沙鲁克·汗。
对于没有歌舞的宝莱坞老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但不得不夸夸男神一人分饰两角的传神和形象,剧情其实就是粉丝用尽一身力气去爱偶像,偶像不回应,因爱生恨,各种作死复仇,然后又各种反复仇,最后粉死,偶像回归正轨……虽不是追星族,但有想起刘德华粉丝杨丽娟事件也是诸多感概,作为偶像,影片里边有许多心理话说给自己的粉丝听,但作为粉丝,也委实替他叫屈,其实偶像稍稍放下高傲,拥抱一下被自己授意毒打得很惨的粉丝时又何妨?
作为公众人物,通过努力获得了无可后非的名气,财气,和众人瞩目的仰望的同时发挥公众影响力也是顺便与否也值得深思的问题!
若如此,不至于一位有才气的年轻人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与你不共戴天...总之,各有各的无奈与悲情...
非常佩服沙沙选择这部电影!
一部完全没有歌舞,不是大团圆结局,没有浪漫爱情故事的电影。
这些都不符合印度观众的喜好,更不是大众对沙沙的期待,而他勇敢选择了,佩服!
电影里面沙沙饰演的明星角色,很容易让人和他本身的明星身份混淆,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就如电影中那样拥有无情的一面。
如此容易掉粉的事情,沙沙选择了,真是佩服!
再来,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并且有不少两人的打斗场面,真的非常非常辛苦,还不用说每次长达几个小时的特效化妆。
再一次佩服已经五十岁的沙沙!
电影本身题材新颖,故事讲的也不错,节奏不拖沓,还有点替主角明星担心,觉得这样的Fan真的蛮恐怖。
最后Fan死亡的结局,意味深长,个人认为比大团圆结局来的好。
如果他这样还能大团圆,也是有点难以接受,不太符合我心中的道德标准了。
并且在Fan死后,明星内心的变化,依然展现了他的善良情感。
其实被追逐过程中的反击行为,也真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毕竟,被人那样没有底线的去爱,爱不成就去毁灭、威胁,作为正常人是难以接受的。
总之,电影感觉还不错,真心佩服沙沙!
1 对于我这样800天一次才会想招看爱豆本人的粉丝,过多感受的是高瑞夫进城第一见爱豆时候的既像梦幻又像目标的燃烧感2 这片子亮点是反常规,从低往高看待爱豆生活,谁都不知道对于粉丝的追捧他真的在不在乎,喜不喜欢,因为那句任何人的艺术都不是为了取悦谁,那么同理可证,也没有人真的会喜欢自己是被取悦的艺术!!!
3 追星最大的乐趣是需要尺度的,如果超越了,我们就失去了乐趣本身,因为生活告诉我们追星不是全部
总归是看着还不错的
脑残粉的确是这部片子很好的解释和形容,这粉丝不止脑残还变态加残忍,这片子很好的反映了印度的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制度和执法体制等等的残缺,不然也不会造就这片子,打戏不激烈跳舞几乎没有,不好不好
不好看 本來很期待 说话像鸭子叫
译名有点low。其实整体还不错的片,讽刺疯狂粉丝的故事,立场鲜明。剧情分前后两段,从粉丝疯狂追星到粉丝报复明星,铺垫够足,节奏紧凑,有不少高潮戏。沙鲁克汗一人分饰两角与自己左右互搏很过瘾,不过粉丝一角演的有些过。好想知道国内引进版比原版少了17分钟,究竟少了什么?哼,扣一星。
行为太极端了……演技确实可圈可点
结局有点太偏执了,看完后我想起了我曾经的偶像~那也是一去不复返的偶像~
这是一个让人看了心里很沉重很难受的故事…我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爱慕Shahrukh Khan的印度观众认为这是烂片。然而对他无感的我却不得不承认他的演技真是高超。外形一样却演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更难的是演一个模仿自己的“另一个人”,简直了!动作情节质量也高于预期。
《粉转黑完全阅读指南》
一粉顶十黑。理智追星,肖战看了会流泪。
宣传说这部叫脑残粉的印度神片,果然是脑残,神逻辑。
又一部宝莱坞神学电影 @天津星辉 想认识一下排片专员
男一男二两个角色都是沙鲁克·汗一人担当,他除了要演自己的角色,还要演一个模仿自己的角色,然后还要演模仿自己的角色模仿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模仿模仿自己的角色。。。遗憾的是没多少歌舞可看,想看SRK跳一支strip。。。
一言不合就打斗,房檐屋角悬崖露台,没有突然的歌舞却多了突然的追逃。大闹杜莎夫人蜡像馆,调戏富豪千金,莫名背锅结果竟然被人深信不疑,这偶像信誉度是多低。动机不足、逻辑混乱、剧作粗糙,但现实才最讽刺,朴有天杰克逊,多少明星被不着边际空穴来风的性侵丑闻毁了星途,生活远比戏剧更触目惊心。
我竟然在影院里看了一部国语版的阿三电影!看这部电影感觉就是给自己找气受,群众的眼睛太瞎,警察的职能太渣,印度的安保太差。
挺有意思
最近适合看这个。脑残粉的重点在于脑残,而不是粉,不愿意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藏在偶像背后,活在幻想中,已经变得偏执了,甚至后面做出了很多不理智的行为;也许明星的拥抱能给他救赎,不过换而言之,如果真如影片所反映,脑残粉作出脑残的行为,由明星本人出面去解决问题,也许会有更多的粉丝会化身为脑残粉吧,尤其是我国现在的饭圈。“明星的保镖是防谁的?”所以不要把自己想象的太重要,明星感谢粉丝,但他为之努力和付出的,不是梦想就是名利,“这是我的生活,你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在粉丝烧掉海报的时候,他已经不是粉丝了,偏执的爱没有得到反馈,反而会变得更加扭曲。我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你为什么不过好自己的生活,可能也是通用的吧,追星并不错,但一定要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啊。其实还是没想明白,脑残粉行为明星该道歉吗?
居然有这种人。
虽然很浮夸。但是也许脑残粉们的心里真的就是这样。25年深爱一个人,却被否认,可能一生的价值都会失去。可惜了那个小女友,还有他的父母。令人深省的一部电影。追星一定要有度。不能失去自我。增加一条,竟然还真是一个人演的!!!!服了!
之前还以为这个FAN 翻译成脑残粉太国内特色。但看完之后只觉得脑残不足以形容这个剧情,这是变态粉。剧情漏斗百出,唯一可看的也就是感叹一人分饰两角的男主演技气质真不错。
经不起推敲的剧情,漏洞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