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邹叔宝去了苏区,还有赖西诺和孩子在等他,现实中邹作仁烈士在给苏区送物资的路上就惨死了,我看了文章大概1933就牺牲了,而且他们家族真的前赴后继,邹端仁,邹春仁,邹佛仁一共有13个人,都没活到,都被虐杀,满门忠烈,太不容易了,电视剧还是简化了历史的残忍,让邹叔宝他们去了苏区,没有惨死,还有曹瑞英最后是不是他放的潘雨青
党的百年华诞的主旋律号角已经吹响 文/王珉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百年华诞的主旋律号角已经吹响。
作为厦门本地人,兼厦门的影视发烧友,我对这部福建出品的红色电视剧《绝密使命》感同身受,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也是一部徐徐展开的党史书卷。
以往的谍战剧都是像孙红雷主演的潜伏地下党员的故事,《绝密使命》则把视角放在交通员身上,展现其忠诚勇敢的精神,以及红色交通线——苏维埃的血脉。
4月18日开播的剧情展现送情报的手法,就让人大开眼界,信息量虽大但一点都不混乱。
笔者认为,厦门创作或出品的红色影视作品,可以将厦门重大历史时期和重要的时代变革作为创作背景。
在尊重闽南人文历史的基础上深挖艺术视角,将历史与现实并置,将语境与情怀齐观,更能用鼓浪屿等老建筑影像载体折射出厦门时代的伟大变迁,更能映照出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整顿教育的现实意义。
那些中国共产党在厦门带领人民取得翻天覆地巨变的缩影,将激发厦门乃至全国观众内心对党的情结与热望。
文:田金双
本周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绝密使命》讲述了地下交通员在长达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运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的故事,其真实的情节和敬业的演员,让观众的心被深刻征服。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公认的创作原则,即大的历史事件必须真实,小的细节可以艺术创作,《绝密使命》整体剧情上严格遵循了这一创作原则,这部红色谍战剧宛如一部鲜活生动的“党史教科书”。
近年来红色主旋律的影视剧颇多,而《绝密使命》可称为“红色基因剧”。
它独特的题材、隐私的故事、实力的班底以及精良的制作,让大众对“主旋律影视剧”产生了新的认识。
换言之,《绝密使命》旨在通过“主旋律”的新思维寻找一种更为年轻化的表达方式。
首先,该剧吸引年轻观众的一大因素在于题材新颖,风格写实。
据史料记载,“中央红色交通线”长达3000公里,这条红色通道从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一直到红色根据地瑞金。
在1930年至1931年间,为沟通中央苏区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系,中央交通局以闽西苏区的“工农通讯社”机要交通网为基础,建立了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为传递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机密文件,运送中央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以及掩护党中央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迁移等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中央而言,这条秘密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战略意义非同小可。
《绝密使命》中的主人公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亦有对照,张桐饰演的潘雨青原型集合了邹端仁等伯公凹七烈士的英雄事迹,邹叔宝(应昊茗 饰)的原型是学识、胆识兼具的邹作仁。
剧中邹叔宝的大哥知道二弟从事秘密工作,自告奋勇带着老三、老四加盟到邹叔宝的造纸作坊,成为这条秘密交通线的一员,几历生死成功向苏区输送急需物资、传送重要情报,护送周恩来等200多位重要领导。
邹氏家族30多人参加了红色交通线的革命工作,他们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一座丰碑。
其次,该剧人物性格鲜明很有代入感,这种表现方式既尊重中老年观众的观剧心理,也令年轻人纷纷追剧。
身为“交通站”小饭店的老板,余大哥本是一个言词不多、其貌不扬的男人,可偏偏其人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 “豆腐西施”。
关于余家嫂子剧中有个有趣的桥段:白军封锁交通要道设立关卡,苏区同志缺药少盐,余大哥运盐被扣,于是余家嫂子跑去和白军搭讪,秒变“白军的姐姐”,并趁机拿回食盐。
之后余家嫂子动不动就请白军吃饭喝酒,真的成为让白军顺从的姐姐。
这也难怪,潘雨青身边想吃豆腐的憨直船工笑称“余家嫂子,有一张好嘴”。
平心而论,《绝密使命》中余家嫂子这一屏幕形象,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与智斗刁德一的阿庆嫂相似,余家嫂子同样有一斗智斗勇、妙趣横生的“好嘴”。
正所谓,小人物,大角色,立体鲜活,瞬间霸屏。
第三,《绝密使命》另辟蹊径,不像以往谍战剧那样具有烧脑的剧情,与《暗算》、《潜伏》、《悬崖》等剧相比,更侧重于潜伏和运送消息以及传递物资时的凶险和曲折,同时在正反两方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上也委实下足功夫,这也是该剧刚开播就拥有大量年轻观众潜在原因之一。
贾宏伟饰演的大反派曹瑞瑛外表看似儒雅、绅士,实则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剧中他的恶魔形象更是令人胆战心惊。
曹瑞瑛手下刑讯无果时,曹瑞瑛竟然脱下西装,露出肌肉,用双拳将交通员活生生地打死;而对百般逼供什么也不说的地下交通员,曹瑞瑛将手伸进交通员的嘴里,硬生生地用钳子拔下牙齿……作为闽粤交界的偏僻小山村,伯公凹是《绝密使命》中绝对不能绕过的红色地标之一。
苏区几十万人民缺盐,伯公凹村口伯公祠堂则成为运送食盐、医药等物资的秘密据点。
相比之下,伯公灯,则成为“一盏希望的明灯”。
剧中有段台词令人动容:谈及伯公灯时,邹叔宝望着漆黑的夜色深情地说:“每个客家人心中都有一盏永不熄灭的伯公灯!
” 邹叔宝的这句话让该剧瞬间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绝密使命》这条长达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员们,在历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没有一个人贪生怕死,没有一个人叛变,更没有一个人畏难而退。
在这个极为隐密的红色战线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抒写了一首“坚无不摧”的信心之歌。
这种身先士卒,铁肩担道义,热血铸忠诚的家国情怀,可歌可泣,值得历史铭记!
这部剧,总体风格很朴实、很真实、题材独特,值得追看。
故事紧凑,化妆服装很有年代感,是一部讴歌隐蔽战线上“交通员”的历史正剧!
佩服那个时代的人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精神。
很好奇,交通员是怎样的在敌人严密封锁下把物资送到苏区,为他们的聪明机智勇敢顽强点赞!
看到叔宝护送党费艰辛,在船上因伤口感染发烧差点被当作感染鼠疫而扔入大海,既使再辛苦也不动用运送的大洋,当他砸开石膏绷带的那一刻,那一块块沾满他鲜血的大洋,那与他的血肉沾在一起需要忍着疼痛硬拽下来,顿感莫名的感动,坚信这是对共产党的忠诚,对党的信仰,才使他有强大的力量,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会越来越强盛
先说一说值得肯定的方面,就是这部剧的选题非常好,是个好题材,展现的是以前很少被宣传关注的我党另一条秘密战线(交通线)上的斗争。
但是,平心而论,该剧拍得却不怎么样,并不是用生动的情节、演员传神的表演来表现和凝炼主题,却充斥了浓浓的旁白、以及剧中人过多的直白的台词。
尤其是演员的演技水平,可以说是同质化严重。
正面的我方交通员,无论各人的文化程度高低、行业特点各异,在剧中全是一副正能量满满的高大上的形象,甚至就连他们所说的话,也都充溢着文化味,文绉绉的、革命理论色彩浓烈。
这就很不符合那个时代的“泥腿子”革命的特点了。
最典型的是主角潘雨青的饰演者,虽然职业是个船老大,但是说话却一腔浓浓的文人味道,而且理论功底很深的样子,站位非常高。
给人的感觉就是完全没有摆脱《觉醒年代》里李大钊的形象特征。
这就不太符合人物真实色彩了。
其实,可以跟《潜伏》做个对比。
同样是宣扬正能量的革命剧,看看《潜伏》那里面的老戏骨的表演,分寸的拿捏、表情的演示,真得非常到位,越看越耐琢磨。
这大概就是它热播多年一直不衰的原因吧。
看完第一遍,现在又看第二遍,这是我今年为数不多看两遍的红色影视之一,雨青,叔宝和他们的妻子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演员们真情诠释了为了信仰不怕牺牲的信念,整部剧跌宕起伏,牵动人心,把我们带入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我们的先烈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在我们的党100岁生日之际,看这部剧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祝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
好剧值得推荐!
从拍摄到制作再到播出,每一个人都用心去完成!
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动!
如果没有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和无名英雄们!
我们绝对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不能忘记这些无名英雄!。
客家人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部讲述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故事令人眼前一亮,在印象中当属首次揭秘。
这段历史虽不似《外交风云》《跨过鸭绿江》这般气势恢宏,但暗潮汹涌,绵里藏针,面对强大数百倍于己的敌人的严酷封锁,这群血肉之躯的交通英雄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任务,在刀尖上与敌人作斗争,不惜牺牲也要完成使命。
历史记录下了他们前行的脚步,共和国不会忘记这些为党、国家、人民奉献牺牲的英雄交通员们。
如果说觉醒靠的是思想启蒙,那行动则靠得是国家脊梁们的砥砺前行,正是一批批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带领全民族获得了新生,我们一步步走出了“病夫”的阴影,更加昂扬自信地走向世界,此生无悔入中华,吾辈应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承先人之志,开万世中华之辉煌。
观《绝密使命》有感,此处留文纪念建党百年华诞。
剧中邹叔宝去了苏区,还有赖西诺和孩子在等他,现实中邹作仁烈士在给苏区送物资的路上就惨死了,我看了文章大概1933就牺牲了,而且他们家族真的前赴后继,邹端仁,邹春仁,邹佛仁一共有13个人,都没活到,都被虐杀,满门忠烈,太不容易了,电视剧还是简化了历史的残忍,让邹叔宝他们去了苏区,没有惨死,还有曹瑞英最后是不是他放的潘雨青
有张桐!!!我又来啦!!!7分,感情戏略多余,胜在题材新颖,我党的秘密交通线,每天一点党史新知识
太刻意了这个
紧张,心一直揪着的
眼镜小哥真是眉清目秀得过分,哪怕留着胡茬,在我百无聊赖地换台的时候也能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剧也就是个平平无奇而已
挺紧张的,张桐不错
2.5在交通线战斗过的革命后人提到,前来观看,很一般,只能说希望拍的更好吧
.....
真的好好看啊啊啊!!!!越往后越好看!!!和我哥一起追剧!!!
个人觉得,这部剧故事性比觉醒年代强,觉醒年代胜在艺术氛围,但这部剧真的不比觉醒年代差。
看了20集,不想看了,观剧疲劳,那几个场景远景头一拉,诶我上集见过,都可以做成舞台剧了。总觉得男女主鲜肉形象很出戏,又把前期出错剧情丢在他身上,塑造一个不够老练的新进党员形象吗?男二江湖气太重,太刻意了,几次码头上挑事救人看多了就尬了。想把所有历史光环、相关大事都加在这些人身上,看多了就腻了。相反,我就得前3集的整个社会背景就写的很好,县城的商行挑夫船客市井小贩,很真实。
很多情节都经不起推敲
瑕不掩瑜吧,很多觉醒年代里的卡司,最后赖寿章牺牲的时候真的有被感动到,这部戏里有很多大人物,但更多的是隐姓埋名的守护者和默默无名的保卫者们,向这些交通员们致敬,真的很喜欢这个主题曲尤其是钢琴那段
你能想到我居家追的剧居然是部红剧,一百六十块经费那段震着我了,
最后一集只能用奇迹来解释,结尾太仓促了,剧情设计不合逻辑。
老套,仍然有看点 当然是看人和剧情,和以往大部分谍战剧不同的是,这次是把视角聚集在红色地下交通线上,讲述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员护送情报、物资和人员往返于白区和苏区之间,并在gmd的缉查和破坏下始终对党忠诚,坚守信仰,用生命捍卫红色交通血脉的故事。
跟着家里老人每天开着央一看的 总的来说挺好看的 就是好像目前为止,每次遇到危险都逢凶化吉了 真实情况应该没有这么幸运吧 是怕拍得太惨了观众看着难受吗?
我爸的吐槽:不应该都是单线联系么?一个人见好几个上级,到时候一个叛变了,整条交通线的很多人不是就都被抓了么?
红色交通,精神永存。
三毛钱演技
可能是有了对比吧……感觉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