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阜阳”二字才看的,结果除了那个修车的讲的有些像阜阳方言外,其他的没有一个说方言,甚至连个带点阜阳口音的对白都没有。
失望啊!
和各位老乡一样,我是想听一下阜阳方言才来的。
讲农民工嘛,就算你不长篇累牍的说方言,至少应该有小部分吧。
呵,这倒好。
情节就不说了,纯粹是在记流水账!
为了叙事而叙事,为了煽情而煽情,空洞、勉强、浅显,完全没有说服力。
看题目还以为说的是路上发生的人间冷暖,结果等到最后,也就是几个看不清的字幕。
名不副实!
而且挂阜阳这个羊头,却不着一点阜阳的调,完全没有看到和阜阳半毛钱的关系,那随便换个其他地名也可以嘛,没有必要非得叫什么阜阳600里,信阳、涡阳、南阳、贵阳、沈阳都可以嘛……
平淡的镜头,平淡的表演,平淡的情节,平淡的人物。
一切的平淡放在一起,炸开一部完全不平淡乃至惊艳的片子。
这才是真正的小人物啊。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了小人物,越边缘越渺小越好。
这些“小人物”全都有着夸张的代表性,作为原本猎奇的谈资一下子冲入人们眼中,真正的“人文关怀”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最初以为阜阳是导演的家乡,但后来看到导演是台湾人。
可能只有真正地爱着人们,愿意理解这个世界的每一处尘埃的人才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
什么是“小人物”真正的问题所在?
首先是生存。
生存在夹缝里,生存在废墟中,生存在高楼林立的魔都上海。
他们安静地生存,安静地承受,安静地妥协,安静地活下来,过完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位导演看到了他们,他把他们的故事拍成影片。
就如这里有一片荒原,而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电影的工具性已经涉猎到了这片荒原,导演和“小人物”们一起让荒原开出了花。
所以全片才如此安静,所以才悲伤得可怕。
拍“小人物”是为了提出问题的,不是为了呻吟生活不易,不是为了感慨你自己为他们附加的忍耐煎熬和苦楚的心路历程。
谈什么叛逆和反抗,谈什么爱与自由诗和远方,真的俯下身,才能看到群像上积满的一层灰垢。
真正的关怀是什么样的,《到阜阳六百里》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作者:大坨子 个人公众号:太阳黑子的野马尘埃,除了硬核哲学,还有诗和爱情。
今年开场挖的第一部好片,秦海璐是会选还是会演,说不准,又或许那是张让人能记住的脸。
至于外来人口,作为一个上海人的心态其实是矛盾的,处事上是容纳,心态上偏又略有排外,原因就不多说了,优越感和被掠夺感作祟而已。
电影中底层打工者的众生相和对家的念想,那是百姓的苦和活着,无解,父辈也是这样过来的,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不尽美那也尽善了,很好!
其实英文名比较贴切,中文名也不错,像一首童谣,不过加上海报,让我理解偏了。
所以看片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上的都是配菜,大餐在后面,大餐会在那破车和那六百里上折腾。
当演职人员字幕出来,我才发现原来一直端出来的都是主菜先讲讲影后见面会吧,来了演员秦海璐、策划石川和投资人李海(名字不知道对不对)。
秦海璐比较理想化,她一直接的片儿也都是这个路数的,有单纯的可爱,听她讲话有点好奇她为什么不自己当导演?
是蛮有想法的演员;石川更有阅历一些,更清楚一部电影的运作,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想法,也比较绅士,对女士非常尊重;李海很低调,坐在观众席,秦海璐爆料他是北大哲学系的博士,这名头让人觉得是一有钱有又想法的主儿拍艺术电影不容易,石川说这里面的所有人,拍这个都是为了理想,没有人是完全为了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在MOMA看到此片也非常的感激片后每一个名字。
电影的主线是一群阜阳人回家的故事,核心人物是曹俐和狗子,核心道具是一辆破车。
虽说片名是ticket,但是这个票是没有的,是同乡之间的信任和节前车票的紧张造就了片中的交易。
监制是侯孝贤,而且现在看到的这一版也是侯孝贤剪辑的,所以有非常浓厚的侯导风格,就是说和他的一些电影相似,通常电影中的那些高潮和结尾都是没有的,就像是把人生的一个切片搁在放大镜下,在时代背景和特定的人群中,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而且为了让一切如日常生活一般稀松平常的缓缓流淌,这部电影减弱了很多戏剧冲突,莎士比亚一般的跌宕起伏和戏剧化在这里是被尽量淡化的,如曹俐钱丢了以后、谢琴看到穿浴袍的女儿以后、回家的人都发现是破车了以后,在有对立的事情要发生的时候,导演都用一种息事宁人的方式处理了,这种方式让你觉得意外又算是基本说得通,而一辆破车回不了家这事,也是通过几行字幕就解决了。
我很愿意把这类导演叫做“自然系导演”,我理解为他们是用干预的手法达到平缓时光的目的,是没有高潮和结尾,但是他们是故意的,献给观众的是一段平铺直叙又有丰富细节的故事,你跟着演员走了一趟又平静的走了出来,但是你却不能不去思考他们的生活。
大部分镜头是中景、特写,结尾给了一个破车远去的远景,哲学意味的镜头没有,大部分是生活场景的镜头,基本和小人物主题是吻合的。
我最喜欢的是麻绳的那一段,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一度被麻绳整的想流几滴思乡的眼泪,麻绳是很智慧的一个细节,不管它是怎么出现又是被丢在哪里,麻绳是家的象征,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物品,也许它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种种,夕阳下的劳作、父亲的汗水或者男女之间田埂上的媾和,如果能有一个镜头是曹俐手拿着麻绳穿过混凝土的城市街巷,来点哄哄的那种音乐,是不是比现在这个结局好点?
呵呵只是个人陋见。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不是很够力度,曹俐送走大家后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打开窗户那段,来回踱步很容易误导观众,觉得她非常犹豫不决,然后给观众的期待就是她又跑回去和大家一起回家了,看别的评论,导演是想用打开窗户来掰回这个感觉,但是窗户打开后的那种拍摄有点平淡,并没有传递出太多的东西。
把导演拍这场的想法贴过来:“当她推开窗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家,当她承认想家时,人物内心得到了释放,豁然开朗的光,正是我们想表达的人物那一刻的内心,她已经回家了。
”导演讲这个的时候很动容,但镜头并没有让观众体会到这种动容。
最后问了石川老师,为什么选择阜阳这个群体,有体现一些这个群体的特征吗?
石老师的回答是,因为那些阿姨都是阜阳的,以地名做电影名字一般很少,而且还没有问当地拉赞助,本来也有想《回家六百里》之类的,在人物特征上,有几个人也说了阜阳话。
听完以后的感受是,幸亏名字没有改,到阜阳六百里更上口也容易被记住,人物特征方面,我起先是觉得中国虽然大,但是各个地方的人是有小属性的,后来又想,因为演员都是些在上海打工的阜阳阿姨,所以他们在表演时无意识的就把那种属性带出来了,看完以后我第一反应是阜阳人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的特性是什么?
能有这样的发问,说明他们还是有演出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
而究竟是哪些属性,估计也很难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毕竟阜阳也不算一个大地方,研究的人少。
严肃的讲了好大一段,以两个乐子结尾吧,一个是曹俐卖票的时候一个阿姨说没有票的话她要退钱,结果后来那阿姨又出现在回家的破车旁边;另一个是片中出现的席然和小月,看片尾字幕,那个片场助理名字是席然,而那个演小月的名字后两个字是小月,那现实中席然和小月的故事是什么呢?
哈哈
关于《到阜阳六百里》短评说得很到位,有的电影真的不忍心说它的问题。
借由九子和狗组织了一趟回乡的黑车赚钱,展开了这群到上海打工的阜阳人的生活。
p1的这群人,以发传单的九子、在夜总会的狗子、中年妇女谢琴、小月,还有不想回家乡的曹俐为代表,都在上海艰难度日,成为了上海的新底层。
我喜欢这个故事,就是当时因为就有这么一群进城打工的人,想要赚钱,想要留下来。
而故乡和故乡的家人是他们拼命的支柱,也是他们的软肋,到春节的时候,他们想家了,他们感到委屈了,疲惫了,小月和谢琴都对这座看似充满金钱和机遇的大都市失望了,疲惫地回到了家乡,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和幻想。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上海不是充满了机遇的大都市吗?
怎么还是没有他们一处落脚?
怎么还是要生活的如此艰辛?
活不下去了,忍受不了了,没意思了。
他们曾经满怀希望,但最后却灰溜溜地离开。
电影最后的秦海璐一个人站在出租房里,她虽然赚了一千多块钱,可是好像却更灰心了。
缺点:最后的歌居然有字,还有最后的字幕,让本来的沉重瞬间变得幼稚,电影像拉低了一个档次。
此外,描写群像是需要很大能力的,怎样将“群像”融合起来,我觉得可能也是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我个人会觉得有点碎了。
这注定是一部没有票房影片,然而短短90分钟,容纳了那么多元素,讲述了上海为背景下的外来人口的生活,认真去看,很难不动情。
导演不错,似乎偏爱上海的桥,选了各式各样的桥的外景,音乐也不错,片尾曲很好听,但有时似乎是怕观众不明白,代入表达了情绪,略显多余。
秦海璐功力越发深刻了,从《钢的琴》《桃姐》直到《阜阳》,演技越发精湛,似乎非普通人、小人物不演。
另外还有唐群大妈,她的表演能让每个上海人或其它大城市的城里人感到,外来人也许没文化,也许令不清,,,,,但实在卑微并不卑贱!!
p.s. 精确地抓住了上海环境特质,永远是雾霭漫天,满天雾霭啊!
很久以前知道这部电影就产生了好奇,很想一睹究竟。
澄澈的蓝色天空下,一辆破旧公车,几个歪歪扭扭稚拙的字体。
那时候兀自以为,是一部描写乡愁和归途的影片。
时隔两年,有了另外一种认识。
对于宏大的或者遥远的主题,也许我们往往更能用庞大的篇幅、极尽华丽的辞藻描摹自己的观后感。
比如关乎战争,和平时期的我们可以极力描绘战场的血腥残酷,人性的崇高光辉。
然而,当眼前的故事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包含种种为我们所不齿的辛酸和污秽,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表现是沉默,是不语。
《阜阳》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好像贫穷的人总会遇上让他们更贫穷,更不幸的事情。
连饭都吃不起的家里,总有一个傻儿子或是残疾的孩子,又或者不知道哪天就突然被告知家里有人患了重病或者瘦了重伤;被感情欺骗玩弄的女人一定会生下个孤苦的孩子,好不容易想方设法终于谋一点生计,又一定会被欺诈等等。
不一而足。
说到底,这是一部描述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影片。
这里面有一些人熟悉的经历,有一些人不了解的故事。
其实故事里没有刻意放大任何一个人的苦难,每一个变故每一个冲突都是因果顺联自然发生的。
投机的小商贩。
外来的打工妹。
我们每天都会以各种形式接触这样一群人,并且大多数时候对于他们,我们并未给予尊重和理解。
我们忘记了他们的苦难。
好像在这个麻木而冷冰冰的时代,同情是一种可耻的情怀。
为了女儿做了一切能做的,却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然而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怒吼嚎哭,甚至没有一句话。
贫贱剥夺了说”不“的权利和勇气。
于我,那个场景是整部片子里悲哀的极致。
当曹俐走上逼仄的木楼梯,窝进狭窄阴暗的破旧阁楼,我想起小时候住过的破平房,想起租住过的有小强壁虎作伴的筒子楼。
但在故事的最后我明白,"家“这个满含温暖的名词,是区别我的安定和曹俐的漂泊的最终证明。
所以最终她在空落落的房间坐立难安,而我们可以依偎在亲人爱人身边甘之如饴。
”回家,算我一个。
“沧桑落尽,生无所盼,有个能回去的地方,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和最后的安慰。
本来以为是一部讲心灵回归的电影,后来听秦海璐的访谈,才知道导演关注到了一堆上海阿姨回家的故事,于是要拍成电影,而究竟怎么拍,“家”在哪儿,他自己却也没搞清楚,于是剧本就有了由一人回家到众人回家的颠覆。
有观众问海璐,女主角最后为什么没有回家?
她以后的前途在哪里?
海璐和电影的制片都说:现实没有给我们答案,所以没有答案。
怎么会没有答案呢?
就像电影宣传所写的,离家是为了回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从那个“一”出来,从家出来,踏入了“非一”的“现实”中,于是忘记了初心,产生了我执,迷失了自己,才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那些把生活重心放在生存、放在子女的阿姨们最终充满喜悦地踏上了回家之路。
人真的只有走完了一生才发现真正让自己喜悦的是家么?
不是的,他们的队伍中也有年轻的女孩儿,尽管那只是少数。
家是什么?
是彼岸,是归宿,是平和喜悦的。
曹俐的爸爸在时,她就真的有家么?
谢琴的女儿在时,她就真的有家么?
谢琴一直在受苦,在挣扎,打着爱女儿的名义,最终当她发现自己所有的“牺牲”根本一文不值时,她选择了回家,回归了自己,这才把她的迷失破掉,把自己的力量拿了回来。
狗哥在这部电影里就像一个哲人。
他说:“阜阳离上海只有六百里,再不回家就说不过去了。
”然而,就这短短六百里,变成了多少人与家之间无法逾越的距离?
“我执心”像那条绳子束缚住了多少人?
我们的身体四处漂泊时,灵魂何在?
他问曹俐:“挣这么多钱给谁花?
”是啊,曹俐没有被家拴住,去深圳,去上海,然而,她选择的是“自己内心的保留地”还是选择的逃避,只要看她数过大笔钞票之后她是喜悦的还是迷茫的就知道了。
挣了那么多钱,为谁呢?
看着众乡亲回家,为何自己的心还在六百里之外?
曹俐最终没有乘上回阜阳的列车,她扔掉了绳子,扔掉的并不是“家”的牵绊,而是扔掉了“我执”。
她最终是要回家的。
影片最后,曹俐推开窗子,当她愿意敞开,愿意让“光”洒进来,愿意面对和承认家时,她便和家在一起了。
而真正的家,不是某个人,某个房子,或是某个坟头,而是回归自己的心。
是抱着一丝期待搜索这部片子的。
期待那个陈旧的/过去的/但又熟悉的地方,期待能听到乡音。
但没看到也没听到。
一句都没。
听到了一些南方的口音,芜湖的。
但没有一句纯粹的阜阳腔调,很可惜。
现在你可以在任何城市的任何角落,感受到阜阳的存在,甚至比在阜阳还真实,因为真实的阜阳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了的普通话。
有个玩笑说:安徽孩子的成人礼是一张去上海的打工的车票。
这玩笑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后,剩下的只有心酸。
这是个很特殊的小城市,皖籍中的北,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似乎都不太想承认,亦或我从没听到过有人正常陈述:我来自阜阳。
对这里每个走出去的名人我们感到诧异,但走出去的人没有身份认同,只想摆脱这个让他自卑的标签。
同乡狗哥是千禧一代小时候经常见到的那个在村口爹味十足的“厉害大叔”。
大叔说话声音很大,人脉仿佛很广,牛逼吹的很大。
人也又坏又会演戏,时不时在饭桌上抽吧抽吧嘴角煽情两句。
现在阜阳之所以没像东北如此凋敝,或许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过辉煌的资本。
他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交通重要枢纽。
所以送出去一批又一批的同乡人,我们遍布天涯,有一天在街头,靠乡音互相辨认。
或许以后再见到有关阜阳的影片,是拍城乡回流
《到阜阳六百里》,这个片子第一次听到是在前两年的金马奖上,得了金马的最佳编剧和最佳女配,编剧里面居然还有秦海璐,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阜阳”这个地名,因为曾经操作过一个地产项目广告就在阜阳,当时就记住了这个片名。
影片讲得是阜阳人秦海璐主演的女主角曹莉,在深圳做服装厂生意失败后,到上海投奔老乡狗哥做起了KTV的清洁女工,寄住在做保姆的同乡阿姨谢琴家。
春节前,狗哥弄到一辆破旧的汽车,想翻修后好载客回家,从中赚钱,曹莉负责找乘客,而潜在乘客就是身边一群做家政保姆的老乡阿姨。
影片故事很简单,但是每个人物和细节很饱满。
特别是秦海璐饰演的曹莉,和与其同住的的阿姨。
阜阳,一个离上海只有六百里的地方。
但是对于曹莉来说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她因为年少未婚生子与家人闹翻,为了逃离家人与父亲的独断而离家千里,后来因为父亲去世,曹莉一直没有回家。
她一人只身去了深圳,后面辗转到了上海,即使到了离家只有六百里的地方,一样也回不去,因为她的家人都已不在,父亲去世,儿子也看不到,也没有归属,家,在她转身那一刻已经回不去了。
秦海璐从《钢的琴》到《到阜阳六百里》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演小人物已入化境,比如她在坐在烧烤摊上喝啤酒一饮而尽的豪爽;当听到父亲生前每年春节前几天,为了等她回家每年守在村口小路,从天亮等到天黑,听到这些话,她只是流泪而没有痛哭,因为多少辛酸和乡愁都是这么无声的咽进肚子里的。
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谢琴”,代表的是许多中国大妈和妈妈的形象,她们坚韧、市侩、为了子女含辛茹苦,没有多少文化却是把生活过成道理的人。
她结过两次婚,为了抚养女儿,与一个上海男人结婚又离婚,远离家乡,住在阴暗的小房子里,每天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各个小区去做定时保洁家政;为了保住自己的拆迁房款与前夫亲属争得头破血流却不依不挠,为的是给女儿争得更多钱,却不愿给女儿诉苦,她说现在子女“你们是不懂老人的心”啊……对于她来说,女儿过的好就是她一生奋斗和生存的理由,但是在一个下午,当她敲开豪宅社区里的一户家门,要进去做保洁时,却发现开门的是穿着浴袍的女儿,整个人生的信念都崩塌,她再也没有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她选择了坐上回家的汽车,并且再也不回来。
唐群饰演的“谢琴”角色特别到位,你会觉得这就是你身边的保姆大妈或者清洁工阿姨,很难想象之前她都是演富太太富贵人物的,有一幕是她在知道女儿当了小三后伤心搭上回家汽车时,悲伤呆滞的咬着馒头,看着外面大城市的繁华渐行渐远时,空洞的眼神,已经说明了心理信念的崩塌,这个时候只有回家,也行才能装得下这么多年的心酸与飘零。
听说这部电影是导演看到春运的图片后,想到拍这样一部片子,白描式的镜头,饱满的钢琴配乐,安静却不沉重,就这么平平静静的讲了这么一个关乎回家却不止是回家的故事。
很难想象这部这么接地气的电影,是台湾人拍的,监制是侯孝贤,让这部电影有了一些温暖清净的颜色。
电影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了家”,“回家”永远是牵绊着中国人的话题,前阵子特别火的豆瓣日记有一篇是说“背井离乡,离家千里是为了什么?
”,引起了许多人的感触。
年轻人是为了追逐更多的自由、梦想,而老人或者父母辈的人,可能是为了后代更好的生活;对于中国来说,很多人即使去大城市,也是移而不入,因为家永远只在自己牵挂的地方。
而对许多国人来说,离家,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家。
【有兴趣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半间书房 微信号:banjianshuwu】
真讨厌台湾人的腔调,白瞎了秦海璐
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一句话都不说就淋漓尽致的演员,那是福气。而这片子里有两个,一个唐群,一个秦海璐。
人民艺术家秦海璐!
7.2/10需要这样有诚意的国产电影
六子是谁
关于底层和回家的电影。台湾电影人描画大陆,虽然“轮廓”很像,且诚意不缺,但总是雾里看花,似真还假。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外面的电影人想看透却看不透,里面的电影人看得透却不愿看透,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做新电影,行,诚意,有,但不要以破坏观影期待来给自己贴标签。
节奏太慢,木有听到安徽话,只有南京方言和上海话,看不下去,放弃。
平实有些小感动,一次注定失败的归途是有点理想主义的感觉了,看着舒服的中国电影值得鼓励一下
看的太难过了,赚钱不易啊。哪怕看上去和上海人无异了,毕竟还是异乡打工还是没有归属感,活着太不容易了!秦海璐这个角色也是可怜人,阿姨演的真好,最后吃馒头那段看哭了。
果然要得剧本奖,每段都有精彩,生活流里比较扎实的。阜阳看来只是一个人们想回去的地方,不一定是现实多少里外的阜阳,因为,里面所有饰演安徽阜阳人的演员说的杂七杂八各种语言,没有一句是阜阳方言的。(笑)
1、可以拍得更好;2、略显散乱,应该focus在回家的大巴上;3、方言运用得不协调,几个主要演员说话都没有徽味,让人容易出戏;4、尽管唐群拿了金马最佳女配,我还是觉得她不象安徽保姆;5、春节和春运都是中国人心口上的伤;6、期待纪录片。
没什么意思,没什么含量。
切入点很好,讲得不够到肉。看的版本是有龙的,片尾字幕很有广电风格。
小成本拍的小人物,一直揪心会不会是一出惨剧,结果确实大团圆,现实依然残酷
唐群阿姨好棒,但其它的演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入手台湾三区版DVD,这部电影在48届金马奖拿下最佳女配和最佳剧本,这是一部内地现实题材,关于上海外来打工妹电影,很难想象是一个台湾导演和台湾的制造班底拍的,勇气可嘉,而且手法娴熟,除了片尾曲没有任何台湾风格迹象,看上去像一部内地第六代导演的电影。
这剧本没必要拍成电影,写散文就行
构图在哪、摄影在哪、剪辑在哪、表演在哪!!一对碎渣式的桥段靠一辆破大巴粘在一起,实在太勉强了。。。。吧!!不是随便反映点现实的残酷就可以拍成电影!侯孝贤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监制的电影肯定好。。。傻逼白羊座!!另外,吊竿话筒穿帮了,导演,你看到没有?
开篇让我想起秦海璐很多年前那部《榴莲飘飘》,不过比之少了冷漠绝望,多了平静和解;内地电影女演员里,秦海璐越来越有自己的味道;唐群凭此片拿金马奖最佳女配也是名副其实;依然是讲“回家”的故事,但总有人此生再也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