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习惯了情节激烈紧张或者追随明星的朋友们,这个片子注定不是个好选择。
整部片子的风格就是回忆与现实交叉。
虽然是基于史实,但我想说编剧和导演都是不会讲故事的人。
没有壮烈的战争,没有催人泪下的爱情,没有扣人心弦的节奏,整部片子就是不紧不慢的回忆,钻地洞,挖地道,但情节远没有地道战扣人心弦。
有战友之间的感情,但也并不是催人泪下。
我觉得导演以前是催眠师。
看了很多片子,从没有一部让我想写什么,给四星的大神们,我承认我品味不高,奉劝大众口味的观众们,这部片子实在不是个好选择。。
写于2011年09月02日,网易博客@从前有座山其实我很少看战争片,总觉得血腥的场面总会不寒而栗,总是这种感觉而已。
奇袭60阵地,或许就不是这样一个调调儿了。
叙述角度是传统的地下隧道,背景设置在一战欧洲战场英法比和德国最为激烈的西线,而故事从两条很明显的线索展开,而这或许便是中西方电影很大的区别了,西方电影总喜欢把时间切割成段,错综开来,一条是战场的炮火轰天,一条是场外的爱情的等待,一段年龄差距十岁的爱情,或许只有朦胧的好感,但是纯洁干净,让人在腥风血雨中体会到一种单纯的温暖。
上尉伍德沃或许在结尾处的毫不犹豫按下引爆器有些残忍,但是他绝对是一个至善至美的人,他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抽烟,吃那沾满泥水的面包,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玩橄榄球,他对战士们绝对是最体贴的一个,不像上校那样死守军规不懂变通,他熟透战士的心理,他感受得出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去倒倒茶等等,他对战士又许是最热爱的一个,当得知自己派出的战士被掩埋时,他是第一个冲上前去的,他拼命地挽救。
他有自己的主见,面对上校的质疑,他总能够完美完成任务,他善于学习,而且不以级别压人。
但是对于结尾的狠心,他也迫不得已,一场战役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生死就被影响甚至破坏了,许多人的生命与国家的安慰跟一个战士的生命来说,悬殊,或者说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事实上,他和战士之间有着风雨不摧的友谊,他也不舍,但是他必须这么做,这是责任与高尚的体现,伟大的象征,说到底,也是战争的残酷与苍白。
他需要被人理解,他的处境决定他必须抛弃个人情感。
有时候,事情也得看情况。
该舍则舍。
当断即断。
很容易注意到这个角色小提芬,十几岁的小战士。
从电影开场他便流露出那种尚未成年的怯懦与稚嫩,他害怕战争,他害怕死亡,当听到枪声炮火声的时候他在指挥部的床上蜷缩成一团哭喊哆嗦,叫得真的很可怜这孩子,他或许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国家的需要又抗拒不得。
当听到机关枪扫射的时候他扑倒在了泥泞中,他怕得要命,看到被轰炸的尸体,他眼神中流露出来一种心疼与不忍心与无法抗拒的颤抖。
提芬的怯懦,正是一种真实的写照,电影中的那段关于讨论身上带的照片的情节,妻子,情人,母亲,他们都怀着一种牵挂打仗,他们都有怕死的心理但是每个人都得去克服掉,这才是伟大所在。
提芬无意中听到上尉喜欢的木材,他便暗中做了一个精致的小木盒相赠,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地下隧道生活的不堪忍受与痛苦煎熬,整天生活在泥泞与腐臭中,与耗子为伴,与泥土厮守,几个月几个月不见光,拼命地挖隧道,埋炸药,这样的生活空虚,却也疏忽不得。
提芬不知是哪里来的时间去做木盒,但是他或许是想给这样死寂的环境中带来一丝温暖而已吧。
结尾,提芬被困在隧道中,他已经变得不再害怕了,他视死如归,最经典的画面,提着尚未熄灭的白蜡烛,靠在角落里,“你听见了吗,那个是你自己的心跳。
”他没有任何的畏惧,而是极其的淡定从容,他意识到自己必须为这场战役献身了。
略显老套的形式,在单调的音乐中,却像是一首悲壮的赞歌,为那些远去的生命饯行,为那些尚在的人们欢呼。
2024.12.2218个月以前的奥利佛•伍德沃尚远离战场,在巴布亚从事矿场爆破工作,伍德沃回到澳大利亚后去昆士兰拜访朋友莫法特,不想他入伍了,但莫法特的父母亲还是热情的接待了他,在这里伍德沃再次见到了莫法特的妹妹马祖绿•沃德尔,十六岁的少女透着成熟的韵味。
喝茶时伍德沃趁她不备在她的茶杯里偷偷的放进去一搓盐,让她当场吐了。
在分别时,伍德沃一个翻身上马,没有想到却摔了下来,当场出糗,妈妈猜测是马祖绿干的好事,伍德沃急忙替她打掩护,声称是自己一时疏忽,松了马鞍忘记系上。
伍德沃第二次去莫法特家做客,恰逢他家里接到莫法特阵亡的消息,一家人陷入悲痛之中,马祖绿悲伤的几乎承受不住,扑到伍德沃怀里、伍德沃第一次吻了她。
随着战事的推进,伍德沃德响应号召,凭借自身的爆破专长加入军队成立的矿工协战营赶赴欧洲。
伍德沃再次来到学校找马祖绿,在众目睽睽之下,伍德沃与只有十六岁的女友马祖绿确立了关系。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呈现出胶着状态,从英国海岸线拉到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上百万人失去生命,为了打破僵局,澳大利亚煤矿专家奥利佛•伍德沃被招募入伍,任命为中尉,带领澳大利亚第一地道兵团配合协约国进行地道战。
如果说地面上的坑道泥泞不堪,炮弹随时从天而降,到处是哀嚎声,那么狭窄的地下隧道则让人窒息,寂静的让人恐惧发狂。
来自澳洲的伍德沃德中尉端着一根点燃的蜡烛,钻进昏暗的地道中去接管一支爆破部队。
伍德沃中尉迷路了,在隧道里面到处瞎转悠,突然听见有动静,机警的掏出枪来摸过去,发现两个士兵在挖洞,原来是斯纳顿父子俩。
问明方向的伍德沃继续寻找,接着遇见士兵弗兰克•提芬一个人在隧道的一端负责监听,他坚称听到了德国人挖掘地道的声音,心生恐惧,伍德沃德安慰他那是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
为了安抚吓破了胆子的提芬,伍德沃德把他带回了指挥部,另外安排了两个士兵工兵诺姆•莫斯里和汤姆•特怀耶去换班。
在指挥部伍德沃中尉见到了诺桑伯兰第五明火枪团鲍勃•克莱顿中尉和比尔•麦布莱德中尉,他们互相交换随身携带的照片看,比尔拿出来的是他老婆的照片,而伍德沃的则是他女友的照片,从进门就趴着地上呻吟的提芬掏出来的却是他母亲的照片,看得出来他还是个孩子。
伍德沃中尉听说一座叫鲍里斯的农场上被称为红堡的建筑物,它坚实磐如,协约国大炮轰了一个星期,巍然不倒。
特怀耶正在向莫里斯讲述传言中边境线上的埃辛斯山六十号高地对于协约国士兵来说就是噩梦,德军控制着制高点,而协约国士兵则在一片沼泽地里,进退维谷,战壕里血流成河。
突然一阵混乱的响动,一个德军士兵出现在他们面前,德军真的挖通了地道,莫里斯急忙开枪射击,一顿短促的交火,打死了一名德军士兵。
又一个德军士兵出现,莫里斯的枪却卡壳了,德军扑过来,特怀耶在黑暗中用匕首捅死了他。
德军炸塌了地洞口,莫里斯和特怀耶被埋在了废墟里,等到被扒出来时莫里斯完好无损,特怀耶却被炸身亡。
伍德沃中尉的表现一系列表现未令下属们折服,现在他需要露一手来证明自己,而经验丰富的老兵弗雷泽却成为他的最大障碍,伍德沃中尉同伴点烟,第三个人的烟被他一口吹灭,告诫他一根火柴只能点两根烟,点第三根烟时,德军狙击手准一枪打爆了你的头,伍德沃调侃的说“他要把我干掉可得是个神枪手,”以此消除尴尬。
将军亲自来找伍德沃中尉,告诉他的部下,德军在占据的红堡架设了一挺机枪,可以纵向扫射,因此将军命令伍德沃天亮前干掉它。
这个行动需要翻出战壕,穿过无人区,装置好炸药,伍德沃中尉需要挑选两名自愿者,他拒绝了提芬,最后选中了莫里斯和弗雷泽,他们带上50磅炸药出发了。
弗雷泽发现伍德沃中尉一点战斗经验都没有,就悉心的告诉他,人在高处的时候要俯身,别挤在一堆,照明弹升起来时别动,也别趴下,机枪只会寻找移动目标,照明弹落下以前,要保持一只眼睛闭着,这样在接下来黑暗到来时可以很快适应。
一路上伍德沃中尉按照弗雷泽说的方法去做果然奏效,很快他们接近红堡,都能清晰的听见德军士兵的声音。
他们摸到了建筑物的墙根底下,伍德沃中尉拼命的想敲开墙砖好安装炸药,弗雷泽见状推开伍德沃,他扔出一块砖头,趁着德军的机枪射击声音一脚踹开了墙砖。
弗雷泽往地下室安置炸药包时顺带拿了一瓶德军的酒揣着怀里。
他们开始回撤,没有想到携带的导线不够,只好让莫里斯回去取引爆器。
就在等候引爆器的时候,伍德沃中尉勇敢的救了负伤的克莱顿中尉,而克莱顿中尉则救了弗雷泽一命,他听了一晚上德军机枪声音,掌握了这个德军机枪手打枪的固定频率和模式。
遗憾的是克莱顿中尉没有挺过来,牺牲在无人区。
成功炸毁德国人红堡的机枪阵地后,伍德沃被晋升为上尉,也得到了部下的认可,弗雷泽晋升为中士,他们一起和友军比赛橄榄球,在泥水里摸爬滚打,飞毛腿比利•培根为澳大利亚第一地道兵团赢得随后的胜利。
伍德沃上尉带领澳大利亚第一地道兵团的战友们一起被派往位于比利时的“60阵地”,就是那个令协约国士兵闻之色变的德军阵地。
乘车前往比利时梅丝恩丝山脊的路上,斯纳顿父子讲述了他们父子俩参军上战场的故事,温馨的感人至深。
爆炸声此起彼伏,随时可能落下一颗炮弹把你炸上天,进入战壕的时候,一颗炮弹落地爆炸,起来后比利•培根,提芬和沃尔特•斯纳顿落单了,他们跑错了方向,奔向了敌方,被德军机枪盯住,压制在一个弹坑了动弹不得,这个时候飞毛腿比利勇敢的跑向相反方向,引开德军机枪,提芬和沃尔特趁机跑回了己方阵地,随后跑回来的比利精疲力尽,倒在了最后一刻。
大家传说60阵地前协约国的战壕中果然洒满了鲜血。
伍德沃德一行人抵达目的地,在此见到已经是上尉的比尔•麦布莱德。
他们来到地下隧道,伍德沃上尉发现加拿大地道兵第三兵团诺斯少校带人已在通往60阵地下90英尺的地下布置了五万三千磅高能炸药,八千磅硝棉,这样的隧道有21个,算下来有一百万磅炸药,这是怎样一个宏大的工程。
然而引爆的时间未能确定,现在他们的任务就是尽量保持这些炸药和雷管,火线的干燥和不让德国人察觉发现,将军们迟迟没有下令启爆这些炸药的原因是,现在60阵地上只有几百个德国人,协约国在预定发起一次进攻,这样我们头顶上的德军就会聚集成千上万。
”原来交给伍德沃上尉的所谓奇袭60阵地的任务,就是维护这近100万磅炸药不至于受潮,然后等待上头的命令,在恰当的时机,按下起爆器。
这些隧道都在海平面以下,表层是沙土,30英尺下面是黏土,因此终日湿漉漉的滴水,地下水流成河,像个“水帘洞”,一直有六七十人在不停的舀水,现在这些工作移交给了伍德沃上尉带领的澳大利亚人。
不能亲自完成引爆自己的杰作,让诺斯少校非常沮丧,他可是在这里面吃住了三个月,没有见过阳光了。
伍德沃上尉在前沿阵地观察对面的敌情,被德军狙击手一枪打中,万幸子弹穿过钢盔,只是擦破了一点头皮。
德军的巴贝克中士根据监听声音和观察协约国战壕上面堆积的沙袋里面发现的蓝土,准确的判断出对方在地下25米以下为地道储备一次大爆炸,但是被他的长官斥之荒谬,无稽之谈。
排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伍德沃上尉想到用新型水泵来抽水,拉特利奇上校不认为有水泵能从90英尺深把水抽上地面,另外还有护墙塌方问题,伍德沃问他“你下去看过吗?
”一句话让上校哑口无言,也让将军下决心试一试。
伍德沃上上尉他们在20英尺以下开挖通道,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深层的黏土藏起来,电泵开始工作那一刻,所有人都紧张的望着伸进地面壕沟的水管,一滴水都没有出来,将军气恼的走了,可这时候水管出水了,将军停下了脚步,和大家一起开心的笑了。
拉特利奇上校终于屈尊下到隧道里来视察,可是他的一个瞎指挥让吉姆•斯纳顿被德军的爆破给活活的憋死在塌方的隧道里。
吉姆•斯纳顿的葬礼上,拉特利奇上校站在远处默默的为自己的过失而忏悔。
用伊普雷斯大教堂拆卸下来的橡木加工了一只精美的礼品盒子送给了伍德沃上尉,很快远在澳大利亚的马祖绿就收到了这份礼物。
德军的巴贝克中士再次监听到对方在挖掘隧道,报告给将军,将军下令开挖一条通道穿过那层湿沙,弄清楚60阵地下面有什么?
就在德军巴贝克中士开始挖掘隧道的时候,协约国将军通知伍德沃上尉,三十六个小时后引爆地下爆炸装置,给德军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就在这时伍德沃上尉监听到德军在挖掘通道,极有可能在他们引爆之前先人一步,他决定开挖一条突击通道,阻止德军行动。
就在德军通道即将和他们的通道挖通的时候,澳大利亚人安置了炸药引爆,把德国人的通道炸塌了。
就在澳大利亚士兵依次撤出隧道的时候,隧道的一端突然坍塌,把在后面的提芬给阻碍在里面,这时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千军万马已经准备就绪,面对弗雷泽中士的苦苦哀求,伍德沃上尉果断的推上了启爆的闸刀。
山崩地裂,爆炸声抹去了一切,这场19分钟的爆炸,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工爆破,爆炸掩绵长度相当于从英国伦敦直到德国柏林回到澳大利亚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伍德沃上尉手抚那只橡木盒子思绪万千。
梅西纳山脊战役是协约国最成功的一次战役,然而德军仅用数月又再度拿下了60高地。
战争又持续了一年半,超过一千六百万人因此丧命。
奥利佛•伍德沃上尉回到澳大利亚后被澳大利亚军方授予野战军少将军衔,是仅有的四名被授予此荣誉的澳大利亚人之一。
奥利佛•伍德沃和马祖绿•沃德尔喜结连理,他们共育有三个孩子,婚姻长达46年。
这位男猪脚一出场,哥就震惊了。
怎么回事,难道是史瑞克穿越玩真人版了?
看看他的鼻子,看看他的动作神情,以及在影片中的作用,实在是像到了极点,另外他和女友的老少恋,也是让女方家长尴尬的原因,这里又和史瑞克的剧情重叠了。
看着这些工兵在泥泞的地道里摸爬滚打,感觉这才是真实的地道战啊。
因为电影票要到期了,周末晚上,又是一家到电影院去找可看的片子。
惊悚的怕阳阳看了晚上做噩梦,所以就选了《观音山》,当时不知道东京电影节获奖,看着范爷儿那张整容过的看着不舒服的脸我还犹豫了一下,不过看到有张艾嘉主演,还是坚定了信心。
因为我喜欢张艾嘉,那首《爱的代价》唱出了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真实,伤感,无奈,有淡定豁达。
晚了五分钟进场,我们开始看到的就是三个年轻人在那张狭小的压抑的燥热的房间中休息。
镜头总是乱晃,晃得人心里也毛躁躁的,就像十多年前看《有话好好说》一样,内心无论怎样都不能保持住平静。
大概导演想让人感知这就是青春?
躁动,晃动,摇摆不定,前途未知?
对青春对前途对情感的手足无措无从把握是电影前部分给我的感受,就像那悠长的铁路,单调、刻板,你不知他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而我们就是悠长的铁路边上渺小的孤独的过客,念天地之悠悠,铁路之悠长,令人无助感伤甚至怆然涕下。
不过,观音山呈现给我们的绝不是像挪威的森林那般的虚无,影片中的年轻人面对家庭事业爱情的困惑,没有一味逃避玩世不恭,而是选择回过头来硬生生的面对。
生活的困苦,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南风在酒吧唱歌,丁波和肥皂在酒吧当服务生,低微而乐观的生活着南风最终来到酗酒的父亲身边,用深水炸弹的方式吓傻了父亲;在丁波换灯泡的时候,嫣然出现。
丁波也找到一直耿耿于怀的父亲,解除了因母亲去世而造成的芥蒂。
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不逃避不放弃不抛弃,勇于担当,敢于面对。
就像那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不也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重建吗?
再惨淡的生活,只要理想还在,信念还在,那么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中国的电影院,放过的好片我认为真的是屈指可数。
我不明白这部不错的片子为何才6。
5分。
难道国人的欣赏水平就到头文字D、将爱情进行到底这些毫无价值的电影么。
异或是看了让子弹飞就都觉得这就是顶级好片了。
如果国人的欣赏水平就是如此,也不是很难理解为何会出现抢盐这种低级事件了。
也许煽情、宣传和平的战争片已是俗套,但不能说它就是不好的,就否定它的一切。
难道教人向善说多了,就可以不说了么。
我翻了翻时光网下面的评价,很多人没有看就给评价,是不是过于不负责任了,难道都是为了赚积分么?
难道只有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才能吸引你们的眼球,在没看的时候就给满分么。
还有人居然说音乐单一,我认为此片的配乐也是一亮点。
配乐在配合剧情配合的非常不错,主旋律也很有味道。
单一?
主旋律是一部电影音乐的灵魂。
配乐分散的电影,音乐很难成为经典。
铁达尼号、勇敢的心这些耳熟能详的配乐出众的片子,哪一部不是主旋律贯穿整不影片的。
再者为戴茜小姐开车、美国往事,不都是时隔多年也许剧情细节会忘记但是主旋律依然记在心理。
而且居然还有人认为此片没有大场面所以很烂。
这就是国人的欣赏水平么。
真是让我汗颜。
以前,我很偏爱看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
这两年这种佳作不多,也就慢慢淡了。
奇袭60阵地让我再次找到了以前的感觉。
我喜欢这种宣扬和平的味道。
喜欢这种对人性真实的诠释。
我认为此片并没有做作的煽情、英雄主义的放大。
我们只是人、渺小的人,不论你成功与否,你能控制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我们的眼界都是为以自己为圆心在画圆,无论你的半径有多大,你永远只是平面的,但地球是圆的。
在战争中没有正方反方,我们都是为自己的圆而战。
与主线平行的第二条叙事线索在整不影片前半部分我认为穿插的不是太完善,如果将这归结为空间平行式蒙太奇我觉得在穿插点应该再有一些思想上的呼应,这点我觉得有些生硬,所以在前半段的观影中,总觉得剧情的后续发展可能是男主角丧命这些俗套结尾。
但后半段以手工做的木盒子为道具的前后呼应做的非常之好,暗暗的为整部片子添彩。
最终整部影片看完是让人觉得那么的顺畅。
影片结束后的一句话“60阵地又落入德军手中”很点睛、很讽刺。
也许导演只是要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历史没有胜利与失败。
发布于: 2011-03-20 20:20
看了这么多电影我感到真正记录时代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人”这个概念的电影不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复杂人物关系的构建,那些都只是技巧。
这部片子前半部分长的不得了,为最后做的铺垫过多,技巧上并不出彩,但是看到电影最后提芬在塌方的坑道里点燃了一支蜡烛轻声的说再见兄弟们,那一刻我体会到了那种不得不面对死亡现实的木然,当他听到地面上一声炮弹爆炸巨响时以为生命已经结束了身体不由自主的一抖,那一幕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想起电影开始稚嫩的提芬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还以为是德国人挖隧道挖到自己眼前了,不敢一个人呆在隧道里,在指挥部掩体被炮弹的爆炸声吓得蜷缩成一团,这么年轻的生命却要等待着死亡一步步的逼近,我想谁都会认识到战争带给人的只有悲伤和希望的破灭。
老矿工吉姆和他的儿子沃特一起入的伍,本来他以为可以替沃特当兵,但是征兵官说要么他儿子当兵要么他们父子俩一起入伍。
在前往60高地前线的军车上,吉姆说出了这段入伍的经历,平淡的叙述让人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对人物刻画的朴实却让人印象深刻,每个人的内心情感表现的丰富感人,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不像好莱坞式的带有大英雄主义式牺牲,而是真实的并且触及到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也许从事实中挖掘真实的情感而不是杜撰出华丽的充满巧合的剧情才会让我们理解这个既复杂又残缺的世界吧。
澳洲人民出产的一部好片。
很多影评网站给分很低,说场面不大,说是地道战。
我估计可能是理解不深。
影片里有很多发人深省的镜头与画面,主题十分的鲜明,各路演员感情投入整体感强烈。
虽然只是一个工兵为主角的战争题材影片,但是全片剧情紧凑,设计合理,很喜欢。
里边有很多令人难忘的镜头。
刚愎自用的军官,懂得每一寸阵地都是浸满鲜血的德国士兵,那句老兵的告诫“照明弹飞起的时候,不要急着趴下,不要动,机枪只会打移动的目标。
”趴在战壕里看明信片的德国士兵。
还有那个故意让儿子给自己沏茶的父亲。
一群人忙活很久,终于轰隆一声。
看后第一件事情是去查事情的真假。
是真的,可怜的德国人,死伤2万以上,这就是所谓的连窝端了吧。
被来自地底的火焰撕碎,或者像那个开始懦弱,终于坚强,像爱兄长的小妹妹一样去送给男主角教堂橡木盒子的男孩,在地底,深深的地底,举着蜡烛,静静滴盯着烛火,什么时候它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熄灭了……这样沉默的死亡比任何的方式都残忍……记得中学的时候钻过防空洞,幽暗,沉重的呼吸,不可知的前方,就像人生的某种隐喻,男孩们狂奔,推搡,恐吓,呐喊,遇到的惊吓是彻底的,声嘶力竭地往外奔逃,没有光和自然的风,人就下意识地要回到蛮荒中去。
煤矿工应召加入前线反德,成为地道兵,本身就是一种刚强的选择,伍迪成为了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名地道兵长官,他手下的几个精兵强将各有自己的 特长,但是年轻的提芬似乎只有胆小与懦弱……当伍迪第一次遇见他时,他就是在监听德军的地下兵挖地道的声音,由于胆怯,竟然把自己的心跳当成了敌军的挖洞声,吓得自己不轻,伍迪却是没有责怪这个小兵,而是不断地带他进入一线战场,自然来磨练他的意志和神经,使他渐渐摆脱过多的惧怕,从蜷缩在战地一角浑身哆嗦的新兵,在最后奇袭阵地时,最后一个撤离的勇士,特别是当他在撤离时不幸被塌方埋在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万吨炸药里时,他镇定地对他外面的战友说让他们不要管他,时间来不及了。
他镇定地面对着这场巨大的爆炸,来证实自己已经从懦弱中,走了出来,走向了无比的刚强……
其实是欧洲地道战!比咱们狠哦。澳式主旋律战争片,依旧俗套,不过战争片就是大爱!有模仿《光荣之路》的痕迹,不过牺牲的主题更像好莱坞。
没有字幕不会觉得这是个真实发生的事儿,这应该是最大问题
一战前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爆破。一群男人和半固体物质的故事:蓝色黏土,黄色膏状炸药,泥浆。原来矿工也可以很美的!
原谅我,没有认真看。
坚毅的眼神,令人动容
在电影院睡着了!
CCTV6 2012.06.16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关键这个热闹不太给劲!
黑暗沉默地道心跳
我还是不适合看战争片
地底的监听较量不够过瘾~
中央六台.
Tiff的死让人感动,但是前面太长了,看得好累
不好看。
无新意无突破
如教科书般的平庸。
1.绝不能看丑男大叔的战争片;2.这场战役跟这部片子一样毫无意义;3.为什么不救男孩呢,然后心安理得的去结婚
我讨厌战争的惨烈
惨烈。。。丧心病狂的疯狂爆炸,一次杀死上万敌军!!!人类历史上一次残酷的屠杀。。。
一向不爱写实的战争片,但此片却没有让人发悃。松紧有度的情节推进,有爱有狠有友谊有顾全大局的放弃。我们很幸福,我们活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