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灾难片层出不穷,然而真正能震撼人心的往往是真实事件改编。
因为真实,更容易引发共情,面对同样灾难的时候,我能不能活下来?
我会不会比他们干得好或者一样好?
恐怕是会浮现在每个观众心里的问题。
把一群人扔在一个隔绝、艰难,没有救援的空间,真实地模拟了人原始社会的场景。
那些茹毛饮血的原始人面临的就是类似环境吧,结果就是,最健康、强壮的人留下来了,他们穿的那么薄的衣服,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面待了那么长时间,真是让人佩服。
这架飞机的主要乘客都是一个运动队的关系,看来都不错,在碰到绝境的时候,不是斤斤计较,互相算计,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甚至还有为别人奉献的意愿,这也是他们能够存活的重要原因吧。
在雪山顶上的时候,他们讨论是否前行,说的那句话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如果一样要死的话,还是走过去死更好一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如此强大,才能在明知没有救援,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那么多天吧。
当然他们也有很好的运气。
同样是灾难片,绝境盟约和nowhere相比更加真实,也确实能够更打动我。
看到坠机在智利隔壁的安第斯山脉,众人被困雪山腹地的绝望感顿时回忆起了2023年12月在whistler山顶的一次雪境求生濒死经历登顶whistler的peak后的温度骤降,刮大风冰雹大雾,视线模糊雪镜被冰雹冰渣糊的前方的路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山顶野雪和常规雪道的区分只有一面小旗,我和另一个朋友走了旗的左边,不曾想直接脱离常规路线。
一开始以为只是幸运的滑到了粉雪区,还没开心多久雪板头就被厚厚的粉雪压实了,根本滑不动。
粉雪厚的到腰,完全走不动路,跟沙漠一样,脚才下去完全踩不实,下面不知道还有多深。
我和和朋友被粉雪淹没,一开始是半开玩笑的在斜坡上雪板被厚厚的粉雪压着滑不动,然后两个人一屁股坐在粉雪里,雪淹没到腰部,我们坐着大喘气尝试站起来,但是每次都失败,好不容易站起来后发现距我们偏离的常规雪道有起码100米的距离,山上看上去出了我俩没其他毛人,我这个时候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好巧不巧我朋友的手机丢了,只有我的手机仅剩40格电,还有2小时天黑,半小时缆车停,whistler的雪道天黑后也没有任何亮灯我们仅存的粮食就是半瓶可乐,连水都没有。
幸好在peak这里还有信号,环顾四周刚才一眼望不到头排缆车上peak的人都不见了,就剩我俩和呼啸的风声。
我俩疯狂尝试把腿和雪板从大腿深的积雪里拔出来,我们先尝试下坡,再尝试从右边上到常规雪道,我俩尝试往上走,但是太吃力了。
他问我“你可以吗,怎么样能走吗” 不断回头查看,我尝试站起来但是不行,一直深陷雪道里,他往前挪动后再回头发现我还在原地,就有爬回来逞强的接过我的雪板让我踩他踩过的脚印,他留下的脚印形成了一个雪做的空心圆柱没过膝盖,我俩走5步趴着歇着,太累了。
我心里很慌,看着天快黑了,各种恐怖的结果在脑海里上演,一方面又强撑着恐惧告诉自己不会发生,我们一定能走出去。
到最后我们就是在往斜上方爬。
我们最后用尽力气,两块雪板并在一起往上蹭又往前爬了50m,才终于,终于回归到正常雪道上。
太累了。
我喘着气,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我现在想,幸好和我朋友在一起的,如果是我一个人,那我会发生什么,能否在天黑之前找到他们。
下山后我们四个人在黑夜雪山腹地一路高歌,车里点歌sugar,wakawaka,immortals,各种经典欧美英文老歌,特别特别高兴,和设想的只有我朋友开车我们倒头就睡完全不一样,生死之交后肾上腺素都猛猛飙升,丝毫没有任何困意。
回程山路变得没有那么遥远了,山路飙速比预计提前了半小时回到Vancouver的dt,车上我朋友还一直开玩笑说“yxr第一次我以为她往前走了了,结果一回头她还在原地起不来。
第二次我以为她没动,结果她一个人扛着板已经走出去了300m远” “我永远忘不了yxr坐在那一动不动跟我说你看松树下面的是不是郊狼🐺我说那就是一坨雪!!!
但是一开始看确实还挺像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听着 Matter of Time,极度清醒体会着劫后余生肾上腺素还飙升的感觉。
脑海里只剩一句话”活着真好啊。
”
这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但没有改编好。
既然作为电影,就是给观众讲故事,这个故事讲的不好,没有故事情节的冲突,缺少人物的刻画,没有起承转合,完全就是平铺直叙,还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
对ChiRen这个情节的刻画,完全可以从人性、理性等角度再入的深刻一下。
另外,为啥设计的那么多吸烟的镜头,失事那么多天了,没吃没喝但总有烟抽,当年真的那样吗?
剧情流畅,画面很多时候清晰得刺眼,比在现实世界看的话感觉看到的还要更多细节。
看的更多脸上的纹路,眼睛的瞳孔,伤口,一大片白色的覆盖。
有时会用到的超广角还更让人感到情绪的癫狂,一切的不可思议,让看电影的我们也感到头昏脑胀。
现在活着的现实是不是现实。
但是作为2024年一个离不开手机和手机上的我来说,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是如果放在2024年的我们,才20出头的孩子们能够像他们一样活过来吗?
虽然看到他们其实最需要的是勇气,是无论做什么,只要能活下去,最重要的毅力。
可是我看到有人说自己是医生,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救助大家,有人自己是懂工程,所以才可以把收音机修好。
但是我们呢?
我们现在全都靠手机,这些手机都靠电池还有网络,没有这些,我们一切电子设备都是没有用的废铁。
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事存活吗?
其实还有一点,他们活下来的人,都是男性,大部分都是20出头(除了和老婆出来旅游的男人),都是打美式rugby的健康男生。
因为他们平时锻炼,体能会比普通人要好的很多,这一切都是他们能够存活下来的因素。
太多机缘巧合了。
好在现在很大一部分不会有这么大的信息差,希望吧,飞机在哪里发生意外,该知道的人都会知道的,再加上这部电影能够做到一定的宣传作用,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在这个时间也不会像1972年一样。
把Numa留作旁白,问我们,一切值不值得,活不活下去,怎么活下去的这种问题给我们观众,有点没必要。
显然,和每一部灾难片一样,总会有幸存者觉得自己像是夺走了其他人活下去的机会,自己有资格好好活着吗?
这种问题。
查了一下这活下来的14个人现在的情况,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活下来就好了。
只要活着了,我们现在51年后,才有机会听到和看到他们的故事,才会带着大家,流传下去,让历史不被遗忘。
假设有这样一场噩梦:你遭遇空难,飞机坠毁,侥幸大难不死,和另外28名乘客成了幸存者。
但你们坠毁在人迹罕至的雪山上,平均温度零下30°,没有御寒衣物,没有食物。
你会躺平等死还是尽力求生?
最恐怖的梦魇也不过如此。
然而这不是梦,而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并且在坠机2个月后,有16人奇迹获救,期间他们靠分食同伴尸体存活,不过这一行为也陷入了伦理争议。
这起事件就是轰动世界的安第斯空难。
2023年的最佳灾难片《绝境盟约》,完整还原了这次空难的奇迹故事。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名幸存者的回忆录,今年初在网飞一上线就飙升为最热门的电影,并霸榜很长一段时间。
今天就来聊聊它——绝境盟约La sociedad de la nieve导演: J·A·巴亚纳编剧: J·A·巴亚纳 / 伯纳特·维拉普拉纳 / 海梅·马克斯 /尼古拉斯·卡萨列戈 / 帕布罗·维尔西主演: 恩佐·沃格里西奇 / 奥古斯汀·帕德拉 / 马蒂亚斯·雷卡特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上映日期: 2023-12-15(西班牙)片长: 144分钟
导演是曾执导过《海啸奇迹》和《侏罗纪世界2》的西班牙导演J·A·巴亚纳。
J·A·巴亚纳对灾难和人性题材情有独钟,尤其是对灾难场面的表现非常硬核。
早在2012年执导《海啸奇迹》时,J·A·巴亚纳就萌生了要把安第斯空难拍成电影的想法。
终于在十年后等到了Netflix的6000万欧元投资。
影片于2023年1月4日上线后,连续两周霸榜网飞非英语电影,成为网飞史上最热门非英语电影之一。
《海啸奇迹》剧照安第斯空难不是第一次被拍成电影,《绝境盟约》之前就曾被翻拍过2次。
分别是1976的《残酷的生存》和1993年的《天劫余生》(伊桑·霍克主演)。
《天劫余生》(1993)剧照个人觉得2023年的《绝境盟约》是三个版本中最还原真实,也最感人的。
感受下电影剧照和真实照片的对比,可以说是1:1还原了。
上图:《绝境盟约》剧照 下图:真实照片1972年10月,乌拉圭一支英式橄榄球队“老基督徒队”租用乌拉圭空军571号机,前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参加比赛。
乘客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正是人生最无忧无虑的年纪。
他们却不知道,这是一趟地狱之旅。
10月13日,飞机因偏离航线,在安第斯山脉中心的冰川上坠毁。
机身断为两截,飞机上的45人,有12人当场死亡。
另有5人在第二天早上死亡,还有1人第八天伤重不治身亡。
电影还原了空难发生时的恐怖细节,很多人在混乱的机舱内被挤压致死,或被座椅撞断腿脚。
活下来的27人面临着高海拔冰冻山区的严酷环境。
他们尝试用口红在飞机顶上写下“SOS”,但口红不够用。
又试图把行李拼成十字形,但在雪地中也不明显。
尽管有三个国家的搜救力量参与寻找失踪飞机,但由于飞机是白色的,在白茫茫的大地上根本无法被看到。
之后的几天,虽然不断有搜救飞机从他们头顶飞过,但都没能发现他们,希望一次次破灭。
这群年轻的橄榄球队员没有气馁,开始有条不紊地自救。
队中两名医学生担负起救治伤者的任务,从航班的剩余部分找来材料,制作夹板和绷带。
一名队员设计了一种把雪融成水的办法:用阳光把雪融掉后滴入空酒瓶,以此来获得饮用水。
为了防止雪盲症,有人用驾驶舱内的绿色塑料遮阳板和女士内衣制作太阳镜。
用羊毛座套保暖,用座垫当雪鞋。
夜间气温骤降至-30 °C ,幸存者们用行李箱堵住机舱洞口,互相依偎取暖。
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海边长大的,有些人此前甚至从未见过雪。
他们缺乏医疗用品、御寒衣物。
不过,最致命的是缺乏食物。
飞机上只有几块巧克力、饼干和几瓶红酒。
坠机后的几天里,众人将食物分成很少的量,每天吃一点。
即便分配很严格,他们的食物还是很快吃完了。
周围只有一望无际的白雪和岩石,没有任何动植物。
连续7天没进食的人甚至开始啃食皮鞋和行李箱。
众人最终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吃死去同伴的尸体。
这个决定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因为大多死难者都是亲密的朋友和同学。
27名幸存者聚集在一起,立下了一个恐怖盟约——“如果我死了,你可以吃掉我。
”空难发生后第10天,幸存者开始以尸体果腹。
一名幸存者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属于我们,山中的规则由大自然决定,我们为了生存必须适应这一规则。
”
有医学背景的队员负责切割尸体,他们躲在其他人看不到的地方,这样吃的人才不至于发疯。
第11天,噩耗传来。
幸存者们从飞机上的收音机里听到,智利空军已经放弃了搜索坠机的工作,他们计划等雪融化后再寻找遇难者的尸体。
所有人都崩溃了。
幸存者卡里托斯·帕泽讲述当时的心情:“在被救援的希望破灭之后,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漫长的煎熬,希望彻底破灭了。
”
然而,灾难还没有结束。
10月29日,空难发生后第16天,一场雪崩吞没了幸存者们赖以生存的机舱残骸。
8人当场遇难,另外19人在机舱中被困3天后才爬出雪堆。
11月15日,空难发生后34天,又有3名体弱和受伤者死去,幸存者只剩下16人。
幸存者帕拉多回忆道:“等待充满恐惧,从某种角度来说,等待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
我一直对自己说,我必须尽快离开这里。
”
幸存者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他们尝试第一次出走。
空难发生后的第36天,4名幸存者自告奋勇向东行进,想前往阿根廷寻找救援。
然而,这次出走以失败收场,几个人差点冻死。
但他们意外发现了飞机断掉的机尾,以及附近散落的行李箱。
里面有一盒巧克力、三个肉饼、一瓶朗姆酒、香烟、干净的外套、漫画书、一些药品。
他们还找到了一些防水布,可以制作睡袋,有了睡袋就能在雪山过夜。
也意味着他们有机会远行求救。
坠机时,副驾驶员死前曾告诉他们:“我们已经飞过了库里科。
”库里科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南面100英里的一个小城市。
照此推断,只要越过西面最高的这座山峰,向西就是智利。
剩下的幸存者意识到,唯一的出路是翻越西边的山脉。
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交给了球队里体力最好的三个队员:罗伯特·卡内萨、南多·帕拉多、安东尼奥·维津廷。
12月12日,空难发生后第61天,第二次出走求救。
三人用飞机的隔热布做成睡袋,带够3天的食物出发了,目标是翻过海拔5000米的高山,直抵智利境内,寻求救助。
在没有任何登山装备,没有区域地图,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攀岩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开始攀登海拔 3,570 米的冰川。
可是3天后,当冒险队终于登上山顶的一刹那,展现在他们眼里的不是智利,而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显然是副驾驶判断错了位置。
南多对罗伯特说:“我们可能正在走向死亡,但我宁愿步行去迎接死亡,也不愿等待它降临到我身上。
”他们决定由南多和罗伯特继续西行,另一人把食物留给他们,返回大本营,这样能让他们多撑几天。
经过9个日夜的艰难跋涉,南多和罗伯特终于翻过雪山走进了河谷地带。
他们在危及生命的极端条件下徒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61 公里。
二人已奄奄一息,形同骷髅,携带的食物也都已吃光。
12月20日,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一位骑马的牧羊人出现在河对岸。
这是他们2个月以来,第一次看到雪山以外的人。
南多和罗伯特用尽最后的力气向他呼救。
南多和罗伯特获救,被带到了一个村庄。
此时罗伯特虚弱得几乎无法行走,他的体重减轻了一半,只有 44 公斤。
警察将幸存者的消息转达给了智利陆军。
12月23日,在南多的指引下,救援直升机终于飞临遇难山谷,其余13名幸存者全部获救。
此时距离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近2个半月。
16名幸存者在雪山中整整被困了72天,被媒体称为“安第斯奇迹”。
然而,在他们获救后,为生存分食人肉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幸存者卡内萨说:“靠吃人肉活下来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我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答案是值得。
这样做是为了活着的人继续生存,如果当时地上是我的尸体,我也希望你做同样的事情。
”
电影《绝境盟约》并没有以分食尸体为猎奇来博人眼球。
而是聚焦于幸存者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动人的友情。
面对绝境,他们没有放弃等死,也没有发生丛林法则的内斗。
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才是他们最终获救的原因。
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起事件中获得鼓舞和力量。
遭遇挫折时,不妨想想这16个生还者。
告诉自己,不放弃,就有希望。
*本文作者:RAMA
1、即使殘酷的生存(Supervivientes de los Andes,1976)、我們要活著回去(Alive,1993)已拍過烏拉圭空難事件,尤以食人肉而聞名的倖存者故事,這一部絕地盟約(La sociedad de la nieve,2023)還是釜底抽薪拍出了細膩的細節。
2、故事的敘述者,不是最後的倖存者,卻又代表著倖存者,因為這群人患難與共。
而我們觀影者,與他們患難與共、同舟共濟嗎,還是他人是他人、我是我?
我是一個體人,我同時也是整體人類,我是舒適的生活在某一個地區的居民,同時也是一九七二年墜機安地斯山脈的一員,我與他們共同分享著發生在人身上的一切,包括破壞與創造、惡與善、恨與愛、獸與神……。
拉丁人喜劇作家特倫西奧:「我是人,所以我不把任何與人類有關的事物視為陌生。
」3、身處嚴酷暴風雪的災難中會有質疑信仰、質疑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時刻,但也有歡笑的時候,作詩吟賦的時候,有迎向朝陽的時候,有坐看雲起的時候,有等待獲救時梳妝打理的時刻,這些是真正感動人的時刻,對這些時刻的刻畫,是匠心獨具。
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寫「欣然有生望焉」: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貧,久之散去。
……直歲大飢,乃蕩然無所託命矣。
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無壁,覆之以苫。
日常使姊守舍,攜中及妹,傫然匄於親故,率日不得一食。
歸則藉藁於地,每冬夜號寒,母子相擁,不自意全濟,比見晨光,則欣然有生望焉。
當健行者登上高峰,其中一名感嘆極致的美景(你看,人的神性與審美不曾消失),隨行者想到的是死期不遠,發出「牛山歎」(你看,人的動物性與生存恐懼不曾消失)。
晏子春秋內篇,有景公登牛山悲去國而死,晏子笑諫一篇:景公遊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晏子獨笑于旁。
公刷涕而顧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與據皆從寡人而涕泣,子之獨笑,何也?
」晏子對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則莊公、靈公將常守之矣。
數君者將守之,則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
以其迭處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獨為之流涕,是不仁也。
不仁之君見一,諂諛之臣見二,此臣之所以獨竊笑也。
」4、至於人肉,對他們而言不過是艱苦抉擇「系列」過程中的「一環」或「一階段」,只是動物性層面和人性層面的一次強烈衝突,而他們掙扎了,抉擇了,承擔了,度過了,只是在喧鬧過後,沉靜下來,生活回到正軌後,有那麼一些瞬間,人生顯得是如此光怪陸離,令人不知所以——電影於獲救後的鏡頭運作絕妙。
5、事發二十年後的紀錄片: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482811/https://reurl.cc/4jQM8L事發五十年報導:https://www.modernweekly.com/hots/38916
本片的剧情梗概是,一架载有40名乘客(19名橄榄球运动员以及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和5名机组人员的飞机在从乌拉圭飞往智利的途中在安第斯山脉上坠毁了,幸存下来的人不得不在冰川中一边等待救援,一边艰难求生,他们不仅要面对严寒和雪崩,还要在正常的食物耗尽后被迫去吃已经死去的同伴的尸体,这些幸存者就这样在绝境中挣扎了72天才最终获救(在此期间,有两个人用了10天的时间从坠机地点徒步走到了智利,为其余的幸存者带来了救援),而最终获救的幸存者只有16人,这16名幸存者后来被人们称为“安第斯山脉的奇迹”。
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述了一起坠机事故的幸存者是如何奇迹般地生还的,摄影、音效、布景、化妆都很精良,但是,或许是出于想要营造一种纪实感的缘故,本片的叙事很平淡,叙事方式也比较流水账,把一个原本应该惊心动魄的荒野求生的故事拍得略显冗长乏味。
空难发生在1972年10月13日,飞机撞向安第斯山脉,只有24人活了下来。
第三天,当大家用行李箱组成了十字架,看到飞机时大声呼唤,这一幕镜头拉远,飞机缓缓驶来,而在茫茫的雪山中我甚至无法从镜头中快速捕捉到他们,可想而知当时路过的飞机也无法精准的捕捉,而那些呼喊和镜片的反射在飞驰的机身的视角中又该是多么隐蔽..而他们不知道,他们相信飞机看到了他们,怀抱着剧烈的喜悦,又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一架又一架飞机驶来又驶过人们很聪明,用行李箱堵住破败的舱体,用安全带做了支架帮助伤员,用玻璃和皮做护目镜,自发而坚定地自救,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第六天,食物吃完了,救援还没有来,弹尽粮绝吃鞋带,吃烟,尿黑血,皮带扣到最后一个,又有人死去,我们别无选择,上帝会宽恕我们吗?
第十天,太饿了,一些人们陆陆续续出舱,选择吃掉去世的同胞。
一些人没有。
我们犯罪了吗,我们会不会进监狱?
我们要活下去才行。
在山坡中找到的收音机告诉人们,救援搜索已经结束。
他们尝试翻到山顶,只看到四处都是皑皑白雪。
坚持不吃肉的男孩也逼着自己吃下一口。
第十七天,27位幸存者挤在狭小的机舱里躲避暴风雪,他们开始接力写诗。
如何想象呢,在这种灾难中,在暴风雪下小小的藏身处中,人类竟用诗歌宽慰自己,赞颂身边坚持活着的英雄,甚至开怀大笑起来。
在群山中我们如此渺小而格格不入,但燃烧着坚韧的生命力。
看到这里我开始哽咽。
然而自然不会共情人类。
暴风雪冲进来把他们活埋,又有人死去。
作为观众看到这里我已经开始窒息,必须暂停下来缓解沉重的心,难以想象他们如何坚持下来,很难想象他们如何坚持下去在那样的境地中我会放弃吗?
活埋四天后,他们又爬到雪的头上,战胜了埋葬了他们朋友的积雪,再次抢回了自己的生命。
此时此刻影片刚刚过去了半程,后面还有多少灾祸,我必须深呼吸几次,才敢继续。
“我现在比以前更有信心……但我的信心,抱歉努玛,我不信你的上帝。
因为上帝告诉我回家该做什么,但没告诉我在山上该怎么做。
这里发生的一切,无法用我以前的思维来看待。
奴玛,这里是我的天堂。
我相信另一个神:我相信罗伯托给我治疗伤口时,他心中念着的那个神;我相信支撑南多一直走下去,他两条腿里的那个神;我相信丹尼尔切开人肉时,他的那双手;还有菲托,当他把人肉给我们时,却没说是哪个朋友的尸体,这样我们吃下去的时候,才不会想起他们的面容或双眸。
我相信上帝,我相信罗伯托,相信南多,相信丹尼尔,相信菲托,相信那些逝去的朋友。
”第三十四天,冰雪开始融化,人们决定冒险。
第三十六天,四个男孩结对向东下山,他们戴上所有的十字架,穿上最后的衣服。
这是一次完全未知的旅程。
途中努玛踹破机舱窗户时划伤的创口开始感染,只能返程,剩下三人继续前进。
这是以他的视角开展的影片,所以其他三人他们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回到机舱,和所有幸存者一起等待奇迹发生。
陆续有人去世,人们找到他的遗物留下,为了纪念他也为了给家属一个交代,只要他们能活着回去。
先行部队回来了,他们找到了撞断的机尾,里面有一些正常的食物、酒和香烟,一趟一趟地被运往机身。
在尝试多次后无线电依然是坏的,无法向外界发送信号,但运回来的电池可以用给收音机。
食物匮乏,开始吃从骨头上撕下小块的肉来维持生命。
在机尾找到了很多防水布,他们做了睡袋,好使自己能在雪中过夜。
收音机说再次派军队来寻找尸体,他们已经待在雪山两个月了,世界以为他们已经死了。
可他们没有死,他们也不相信军队能看到这架躺在雪地中银白色的飞机。
所以他们自谋生路。
空难真实照片拿着相机的男孩给大家拍了照,向刚出发的时候一样留念。
努玛逐渐消沉,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剧烈的折磨。
他痛恨自己不能做点什么。
他对一直信念坚定的南多说,我非常高兴你们能活下去。
他死于1972年12月11日,死于睡梦,死于朋友的怀中,死于自己刚刚过完生日的25岁。
第六十一天,努玛去世的第二天,先行队伍再次起航。
他们装了肉,穿上特制的简陋雪靴,背着背包,男孩对朋友说你可以利用我妹妹和妈妈的尸体,然后他们出发。
南多和罗伯托在雪山间行走了10天,终于在水源边等到了人类。
第七十一天,他们获救了。
待在机舱里的幸存者开始洗漱打扮,想用最体面的样貌与亲人重逢。
回家时,人民簇拥着他们,欢呼着。
有一位妈妈把婴儿托到幸存者面前让他抚摸,我相信她是想让希望和奇迹同样临幸自己的孩子,人们簇拥着奇迹,欢迎奇迹回家。
人们称他们为英雄,他们不觉得自己是英雄。
他们无数次问自己为什么那些留在山上的亲友没有一起回来,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努玛的画外音说着,你们赋予了这一切意义,你们就是意义。
活着就是意义。
无论听到多少次这个故事都很难想象这竟然就是真实的事,我们人类面对自然如此渺小,面对命运如此无助。
可是当死亡真的来临,我们可以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我们可以如此团结,相互扶持着坚持活下去。
是的,只要活着,就有意义。
绝境盟约 (2023)7.62023 / 西班牙 智利 乌拉圭 美国 / 剧情 惊悚 历史 冒险 / J·A·巴亚纳 / 恩佐·沃格里西奇 奥古斯汀·帕德拉😃😃😃😃😃😃😃😃😃😃😃😃😃😃😃😃😃😃😃😃😃😃😃😃😃😃😃😃😃😃😃😃😃😃😃😃😃😃😃😃😃😃😃😃😃😃😃😃😃😃😃😃😃😃😃😃😃😃😃😃😃😃😃😃😃😃😄😄😄😄😄😄😄😄😄😄😄😄😄😄😄😄😄😄😄😄😄😄😄😄😄😄😄😄😄😄😄😄😄😄😄😄😄😄😄😄😄😄😄😄😄😄😄😄😄😄😄😄😄😄😄😄😄😄😄😄😄😄😄😄😄😄😄👿👿👿👿👿👿👿👿👿👿😉😉😉😉😉😉😉😉😉😉😉😉😉😉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次真实的空难大逃杀,1972年乌拉圭的一架满载梦想的孩子们的飞机在雪山区域坠落,全机45人在经历了第一次的坠落,尾翼脱离,饥饿,寒冷,两次雪崩等等一系列困难过后,坚持了72天,最后16人获救。
影片拍摄并记录了这些幸存者的历时两个多月的求生经历。
影片的大部分是以一位叫努马的遇难者的旁白讲述开始的,讲述了这群人为什么上飞机直到他死前的经历。
虽然是以他的视角为主,但事实上剧情是没有主角的。
它以一种更平和冷静的视角更纪实性的呈现方式去呈现这个艰难的过程。
艰难主要在两个略显矛盾的方面:生存和人性。
前期生存的难题是保暖,这个阶段他们还有心埋葬尸体等等;之后矛盾逐渐成为了饥饿,同伴逐渐成为了蛋白质,宗教人性和生存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两次雪崩之后,生存的矛盾成为了空气和逃出,活着的人也逐渐接受自己会成为食物的命运,甚至 愿意贡献自己;经历了一切之后大家再次找到一部分补给,大家再一次团结起来向外寻找出路,也正因如此最后有29个人得救。
其实按比例来说这是了不起的,过半的人活了下来综合了诸多原因。
橄榄球队的男孩子们足够强壮和团结是一切的基础,快速的组织和领导的带领以及直到最后也没有出现的任何内部的纷争是我认为非常难得的,也是最后能够出逃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即使泯灭人性到吃人也依然不会让人对这些年轻人感到反胃或者难受的重要原因,他们是真正的为了团队的存活而想尽办法。
他们会苦中作乐,会喊口号,会团结一致,也许不是这群人遇难结果会完全不同。
最后徒步找到出路的两位探路者,,中途折返为留更多食物给同伴的逆行者,搜集物资的人和每一个参与到这场生存战的人都展示出了惊人的韧性和生命力,这点令人佩服。
摄影积极的展示了自然的宏伟和环境的恶劣,而音乐则有一种原始的激励感,这些都加强了整个求生过程的情感波动。
几次突发的自然情况效果非常好,可以想到如果是在大屏幕看大约会更震撼。
不像很多大片节奏紧凑,影片节奏缓慢地讲述了一次奇迹,但关于人性或许还有更多讨论的空间。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