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请的都是一帮老戏骨,让你怀旧;而这次的《金鸡》请的明星比前者还多,基本上也分成三类明星。
一种笑星,不过没有曾志伟;一种当红明星;一种被请出娱乐圈的明星。
甄子丹、郑中基、黄秋生、黄子华、杜文泽、薜凯琪、古天乐、陈奕迅、钱嘉乐、陈冠希、余文乐、杜德伟、张敬轩、黄百鸣、詹瑞文、张家辉、梁家辉、苏永康、刘德华——这些个人物哪一个不是曾经或者现在非常有名的歌星或影星。
至于片中的内容嘛,也还能看看,说黄也不算黄,主要还是以搞笑为主(非色情为主)。
几处非香港本地人说的非主流的粤语——所谓的特色语言吧(其中还有一处内地游客用普通话问张家辉的戏),我觉得很有意思,很亲近人,让你觉得这好像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一样。
回想起来,比较讨厌那种这边说中文那边用粤语对话的片子,像《逆战》那样确实有点受不了。
所以,我是越来越喜欢这种纯港式的电影了。
从香港人自己的眼光去看,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模仿大陆小孩撒尿的抗议刁民。
也有评论指责香港人总有股不知哪来的优越感。
其实换个角度看,整个香港都在你如来的五指山下,动弹不得。
孙猴子在憋屈的狭缝里不顾形象,无耐的随便撇尿,谁又能怪他几分?
香港人多隐忍,弹丸之地没有把人逼退进海,反而更激发出勤奋、执着、势力、乐观、激昂、现实、百折不挠,自信一双手打拼天下。
香港人信奉关二爷,也深深的信奉自己的“香港精神”。
97年后的香港还会是原来的香港吗?
集体香港人都有这种疑惑。
在《金鸡SSS》里,吴君如的嬉笑怒骂里面,分分明都是奈若何的叹息调侃。
时代变了,妓女也纳入whatsapp的移动互联网里,古惑仔去做鸭了,要么就是炒韩国人的演唱会票,或者当枪手去抗牌子抗议,老大出狱欲重踏血路,却无奈发现只剩下用钱来玩资本运作这条道;不止于影片内,贫民窟改造,新香港人大批冲入,连特首,特首还是香港人的特首吗?
所以最后吴君如抱着刘德华的腰要他选特首,嬉弄叫着口号,很欢愉,但内里是深沉的酸溜溜。
这酸溜溜的结尾纯粹是调侃,叫人看了心里也有点烦躁,失却了时代,这影片变成了意识流调侃,因此最多打3星。
缅怀回归前的黄金时代,香港人抱持着“香港精神”,在如来的五指山下。
该怎么翻腾下去,心里却没底。
一个妈妈桑用微信调度姑娘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
哥顿哥入狱的1996年出生的孩子今年都18了,都该拿身份证了,世界又怎会是十八年前那个样子呢。
香港,这个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高大上的代名词,面对如今大陆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的风云变幻,港人的心态从电影和现实中看,倒颇有些微妙:一方面,不断曝出的与大陆人的种种冲突,反映出它作为(曾经的,现在其实也仍然是)国际大都会的优越感;另一方面,讲返自己的生活,曾随着哥顿哥吃香喝辣的Eason和阿金,这边厢做着大陆人的导游带着你去买奶粉,那边炒着韩流明星G Dragon的演唱会门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搵食嘛”,“世界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咯”。
世界变了样,香港也早已不是十八年前的那个香港了,也难怪这近二十年都在牢狱中度过的哥顿哥会显得无所适从,在“乌蝇哥”的召唤下以为大活来了,“香港还是需要我们的”,结果却是被雇佣去随着示威的人群喊着“反对!
反对!
”,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反对什么。
我从没去过香港,但在我印象里,能集“上流社会”的“贵气”和平民百姓为了生存什么都能做的“草根”精神于一身的,大概也只有香港这独一份吧。
变化是必然,融合是趋势,香港以后的路会怎么走,我也很想看看。
p.s. 王菀之还挺有喜剧天赋的。
金鸡3终于出来了,真地等了很久,看这部电影只有两个原因:1.张家辉;2.岁月。
其实意思都是一样,也许文章前的你并没有安安静静过,只有安安静静方可以有更多机会回望过去。
张家辉真地不容易,第二次拿影帝,一晃,47岁了吧,几乎他所有的电影,我都看过,而且不止一次,爱他就好比爱张国荣。
当陈惠敏和周星驰还在那个旧的香港时代背景下,拍着风雨同路,张家辉仅仅就是出现了那么一个开警车的跑龙套角色,或许你会说明星哪个没跑过龙套,但我想说不是每个跑龙套的都能坚持着,直到像周星驰那样,大家都叫他爷。
张家辉直到21世纪初还在饰演配角,《千王之王》、《黑马王子》,要不是给刘德华提鞋,就是给周星驰舔鞋,但他基本算是熬出了头,08年的时候凭借《证人》拿了人生中第一个影帝,自从那以后,张家辉仍然低调,仍然努力演戏,很多人不知道张家辉其实唱歌很好听,但是大陆人认识他,只是停留在那个给周星驰舔鞋的印象。
金鸡第一部、第二部都是以饰演妓女的吴君如诸多经历为主线,伴随着香港从旧到新的时间线,又到了这次金鸡3中整个世界都变了。
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在电影后半段,并不是单纯的恶搞了。
那个从90年代末被关进监狱的哥顿哥(张家辉饰演)在这个新时代出狱后,常常用非常搞笑的老大姿态,对自己的闺蜜吴君如、小弟陈奕迅说道:“让我们打回尖东,到时候给你几条街管。
”说罢,哈哈大笑,非常帅气地抽着烟。
而后,王杰的浪子心响起,张家辉唱起这首歌,陈奕迅几次都被张家辉抢麦,这时候,你突然会觉得歌神都被抢麦了,只是此时此刻,我已经不觉得这有什么好去在意,张家辉唱的岁月,无论是戏内戏外。
也许当他在饰演这部戏的时候,依然会找到当年的那种豪气壮志,戏外看似功成名就,但皱纹越来越多,并不是什么肉毒杆菌能遮掩的,世界变得真得很快!
后来,哥顿哥被陈奕迅所饰演的小弟一句话给沉默了,“我不是你小弟很久了。
”对,茫茫十多年,世界变了。
大家联系都是whatapp,都是低头对着手机,赚钱不再是用杀牛刀,义气?
那只是对钱而讲的。
即便是真心,依然抗不过这现实。
不管结局如何,每个人仔细回想,工作了,忙碌了,适当地停留一下,回头一想,过去的日子真好,回到现在,即便你成熟了,又如何?
前面依然是你抵不过的岁月蹉跎,名声?
钱财?
后代?
都与你无关,好好站在那里回味一下吧!
只能说算是蹉跎。
今晚看了《金鸡sss》,其实一开始是奔着张家辉去的,因为个人很喜欢张家辉演的喜剧,在喜剧里他比在警匪剧之类的正剧演型男还要帅。
但是看完之后,发现除了依旧很帅的张家辉,还有很多惊喜。
刚开始对鸡的介绍,让我相信这真的是一部讲鸡的影片,自己从来没看过这种敏感题材的片子,还是喜剧。
香港电影人总是能用喜剧的方式去演绎小人物的悲惨人生。
这种喜剧我特别爱看,其中以周星驰的为代表。
在看到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用乐观的精神生活着的时候经常会特别为他们感动。
刚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只觉得很好笑,虽然笑点比较黄,但也能接受。
但是晚上躺下来的时候,回想起来,搞笑的片段已经记不起多少,重复出现在脑海竟全是满满的感动。
为生活在最底层却依然自强不息的人们感动,更为那出现在妓女身上的真情感动。
阿金会为了等哥顿出来一直不嫁,甚至在他出狱后拿上棺材本给他做生意,只因当年那一句“以后谁不要阿金,我哥顿哥要她”的承诺;璐璐可以为了钱做什么都可以,但还是会喜欢做鸭的鸭皇;跟阿金去日本的另一个女生,明明知道坐在自己旁边的是鸭,也还是会在对方说“我喜欢你”的时候感动不已。
其实她们也只是普通的女人,她们最渴望的只是能有一个男人能为她们遮风挡雨,为了一句承诺可以等几十年。
这是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很喜欢喜剧的泪点,不会太难过,因为你知道最后一定可以大团圆结局。
笑中带泪,是我最喜欢的形式这部影片各种明星的客串惊喜不断。
特别是古天乐,我是真的在他摘下墨镜的时候才知道 真的是古天乐本人来演的。
哈哈
好看搞笑!
张家辉把一个旧日老大演活!
那种爽朗的笑声,夸张的手势,字正腔圆地喊话,动不动就要家法伺候小弟,人群中本以为是做大事结果是反对政府的龙套那种落寞!
阿金的眼神也很到位!
陈冠希果然现在不管是在哪里出现都是一脸纵欲过度,余文乐竟然演一个狐臭男!
而为了钱咩臭都可以闻的打拼精神令人敬佩到瞠目结舌。
不过到日本学技术那段,连妈妈桑都需要学吗?
薛凯琪那个后辈妈妈桑,嫁人竟然嫁给陕西人……内地人总在港片中被刻画为土豪。
可是洋气的港人也不得不为钱跪舔土豪,这世界就一个钱字啊。
明星云集,星光璀璨。
刘华你是不是真的想当特首!
因为地域限制,我们注定是不能在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了。
从开拍,我就一直期待,上映的时候,就在想网上什么时候才有盗版。
没办法,讲真的如果能在内地上映,我绝对会掏钱去影院看的。
金鸡1.2已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这个系列,真是爱到不行,首先作为喜剧片,爆笑那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最大的欢乐就是这个系列,简直是港星的大集合。
我们内地人这几十年看的,大多也是香港电影吧,所以简直就是过瘾!
进入正题。
(下面有应该避免不了一些剧透,谨慎观看,不行看完电影再来看)1电影开头,就硬插一样的,给我们讲述妓女的历史,然后顺便恶搞了一下《一代宗师》 ,过渡到港英政府时期,夜总会时代来临,也就是金鸡1.2的背景。
然后就快速幻灯片似的灌给我们很多东西,这点我不太能接受,总之前三分之一段左右,我都持怀疑态度,这部片子,是我想看的那部吗?
前面就在给观众科普现代的“叫鸡”是多么的专业化,当然还恶搞了一下海南某盛宴...2前半段看到熟悉的明星和桥段,当然会发笑。
但是笑了以后就觉得,也就那样。
直至郑中基出场,郑中基的出场让我怀疑,这是部喜剧片吗?
因为从他的出场开始,整部片子的旋律转入深沉,还有很多桥段,是看多一些内地看不到的港片时才会懂的哦。
“北姑”在电影里一直是个笑话,如果我是香港人,我应该也会嘲笑她,可是主观情绪带进来,我高兴不太起来,因为“北姑”是个贬义词,是对内地人的称呼,这个词代表了贪婪,肮脏,不择手段...没有底限的抢了香港人的工作岗位。
可是郑中基出来才知道,“北姑”原来不是“北姑”,“北姑”其实就是个“港女”为了钱,“港女”也可以假扮“北姑”,这让我从新认识,这个角色是拿来自嘲讽刺此时的港人,多些大度,是让人更人接受。
(中间去了趟日本,我们的冠希哥,也算藉由此片重回银幕,先试试水,接下来他应该会接演更多吧)3张家辉的出现就一直让人忍不住想掉眼泪,张家辉也就是“哥顿哥”在里面饰演的是一个老港人,电影设定很直接,就是告诉你”哥顿哥“是在96年之后,也就是97年香港回归入狱的。
这其中也能看出来香港人对内地人的仇视,当然我能理解,自由同行以后,大量的热钱土豪涌入香港,真正的港人那种自觉身份的高贵,在RMB下不值一提。
香港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营生,他们说着蹩脚的普通话,忽悠内地人,正面低头弯腰,转脸吐口水的赚着内地人的钱。
可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站在这块土地上,这块土地却快容不下自己。
张家辉所饰演的,是港人心中的那个真实的自己,而张家辉手上的那块黄金劳力士,我从看到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它代表的是香港人的尊严,再打陈奕迅让自己撞到头后,他起身戴上了坏了的墨镜,捡起了自己的尊严,潇洒的背影。
4“哥顿哥”终于明白今日之香港,早已不是97前之香港。
这里我觉得也是港人的幻想,可能他们会认为现在香港仍是英国统治,他们会过得更好,不像现在这么惨,可这是真实的吗?
这些人是英港政府下的英奴,好似湾湾的日本后裔。
人都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幻想以前的好,因为人的回忆是会自动剔除不好的事。
当然我也不反对回归后港人真的很难过...“哥顿哥”准备逃离了,他和现如今的大时代格格不入,可是其中有句我非常喜欢的台词如是说“人离乡贱”,当吴君如来拯救挽回这个每个人心中的港人时,身上的服装让我多了一丝想法,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过度解读电影,吴君如的上半身貌似五星红旗,下半身貌似米国的星条旗,这是讲故事的人暗示港人的未来,只有交给中国和美国了吗?
现实也确实是这样。
不过应该是只能交给中国了。
(没RMB的涌入,98金融危机香港只会比现在更惨)很重要的一点,张家辉说他转了斯洛文尼亚籍,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就是个欧洲的小国家,之前也很富有,处在大形势下,只能加入欧盟,然后民众各种反感,各种生活倒退,都是题外话,我想说对我有意义的是,我至今只写过一篇影评,那部电影就叫《斯洛文尼亚女郎》是部文艺片,也是关于妓女,值得一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里面有映射加入欧盟后的生活。
5“人离乡贱”张家辉饰演的真实的港人, 在身披五星旗和星条旗的吴君如的召唤下,留了下来。
‘哥顿哥”说我们是坨底,在别人的地盘怎么出头!
后面就稍微展现积极的一面了,可是不这样又能如何?
结尾处还唱《扫毒》的主题曲,真是别有滋味。
今年张家辉真的是出尽风头,《扫毒》《激战》哪部都是拿得出手的,上海电影节影帝,刚刚的金像影帝。
在我们看到那一两部影片横扫各大奖项,破各种记录的同时,不得不感概,香港电影去哪儿了?
为什么影帝后还是那几个,片子就那么一两部?
扯远了...6结尾字幕出来的时候,别关掉哦,有彩蛋。
我们的刘德华特首出场了,在金鸡2刘德华就是饰演香港特首,真是帅到一个不行。
稍微总结一下。
金鸡1,金鸡2,金鸡SSS里面的港星真是无数啊,一个跑龙套的,不是老的梁家辉,就是年轻的张敬轩,曾国祥,阵容上来说,真是让人过瘾。
整部片子的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很想用开心的方式说一个悲伤的故事,可是又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对目前的自己,还没有看得清楚。
是的,就是有点乱,这也是港人的现状,他们迷茫。
一方面高高兴兴的赚着RMB,一方面那种优越感荡然无存,内地经济腾飞,海南加大力度扶植,香港的地位日益低下,那片土地上的人,迫于无奈住不起自己的土地...在时代的洪流下,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惋惜。
我想不止我一个人有这个情节吧?
拍这部电影的时候,陈可辛告诉吴君如,会亏的,因为这个题材就不能在内地上映。
在香港台湾,很悬...可是吴君如就是要拍,陈可辛当时生日礼物送给她 不同于金鸡1.2的事,这部片子真的太想讲故事了,有时候觉得两头不是人,没有1.2那么好笑,故事也不觉得有多深刻,也许只有港人自己才懂吧?
不过总的来说,我还能理解,心里一丝悲凉...终于完了!
十年后,吴君如没死的话,看看会不会有《金鸡4》,我相信那时候,主题就明朗得多了。
大家都好过!
说明看的港片真的不够多....这真的是这个时代的金鸡。
在这个大浪潮的时代之下,香港人也改变了很多。
不同于奋斗的时代,这是个消费的时代,物质丰盈,光怪陆离的五彩世界终于到来。
有了钱,一切心理的生理的都能寻求到解脱。
然而一切看起来丰盈,实际充满了危机感和困惑。
如何自处,如何生存,今天大家都why so serious。
其实何尝不是想摆脱困境。
往上一代人迟迟不想放手,往下一代人不想再被管束。
其实大家真的都不必太认真,只要留得真情,那狂欢,就不只是虚伪的表面,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娱人愚己也许是因为小学在广州呆过几年,所以对香港电影,港剧一向抱有好感,雨天呆在寝室的下午看了《金鸡sss》,并不是因为之前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与“最佳女配角”,以及众多明星大腕的噱头,而仅仅是因为主演名单里有张家辉。
尤其喜欢的是张家辉饰演的哥顿哥和陈奕迅客串的Jackie仔对戏的那一段,昔日的哥顿哥刑满出狱,而今日的香港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在新世界面前,哥顿哥早已过气,风光不在,虽然吵着要打回尖东但终究是有心无力,只能是以一句“世界变了样”结束一场争执,无论如何头破血流依然改变不了的是这变局。
在这个世界有人在演戏,有人在看戏,有人登场,有人谢幕,演的人如痴如醉,看的人隔岸观火,始终信奉的是一句“努力一定揾到食”,颇有些麦兜精神。
前面看着是一场风生水起的喜剧,各种段子大杂烩,叶问,许鞍华,《一代宗师》,《胭脂扣》之类,可越到后面分明是赤裸裸的悲剧,尽管在我看来结局过于滥俗,但似乎这才是现实,许多人说这部电影是在怀旧,这些年的电影或者文学总爱打些怀旧牌,想要触动人们心里曾经的记忆,怀旧必然少不了伤感,而不能带出更多与当下契合的因子,在我看来那种怀旧情绪的背后更多的恐怕是彷徨与踌躇,所以才会在自娱和被娱间跌跌撞撞,诚如波兹曼所言“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仿佛走在路上,却又不知走向何方。
但最后也只好干了那碗鸡汤,再好好上路,煽情时也可唱一句《美丽新香港》里的“这香港已不是我地头,就当我在外地旅游。
”
初看这部片子,觉得就是带点污的大杂烩喜剧片,还带着有些尬点的强行煽情,闲着打发时间的爆米花电影。
女主是个老鸨子,故事线是围绕女主带着手下如何赚钱的。
不过后半段哥顿哥出来以后片子画风有些不同了。
坐牢多年出狱的哥顿哥风光不再,在没有认清真相时周围人为安慰他不忍戳穿,他踌躇满志,发现众人隐瞒后,他失落但抱有希望,最后认清真相后,他又十分洒脱。
哥顿哥是一个有着自己的骄傲的人,扮演者张家辉完整地表达了人物的特质,被打后戴上破碎的墨镜这点很戳人。
而且看他和女主吴君如的对手戏很有内容,吴君如也并不是只会逗趣,有很多细节的表演。
PS:曾国祥说的梗是飞虎出征里的,哈哈哈哈,但是你那部片里不是弯的吗,怎么这部片里来做鸭了😂😂另外古天乐扮演的江门古天乐也挺有趣的。
爆笑抵死與浪漫感傷、灘式gag("士歷萍"、盧覓雪...)、MLA新歌、舊時情懷與當下見招拆招的生存之道同在的精神...處處都是灘叔痕跡,point太多一時無法全部憶起,腦殘粉表示好滿足TT。片頭子華足夠花癡三日,片尾Nicole歌聲響起我內心啊啊啊淚奔了三千圈!!! ——【舊史(屎)已經沖走咗啦,move on啦!】
并不好笑吗
为了钱糟蹋招牌。王菀之很意外
Wyman为什么还能买到designer的衣服?
HK精神,一言以蔽之,愛懷舊更愛包裝
当时为了一众男神(陈冠希余文乐黄子华等等)去hk看的,还是情人节后的加长版,港产片套路,笑点+温情,彩蛋在最后,不温不火,作为一个一路看港产片长大的广东人来说简直看得我热血沸腾。
挺欢乐的
乱归乱,但你敢说明星脸看得不开心嘛!家辉真是暖男,里面恶搞好些桥段真赞
亮瞎眼的阵容!金鸡精神永存!!!
没落!!!真浪费了之前的1和2!
吴君如是监制么? 我只想说 吴君如 或者导演 面子好大. 明星阵容好强大但真的木什么逻辑 剧情也不够深刻 还是第一部金鸡根深蒂固励志饱满催人泪下阿.
香港人还需要人来告诉他们“香港变了”么?问题是重复事实一千遍能改变事实么?爱叫唤不是问题,敢不敢不要叫唤半天就以为自己非常深刻了?唉,只为了我的男神子华那惊鸿一现……
你不是很中意 一个搞十个的嘛?
看不到精神 大杂烩贺岁套路 不过大波金的波果然有够大 从选路到选夫 吴君如果然波大有脑
跟1和2没的比。但是也不至于就砸了招牌。
对过去的感怀,我还真被打动了。
只能说陈冠希回归都满脸皱纹了噗。。我纯是为了看吴君如的胸,就那能加一星半,另外一半当然是给刘特首
历史进程为主线。集体演技大爆发:王菀之、张家辉、陈奕迅、薛凯琪、黄伟文、陈冠希。
也就张家辉那段还稍稍能看
斜阳里气魄更壮斜阳落下心中不必惊慌知道听朝天边一光新的希望互助互励又互勉那怕去到远远那方,关于香港人那永不磨灭的 金鸡 精神世界变了样,还要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