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影片中的牦牛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甚至可以把他们当成人来看,昆仑在野牦牛群里失意而退时的落荒而逃,在遇到家养牦牛群时的热切奔赴,因体型差异带给家养牦牛群与生俱来的压迫感,稳重而充满岁月痕迹的双眼,看到小牛被赶上车时冲出来想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的挣扎,这是它的经历,它的人生,但这好像和众生的人生没有什么不同;小牛被卖时,不停的挣脱脖子上绳索以至于越勒越紧至舌头吐出来,鼻子蹭破流血,那会儿,觉得人的不甘,不愿,可能也是经历这样反复抵抗,但束缚却越来越大,最终,挣脱的少,屈从和死于无声者多。
牧民的《动物哀歌》是每次离开之牛告别的终章,也是不同族群种群间相似命运的诉说。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
”来自一个学弟的推荐,是一次跟人全程交流且他懂我在说什么的观影体验。
就是说,在身边人中碰到纪录片同好太难得了,第一次嗷这部片子是我看完之后真的会感觉拍得很好的自然人文类纪录片。
野牦牛,那头出现在《极地》开头戏份不足五分钟的野牦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时的遗憾在这里得以补偿。
一整集都在讲野牦牛,看多了真的觉得肌肉发达的他们也极其眉清目秀让我觉得伤感的是那只在卡车上挣扎撞断自己的角而大出血的小牦牛,他身上有野性的基因,他不甘自己被装在一个小笼子里卖掉,他的勇气是令我肃然起敬的。
我国对于白海豚的保护,算是些许治愈了我当初看海豚湾的的创伤,在我们国家的东海南海地区,渔民喜欢他们,有志愿者保护他们,在近海的海域,在他们的家,与人类和谐相处,真令人开心。
就是吧,那个白海豚观光旅游服务,真的不会惊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嘛?
如果可以尽可能少打扰,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亚洲象这一集,刚好最近在看《王朝》2,和非洲象一比较,就会发现生活在西双版纳的象群,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会有人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偷吃农民的庄稼很少有人因此伤害他们。
作为一种生活在离人很近的地方,很容易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大型动物,他们在努力生活,人们也在努力给他们提供更适合生存的环境,来自护林员的关爱,很温暖。
呜呜最后是大脑斧,我好喜欢大脑斧!
今天,东北地区的脑虎越来越多了,他们回来了,他们重新在这里安家,诸山皆有虎,多美好吖
不喜欢这种给动物取名再配上心理活动的片子,和看图写话似的,不像纪录片,像拍了动物素材写出的剧本。
四集看下来感觉第二集和第四集好点,虽然东北虎的镜头比较少,但至少没有一些奇奇怪怪旁白故事。
第一集:西藏耗牛(★★★)主要内容:一、耗牛的传说:山神援助;二、野耗牛和家耗牛区别;三、牧民让野耗牛和家耗牛配种,买卖耗牛;四、野保站救护小耗牛;五、和尚为节日修耗牛面具。
感受:风景和构图好看,视频排版也很文艺。
也不知道昆仑和断角的名字是谁取的,感觉牧民没这么闲,可能是编剧取的,拟人的叙述太多看着难受,尤其是卖小牛那段,剪辑出了一部电视剧,实际也没讲什么,主打一个渲染氛围。
对藏族佛教文化没啥好感,只联想到历史上的恐怖,不想评价,以后可能会去多了解一点,也许会扭转现在的片面印象。
更喜欢野保站的故事,小牛喝奶好可爱呀。
第二集:白海豚(★★★★)一、卢亭传说;二、白海豚一生的颜色;三、渔民和白海豚;四、救助白海豚;五、同环境下其他生物(鱼、鸟)。
感受:比第一集好太多,有聚焦到白海豚的生存环境,看到后面都有点泪目了。
第三集:云南亚洲象(★★)本来不打算看这集了,但是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还是看了,这集的角色分配真的是最讨厌的,把母象取名武则天,还非得给公象再取一个“国王”的名字,大肆渲染国王对儿子的教导云云,受不了了。。
第四集:东北虎(★★★★)虽然时长不少,但真正讲东北虎的镜头很少,很大部分都再说山里的环境和其他动物,但是观感还不错,虽然知道老虎是猛兽,但隔着屏幕看毛茸茸胖乎乎的老虎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有种可可爱爱的感觉。
为了贴近“神”的主题加了萨满,但是萨满的言谈没有给人神圣的感觉。
能得这么高的分也是没想到。。
野牦牛VS家牦牛:1、体型大一倍。
2、野牛角有弧度。
3、野牦牛生长在高山上。
4、野牦牛的体质更好些。
从寻找野牦牛修复面具到野牦牛被赶下山交配而进入家牛群再到保护站养着小野牦牛。
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与山神的相处之道。
但想想,野牦牛为何会下山?
是气候变暖还是高山不再适合居住还是母牛变少竞争变激烈?
野牦牛的后代回归荒原后会不会带去疾病?
无从知晓,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因为野牦牛下山,与家牦牛交配后生下的小牛体质更好,价钱更高,牧民们生活更好,但随之而来的苦恼,家牛不再那么温顺不再那么好管理。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保护这个环境,好好维持生态平衡。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听着像是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的事,但其实并不是,人类处于生物链之中,若是某个环节的物种灭绝,那必然也会影响人类。
人类大力发展工业、养殖业、旅游业,人类的生活在短期来看似乎变得好多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更加多样的美食,却不知我们在伤害着另一个物种。
不论是野牦牛还是白海豚,我们不断挖掘他们的价值。
利用野牦牛的优势基因来育种、售卖,利用白海豚的观赏价值逼迫它起舞。
我们在无知无觉中伤害着它们。
野牦牛那一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十分有野性的野牦牛被捆绑上车,它仿佛提前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不断用身体撞击汽车,试图挣脱束缚,获得自由,最后头破血流的死去。
白海豚那一集,人类试图拯救白海豚,把它带离淡水,但是它求生意志不强,不愿意回去。
大象被关在保护区绝望的眼神。
难以解决自己发情期的老虎。
因为人类自己的利益,我们剥夺了其他生物的天性,新道路的修建、各种横断的桥梁,被破坏的生态,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找不到自己的同伴,生命难以延续。
所幸,还是有人在奉献他们的一生,去为地球的其他物种提供更好的环境,而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观看纪录片去了解其他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来警醒自己不要为了自身的享乐去伤害别的物种,我们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命运,有这样的能力就更要谨慎的对待一切!
生命很脆弱也很渺小,我们只能期盼在最大的“利他”行为中不断获取生存的空间。
之前收藏了一堆待看的纪录片,基本上都是B站的,周末大雨时,随缘找了一部名字较为吸引人的——《众神之地》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就被画面给冲击到了,纪录版的画面极其唯美(特别是用大屏幕看,极度震撼),差不多每一帧都可以直接做为壁纸使用,感觉已经有BBC的水平了。
第一集讲的是西藏无人区的野牦牛,故事线虽然是多头并进的,但每一个都好完整。
原来在藏人心中,牦牛是山神的孩子,他们被分成了两类,一类下山被人类驯化,然后帮助藏民更好的生活;而另一类则继续留在山上继续守护着大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生活的区域边界越来越近。
对于这些自然界中级别比较高的动物,他所谓的天敌——狼群会帮他们淘汰掉一些弱小者,而老病者也跟不上队伍时,自动离开群体安静的死去。
本着动物界优胜劣汰的原则,发情期的一些公野牦牛是得不到交配权的,一些脑子灵活的就会来到牧民养殖的家牦牛群中,凭着比家牦牛大一倍的体型,它很自然就成了这个群体的王者,不但能轻易取得交配权,甚至还能拐上几只母牦牛回去。
因为牧民信仰它们是神的孩子同时还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牧民能做的只是找一些人将其驱赶出养殖区域。
杂交的好处是可以抵消家养牦牛遗传中逐渐弱化的不抗寒不挨饿的基因,坏处是生下来的部分小牛野性十足,总想去外面的世界找寻爱和自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片中正处于青壮年的“昆仑”是刚烈的,虽然它只是一个在交配权争夺战中的失败者,与家牦牛相比,它依然将自身的野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处于老年期的“断角”则学会了怎样与人类和谐相处。
原来牧民的放生不是放到野外,而是像之前一样养着但不再售卖和屠宰了。
片中还有一个人类抚养的、在迁徙中掉队的小野牦,节目组贴心的连名字都没起,因为之后还要放回大自然,就在担心它是否还能适合野外生活时,片尾,有一个疑似是小牛妈妈的野牦牛出现了,这好像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第二集讲了海豚的故事,第四集讲了东北虎的故事,讲的是动物的故事,又不全是,除了动物之外,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人类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从而使得山神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合理的地方。
第三集有点传统国产记录片,以设定好的故事来凑影像的味道了(参见《他们来自中国》),片中的亚洲象是一群因人类原因失散的一个群体,其父系主导的特征属于特例(正常的亚洲象是母系主导的,成年的公象来脱离队伍独自生活的),而记录片以特例为基础讲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中国王、后宫、王子、以及挑战者之间的爱恨情愁。
当时,一些常识还是介绍到了,比如野生大象的寿命有七十年,智力相当于四岁小孩的水平,记录力及好,一件事能记三四十年等。
所以,只要注意到这是个特例就行了。
总体而言,这部记录片还是值得极力推荐,片子即有BBC中的那种绝美场景,又不是纯粹的地理型、动物类纪录片,还以国人的思维通过地理上的众神,从民族的前史、文化的源头,讲到了因为生态破坏致使东北虎在国内完全灭绝,再到现在重现“诸山皆有虎”的传说。
山神的牦牛 众神之地,从历史与人文中寻找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探寻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似乎随着人类生活、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冲突性也越来越强,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好像也越来越困难,但是,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步,也是作为自然的宠儿必须承担的责任。
野牦牛是西藏荒野的精灵和力量的化身,很久以前,我们的祖辈靠他们走上了高原,现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他们?
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广阔,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狭窄,纪录片中野牦牛对牧民的影响,与其说是野牦牛的闯入,更应当是野牦牛的回归;人类得到了自然的馈赠,也回馈给了自然许多,也许当我们弄清自然是如何运转后,会给自然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但是显然,我们也带来了许多的破坏,自然对我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小,我们对其他自然的孩子(其他种群)带来的破坏却越来越大,人类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改造性也越来越强,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形成稳态的过程却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发展必然急剧的影响自然。
从现在的事实来看,我们带来的影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实在太快,破坏性也实在太强,既然这些影响必然会发生,那让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小一些也是我们施与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是一个难题,但我们必须探讨; 荒野生存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谁也不可阻抗。
但人类作为超越其他种族发展的一个群体,我们面对的是超越这种底层逻辑的复杂关系。
人类必须发展,但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要作用到人类自己身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当人们短视个中关系时,便会造成无穷无尽的灾难。
我们必须跳出一心求发展的逻辑,找寻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也许发展会慢一些,但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是一个喜欢看自然纪录片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将各种动植物拟人化的人;这种拟人化的行为,恰恰是我们超越了其他种族的证明。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的情绪是超越了其他任何生物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的确是如此,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们与其他生物间的情感,也应当当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看待,这种情感是复杂的。
我们对牠们有着源自血脉的崇拜,也有着来自强者的悲悯,更有着相互冲突的憎恨,从牦牛昆仑的眼神和被交易的小牛的血液中我分明看出牠对我们也是充斥着各种情感,也有不屈,也有悲悯,也有憎恨;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和牠们共情,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需要靠牠们站立在自然界的疾风骤雨中;
牦牛昆仑——人类,真的需要感谢自然的馈赠,用实在的行动。
庄严、肃穆、震撼,在那片纯净之地,是代表神的野牦牛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困惑。
被那头有着昆仑血脉的小牦牛挣扎至死,也不愿意踏上被出卖的旅程,昆仑最后一刻放弃冲击的绝望震撼;也被人类救下的小公牛每天等候牛奶喂养,温柔的舔舐喂养人,和巡护员一起晨跑而感动;更为人类决定留下颐养天年的断角感到一丝慰藉。
它们的眼神,纯净、坚定,看不到一丝怯弱,它们就是那片土地神圣的使者和象征。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众神之地并非只在冥冥之中,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去做维持平衡的一环,就会得到神迹的护佑。
看到第二部,强烈地感觉到了生命的脆弱、孤独、无力。
内心最最脆弱的部分被中华白海豚深深打动,泪水不自觉地从眼角滑落。
我喜爱大象,爱他们平缓迟重的步伐,爱他们滚圆的身体,爱他们在密密灌木林中若隐若现的身影,爱他们高高举起表达爱意的鼻子。
众神之地,每一部都越看越无力。
过刚易折,被关进笼子里老三那沧桑的面容泛起了我深深的悲悯之心。
白海豚的一生都在褪色,从深灰到浅灰再到白色,老年会变成粉色。
想起了思雨跟我描述的《茶花女》舞剧,里头女主角的年龄增长是由衣服的颜色隐喻的,由鲜艳过渡至素雅,可是身体的力量却愈发坚韧。
于是体会到世间万物都有着无比曼妙的联系,尤为可喜的是,穷尽一生都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人类和动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时间,表达生命。
人依靠思想,动物则出自本能。
科学家至今都没能认知到白海豚为何要褪色以及如何实现褪色。
但是人却能感知到“一生都在褪色”是一件特别特别美的事情。
九年义务教育让我们很早就认知什么是知识,可我们很晚才感知到什么是美。
白海豚却无来由地打乱了我们的惯性,美终于领先知识侵袭了人类的头脑。
我将这个视若珍宝的发现告诉了思雨,期待可以得到共鸣和回应。
可事实上,我讲我的白海豚,她讲她的茶花女,即使说的同样是隐喻,是色彩,是变化。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流都这样,我不责怪她,还很渴望理解她,就像我渴望理解人类一样。
就算她终于短暂放下了她的茶花女,试着进入我的世界,可是她的白海豚就是我的白海豚吗?
我想可能每个人心里都只能装下自己的白海豚。
——8月25日纪录片完播后补充:完播后我给四星,一二四集质量都非常不错。
但第三集我给零分,因为这集可以说是一个丧失了科学事实的亚洲象版《狮子王》,人类编剧用亚洲象写了一个不符合亚洲象生活事实的煽情故事,已经无法称这集为纪录片并为之评价了。
我认为自然纪录片可以不够美,可以因为动物的连续拍摄困难采用剪辑手法,可以在不曲解动物习性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代入理解动物的行为,但在科学事实上绝对不能假。
科学性是优秀自然纪录片的基本线,缺乏科学性的自然纪录片,即使剧本/配乐/摄影做得再好,都不能称优秀,甚至不能称作纪录片。
因为没有科学性的故事,就是在误导观众,尤其会误导希望借自然纪录片了解科普知识、对物种建立初步认知的孩子们。
第三集讲亚洲象的剧本,我看了感到非常不适,因为这集编剧的科学打底研究工作做得不足,人为煽情有余、科学性欠缺。
①大象是母系族群,最年长的母象是家族首领,成年公象到了年龄一般就会离群独立生活,也会有离群公象结群生存。
因此,从科学事实来说,是没有“老大回归引领家族”一说的。
我对亚洲象领域不专业,只能从亚洲象科学爱好者角度猜测:可能是“老四”到了离群年龄,和生物学父亲“老大”会合了。
这里应该请科研人员提供专业解释的,而不是写一个狮子王里老国王木法沙回归的滥桥段。
②“老大”放弃和“老二”对决,怎么可能是“老大”考虑基因多样性而主动放弃?
达尔文和赫胥黎的棺材板都要掀飞了。
不遗余力留下自己的基因,是地球上有生命诞生以来,所有生命的最原始本能,生物进化的基石之一。
以熊和狮子两种手段比较“狠”的动物为例,公熊杀死母熊与其他熊的幼崽,迫使母熊与自己交配,留下自己的后代;公狮赶走老狮王取而代之后,就会杀死狮群里老狮王与母狮的幼崽,也与熊的目的相同。
野生动物有一条基本的生存法则:尽量避开低效打斗,因为野生动物一旦受伤,轻则失去领地被驱逐,重则无法捕猎、等待死亡。
第四集写人类难得看到老虎,“当你看到老虎的时候,其实老虎已经凝视你一百次了”,就是因为壮年东北虎是完美恪守这条法则的代表,先观察打量再决定要不要攻击。
猛兽对待打斗反而更谨慎,尤其同类打斗。
我个人猜测,可能是“老大”当时没有发情,没有交配欲望,因此没必要和“老二”直接硬刚。
“老四”年龄小,没有老象那么经验丰富,所以莽着去招惹其他大象。
这里也最好要科研人员给解释,而不要写狮子王里刀疤企图干掉木法沙上位的滥故事。
(写到这里我发现第三集的编剧是真的很爱《狮子王》啊...这集英文标题不叫Elephant King或者Hamlet The Elephant都说不过去。
)自然纪录片以人格化的方式去写动物的故事,是一种利于观众理解并投入情感的好办法,野牦牛那一集就做得很好。
但人格化的故事一定是建立在严谨、真实的科学性上的,不由人类套用自己的社会规则臆想动物社会的规则、并在科学性缺失的故事上营造煽情氛围的。
否则观众为什么不去看动画片狮子王呢?
狮子王还有幼王出走一朝回归为老王复仇的剧情,岂不更精彩?
这一集的剧本非常令人失望,恍惚间水平又被拉回到早期国内自然纪录片还不成熟时,观众看动物披皮演人类编剧脑补出来的桥段,掉一些棺材里的生物学泰斗们无法理解的眼泪。
想问问导演,第三集是怎么和亚洲象科学研究人员合作的,明明第二集和第四集合作得那么专业?
第三集的奖金,扣是不扣?
唉,我们离BBC和Apple+的纪录片水准还有很长很长距离要走,这部何从谈比肩。
7月11日看完第一集时写的评论:我能打六星吗?
我心目中的唯二六星自然纪录片,一部是《大象女王》,一部就是这部了(截至第一集)。
摄影,文案,故事线,剪辑,音乐,无一不是我个人心目中的完美表现。
第一要夸日本的这个配乐团队,开头引入时梦回当年看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故事渐入时完美融合藏族音乐,悠长灵动神秘深远——最主要是有种不热闹的灵动——极大化烘托观看感受而又不喧宾夺主。
第二要夸文案/故事线,昆仑的人格设定和故事线给人以强烈震撼,它就是山神的化身,蛮荒的精灵,人类无法捕捉到的沸腾血液,是真正意义上的“calling of the wild”。
第三就是摄影,片中大量出现静滞的远景,主角野牦牛就是远景中的一点点。
如果其他纪录片这么用镜头,我可以怀疑摄影师给对象拍照就是这个水平:传说中的“直男如何给女朋友拍照”(无论摄影师是男性还是女性)。
但众神之地这么用镜头就与氛围完美适配,令人惊艳。
天地即世间最大神明,永远只有遥远的神明凝视人类,岂有人类近窥神明?
众神之地,只知神则不得知神性。
当人类也出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与神明若即若离,或伏身,或远观,或对峙,或亲近,我们身处这样的双向关系中,才方得以知神明。
看预告后非常期待第二集,况且还是发生在我老家地区的故事。
众神之地,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都是神的造物,神的化身,神的使者。第一集野牦牛太切题了,昆仑庞大沉默的身躯,远处起伏的雪山,充满了远古的神性和野蛮,私心觉得拍得最好的一集,可以封神。后几集相比第一集就显得平平无奇,白海豚神性稍逊,亚洲象私设太多,东北虎支线凌乱,但山神归来这一段拍得也挺好。人类需要敬畏神明,或者说是自然法则,不要自以为是自我感动,要遵守山神的规则,采冬青要留下小动物的口粮,能随时监测亚洲象的动态避免人象冲突,争夺交配权失败的野牦牛可以为牧民提供高价混血牦牛,人总要探索出一条与众神之地和谐共生之路。
一看就知道导演性别,味太重了,停了四五次才看完
看多了bbc的总感觉别的差点事
叙事性太强了,用人的思维来理解动物是对它们的限制与侮辱。
就还行,大象和老虎那两集不错。
拍得有点太煽情太人情投射化了,但考虑到是国内头一次拍这种大规模动物片,影响也比较成功,还是应该鼓励一下
不喜欢人类自以为是的解读 这是生态环境部的汇报片么 感觉想讲的太多 结果全都细碎
还行,就是太散了,主题先行,深度又不够。
画面很美,动物很可爱。可惜文案掺杂的主观解读太多了,有些地方的观点就是强行把人类的社会规则强行套在动物身上
第一集的小牛故事有拼凑嫌疑,第三集:大象是母系社会
三星半。第一集牦牛,第二集白海豚,第三集亚洲象,第四集东北虎。纪录片本身有点过于强加人类意志给动物,确实比较容易落泪,但过于主观,不是很喜欢。可以看着动物们的身影,也足够治愈。真的好希望动物们能在地球好好活下去啊
景色不错
20221004带娃看完。大美,感动。中国的纪录片越来越好了。它们,才是中国真正的名片。
少点人为煽情故事,多点客观吧,这是自然纪录片
影像相当好了,但文案和故事还是略不足,内容撑50分钟一集也有点勉强
四星以资鼓励,B站仍需努力!
就是一些美景商业片,没会员,浏览器卡的实在提不起兴趣
第一集小牛的眼睛湿淋淋的,昆仑真的好有神性。8.1更新每个生物都好像神迹,看到粉红色的老白重回海域,真的觉得他们好美。看到岩鹭艰难觅食,被螺旋桨绞断尾巴的海豚妈妈和尚未出世的小海豚,真的会觉得地球不需要人类……
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 画质一流,质量二流。中国纪录片导演莫名其妙的表现欲过剩:动物纪录片不好好拍动物,美食纪录片不好好拍美食,永远不知道观众真正想看什么。拍个纪录片在这煽情讲故事,大学里主旋律课上多了是吧。
食之无味,第四集中间偏题了。别把臆测当成是观察的成果好不好,太过于煽情与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