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上属于荒诞搞笑类,低成本日军全都会中文系列,傻子特傻,中国军人特厉害;场面上:纯粹搞笑的小场面; 不爽的地方片中惊人侮辱日本人,着实感觉为了搞笑做的有点过分;中国军人勇敢无畏着实不知所云;人物上:没有塑造出任何撑得住有血有肉的角色; 剧情上: 虽说承接一,可并没有什么联系,浪费了童年IP系列。
春节期间我在各大长途车上反复遇见此片,总共统计下来被迫看了八遍有余。
第一次看我觉得这片挺欢乐的,第二次看发现那个女特务挺漂亮的,第三次看觉得女特务皮肤不好,第四次看觉得女主是花瓶,第五次看觉得潘长江很多余,第六次看觉得郭达在演小品,第七次看我心里想可不可以不放这片了,第八次看我觉得这车可能要出车祸了。
这部电影作为《举起手来》系列的第二部,延续了第一部的荒诞搞笑风格,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军濒临战败的前夕。
一艘名为“阿多丸”的货轮成为了影片的核心场景,船上装载着从中国劫掠来的珍贵文物,日军计划将其偷运出境。
然而,这一阴谋被一位文物老专家发现,他临终前将藏有文物清单的可乐瓶交给了八路军联络员郭大叔(郭达饰)。
于是,八路军以及重庆方面的势力都行动起来,与日军在“阿多丸”号上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从演员表现来看,潘长江、郭达等喜剧演员的加盟无疑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笑点。
潘长江饰演的罗圈腿中村下等兵,以其斗鸡眼、罗圈腿的经典形象,一上场就摆出一副“弱智”模样傻笑连连,成为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而郭达则继续发挥其聪明绝顶的特质,饰演一位机智勇敢的厨师。
两位演员的合作默契十足,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欢乐。
然而,影片在剧情和制作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有观众指出,影片的剧情含糊不清,对于“阿多丸”号的故事背景没有交代清楚,导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困惑。
此外,影片中的一些荒诞情节和夸张表演也引发了部分观众的不满,认为这种处理方式过于低俗,不够尊重历史。
尽管如此,《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号》仍然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抗战主题吸引了不少观众。
影片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无畏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贪婪和愚蠢。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荒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相较于第一部更加丰富,涉及海、陆、空战,从盟军潜艇与日军舰船的追逐,到美日飞机的空中激战,再到铁骑与飞机的赛跑,这些大场面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
但特效的制作水平有限,一些空战、海战场景的特效看起来比较粗糙,与好莱坞大片相比,缺乏真实感和震撼力,影响了整体的观影,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欢乐,但在剧情逻辑、主题深度和视听特效等方面存在不足。
它像是一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作品,在满足观众对喜剧和抗战题材结合的部分期待时,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希望未来此类题材的影片能在喜剧与历史、娱乐与深度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
写于2010年10月3日(那些年的渣渣观后感)鉴于第一部挺好看的,我当然不会放过观赏第二部的机会。
潘长江、郭达,都是些有趣的小品大家,潘长江饰演的小日本不仅不让人讨厌,反而挺感激他,因为他的愚蠢总是帮了中国人的大忙。
这一部中,日本鬼子通过阿多丸号轮船,不仅偷运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还准备向美国本土大面积投放毒气,二战中,日本鬼子罪恶累累。
当看到为了中国而用性命拼搏的中国人时,一股敬爱之情油然而生,甚至化为一个个鸡皮疙瘩。
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是机智、勇敢、时间和性命发起的反战争。
看着日本鬼子被人为和天意戏弄,看着他们极尽丑态的一面,真是爽快啊!
日本鬼子,举起手来,投降吧!
《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号》:笑泪交织的抗战喜剧 《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号》是一部承载着特殊意义的电影,作为《举起手来》的姊妹篇,它以独特的喜剧视角,为抗战胜利65周年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部电影于2010年9月9日在中国内地首映,上映后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945年,彼时日本侵略军已濒临战败。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期,各方势力围绕着一艘名为“阿多丸”的货轮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中国厨师郭大叔,意外被汉奸翻译官抓去为日军司令官“轮椅太君”做寿宴,他的真实身份是地下党员,在这场危机四伏的任务中,凭借着机智勇敢传递着重要情报。
与此同时,女兵小刘与郭大叔一同被卷入这场纷争,他们的行踪被神秘人监视,而小刘还被陌生女人劫走,由此得知日军将珍贵文物偷运上“阿多丸”号,企图运回日本。
重庆和延安方面以及美军情报部门都在争分夺秒追踪,正义与罪恶的较量就此展开。
从喜剧效果来看,《举起手来2》延续了第一部的幽默风格,潘长江饰演的罗圈腿日本兵,依旧以那标志性的斗鸡眼和罗圈腿形象登场,一出场便摆出“弱智”模样傻笑连连,那句“我要回家”贯穿全片,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笑点。
郭达和潘长江这对“高低柜”组合默契十足,他们的对手戏充满了诙谐与趣味,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轻松氛围。
例如在寿宴准备过程中,郭大叔利用各种巧妙的手段捉弄日军,既展现了他的智慧,又让观众忍俊不禁。
还有电影中小孩利用智慧制造混乱,帮助主角团化解危机的情节,以童趣的方式呈现,与紧张的战争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别样的温暖。
但作为一部抗战主题电影,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喜剧。
影片中对于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罪恶也有着深刻的展现。
日军特务机关设下重重陷阱,企图用生化武器进行最后一搏,他们的穷凶极恶令人发指。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先烈为了保护国家的珍贵文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喜剧与战争元素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通过喜剧的外壳,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和平。
当然,这部电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剧情节奏上,部分情节的推进显得有些仓促,尤其是在一些关键转折处,没有给予观众足够的铺垫和情感过渡,使得故事的连贯性受到一定影响。
在特效制作方面,与当时一些好莱坞大片相比,略显粗糙,特别是在空战、海战等大场面的呈现上,未能达到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号》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深刻的抗战主题,在众多抗战题材电影中独树一帜。
它让我们在欢笑与感动中,铭记那段历史,缅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它所传达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
看过这部喜剧电影,别的不想多说,来说说一点引起我格外注意的东西。
中村下等兵——也就是那个罗圈腿日本兵——是个被裹挟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无力选择的小人物。
不论大脑还是腿脚都有问题,却被推到了战场之上。
他想着的,不是武士道,不是火与刀,而是朴实的一句“回家”。
这是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或许,在很多已经被变成杀人机器的日本兵心底,都存在着这点渴望,渴望回家,母亲慈祥的微笑,孩子喊着的“爸爸”。
他们毕竟都还是人,只是被灌了太多的精神毒药。
他们被一股强力推着,被迫离开一片叫做热爱生活的土地。
他们迷失了,但心底也许有着藕断丝连的挂怀。
从某种角度说,他们也是受害者。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
对生活的的热爱,对“五亩良田油菜花”式安宁富足生活的渴求始终是人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中村的唯一而卑微的渴望,影片给出了带有温情的结局:他稀里糊涂地骑上了鱼雷,稀里糊涂的向东驶去,最后竟稀里糊涂地安全上岸,虽未回家,却也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回家的可能。
且不说这种情节可能与否,这是关于人性的一点温情。
70余年前日本发起的那场战争中,他们犯下了太多的罪恶。
但影片中这点温情是超越仇恨的,是对普遍人性的一种关怀。
这烂片里很多段落的音乐都是james honor的《燃情岁月》(legend of falls)里的第4首“to boys”的节选,我听出来了。
对比一下《拯救大兵瑞恩》里汉克斯坐着拿手枪打坦克,我哭了!
典型的奴化人民的片子,农村人已经很愚昧,请不要再毒害他们!
影片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喜剧元素,潘长江饰演的日本鬼子罗圈腿和郭达扮演的渔民,两人之间的对手戏碰撞出无数笑料。
从阴差阳错的相遇,到一系列荒诞搞笑的追逐情节,夸张的动作、幽默的台词,让观众忍俊不禁。
比如罗圈腿各种滑稽的摔倒姿势,以及他那带着浓厚方言口音却又努力讲日语的模样,将日本侵略者的愚蠢和狼狈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喜剧化的呈现方式,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巧妙地讽刺了侵略者的丑恶行径。
除去一些剧情上的硬伤,喜剧效果还是不错的。和朋友一起在校园影院看,大家一起笑翻。只是里面有些言语颇失偏颇,给人偏激的感觉。
6.8
初中学校露天放的,一大群学生看电影真的是舒服。最重要的是不用上晚自习
中国式幽默历来就这样了,一群骂的,仿佛置身国外...
够高了,看着紫日给的
我喜欢 哈哈哈~~
结尾 给力
……有些对白太刻意了
无语了。
再演一部真的多余了,
潘长江的垃圾作
本篇的罗圈腿老艺术家都买假酒了,
就给5星,yeah, 也不看看上映日期,
应该是中日冰点期拍的吧,第二部加了些家国情怀与历史不可忘却之类的话。中村能一直活着是故事的硬伤。
大家误会了……这是部儿童剧……
靠!你真好意思称自己味喜剧片
死的连渣儿都不剩
太烂了,这不是侮辱人民智商么....
必须五星!现在谁还能写得出这么牛逼的剧本!
哈哈哈哈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