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见过的最消散的夏日影片,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这个水瓶座的法国导演,曾被更多的记着的只是张曼玉前夫的身份,拍摄这部影片时,他的母亲也刚好离世了,所以即使是在夏日的阳光下,影片始终透露着一丝一丝的凉意。
一个房子若住的人没有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就消失了;一个家庭,若是主心骨没有了,兄弟姐妹们也就意味着分散了;一个夏日,再如何炎热漫长,也是短暂,终是要消散的。
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台词【一】他们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及故事,许多东西会随着我的离开而消失,动人的回忆,不能说的秘密,以及没人感兴趣的故事。
——母亲在最后一次夏日家族聚会结束后,对女佣人说的话。
她已预知自己的后事和这座宅院的将来。
妈妈,其实什么都知道。
【二】花瓶,在自然光下,插满鲜花,摆在客厅才有意义,否则显得绝然死寂。
——长子对妻子说的话。
这个历史悠久资产颇丰的家族,有着令人称羡的艺术品收藏。
然而我唯独喜欢那个1879年出产的花瓶,女仆人说女主人是最受不了房间里没有花的,而花瓶就是要摆放了鲜活,才有生命力。
那些被放在博物馆的玻璃后的花瓶,再怎么价值连城,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她是他最后的激情。
——二弟对哥哥说的话。
这个夜晚,他们一起讨论母亲和舅父的爱恋。
虽然各持不同的观点,却是同样一种怀念母亲的方式。
他走后,她改回了娘家的姓;他走后,她始终保留着屋内每一个他留下的东西。。
其实,只消这么一句,我们已能感受万千深情。
影片真实到感伤,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如何在生前安置好身后事,应该是件重要的人生大事。
上一辈的人生故事、积累和相关物品,除了能够变现的,其他的种种,就算是当初的主人万分珍惜的,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在乎,哪怕是从小养育长大的子子孙孙们。
人死如灯灭,一切如风而逝而已。
不过,就算人性代代如此,毕竟还是有那么少许人记得往日的时光的美好,往日相处情谊的珍贵,如此,短暂的一生也便值得了。
人生在世,没有钱的确是寸步难行。
但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余,还是要保留些许人性的温暖。
所以,很喜欢影片中的老仆人,大儿子让她选取一件纪念品,她选了自认为很普通的一只花瓶,因为那是她以前服侍主人的时候每日插花的花器,看到这个花瓶,她就能忆起主人曾经的模样,以及和主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很喜欢这部影片。
法国女人简直是从娘胎里就带着优雅,比诺什得知母亲噩耗时大约2分钟的镜头真是考验演技,虽然她老了,但更有女人味道,优雅的75岁老太演得最好,满脸都是故事,当她望着你时感觉她能读出你的内心,所有主要的,次要的演员们都出彩,当然,在法国片里这也很正常。
感动我的是自始至终的感伤,带着这许多故事美丽的老房子古董名画自影片开始就逃不过被切断家族回忆的命运,这也是母亲半夜坐在屋子里感伤的原因吧,反复出现的电话机不停地暗示着母亲心中的无奈,出现的器物越是精美,越是让人唏嘘,,,,,如同交响乐某乐章的忧伤主题,不时跃出,直达观众内心。
结尾的轰趴本来似乎带来了一点活力,快节奏的摇滚似乎要一扫片前的忧郁情绪,年青人嘛,才不管这些劳什子呢!
然而,那两个少男少女疾走在废弃花园伴随着美国乡村音乐慢慢暗出演员表,彻底把我打爆了,有了这个结尾,这个电影从4星半上升为5星了。
(我如此喜欢这首曲子,但是网上找不到啊找不到)
阳光明媚的夏天,茂密葱绿的树木,精致的庭院,漂亮的摇椅,浓厚的法国人文气息,画面美的像一首田园诗。
“他们长大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许多东西会随着我的离开而消失,动人的回忆,不能说的秘密,无人问津的故事……” “住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另一种生活方式。
”看这样的电影,总是让自己想到家人想到以后想到生老病死。
想到童年想到现在想到逐渐年老的父母。
如果一个家没有老人作为联系的纽带大概离土崩瓦解也不远了,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吧。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一定能陪谁到永远的,只是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在我身边陪我一起。
在竖琴与大提琴声中,孩子们奔跑在法国乡间的古宅外,庭院里是大人们相聚一堂举杯相谈的幸福时光。
导演阿萨亚斯便以这样轻松而从容地目光开始了这趟电影之旅。
影片夏日时光的片头曲Loftus Jones有着爱尔兰传统以及欧洲古典音乐的风格,在演奏者刻意地缓慢变调下,音乐本身更加显得悠长。
优美的音乐不仅感性上为电影加分不少,也通过音乐特殊的调性暗示了观众“夏日时光”悠长而美好,同时暗藏着忧伤。
作为法国最为著名的美术馆,奥赛美术馆的委托之作,电影最初的计划是描绘民间艺术品如何辗转收藏于美术馆中的过程。
因此阿萨亚斯抛弃了传统戏剧化的叙事,以艺术品的去向为线索,用一种近乎观察式纪录片的方式展开了这部影片。
为庆祝母亲海莲娜七十五岁生日,许久未见的三兄妹拖家带口回到家乡。
身为长子的Frédéric被母亲叫到一旁嘱托后事,而 他却不愿面对,一心只想保留老家完整的模样,期望房子里价值不菲的艺术品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然而世事无常几个月后母亲去世,三兄妹在葬礼后不得不面对遗产分配的问题。
此时唯一生活在法国的Frédéric还未察觉举家迁往中国的弟弟Jérémie与长年生活在纽约的妹妹Adrienne早已对故乡毫无眷恋。
变卖家产成了长子Frédéric不得不接受的选择。
最终为了避免高额的遗产税,三兄妹将部分藏品捐赠给私交甚好的奥赛美术馆。
此后,Frédéric只能同走马观花的游客一起在奥赛美术馆隔着栏杆看到自己儿时的种种回忆。
一部本该可以写成狗血连续剧一般的分家产故事,所幸导演阿萨亚斯并没有选择这么做。
这也是夏日时光最动人的一点。
固然如果把分配遗产的矛盾或是母亲的乱伦情史作为戏剧卖点,贩售给观众是最符合当下娱乐至死的观影文化。
但阿萨亚斯偏偏就是一位“叛逆”的导演。
淡化冲突,弱化情节,导演手法上的冒险换来的代价则是会有点“闷”。
闷是因为他的电影不是为了走马观花的游客而准备。
而冒险在于这一切是通过众人看似云淡风轻的“闲谈”来让观众看见这场家族变迁过程中的暗潮汹涌。
暗潮是说台面下家庭的恩恩怨怨,例如Frédéric自觉从来没受到过母亲的肯定,背地里对着妻子抱怨母亲坚持让自己学商业管理却毫不关心自己的成就,偏偏他内心又是最向往母亲的生活,所以母亲的冷漠让他常常对自己所作所为感到自卑。
而内疚便是他面对家庭分崩离析时心中最大的痛。
又比如小女儿Adrienne选择了一条看似与母亲截然不同的路,远去纽约做设计师,但她又是三人中与母亲最像的。
越相像,就越彼此嫌恶,所以Adrienne无法忍受母亲微笑着抱怨自己,而母亲又暗自不满Adrienne的任性自我。
电影里独一无二的真实就是来自于这类生活的细节。
越细腻,就越看得出家庭的前世今生。
母女一生的爱恨往往就会凝结成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让观众透过这扇“窗”看到家的内部。
为此朱丽叶比诺什等演员不仅奉献了精湛又毫无痕迹的表演,也展现了对人物内心的高度理解与认同。
对观众来说,我们被阿萨亚斯放置于“风暴眼“中静默地观察一个家庭,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为何?
我想一个家庭既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又可以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经历过法国动荡年代的阿萨亚斯,也曾目睹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与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更重要的是千禧年之后,新一代价值观的改变。
改变必然带来阵痛,处在时代夹缝中的阿萨亚斯以逝去的母亲为情感基础,向观众剖开自己内心最柔软的一块回忆,是观看也是邀请我们思考家庭与情感,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个家庭的基本单位是人,随着核心人物离世,家也跟着离析,宅邸转售,文玩出让,变成支票,兑给毫无恋栈、忙于眼前的后辈们。
这即是法国电影《夏日时光》(L'Heure d'été)的走线。
我看到明丽的海报又或者有点阴恻的官网时,完全想不到像l'heure、l'été这么阳光的字,可以传递那么无奈的意思。
后来才明白,所谓点状时辰(l'heure)而非连贯时间(le temps),大抵有物以稀为贵的含义,因为短暂,所以即或浓炙的夏,也是一洒绿荫下的凉薄,仅供追怀,不能良久。
我想倘使美国人做这个电影,也许会力挽狂澜,让主人公以无限的恳切,挽留行将失去的家园;然而法国人不,就是要贴笼现实,一路惨淡下去。
这在我这样的观者,也不是没有一点触动。
我小时候视以为家的奶奶家的老宅,早已不再。
那时候我几乎总是一气跑上二楼的,怕底楼的黑暗,怕自己的影子。
殊不知,黑黝黝的影像,原本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之后换了灯火通明的大厅,反而无处遁形。
十八岁以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新房给我的陌生感,来不及涤去,又空落一段时间,接着发酵,以至于直到现在,我去揿电梯时,都不知如何挪脚,深怕一下子踏空。
而老宅的窗前,原来拂着梧桐叶,有我流口水睡着过的电话间,有小叔坐卧下围棋的小屋,有爷爷的书房,而今,统共变作酒家了。
我们的家,原来大得可以开酒家,这也是我哭笑不得的后知后觉,然而我始终没有做一轮食客,连那条街,都能避则避。
留不住物恋,索性跟着龟缩起来,这也是我一直的处事方式。
电影对感情的表述,是十分内敛的。
对老宅邸最割舍不得的大哥弗雷德里克,连丧母之痛,都在仓促的刹车声中宣泄而收勒,弟弟妹妹主张变卖分家,他默然无语,叼起一根烟,躲进云雾深处,悄悄落泪,镜头所至,只不过黑色的背影。
据说由查尔斯.贝尔林(Charles Berling)饰演的这个角色身上,附套了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的个人经历,他在拍片之前,同样失去了母亲,是以对“永恒与幻灭”,别有一番认知。
贝尔林在《内莉与阿赫诺先生》(Nelly et Monsieur Arnaud)里出演过,我觉得眼熟,却依然等到翻演员表,才对等号。
随后看阿萨亚斯执导的《情感的宿命》(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终于有点明了,为什么阿萨亚斯那么倚重这个演员,他总是不动声色、不外显宣张,情绪总被压熨得平展展,而这正是生活里人们惯常的态度。
家庭的滩涂,弗雷德里克无力拯救,他那个不情愿又无力回天的木然表情,将戏路的方向慢慢推出来。
我以为不大成功的,倒是塑造小妹的朱丽叶.比诺什(Julliete Binoche)。
在allocine上,我读了一些她的角色解释,可以说演一个有点叛逆、艺术眼光独到的小黑羊,对她并非难事。
可是我感到需要倚重她的解释,才能看清这个角色的恋家情绪,而不幸的是,看电影的时候,我们身边并没有谁来贴耳解释。
阿萨亚斯似乎有些王家卫的营造,松松剧本里,留给角色很宽的自由余地,或者说,演员有时候需要自导自演,贝尔林那部分,也许看得比较紧,比诺什,则只剩务实铁硬的一面了,她的另重情怀,实在太过模糊。
这部电影,据说原是受邀为庆祝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廿年所做,然而成品不止融入了阿萨亚斯的家庭经历,好像也实在没对馆务歌功颂德,虽然俯瞰奥赛大钟以及一层那零散而现代气息丰沛的著名布局,几个大特写是一定少不了。
阿萨亚斯的细腻之处,反而在于他不单单针对人,同时也刻画了物的漂泊。
比如靠近收尾处,一行人跟着导游餐馆家具部,有年轻后生,抄着手机与友人约会,对当下弗雷德里克家里舶来的藏品书桌,毫无好感,全然应付了事。
与此平行,弗雷德里克和妻子现身,他们看到玻璃橱中自家的花瓶,弗雷德里克很感触,觉得这花瓶仿佛被拘禁了,它理应放在当风的桌上,注入清水,植入鲜花,那样才叫做它的自洽生命。
作为感念,他把另一尊同等名贵的瓶子送给了忠心的老佣人艾洛依斯,后者并不晓得花瓶的价值,却事实上日复一日,帮它实现着命运延续。
是以这样的处置,完全跳脱了对物的尊隆,仿佛人的遗落,更外延到了物的辗转,乃至叹息。
这轻微的一笔,让我想起以前看拜亚特(A.S.Byatt)的小说《迷恋》(Possession,A Romance)时一直挥之不去的想法:固然连着“罗曼史”,这个题目可做爱之占有来解,可是possession也围绕着物--书里面是手稿、情书的争夺:是应当随着主人隐没在旧宅,还是该掘出来,电子化,曝晒天下,英美两派的做法截然相反,读者亦能感到两种情绪在拉扯。
换言之,糅进灵魂的物件,哪怕理应不朽,它也可能已经人性化,不可能没有一点愁的。
我在电影《夏日时光》或毋宁说“追忆夏日时光”中,又一次触到这一点点无处安身,家在何方的清愁。
正所谓,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伤怀的,岂止是人呐。
图文链接:http://ciyunw.blogbus.com/logs/57728134.html
两辆车驶离,只剩妈妈一个人站在门前没开灯的房间,妈妈坐在沙发上所有物品打包,老佣人把花插在花瓶里,摆在母亲桌前,“她受不了屋子里没有花”老佣人在房子外面,一个一个地认真地看着那些房间......太多太多戳人的点了,老佣人很难过吧,但是她什么都没说,妈妈也很清楚自己死后这一切会如何吧。
她是一个那么浪漫优雅的女人。
她清醒地知道并且接受了。
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后代有着跟我们一样炽烈的情感。
妈妈好爱舅舅,她帮他守护着死后的家,她把他的作品做成了画册,她去旧金山宣传画册,她很老了。
旧金山的开幕让她很累吧,可是她很开心。
三个孩子中,长子是不赞成卖掉母亲的房子的,其他孩子却不这么想。
我以为小辈们对于奶奶的收藏甚至是奶奶本人并没有太多的情感,但是末尾的时候孙女说起小时候和奶奶的故事有点难过啊,打包藏品的时候,女儿也在很认真地收拾母亲留给她的茶具。
并不是没有情感,只是向现实妥协了,它并不浓烈到足以战胜当下。
一直觉得死亡很残忍,又或者说是现实很残忍。
生命中那么重要的人消失了,可是你不能沉浸在悲伤里,你要很快地振作起来去料理后事。
就像长子在车上的落泪,身后突然响起来的喇叭催促他停止。
看着海报还以为是很阳光的电影。
想好好陪奶奶。
编剧兼导演Olivier Assayas是张曼玉前夫,也许,正因为这个,片中多次提到中国。
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是,这是一份礼物,你却拿它来赚钱。
片子说的是一个老太太,在去世之后子女处理遗产的问题。
所不同的是,老太太本人以及她的财产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种问题在中国也遇到:怎样去保存文化遗产。
是拿它赚钱然后任其改变甚至毁灭,还是保存它——保存也是有问题的,藏品到了博物馆之后,问题就变成了:物品的价值在于应用还是展览?
展览具有保存、欣赏、广为传播的功效,然而物品本身的最原始使用价值就不存在了。
对于一个花瓶本身来说,是装满水站在桌子一角,迎接人们欣赏的微笑,还是枯干着站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面更好呢?
答案可能是多元的。
所以导演本人并没有给出答案,影片甚至也如一首小诗,没有高潮。
不过,夏日的法国乡村景色是值得欣赏的。
他们是真的贵族。
满屋的古董,大师的艺术品并没有被他们像贡品一样敬奉着,而是散落在他们生活里的日常,一什一物,信手拿来。
母亲离去,儿女们面对遗产没有争抢,更没有迫不及待,先人的精神得到传承,他们是贵族,更是精神贵族。
大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在片中朴实无华,没有星味,也不需要星味,他们的故事就是法国一个普通人家的家常……
07年的片子,平静中有微澜。
1。
平民即使拥有一些古董和藏画,终究还因为需要钱而卖房子分遗产。
平民果然是没有资格把记忆留在自己身边的。
老人的品味再高雅,死后留下的一切对儿女都不再有价值,除非换成可以用来生存的钱。
精神不算遗产。
至于关于以往的记忆和格调,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看看。
那些还是因为要避遗产税才捐给博物馆的。
如果更平民的,好像我,用来回忆的大概就只有几张照片而已。
所以,平民是很无奈的,是很容易遗忘和被遗忘的。
而有的人,可以有故居、故宫、纪念堂。
忘掉他们很难。
2。
时代没有一个国家不受别国的影响。
现在,甚至没有一个人不受别国的影响。
在北京卖房,因为在欧洲找不到那么好的工作。
在日本做设计,在美国结婚。
画稿在美国拍卖,因为可以“让他们(对画家)有更多的了解”。
孩子们在家说法语,在学校说英文,崇拜美国文化。
法国人骨子里的高傲就这样逐渐湮没在日益全球化的现实里。
能在现世轻松生活,已属不易,囿于过去太沉重。
虽然也有点失落吧。
所以,平民是很无奈的,就这样,慢慢湮没在每一段历史里。
而有的人,他们沉睡在自己创造的时代中,永远都不会老去。
好东方
所有角色都经历了一场内分泌失调,最后导演很含蓄地表达了操一下的愿望。
导演(张曼玉前夫)的世界观:当代法国已几近没落,世界的新中心在美国,在东亚——三个儿女:老大在巴黎,老二在上海,老三在纽约。旧世界已经死亡,正值分摊家产(物质和精神遗产)。而新世界和旧世界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片末第三代青春少年们在老房子里举行派对,虽是摇滚乐却也是法语歌词的
我们将留下什么,我们将带走什么。看的时候就禁不住想起我外婆留下的手稿。
阿萨亚斯作品《夏日时光》。一户精神贵族,在老太太死后,如何分崩离析。哀而不伤,克制。我的感慨全在于,精神贵族的家庭做派,生活方式,只有法国人可以拍得这么好。大师的家具不过是日常使用的桌子,大师的雕像碎了塑料袋装起来,那些艺术品对于他们,不是金钱价值,是情感意义。淡然使用,真奢侈。
法国影片,像一首散文诗,看似随意、没有高潮,但散发淡淡的诗意、充满深深的文化底蕴。
默默的温情。
法国人还真是慢工出细活啊
比诺什果然不适合黄色头发
哎 现实哦
阿萨亚斯的镜头感很适合拍这种琐碎生活的片子
xzd
781 VS CC
我对法国外省还真是不感兴趣。。。
又是一个平静灿烂的夏天不是吗
拍的很别致。但终究不是我的菜。
像夏天里的一杯冰水
我也想住在那个大房子里,也要那张桌子
如果在18分鐘左右不出現那個 剪輯穿幫(我可以理解為 女主是在 吸煙與不吸煙 中糾結嗎?噗~哇咔咔!)是可以四星兒的!╮(╯▽╰)╭ 全片有淡淡的憂傷(母親的看得透徹et長男的無奈)與淡淡的溫情欣慰(保姆的忠誠和那隻花瓶) 猶如一縷清新淡雅照進了濃得化不開的現實… 很Rohmer~
唠唠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