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怎样都行》导演:伍迪·艾伦 主演:拉里·戴维《怎样都行》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它就是个人生喜剧,肆意地调侃爱情,挑逗或者说挑衅那些正在观看电影、有着严肃道德观和精神洁癖的男男女女。
纽约小老头离开了欧洲,回到美国。
看海报上的拉里·戴维(L arry David)摊着双手作无奈状的模样,总有理由让人怀疑他分明就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本人。
他回想起当年的纽约故事,索性拿出来再演一遍。
当年写给幽默大师泽罗·莫斯特尔(Zero Mostel)的剧本,改由热门喜剧明星拉里·戴维接手,倒也说得过去。
至于是否会被影评人嫌弃,谁在意呢?
《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里的鲍里斯,自封高智商天才,为人苛刻,特别喜欢挖苦和讽刺他人。
不用说,这样的人肯定也活得不开心。
他有严重的焦虑症,跳楼摔瘸了腿,老婆也跑了。
虽然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欠了他什么似的,不过他孤家寡人生活倒也清闲。
影片始于他和几个老友的寒暄,鲍里斯又开始滔滔不绝,众人说服不了他,或早就习以为常。
鲍里斯突然起身,向着镜头走来,开始一通独白式的说教。
他把看电影的观众也开涮了一遍,说这些人是莫名其妙的白痴。
熟悉伍迪·艾伦作品的人肯定不会感到意外,这种把观众也带进去的方式以往早有出现,《怎样都行》无非原封不动拿来,放在头尾用了下,趣味有余而新鲜不足。
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于,很多人不就在看电影的过程中骂这个家伙笨说那个家伙蠢?
满嘴火药的鲍里斯恰好是个例证。
在意宗教在意上帝,在意家庭在意父母在意身边人,伍迪·艾伦说 take it easy(放轻松),他们都是虚的。
人类的七情六欲在鲍里斯看来都无比可笑,他很容易把话题上升到时间和宇宙的层面。
鲍里斯把这套东西灌输给身边人,不停地洗脑。
简单来说,无非就是不要把爱情看得太重,只要不伤害别人,放任自流,怎样都行。
即便是嫁给鲍里斯的姑娘后来跟别人好上了,他也一点没有悲伤;只是回到以前的不开心生活,他又一次选择了跳楼,然后接受命运的安排。
这么说吧,《怎样都行》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话唠狂的对话成灾、必不可少的美女、冷笑话和荤段子、打过来和打过去,这些不是都有么。
就连人物所在的纽约,那谈不上风光的风光也被搬演过了千百次。
《怎样都行》就是个人生喜剧,它肆意地调侃爱情,挑逗或者说挑衅那些正在观看电影、有着严肃道德观和精神洁癖的男男女女。
至于看完后是喜是怒还是小感触,随你怎么样,都行。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10/24/content_923436.htm】伍迪·艾伦透露剧本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这也许解释了这部最新作品为什么看起来那么老。
———Lisa Schwarzbaum (《娱乐周刊》)影片给伍迪·艾伦指明了方向,从格劳乔的话语到帕斯卡的智慧,无所不包。
导演想说的就是,心自有其道理。
——Roger Ebert (《芝加哥太阳时报》)
首先,为什么要强调“国际化”呢,因为“愤”也跟诸如某权,某主一样,在中国就有了和谐高雅的特色,跟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以美帝国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发达国家——都不一样,是以有中国特色的“愤青”不在此列。
其次何谓“愤”,就是“愤世嫉俗”的简称,对于“愤”一般英语里必须会用到两个形容词:cynical和sarcastic,简单的说就是看啥都不顺眼,外加嘴还特别的贱,比如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愤”Mr.Darcy(顺便说C.Firth本人也是个愤)最后“愤”也有一个成长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一般分为“愤青”(再次特别注明:有中国特色的不在此列),“愤中”和最高级别的“愤渣”。
本片中Larry David饰演的Boris就是一个典型的愤渣。
“ 愤”注定了是跟美好的中产阶级生活格格不入的,他们往往BS且不擅长社交(这里用“且”是因为BS与“不擅长”之间有因果、果因、并列等等几种关系,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连词表示,以下同),不在乎且没有积蓄,对以婚姻为联系的家庭体制乃至建立在此之上的社会体制嗤之以鼻且往往会孤独终老,自以为比别人都聪明都透彻且对其他人类带有从怜悯到鄙夷到仇视等等的“俯视”感。
所以很明显,“愤”不是一天变成的。
“愤青”和“愤中”还有可能脱“愤”,“愤渣”则是“赤(果果的)愤”,世界上八成心智健康的女/男性都不会想要这样一个伴侣,可是“愤渣”也不全是由“愤青”的老年进级版组成的,那要如何来识别一个潜在的“愤渣”呢?
第一、潜在愤渣必然声称伊喜欢贝多芬和舒伯特。
这里要注意两点:是“声称”还有是“和”。
伊是不是真的喜欢不重要,伊只要作过此种坚定的表示就足够了。
是否讨厌肖邦和莫扎特是因人而异的,但喜欢贝多芬和舒伯特必须缺一不可。
贝多芬中又以喜欢五号和九号的居多(喜欢七号的一般是小资或者文青),舒伯特则必然是“鳟鱼”和“死亡与少女”(个人强烈推荐)第二、潜在的愤渣一般不看电视节目,甚至家里没有电视机,并且强烈bs喜爱看电视节目的人。
即使他们有电视机也不会是很好的设置,往往只用来看古早的文艺片——注意必须是“文艺片”,或者discovery和“国家地理”,而且后两者通常会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一边号称他们在欺骗观众。
第三、潜在的愤渣通常爱看哲学类书籍,但对经院哲学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强烈bs之。
伊拉一定都读过以下这几本书:《资本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纯粹理性批判》和《存在与虚无》(近期的可能还会喜欢《结构与符号》之类的)。
伊拉对宗教有一定的了解,但必然是坚定的无神论者,bs所有虔诚的信徒,觉得这是智商低的体现,并且希望“帮助”他们摆脱迷信。
第四、潜在的愤渣喜欢发表“阴谋论”和“性本恶论”。
厌恶一切的社交活动,尤其是有着装code的舞会。
不喜欢参加户外运动,尤其是有对抗性的团体运动。
而且伊拉往往讨厌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画作。
同理也讨厌流行音乐,尤其是电子舞曲。
伊拉会喜欢蒙克的《呐喊》,重摇滚,还有某些经典的电影配乐。
如果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而那个人又正巧是你在考虑的结婚对象的话,那么请三思,伊很有可能在结婚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条从窗户跳出去自杀——当然是未遂,然后不计一切代价地跟你离婚,那么你“找个老伴好过冬”的计划就必然会落空。
其实吧,据某个专业机构的统计说现在法国的离婚率维持在1/2,美国虽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成以上,中国大陆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曾经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的80后升到正午婚姻的破碎率步步高升有希望在五年内实现翻一番在十年内赶英超美。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会喜欢问“现代人是怎么了”,不过作为一个曾经的有中国特色的“愤青”,我的习惯则是问“是不是现行的婚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
共产共妻也许正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也说不定呢”。
圣经里有亚当和夏娃,所以西方人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包括太阳王同学这样可以拉去实验室研究一下生殖能力的种马级品种也只能养情妇,别说皇帝了,就是连中国当时富贵一点的乡绅都赶不上。
其实如果真的去研究一下中西方婚姻体制的不同的话,我相信是跟优生学有关的,还是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使用这样的婚姻体制,西方使用那样的婚姻体制,同样把耶和华当成神的穆斯林和摩门教至今保持着一夫多妻的体制,都是跟自己的社会情况相联系,保持物种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繁衍所形成的社会习俗——或者叫做社会公约。
可是时代如果一日千里的发展,是不是这个沿用了千年的习俗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
既然那么多人无法维持传统的婚姻关系,那需要改变的也许并不是人,而是这种体制,人没有理由自己织个套子钻进去然后就不肯出来了。
“可行的”才是“合理的”,“适应的”才是 “道德的”Whatever works准确的译法是“怎么合适怎么来”,这是Boris的口头禅,意思就是不需要太过约束自己的需要而去适应社会的规则,因为那没有道理,社会的规则本来就是人类制定的,而且人类本身就是“堕落的物种”,自然制定出来的也是“狗屁规则”。
一妻多夫也好,变心离婚也罢,活了一辈子才发现自己是gay也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跟“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式生活做“合适”的事情有着“合适”的期许,这样起码自己的人生会快乐,自己过得会舒服,不会半夜里做梦叫着“可怕可怕”然后又跳窗去自杀。
至于人家怎么看,人家怎么想,人家怎么说——嘛,用Boris的话说,那些人都是些头脑简单的蠢货,他们根本没有看到本质,所以不用搭理他们。
Woody Allen大概是美国最“话痨”的编剧了,是不是最“愤”的咱还不好说,但他对“性”啊“死”啊的话题显然有一种超常的兴趣,而且更明显的是:他显然觉得自己智商很高,看得很透彻。
换则言之他一直是在“俯视”观众的。
这其实没什么问题——如果是在三十年前的话,可是现在观众已经长大了,已经由“愤青”开始往“愤中”乃至“愤渣”发展了,他作为“愤渣”却没有更早的阶段可“愤”,再想要“俯视”未免就需要在底下垫个上标“看不见我”的箱子才可以。
笑点其实有,故事也不错,老实说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我看得蛮开心的。
可是作为WA的电影来说,不能讲他退步了,应该是说如果想要一直“俯视”这个时代的话,你就要一直比时代走得远。
现在已经不是七十年代了,虽然我知道美国还有不少虔诚的基督徒,但跟一个南部上来的女生讨论黑奴的问题那显然就跟我老爹想告诉我抗战当中真正重要的战役是一样的意思——该知道的我早知道了,他们的资讯和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而他们以那种过时的方式来打量和定位年轻一辈的人这种做法就更过时。
Melody显然就是这种过时眼光下制造出来的角色,因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所以想嫁给一个看起来很聪明的人——这显然是性解放之前才会有的想法,美国是否有这么封闭我不知道,但毕竟坐在电影院里啃爆米花的主要观众群还是像我这样小学时候就看到过麦姐的MV的人啊,如果要用Melody作为当成某种人群的“代表”的话,在这个时代恐怕是很难有观众会有共鸣了——我老妈都未必有这么委曲求全的想法。
虽然像我这样上限是到Anthony Hopkins(就是大我四十多岁)的是比较极品,但对于婚姻中的年龄差距这种话题这几年实在观众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如果要搞另类的话女大男小可能还比较有效果。
至于伊老妈Marietta就当是和我妈一样大好了,那伊青春期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美国的七十年代在闹什么事mina都很了,所以我只能说WA的这个剧本,至少这几个人物设定肯定不是在本世纪完成的,不然就是他得了记忆功能性障碍。
Melody的爸爸反而要代表性强一点(除了那个宗教狂的症状之外),大概是男人几十年来都没什么改变的缘故吧,不过当他坐在酒吧里,突然跟一个男人搭上讪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下文了,所以这一段毫无惊喜可言,在后《断背山》时代,这个梗太旧了。
至于说到“三人行”(搞笑的是Mariette非要使用法语说这个词,搞到电影院里笑翻)甚至“一妻多夫制”是我不久前才跟人讨论过的问题,社会学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一妻多夫制既可以解决人口负担,又能够保证家庭的经济稳定,还可以防止家庭暴力(除非几个老公联手起来打老婆,不过考虑到雄性的竞争本性,这种可能性蛮低的),还可以协调男女比例(尤其是考虑到显性的gay比显性的les多四倍)从而减少光棍的数量降低犯罪率(暴力罪犯八成是男性,连环杀手基本上全是男的,而其犯罪原因有八成是因为“性”),是很值得考虑一下的。
而“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是十年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吧,多少中年男一夜come out啊,这都已经不新鲜了。
所以这部是还蛮好笑的,但你就是说它是九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拍的我也会相信的——可是它偏偏讨论的是“时代问题”,就有些不搭调的感觉。
Larry David演得很好,Henry Cavill很帅,里面出现过的电影插曲我都认得,以上。
在我收藏dvd生涯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woody Allen还没有死。
其他大导演大部分死的死退休的退休,所以可以很轻松的把它们所以经典作品收齐。
但是woody老是不死,而且还倚老卖老每年继续拍一部片子,最让人无奈的是丫居然还拍得都很经典,去年居然还凭借午夜巴萨罗纳获了一堆奖。
所以多次碟商引诱我买一套woody全集我都拒绝了。
因为我感觉这厮还挺能活的,而且也挺能拍,估计还会出不少精品。
当然他的每部作品基本上都不错。
最新的这部自然也是。
请出了和他一样神经质的的Larry David出演绝对是最好的替身。
也许woody确实也老了。
本片结构上非常反好莱坞,第一组镜头就直接把目光直视观众,把梦境破坏,告诉你的生活和电影里一样无聊。
或者明白告诉你, 你丫花了20美金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本身就是脑子进水了。
人生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所以别太强求完美, 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你强求完美最后只能自杀,但是Larry自杀两会都没死成,反而被社会再次接纳,最后的大结局也就够cliche的,不过也许这就是生活,生活本来就是cliche。
Woody更多地去考虑人生了,那么他确实也老了,不过不像伯格曼那么早衰,老早就去考虑死亡和死神相见的主体(《第七封印》)。
只能继续等woody拍片了!
另外片名的正宗翻译应该为爱咋咋地!
I just watched the new Woody Allen & Larry David movie--Whatever Works.All I want to say is that I just want Woody to live longer and keep his one-year-one-moive pace for another 10 years.It's hard to imagine this man is 73 years old now and still make those excellent movies every year. Sure Michalengelo Antonioni is still making movies at the age of 92, but he is either the codirector or only directing the short films like Eros(2004).Plus he only shot one movei in 7-8 years. I adore Woody's energy,even though he still looks like an impotent scholar.Woody Allen is the only shame I have in my 10 years DVD scavenging experience.It's easy to get a whole collection of Hitchcock, Bergman,Stanley Kubrick and even oliver stone. But Woody Allen with his 45 and increasing movies are not easy to collect. I refused 4 times to buy the box set of Woody Allen DVD box, for I know this old man is going to have some new surprise. Well, Whatever Works is definitely a surprise. Even though the moive is about Life-is -Cliche and the ending is unbearable cliche, it is still freshy. I don't want to ruin it by telling details to the one who haven't watched it.It's now in my top 3 Woody Allen movie list, probably better than Annie Hall, Manhatton,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and Everything You Need Know About Sex.
看了一眼海报就知道这将是我看过最棒的Woody电影,观影后我那该死的直觉又对了一次,没错,这是Woody把资本盈利等问题全都抛脑后,完全放开拍自己想拍的题材,没有知名演员,男主更是没有半点男一标配魅力的普通糟老头子,而正是这样的编排,成就了一个绝妙的文艺喜剧;男主是高手藏民间,凭着渊博的知识,高端学术背景,在纽约过着高尚的生活,然而中产梦寐以求的一切在他心里却打了问号,没有宗教信仰,却比任何人都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洞悉宇宙奥秘的世界观,更让他接近开悟,他的台词就像在演绎Woody Allen对人生的真实看法,在悲观中乐观的活着,有何不可?
生活就是这样,老天爷关了你一扇窗的时候,就给你开另一扇门,真正的神存在虚无,却又无处不在,岳母被女儿嫁给糟老头现实冲击的同时,又间接认识了老头朋友做了她的新男友从而被发掘了艺术天赋,做回真正的自己,更发展到三人行模式!
老岳父做了一辈子虔诚信徒,却是离上帝最远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心都逃避的人,最终还是一次偶然的酒吧相遇找到那个隐藏多年的自己!
喜剧的结尾也是很讽刺,第二次跳楼的糟老头子竟然砸到了一个单身女灵媒,不信命运的人遇到了一个可以预见命运的人,冥冥中的安排就像宇宙在开玩笑…宇宙的不确定性,存在的必然性,并不冲突,在经历过疯狂的人生后,才会发现其中的真理,可能这就是我们打败了其他无数个精子竞争者,从而拿到出世资格的原因吧?!
😄
-When Melody and Marietta are at the wax museum, they see a wax figure of Donald Trump near the figures of Ronald Reagan and George W. Bush. Donald Trump would later become a Republican president, announcing his candidacy years after this film was released.
这才是Woody,Woody式的语言,Woody想要表达的意思。
一开头就直接告诉你:白痴们,又来送钱了。
然后呈现一个标准Woody式调侃揶揄讽刺刻薄并且睿智的老头。
确实有点老年Sheldon的意思,不过显然老头入世得多,也更加证实了量子世界的偶然性在世界上存在的几率: 年轻漂亮的姑娘投怀送抱并且被他潜移默化主动理解着他这个絮叨愤世嫉俗还有神经质的老人的世界。
纽约在Woody的眼里真是神奇的地方,女孩找上门,看上了行将入土的古怪老头,女孩的妈妈找上门,变成了与两个男人同居的艺术家,女孩的爸爸找上门,发现自己是同性恋,等等等等,不过没关系,whatever works.BTW,睿智的老物理学家绝对是很有魅力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对某一类女生很有魅力的一类人……比如我。
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某28岁嫁了82岁的MM。
这是完全不难理解的,如果你可以理解我高中时代年轻漂亮的物理老师在德国的街头偶遇杨振宁握了一次手而一个星期不愿意洗手的话,如果你可以理解大学寝室的两个女生为了一张海森堡和薛定谔的照片买下一本其实根本不会看的英文书的话,如果你可以理解……好吧,也许只是我是个怪胎并且遇到了一些怪胎……Whatever works.Hey, 玫瑰太俗,不如我们在自己的爱情中看看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如果因为观察者而影响了真相?
或者两个人的相遇在量子化的世界中存在的几率?
再或者,我为你跳动的一颗心,其实是无数不同震动形式的弦?
甚至带着某种超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韵律?
既然这个宇宙都会凋零,又何况爱情。
我没有见过一个开心的犹太人,能想到的形象都是刻板的大同小异:紧锁眉头,浓密的红色胡须和盖着地中海的小帽沿儿。
他们离群索居,永远不是主流,抑郁是时刻保持的,骨子里翻腾的抑郁不是年轻人抱本朦胧诗选就能轻易模仿的。
当一个犹太人跟你擦肩而过,肃杀之气袭面而来,你对他点头微笑,他给你来个苦笑。
Woody allen就是这么一个货色,生来就经受思考的苦刑。
你伤不起啊,如果一个少年在本该迷醉声色的年龄翻开了本大部头的书,他就已经走上了不归的小路,他会对超女嗤之以鼻,不信任何一种理论,充满批判的愤怒和对智力挑战的喜爱。
少年在路上异常孤立,遥望着两侧匆匆的人群,平行线似的与你一同沿着时间的轴线往前行进,有时会碰到一两个过客,往往是草草聊过两句就得分手道别,少年开始孤独,想着是不是将来有一天终究要混进匆匆人群里。
电影里用entropy(熵)来说明这种不可逆的情况,既然发生了,混乱只会加剧而不会平息。
如果将来我的后辈趁我不注意拿下我书架的一本李敖或是鲁迅的书,我一定会大声喝道:“你想好了吗?
你确定吗?
”这部电影简直是woody allen老年时回首的一声长叹,算是半个喜剧,但我在映幕前还是看的唏嘘不已,浑身肃栗。
我他妈还怎么展望未来,明早还如何起床。
Woody Allen对电影的认识从来就是文学的,延伸一下想象,叼着根烟在台灯下琢磨着自己的剧本,想法可能投影在一两个主演身上,但有时他觉得这不给力,然后开始痛苦的遣文造句,直接让演员对着观众开始大段的solo台词,玩得太写意了。
他从没有把电影当真,南方来的漂亮纯真妹子与离群索居的教授结婚,完全是精神恋爱的调调,女演员甚至得主动求爱,而且不是这一部电影,按图索骥他所有电影里女演员都会有这种与现实生活严重冲撞的桥段,从早期的annie hall到barcelona,。
我也能理解,导演肯定是孤独坏了,拍个电影就由他的性子来吧。
电影里临近尾声时有一段对白我摘录在下面,allen写到这儿一定长舒一口气,痛快,终于可以开始结尾了。
I am a profound and sensitive soul with an enormous grasp of human condition.It was inevitable you would eventually grow tired of being so grossly overmatched.Greatness isn't easy to live with even by someone of normal intelligence.我在这里大抵翻译一下:我有一个敏感但又深刻的灵魂,却不得不屈服于人类的常态。
不可避免的承受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
与我相处甚至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
话说完,他跟妹子的感情就结束了,妹子冲入滚滚红尘的同时一个伤不起的孤独角色重生了。
但是导演还是跟电影来了点希望,他提到了一个chance factor就是如果走运你还是可以遇到理解的同志,电影也就至此结束了。
如果你碰巧在上百篇影评里看到这儿的话,那就祝我好运吧!
还蛮想把老头的电影都追一下的 可惜我表达能力不够 无法写出他作品的精髓也可能是我理解能力和思想层面不够吧这是一部有点混乱的电影 老头留宿年轻女孩 后来结婚年轻女孩的妈妈来找她 和老头的2个朋友好了 于是三人同住年轻女孩的爸爸又来挽回爸爸 结果和gay好上了而年轻女孩爱上了其他人 老头想跳楼 第二次又失败结果砸到某有灵性的女性身上 她们又好了一部乱到不可能的戏 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可是老头的观点 还是聪明理智和见解独特有时候在想伍迪艾伦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拍出来的电影 感觉有点人格分裂 但又是个天才或许就像诗人一样 自己不疯哪来的巅峰之作
最近的片子话痨很厉害。
从头到尾。
喋喋不休。
我还挺喜欢这种叙述模式。
让别人说总比自己说舒服多了。
时不时的点个头或者自卑一下也挺好的。
只要语速适中就okay,扯远了。
为什么喜欢此片,大概是那种对一切规则的愤世嫉俗吧。
不遵守规则,不follow the rule。
怎么可行怎么来。
这种全新的价值观要好好的去实施。
还有就是不管是谁都喷。
特别那一段,一妇女因为自己儿子被主角老头给扔棋盘说儿子愚蠢过来投诉他,结果反被喷回一肚子气,反将了一军。
看到这段,我差点笑岔气。
一是觉得这样的老头真是不可理喻啊,一面又觉得这老头真可爱。
里面很多段子其实都很好玩。
好多时候都笑得前仰后合。
关于洗手的时候唱生日歌。
我也想试一试。
真的可以杀死那啥细菌么。
如果实在是没什么事情可干,我也去跳楼试试看。
认识老头的人好像最后都过得很难舒坦。
小女孩和男演员好上了。
小女孩他娘变成艺术家了。
还有俩个老公。
小女孩他老爸虔诚的教徒也开始断背了。
还有说不清是否是映射斯嘉丽的。
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
反正总的来说,挺欢乐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
这世界的烦恼啊就是你想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船到桥头自然直。
Whatsoever if it works out。
伍老师的电影看得不多,但每一部,都觉得有些不同寻常的意思,似乎他时刻都要把自己的任何一点想法安插到电影情节当中——他不停地思考,尽管上帝在微笑。
当年偶像和我聊伍先师的做派,常提到他和养女的故事,他之特立独行,并不见得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情爱可以压倒一切,不伦只是外在。
爱情与情爱,在理性的人类面前,从来不曾理性过,这大约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终极话题。
我们每天叨逼叨地过生活,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哲理和意见,但每逢现实,又往往避开自己过去的哲理和意见,做一些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事。
悖论因此而生,贯穿始终,影响我们的一生。
感情如此盲目,遇到或者邂逅,都是某种偶然的结果。
爱的萌发也多种多样,此一时彼一时,原先爱得死去活来,现在恨得咬牙切齿。
此前发疯地为异性而活,现在却要跟同性到荷兰完婚。
没有不变的真理,也没有永恒的价值观。
看透了人生,容易陷入虚无,看透了爱情,亦会发现这不过成年人的游戏。
老夫少妻,同性相吸,或者一王二后,说到底只是形式不同,本质却如此相似。
生活很荒诞。
牢骚发不完。
玩世不恭的loser,脑残没文化,懂点儿科普就号称天才,也就骗骗美国人,脑残货
看完这部老头强力进入最喜欢的十大导演之裂 故事开始就煞有介事引用《现代启示录》里科茨那句 horror!到最后面对镜头和观众交流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呢 从头癫到尾 我直接被那几段借量子力学超弦理论波粒二象以及海森堡理论等搞段子打败了 螺旋状编剧方式像极了科恩兄弟 真的很想把这种结构画图出来
上来就是连串台词,并打破第四面墙调侃观众,这很Woody Allen。愤世嫉俗老头拯救流浪傻白甜少女的开头,有些男性凝视与意淫的味道,所幸影片走向是《安妮霍尔》。女孩成长之后有了完整明晰的爱情观,这一次是从年龄到颜值都匹配的组合。其实影片的亮点在于打破爱情和欲望的枷锁,把人性从一些薄壳中剥离出来,寻求彻底的解放。家庭主妇华丽变身摩登女郎,闪光点被更多人发现;性取向觉醒的中年男人真的出乎意料;天才也没有孤独终老。你猜怎么着,新年的歌曲居然是《友谊地久天长》,甚至怀疑是贺岁片。贝多芬的交响曲和游离于社会中的天才老头,莫名绝配。
老头子最无聊的片儿。电影里的老头还是得伍迪艾伦自己演呀
这种明显属于老头子的意淫嘛,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炮制这种小品式爱情,说实话我真是有点烦了。
90 不在单一处引人发笑 但看起来很开心的喜剧 伍迪艾伦的电影中话痨真是处处可见。。
Another typical Woody Allen ridiculous movie, with meaningless sermon on people's life.
bro think he's Chen-Ning Yang
disgusting
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嫁给了拥有诺贝尔级大脑的老头,你会发现自己有搞艺术和同时与两个男人睡觉的潜力,你会发现自己是个同性恋……去纽约吧……
这老头就这么拍电影拍了几十年还没被人揍过吗……………………🤬
照例是伍迪艾伦拿手的家庭伦理剧,但本片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喜。另外对着观众讲话好傻=。=
女主角是总统杀局的那位,不过没有总统杀局时漂亮了。垃圾剧情,乱七八糟。这种不合逻辑的混乱情节让人看了很受不了。伍迪艾伦如果觉得怎样拍电影都行,那么我觉得怎样打分都行。
每年一部多好!!Whatever Works,怎么得劲怎么来,去他的传统,去他的宗教,去他的秩序,只要你自己高兴,怎么都行。
老头子长得像总督, 其他的不想评论.
i'm not a likeable guy,charm has never been a priority with me.and just so u know,this is the not feel-good movie of the year,so if u r one of those idiots who needs to feel good,go get urself a foot message.
一部一直在对着镜头说话的电影 罗嗦程度 令人发指! 陈词滥调。。。女主角很不错~~~~~ 老头子自言自语
一年一度例行公事,有点不适应男主角又稍有新鲜感。其实吧台词一点也不tbbt,结尾还挺温暖的,老头越发淡定了,男盗女娼到他这都和谐。看的真开心啊,我怎么就这么吃一套捣鼓来捣鼓去的呢。
手贱,找抽。
oh,Woody Allen!这部片介绍得很吸引人,但看下来觉得还OK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