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奥斯陆,8月31日

Oslo,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台),奥斯陆,八月末尾,八月末的奥斯陆,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August 31st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玛琳·克雷平,Aksel Thank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英格丽德·奥拉瓦,Øystein Røger,贝特·莫斯特拉姆,Kjærsti Odden Skjeldal,Petter Width Kristianse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丹麦,瑞典语言:挪威语,英语年份:2011

《奥斯陆,8月31日》剧照

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7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8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9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0

《奥斯陆,8月31日》剧情介绍

奥斯陆,8月31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 人了。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恋爱角色请指定突袭之丛林脱险战火中的银行家工作细胞特典净地裸嫁时代五岛医生诊疗所2006天啦波奇亚手艺第三季东城寿司迷失城市名字之歌侠骨丹心飞黄腾达第十季酸甜苦辣小夫妻小说之神谁杀了小说家?蜘蛛网中的女孩边境风云阑尾准点出击海边电影院Khanzab吸血猎手了不起的D小姐哈拉上路2:啤酒桌球赛烈火男儿之见习英雄从爱情开始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三季

《奥斯陆,8月31日》长篇影评

 1 ) 人生捷径!外地人如何娶一个北京大妞少奋斗三十年

作者| 谷渡 配音| 新晋搬砖小妹公号| 谷渡电影(gudufilm)根本没什么捷径,所以还是安心搬砖吧。

来聊点正经的,你的梦想是什么?

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自从买了保险,已连续一周撒开了胆子熬夜到两点,再也不用担心猝死了。

我才不告诉你纯粹是因为睡不着,那多没面子。

熬的过程当然是思考“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这个深刻的问题,顺便想下怎样才能一夜暴富,或到哪里发点财,并幻想着种种不劳而获的日子。

除此,什么也没干。

完全没干的那种。

最近总觉得对后半生没什么欲望了。

既不想积极生活,也不想赶紧完蛋。

毕竟身为一个人类,进化了这么久,结果还是这副熊样子,也蛮挫败的。

当然了我也不是想进化成猴什么的,不过想进化的更好一点。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重重重重重重看重重重两部电影。

一部是《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一部是《奥斯陆,8月31日》。

前者是部很精分的电影,等哪天身心倍儿爽时会写一写。

今天要说的是后者。

这是部挪威片,2011年上映,很小众的一部片。

相信很多偏好北欧片的人都已经看过。

导演是年轻又有才的约阿希姆·提尔,就算你对这名字不熟,你也许对着他的电影撸过。

导演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有《重奏》和《盲视》。

《重奏》是讲两个挪威文青的故事,一个很快出书成功获得爱情,但也得了抑郁症,另一个步履维艰不断碰壁,同时谋划着分手,两个奥斯陆中产阶级公子哥从此走上不同人生路。

摇滚、意识流、蒙太奇,冷峻的北欧,致郁的基调,很私心的喜欢。

《盲视》就画风大变了,一个挪威女人突然瞎了,整天待在屋子里幻想,千奇百怪,十分汹涌…非常个性非常意识流,开篇就夺人耳目,画面堪比av,看时请关好房门戴上耳机。

与导演的前两部作品相比,我更钟情的是《奥斯陆,8月31日》。

电影里的主角,身上具备我喜欢的很多元素。

平心而乱,这部片的剧情有些薄弱,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大多数停留在对话,以及男主沉默的独角戏。

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这部电影独有的格调。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破碎后自杀的故事。

片中的男主用了演员真名——安德斯。

他是一个生活在奥斯陆的大龄青年,34岁,无业,独身,未婚。

有过女友,被甩了。

有一个姐姐,不理解自己。

有一架钢琴,很少弹奏。

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嗑药。

他确实是个瘾君子,严重到需要到戒毒所逼迫戒毒的那种。

一开始他就走到河边试图自杀,但没能死成。

等他从戒毒所出来,来到奥斯陆准备重新开始新生活时,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他一遍遍打电话给前女友,说着动听又温润的话语,结果从没被接听过。

约姐姐出来吃饭,约基友出来聊天,结果得到的都是不被理解,和无所谓的规劝。

他梦想着成为作家,到一家杂志社面试,试图得到一份编辑的工作。

结果被拒绝。

他坐在街角的咖啡馆,仔细观察路上的每个行人,听他们的对话,猜测他们的关系,眼睛追随他们的脚步,而自己完全像个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局外人。

那一刻,他像个异类。

像一头溜达到市中心的骆驼,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

邻座的一个姑娘在跟同伴聊天,话题还挺高大上,她们聊的是梦想。

他仔细听着她们的对话,嘴角勾起一丝笑。

或许他已经没什么梦了,如果一定要有的话,大概是春梦。

后来他去参加了一个派对,见到曾经搞了自己女友的男人,差点打起来。

想亲一亲前女友,只得到一个冷冷的拥抱——如果那算一个拥抱的话。

在派对上撩了一个姑娘,并没有发生什么。

在泳池边,姑娘裤子都脱了,他却像个性冷淡,丢下她独自跑了,这就尴尬了。

无处可去,无所依恋,活得像狗屁,倒不如一了百了。

他回到家里,坐在窗前,弹奏着钢琴,周围寂静得像停尸场,但也动听极了。

他拿出用偷来的钱买的一克海洛因,拉上窗帘,躺在床上,针头插进手臂里,他又吸上了。

夏天结束了,连同他一起。

那天正好是奥斯陆的八月三十一日。

电影全程用的冷色调,连主角的衣服也不例外,黑色的外套,深蓝的牛仔。

还有灰蒙蒙的天空,冰冷的蓝色泳池。

鲜少有明亮的画面,整个基调都是致郁的。

北欧电影在拍摄手法上是节制的,没有汹涌的剧情,没有摄影的炫技,没有刻意取悦观众,仅有随着性子走的意识流,恰是一种刚刚好的疲软之力。

今晚在B站在线看时,看到一些不舒服的弹幕,一些人骂男主堕落、不思进取、自卑空虚,还是个大傻逼,只能以死来逃避。

对此只想说句:你嘴巴这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

如果有人想毁灭自己,社会就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他不需要、也不会接受别人的评判。

这和有人活腻了就去卧轨一样,在不危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完全是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所以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学会不轻易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生活呢?

上面的配音是电影中一个姑娘的梦想,也许同样是你的梦想:我想结婚生子,去环游世界,买一所房子。

有一个浪漫的假日,每天只吃冰激凌。

在国外居住,达到并保持理想的体重。

写一本好的小说,与老朋友们保持联系。

我想种一棵树,偶尔做一顿美味的晚餐,感觉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去冰冷的海里和海豚一起游泳,度过一个特别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日派对。

能够活到100岁,和自己爱的人白头到老,把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放到漂流瓶里,有一天能够得到一样有趣的回复。

克服所有的恐惧和不安,躺着看一整天的云,有一所充满小装饰品的老房子,跑完一次马拉松,读一本可以让我受用一生的书,画一幅可以表达我真实想法的作品,用我内心的言语和影像涂满整个墙壁。

享受一年四季里我喜爱的事物,吸引人们来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并让他们能按我说的做,去跳伞,裸泳,开直升飞机,有一份好工作让每天都充满希望,想拥有一个浪漫的、独一无二的求婚,能在大自然里沉睡,去贝赛根远足,演一部电影或是在国家剧院里演出,中一次乐透彩票,让每天都过得有意义,还能够被爱。

|更多电影推荐请关注谷渡电影(公众号ID:gudufilm)

 2 ) 《奥斯陆,8月31日》:向死而生

奥斯陆,8月31日,在温带,是夏之末,秋之前奏,在北欧,是一年中时日不多的白昼末尾,漫长黑夜的开始。

所以把故事安排在这一日,意味深长。

对北欧的情有独钟来自于高中,初次接触到这片净土,远离世界中心,清冷的空气,粗犷的自然风光,人烟稀少而长时间安静的环境。

这是令我迷恋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环境,与北欧相关的电影,有股相同的特质,静静地展开情节,深入内里,触及到的真相常包含一种紧绷的张力,似结冰的岩层将要爆裂,一切都在静谧中悄悄地完成。

如《白夜追凶》,又如这部电影。

影片的色调清凉而阴郁,以蓝绿色为主,人物服饰与周遭景象在颜色上非常融合。

开头便是北欧粗犷的自然风光,清冷的树林,高大笔直的树木,清冽的湖泊,没有人。

一个男子走过来,往兜里揣着石头,神色举止掩饰不住他的紧张和犹豫。

最终,他在没入水中后选择了生,也许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还是抵抗不住求生的本能吧。

虽然他已那样痛苦。

这是一个戒毒即将完成的男子,他叫安德斯,即将开始崭新的生活,面对新的人生。

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问题来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自我价值如何实现?

我想所有好好想过这两个问题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痛苦和无望。

如果你觉得被社会主流认可的生活和一切规则便是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目标的话,那你应该还没有真正思考过,或者说,还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安德斯之前过的应该是一种混沌的生活,也许没有想过这两个问题。

他去拜访昔日的朋友,寻找爱过的女人,还试图与家人取得联系。

他看到周围人的生活,那种正常的,事业有成,结婚生子的生活,那种空闲时与朋友聚会,高谈阔论,谈天谈地,评论他人的生活。

他不知道那有什么意义,跟朋友谈起,朋友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朋友有了孩子,却不明白生孩子的意义,甚至,并不曾希望孩子出世。

说起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安德斯也不觉得自己吸毒需要被原谅,甚至家人朋友的离去反而令他更轻松。

这些想法听来刺耳,与社会主流相悖,与我们接受的灌输格格不入。

但,好过他朋友的不明就里吧。

幸福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白痴,但看得太过透彻多半难以幸福。

我们或许能想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却并不一定能够做到。

事实上,很难做到。

存在太多困难,个人想要冲破社会的羁绊,是很难的,何况我们并不能放弃所有。

安德斯在求职时又一次验证了其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他沮丧地来到餐厅,坐在那儿,听周围人的谈论,一对男女似在谈论一件严肃的事,男的掷地有声,听着很有道理;几位妈妈抱着孩子在闲聊,话题琐碎,且封闭;只有一个女孩在读着网上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某个人的人生理想:“我想结婚生子,去环游世界,买一所房子,有一个浪漫的假日,每日只吃冰淇淋,在国外居住,达到并保持我理想的体重,写一本好的小说,与老朋友们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偶尔做一顿美味的晚餐......”理想如此之多,但,或许作者自己都知道这些理想难以达到,故而写在网上,作为自己的一个梦,看看,也能不觉微笑。

安德斯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他在影片开头的自杀失败,便知,自己对生仍有留恋,可惜一番挣扎寻找出路,依然无果。

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也感觉不到别人的需要,大家都好好活着,只有他一人无法活在这个社会,他想要的都不在这儿,想做的也无法在这里完成。

他不会觉得死亡是对他人的残忍,只是一种选择自由罢了。

其实也确实如此,不需要把死绑架在对他人的不道德之上,难道生只是为他人而活吗?

难道因为有病人渴望生而不得,世人就失去选择死的权利了吗?

总有人无法生活下去,总有人希望解脱,用道德绑架个体,实则侵犯人权。

对于死,我们的邻国日本更平和一点,他们甚至把死亡作为一种美的意象,这在很多日本文学作品里都能读到。

我想用“向死而生”来作为安德斯自杀的注解。

他不是死了,而是去另一个世界实现自己的生活。

 3 ) suicide is just a chioce

Since my Chinese is getting worse day after day in an unexpected speed. I decide to write this so-called 'review' in English. ===============================    People are always shocked by the power of music, which lights up millions of ordinary movies and makes them more appealing and full. Essentially, in an era far away from silent years, I assume that at least half of the films and televisions would go dull or plummet without soundtracks, as many of them do not have strong storylines and real souls.    However, OSLO, AUGUST 31, which illustrates striking exploration of lost youth, is a great movie that stuns in its silence, just like a born beauty shines without make up. This quiet movie has satisfying gravity of specific experience, although it did not reach a wide audience worldwide, even in Scandinavia.  It is deeply personal and can be sad at times, which means watching it with others is not recommended. You will sense the characters and sympathies, especially if you once commit suicide or ever think about it. From my personal angle, what brings him down is not loneliness or desperation but boredom-being sick of job interviews, establishing ties with friends, meeting new ones, or make it short, living a life.    Audience who prefer Hollywood might find it too cold and way too realistic. In fact, it took me a whole year to finish watching, yet it made me think and rethink after months. The movie just eats into your mind—slowly.    As I always say, suicide is just a choice,and it takes more bravery to face it than just to give it up to pain and sorrow.

 4 ) 前方一丝丝的光明在一丝丝地被黑暗吞噬

最初对于奥斯陆的印象来自挪威画家蒙克的名画《呐喊》。

在惊异于画作荒诞抽象的同时,得知画面的背景是奥斯陆峡湾,那些上空的血色云彩给幼年的我造成了一个错觉---奥斯陆是火焰山附近的一个地方。

伴随着画中人扭曲的无声尖叫,奥斯陆就此就在我心里隐约烙上了一种焦灼的不安。

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August 31st)是关于一个男人在一个城市的一天。

这个34岁的男人叫安德斯(Anders Danielsen Lie),刚从戒毒中心出来,准备去应聘一份工作。

影片的开篇是他记忆里曾经的奥斯陆,那些伴随他成长的城市场景在人们的描述里是温情脉脉的,然而这段片头在一座名叫菲利普的大楼轰然倒塌中戛然而止。

就像一个梦境。

安德斯早起告别了身边的女人,走进丛林中的河流,他在衣服口袋里装满石块,并且抱着一块大石沉入到河流深处。

在一段不安的寂静之后,他突然在水里冒上来,仓皇狼狈地逃回岸边。

之后他还是去参加了面试。

面试之前他去看望了老友托马斯(Hans Olav Brenner),托马斯陪他闲逛的时候,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对于生活前景的期待和困惑,并且对安德斯颇为担忧。

而这在安德斯本来还算波澜不惊的心里撩起了涟漪。

面试的是一家先锋派杂志社,面试开始似乎很顺利,主编对他之前写过的文章赞赏有加,并且诚挚地请他对杂志给出建设性意见。

交流的过程很愉快,然而当问到为什么近几年没有新作品发表,安德斯直言不讳说出了毒瘾的问题。

之后安德斯毫无征兆地主动结束了面试,直接离开了房间。

安德斯似乎不能从容处理编辑身份与瘾君子的莫名冲突,他近乎绝望地主动放弃了这个职位。

这是一个转折点。

安德斯在戒毒中心已经坚持了一年,不沾毒品也不喝酒。

然而,不沾毒品不喝酒并不意味着就是清醒的。

安德斯的内心早已被渐渐蚕食,他觉得自己丧失了未来,尽管经年的吸毒和戒毒生涯后似乎应该有一种获得新生的感觉,但是他觉得他和从前的老友已经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老友托马斯的生活扬帆起航隆隆而去,他自己的船却支离败坏搁浅在岸边。

甚至连他土生土长挚爱着的城市也改头换面,以一种敌意的态度对待他,提醒着他曾经错失的生活和不能挽回的爱意。

安德斯对自己充满了愤恨,所有的事情都让他绝望。

他不停拨打着前女友的电话,可每次都打不通。

在酒吧偶遇前女友的出轨对象也对他此前由于毒瘾毁掉自己的爱情不抱任何同情。

听了情敌的冷言冷语,他满脸愕然张皇离去,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前方一丝丝的光明在一丝丝地被黑暗吞噬。

当他只身来到酒吧之前,他还曾拒绝老友给予的啤酒诱惑。

而夜幕下的人们似乎唤起他对旧日生活的觉醒,仿佛一切都在指引着他拿起那杯酒。

他自己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这一天里事情串联之后,一切都顺理成章起来。

酒吧里邂逅的姑娘瑞贝卡(Ingrid Olava)对他的过去不以为意,毫不掩饰自己对他的喜爱之情。

在夜色渐淡的黎明里,他们伙同另一对情侣来到了一座露天泳池。

那对情侣二话不说,宽衣解带跃入泳池拥吻起来。

瑞贝卡也半真空地准备裸泳,她回身示意安德斯一起来玩,安德斯报以微笑却一动不动。

他晓得他不该迈出这一步,这不是事情发展应有的走向。

这是个真实而悲伤的故事,蕴含许多而且余味无穷。

安德斯当然可以迈开那一步走向瑞贝卡,但是之后会如何谁也不能确定。

生活也仿佛游泳,一旦你游离岸边太远,恐怕就难以折返。

对于安德斯来说,他的生活在吸毒戒毒的蚕食中已经游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已经游离奥斯陆太过遥远。

生命的洋流已经把他带离了曾经的轨迹,已经完全不可能折返回去。

他能做的应该是离开奥斯陆,将过去全部抛弃。

电影的结尾处,安德斯彻底丧失了抓取未来的信心,他生疏而又僵硬地弹罢一曲钢琴曲,乐声余音袅袅,他却熟练而又机械地重复了他的沉迷。

然后,就像那座菲利普大楼一样,在温情之后轰然崩塌。

公众号:丁神灯

 5 ) 8月31日,我在奥斯陆

 奥斯路的街道,两排寓所前整齐划一地停靠车辆,人们在城中的活动迹象随处可见,满载记忆的生动画面;於是主角叨念他记忆中鲜活的人物景象,宛如一个在地人的简明地域史,绵绵的怀旧依恋之情充塞家庭录影带式的连续镜头中不言而喻 ── 没有人至的马路丶无人驾驶的汽车丶守候乘客的轻轨车道,个人史与城市背景的交会。

片头的回忆口吻,听得出主角多少(希望)活在过去对那些旧有事物的熟悉状态及感受下。

   即将自勒戒所重获新生的的安德斯在一夜春宵过後尝试投湖自杀:或许迫在眼前的现实压迫难以承受,或许在他嗑药前的人生已经走了下坡,皮囊早已疲软空洞得轻易就被毒饵所诱。

但,个中细节谁会知道呢?

    清晨刚救了自己一命的安德斯,出门第一步找上知己汤玛斯,寻求温暖和支持。

友人试图指引迷途的羔羊,面前是有妻有女事业稳定的友人,安德斯嗑掉的那五年使他的人生惨澹,进度严重落後,在同伴前仿佛是个令人担忧的青少年;好友担心之馀忍不住碎念:「你有完美的家庭,那麽多亲戚朋友支持你,那些勒戒所的其他人没有你这样的机会....」安德斯:「是没有,但至少他们比较快乐。

」一番对谈里似乎老友和他的认知有差距又对他期望过高,而外表从来不是赤裸的那一面。

无怪乎安德斯要抗议朋友热心过度,实则竟连故友也无法真正理解他的处境和话中吐露的无助陌生,对他的信心和认识还停留在曾经风光一时的那个安德斯。

第一顺位的老友理解程度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酒肉朋友?

末了,安德斯显得有些心灰意冷,和朋友圈子初步拉开距离。

    别过老友,安德斯去赴徵求编辑助理的面试,过程中免不了招认不堪的过往 ── 履历上的空白岁月 。

总编辑对其毒瘾经历显得态度开放持平,其实倒不如说抱持着一种局外人的猎奇心理在探询。

这不容戳破的表面礼教功夫像是社会势利的回绝暗示,寻得一份工作你的人生才有立锥之地,人际网才得以扩延充实,整个人生就此美好有了意义;工作如此至关种种附带价值及资源,履历的空白是令人难以想像的自我荒废。

身为杂志社总编难脱市侩商人考量,却又刻意假作开明,对应着文明骨子里的冷淡。

   转进一家门庭若市的咖啡厅,和周遭聒噪庸碌的市民相较下,他只身一人形同隐身占据一个座位;市井斗民竭力呈现生机蓬勃的世相,各自忙碌热衷的生活,交流微不足道的琐事,聆听旁人的话语,就像老友引述「孩子拆开钟表以了解时间」;此时,主角试着重新搭上真实生活的轨道,融入现实氛围,那些百姓就像一堆守分运转的机件,可以让人自我感觉不起眼,甚至置於事外;直到一个女孩淘淘不绝地列举自己的愿望,这时他眼神闪烁着美好的回响,仿佛钦羡人们可以如此闲聊着企盼的人生蓝图,隐隐重燃起内心日渐疏远的愿景。

    每一段迂回地重现他上瘾前後的生活片断:参加某个前女友生日聚会,勾勒出两人无疾而终的暧昧,或在酒吧空虚地随性搭讪某个女孩。

如今,连家人也不坚持见面,女友人间蒸发,失去联络等於和世界切断联系。

手足间的矛盾,不深不浅的泛泛之交,肉欲宣泄的一夜情,各种疏淡的关系,他的存在和缺席一样,随时可被取消。

    来到池边,池水将随着夏日的最後一天泻尽,季节交接,时光荏苒,独独他待在岸上,望着同伴在池中嬉水欢笑,逝去溜走的日月不可挽回。

他清醒的意识告诉他,他的生命泉水已然耗尽枯竭,不在这世界流动交融。

此景伴随穿插一段意识流的表述 ── 他行走街上揣紧手中毒药一幕,池边的自己凝神望着树梢後崭露的日出,接着思绪飘向自己正走在返家的路上,一个自杀的意念逐步建构成熟了然於心,他心底的剧本走势拟定了,意识超脱抽离了夥伴的笑语与朝阳。

令我联想到《爱重奏》一幕,菲利普和朋友在海边嘻闹的想像,现实拉回意识他并没有任何举动,他只是陷入「如果我那样做...如果我没有那样做...」如是的假设问题与後续臆想。

清晰精准的几个画面意象,便将一道简且深壑幽境般的哲学省思嵌入影片精神。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丶选择题的问题,那杂沓纷呈的生命面向褶裥是一单薄个人难以倾尽,旁人无从介入,孤独终归於己。

    流浪多时的他总算回家了,景物依旧而凌乱,外面的世界离他愈来愈远;悲哀的是家也将易主成为历史记忆,家始终仅够得上以家的名义收容他的暂时庇护所。

拨出最後的电话,这遗言仍得说给语音信箱听。

琴键缺了一个音,那些放任自流的岁月经不起回首。

不被需要丶没有理解的死,不过是自然界里一环新陈代谢汰换般地微不足道,预藏好的致命毒量等在那,至少痛也是一种苏醒,至少感觉得到自己,好在这经历破灭的一天後解救自己。

(讽刺的是,如果是海洛因,取其德语原意Heroin「英雄」,兴许能在临死前体验到伟大的时刻)    观赏完此片让人想起导演Joachim Trier五年前的《爱重奏》,同样是充满忧思的年轻人,在现实与内心体悟的落差间拔河争执;五年後的安德斯过完而立之年还飘飘荡荡,在无望的关系丶剧烈的现实苦酒里浮沉。

在奥斯陆街头穿梭不止,彷佛一个无家可归的街头游民丶游魂,一个瓦特.班雅民理想中的漫游者(flâneur)。

平铺直叙的进行,自然贴近现实人们的反应,对话式带动揭露主角的心境,转折在其与人互动便能窥见,犹如《爱重奏》的伊利所说:描述受苦过程是八卦。

片中主角Anders Danielsen Lie,眼神带着若有似无的忧悒伤感,似笑非笑的迟疑笑容,让他成为出饰此角的贴切人选,亦是《爱重奏》菲利普的续篇翻版,这类角色差不多归他莫属。

    人物刻划方面,菲利普执迷於机缘与巧合,生死与幸福总维系投注在倒数的十秒内,像个赌徒般与虚无争夺;安德斯的前景希望在一天内如同阴晴圆缺,一会儿转变得黯淡堪虑,有时又似乎还值得忍受下去。

走向死亡无非是早已命定势在必行的一着,人们上瘾时死亡早已悄悄守候随行在侧;嗑药甚至还可说讽刺性地延续了性命几年,不过是丧失感觉的人生。

上瘾作为一种慢性自杀笺也是救命仙丹,如获新生使人感觉敏锐,并调侃了他的脆弱自尊与讨价还价-求生不得,求死无能。

戒断後的内在外界的冲突只不过是又一波大浪来袭,将心中消蚀的堤防彻底冲毁。

酒吧认识的女孩问他在做甚麽,他说做甚麽真的那麽重要吗?

总编问他那些年在做些甚麽,朋友们以为他仍是无所不能的紈絝"交际王"。

他渴望别人了解他的本质,而他的人生价值是由一个个多数人界定的标准付予认证的过程,追寻代表退回个人的旮旯。

 如知名评论家Roger Ebert所说,安德斯已游得太远,不能再游回昔日生活的核心。

导演的确埋了许多相互呼应的细节。

片头欲自溺却万分狼狈地爬回岸上,对死亡未知的恐惧非生的热情抓住了他,给自己再次耐心观望的机会。

片尾他於岸上观望,生命的热力却一点一滴流失殆尽。

 片中一段描述父母的旁白:「他们恨保守派....他们认为智力成就优於体能....他们培养我成为一个批判的读者,藐视没有说服力的人。

他们觉得怀念军旅生活的人无趣....她对嗑药不予置评,他想禁止在公园烤肉,或许民主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过於不闻不问。

他们认为有宗教信仰是软弱的....他们从未教我烹饪或建立人际关系。

他们从未教我友情会如何瓦解....他们放任我挑食,说我可以随心所欲决定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们总是帮我,对我姐姐比我严格」对药瘾不置可否的双亲,对儿子深陷毒海所欠下一屁股债也表现得像义务性搭救,毫无温度可言。

或许以上这段描绘会是最好的注解(而非匆匆一瞥的愿望明细,凡尘欲望皆是存在之後的事):没有上帝、没有乌托邦的世界,我们等待的始终是自己。

他们说我们是自由的,其实我们根本不知自由为何物,我们有的是庞大物质作後盾的貌似舒适的生活,脱离被物质豢养的生活型态,就甚麽也不是,更别奢谈自由。

他们教导生活规范丶概念的世界,中立反战的政治立场丶人民自主不介入纷争,和他人保持开放自由的关系 ── 听起来不是很像西方乌托邦服利国家挪威的景况麽?

诚如导演所言,他的一贯主旨在探究当代青年的焦虑与困扰。

谁没有对世界失望过?

当失望重重覆叠於人生年轮上,早夭的灵魂悄然进驻让位。

 6 ) 烂掉与后青春期的挣扎

出于对《重奏》的喜爱,追看了同个导演的这部新片。

一个从戒毒所出来的年轻人的一天,更像是一篇影像的日记,上一部片里的文学青年形象延续到现在,他已经快到中年--想死总死不成,想活又没力气活下去,更不愿自我欺骗地伪装出还有很令人兴奋的活头,8月31日既非结束也非开始,它是无数道挣扎的内心急流里浮现出的一小块岛屿。

电影平实、憋闷,和欧洲小城的宁静生活对比,带出一股令人窒息和焦虑抑郁的色调。

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想导演并非仅传达出那种颓废的欧陆氛围,他更想关注的,是一类人的内心生活。

事有巧合,前段正好看了查理兹·塞隆主演的《青少年》,为了说话方便,我把此类人物在生命中的这个阶段称作“后青春期”。

需要说明,这个词是描述那些在我看来有过“青春期”的人的-某种意义上,相似的特征:放纵、反叛,藐视主流规范,寻求激情、自我解放和心灵感应,在艺术中感受对抗庸常生活的力量和漫无边际的想象。

按咱们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说,此类人大脑中,除了票子、房子、车子、面子、社会地位,以及为人社会属性中的基本尊严和安全感,还有大量的另外一些东西,这些另外的东西,让他们父母注定会感到不安的是,也会主宰他们生活的选择,并彻底消灭掉基本底线,走向疯狂和自毁。

我不清楚,“文艺青年”这个泛娱乐化指向和大而化之的词,是不是指的这类人。

终于,不可避免的,这一类人到了30-35岁,或许社会学家能给出更精确的年龄数据,他们周围当年一起怀抱幻想一起烂混的朋友们都消失在还贷、生养、安逸和“正常”的日子里,谁也不再谈论和关注与自身利益以及被金钱捆绑的狭小现实无关的事情。

更令人沮丧的是,原来,那些吸引一个热爱幻想的年轻人的一切,那魔力,也消失了。

对于他们来说,变老成为一种令人不安的罪过。

起码,在中国的环境里,目前我还没有看见任何描述这一类人失落无归的这个阶段的故事,可能,如果这个国家有那么一杆笔和摄像机,那它一定在忙着挣钱,时刻对准那些风光无限的新鲜货色,这其中,不乏大量自认为沿着文艺之路走过来的华丽转身的成功者。

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必忽略那些所谓的“失败者”。

而现实中,我总能看见影片里男主角的影子,他说:那些幸福的人是愚蠢的。

从影片的貌似流水帐的情节来看,男主角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想要戒掉毒瘾,健康起来,重新进入有活力的生活,那些周围人将他视作废物和毒虫的眼光,时刻提醒他这个世界里没有他的位置;另一方面,自青春期养成的“堕落”和逃离的快乐,无时不刻地在诱惑他回到自我麻醉的老路上去。

他的思想中,爱情和药片,拯救或解脱,不能梳理清晰地混作一团。

在这一天中,他经过的每一个人,每一场谈话,都镜子般映射出他这种焦虑和沮丧。

他重回PARTY,发现被莫名地同情和敌视;他去求职应聘,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拨通了前女友电话,留言后又后悔-不合时宜的可怜虫,多余的人,挂起来被遗忘的人,无路可走的局外人。

他能找到自己这样顺流而下的理由吗,还是那些十年前的道理,依然可以拿来武装一个厌世者?

如果说影片有什么社会意义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无形中压迫和压抑甚至捆绑异见者的社会环境,导演的态度是很明确的。

我记得问过一个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那么“积极正确”的年轻人,你以后怎么办?

现在你都这样了,对一无所有并无羞愧,发白日梦后还身体力行。

他说,实在不行,就去死。

烂掉还是治疗,将永无答案。

在我看来,主人公比那些口若悬河、得意洋洋的说谎者,更能接近活着的本质,更清醒也更痛苦。

这部电影里开始的那个水边场景,以及结尾主人公来上一针以后的昏暗房间,围成了外面清晨将临、大片的光明世界所无法照亮的隐秘空间,那是每一个经历过精神震荡的人,所赖以残喘的终极之境。

 7 ) He lost it, and he knew it.

One day out of rehab - 31 Aug. Just like any other given day, plain and subtle. Maybe there's supposed to be a new level of revelation - or the time froze inside, and all the butterflies in the stomach started flying again. However in reality, life goes on. People walking past, without taking a second look. Friends got married, buried in diapers and gave up on libido. Platonic relationship might not be the worst thing, if either is philosopher. The number you dialled is still in use, still by the same person but never is to be picked up again. Life can be a roaring river but most of the times, it's frankly just tap water. Scandinavians have their unique taste in film languages. Lines are never heavy but camera will speak for itself. The glimmer of sunrise, the unnoticeable smile when he stares at the girl, the look she gave at the swimming pool, enough said.The story doesn’t really have much twist and the pace is far from exciting. It takes viewer quite some patience to follow, but gradually you will go with the flow and get drowned into the hero’s eyes. Deeply absorbed into his micro expressions. His smile is like the brisk of wind, that comes light and fades quickly afterwards. Has he dived into the pool like the rest? Maybe he should've, at least the invite comes from youth and beauty. But clearly that's not yet enough to fill the void underneath this charming flesh. He crawled back to drugs. Humanity succumbed to the lust, especially if you have nothing and no one by the side, but only endless frustration.He lost her, he knew. He lost control, he knew. He lost everything, and he knew it all, by the date 31 Aug.Note: A beautiful coincidence as I'm writing from Shanghai on 31 Aug.

 8 ) 人的定位

离开戒毒所,安德斯一方面希望做更好的自己,能振作一些,受人认可多点;另一方面又徘徊于年轻时放纵、堕落引出的诱惑、悔过之怪圈,忘不掉海洛因和酒精的心魔。

这种摇摆不定,让他痛苦又清醒,焦虑异常。

他难以自我定位,找寻人生的出路,只有希望从朋友那里寻求答案和依靠。

这也是8月30日这天他所做所为的最终目的。

这注定失败的, 仅仅是因为没有人能替他人彻底解决解脱,电影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更遑论顾及别人呢。

life is suffering , 不接受这一点,恐怕没法直面人生。

据我所知,哪怕许多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自己奋斗),往往也经历常人不知道的痛苦,磨难,甚至时刻在忍受凡人难以忍受之事:或是维系自己的地位与利益,或是思想较一般人更为深邃。

所以成功学这种世俗的标准,在实际上并不能帮助于大多数人日常的心理状态,约是菁英,约是煎熬也是应有之意。

你对年青人说:“做更好的自己,相信自己,你其实不差"是没有用的;因为除却那些一以贯之的幸运儿,现实的痛苦和自我的软弱实在难以否认的,而求助于他人往往无用。

那要怎么办?

要么抛之脑后,沉醉于日复一日的享受与琐碎,当做自己忘掉了这一切。

迷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或是欲望之中。

像是绝大多数物质主义者的所作所为。

或者还有一种选择:必先要承认人生是痛苦的,不如意乃是大多数,自己时刻会犯错、会被伤害。

再想想这样是不是就要彻底放弃人生呢,变得和安德斯一样,感受到人生失去了意义,不能被人接受同样也不能被自己接受,所以就奔向虚无--选择自杀呢。

不,不是的,还有我想要的,还有我爱的人,我爱的世界。

倘若还有一些发自内心的渴盼和爱,那就去做吧,活着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心中的世界变得好那么一点,让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好过一点。

这样自己就有了救赎,有了一些幸福,有了活下去的一些意义。

安德斯爱的人没有接他的电话,失去了对这个凄冷的世界最后的爱,所以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权说这是个悲剧,站在高处评判安德斯的可怜可恨,因为我们又何尝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作为他的人类同胞,抱有一分同理心,或许是我们所应做、所能做的全部。

最后,评价一下电影语言本身。

电影节奏平缓流畅,留白和独白都恰到好处。

镜头写实客观地捕捉了主人公的无助、焦虑、遗世独立,浸润着一种寂静哀冷的情调,和北欧寒冷空旷的氛围相得益彰。

作为受众,整体的观影体验是十分出彩的,只是恐怕是因为太写实了,太平缓了,总有那么一分治郁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

 9 ) 夏日终曲(随便乱写的,极度阅读不友好)

——————“我想结婚,生小孩,旅行世界,买个房子,享受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感觉非常地成功,洗冰水浴,和海豚一起游泳,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拥有一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的我心的字句,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说话。

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巴萨岩,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只是看到这些就让人想哭泣。

——————又是一个忽而消逝的夏季,我照常什么也没干就过去了,甚至连一些让人深刻的记忆点也没留下,这让我不禁有些焦虑和哀愁。

夏天总是短暂的,虽然上海的夏天可能已经够长了。

八月三十一号的晚上十点多开始看《奥斯陆8月31日》,一个半小时的影片,看完已是秋季。

哦不,好像也没有,因为在这深夜,我仍听见蝉在外面翁翁作响。

我记得两年前的这一天,我刚好踏上去上海的飞机,开启了我的入职之旅。

那时候朋友推荐了这部片子给我,怀着痛苦而复杂的心情,在飞机只看了个开头,飞机就起飞了,后来我也一直没想起来,或者说是找到状态看完。

两年后的今天,也是我入职两周年的日子,我又重拾起了这部片子。

影片整体的感觉很北欧,就是那种很冷淡、凉飕飕的感觉。

影片中北欧的夏末已是要穿皮外套的季节,我的房间里也凉凉的,让我有一种秋意渐凉的错觉,但其实是因为开了空调(虽然这两天又有些降温了,但外面实际温度还是很高)。

临近12点的时候,主角独自坐在公园长椅边抽烟,于是我也点了根烟。

我一般不抽烟的,这包烟也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朋友说这里买的都是假烟,我看到了她之前说的牌子,想顺手买来验证一下才买的。

抽烟我也会规定自己一次只抽一根,然后不会连续抽两天,以免嘴里留下难以去除的烟臭,但这次我抽了两根。

自从我学会吐烟圈后每次抽烟我都要玩上几次,找到了一种类似童年吹泡泡一般的快乐。

但和吹泡泡不一样的是,这并不会每次都成功,那些失败的、不成形的烟雾就像冬天的水气般氤氲开,让人以为这是寒冷的季节。

我终于吹出一个无比成功的烟圈,它是那么完美,比我以往的任何一个作品都要好,甚至它飞得很快、很高,在空中长久地停留着。

我凝望着它,透过电视机的光,我看到它的边缘快速转动着,缓缓上升。

在这转动中它的边缘不断扩大,也不断在变淡,变远,变扭曲,直到消失不见,融化在其他扩散开的失败烟里。

我想这夜晚也许是值得留念的,是可以在多年以后被记起的,但又觉得或许我也记不住什么,或许少些什么,也许有人一起分享这个感受会是更好的回忆,也许与人发生连接才是生命最直白的感受,但现在我仿佛在失去这种连接。

我感到有点难过,电视里男主新认识的派对朋友跳进了泳池,这个泳池的水明天随着秋天的到来就要被放掉了。

露水情缘的女孩对男主说,你不下去我也不要,男主没有跳。

但女孩还是跳下了泳池,和其他人一起嬉戏晚水,画面是有些暗淡的淡蓝色,仿佛是一首夏日终曲。

男主独自一人,失去了和人们的所有链接。

哦有时候除男主之外的身边人讲着那些琐碎的烦恼时我会溜号,看了才知道原来同一片天空下相同阶段的人们的困境是如此类似,大概是因为我无法完全共情,如果可以我希望永远不要,但也许这是无法避免的。

月亮已经飘到被妈妈贴得一条一条的窗户看不到的地方了,我的腰也隐隐作痛,我想我该睡了。

安德斯死在了夏天的最后一天,而我人生的夏天仿佛也离我远去了,我在这秋天的第一天里沉沉睡去。

 10 ) 孤独至深时

一位企图自杀的戒毒者在重返社会的一天中寻找生活动力,却最终坚定了自杀的念头。

在淡化的亲情友情与疏离的社会角色之下,是不断自省所感受到的孤独以及生活的无意义,连欲望也在这种空虚中失落了。

他漫游在故乡的街道,回忆父母的开明教育,试图从中找出自己糜烂的原因:“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民主是最佳选项……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太尊重了。

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

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她们看起来很快乐。

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是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名字。

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

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想住哪。

他们会永远帮助我。

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

这段平静的旁白既是清醒的再认知,又是不同情感复杂的交错。

正如每一个孤独之人,他也面对着这样的处境:明白孤独的原因,却在痛苦与享受中徘徊。

至于欲望,与其说是凋零,不如说是承载了过高的期望。

影片开始于做爱后的自杀尝试,结束于毫无牵挂的过量注射,中间夹杂着重新燃起的欲望和他对这些欲望自觉的冷眼旁观,直到他发现曾经兴奋的都变得不够兴奋,高峰化作平原。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失落感注入了他所感知的世界。

在一个咖啡馆的场景中,他独坐一隅,观察身边的所有人:倾听他们的对话,从这一桌到那一桌,了解他们的欲望,看着他们的天真设想,就像老人慈祥地看着小孩;窗外匆匆走过的路人,他透过他们的背影,想象他们各自的寂寥生活。

这种对于孤独体验的真切表现正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奥斯陆,8月31日》短评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当你站在奥斯陆的斜街或是弯道上瞥见「云层深处的黑暗」抑或「淹没心底的景观」时,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想到一首名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提尔这部讲述旧爱重逢的作品无疑是《重奏》的变奏:他之所以将「中年迷茫」与「年少轻狂」混剪到一起正是为了强调二者的同步性。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危中有机,机中有危。而「转机」正诞生于昨日与今日分手的那一刻:对明天好奇的人向前迈进,沉迷于过去的人向下滑落。男主是一个游荡在《奥斯陆,8月31日》里的浪子,当他「蓦然回首」时发现,未来已犹不可追,唯有记忆触手可及,而等待他的也必是《本命年》式的结局——在双簧戏台,疯狂的人民广场,用一张假钞,换一把假刀,保卫他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从去年到今年我终于鼓起勇气把它接着看完啦,you go blow your mind on ecstasy; 我无感

11分钟前
  • vzoo
  • 较差

太纠结,没抗住

14分钟前
  • 安妮海大星
  • 较差

当某些国家还在用嘶吼和痛哭来表现困境的时候,欧洲人早已在冷静克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歇斯底里从来就不是绝望的代名词,最深切的体会永远藏在那些失去的感受中,藏在那些格格不入的交际中,也藏在那通始终无人接听的电话中。与其说影片是安德斯一个人在孤独边缘的行走,不如说他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美满生活背后的辛酸无奈,也照出了他自己,从中他看到的是无望的未来。奥斯陆8月31日,风平浪静,无惊无险,如同在此之前的每一年,以及在此之后的每一天。“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杀死那个石(奥)家(斯)庄(陆)人》

16分钟前
  • Cenzzi鄢💦
  • 还行

没意思

18分钟前
  • 鳄鱼小顽皮
  • 较差

没有一秒能让人共情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品。

19分钟前
  • Durden
  • 很差

咖啡馆里,听每个人讲话。那场戏太妙了。每个人都絮絮叨叨自己的生活,但其实又没什么重要有趣的事,但以影像的方式来呈现,反倒回味无穷了。

21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还行

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合理一点,但是还是有很多言之无物的消极,你干嘛总是喜欢把别人弄死?

25分钟前
  • 石新雨
  • 较差

egoistic suicide

29分钟前
  • 掐恰恰
  • 推荐

非常私人,第一遍的时候觉得他求死的意志很明确,看第二遍的时候不确定了,不确定他是不是被所有细节辜负了才由做不到变得清晰干脆。But I get it, 他几乎有所有不需要去死的基本条件,朋友,家人,花花世界,甚至他还是有魅力的,哪怕他根本无意散发。他会走向那里,他决定了,I get that.

33分钟前
  • yogurtking
  • 力荐

他破碎的眼睛中不时闪现出迷离的过往。很闷的文艺片,两对恋人在夜色中骑行,前面的一对拿着灭火器喷出厌恶,后面的人就穿梭在小小的地面云里,很美。

37分钟前
  • 轩辕十四™
  • 较差

喜歡到了極點。不管冷靜下來成不成為得了經典。見到導演本人是非常幸運的事。有一些只有一些人才能理解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是無法用回答觀眾問題來解釋的。

39分钟前
  • PETE.
  • 力荐

或许那个人说得对,他的问题与吸毒无关。

44分钟前
  • 导岛
  • 力荐

一部孤寂到刺骨的电影,讲述即将完成自己戒毒计划的安德斯重回奥斯陆城的一天。八月三十一,这个即将翻篇进入下一个月的日子并没有带来让人新生的转机。四处碰壁让一个尝试重新拥抱世界的人更显格格不入。相比毒品带来的沉浸于个人幻想的失落空虚,也许人心冷暖和世界的揣测提防才更令人感到绝望的隔离

46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开头值得满星。不同质料的时代影像并置,却暗含共同的意味。

48分钟前
  • 熊嘴兽✨
  • 还行

战胜不了的始终是心魔,不仅仅对毒品。男主骨子里透着强烈的孤独感

5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没什么意思,看不进去,不吸引人。

53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LOSER的一天

56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嗚……前半段像是個人囈語,所以看不出什麼東西,不過畫面很美、男主角也很帥,主角怎麼也跨不過去的鴻溝,世界已全然顛倒所以自我沉溺,光線很美但迷離,呈現吸毒的狀態,我想做什麼、被人愛著看似簡單,卻在裡頭失去自我,生命的意義難以理解,周遭世界過於簡單無法處理個人複雜的情感。

60分钟前
  • Sherylkim
  • 还行

下坠的意志,声音模拟衰弱的听觉,从始而终围困着感知的欲望,直至知觉可能性的全面颓丧。摄影机贴紧着人,失神时却化作意识的流,被他者生活的幻象偷偷带走,生之欲在走马观花间悄然熄灭,精准无比的内心真实,和与自己无关的世界,同琴键的哑声弥散在空镜之中。

1小时前
  • 花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