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第一部《飞驰人生》。
第二部,这样的电影,如果放在20年前,应该会被一致地被打分为好片子。
面对困难的励志,只要你面对恐惧就一定会超越,一次不行,再面对。
再面对,就会成功。
然而,这样的本子放到现在,需要更多成熟的投入。
因为时代不一样了。
大家也更加清楚了资本和个体的意义。
《飞驰人生2》看似试图去讨论个人英雄主义在应对更进一步的资本化、数据化的挑战。
但如果加上了第一部张弛开车冲出赛道戏码,那第二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梦境。
电影前半段。
第一部的孩子被亲爹妈领了回家。
张弛根本也没有能力当个好爹。
看似窘困,寻求梦想,实际精明的老头乐厂厂长像是一个巨大的笑话。
自己的男孩冠的是老婆的姓。
本身就说明,车队的男性力量就是不行的。
老头乐和正式品牌的竞争,看起来是山寨和原厂的竞争,但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可言。
选择仿造本身就不会是可以长久进行下去的路。
厂长早就应该想明白这件事,给更多自主研发和解决方案更多的空间。
现在厂要倒闭了,厂长才想起来找张弛赌一把,早干嘛去了。
就顺着整个电影的逻辑大概可能是,“其实我已经预料到这个事情其实就没有办法持续多久,于是不如赌一把”。
个人的理想主义的追求,对于规则的坚持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笑话。
所有的这些不合理就是为了衬托主角的英雄主义。
虽然接受了,但还是想要找到那个自以为的答案。
为什么对手的车,就非得会装上违禁的材料?
如果对手真的足够强大,其实根本不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不确定性因素。
如果没有那个违禁材料。
张弛也不可能找到他的铅封。
很有趣的是《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都有一个转变的瞬间的时刻,都在于面对困难之后的跌落。
从这个跌落开始,整个剧情开始发生转折。
然而,这个跌落本身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甚至其实它有些时候是会致命的。
跳楼,开车翻车不碰上啥事、没受伤,这些都是极小概率事件。
在现实里根本不会发生。
更不用说,在暴风雪里开那么高的车速,还不出事,还用车技撞坏汽车的部件,最终抵达重点。
这种玩命,博的不过是诸君一声唏嘘。
我是说,如果,《飞驰人生2》从张弛自己想试车的地方,张弛就死了的话。
那应该会得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
铅封是不能可能被找到的,更没有年轻人再回归队伍的事情。
所谓热血不过是幻想与豪赌。
草根车手能出圈的本质在于大家其他部分水平差不多。
不怕死,人海战术总能干翻一两个特例。
但第一名?
想啥呢。
要是世界大战再打起来,我们还靠小米加步枪?
还靠送人头?
身体素质和个人天赋都只是最基础的东西。
当然,或许对于有钱人的孩子是可以进入车队,可以任性,任性了有人兜底,老板再生气,也就最后说了一句“人没事就好”。
然后再找之前埋的暗线,来擦屁股找回车队面子。
而对于张弛这样的草根来说,这场拉力赛,估计就是他有限的人生里最大的高光了。
这是他的全部,也别无选择。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个梦。
至死都不过是这个梦而已。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这也无可厚非。
因为每个人本身各自的境遇不同,各自有各自处理苦难的有限方式。
张弛说:这事我不是过去了,而是接受了。
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自己跑出来的成绩是虚的,不属于自己的。
我要的是一个清白。
可你这清白也都不给我。
可问题来了。
找到铅封是真的会发生的事情吗?
车掉悬崖,组委会还会专门把残骸整理留下来吗?
如果是原本故意要埋没张弛的成绩,那这个铅封就不会出现在这里吧。
那么再回到一开始说的飞驰人生2,就是一个巨大的梦的假设。
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也用一些不合逻辑的分析梦的方法分析飞驰人生2的话—把一些人换成是张弛自己的话。
或许张弛,就是老头乐厂老板。
他本来想给儿子组一个车队,一个家,但是就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又贪心。
所以,就借别人家的姓来生孩子,给孩子一个名分。
所以,姓也是随了母亲的。
孩子也继承了父亲的这个期待,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努力想要一个名分。
也是张弛的一个替身。
刘显德也是一个一直无法获得名分(驾照)的人,因为他无法读懂情绪,无法主动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判断的人。
在电影最后,他考不过的原因居然是坐到了副驾驶上。
他或许还在拉力赛的梦里。
他也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带领他的父亲。
剧中的对手被粗略地描述成为了害怕风险的反派角色,因此而特别针对自己。
别人家的车手,有爹,有资源,有机会,而自己有的只是被针对,被排挤和嘲笑。
所有的焦点都是围绕着主角在转动的。
这个梦是现实的补偿。
是否有哀悼说不上。
在楼梯上,那段光辉岁月,是最打动我的时刻。
先说下看过的4部春节档电影排名:我们一起摇太阳 > 热辣滚烫 > 第二十条 > 飞驰人生2《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热辣滚烫》属于好看的第一梯队;《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属于及格线左右, 《飞驰人生2》比《第二十条》还稍逊一点点,《第二十条》起码还有意义和一些亮点。
飞驰人生2 的笑点、剧情、赛车,均上不了台面。
1、刻意又糟糕的笑点设计。
一来脱离故事情节,硬生生就是为了拍笑点而生造一场戏,二来脱离生活常识,非常尴尬。
倒车,叫人“倒”、“到”、“还倒”,就强行笑点。
一个教练叫人倒车,会说“停”,哪有会说 “倒” 和“到”的,这里除了不合理地搞笑,还想表达什么吗?
表达这个教练脑子进水?
这段戏没前没后,就是为了拍搞笑而硬加。
“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土”,这段笑点真的很土很土……也是纯粹为了造笑点而搭出这个场景搞这一段戏。
哪个正常人会拉一车土回来纪念?
哪个正常人接待来宾之前不检查好场地而让标语少了一横?
要是纪念巴音布鲁克比赛,正常人会去收藏赛事的物料,就算你觉得泥土值得纪念,也是抓一把用瓶子装着,而不是拉一车土回来铺地下……这些生硬的笑点,就像是你去相亲时,对面的人说自己很幽默,接着一直在给你背诵网络段子来逗你发笑……脱离实际场景的背段子真的很尬……例如《夏洛特烦恼》里面,“马什么梅”的梗,跟“我们各叫各的,我叫你哥,你叫我爸”等等这些梗,都是发生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不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脱离情节蹦出来的。
连《第二十条》里面马丽跟雷佳音的夫妻对话都比《飞驰人生2》的烂梗有意思、好笑多了。
2、不接地气的情节,空洞的热血。
在影视里面,能用展示的就不要用说的。
沈腾在上一次比赛后赛车都全毁了,人就算没死,怎么样也得重伤抢救修养一段长时间最后落得一身终身残疾,但电影里沈腾出场就是没事人一样,没有一个他严重负伤、修养的镜头。
我作为观众感受不到他遭遇过重大意外差点死了。
身边有两个人跟着你混,到头来修理厂没了驾校也要没了,大家都没钱了,主角为了大家做了啥?
啥也没做,就是多开些课。
然后呢?
然后就机械降神,有老板给钱你组建车队。
愚公移山的机械降神,都要先苦哈哈的日挖夜挖,才终于感动神仙来帮忙,主角啥努力都没做就突然有钱送上来了。
假到爆炸,你要是没钱了,作为昔日的无冕之王,你就没事可做吗?
你开直播带货啊,就算被人骂被人嘲笑也要赚这些钱养活跟你混的两个人啊。
然后就莫名其妙带出范丞丞这条线,然后范丞丞还天份超高以前是个试车手,然后巴音布鲁克赛事就是最后一届了所以范丞丞死活要热血一回不然没机会了,哇,这情节设计一个个生硬到不讲道理。
至于开口闭口巴音布鲁克,作为观众真的感受不出有什么重要。
你要说这是一个重要比赛,可以写主角要先比赛赢了市赛、省赛,获得足够积分,才终于有资格最后能挑战巴音布鲁克,这样才表现出这个赛事的份量。
而不是空洞地每个人口口声声说我要在巴音布鲁克比赛一次……3、赛车镜头拍得也不好看。
老头乐的比赛,是电影里的第一个赛车事件。
但从镜头、构图,都完全感受不出竞技感和速度感,甚至拍到连速度是多少都感觉不出来。
你去看看动画《白箱》第一集,那个低速赛车还拍出飞驰感觉是怎样运用镜头的?
《白箱》可不是赛车动画啊!
都别说跟《头文字D》比了,用点L模式运镜也不会现在这么糟糕。
然后范丞丞在车场练车的场景也是,没有足够的长镜头,没有足够的车身与场景的动静对比,完全体现不出速度感、过弯技巧,主角们开着拉力赛车跟开着老头乐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差不多的,都是没速度感。
虽然拉力赛车跟普通竞速比赛有不同,但过弯、加速等等总是可以拍得好的,而《飞驰人生2》 之于《头文字D》,相当于《狂舞派》之于《舞出我人生》。
好像把 《飞驰人生2》 说得一无是处,那还能不能看?
其实对它的评价如何,是比较出来的。
如果这部电影放在20年前,我打开电视在电影频道里面看,我应该觉得还不错。
但放在现在,2024年,不论是与同期的影片相比,还是珠玉在前的赛车片、热血片、甚至搞笑片相比,《飞驰人生2》都不是一个好的观影选择。
2024年春节档8部影片(大年初七上映的《破战》因几乎没有票房迅速转战网大)在假期七天乐之后撤档一半,只剩下3部剧情片(贾玲导演的《热辣滚烫》、韩寒导演的《飞驰人生2》、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和1部动画片(《熊出没》系列第10部大电影《熊出没·逆转时空》),这4部影片最终拿走了整个春节假期97.3%的票房。
无论是票房成绩还是观影选择都充分体现了当前的电影市场生态,集中集中再集中。
集中的另一个表现是话题的分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春节档的选择最终简化为了是看“贾玲减肥”还是看“沈腾赛车”,是选择贾玲的改编还是韩寒的续集,是认为被嫌弃的女性的身体之战更励志,还是觉得不得志的中年男人的最后一搏更感人。
当然,无论贾玲和韩寒最后谁赢,张艺谋和宁浩都已经早早地输了。
有趣的是,尽管《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有着截然不同的观众群,但两部电影实际上又共享着同样的精神内核,那就是跌到谷底,背水一战,绝处逢生。
1 过去很多年里,韩寒的名字常常是和郭敬明放在一起的,他们在同一个时代成名,同为80后作家,同样转型为导演。
尽管一个一心纵横四海,一个追求美丽造梦,影像风格截然不同,但两人实际上都是典型的“作者型导演”:在影像表达中充斥着强烈的写作冲动,说了什么永远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并且,两个人也同样遭遇了电影事业的滑铁卢。
郭敬明的转折点大概是《爵迹》系列,成本数亿的真人CG电影并没有帮助他从烂片王的泥潭里跳出,“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至今仍然是关于这部电影最出圈的金句。
而韩寒的低谷则是2022年春节档上映的《四海》,比远低于预期的5.4亿票房更糟糕的,是其电影作品豆瓣评分首次跌破6分。
一部电影的分数当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7.2-6.8-6.8-5.3的评分轨迹则意味着观众已经不再愿意为这样的情怀买单了。
但危机也是契机。
或许是《晴雅集》的失败与《爵迹2》院转网的成功让郭敬明意识到,以大银幕的手法攻占小屏幕不失为自己的优势。
转战电视剧之后,虽然同样是用MV画风拍爱豆们的绝美特写,但粉丝和二创up主看了都说好。
而韩寒则选择了后退一步。
表面上看《飞2》去掉的是女性角色,实际上去掉的是与女性角色相关的家庭、情感与社会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限定空间的架空故事看成是第一部结尾张弛冲出悬崖的空中之梦。
而韩寒这次的任务就是踏踏实实讲好这个中国梦。
如果再把韩寒和贾玲实际上是同龄人考虑进来,那这里更值得关注的或许就不只是一部作品的蜕变,而是这一批导演的中年成长。
面对飞速变化的电影观众和被流量裹挟的文化环境,自身要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才符合社会期待,或许比讲了什么样的故事更具有征候性。
抹去了过往作品中作为不可触摸与不能实现的未来的死亡,从否定性批判中走出,把故事的想象空间让渡给观众,是韩寒选择的成长。
对观众来说,退后不是后退,但对影评人和研究者来说,这倒成了难题。
剥离了导演的作者性,架空了故事的社会连接,好像很难再说出什么新的东西。
说来说去,我们大概也就是夸这部电影故事流畅、画面精彩,体现了作者身份和类型电影的调和。
2但《飞2》无疑是好看的。
作为所有作家里最会拍赛车的导演,韩寒在这里重新定义了更适合中国宝宝的“速度与激情”。
故事从最低目标出发,历小海只要求能开着印有自己名字的赛车上场就行,张弛只要求通过测试凑成车队上场就行,但结局却悄然走向最高成就,宛如少林扫地僧的历小海,在赛场上理解了张弛在驾校为他准备的独门训练,以过人的技术最终拿到第二名的好成绩,而开着破烂车的张弛则凭借丰富的经验、坚韧的毅力和主角的好运,超越了当年的自己,刚好拿到第六。
最终,二加六等于一。
从随便跑跑到车队第一,正所谓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按照韩炳哲的说法,KPI社会里的倦怠感是一种孤独的疲惫。
忙碌了一整年的观众,很难说因为过春节就轻松多少,但在这一刻大家都太需要这样的安慰了。
而这也是本届春节档三强选手的基本情感基调:太委屈,太需要证明自己没有错了。
有人批评韩寒失去了批判性,面对制度的不公平,张弛也只能哭哭而已。
但这其实恰恰是他选择的以退为进,放低理想,活在当下。
更重要的是,《飞2》里不仅有巴音布鲁克的激情,还有老头乐的欢笑。
2009年3月7日,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没有山寨就没有新中国》的文章。
用不到800字的篇幅,戏谑地表达了对于山寨文化的看法:一方面,我们从山寨走来,山寨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若保护版权做不到,则禁止山寨无意义。
15年之后,《飞2》终于完成了这种戏谑调侃的影像转化。
山寨电动车厂提供了本片的大部分笑点,但又仅止于此,没有做更多的思想延展。
就好像800字篇幅一到,立刻就此搁笔。
从写《没有山寨就没有新中国》到拍老头乐山寨电动车比赛,在这里我们真正看见了韩寒的成长。
3虽然共享了同样的精神内核,但《飞2》和《热辣滚烫》的讲述方式又的确截然不同。
我们当然可以把两部影片的不同性别表达做一个极为简单的对照:对男人故事而言,一切对象都是客体,一切客体都为了成就我这个主体,而对于女人故事而言,只有先痛苦地把自己作为客体,才能惊险地赎回主体。
但如果仅仅把这种不同简单理解为一种性别选择(看男导演还是看女导演)或者说性别区隔(要或者不要女性角色),那不仅会陷入一种没有更好答案的二元对立困境,也无益于理解当前中国电影的真正困境。
无论是《热辣滚烫》还是《飞2》,之所以都不太令人完全满意,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都不过讲述了一个同义反复的故事。
我们好像看了一部电影,但又好像看了很多段小品——目标清晰,情感充沛,立意准确。
如果说全球文化已经开始进入追求多异性表达的时代,那么我们可能还在追求同一性哲学的道路上精益求精。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韩寒还是贾玲都不过是做出了对自己而言最为正确的选择。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是因为在春节档,所以电影才小品化了,而是因为只有小品化了,才能留住院线观众。
本文已发表于文学新批评公众号
《飞驰人生》的屋顶,应该已经拆了,我曾偷偷去过。
电影是观一场烟花秀,看烟花划进夜空,渐入佳境,于高潮时绽放。
好电影以叙事和画面做向导,请观众的经验、情绪、思考铺满这个烟花会场,临到结尾,会场光影绽放,斑斓明亮,此时刻有高光共鸣,散场后意犹未尽的讨论。
但观众把自己的经验、情绪、思考铺满的行动,是由观影者主动对导演表达的评估,再提供的互动。
这是私人的选择性的互动,有人铺的满满当当,有人拒绝给半个子儿,于是同一部电影,有热泪盈眶,也有半路离场。
《飞驰人生2》给我充足的体验,所以我喜欢它,给五分。
电影的评价分两类:基于个人经验的感受因人而异,基于制作技巧的部分可客观解析。
我的评分属于前者,我无意和差评这部电影的人争论,如果他们能从批驳这部电影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思考和积累,那也很棒。
我聊一聊我获得感受。
一、「不想输」到底有多重要我们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会探索极限。
张弛想知道五十九分五十八秒的极限是不是自己的实力,铅封很重要,能证明自己的能力纯粹,不借外力因素。
如果铅封不能作数,只能用「再来一次」来证明,证明自己能力极限。
要一个成绩,这叫「清晰的边界」,是自己热爱的、专业的、倾注努力与奉献、不断探索到的边界,于人生一世所成,能划一个无憾的界碑。
「不想输」是先不输给自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确定的极限。
是否比别人更强更快,在世间排名几何,是不确定的、未知的、衍生的、次要的。
二、你会怎么对待「在你里领域比你优秀的年轻人」但我们总会和其他人比个排行榜,不断找排行方法,不断看榜。
世界在变,我在衰老,我总归会远离能力极限的界碑,一切都成为过去式。
如死亡不可拒绝,只有早晚。
但总有这样的观点:当某人再达不到之的好成绩时,便跳出来批评,貌似从极限回落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羞耻到那个颠峰已不值一提。
因此想续命颠峰,害怕被超越。
这不是自然的思维,自讨无趣的压力。
林臻东说自己强,是比别人更多努力并更有钱,所以这是公平;厉小海出场就很强,因为他就是天赋异禀。
如果这类人出现在我的专业、我的领域,我当如何?
祝他事业有成,能不断突破自己极限,若能鼓励和赞美就真诚,若愿教授经验就毫无保留,天赋都是老天爷赏饭,别说教。
三、即使你尽力超越了自己,但依然比不过「后浪」,那你输了吗?
一二论完了,就知道当然没输,和输都不沾边。
生命短暂又浩瀚,好奇与探索只比热爱、奉献、极限。
电影的节奏好的不得了,由于飞驰人生2的宣发和出现过于低调,我都没抱什么期待。
但这是韩寒迄今为止技巧最成熟的一部电影。
我喜欢韩寒的原因:第一是他在说什么——他讲的道理我认同。
第二是他是否践行了他说的——他是的。
第三是前两件事情是否在持续生长——他是的。
在过去我们看过许多电影,无可否认,该电影在技术手段上已经是非常成熟,好莱坞人物180度正反打,除此之外如同抖音短视频般的剪辑手法,每过一秒就切换,或许是导演想制造影片的紧张感,确实十分生硬。
或者想让我们能集中注意力能看这部电影,确实很多当代人,过度浏览短视频app导致阅读障碍注意力无法集中,但让他成为电影趋势是在亵渎电影。
2.小学生般的台词,苍白,生硬,我们明明能理解电影的意思,但导演非要演员在事后来解释一段,我们似乎是被电影“奴役”着。
而不是自主的通过电影的构图、剪辑手法、审美等来理解电影,这也是许多国产电影的通病,我们在看多了之后容易失去对电影的自我意识。
3.其次不知道是不是电影院荧幕的问题,我看完整部电影,我发现电影一直不给物体、人物上方流出充足的空间,比如说拍人物,人物的额头总是在画面之外的。
当车子飞离地面时,车子明显在画幅的上半部分,这些拍摄方式式电影十分的变扭以及无限的压抑。
我在开始以为是在主角低谷期用该拍摄手法,这样看到最后时刻镜头面对物体位置的升高,能给电影带来情绪上的升华。
4.在赛车环节,套用粉色滤镜,以及舒缓的音乐,很像PS5的独占游戏《GT赛车7》的赛车历史界面,也就是俗称的“英雄镜头”,但是在审美和拍摄方面,却不如一个游戏。
不过我还是给出了三颗星,电影的主导思想还是接近人民群众的。
大多数人们的一生碌碌无为,以及面对梦想和金钱的诱惑,嘴上选择金钱,但由于内心仍然热衷于梦想,再次踏上梦想的道路。
当王牌车队再次使诈,以及试图制造各种令人恶心的“黑幕”,主角的忍耐,诉说着太多人的心声,同时也告知观众,电影不再是权贵阶级的“看门狗”。
《飞驰人生2》。
8分。
韩寒编剧、导演,沈腾、范丞丞、尹正主演作品。
非常惊喜看到了韩寒的进步,故事、表演、人物形象、台词、摄影、剪辑、特效,每一项都看到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成熟。
《飞驰人生1》我是批评过的,过于轻浮,但这一部,完全掌控在韩寒手中,一如片中的拉力赛,从未跑偏。
张弛重新带队回归巴音布鲁克拉力赛,这是张弛自己的自我回归,也是所有拉力赛粉丝的期望。
他不仅将赛车小子厉小海送上了前席,还带队夺得了久违的冠军,更重要的是,他在极端条件下,超越了自己,也证明了自己——他就是真正的巴音布鲁克之王。
我们可以忘掉“张弛”这个电影形象,毕竟韩寒自己才是那个赛车之王。
我惊喜的是韩寒不再刻意在台词文本上去玩貌似喜剧但实则无趣的文字游戏,虽然仍然出现了“保时敏捷”、“黄博基尼”这样的梗,但他懂得了克制;在赛车这种专业的领域,他也不再一板一眼的科普,显得貌似专业实则贩卖,而是通过比赛过程中的桥段来作恰到好处的解释,比如车子水箱和润滑液温度过低张弛通过碰撞石块造成另一故障来加热。
特别好。
这样的特效表现看来是真的在为他的科幻片做准备。
19年的春节,去看了《飞驰人生》。
散场之后一股郁结之气凝于胸口久久不能散去,回家写下了这篇《巴音布鲁克没有海》。
后续还在朋友圈跟人吵了一架,梗着脖子跟人掰扯为什么张弛不是一个莽汉而是一个英雄。
那一年,我27岁。
24年的春节档,我已经迈过了30门槛。
在新年的第一天看完续作,难受了好久,想要找个无人的角落痛哭一场。
面对生活,选择热爱还是妥协,是飞驰在巴音布鲁克的赛道还是跪着把钱赚了。
没有哪个中年男人能抵抗这种话题的撩拨,如果30岁称得上中年的话。
第一部做开放式结局的时候,我坚定的认为张弛死了,抛开导演的各种暗示不表,在我眼里只有他将生命献给巴音布鲁克的赛道这部影片才算是圆满。
赌上自己手里全部的那一半,去换一个不输的结局,影片结尾“献给所热爱的一切”,至今想起眼眶仍会泛起潮红。
Heroes Never Die!
但正是死亡成就了英雄!
没有想到第二部,这个男人回来了,经历了全身多处骨折仍大难不死。
但是那个车神确乎在第一部结尾已经死了,哀莫大于心死。
他妥协了,真情实感全心全意的妥协了。
面子,没了就没了;名誉,丢了就丢了,讥讽小视频算啥,反正连赛车都可以糊弄了,而且糊弄的义正词严:“很多时候做事是为了生存。
”为了生存,每个深夜里亮灯的格子间里,都有人这么跟自己喃喃自语吧。
曾有满腔热爱的青年男女,在自我说服的时候,跟张弛一样,确乎已经死了。
但人啊,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
受挫的时候不服不忿,直到被生活打的再也站不起来。
可等到完全没有机会赢的时候,反而又想试一试了。
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完全没有可能赢的呢?
是举不起杠铃的时候吧,是刹不住车的时候吧,是翻车之后被卡在驾驶座动弹不得的时候吧……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完全没有可能赢的呢?
是奖金被各种无故苛扣的时候吧,是庸庸碌碌过完一天发现又要0点的时候吧,是面对各种暗示要用更便宜的大学生替代的话语时只能苦笑的时候吧……“我们赢不了”,我赢不了了。
《飞驰人生》一直是一部关于“赢”的电影,但是主角的态度在两部之后有所转变。
第一部张弛出发前说的是“我只是不想输”,第二部他出发前换成了“输的漂亮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它是一部关于“输”的电影或许更为恰当。
当屠龙少年被摩擦到毫无胜算的时候,反而生出了一丝豁达,无非是血溅三尺,不如搞他个无怨无悔。
所以在赛道上张弛看到了自己之前的影子,他刷新了自己之前的成绩,刷新了不到1秒,虽然这个成绩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你说他赢了吗?
我觉得没有,“超越自我”本就是弱者的托词,这话更像是一种不认命的宣誓:岁月未曾饶过我,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影片中张弛有好几次去踩驾校的改装版称训练器,一个曾经的传奇车手,在力量和稳定性上都已经达不到职业的要求了。
在赛段的最后,他也要依靠换脚才能踩住刹车。
但这一脚得踩下去,即便它无力、颤抖。
它是在向这个世界骄傲的挑衅:至少在我脚下,至少在这微不足道的方寸之地,我对生活寸步不让!
出发吧,跟我一起龃龉前行的朋友们。
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能至少输的漂亮一点。
看完脑子里只有三个字: 凭什么先说能力,小海是天资过人不假,但也没说是惊世天才,驾驶一辆性能大概率不如对手的赛车超过二号选手,是凭什么?
凭张驰摆桩摆的好,跑起来就像回家一样?原本目标是拿积分就行了,结果没有铺垫实力和进步就超了光刻二号,一路风平浪静跑完,拿到第二,赛的平淡又赢得没理由。
小海人设是不如张驰立体的,他的人物执念只有当了几年试车手及最后一届巴音布鲁克,相比张驰的情绪积蓄差太多,只能看做拉高队伍积分的工具人,但这个工具人既无种子资质又无强大的执念,光刻签他雪藏只是为了保险而不是说他的实力很强了。
即使小海要走也没挽留,可见水平在光刻眼里并不算大威胁,所以小海比赛这段不仅平淡在对抗强度,还在于没有情绪爆发也没有获胜理由。
最后只有张驰的比赛上了强度,二队人为截胡制造麻烦和暴雪封山,这两段完成的都很好,但问题是张驰能赢林臻东是比对手更玩命、是在脑子里跑了五年赛道,他是巴音布鲁克之王,有冠军基础,赛道熟练度也没差。
现时间线呢,完全认命没有训练、手脚骨折痊愈、反应力大不如前,甚至比赛前最后一次开车就因为刹车反应把自己开翻了,这样还破了自己当时的记录,不太合理吧。
我只有一点疑问,现在的张驰相比当年强在哪里?再说技术问题,既然在高海拔相比内燃机,光刻时代的电机混动是按分钟超越,所以辛地车队技术优势在哪?车具体怎么样的,性能如何是一点没说。
起码把赢的逻辑讲出来,技术更好哪怕运气更好,我都认了。
还有孙艺洲的角色,一个到结局都没考过科目二、学车两年半的驾校学员上巴音布鲁克当领航员?你要是把他塑造成某方面天赋异禀但就是考不过驾考就算了,毕竟第一部张驰科目二也没过,但完全就是个普通人,没有优势(也不是完全没有,小海夸过一句听力可以),也没有表现出对赛车兴趣热爱,只有赛前说了句自己看了三千六百多遍比赛录像,又一个刻画不合格的工具人。
最终比赛只有张驰的赛段有感觉,但前期连基本逻辑支撑都没有铺垫,怎么燃?燃点应该有三层,对官方偏袒操纵的突破、对光刻时代黑手尽出的突破、对自己的突破,压抑部分是完成了,但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却是一点描写没有。
除了表现力、情绪积攒和爆发力,车队赢得没有逻辑,所以显得没有力量感。
对抗是相互的,不铺垫对手驾驶水平,只把视角放在车队整体层面,削弱了对手带来的压迫感也弱化自己。
除了燃不起来的问题,其他部分完成的都挺好,只可惜最后破功了。
上周去电影院看了三部电影,这一部是娱乐性最强的,也是最没什么好说的一部。
直到出了薛之谦屏摄这一出。
他的粉丝还在抠字眼狡辩说他没有盗摄,说是导演请他去的,导演都没说什么。
盗摄盗的对象从来都不是导演、不是片方,而是跟他一起看电影的同场观众。
同场观众不受打扰正常观影的权利被他窃取了,他当然是个进行了盗摄行为的电影小偷。
至于说导演介不介意,还感谢他,那是他自己的事。
他是真跟薛之谦关系好也罢,就是爱当缩头乌龟也罢,都代表不了买票去看电影的观众。
既然韩寒导演这么大方,那他怎么不自掏腰包请全国观众免费看《飞驰人生2》呢?
那样的话,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就爱别人屏摄我的电影,你们谁都管不着,不爽屏摄就憋着,爱看看不爱看滚。
”但问题是,韩寒导演好像也没有慷慨到这种程度吧?
《飞驰人生2》也不是拍给薛之谦和他热爱屏摄的粉丝的特供片,而是面向所有人收费观影的。
大家都是花钱买了票来看电影的,凭什么要纵容傻逼在旁边屏摄呢?
我要重申一遍,《飞驰人生2》是一部娱乐性很强、很适合春节档喜庆氛围的电影,我个人其实非常喜欢。
不过由韩寒导演对待屏摄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他好像也不怎么尊重自己这部电影作品。
既然他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作品了,那旁人也没必要尊重,给它胡乱打个分,良心上也没什么过不去的。
本片的潜在观众如果担心自己会被屏摄的傻逼还有各种在电影院里玩手机大声喧哗踹椅子的傻逼打扰到,那我建议还是等本片出资源了再找个不被打扰的安静环境观赏本片,那样才能充分感受本片的魅力。
由导演对薛之谦屏摄行为的纵容甚至鼓励态度来看,放映本片的影厅中,出现这些奇形怪状观影行为的可能性大概会高于一般电影。
韩寒导演本人或许不太尊重他的作品,但我作为一个喜欢这部影片的影迷,还是愿意为这部电影进行周到的考量并提出中肯建议的。
8/10 优秀 在经历了之前春节档四海的折戟之后,这一年韩寒的再次复出,不仅是一次翻身仗,而且还是打得很漂亮的一次翻身仗,我觉得本片很可能成为春节档的票房冠军。
电影属实是给他玩明白了,而这一部我认为也是能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站在同一水平上的一部作品。
首先本片作为飞驰人生那样一个开放式结局电影的续作,本来看之前我很好奇他要怎么续上,没想到这一次续的十分漂亮,采用了一个有遗憾的大佬带一个蒙尘的天才这样的故事结构,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的故事,韩寒在这个故事结构上还加入了很多自己对赛车的热爱,这也就使本片看起来格外的热血。
本片的节拍表踩得很准,该抑的时候抑,该扬的时候扬,完全是按照好莱坞类型片的方法去拍的,而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很好。
相较第1部少了一些笑点,却多了一份热血,这一点我还是很吃的。
再说说本片的人物,本片的主角不用说,是在第1部已经架好的一个人物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而范丞丞饰演的学员这一形象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本来看之前我以为这个演员是一个演技不怎么样的,结果发现竟然还行,此外本片中另外两位主角的朋友塑造的也很不错,人物弧光什么的都有。
而吕子乔饰演的那个有些傻的领航员算是为本片锦上添花的一点,作为一个插科打诨的人物,每次都能恰到好处的出现,这就让本片的节奏达到了一种平衡。
本片的配乐更是重量级。
阿鲲,也就是流浪地球二的配乐,在这一部中也发挥了相当出色的水平,不管是在赛车时燃炸的配乐,还是比较抒情的音乐都十分巧妙的添加在了电影中,这也是本片能够比肩好莱坞的重要一点因素。
本片的开场就已经足够惊艳了,一段回忆的场景,加上跳切,再配上皇后乐队的歌,效果直接拉满,而最后一段在比赛中过弯时也采用了同样的,只不过背景音乐换成了钢琴曲'在节奏最紧张的那块儿安排了一个舒缓的节奏,来让最后一场比赛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平衡。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本片最后一场巴音布鲁克拍的是真的很好,节奏什么的把握的都很准,有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最终达到高潮,只能说彻底把节拍表玩明白了。
至于影片开头那一句话,也算是韩寒与过去的自己的一次对话和解,是他迈向未来创作的一句话。
本片绝对算是韩寒导演生涯最佳作,也是他的一次翻身仗,期待他带来的下一部作品。
好的竞技类电影永远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己。当张驰在赛场上追上5年前的自己,并和他重合,此刻他终于走出了长达5年、只能靠苦中作乐忘记的心理阴霾。这是又一个直面自己、重获新生的故事,过程也许曲折,但结局光明的。收尾的赛事一波三折,硬货满满,若不是真懂赛车、有过赛车经验,铁定拍不出来。全片没有加入任何女性角色,丝毫不影响观感,令人意外。
谁懂啊,拿到驾照后连方向盘都没摸过的我,被最后的飙车戏爽飞了!驾校梗永不过时,老头乐赛车场面前无古人,最高速度三十迈,主打一个安全放心无刺激。整个影厅从老到少都在笑。张雨生《我期待》真是用得太好了。我期待,有一天我会回来。带着重组的、全新的,却从未改变的我。
额…完全没必要拍2吧,还不如去看赛车实况演播
我确实没想到它能这么好看。
有种ken和他的马即视感。
“我努力过无数次,但我知道机会只会出现这其中的一两次”最感同身受的一句话,这部电影有不完美,但绝对不是一文不值
难看,韩寒江郎才尽脑子里只剩下圈钱,但是没能力又要在春节档前赶工圈钱,也只能在四海这坨屎上修修补补就端出来了喂观众,可惜一坨屎韩寒放再多调料还是屎,韩式屎片只能娇柔造作自做高深给你讲道理,怕卖相不好拉上沈腾和范丞丞这两调料,可惜春节档无大片,让观众只能在一堆屎里选一坨吃,可惜拍屎片不犯法,不然今年春节档这帮人都得牢底坐穿
全是男的,没啥可看的。
我知道,无数次的努力,机会只有两三次
韩寒绝对是天才,前半程幽默搞笑,后半程激情高燃,节奏最完美的赛车电影,飞驰宇宙算是成功被构造了。最后结尾的歌曲也好听,跟着感觉走,听了无数次了。伴随我从家回到深圳,重新进入工作状态了。
里面有句话印象挺深刻,“我努力了一百多次了,但是机会只在这一两次里。”
不服老不认输,但非得赢吗?比起赛车我还是更爱老头乐......
什么玩意儿🚮
八股文一样
抱着看四海的期待去的,发现还挺意外,大过年的看这个乐呵乐呵,挺好的
一我就很喜欢,感谢韩寒没有让车在最后几公里爆胎
说起导演的个人投射,我怎么觉得现在的韩寒比起张驰更像是叶经理呢。
张驰和叶经理在楼梯一上一下的对望,这和第一部做的callback,炸的我头皮发麻,几人能做到时过境迁初心不改呢。
韩寒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世界里,剧情简单又悬浮,首先预设一个完美结局,然后死命往里塞障碍,怎么戏剧怎么来,难道在成功路上塞满各种困难就会让人感动让人觉得不是爽片吗?一个退役五年的中年极限运动员,在离开赛场五年后,没钱没权没势,也没摸过赛车,扛着资本的黑幕力量和恶劣的天气,教了一个从未上过赛场的新手驾驶员和领航员夺得第二名,而且自己还扛着半残的身体亲自用一台随时可能爆缸的车,超越了五年前自己的最好成绩。韩寒你没事吧?真打死不服输,男人至死是少年?你对赛车这么敷衍这么不尊重?段子倒是进步了,至少不用尬笑,适合春节合家欢倒是真的。“那件事不是过去了,而是我接受了。”
“不是过去了,是我接受了。”“努力很多次,机会只有一两次。”是个普通的中年人都会被戳中内心的话。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电影是谱给中年人的一曲童话。也许我们永远赢不了了,但至少输得漂亮一点,直面恐惧和失败,和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