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很多年前,大约是上初中的时候,看金庸的笑傲江湖,全书结束后,金庸谈到写这本书的感想时说:写张翠山死时张三丰的丧子之痛写轻了,因为我那时还不懂。
后来上大学以后,学校里时不时会发生学生跳楼自杀的惨剧,而我也很乐于在父母面前提起这些事情。
每当此时,母亲总是会有一种在我看来过分的紧张感,并且说一些在我看来非常可笑的话,诸如“你可不能想不开啊”。
其实很多痛苦,也许我们能够想象,但从没有类似经历的我们恐怕很难体会到那种切肤之痛。
我一直笃信,反映生活中看似琐碎而又真实的一面的影片是最难拍好的。
如何在平淡的生活和浓缩的艺术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剔除刻意的巧合与虚构,在平淡的细节中将情感升华,这部影片无疑是非常出色的。
尤其是以无比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父亲的情绪刻画的饱满而又微妙。
真正优秀的影片拥有着一种强大的磁场,即使你不想让自己的情绪过深的陷进去却又难以自拔。
影片的后1个小时我一直努力使自己不要过于入戏,可是眼泪不停的往下掉,因为太多的细节都让我难以释怀。
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人物与情节都在慢慢的发展,而我却觉得自己被一种情绪的洪流所包围,无法挣脱
刚失去儿子的心理医生伊凡尼,沉溺在飓大痛苦中,他的病人对他诉说:我的生命从没大事发生,但在这里(心理咨询室)我却感觉到我真正活着。
我终于哭出来了,以前我从没哭过......我情愿这一辈子一直哭。
.后来,伊凡尼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他无法跨过自身的痛苦深渊,病人无法治愈病人,直到遇见儿子的身前女友,一家人的情绪似乎有了转机,但一切会好起来吗?
如同有了裂缝的器皿,看起来修补得完好如初,可你心里知道,它碎了......
1 病人群像【抑郁1】得肺癌那个 你想知道我现在什么感觉吗想 (出于医生的刻意) 你现在什么感觉害怕以前我那么想死 现在我知道我会死了 就不想死了啧 和我估计的一样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人天生就有这类先见之明 不知道其他动物会不会我不能再继续治疗他了 出事之后 这个抑郁症患者成了医生陷入抑郁的病因 继而双方互换角色 双向治疗里沉默不停出现打断刻意的不尴尬 最终 身体的生死病痛取代了灵魂的索问 貌似谁也没有治好谁于是 一度尝试逃避的医生退无可退只得坦诚面对自己 辞去工作 也许再不回到这个咨询室的这个位置了【强迫症】我等你回来 我可以从头再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我总是可以从头再来 为了无瑕 瑕疵是多么膈应人 要么全有 要么全无 都没关系 我有耐心 我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我还是会为此感到痛苦 所以当初走进这间咨询室【抑郁2】你太糟糕了我受不了你了我讨厌你我恨你我⋯⋯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并非坚不可摧 波澜不惊是职业道德是装出来的 负面情绪像厚实的高墙倾倒下来 突然 病人好了 微笑对医生表达感激 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再来推倒这堵墙吧呵呵呵呵丧逼不得不通过把别人也搞得很丧来苟延残喘 并非故意 而是失控 这就很丧【性瘾】我可是一个温柔的人 可这偌大的一个我 生命力却抵不过胯下三寸的一滩浓精 这野马 恶魔 一旦他醒来 我便沦为奴隶 在这漫长一生的内部斗争史中 我的失败鲜有例外大家都被力比多驱动着 抬头望明月 低头六便士 为何我的力比多这么多 掀起狂怒与战争我并不相信自己 你说过让我相信你 等我真的这么做了 你却要跑路 你竟然要跑路 那我怎么办这些人都很难过 不难过就不会来这间咨询室 都一样 自我意识像脱缰野马 常常失控 常常完蛋2 家人完成我的生命一开始我是寻觅的姿态 直到将一个人纳入生命 也许一开始就奇迹般地自洽 也许出现排异反应的阵痛苦楚但终于坚持熬过 爱带我们回家 爱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 我变成了作为整体之部分存在的生命 却从未这般感到生命的完满突然 家人离去 中年丧子情节与一般的老人驾鹤在这里的差别仅仅在于“突然” 从此我的生命将永远残缺医生去了游乐园 搭乘跳楼机 急速抽离与充溢的空气 它压缩我的心肌 这让我产生错觉 误解这种痛感的真正所在姐姐伏在试衣间门上抽泣 生命残缺的痛苦像空气一样弥漫 毫无逻辑 随时随地妈妈搂住空荡荡的袖子 这哪里是一柜子衣服啊 是满世界奔跑的你 你的味道扑面而来 生命残缺的那一角刺眼闪光你确定要辞掉工作 好的 那我呢 竟是相对无言 分居是人为地打乱原本的家庭秩序 为了缺失的那一角不那么刺眼闪光 姐姐为什么要和那个抽大麻的长发男(坏品味如我)分手 因为知道了永失吾爱有多可怕干脆提前就拒绝亲密关系3.对岸的姑娘这个姑娘的非凡意义在于 她和儿子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样是爱 人间的爱 如此 便可置换 颤颤巍巍地惊喜于发现这条新线索 顺藤摸瓜 那一头是我们未曾可知的儿子 用这新的信息 增进内心重建工作即记忆塑像的完成度最后是逃跑 逃跑总是重建自我的无赖妙招 一条崭新的地平线 赐我一轮崭新的太阳这个电影讲了什么呢 在我看来 中心思想是人的脆弱(家庭什么的并不是很重要 只是“举个栗子”) 中心的旁边站着心理医生 他的左手牵引一个个病人 散漫的群像 回头 右手 特写 具体解构一次脆弱的发生 直到结局 脆弱也无处也去 被封死在国边境线旁 我到过那样一个地方 一个人是溃败的千军万马 面对前方的关卡 左边有蓝蓝的黄河 没有选择只能往回走 没走几步就看到一具被车碾扁的猫的尸体
在儿子潜水溺亡之前,影片在描绘一个幸福家庭画像的同时也注入了大量莫莱蒂式的幽默讽刺元素。
尤其是他饰演的心理医生,在面对各种病人时的压抑状态,颇有每个心理医生都是精神病人的意思。
那个整天精虫上脑的男患者和每次向他抱怨治疗毫无用处却又在发泄情绪后立刻预约下次看病时间的女患者,都有着莫莱蒂知识分子式的幽默元素。
直到儿子的去世,整个影片的情绪和走向才发生了转向。
女儿在学校打篮球比赛时,运着球推进到前场看见场边的父亲悲伤的神情时,她停止了运球,呆呆地看着父亲,然后被对手抢断,这段情绪传递的表现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所有人都在哭,父亲、母亲、女儿,这是一个对于家庭来说最绝望的意外,想要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事。
父亲悔恨自己那天没有跟儿子干其他事情,他依然坚持工作,但最需要治疗的却是他自己,那些病人在他面前对生活的抱怨此刻是如此不值一提。
莫莱蒂并没有过分的渲染情绪,生活依旧继续,哭泣只是偶尔,更多的是呆滞和乏力。
儿子生前女朋友的出现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有关儿子的气息,他们开车将女孩和同伴送到加油站,帮助她们继续搭车旅行,看见她们搭车无果又将她们送到了长途汽车站,女孩将会携带着儿子关于家庭之外的记忆继续自己的人生,这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会是一种宽慰。
当整个影片行进到只剩下悠缓的尾声,Giovanni, Paola和Irene站在意法交界的海域,曙光里静静地躺着旷然无际的蓝,生命中的最爱莫如那首无意谓叹的歌,轻飘如是。
By this river,我站在这里,你站在这里,我们站在这里。
是什么如此沉重,从我生命的每一个隙缝里一直沉淀下去,down, down, down。
也许那天他没有痴人一般跑去看那个病人,也许那天他没肯让Andrea独自去潜水,也许......但世间并没有如许多的也许。
无法倒流的时光,如同无法挽回的记忆,在他身上刻下四个字:支离破碎。
那些破碎的痕迹,选择在同一时刻浮现出来。
咖啡杯有树根般的裂痕,几案有着粗糙的起伏,就连心爱的茶壶,那几乎完美的茶壶,也是摔过了再补的。
上帝说,如果事先做好了被强盗哄劫的预备,便是有小偷来,也不用担惊受怕。
但这样的句子多么的空洞无物。
远不如那懵懂的少女细腻的情书来的真实动人。
至少她记得,那一天,Andrea穿着怎样的衣服,怎样地笑,背后是怎样的音乐。
不堤防地,她来了,天真的脸庞里有一种自矜的早熟。
她说想看看Andrea的房间,那个,曾经被Andrea快乐地描述过的房间。
然而她终究是路过,要和楼下静静等候的男孩去旅行。
Paola望着她的神情,仿佛要从这个小小的女孩身上,挤出来有关Andrea的每一粒鲜活的讯息。
但也许女孩已经有了她小小的男友,却不再是Andrea.他独自去游乐场,喧嚣的少年们挂着满足的笑。
夜风吹过他的脖颈,他站在晃荡的铁匣里,每一次的上升和下坠都有一种拽动人心的力度,噤叽不已。
他独自去晨跑,海风里每一步落脚都有着两个人的分量。
Andrea, 他却在哪里?
他独自去儿子最常去的音像店,要给儿子买一份礼物。
店主挑了最好的音乐给他,那首ByThis River. 一切如此遥远亦如此贴近,仿佛是儿子那安静羞涩的灵魂,坐在深不可测的河岸,与他对望。
他无法继续心理医生的工作,因为那个愚蠢的缘起,他不能不深深陷入自责。
他无法从周而复始的悲痛里自拔,他只好对所有病人说再见。
哪怕他令到他们哭,他们怒,他们窘迫,他们期待。
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了,从现在开始要面对自己。
海浪轻涌,从睡梦中苏醒的Irene狠狠地抱怨她的篮球赛。
Giovanni和Paola看住唯一的女儿,不自禁地笑了。
Andrea的缥缈苍茫和Irene的现实坦率,在无涯际的海蓝之上,渐渐交汇为一首喑哑的歌,渐沉,渐沉,落到心底处最靠近天堂的尘埃上。
Nanni Moretti "La Stanza del Figlio" (《儿子的房间〉)
和大部分反映家庭问题的电影不同,影片中的家庭并不是父母关系崩溃,子女痛苦,相反是非常幸福的,父母尽职尽责,教育方法开明,关爱子女,彼此关系融洽。
子女听话懂事,家庭关系和睦融洽。
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
电影通过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片段来传达给观众美好的情感。
但是这种美好并没有持续下去,儿子意外的去世给予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
电影中这个家庭先是沉入悲痛之中,接着又试着使生活回到正轨,可是他们的生活却一直笼罩着丧子之痛的阴影,原先美好的生活一点点垮掉,然后变质。
这里电影延续了之前较慢的节奏,并没有强烈的情感爆发(从观看效果而言)之处,将沉痛的心情与压抑的情绪化作琐碎而又细腻的对这个家庭的成员的微小的改变的刻画。
并在反复铺垫渲染下达到了丰满深刻的效果。
在最后,一家人送儿子的“女朋友”和她的男朋友去法国,不再考虑身后的麻烦,这里将前面一直积压的情绪以轻柔的释放,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对于一个受伤的家庭来讲,最需要的往往是远方而不是困在牢笼里。
总体而言,与大部分观众印象里情感爆发力强,热情似火的意大利电影不同,儿子的房间是含蓄而隽永的,选取琐碎的生活场景,基本上以平淡和层层叠叠的叙事为主。
这一方面使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儿子去世带来的影响和家庭生活中的牢笼这一存在。
另一方面,电影把升华主题的重头戏全压在后面,这与前面的慢节奏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破坏了电影的美感,电影最后一家人与生活中的牢笼的和解不可避免地显得无厘头,前面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付之一炬了,主题于是显得非常模糊。
这是电影客观的缺点。
失去亲人犹如失去自己的"拐杖" 失去的消息传来时就意味着已经成为回忆此时儿子的房间对于他们全家而言意味着痛 对于他父亲除了痛还有永远都抹不去的自责让他放弃了同是他最爱的职业 正如他说的:我再也无法客观的对待事物了.作为精神分析师失去了客观意味着失去了工作的能力终于在接待最后一位来访者面前"爆发"而讽刺的是那位来访者的癌症病情给他自己带来了表面的"治愈"他笑着离开却只留下此时失意无助的父亲...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儿子留下的痕迹 从事发点到他所经历过的挣扎 从爱好到他的女友 从彻夜开车到黎明的终点 他们寻找着儿子可能留下的点滴 最终面对浩瀚的海洋他们全家似乎更能体会彼此珍惜的重要 心相拥的更紧更深了 相信这时儿子的房间会使他们比原来更懂得珍惜未来的家庭幸福
影片的开端,极有可能影响影片的全部印象。
我承认,我被这部影片的第一段音乐所吸引,于是,完整地看完它,并且保有喜欢的态度。
介绍这部影片之前,我却想说另一个故事。
某个我的远房表姐,她与丈夫共同开设商店,并有两个儿子。
她的第一个儿子曾来我家玩耍,我已经全无印象,据我父母说,那是一个极乖并且容易与人亲近的男孩。
当他读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天,一个人去学校领取新书,走出校门时,被一辆货车撞飞,并且腹部裂开,当场丧命。
当初去现场将男孩尸身拾回的是她的丈夫。
而她一直陷入悲痛中,几天不吃不喝,几个月内只能看着男孩生时的衣服掉眼泪。
几年后,她有了第二个儿子。
如今这个儿子也就读小学,生得健康活泼,时常因为贪吃贪玩等原因被她责骂。
今天她家迁居,将房子买在第二个儿子的小学隔壁。
从家门至校门,不到百步。
我走进她的新家,看到一派热闹景象,许多亲戚聚集。
宽敞的客厅墙壁上悬挂着大幅照片,映照的是如今这一家的三个人。
穿着洁白礼服的三个人,笑得极幸福。
我却呆立许久,想起一个早逝的孩子。
影片中的家庭,也失去了一个儿子。
情节已经因为某些介绍而先被我知道,而事实上,它的情节并不如我最初所设想的那般复杂。
故事的内容,只是一个家庭,因其中一名成员的逝世,变得更加敏感。
父亲喜欢跑步,常常与儿子一同奔跑在路边。
儿子去世后,父亲常常自一些细微的东西回想起从前两人跑步的情形。
他在儿子去世当天因工作而去了别处,也许如果他不去别处,并且在当天邀儿子再跑一次,吃一次冰淇淋,再看一场电影,儿子便不会突然遇难。
他时常这般设想,并且将这些悔思放在心上,去逛潜水用品店,去逛音像店,去对儿子生前的女朋友写信,去游乐场承受巨大的凌空的窒息感,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够回到过去。
我十分理解这位父亲,因此感同身受,在他拿着儿子拍下的房间的照片掩面的时候,也会觉得眼眶湿润。
失去一个人之后,该如何才能停止悲痛,然后继续生活。
我从很久以前便想知道。
我曾经向一个手机号码不隔断地发短信,直到有一天,那个号码的主人告知我,它曾停机,变为空号,如今已经易了主。
于是,我不再能发短信。
思绪永远停留在它曾告诉我他已离开人世的那封短信上,忘记其他或温暖或悲伤的内容。
活着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听见。
所以不必吝啬应当说出口的话语。
惟有天人永隔,向天空所说的话都会埋入地底。
这种时候,只能继续生活。
除非你愿承认,你已经被悲痛打垮,再也无法直起腰。
想了想 这个电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好的坏的 也许世界根本就不在乎 在乎的是我们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无数的可能 但仿佛又没有给 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但是某个结果 让我们无法接受 这个结果我们根本无力去跨越 也许对于世界来说这个结果和那个结果没有什么区别 死亡和吃饭睡觉一样 但无法接受的我们给自己出了道选择题 而自己恰好做错了 如果自己做对了 这个结果就不会发生 其实是我们在否认一个事实 自己的渺小以及面对世界的无力感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什么 以为一通电话一个选择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 也许吧 我们受过的所有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自己的力量 以及不要认输 但是在无常之中 所有的一切都是荒谬的 那这个世界既然如此冷漠 人类是只是屈服于自己的无休止的欲望呢还是在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勇敢呢 。
记得在实验电影小说里 阿城在结尾的时候说 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就看他们是欲望多一点 还是感情多一点 其实是很明朗的意思 一个是屈服于欲望下的淫威 一个是面对生命之庄严的勇敢 。
电影里父亲的职业设定还挺有意思的,前面心理咨询师的身份,铺叙了很多他面对患者时的状态,理性的保持恰当的距离,安静的做一个聆听者,在患者絮絮叨叨无限重复的叙事中,在脑海里幻想出一幕幕小剧场,宣泄情绪,但是现实依然风平浪静,这个画面的反差实在好笑,表现了作为心理咨询师,同样保有人类的情绪,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理论上的解构并不能消解。
面对儿子的意外离世让他陷入强烈的情感漩涡,他试图用专业知识转移自己的情绪,却发现无法摆脱情感的束缚。
这种冲突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理性与感性的复杂交织。
游乐园里有一个镜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随着设备不停前后摇摆,设备的机械摇摆象征着父亲情绪的失控和生活的失衡。
在不断摇摆中无法喊叫,试图通过外部的刺激来转移精神的痛苦,眼睑随着机械的惯性心悸。
镜头的切换借助主角看外部世界的视角,旁观者视角,对准主角面部状态变化的视角,都很不错,还有一个大的外景,是游乐园的整体,象征着人类的悲欢,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无法妥善的处理自己的创伤。
意外离世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亲人不断在自悔,反思,并安抚自己需要回到生活的正轨,可是破损的东西,缺口会一直存在,摔碎茶壶的镜头是父亲情绪失控的集中体现,象征着他内心完美假象的破碎、对生活失控的愤怒,以及无法修复的创伤。
临近结尾,曾经与儿子密切相处的女孩出现,关于儿子的记忆在另一个人的嘴里叙述出来,有种难言的欢欣与悲痛,既渴望听到关于儿子的记忆,又害怕记忆带来的痛苦,深深眷念着如风一样出现的女孩,一路带她向远方,畅想着儿子也一路去向了远方环游旅行。
结尾的音乐选的真好
期望值太高,有落差。我以为这个题材、这个主人公的职业家庭描写,会很触动我,结果没有。有两个瞬间比较动容的,妻子动物般的哀嚎,来访生气扔东西时咨询师的拥抱。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我试图总结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东西: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然而,那句话还没完:“......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
拖沓了三周时间终于看完了。说实话本片不像是一部金棕榈作品,更像是威尼斯那儿喜欢的风格,第一幕对男主角的生活观察做得太好,分镜也安排得巧妙,把一种微澜静水的感觉拍了出来。但儿子死后的各路线索处理崩了很多,像是把伯格曼肯洛奇的风格往哈内克和雷的方向走,却又只是吊着胃口,悬乎腻歪得很。可惜了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看完需要耐心……
人生中的最痛,她带走了你的最重,却不得不继续若无其事的朝前走。不知道这位擅长生活中细微情感的导演今年角逐金棕榈的教皇诞生会是什么 样子。
好的地方很明顯——對細節的把握真實細膩極了。而信與女孩這一設置使得劇本扶搖直上。見他曾經交會的人,就像反復聽你剛剛發給在意的人的一首歌;去想象他新的側面,就徬彿他還在新的生活里延續。那場漫長的告別後父母看著女孩和男孩離開,就徬彿被夜車帶上了釋然的軌道。但是除了抓对了细节,其他如剪辑等等都有点摸不着头脑,而且莫萊蒂顯然可以找一個比自己高明的演員。心理咨詢的部分雖使得關於疼痛的文本變得豐富但也分散了力量。
评论一个个都在感动啥啊???。。。感觉味同嚼蜡,不看也不觉得可惜的那种。。。一直在想怎么还没完怎么还没完。。。
这电影得是多无聊啊
喜欢Nanni Moretti用很用心的细节构建人物和故事的方式 非常喜欢结局 爸爸是整个故事中最无法接受儿子去世事实的 所以我一直以为结局是父亲的释怀 但故事并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 而我也被迫承认自己被商业片惯坏了思路 亲人的逝世对人的打击是致命的 虽然并非无法释怀但过程缓慢并非立竿见影
一家人站在海滩上漫步,讲述一个父亲如何走出失去儿子的阴影,父亲还是一个心理教师。摄影漂亮,情绪饱满!清新脱俗。
或许是很寻常的故事,才会有那么多细节动人。父亲的游走母亲的哭泣,姐姐的压抑,在突然失去的亲情面前,悲伤曾经一度成为一种习惯,一个生活必需品。然而却在某个巧合的暗喻之后,似乎生活才开始有新的开始。
平淡中蕴含着真挚动人的力量
不是我爱的类型
7.2 莫莱蒂的电影很通俗化,拍的很细水长流,朴素动人但并不有趣,剧作在随性自然和刻意中间徘徊,也导致我的观感有些割裂,能在2001戛纳捞到金棕榈大概就是因为它的平常吧。
太失望了怎么这么无聊
那个看看停停,没感染到影片的什么什么呢;类型为什么要标榜“悬疑”,让我以为自己看落了什么;看了影评,就影片探讨的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是我喜欢的,想起来史铁生的《活着的事》,加星
好做作。。。浪费这么好的配乐不是么,我发现我现在对这么感性的片子不感兴趣了,从看日本装嫩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片就够够了,再也不会爱了。。。
是因为文化差异?淡得没有味道~~
这种程度的中产阶级惨事拿了金棕榈实在有点怪异,同年又不是没有牛逼的片子,只能说连续两年戛纳的审美都有点迷吧。音乐还不错,但是跟电影的整体叙事走向似乎又不太契合,本应该是拍得更好的,导演功力的问题吧。
说的是怎样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真的很难,没人能帮一把。伊凡尼老婆说她丈夫:「你真自私,想着自己的烦恼,你还没给女孩回信吧?」有时候,女性远比男性更坚强,无私。给女孩的电话也是母亲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