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兰西斯开始摆脱别人的依赖,她一步步挤进纽约的上流社会。
但她毕竟还是弗兰西斯,他站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对着Tracy说她受够了一直追随别人的脚步,她想要有一个这样的饭店,那些和她一样需要温暖的人可以来到这儿,那一刻她的脸上全是弗兰西斯的脆弱。
2、Tracy。
似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种人,她们很聪明,她们好像很难接近,因为在她眼里,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她了若指掌。
但其实她很想融入最普通的生活,她同样渴望获得成功,或者说在她心里她已经成功了,只是等待别人见证她的成功。
当她试图想融入这样的生活时,次次都失败,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她本来一开始就决定走向“他们”的另一边。
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了张爱玲或是某个寒气逼人的女作家,也许她们生活在纽约,会不会选择和Tracy一样勇敢的打破层层壁障。
3、想说很多,却突然忘记了,配乐太好了,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听过大量的佛教音乐,这是我最近听过最好的配乐,我好像又看到了弗兰西斯不顾一切的奔跑在纽约的街头,不过这次她拉着行李箱,去往另一个城市..........
如果《Mistress America》真指的是传说中的美国情人,那么片子里最有资格去追求的,就是Brooke的前未婚夫Dylan。
Dylan其实在故事的一开头就被提到,Brooke把他描绘地如此风流倜傥,如何性感又巨有钱,而当一行四人真的开车到美国的富人州Connecticut找到他时,出现的却是个大腹便便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
他住在乡下的大房子里,去社区敬老院打发无聊的时光,还弄个什么社区农场,与漂亮却无趣的妻子貌合神离。
于是他说起自己在拥有这一切之前的时光,进入高盛之前是个教书匠,曾经也是人穷志不短。
然后是他终于说出来:“i miss New York, man.”还偷偷地去网上谷歌前女友的生活照片。
对于Dylan来说,他想念的其实并不是前女友,更是前女友身上所代表的纽约的生活,那座城市系的所有精彩和光环。
他现在有了自己所想有的一切,离开了纽约,却再也找不到那种梦幻般的感觉。
纽约,和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才真正是那个Mistress,因为你会爱她,恨她,羡慕她,喜欢有她一起美好时光,最终,却发现不能将她据为己有带回家——这样的残酷不仅是Dylan,还是仍然生活在其中的Brooke也终将体会到。
Dylan说:“Whatever that you're doing, it's working.” Brooke答:“No, it's not.” 对于跟她命运交错并爱上他的异乡人来说,城市的奢华,财富的诱惑,以及与之带来的神秘,让自己的皮肤里充斥着兴奋和热情的瞬间,甚至夜不能眠。
她的魅力诱惑着他,激发他,满脑子是梦;尽努力地想去得到她,拥有她,整个亢奋到曾经不顾一切。
主角布鲁克是个年过30的女人,像个纽约人一样,热情/乐观,充满魅力,所有人都觉得她有种有趣的灵魂。
她追求着梦想,但同时她也在清楚,当年纪越大,会梦想越大,但是成功的几率却越低,所以有一个机会就会更想抓住。
然而事实却是,她在构想新的概念(idea),不过在当要付诸实际,却总是却步,总会被成功几率太低等诸多理由说服而放弃继续。
这难道不像生活中的你我吗?
90后的最开始一代已经迈入30岁,我们碰到的也是同样的事情。
想改变太多,但是无能为力状况也太多。
设想很多,实施的很少。
不甘于当下,对于改变又踌躇不前。
电影的最后,为这位女士冠上“她是世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着浪漫与失败色彩”,而当下的我们,我们在社会中沉浮的大多是人呢,忙碌着/庸碌着……
诺亚鲍姆巴赫的影片总是有着充满智慧又异常亲切的幽默,他所塑造的角色往往都是在随性地聊天,他会用最自然的笔触去刻画来自于不同地方的新纽约人漂泊在异乡的幸福和惆怅。
他们或许像弗兰西哈一样年轻充满活力,又傻得天真缺乏历练。
又或许像年轻时候本斯蒂勒夫妇严肃缺乏个性又觊觎成功。
这次的角色布鲁克也是这样一个追梦者,她是一位室内设计师,却又身兼多职,全为了在布鲁克林威廉斯堡开一家小餐厅,突然有一天,一个女大学生闯入了她的生活。
格蕾塔葛韦格是鲍姆巴赫的缪斯,她联合编剧的剧本总是具有自传体的成分。
惆怅的弗兰西斯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萨克拉门托寻求避风港,这可能来自萨克拉门托人格蕾塔自己初到纽约的生活阅历。
所以在这些格蕾塔参与编剧的剧本中,一切非常接近真实,每个人都有骨感的野心和追求。
这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叫崔西的女大学生,她是伯纳德学院的大一新生,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的陪伴,也不喜欢学习。
后来终于有个哥伦比亚的男生陪她聊天,推荐他给文学社团写东西,不幸的是,她最后发现这哥们有个女朋友,还是个吃醋的女朋友,气得崔西把手机屏幕都给摔坏了。
格蕾塔正是毕业于伯纳德学院,她在大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成为了角色性格描写的有力元素。
孤独青春期少女急需知己,在这自然而然的动机之下,格蕾塔饰演的布鲁克出现了,她从时代广场红色的阶梯下以一种明星亮相的方式走了下来,她性格直爽,敢骂敢恨,就像标题美国女主人一样,以一种大姐大的身份呵护着崔西,成为崔西的靠山,甚至偶像。
这种故事的动机在传统的描述青春期少女的电影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然而就布鲁克的性格,《纽约时报》的影评人史蒂芬霍尔顿指出,让布鲁克在纽约大众中与众不同的是她这种任性和天真。
她说话就如滔滔黄河水一分钟能灌出好几百个单词。
在酒吧碰见老情敌时,直接上法克碧池等高端词汇,这种直率十分有趣,观众们时时刻刻都被格蕾塔葛韦格巨大的气场所吸引。
同时,布鲁克带着崔西游走纽约的大街小巷,这可能也是该影片最具有纽约情怀的地方。
之后,布鲁克想开一家餐厅,她召集一匹人,包括崔西,那个哥大的男生,男生吃醋的女友,去找自己富有的男朋友。
之后整个故事的戏剧冲突完全局限于一个封闭的房屋内。
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电影后半段的风格犹如波兰斯基的《杀戮》。
AVClub的影评人AADowd在论述这部分的时候,认为“该片不仅深扎入20岁90后这批年轻人的内心挣扎,也同样显露了纽约客存在的一种自恋主义特征。
在诺亚鲍姆巴赫其他的影片,这样的自恋也是常见的,尤其是那对《年轻时候》中不按纪录片原则做事,随意演绎篡改真实的纪录片导演,在本斯蒂勒与其的争论中却反尔笑其愚蠢。
可见这名46岁的诞生于布鲁克林的导演早已洞悉纽约这座城市的个性和缺陷,这也是他电影中的一贯主题。
不得不说,这种电影就观赏性来说是精彩的,耐人寻味的。
角色之间的争吵也是相当火爆。
虽然与神作《弗兰西斯哈》还有一定差距。
不过他的电影就像纽约这座城市,文化思想的大熔炉,以及掩盖不住的最单纯的梦想。
感谢观看,本文写自纽约。
这个故事本身就够好看!
加上纽约情怀&加上greta对演纽约客太驾轻就熟,和看弗兰西斯哈一样简单明快,除了最后tracy被针对,心理阴影hhh很能理解tracy,可能因为是抑郁质占多的人。
就算是迷恋greta也带着凝视和旁观,因为心知greta的迷人也许是短暂的。
有段评价说的真的蛮好,tracy总是自视甚高,18岁就觉得30岁的人生传出腐败气味。
看到tracy被所有人针对还蛮难过的,感觉她没犯错。
可能清高的副作用就是共情缺失和钝感吧。
看过弗兰西斯哈之后再看美国情人的会不会都会有后遗症,觉得greta本来很笨拙,演出来的都市女性有点生硬。
那段tracy和男同学对话也蛮经典,清高的还有一大副作用就是单身。
仍感到这部片子主角不是greta,而是tracy。
greta是被观察的客体,是外表吸引人内核却的确有种“腐烂”气息的白羊座hhh如果说弗兰西斯哈是单纯塑造了一个浪漫主义失败者,那美国情人就是戴上了一层滤镜,在tracy这样小有才华清高自卑交错同时善于思考的人眼中,这样的生活。
不是les剧 不长的电影感觉读了一部小说 ... 女主是妹妹和即将成为一家的姐姐 姐妹俩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姐姐 每次都有一篮子的想法却不付诸实践 鼓吹给别人听 别人借鉴付诸行动结果成功.... 姐姐想开店遇到困难听别人劝就打退堂鼓... 姐姐给爸爸打电话那段真的是哭了 hang in there!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Don't just bail.That's what the Cardinases always do,move onto something else,hanging on there!』果然梦想是需要很深的执念 hang in there! 然而 妹妹在大学交的第一个朋友(男生)和自己室友成为情侣 觉得被NTR 内心五味杂陈 终于在电影的末尾和好朋友爆发自己的感情 问为什么不和她交往而是她室友 朋友对她说『I needed someone I can love.Not keep up with.』妹妹却说...『Sometimes I really just think I'm smarter and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Not necessarily with math or science or whether something is east or west ,but pretty much with everything else.And if I could figure out my look I'd b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too』 后面朋友的神回复不打了 总之 嗯 震惊到我了 (我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每个角色感觉都好真实 真实的就像我身边的人 突然想到很多很多年前 我还是个无知的少女(误)一郁闷就想找好电影 排解自己的中二病总希望有一天 电影可以教会我什么 可以真的释放我的坏能量 可惜一直误解就像感冒却没有特效药只能一直输液... 看到这部 我真的想说 我真的找到了...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却对症下药 BGM真的超级好听 赶上『我恨你的十件事』了想不到美帝也可以文艺的顺手捏来 毫无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 OMG 我喜欢这样的美帝 比法国鬼精灵的电影还喜欢 突然想起以前看的一部美剧?
都忘记名字 女主自编自导自演 (恩 不小心又脑洞了总之 编剧 hang on there!在中国上映一定买电影票自己去看 w 最近觉得果然人活得长了什么事情都可以遇到原来世界上竟然存在对症下药的电影留起来藏豆瓣里 等很多年后给中二的孩儿看滚去睡觉
1. 冲着女主临时搜索出的另一部影片 相同类型 发生美国 像是在看续集.2. 甚至 还是同一个导演?
(确然 证明我之清醒)3. 就当体验 美式大学生活.4. 不但同导同演同城 甚至题材都相同 属实续集即视感.5. 珠玉在前 就显然的被比了下去.6. “我需要一个我爱的人 而不是保持联系”.7. 美式短剧的大结合体 很难想象一阵探索后发现本片还晚于弗兰西斯哈.8. 如果我对梅西二字有一丝认同 那就是 梅西大游行.9. 仔细想来 中文译名欺骗性太强 毕竟爱情元素在全片比重实在不高. 但美国女士也确实俗气了些.
虽然在上映时间上,Mistress America比Lady Bird要早了3年,但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都不难发现二者的一脉相承——Lady Bird以Christine离开故乡到纽约上大学为结局,Mistress America则承接了这个尾声,以异乡姑娘Tracy成为纽约一所大学的新生为开端。
那么,远离家乡、在大城市独立生活的伯德小姐,实现了她的文艺梦想,过上了时尚杂志或文学小说里的精彩生活了吗?
Mistress America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头,用蒙太奇的方式展示了Tracy在新生生活中的种种尴尬。
咄咄逼人的室友,忘记自己的名字的新同学,兴致勃勃地想去迎新晚会social却遭到冷嘲热讽。
学业进展也不顺利。
努力写的作业只拿了平庸的成绩,于是越来越缺乏学习的动力。
修读了喜爱的文学专业,课程却百般无聊,还得忍受无知的同学自以为是的发言。
没有存在感,也没有成就感,大学生活就像一个喧闹的派对,Tracy身在其中,却倍感疏离。
转机从Tracy的一段若有若无的罗曼史开始。
她与同样被文学社“退货”的男同学惺惺相惜,读彼此的小说,交换意见。
这段近乎灵魂伴侣的暧昧点亮了Tracy黯淡的大学生活。
她变得热情、积极,从未如此投入和享受校园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男同学移情别恋,她的生活、精神状态又再次跌入谷底。
从影片的前段,我们不难发现,Tracy上大学以后面对的第一个大困难就是如何在新城市建立自己的新生活,换言之,学会独立。
“独立”并不仅仅指“自我照料”,学会洗衣服、换床套这么简单,而是指独自开展生活的能力,这包括能否在新的环境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情感支持体系,能否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能否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意义。
影片多次暗示Tracy是一个被家庭保护得很好的孩子,感情不和的父母苦苦支撑到她成年以后才离婚,在超市里分不清意粉的种类。
而纽约就像一片汪洋,Tracy在水力奋力挣扎,如果她学会游泳,就能探索其中的五光十色;如果学不会游泳,便被寂寞和孤独所淹没。
于是Tracy开启了第三次“纽约新生活工程”——结识即将成为她“继姐”的Brook。
Brook(Greta Gerwig饰演)的父亲即将与Tracy的母亲结婚,她年近30,在纽约过得风生水起。
她的登场亮相相当具有象征的意味:从时报广场中央的TKTS售票亭上鲜艳夺目的红色楼梯款款而下,穿着白色大衣和黑西裤,脸上带着精致的妆容,热烈而亲切地呼喊着Tracy:“欢迎来到星光璀璨的百老汇!
”自信的神情,张开的双臂,豪迈的步伐,她仿佛承包了整片时报广场,以女主人的姿态正在开门迎客。
(她确实住在时报广场,非常浮夸的住址。
)她以大姐大的姿态带着不谙世事的小妹Tracy经历了一个典型的纽约文艺夜:看live house、泡酒吧、直到午夜的派对。
之后,Tracy是这么形容Brook的:“跟她在一起,就像身处纽约市。
她让你想要找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逃避。
”
在Brook身上,Tracy找到了生活的热情,她喜欢和Brook待在一起,喜欢通过她的眼睛去认识纽约。
Brook热闹、戏剧性的生活刺激了Tracy的创作。
她记下Brook的金句,用在小说当中,写出了从未有过的鲜活人物。
她享受喷涌而出的灵感,主动卷入Brook的生活,鼓励后者一步一步地往脱线的方向走。
Brook梦想在纽约开一家独一无二的餐厅,每个顾客可在其中感受家一般的温馨。
即将开张之际遭遇现男友撤资,在Tracy的怂恿下她决定长途跋涉去康州,问多年未联系的土豪前男友要钱。
Tracy盘算着,这场闹剧将会是绝好的创作素材。
遭遇文学社退稿以后,Tracy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产生了怀疑。
Brook的出现激发了她的写作欲望,使她一度重拾信心,误以为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然而实际上真正有创造力的是Brook,她用她的梦想、能量、雄心壮志织造了自己疯狂而迷人的纽约客生活。
她不依附于任何人,无视旁人目光,有主见,有创意,不服输也不害怕失败,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她找到生活的动力并为之全力以赴,是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独立而精彩。
她对生活的热情,被Tracy盗用为写作素材,刻薄地冷嘲热讽。
但这种热情,却正是支撑着Tracy在他乡精神抖擞地过日子的能量。
Tracy觉得Brook觉察不到自己身上注定失败气质很可怜,而Brook则反讽Tracy需要依赖别人的生活才更可悲。
纵观Tracy三次“纽约新生活工程”的尝试,后两次她都明显地把生活的意义放在了他人的身上。
有恋爱可谈,生活就是趣味盎然的;有新朋友带着玩,生活就是活力满满的。
当她得偿所愿加入学校最著名的文学社时,依然闷闷不乐。
她去请教灵媒,对方告诉她,你需要找到内心的归宿——向内,而非向外,找到生活的热情和能量。
于是第一次地,她做了这段时间里唯一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事——退出了名气虽大但理念向左的旧文学社,创立自己的新文学社。
她不再纠结于合群,也不寄望于依赖他人,她决定以自己的力量影响别人。
她从索取,变成了给予。
电影最后,她与Brook和解,也学会了欣赏Brook身上最迷人的地方,不是看似闹剧一般的疯疯癫癫生活,而是永远不被生活打败的勇气和永远不被浇灭的热情和信念。
他人是火柴,而她是篝火。
浪漫主义者燃烧自己成为别人的精神偶像。
愿Tracy,愿我们,能收获,能给予;能自立,能自足,终得自由。
“美国情人”是什么鬼,那么酷的女主角当然是“美国女主人”啊!
之前忙找房子搬家,忙德语考试,忙申请季申请学校,经常凌晨才睡,六点多起来补作业,就算闲下来了也丝毫不想去任何精力去补充营养,相反只是想要被一些毫无价值的短视频或者无聊小说把自己包起来,让自己觉得很轻松。
但是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空洞无物,就像女主说的是一具“腐尸”。
朋友说他之前就经历过这个阶段,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狭窄,最后形成思维定势,对世界保持一种偏见。
搬了新家之后决心,重新找回之前热忱的灵魂。
布鲁克 说,“我对一切事物都有热情,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布鲁克是一个美国女主人,热爱一切事物,时常会有创意的想法,但从来不实践,最后只是作了成功朋友的嫁衣,但是又不甘心沉沦拜金主义,所以一直在寻找出路,寻找如何在这个世界不改变自我的生存下去。
这种傲慢或许最后还是会臣服生活,但是又要怎么定义臣服,没钱没事业就只能定义为loser的臣服吗。
这些成功的标签只是消费主义营造的陷阱,布鲁克自带的那种,不知疲倦寻找和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冲动,让我觉得特别热血。
虽然她本人也不是个能一直守住一个想法从头到尾坚持的人,但是各种想法各种尝试就让我觉得很钦佩,因为小菜鸡的我,已经开始逐渐失去发散式思维的能力了。
我刚到德国的状态甚至现在的状态都和崔西一样,想要认识真正的德国,但是每天都是在重复相同的24小时流程,从来没有走进过这个城市的心脏,像一个游子一直漂浮在外,但是这种慢热的性子也不想去打扰其他人,参与他们的生活。
啊好想希望能碰到一个我的布鲁克(实话说,布鲁克真的是那种会给朋友强大勇气和毅力的人,因为看到她一直这么有活力,真的很难不被激励)
看完总觉得格蕾塔不像是主角,尽管影片前半部分镜头几乎都围着她转,而且虽然是剧情需要,但不停的换装,。
从BF衬衫高腰阔腿裤的性感利落装备到紧身背心紧身运动中裤的乐活girl再到条纹衫眼睛加冰岛蓝开衫的知性装扮,确定不是导演出于对女友的一片星星眼么?!
哈哈剧情展开,尤其是豪宅那一段吵闹开撕的群戏,几乎是火力全开,每个人的性格达到了深刻的刻画,每个人都化身为主角。
女主布鲁克。
布鲁克妹妹tracy,tracy同学及他的爱吃醋女友,以及布鲁克昔日好友,以及前男友格伦(已经好友成为丈夫)。
几个人都不是完美,闪光的角色,但各有各的缺点,凑在一起却可爱的很。
包括完成“开门/敲门”动作的打打酱油的邻居先生,压根儿就是个爱牢骚,假刻薄真孩子气的儿科医生嘛。
还有那个戴着眼镜脸颊通红的可爱神灵老头子。
初到纽约的tracy,满怀敬意和不安来到这个城市,再加上天生自信心不足,又被心仪的文学社拒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了妈妈再婚后,新家庭里即将成为姐姐的布鲁克。
结果就被她迷的神魂颠倒。
和布鲁克在一起相处,在她看来就是在和摩登纽约相处。
布鲁克兼职健身教练,在骑车运动仪器上大汉淋漓地发言:你做一件事的态度就是你对每件事的态度;玩乐队,认识很多人;即将开一间很stylish的餐馆;住在商务区的楼里,装修酷毙;又是个freelancer,几乎无所不能。
tracy几乎坏着小心翼翼的心情去仰望她,爱着她,想粘在她身后。
布鲁克随口一句做点意大利面,就惹得她惊慌,到超市电话求助妈妈和男同学,到底买那种意面比较好。
结果后来干脆各种面都买回去。
但同时,她又几乎以看透一切真相的态度,旁观着布鲁克最终开不成的餐馆计划。
但我一直认为,tracy是抱着顺便取材的意图,并非全部目的就是完成小说Mistress America(即便小说名字idea也是布鲁克的,这和抄袭布鲁克衬衫idea的那个女朋友,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致的嘛)。
对待布鲁克,她还是想粘着她,经历着她的生活,也学着做一个cool girl。
用恼人又具杀伤力的语句“腐烂的身体”来描述布鲁克,这些只是文学化的夸张手法,并不代表她的真实想法呀。
再来说说,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欺欺人的一面。
比如布鲁克,心底也不算是酷到没边的女生,她的冒险即是安全范围内的。
比如被男友知道亲吻乐队里的人,面对被撤资餐馆没了门路,公寓也被换锁的境地,哭成了泪人儿。
在餐厅被高中同学认出来并被翻旧账,虽然在一番很精彩的口仗之后,看似占了上风并不care.但其实内心还是别扭和不爽的。
以及她总是自称,某种不光彩的事她偶尔也会做,但这并不是她的性格构成。
以及,tracy的男同学,绝壁是一个输不起的娘娘腔。
和女友妮可玩象棋都输不起,更别说去喜欢tracy。
还有脸说,“有时候我会觉得我是个天才,希望时间快进到我成名的那天。
”啧啧,照影片里来看,你大概永远成不了天才了。
只是个不man的loser而已。
还有布鲁克的前男友,和妻子住在郊区大别墅,装修有品位,妻子貌美独立,看似都美满。
但在群戏里一秒就露馅。
他口口声声抱怨,自己是为妻子才变成一个穿羊毛衫的男人。
而自己明明是以前住在市中心,听superchunk,tirp shakespeare之类音乐的酷boy(最后俩词是我主观加的)。
在我看来,他就是有钱,偶尔却社区志愿中心做义工,来排遣生活,逃避生活的郊区大胡子大叔。
大概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浪漫的想法,或者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要是条件够成熟的话。
也许吧。
但也许真的只是自己没那么酷,也没那么美而已。
空洞又急躁
后半部分有些傻逼
有的人似乎从来不需要思考就活得很自我,有的人一直在找寻却总也不能确定何为真实的自我,或许“自我”就是个越去思考越不能得解的伪命题,而我们前赴后继的去找寻着,不肯罢休。这片子让我想到girls和成长教育,人都是越长大越平和吗?还是生活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尖锐?
什么鬼?....
又一部“文科电影”(应该有个genre叫libarts-flick),有点失望啊,一开始以为讲俩“姐妹”探索纽约的,还蛮期待,后来跑到郊区去了,格局顿时变得很小。文科生们大概真的投身餐饮行业的比例比较高。好不喜欢这个女主(当然不是Greta)……
觉得评分虚高
别墅一段挺精彩的。
nyc has become a narcissist youth vampire rather than a dream empire
No.7 這兩夫妻一起搞的電影我都挺喜歡的,絮絮叨叨的台詞,大大咧咧情商低得嚇人的女主角。生活化得不像是真的,這也許就是美國75到80一代真正的生活。
太话唠又不是太有趣
仿佛都是身边事儿,但情绪转换都还很西方
美国女主人。她是这世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都是浪漫和失败。
类波兰斯基《杀戮》
哦,看了整部戏都不知道讲了什么。。。算是。。。女性情感小品?
特别有意思!人物设定讨巧滑稽,故事发展简单有趣,绝对是春季的文艺片佳品。Greta Gerwig真的要成了好莱坞的文艺片女王了,几乎无烂片的记录,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轻松小品电影但也撕得好欢脱!开始还纠结谁对谁错,然而并没有什么意义. 从两人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or自己想象中的样子.Be kind and fearless!
amazing,真的是我目前看过最好的青春题材了#关于身份认同
伍迪艾伦的衣钵哪儿那么容易戏仿?女主一身发福少妇相,偏要费力地去扮小清新,分分钟出戏。
好神经!找来一个那么像Greta的少女!
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