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和我妈视频完让我找个稳定工作,我说你介绍的这几个工作我不符合要求啊。
我不是硕士也不是人家要求的专业。
可是还是让我看看看看。
=======================================之后。
我第二遍看完这个电影,第一遍射手上的字幕实在是不着四六,风软出了马上下了一个这个字幕。
看明白了这回。
家庭的电影太容易投射到自己身上了。
不管是黑道家族,无耻家族,什么样的家族,拨开他狗血戏剧的一面,面临的都是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有的时候太近,近到我在亲人身边失去了自由,无法控制的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与自我的衡量标准去左右自己的言行举止。
我们有的时候太远,远到我身体里灌满了百分之百的愧疚感,无论打多少电话,送多少礼物都不能消除没有把时间花费在他们身上的遗憾。
我们流着一样的血,确永远不知道你想什么。
我恨不得用尽一生的力气去拥抱我的家人。
告诉我关于你的一切。
家人永远是自己想远离想亲近,想远离想亲近。
往复循环。
而且血缘的神奇造化,有的时候让自己去挥霍感情。
因为那条纽带我离开多久多远都会系在我身上吧。
因为血缘的关系,我们又觉得紧张与拮据,时刻想着要是这纽带那一边的他或者她不在了怎么办。
因为有你们扯着我才立于世,如果失去了这份拉力,我一定会倒下。
这种紧张弥漫在人生每一天。
家庭的付出常让我感到自己的无能。
家庭给我的自由常让我感到失落。
家庭永远是最完美的避风港这种想法常常就是我个人与家庭疏离的症结吧。
===================================================以上所有想法都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触。
这一家人把“家族”中可能所有会遇到问题都表演了出来。
正是因为有这部电影里这群超一流的演员们可能才能表演出来。
致伟大的演员们。
让我好想家啊!
八月的奥色治郡,气温高达华氏108°。
父亲的突然失踪然后离世,把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带回了梅姑所饰演的母亲的故居。
母亲嗑药成瘾并且烟不离手,十足疯婆子一个,但却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在葬礼之后的餐桌上,便是她发飙的好戏,用自己尖酸刻薄的话语一一“攻击”了现场的几乎每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telling the truth。
首先是大小女儿的离开,让她觉得是他们抛弃了自己,即使在得了口癌的时候,女儿们也没有陪在自己身边。
然后大女儿大嘴朱责怪是母亲的刻薄与自私造成的这一切。
然后就是电影海报中的场景,扭打在一起的梅姑跟茱莉亚罗伯茨。
大女儿结婚多年,却遭遇婚姻困境,女儿早熟的问题。
丈夫外语搞上自己的学生,女儿却在葬礼的时候还惦记着家里电视播出的《歌剧魅影》。
大女儿的性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母亲,严厉而粗暴并切直接又付诸在了自己女儿身上,这使得其丈夫大为不满,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提出分居。
二女儿是唯一陪在母亲身边的人,40多的年纪却还没有把自己嫁出去,最后竟又爱上了自己姨妈的儿子。
母亲觉得二女儿虽听话未免有些柔弱,却不知其在得了子宫癌的时候自行去医院把子宫切除了,并且只告诉了表兄,两人从此萌生爱意,并决定也要离开这座荒芜之地前去纽约。
三女儿算是最风流的一个吧,每年都能带着不同的男朋友,这次又带回了一个开着跑车的未婚夫,并开心地宣告明年1月要去Belize度蜜月。
可是未婚夫却和自己姐姐的14岁侄女差点搞到一起,却还哭着告诉大姐一个巴掌拍不响,你的女儿也有责任。
然后和未婚夫愤然离开。
似乎从她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在感情上自己过得也并不如意,正如那句Doesn’t that sound nice上一样只不过是自己的美化。
姨妈姨夫婚姻长达35年,但是姨妈有着和母亲大人一样的性格,认为自己的儿子懦弱没用而一味挖苦,直到最后和大嘴朱抖露,自己的儿子是自己和姐夫所生,也就是大嘴朱的弟弟,同时也是二女儿的亲弟弟,并告诉大嘴朱他们不能在一起。
知道真相的二女儿眼泪掉下来,愤然离开。
关于父亲,电影开头他突然请来一个印地安保姆来料理家务,似乎预示着自己的离开,可是为了什么原因却一丁点儿都没有留下。
家庭里的每个人清楚并由衷的表示他是一个正直的再好不过的人,但从梅姑口中说我们知道,他为了那点情事耿耿于怀30几年,而大女儿的离开也对他的自杀负有一定责任。
最后是保姆,片子里除了做得一手好菜外还做得一手好甜品,可是梅姑一直并未怎么待见她,直到大女儿的愤然离开,最后只有在楼梯口依偎在她的怀里了。
关于剧中比较印象深刻的几句话,大嘴朱女儿在饭桌上说道的,我们在食肉的同时,也吃下了动物被宰杀那一刻的恐惧。
大嘴朱对女儿说,千万别比我先死,即使活得想一团狗屎,只要活着。
还有NEVER SAY NEVER.正如饭桌上梅姑说的,你们不懂什么叫真正的攻击,并述说在那个年代自己的不堪童年,说在场的都过得太安逸,要是都像自己那时候那么拼命,现在的人人都可以当总统。
所以那些觉得电影只是一场撕逼狗血剧的人,也只能说是家庭过得太幸福,无法体会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最近莫名的想要二刷这部片子,不知道是想来看看过瘾的群戏还是想看一个家庭里面的矛盾冲突,二刷结束只觉得狗血背后是真实生活的无奈。
这个家庭集结了很多家庭的悲剧,这也是剧本被吐槽矛盾冲突过多和台词过密的原因,但看着这群人的表演实则过瘾。
小女儿Karen看起来很天真,因为爸爸的离世带着未婚夫回家参加葬礼却在路上在姐姐面前无休止的说着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在未婚夫和侄女乱搞的事情被发现后选择离开的时候哭着说起未来的蜜月“ Doesn’t that sound nice? ”,天真的背后也许是无奈的真实。
二女儿Ivy,脆弱善良,我心中最悲剧的角色了,好不容易找到真爱要离开这个地方去开始新生活却被自己的母亲告知男友是自己的哥哥,狗血的背后是两个弱小的男女之间的残酷的爱情。
大女儿Barbara,太心疼她了,所有人的刻意伪装后仿佛整个家里只有她是清醒的,然而越清醒就越悲剧,老公出轨,十四岁的女儿吸毒叛逆,母亲吸毒嘴巴刻薄,还残忍的讲出父亲的自杀一半原因在于自己长大后的离家。
这他妈都什么狗屎般的生活,一步一步逼你到角落里无路可退,狗血的生活背后是想要逃离的绝望。
母亲尖酸刻薄的嘴啊,最后你也只能抱着保姆寻求安慰了...生活中每一种关系中沟通和理解都非常重要,尖酸刻薄的嘴巴势必只能让表面的和平破裂,关系越来越疏离,没有了善意的谎言和包容最后只能选择离开。
相信十個觀眾中,有九個都是為演員而入場。
梅姨梅麗史翠普、茱莉亞羅拔絲兩者雙雙獲得奧斯卡提名,雖則同樣雙雙落敗,但只看演技其實已值回票價。
被人忽略的,反而是改編自舞台劇的劇本。
由 Tracy Letts 編劇的同名舞台劇《August: Osage County》,獲得2008年普立茲戲劇獎。
Tracy Letts 自然得一想二,找來做慣電視劇監製的 John Wells (名作有《仁心仁術》) 當導演,把三小時的舞台劇改編成兩小時的電影。
處理手法略嫌眼高手低,主要是未能盡用外景的優勢 (只有梅姨在田園上奔走的一幕例外)。
不斷被強調的炎熱天氣只在前半段出現,熱氣迫人的效果理應更突出,惜未能如經典的《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 或《黃金萬兩》(Dog Day Afternoon, 1975) 般為劇情「扇風點火」。
始終有一股濃濃的舞台劇味揮之不去,不過人家又不是田納西威廉斯夥拍伊力卡山,當作小瑕疵吧。
以戲論戲,戲劇性其實一流。
重點始終是口水戲,無疑人物塑造及精煉的對白,都能掩蓋其他缺點。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是一個美國畸形家族成員的衝突故事,中文譯名都頗為貼題,故事由 Weston 家爺爺輩分的 Beverly (Sam Shepard) 失蹤開始。
葬禮關係,一家人再次齊聚一堂。
當中包括濫藥兼患末期癌症的毒舌母親,Beverly 的妻子 Violet (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婚姻陷入破裂邊緣的大女 Barbara (茱莉亞羅拔絲 Julia Roberts) 以及丈夫 Bill (伊雲麥葵格 Ewan McGregor) 和進入反叛期的女兒 Jean (Abigail Breslin);突然帶同有錢未婚夫 Steve (Dermot Mulroney) 出現的二女 Karen (Aiken Juliette Lewis);表面單身,暗地裡另有所屬,唯一還留在本地的么女 Ivy (Julianne Nicholson);經常為兒子 "Little Charles" (Benedict Cumberbatch) 的不才而鬥氣的姨媽 Mattie (Margo Martindale) 及姨丈 Charles (Chris Cooper);還有剛聘用的印第安女傭 Johnna (Misty Upham)。
人物眾多但性格分明,觀眾對劇情不會有不明不白的地方。
演員群戲出色,中段晚餐的高潮位令人拍案叫絶:濫藥失常的 Violet 與同樣毒辣的女兒 Barbara 開始互揭瘡疤,眾人又互相挖苦,往往瀕臨爆發邊緣,觀眾無不捏一把冷汗。
故事推進下去,不得見光的家族黑暗面陸續暴現。
其實此類家庭倫理的題材,中國亦常見,看見有人與《雷雨》比較之,若曾拜讀或看過話劇,把東西方的倫理比較一番,作此戲的延伸閲讀亦有另一種玩味。
原文: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3/august-osage-county-2013.html
终于看完《八月:奥色治郡》。
熬过前面半小时的铺垫,后面就很精彩了。
梅姨演技很传神,从尖酸到心酸过渡得很自然。
乍一看到本尼有点出戏,他唱歌居然还蛮好听。
整个家庭简直就是各有各的悲剧。
父亲自杀,母亲常年嗑药又有了癌症,大女儿的丈夫出轨和自己的学生搞上了,还有个十四岁正值叛逆期的女儿,二女儿留在家里照顾母亲,爱上了自己的表弟,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们两个是亲兄妹,三女儿带着未婚夫回来,结果未婚夫又和她大姐十四岁的女儿调情被看到。
之前cover up 下来的冲突一个接一个爆发。
母亲把所有真相都撕扯开,亲人一个个的离开,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
家庭氛围很重要,这部片子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毒舌是要不得的……
2013年,一部几乎融合了所有观众能想到的各种类型的家庭悲剧、众多大牌影星加盟的电影,上映后广受好评,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将近20多个奖项提名,可谓叫好又叫座。
这部电影就是《八月:奥色治郡》,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崔西·莱茨的同名戏剧作品,戏剧版被媒体誉为“21世纪美国第一部伟大剧作”,几乎囊括了从普利策奖到托尼奖等重要奖项,是21世纪获奖最多的戏剧。
《八月:奥色治郡》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众多人物相继登场,暗藏的情绪和矛盾未经太多铺垫就涌现出来,充分展现了当代美国家庭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困境。
121分钟的片长保留了戏剧版的精华,也做了一些巧妙的改动,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改编范本。
本文将以《八月:奥色治郡》作为切入口,前两部分拆解这部电影的结构和思想内涵,后两部分解析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成败原因。
炙热、荒原、冷漠,隐藏在影像背后的三个关键词:故事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奥色治郡的一个大家庭中,一天清晨,父亲贝弗利失踪,三个女儿和姨妈先后赶回家中,回到嗑药上瘾、神经质的母亲维奥莱特身边。
父亲自杀身亡的消息成为导火索,隐藏在平静生活表象下两代人的矛盾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让本就危机重重的大家庭和五个小家庭,处在崩溃的边缘。
八月——炙热的季节,焦躁、压抑的情绪。
片名中的“八月”别有深意,故事时间被定格在八月,一年中最闷热的季节,影射着一家人遭遇令人窒息的困境。
炎热的夏季催生了人们燥热的情绪,每个人都显得焦躁不安,压抑的情绪如同草原上的枯草,一点火星就足以点燃每个人的怒火。
八月的热浪又仿佛是拷问灵魂的火焰,亲情中的每一丝缝隙都会被毫无保留的照射出来,变成一道道被灼伤的伤口。
奥色治郡的荒原——精神世界的贫瘠。
奥色治郡(Osage Country)是奥克拉荷马州面积最大的城镇,典型的地广人稀,当地几乎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电影中多次出现荒原的镜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用心良苦。
父亲贝弗利是个诗人,最喜欢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众所周知,艾略特提出了著名的“荒原理论”抨击现代人精神匮乏。
电影两次引用艾略特的诗句作为旁白,其中一句“Life is very long(人生漫长)”可以看作是整部电影的题眼。
电影以荒原开场,以荒原落幕,大女儿芭芭拉最后驾车离去,电影画面就定格在了一片荒原之中结束。
荒原象征着电影人物精神世界的贫瘠,看似辽阔壮丽,其实内里空无一物。
冷漠——贯穿全片的情绪基调。
印象最深的不是酗酒、吸毒、出轨这些戏剧冲突激烈的桥段,而是这一家人骨子里的冷漠,这群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人情味。
贝弗利和维奥莱特几乎没有交流,贝弗利在自杀前曾说:“我的妻子嗑药,我酗酒,这是我们之间的协议”。
三个女儿不同程度的从父母那里学到冷漠和算计。
大女儿芭芭拉和母亲一样强势,喜欢说教,教训别人。
小女儿凯伦回家后丝毫不关心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吸毒, 急不可耐地介绍她“完美”的未婚夫、炫耀即将到来的婚礼。
二女儿艾薇身患癌症、子宫被摘除,家中却无人关心,她说:“我不觉得我们的姐妹之情有那么深。
我们只是一群碰巧被细胞随机配对的普通人,我们之间有的只是基因的联系。
”这个看起来拥有一切的华丽家庭,毁于家庭成员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冷漠。
反传统的情节、人物设计,冷峻展示家庭传统的崩解:《八月:奥色治郡》的主题和人物设置像极了我国的《雷雨》,尽管东西方价值观有别,但“父慈母爱、恪守道德、自我节制”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是人类社会的共识,为了表现家庭的困境,这部电影把家庭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全部摧毁,不留一丝怜悯展示在观众面前,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个把摧毁别人作为快感的母亲。
大家庭里女主人维奥莱特由于患口腔癌,整日服食镇静剂上瘾,这个看起来虚弱的女人洞悉人性、说话刻薄,有相当的攻击性,她有一种特别的天赋,能够迅速地找到身边每一个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心和痛楚,她掌握了女儿们的秘密以此从心理上打击。
维奥莱特的变态性格来源于自身童年的不幸,她企图通过揭别人的伤疤来为自己生活的不幸复仇,摧残最亲近的人,一个也没有放过。
维奥莱特是家庭伦理电影中非常少见的“暴君”式母亲,和维系家庭情感纽带作用的传统母亲形象天差地别,她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颠覆伦理的家庭关系。
芭芭拉的丈夫比尔和学生出轨,而14岁的女儿简处于叛逆期,学会了吸毒。
艾薇厌倦了照顾父母的生活,她与表弟小查尔斯相恋,相约到纽约去开始新生活。
凯伦带回来一个离过三次婚的未婚夫史蒂夫,这个花花公子半夜去勾搭14岁的外甥女。
电影的最后,还揭晓了一个让观众惊掉下巴的谜团,小查尔斯是贝弗利和姨妈偷情的私生子,这也成为压垮五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怜、忍让、逃避,被压迫的男性角色。
男性在影片中的存在感非常弱,丈夫、父亲、儿子在两性的冲突中败下阵来, 成为了家庭中的弱者。
作为一家之长的贝弗利面对妻子的暴躁,束手无策,整天麻木的生活。
姨夫查理处处避让,他的儿子小查尔斯从小就被奚落、嘲讽,性格内向懦弱。
在女性的一步步紧逼之下,退无可退的贝弗利选择了自杀。
查理、小查尔斯、女媳比尔都选择了逃离家庭。
电影通过这些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反传统的人物设计,增强戏剧张力,完全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
结合《八月:奥色治郡》的优缺点,看群像电影的成败关键:群像电影就像影视理论中的“蒙太奇”一样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呈现出一般的特征,比如没有绝对的主角,故事线索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线索叙事,多人物、多线程,再加上复杂的结构,构成了一般群像式影片的基本特征。
群像电影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分支,很多电影大师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做过很多“人物群像”的探索。
比如,黑泽明的《七武士》、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费里尼的《阿玛柯德》、吕美特的《十二怒汉》。
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有波兰斯基的《杀戮》,索德伯格的商业巨制《十一罗汉》,来自意大利的票房黑马《完美陌生人》等等。
群像电影的再度兴起是电影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和内在商业逻辑等诸多原因共同造就的。
大牌演员扎堆,提高影片的宣传点和期待值。
群像电影对演员的要求较高,既能用演技“撑起戏”,还要有一定商业价值。
《八月:奥色治郡》中,有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伊万·麦克格雷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十余位老中青三代影星,这些大牌们既保证了影片质量,又保证了票房和影响力。
多样性、平衡性让主题表达更有优势。
相对于非群像电影,群像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它可以有多个人物、多条线索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
本片中的线索看似庞杂,其实都是为了探讨现代家庭的问题。
此外,各条线索之间的平衡和交织,决定了参演演员的戏份是几乎相同或相似的,演员们互飙演技,成为了影片的最大看点。
“去中心化”是电影艺术发展和现代审美的一次演变。
当代社会热衷于反对权威、反对主流,提倡尊重自由、人权、人性、人人平等,因此去中心化,展示事物的矛盾性、复杂性需要更多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能最大限度体现这种复杂性的群像电影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群像电影都是成功的,而成功的群像电影也有不少瑕疵,如《八月:奥色治郡》就有一些让观众诟病的地方。
最大的问题是,剧情过满、冲突过于激烈,有些“狗血”了。
和《完美陌生人》类似,把冲突聚集在一个狭小空间里,如果说家庭成员出轨、滥交等尚属于观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在影片最后揭晓姨母的儿子是父亲贝弗利乱伦产生的私生子,这个情节显得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片中人物的处境就很像一个“修罗场”,所有人都困在里面,狗血的密集程度超出合理性。
还有一个问题,由于剧情和线索间的过于平衡,容易使观众产生欣赏疲劳。
叙事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跳转,如何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持久注意力和兴趣是群像电影的一大难题,如果不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茱莉亚·罗伯茨的表演几近完美,观众很可能在电影的中段就失去了观影兴趣。
“拿来主义”并不轻松,戏剧改编电影大有讲究: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与戏剧有着“血缘关系”,但是戏剧改编电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功者有之,如《1900:独白》改编而成的《海上钢琴师》、脱胎于音乐剧的《歌剧魅影》、由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黑泽明名作《乱》、国内的《驴得水》等等,失败的也不少,形成惨烈翻车被口诛笔伐的也大有人在,比如今年年初改编自同名经典音乐剧的《猫》。
除去成功和失败的极端例子,大部分戏剧改编电影的状态是不温不火。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话剧《雷雨》一共有4版影视剧改编作品,最有名的是1984年孙道临版的同名电影,上映后也被不少人批评为不合适改编成电影,其他三个版本看过的人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成功。
《八月:奥色治郡》上映后,也被《纽约时报》批评失去了太多原剧的韵味。
可见,即便如此经典的文本,改编成电影仍有诸多困难,“拿来主义”并不轻松。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戏剧创作更强调主题的提炼和抽象,电影创作首先要完成叙事的精彩,决定了在创作阶段两者便有了不同的侧重,换句话说,更抽象化、更夸张的故事主题往往更能抓住人心,而在电影中往往会显得刻意,失去了真实感,这种理念的冲突有时几乎不可调和。
再以《雷雨》和《八月:奥色治郡》为例。
《雷雨》的严谨结构是用诸多的巧合搭建完成的,曹禺先生通过这种巧合表达了无法摆脱的宿命感。
但是这种连续不断的巧合放在在电影上,使得电影的叙事相当脆弱,降低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版《八月:奥色治郡》在这方面做得更巧妙一些,它削减了巧合和重复等戏剧中的手法,而重点在人物性格上下功夫,起码做到了自圆其说。
由戏剧改编的电影容易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即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并不是由内而外完成的,而是被剧情推动,缺失我们常说的“人物弧光”。
戏剧中人物的代表性和功能性非常强,人物性格的转变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这样的夸张放大戏剧冲突,反而可以拉近和台下观众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
然而在电影中有些牵强,如果人物性格转变太过突兀,就失去了观众对角色的信任。
可以说,如何做取舍决定了戏剧改编电影是否能成功的关键,要把握好这个度并不容易,这也侧面反映了经典戏剧改编成电影后成功者寥寥无几的原因所在了。
终:《八月:奥色治郡》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其深刻的主题令人深思。
作为一个优秀的群像电影和戏剧改编电影的范本,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观众了解时代精神、观众审美不断变化过程中,电影制作理念相应的调整和进步。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SJBD补标
对大部分电影而言,故事的好坏决定了电影的成败。
而这部电影在故事上只能用狗血来形容。
太过戏剧性的情节失去了真实性,也让电影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多少有些让人厌恶的特质,在这个年代的电影里这种角色再正常不过。
人们喜欢这类有缺陷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真实,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但问题是,成功的电影让这些角色的缺点顺理成章。
观众知道这类角色会做出错误的事,并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就像这部电影里梅姨的角色,虽然尖酸刻薄到了极致,但影片交代了足够多的背景故事,让观众理解她尖酸刻薄背后的心酸。
反观电影里其他所有的角色,他们都多少做了让人厌恶的事,可影片却没有充分的解释,观众因此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
这样的角色是失败的,而这部电影充满了这样的角色。
也许和电影是戏剧改编有关,篇幅限制了形象的塑造。
但与其这样,不如去掉一两个角色来得痛快。
大家都在赞颂本片的演技。
确实,强大的cast是本片的亮点。
但好多厉害的演员被浪费了。
我没明白ewen mcgregor和benedict cumberbatch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部电影里,他们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角色本身也不吸引人,换成别的演员一样可以演。
梅姨和大嘴无疑是主角,两人在戏里都表现得很好。
几场大的冲突戏戏剧张力十足,两人爆发力都很强大。
可是不得不说,以电影两分钟一小爆五分钟一大爆的节奏,作为观众我只觉得好累,why are you yelling all the time?!
也许很多人因为优秀的演技而给了这部片高分,但我觉得演技始终是要为故事服务的,而这部电影的狗血情节和不够立体的人物设计的失败注定了电影的平庸。
最多也就3星了罢。
我的外公在我5、6岁的时候去世了。
关于他,我的短暂的片段式的记忆大部分来自小时候去外婆家吃饭。
在我的印象里,外公和外婆简直从没说过话。
我记得我问过我妈这个问题,她好像很惊讶的样子,似乎从来没注意到过这一点。
至于“为什么不说话”,她似乎也没给出一个答案。
其实那时候,我心里还有个问题:难道外公不爱外婆,或者外婆不爱外公么?
但年(zǎo)少(shú)如我,也知道那是个太不合适的问题。
而我记得外公去世的时候,外婆的眼泪一直无声无息地流。
直到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外婆也去世之后,妈妈跟我说,翻出了当年外公写给她的情书。
隽秀的字,用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的特有的谦和内敛的笔触,涵蓄地表达着对于这个年轻女子的喜爱。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另一件事,是去精神病院探望我的一个舅舅。
无论再怎样“知识分子家庭”也好,家人对于这病的态度到底还是不同于支气管炎、反流性食管炎之类,多多少少要叮嘱小孩子一句“别在外面乱说”。
可能就是这么句话,使我面对这个舅舅时总是紧张兮兮,生怕他觉得我怕他,或是对他跟对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那天我们去看他,车好像是停在一个不大的操场上,我和大表姐坐在车里等他出来。
表姐的五官皱成一团,不知是阳光太刺眼,还是她真的太不耐烦。
我记得她抱怨,抱怨干嘛要来看这个“精神病”之类的。
反正我记得她叫他精神病,吓了我一大跳。
后来我听说,他得病之前,一直觉得外公更喜欢另一个舅舅,一直努力却感到得不到外公的认同。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说不上来这片子是哪打动了我,但,你看,它确确实实让我想起这些。
可能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是“I love you, but you're really a pain in the ass!”,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儿告诉姐姐的那片不黑不白的中间地带,是心里知道自己不是深爱的儿子的亲爸的男人在房子后面抽的一地烟蒂,是癌症,是病痛,是脱下假发后无处遁形的苍老和狼狈,是腼腆的可怜人以为找到真爱后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
电影像是一阵长长的席卷过家庭痛苦的风。
其实,我不确定在另一部分的真相里,有足够多的温柔香甜来抵消以上所有。
漫长的冲突和伤痕可能会溃烂到表面,迅速留下伤痕,之后缓慢愈合。
And you take it as it is. Just like taking the plate in front of you--Eat your fish.——————————————————————盗火贼。
微信号:fire_stealer。
互相扶持,活得明白点<图片1>
没看之前,我也抱着期待对这部“喜剧”片,因为我大概知道,《August》也是今年Oscar竞争主流之一,而一看演员名单则更为惊艳,我便不多说了 。
抱着这份期待,我蜷缩在被窝中,从凌晨一点多开看,望着小小屏幕的itouch,《August》一点一点地将极其难以解释的压抑与失落献给了我原本带着期待着喜剧情节的心。
抹杀一切清新欢快的色调,扑面而来的是冬日般的枯黄色和老宅的死沉,每时每刻都夹杂着极其难以解释的压抑与失落。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不幸”,奥色治郡的这一大家,老的不安分,大的不老实,小的不听话,几乎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壶怨恨和不安的水,只是在等待着沸腾。
人越想麻痹自己的内心,愈加痛苦,愈加想忘掉脑中的过去,记忆越会穷追不舍,因为人一旦过分关注自己,愈容易迷失掉自己。
梅婆扮演的Violet是个可怜又可恨的母亲,她是个活在过去的人,她多么渴望回到年轻的时候,在电影开场时与Beverly的疯癫对白;谈论起照片时;在秋千上,自己茫然地自白,一点点暴露出她对过往般畸形的眷恋,这也便是在得癌之后不断吃药,甚至吸毒的原因,得病不是她这么做的根源,只是她想逃避,逃避那种生活。
梅婆的演技不需被夸赞,若奥斯卡不颁给她只能说明评委们希望把影后的冠冕留给中青这两代,因为梅婆在任何一个细微表情的处理都可达到登峰造极,不得不提的便是在Julia扮演的Barbara望着远方发呆时,Violet想要逃跑,那一身黑色,头戴假发,带黑墨镜,充满病态的老寡妇想要逃离自己生活,逃离她的一切,带着累赘的身体的狂奔,那段镜头使我泪水布满眼眶,使我感触如此之深。
逃离?
逃离到哪里去呢?
这不是爱丽丝门罗的《逃离》,Violet知道自己的结局,就像最终那样,她索性撕碎这个原本就复杂不堪的家庭,让儿女们带着憎恨与绝望离开奥色治郡,永不回来,而她,则又一次回归到漫无边际的装疯卖傻的茫然中。
然而幸运的是,她有一个可以依偎的女佣。
人到至极难免做作,生活到戏剧性太强难免就是个戏。
中产阶级时常是电影里崩溃的对象,《美国丽人》中产阶级男中年危机,男人看了都如获至感。
而奥色治郡中尽是生活在男人危机背后女人的一团糟,我看了挺难受的,最难受的地方是梅姨跟三个无脑女儿讲述她卑鄙的妈时,但这种情绪,不过也是低级的同情。
这一票缠绕的关系,仔细想想都不是最崩溃的,无非是些家庭琐事,一个自私的妈,一个寻死的爹,一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一个爱上亲弟的乱伦女儿,一个永远被二逼男耍的女儿,一个生活在愧疚里的姨,一个爱儿子的无趣姨夫。
那个自私的妈一辈子有爹爱,那个寻死的爹也是到了迟暮之年解脱罢了,那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还有老公的陪伴配合,那个爱上亲弟的女儿是真崩溃……那个喜欢变态的女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挺欢乐,那个姨和姨夫都是能接受寻常生活且互相保护的夫妻。
我不说你也知道,生活中有太多更漂亮的崩溃。
戏剧和电影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进入戏院,不管你离舞台演员多近,那毕竟是个现实空间,不过就是布景,戏剧,灯光,音乐,你始终知道自己是在看戏。
而电影,有极强的代入感,它在重现生活,它真实可信,入情时你会觉得这些人都真实存在,他们的原型都可替代。
所以这个戏剧改编成电影,难免刻意。
而且没什么意思,揭露生活本质这种事,不该由电影来做。
我现在说的是我个人艺术观的问题了,文学是最残忍的艺术门类,很多做文字的人都挑剔刻薄,文字读多了也变得不可满足,通过白纸黑字传达出来的理性最骇人。
而电影不该重复这个功能,我们已经生活的很惨了,我们想看到人性善良勇敢坚强的一面噢!
拍这些东西,你们不觉得有点缺德么。。。
美国人过得太幸福,闲得无聊就想寻求痛苦。
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他们没遭什么罪。
这个片子的结尾,我看了几遍,都想确定有没有大嘴调头回老娘家的镜头,确是没有的。
可我注意到那特别的路段上有几个指示牌,查了一下:Wichita堪萨斯州威奇托市-Salina萨莱纳-Denver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嘴片中的老公Bill 就在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他单位,跟学生搞一块了,那地方跟奥色治郡是相反的方向。
无疑,这一家子全部相爱,只是人人都要自己面对生活。
这事一点儿不艰难。
不太能欣赏,看不懂
大牌云集、表演精彩的狗血撕逼家庭喜剧,除了以上两点以外找不出其他的优点。梅姨虽然戏好,但是这几年真的审美疲劳了,再也不想看她的脸了。
愤怒版的琼瑶戏。It seems everybody has been drug addicted and extremely insane. 所以戏剧冲突都像投放炸弹一般简单粗暴,各色人等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终了也就是一股青烟的重量。得知该片是由话剧改编而来之后,更加坚定了我对话剧的鄙夷,真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超越话剧的粗糙和做作。
一家人齐心撒狗血(#`-_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亲人之间的爱恨交织真是蛮痛苦的。。。
非常不新鲜的题材是致命伤,算计好了某个角色某个点爆发了也非常令人失望,并且梅姨和大嘴极其张扬的演技颇有种火上浇油的味道……不过我估计喜欢撕逼的朋友或许看得会很欣喜,但我年纪大了对这种热热闹闹的撕逼不感兴趣了
泪奔
挺好的片子
算了...8分又咋啦...就是不喜欢这种电影
反正我看不下去,豆油们的情趣就是高!
不是电影,过
这是什么结局啊摔!好极品的一家,放在天涯上绝对是撕逼热帖啊!
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肮脏的秘密。年度最佳群戏的范本。
逼逼叨叨的撕逼大战,不做死就不会死。这种片子真心要少看了。
群星撕逼,演技盛筵!自杀、吸毒、通奸、乱伦、婚外情、诱奸少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晚宴撕逼那场戏足以名存影史,业界毒瘤土肥圆演技绝伦,大嘴茱表现可圈可点!真心羡慕那些经营婚姻好多年的夫妻,那得多少耐心和宽容啊!
看的时候抑郁的我啊 吵来吵去哭来哭去打来打去 你说这是现实吗 我看不尽然 预测他们家自杀的人还会直线增长 禁恋的那对 还有追求不现实婚姻的小妹 我最讨厌这种女人 虽然演员绝了 但是那口语那衣着那做作的一切 我真想冲上去打死她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种戏剧改编的片子全片充斥着大量的对话冲突,戏剧感甚至强过了电影感,主要就是看演员们飚戏了。梅姨再次证明自己是这地球上最会演的女人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就是因为不完美 所以才更加珍贵
家长里短
生活总逼着你
关系好复杂,不过爆发冲突看的很过瘾,伊万·麦格雷戈我蛮喜欢的,因为和我女神斯嘉丽演过克隆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