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诗读不懂就对了。
艺术这东西越不懂,就越见高深。
《恋爱中的宝贝》应该列在此类。
《宝贝》是04年情人节推出的影片,在事先没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宝贝》一定是让坐在电影院里携手看电影的情侣们大跌眼镜了。
看到网上有对于该片的类型说明:爱情/魔幻/现代。
这的确也能概括出该片的一个主要特征。
按照该片的美术指导叶锦添的说法还应该加上一条“超现实”。
可能因为选择在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放映,所有的人对它的期待是一出彻头彻尾的爱情剧,结果超出想象是,莫名其妙的情爱故事里时时跳出些惊悚的情节。
但和同期推出的几部影片如《大城小事》、《花好月圆》等六七部影片来讲,我觉得《宝贝》还不能算太坏的影片,至少它能算是导演李少红的一次尝试和挑战。
熟悉李少红是从她的《大明宫词》开始,很多评论者对它的莎士比亚式的台词表示不满,而我却是恰恰受到了它那些优美台词的蛊惑。
第六代导演要还原生活的本相,第五代导演还保留了一份理想主义的色彩。
也许我更倾向于电影是作为生活的弥补而存在,唯美的艺术是必须的,并不等于我们会让唯美覆盖了生活本来的意义。
我得承认我并不是太喜欢贾樟柯的影片,他拖沓冗长并随意的叙事就让我受不了。
电影为什么非要说一个故事,也是我不能理解的概念。
我觉得电影可以不必以情节取胜,说故事说得最好的好莱坞,获得的最大票房并不能代表它们都是艺术的精品。
以情节取胜的影片有时更容易陷入恶俗的窠穴。
好莱坞设计的情节套路还不足以让观众们厌倦吗?
真正的艺术品没必要刻意地拒绝大众的口味,更不必迎合。
看不懂,不算一部影片太糟糕的缺点,我想一个导演创作了一个看不懂的影片,至少说明他在制作一个自己的艺术品。
看不懂的影片也不少,比如《2046》,比如《桃色》,都是属于故弄玄虚的姿态,这姿态有时也是可敬的。
看完《宝贝》,让我最感触的是现代人的不安全意识。
通过宝贝的精神病的症候集中表现出来的,宝贝的精神危机影片一直穿插、追溯到她的童年时期,这里动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女主角的梦境中不断的出现被人追赶,房屋拆卸、屋顶被掀,无处藏身,一只黑猫幽灵般的袭击过来。
这些意象虽然不新鲜,但也足够真实和恐怖,只是这些恐怖的意念被影片集中放大了。
精神危机的症候也表现在男主人公身上,独自在海边度假,对着摄像头表白自己的心事,一些从来不曾跟人分享的秘密。
在生活中,他常常背叛自己作为丈夫的角色,无法对妻子做到忠诚,可他最终也发现他的妻子也没有对他忠诚,而背叛他的恰恰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宝贝说她爱过一个人,那个人已经在她的身体里。
她为了证实这一点,留给观众最后的恐怖镜头,男主角夜里发现地下一摊血和不远处剖腹的宝贝奄奄一息,以及宝贝远去的灵魂,影片在此时戛然而止。
最后要说的《宝贝》被评为十年青春烂片之一,足以说明它给所有对情爱和青春有所期待的人构成了某种挑战和威胁。
《宝贝》超出了我们的“阅读期待”,像一个不会出牌的新手,让人觉得高深莫测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出什么牌,总之不符合常人的逻辑,但也自有他的可爱之处。
没看懂 你还力荐!PAI飞就是因为我没看明白 所以大家都去看看吧说实话俺看完就一感觉 迷茫咧片子 我咋就没看懂呢一开始就知道周迅在里面演的个叫宝贝的女孩 造型还不错就去看了 可怜啊 那会儿我正要考试呢 被这片子搞晕了改变的是 我开始很喜欢 用宝贝 这个称呼来折磨身边的友儿有人说我疯了 我想我比宝贝活的明白点儿 仅此而已对了 我还有好父母 知道了我为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去看吧很喜欢黄觉啊 像风一样离去里就很喜欢他而且最初的时候还把他当乔峰了 晕我看过他们聚会时的片段 很喜欢那个周迅戴着假发 挽着黄觉一直胳膊转圈的感觉 眼珠子转的很是机灵那个时候 我觉得 她就是宝贝
宝贝是他心底的一个愿望,宝贝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同是还敏感神经质充满了悲剧色彩,是他内心的写照,宝贝喜欢那破旧空旷的房子,他还是把它装修成家该有的样子,是他内心的矛盾,老教授是宝贝臆想的,他和宝贝的孩子也是宝贝臆想的,他的幻想是混乱悲情的,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他“想从这个世界消失”,最后孩子和她一上一下漂浮在水里,她们一起从这个世界消失了,那个灵魂飘走了,他的灵魂也想离开了……“我爱过一个人 他每天有很多的工作 可他的眼睛会看着我 嘴巴会对着我笑 因为我们小时候都有同一个梦 都会飞 ……他就在我这里 在我身体里(孩子)”
我打赌这不是为了一场捡来的爱情 为了她你毁了自己虚荣的生活 骗自己说你那梦想在鸟不拉屎的798大厂房里 你妄想像她是泰勒烧了你堆满分期付款来的高档家具橱柜电冰箱大彩电或者他妈的滚筒洗衣机 你是杰克你为了她混进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战役(fight club) 抵制现代文明 抵制人情世故 就想在光天化日或者黑灯瞎火里面跟她没完没了做爱 你那没目的的灵魂变成了一注热精钻进她的卵巢 睡在胎盘上就想在长了草的绿色云端睡了个甜觉 然后你这些没头没脑的坏心眼便在她肚子里扎了根 变成了另一个人儿 那小人儿不存在 那小人儿是你们捏造出来的 那小人儿不是传宗接代的任务他是个让人发狂的大脓包 就像你来到这世上为了找另一个人讨债一样 你害怕他毁了你 毁了你们的乌托邦 所以用你的不安杀了他。
2008-06-28 19:40:12
你坐在浴缸里,不停地冲洗自己的身体,白色的泡沫飞到你的眼睛里,你是受惊的小鹿,是我爱的姑娘,你说你只是想要把自己洗干净,你说你只是想要一个干净的孩子。
我亲吻你的深陷的眼窝,你的眼泪是红色的,红色的恩。
我们有一间很大的房子,我们有黑色的窗帘,白色的床单。
你说你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孩子,黑猫要抢走孩子。
都是空的,都是空的,没有瞪大眼睛的凶狠黑猫,没有在天花板上爬行的婴孩,然而你的幻象却真实可触。
有一天,我终于看到你把匕首插进小腹的样子,你微睁着眼睛,喃喃自语,取出我的孩子,取出我的孩子……我掉进一个很大的旋涡,很大很大,我慢慢失去你,我爱的姑娘,我慢慢失去你瘦削的锁骨,小巧的耳朵,精细的小腿,和暗哑的声音。
后来,我终于失声痛哭。
有人说是中国版天使爱美丽 看了下时间确实在人家后面 也是一个爱臆想的女主角 然而完全没有照猫画虎之嫌 整个片子的风格非常自成一派 也很本土化 典型的李少红作品 除了片尾曲和插曲用了魔笛中的夜后有点不适 有些西化 没有其他瑕疵之前看了橘子红了 对那种阴郁压抑带有惊悚色彩印象极深刻 这一个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可爱的明朗的天马行空的 片头片尾回到了李少红风格 我从小就对精神病类人物情有独钟 但是没想到后半段李导真的按照精神病人在拍(捂脸)公子的演技我就不再吹了 只是感慨戏如人生 她的和孩子的关系...不讲不讲 黄觉年轻的时候还真帅 演技青涩尤其是台词功底 好在放在这个角色上慢慢的一板一眼的念白还蛮可爱剧情方面 我真的不在乎所谓看不看的懂 真假虚实和想象力 剧情的张力与趣味性足够了 况且还不是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大致想表达什么挺清晰的 有两点我细说一下 一是女主名字叫宝贝 英文片名中也是BAOBER(注意是加儿化音的)而非BABE/SWEETIE云云 因为这个人物对于男主对于观众对于所有人本身就是一个有距离感但可爱的形象 她是代表令人疼爱真性情的“宝贝儿”本身而不是任何人的宝贝 二是她的神经质 肯定是源于小时候的经历这很明显 关于出生关于拆迁关于突然长大和城市变化最后谈一些细节 第一迷影细节 致敬假面的镜头 录音店的电影海报(竟然忘了是哪一部)第二是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 我觉得是北京 因为廖凡和胖子表哥都有明显的京腔 第三是吻戏 没想到 中国电影也能拍这么欲的吻戏 非常合格的吻戏李导的审美也非常对我胃口
踩着血泊的脚控福利
宛如惊悚玩偶加打光
颠倒
一只脚从另一条腿上爬上去 欲而可爱
厂花的美妙眼睛
汗津津的肉体和色欲的搭手
魔幻 浪漫 美丽
身体的交错
光
非常温暖的姿势总之 毫不犹豫打五星 以及顶替天使爱美丽在我私人影史的地位
早些时候看过,当时年少单纯,对现实社会缺乏深刻理解,因而没有产生记忆点,现在翻出来是为了周迅。
开头小孩子的莫名惊恐,其实她就是我们,出生在剧变的年代里,一切都日新月异飞快闪过,没留下一点印记,包括感情。
这里的周迅已经有了后来在《女人不坏》里的风范,我一直觉得她就该留在摇滚圈儿里做个名果儿,谁知她做了演员,演了电视剧和电影,成了影后,然后开始用一系列的电影回忆过去,这是后话了。
不管过去经历过什么,至少她真实,喜欢和不喜欢就是完全相反的东西,没什么可商量的余地。
估计她是一自闭的孩子,内心戏分很重,过渡到现实中你就会觉得她不合时宜。
就像天秤的特点,会突然不想说话不想理任何人,把自己埋藏到一个小角落里,谁也找不到。
跟你好的时候粘的要死,也会突然觉得你很令人厌烦。
其实现代人的感情压根就没真实的,至少我是完全的不相信。
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要跟你远走高飞的人此刻正牵着别的女孩的手,曾经许诺要等你多久的人在转眼瞬间已经消失在面前。
再也没了过去的实诚,于是我也彻底放弃了对爱情的信仰,什么玩意儿!
突然就想起来一句话:真切的爱情从来都不会是坚韧的。
那么是不是ONS也算爱情?
你不觉得两个人互不了解各自的过去和未来等等来得更真诚吗?
这么些年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你们也看到了,她在成长着。
生活继续,谁缺了谁都能活,这就是现实了。
终于看了Jue的《恋爱中的宝贝》,典型的迅式电影。
很早以前,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周迅失恋最痛苦那段时间里拍摄的,所以每次看到电影里的她就会好心疼。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好几年前看周迅的一个访谈节目,记得的画面就是她快乐的微笑着飞翔的场景,那个沉浸在自己的爱中却不知是真实的梦境还是现实的假象的宝贝。
记得她说她喜欢黑色她喜欢躲在书桌下面好似安全的感觉,可一切因为有了大齐以后变得阳光起来。
喜欢那样朝气的Jue,生活可以不再是一杯固定的饮料,可以不再是必须穿黑色的衣服,可以不再是不爱吃什么就一定不吃不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就一定不去碰,原来快乐也可以存在于不断变化之中。
宝贝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就像我在豆瓣评论里看到说她爱的只是那部DV录像里的刘志而不是那个朝夕相处和她生活认识相爱的刘志。
其实有时候会喜欢这样封闭的世界,没有人可以走近,不去交谈不去接近不去问候不去寒暄不去回应,只有自己。
想做什么就去做,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就去营造那样的环境,喜欢什么样的故事就去编,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去亲近去认识。
一个人哭也好害怕也好笑也好失措也好,总是会有一个人可以知道你在想些什么梦些什么知道你看到的是什么,即使你不说你不要求你不索取,他也会给你也会倾听也会懂可是他不会否定你揭穿你只会保护你,即使你最后以剖腹的方式死在了他面前只为向他证明你有个他在这里。
有点荒唐有点超现实有点幻想主义了。
在那样一个6,70年代里是不是也只有生活在超现实里才能体会到飘渺的快乐。
宝贝喜欢刘志,因为他们一样曾在小时候做过同样的梦,飞翔。
宝贝以为他们真的可以一起飞起来以为真的有连心痣,宝贝把儿时纯真的幻想带进了自己的成长,所以才会感到和生活脱节,害怕,逃离。
宝贝小时候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顺口一说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然后宝贝就开始臆想自己的出生。
记得小时候妈妈也告诉我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哎明知道是骗人的,何必纠结在那样的搪塞里。
今天看书看到一篇养壶之说,颇感不错。
瓷壶的粗糙凹凸在自己的抚摸和浸泡中变得了圆滑,不知道是真的平润了还是因为习惯了,养出来的好壶,泡的茶水也格外中意和喜欢。
它说生活里追求的愈多失去的自然愈多。
人生的道理好像也不过如此,平平仄仄的生活,总是需要你用心对待才会得到收获。
记得电影里的那个画面,卫生间里的沙滩,来自马尔代夫的马桶,冲水的声音像海浪。
做城市里的那个宝贝,何乐而不为。
2009.5.7
《恋爱中的宝贝》虽然被大部分人划为爱情片,但是它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出爱情的范畴。
影片不仅关注了人的成长主题,还反映了现代文明的隐忧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深入到当代人的自我主体中,涉及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缠绕和对抗。
1)“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的分裂愈演愈深 某种意义上,《宝贝》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关于爱情的成长片。
和其他成长题材的片子不同的地方是,导演李少红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人物来展示宝贝的成长历程,而是选取了宝贝成长时期中社会急剧变迁的景象来暗示这种周遭世界的巨变给宝贝留下的心灵印痕。
但是那些给宝贝心灵带来振荡的各种场景并不依次出现,而因叙事需要插入其间。
这就给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带来一种张弛感,并带领观众循着导演的叙事视角去看,去关注,去体察。
在角色设置上,略有神经质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分裂的宝贝似乎象征着滞后于时代变化的某类不合时宜的人,而刘志和妻子及其朋友则隐喻着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里的顺应潮流者。
然而在物质的充分满足后,他们内心苍白,倍感焦虑与孤独。
影片开头,刘志和妻子之间仿佛就仅仅是一种物的联系。
在时间的磨砺中,双方失去了情感和性的交流。
于是刘志留恋于酒吧,在猎奇中得到暂时的满足。
那所富丽堂皇的复式建筑,高档的法国装修以及仿若马尔代夫海潮般的马桶冲水声,无不暗示着冷漠的物质关系下,丈夫和妻子早已失去沟通。
但是,后面酒吧里头那场没有台词的和解戏则暗示着让沟通变得困难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我们疏于理解,只会厌倦并渐渐麻木。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是帮刘志圆慌的朋友却和他的妻子有一腿。
这个情节的设置也许有人会觉得过于戏剧化。
我们且不去评说朋友和妻子之间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情还是一时饥渴下的性爱关系。
但是不能否认,这里暗示了沟通的可能性。
——当朋友去为作丈夫的圆慌时,必然和对方的妻子在情感上产生交流。
也许我们不能排除其中怜悯的成分,然而即便是怜悯,在这里也暗示着交流的可能和珍贵。
相形之下,宝贝也并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来交流的人,但是她本真的性情并不因此而被掩盖。
她之所以能表达自己对刘志的爱只因她有一颗敏感并单纯的心,并且心口如一。
关于家,宝贝只要床和厕所。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张楚的《厕所和床》。
而刘志觉得“起码要有个窗帘吧,沙发,书桌,电视。
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再来一部电话,带传真的。
电脑都还没买呢。
最重要的还得有个大......” 物质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们忘记了那些最本真的事物的存在。
床和厕所无疑象征着最低的生活需求,但是在宝贝看来,这就够了。
刘志的愿望在我们看来似乎也并不过分。
殊不知,这些物质已经使我们本真的生活发生变异。
窗帘给了我们隐私也带来了我们对距离的习惯和依赖。
沙发是慵懒和松弛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分工日益细密的异化劳动使得我们对所谓放松和休息的想象仅存于如此一方皮软之地。
电视把世界缩小在荧屏之内,我们可以在瞬间知晓天下事,却再也不会为一场新闻报道里 的战争垂泪,因为电视已经让我们对苦难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
电脑看似把地球上的人类都笼罩在一个村子里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老死不相往来。
现代物质文明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舒适,但是我们是否因此而增添幸福感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膨胀的物欲和异化的出现使得原本混沌一体的自我主体发生变异,分裂为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
而随着文明的进程,这两者之间的分裂亦愈演愈深。
我们征服世界却并没有换来心灵上的更大自由。
或“人为物役”,或“心为形役”。
宝贝在这里无疑象征着人类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本真主体,仿若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
而刘志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着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的双重自我。
但是由于受现代文明的熏染,他身上更多的是异化自我,他已经无法脱离物的奴役,离开这些已经习惯的文明世界的物质就几乎不能继续生活了。
2)当爱情作为救赎: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对望 片首,刘志自述厌倦了现实世界里没完没了的人和事:厌倦工作,厌倦电话,厌倦婚姻也厌倦泡妞……“总幻想自己有一天在街上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当场击倒,然后远走高飞,离这个世界越远越好。
” 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刘志在此在世界和彼在世界中游荡。
他有精神上的渴望,但是这渴望被现实所压抑。
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他厌倦,他渴望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带他远离这个世界。
这个时候,爱情变作一种救赎,一种逃离此在世界的救赎。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总是我的此在”。
此在的现在就是在世,人又必须与自然和他人交往;与自然交往构成“烦忙”,与他人交往构成“烦神”。
人无法摆脱过去的规定性,只能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全部历史所构成的世界中,这就是“沉沦”;沉沦意味着异化。
可见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一种忘却了本真存在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
彼在意味着对此在的超越。
相对于此在世界的异化,彼在就是本真的存在,就是返回未被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类本真性情。
于是她从天而降。
她叫宝贝。
一个活在想象世界里的精神分裂者。
这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宝贝仿如一个纯粹的彼在,当刘志被此在世界所抛弃的时候,这个纯粹的“彼在”一度拯救了他,并实现了他在此在世界时对彼在的幻想。
突如其来的爱情,纯粹而美好。
纯粹的美好的爱情,在人类现实的世界里注定遭遇象征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警察和象征阴森恐怖的侵犯者的猫吗?
我们被不断的异化和欺骗,本真的性情被亵渎并摧残。
此在和彼在由此形成一种对望的姿态。
人类追寻着此在与彼在的弥合,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它们日益分裂并疏离。
席勒曾经提出的“完整的人”,如今看来只是前工业时代理想人性的状态,仿佛现代人遥远的怀想和孩提的记忆。
然而,我们又听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这样说道:人的伟大在于他是通向目标的桥梁,而不是目标本身。
这样来看,也许人的高贵正彰显于此。
3)走向精神分裂 詹姆逊曾经用符号学的方法把人类文化史分为: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和精神分裂这个五个时期。
精神分裂其实是德鲁兹在《反俄狄普斯》中为我们指出的一条出路。
在他看来,伟大的当代英雄只可能是精神分裂的人,因为只有他(她)能摆脱这一切符码,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他们把那种状态称为精神分裂的流涌)。
其实浪漫主义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推崇某种形式的精神失常,而当代的精神分裂反映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彻底拒绝抵抗或者是彻底的不接受。
“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我不知道它会通向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会碰到蛇,还有猫,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
但是在路上会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耀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还会有一种声音,它老是照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
我的表哥,坐他开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 这是宝贝的一段内心独语。
宝贝作为影片的一个角色隐喻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那些对所谓文明彻底拒绝和不接受的人。
他们敏感于我们不屑的事物,他们用心记录着各种细微的感受。
他们不膜拜现代文明却无比珍视内心真实的快乐。
我不由想起《疯癫的历史》里,福柯曾告诉人们,精神分裂者不是正常世界里的疯子,而是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
原来,先知早已告知世人,所谓幸福,属于精神分裂的人们。
这部电影就像直接投射着我的内心,童年的不安全感导致更加自我,更加执着于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个人,又或者说寻找自己,肆无忌惮地寻找来源于内心净土的渴求,目空一切地,比任何重要都重要,狂欢很闪耀,不是奢靡浮华的狂欢,是只是狂欢的狂欢,不是凑合和滥竽充数的,是真真正正地完全契合,只属于她的,她以为她找到了,但是不会的,即使想法相同的两个人,也终究不是一体……于是,她孕育了一个完美爱人,因为外界的爱都远远不够,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像黑洞,永远无法充满,现在她要亲手捧出这份最真挚最浓烈的爱了……李少红对意识和情感得拿捏真厉害,直接却不夸张,浓烈的情绪喷涌而现在眼前。
说实话 满傻气的......
周迅真是个人精,演什么像什么,真挺佩服她的!
2.4-2.5⭐,不喜欢,都科幻恐怖灵异劲个了,感觉是怪异的拼凑。有几部电影的影子,周迅大部分演的挺不错的但不是真的疯不是真的古灵精怪洒脱,但如果贾宏声是女生演女主应该会perfect。颠颠的脆弱的古怪的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任性的娇嗔的孩子气的创伤的好看的。
看到每一个生长在工厂孩子的记忆
我看不懂文艺片
咩。。。哈哈哈,,,李阿姨啊当时你犯得着那样防止我们家盗版你么
故事讲得比较蹩脚,太费力了
真不知都看了些什么。。。
宝贝儿啊宝贝儿
我是俗人,看不懂
后毛时代metro movie的无意义之作,当年没看这电影,小学生的我在杂志上看见介绍,只觉得后来的人民舞蹈艺术家黄觉怎生的如此好看
前面会看不下去 觉得好智障的电影。看到最后才喜欢。
恋爱中的宝贝,你好吗?李少红这次很残忍,而我们也很动情。 很少这样的心理透视,特别是在看幕后制作过程的时候,在一段音乐面前,周迅和导演都流泪了,我想,里面的东西,属于女性特有的感悟,特有的悲凉。。
就想起来了床戏,其他无印象。
是不是我年轻十岁再看这部片子,会觉得真是非常棒的???前房客留下的盗版碟,无聊看了下,发现周迅总适合演神神叨叨的样子。。。
什么破玩意
都说精神有问题的人比较脆弱。可是我真的不喜欢。
不敢再看第二遍,看到最后我忍不住哭了出来。必须是周迅来演,如果换个女演员我真无法接受。私人五星。
抄袭痕迹太重。女主最后发疯不明不白。发疯可以,但是此片太牵强。
当年和我妹我爸我妈一起在情人节去看的。。好吧。。我妈我爸明显看懵了。。一直问我这都神马和神马啊?我说,你们就当MV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