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不多,主要人物也只有这么几个,但每个人都刻画的那么鲜明,好几个人身上都能看到我自己的影子。
整部剧看下来,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在耳边平静地讲着故事。
非常喜欢单纯善良的孙燕和痴情又特实在的潘树林,到后面斗小偷的时候都有点不敢往下看,生怕再出什么事,只希望他们俩能就这样平淡幸福的过下去。
如果孙丽和马黎明、孙燕和潘树林这两对一开始就结婚了,日子会过的怎么样?
可能生活就这样吧,注定要遇到一个一个过客,只是有些人能不忘初心,属于自己的终会得到,另一些人经过岁月的洗礼,也会成长起来。
真实、感动,空镜子里的每个人物都很自然鲜活,人生有时候就像一个圈,兜兜转转的就又回去了。
认真做自己,保持善良。
孙燕,单纯善良,她一直在做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她说“如果我这样做我就不是我了”。
自己的婚姻,姐姐的感情经历都在影响着她,她逐渐变得成熟,也很少像以前那样傻笑。
后来兜兜转转也是神了。
孙丽,聪明漂亮有野心,也许像张波说的她是自以为聪明,把别人都当傻子,事实证明张波也不是傻子。
孙丽也是在做自己吧,这就是她的性格,不过也把大多数人眼中的幸福安稳给作没了。
张波,好男人典范啊,聪明有能力有风度,不过再好的性格也经不起孙丽那样磨。
潘树林,脾气真的有点大!
冲动是魔鬼,不过很有男子气概,也挺长情的,和孙燕挺配。
翟志刚这种小肚鸡肠阴阳怪气的男人真是太可怕又可恨了,可是这就是他的性格,看的气人,不过他最后一句话挺有道理的“结婚就是要比自个儿过日子的时候过得更好,如果结婚了反而更委屈更憋屈,这婚还不如不结”。
孙家爸爸妈妈戏份也很精彩,长久的婚姻都是要互相忍耐与磨合的,要给对方空间与尊重。
全剧终
多好啊
超级好看
一巴掌给翟志刚
电视剧《空镜子》里,空镜子是隐喻。
首先,人与人之间互为镜子,照见彼此。
一上来,就听到妹妹孙燕讲,姐姐孙丽多么漂亮、优秀、聪明能干,说到自己则是各种不足,能有姐姐的一半就知足了。
孙燕从姐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一无是处,孙丽从妹妹这面镜子里看到了无所不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往上看她们的妈妈姜玉华,她一直活在另一个女人的阴影里。
在她的想象中,老公并不爱自己,而是爱另一个西藏的女人,和那个女人比,她觉得自己是输家,一无是处。
所以,她和女儿们的关系里,有一个无所不能的自己,会战胜所有女人的形象,投射给了孙丽,借助对女儿的理想化,她也感觉自己很好;而那个一无是处、输家的自己,则投射给了孙燕,总是贬低孙燕,排斥她不认可的自己,借此保持自己的完美。
两姐妹的关系,正好是姜玉华内心冲突的两面,她们从妈妈这面镜子里,看到不同的自己。
孙燕觉得,只有成为孙丽那样,才能被父母-尤其是母亲-认可,姐姐就是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凡事都要听孙丽的,甚至男友潘树林,因为姐姐的贬低,她选择了放弃。
因此,她总是很随和,招人喜欢。
也因此,她缺乏活力,没有主见,犹豫不决。
有一天,从小学同学翟志刚的镜子里,她看到了完美的自己,就嫁给了他。
他居然记得自己的生日!
连她自己和家人都忘记了,没人记得她,只有翟志刚!
她因此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她的镜子里,翟志刚也因此完美。
婚后走进现实,才发现不是这样。
后来,姐妹俩半夜打架,父母门口看见。
伴随这个部分的,是姜玉华内心的冲突,她也在面对,自己真的是输家吗?
也许他是爱自己的?
呈现在两个女儿身上,就是打架,也是整合,从不同的镜子里,看到多样的自己。
其次,人与欲望互为镜子。
从这个角度看,姐妹两个都活在妈妈的欲望里,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
在别人看来,孙丽聪明能干有魄力,因为她要替父母争面子;而孙燕身上,别人也会看到很多优点,特别是传统的可爱、善良、谦虚、贤妻良母,她会努力表现出这些样子。
而妈妈姜玉华,则活在老公的欲望里。
她一辈子都希望被他认可,委曲求全,她的价值也随着老公的变化而起伏。
当她的欲望松动了,对女儿的欲望,也会因此而变化。
然后,是人与文化互为镜子。
两姐妹,分别呈现了妈妈与文化的矛盾。
孙丽是反传统的,背叛的,而孙燕是保守的,忠诚的。
或许因此,人们虽然欣赏孙丽,但更亲近孙燕。
马奶奶喜欢红楼梦,这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象征。
而马黎明父母的缺席,隐喻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在最后一场听书,戏台上在讲红楼梦,马奶奶在听,马黎明在睡,他对传统文化一点兴趣都没有。
马奶奶从红楼梦里看见自己,也看见世界,而传统文化也因为马奶奶而存在、传承。
当马奶奶死了,没有人看戏了,镜头转到戏台上,说书的人也没了。
这里或许在说,鲜活的文化是靠人传承的,而不是书本和抽象的道理。
同时,也在担心文化的断裂,比如孙丽出国,张波要把儿子放进幼儿园全托,全然不顾一个孩子对依恋的心理需要。
后来又把儿子带出国,离开熟悉的文化,这对孩子来说,又是一次创伤经历。
这就像现在城市化带来的留守儿童现象,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疏离。
当文化断裂或缺失,人就会迷茫,看不见自己。
最后,来到一个“空”,从一个哲学的镜子看人。
正是人类历史的文化和欲望,照见了人的样子,当欲望和文化消散,镜子里并没有一个人的影子。
这时候,人会去拼命抓住什么呢?
还是待在那个空里?
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没有一个人的影子了,我们要去抓住另一个欲望,来照见自己,还是让生命的一些东西,开始浮现出来,叫做初心?
本来是写短评的,结果字数太多了被赶来这里。
是边看边写的,所以有点乱。
这部电视剧真是我的童年回忆啊,尤其是片尾曲好人好梦,让人真想回到90年代。
最近闲来无事,特别想看过去的电视剧,就找来看了。
牛莉真漂亮啊,许亚军真帅。
小陶虹银铃般的笑声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姜武憨憨的特别可爱。
何冰把那股子小心眼子劲演的特别好。
两姐妹的爸妈也演的很好很自然。
这里面每个人都演的非常好。
刚开始孙丽和马黎明在一块的时候真的感觉他俩好爱啊,这是年轻人之间最浓烈最发自内心最纯粹的爱情。
张波是个好男人,好丈夫。
有才华,有人品。
爱孙丽,又理解她,迁就她。
嫁给他真的挺好的。
可惜孙丽对他没有爱情,他不过是当时一种好的选择,对孙丽这种躁动不安的女孩来说,家庭不可能绑住她让她安分守己。
孙丽这种有故事的女孩,虽然她是自私,但是她活得很精彩,她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努力去追求她想要的,这种勇敢追求自我的精神也很令人羡慕和佩服,在那个年代,真的是挺大胆的女性形象,我还挺羡慕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就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过一辈子,就像孙燕一样容易满足,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故事。
孙燕是个善良单纯的女孩,我感觉她不爱翟志刚,也许也不爱潘树林。
第一次结婚的时候,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稀里糊涂就结婚了。
后来她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到了中年的时候,也许都明白了爱情是一种奢侈品,就像马黎明和孙丽最后一集见面的时候说的那样吧,爱情是有,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到了中年,心已经老了,也不去渴求爱情了。
所以孙燕最后和潘树林在一起,也许这不是她内心渴望的爱情的模样,但是和潘树林一起过日子也挺好的。
最后一集,孙丽和马黎明两人再次相见的时候,真有物是人非的滋味,人到中年,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青春不再,爱情也成为了回忆。
马黎明,有时候想想真的挺可怜的,从小就没有父母,跟着奶奶长大,因为贫穷,也不能抓住自己的爱情,最后是有钱了,也没能拥有爱情,但是毕竟曾经拥有过,年轻的时候,他爱孙丽,孙丽也爱他,爱情,多美好。
孙燕最后和潘树林在一起,也挺好的,虽然她没有拥有过自己渴望的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是有点遗憾。
不过潘树林这人不错,看起来是个莽汉,但是对人都挺好,对孙燕和家里人也很好。
那啥,铁汉柔情吧。
有这么一人相伴过一生也挺好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看到老头子去世那里,真的是太真实了,忍不住哭了一场。
最后一家人包饺子的情景,也忍不住让人感动。
不管是孙丽,还是孙燕,还是每个人,都刻画的挺真实的,很能引起共鸣,从他们身上,总能看到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身边人的影子,他们的感情和生活经历,也能让人深有体会。
这就是这部剧最成功的地方,好像走进了我们身边,我们的内心,特别亲切,特别的自然。
真的特别好。
不管是孙丽,还是孙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不同的性格,但是我都很喜欢这两女孩,也祝愿天下所有的孙丽、孙燕们,所有的女孩,所有的男孩,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
这部剧拍的真的特别好,细腻,真实,平淡,触动人心,有好几处都忍不住流泪。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变换的公交广告牌,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啊。
这部电视剧我看了很多遍,还看了原版的小说,每一次都能被深深的打动。
生活的本质也许就是这样平淡,但平淡中透着美好与温暖。
提醒我们每个人去珍惜身边的一切,像善良的小燕那样最终收货幸福。。。
那一年,2001年,在北京,一个叫《空镜子》的电视剧的开拍提上日程。
导演和制片人在烦恼,都建组了,剧中小陶虹的姐姐的饰演者却还没定下来。
一开始都想着,找个漂亮又有演技的女孩不就得了,影视圈里还缺妙龄美女吗。
考虑过找大陶虹来和小陶虹搭配演姐妹更有话题性,考虑过杨童舒俞飞鸿等一众女星,结果到了最后反而悬而未决。
制片人急的团团转,我安慰道,也许最后出现的那个就是最合适的。
以前根本就不认得牛莉,第一次看到她,是第一次去探班时,进到四合院里,她正一掀门帘从屋里走出来。
那一下子,眼前一亮。
好一个顾盼生辉的美女。
关键是,那个气质,真的好合适姐姐这个人物。
牛莉在生活中根本不是那样的眼神,而在戏里,她让自己的眼睛总不经意的流露着一丝狡黠蔫坏,恰到好处。
探班那天许亚军也在场,他好像是刚拍完杀鸡那场戏,还一脸眉飞色舞。
“剁鸡头那一下没换人,是我砍的,那是戏,有情绪在里头”。
我问他,你和牛莉合作过吗。
他回答,这个戏就是他推荐的。
“牛莉打电话问我,说还没看剧本,说你也在这组里你觉得咋样。
我说特别好,是个有份量的东西,你来吧,我当绿叶来衬你”。
许亚军凭这剧俘获了一批的女粉丝,2017年《人民的名义》火了后,又有观众慕名来翻看祁厅长的旧作。
许亚军演的活灵活现,人物很有魅力,也很立体,不过,这个剧里几乎人人都演的好。
两个女主角陶虹和牛莉各有各演的好就不多说了,陶虹连前期的声音里都透着少女的天真。
看着她俩的斗嘴和笑闹,真的就是姐妹情深的感觉,特别真实自然。
两人在小屋里躺在各自的床上睡前交换心事,聊着聊着互掐几句,意犹未尽了妹妹挤到姐姐床上再聊会儿。
陶虹钻到姐姐被窝里时牛莉来一句“咝~你的腿这么凉啊”,这种即兴发挥的水词真是妙手偶得。
姜武和何冰都是陶虹找来的,陶虹自降片酬都要把姜武弄过来。
“你那人物多好啊,又打小偷又打抱不平的,多有观众缘。
”看过原小说的人,看最后一集会胆战心惊,只怕姜武演的角色会被凶残对待。
电视剧给改了,让结局有了暖色。
那种悲剧带来的震憾感,不要也罢。
否则,太惨的话,观众会受不了,心里头会堵得慌。
姜武的角色是讨人喜欢了,何冰的角色就讨人嫌了,把观众气的要吐血。
不得不赞何冰,把一个小肚鸡肠疑神疑鬼的小男人演到骨子里了。
可以预见他这么一个好演员拿到这种很有戏的人物会发挥的多出彩,然后最后他来一场情绪爆发,直让所有人心悦诚服:擦,演的真够好啊,也真够渣啊。
谦虚的何冰,谈到这个角色时自己也很自得。
里头的孙家二老之表现也是人见人赞,彭玉第一集一出场就颇为抢镜。
一听她说话那调调,很亲切很松弛很熟悉很让人舒服,把一个东北老太太塑造的那叫个鲜活极了。
一个个都是好演员,经得起长镜头的记录。
那一年的陈数,临近毕业,来组里客串,说不用给片酬了就麻烦报个打车费就行。
记得“社长叫你开会了”这句台词,她演了至少两次,因为大家觉得,听起来像是“市长叫你开会了”。
剧里还有王千源的客串,一个搞笑角色。
还有徐峥,新婚燕尔来探班时就顺带着充当聚会里的同学,连正脸都没露,观众根本留意不到。
这么整齐的演员阵容,人人都不减分,难能可贵。
在北京剧院的路边,陶虹得知我跟着去机房看了粗剪的片子,连忙问我觉得怎么样。
我说,挺好的。
很没说服力的回答,听着像客气话。
那时的我,一来还没看完全剧,二来还太年轻,欣赏水平有限。
只知其好,不知其所以好。
如果能够时光倒流,我会告诉她:“我太喜欢你演的孙燕了。
这是你演艺生涯的巅峰,你可能再也遇不到这么合适的角色了。
”她在剧里那标志性的放肆大笑,如同冬日里的一丝暖阳,感染着无数观众。
之后,这部剧就出名了。
未见大红大紫,却一直备受好评。
姜文埋怨陶虹没找他来演姜武的角色,说这是他弟弟演的最好的戏。
倪萍找到杨亚洲表示要与这样的导演合作这样的作品,从此开启演艺之路。
牛莉的片酬翻了数倍,并上了春晚,在小品里还提到《空镜子》。
刘冠军从此就不能摘掉眼镜了,所有人都觉得他就该跟剧里那样永远戴着眼镜。
今年五一期间,山西卫视每晚两集在重播《空镜子》。
国剧经典,守护真情。
一重看,就不能自拔。
“這是真正的似水流年,好像和他們過了一遍日子。
”“当真事儿看了”。
几乎每一集,都会有长焦隔着马路远景拍摄人物交谈的段落。
川流不息的车流从镜头前划过,让人物若隐若现,并通过车流的“黑场”进行正反打的切换。
当年看样片时,还反映这是否会太过干扰观看,现在看来也极有味道,像记录片,有一种默默旁观他人生活的感觉。
会觉得摄影机是有感情的。
当年还小,看这剧的时候觉得挺好,不过也没好到神剧的地步。
这隔了17年再看,没想到好感度一下子提升了上来,真觉得是个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再次看,最大的感受就是,比起当年第一次看时,更加的被触动。
短短二十集,剧中跨度也就几年吧,看下来却感觉跟着这家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人生如梦,白云苍狗。
雁过无痕,叶落无声。
寻常人的生活,哪有太多的大悲大喜,普普通通之间,就是不动声色的,和电视剧里的音乐一般,透出来一种绵长的温情和宁静,悲凉和无奈。
却就是在平淡中戳中人心。
不少观众在评论中也表示,以前小时候看不太懂,现在看懂了,就很是感慨。
正应着,年少不知戏中意,再看已是戏中人。
好作品,就是经得起岁月的打磨,常看常新。
没关系你也不用给我机会反正我还有一生可以浪费我就是剩这么一点点倔称得上我的优点没关系你也不用对我惭愧也许我根本喜欢被你浪费随便你今天拼命爱上谁我也会坦然面对这首歌就像是专为马黎明而写。
闲来无聊,刷了下豆瓣的榜单,然后就看到了《空镜子》,看《太太万岁》之后很喜欢许亚军,虽然已经老的眼尾都能看见皱纹了,但是老男人成熟睿智的魅力势不可当啊,瞬间被秒。
我是一个很容易入戏的人,看这种年代剧很奇怪,从一开始的年轻到最后步入中年,仿佛就在这一集一集中我也度过了一生。
很喜欢开始的前五集,孙丽和马黎明互相喜欢又较着劲儿,吃醋,闹脾气,撒娇,这才是年轻时候的爱情该有的模样,牛莉和许亚军的演技实在太好了,把那种较着劲儿的感觉完全演了出来,让人觉得这就是我们曾经嘛,那娇羞的,得意的,逞强嘴硬的,偷笑的,每一个表情都特别到位,屏幕外的我们都能感受到甜蜜。
所以我执意认为孙丽是爱马黎明的,甚至是只爱过他一个人,她是多么骄傲自私的一个人啊,只有在马黎明面前,才会一个劲的撒娇讨好他只为他不对她生气,而后来对张波短暂的撒娇和讨好都只是出于愧疚。
整部剧里,孙丽哭的次数屈指可数,而几乎每次都是为马黎明而哭。
马黎明进监狱的那个晚上,孙丽一直怔怔的,这实在不像她,她从未这样过,之后也没有再这样过,可以看出来这件事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她对燕儿说,她想他,想见他,甚至想把孩子生下来,然后就一直吧嗒吧嗒掉眼泪,后来张波来了,她就二话没说突然决定嫁给他。
我觉得这件事对孙丽是个转折,从此之后她就再也没有了爱情。
反观后面对张波,孙丽从未考虑过他的感受,孩子想要就带走,不想要就扔给他,有求于他了,觉得对他有愧疚了,就撒个娇卖个萌求他原谅,求他成全,他是这部剧中最可怜的一个人了,好在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马黎明呢,他可以称的上是痴情,他一开始是想跟孙丽结婚的,他爱她,出狱之后的第一次见面,他说我怎么都忘不了你,我自己都看不起我自己,他的眼神里,有自嘲,但更多的是深情,看的我眼泪哗啦啦的。
孙丽生孩子,即使生的是别人的孩子,他还是心甘情愿跑前跑后,燕儿骂他说他,他也只是嬉皮笑脸地说“我乐意”。
孙丽刚去美国那会,他还央求燕儿把孙丽的联系方式给他,即使孙丽早就把他忘到九霄云外了,孙丽打来电话,他高兴地跟个孩子似的,但是在长时间的远距离之后,对孙丽的感情渐渐淡了。
后面他喜欢孙燕,我觉得他说的是真的,不过呢,是那种外面的世界玩腻了想回家安心过日子觉得燕儿很合适的那种喜欢,不是对孙丽那种热烈的爱情,就像他最后说的,丧失了那种热情,如果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那不如不结。
说到底,人都是会变的,可能某一句话,某一个眼神,就会突然让一个人寒了心,从此丧失掉对你的所有热情。
孙燕是那种传统的好菇凉,做事情总会考略别人多过自己,可是她为张波做了那么多,她爱的张波还是不爱她,原作里潘树林被小偷捅死,我看到最后特别害怕,生怕燕儿经历了这么多,这么善良地活着,依旧得不到幸福,好在电视剧里她还是和潘树林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潘树林的女儿也接受了她。
孙丽是现在人心目中的绿茶婊,在各个男人中间跳来跳去,但谁又说的好呢,即使她自私欺骗别人的感情,我还是觉得她的独立掩盖了所有的缺点,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她爱马黎明就心甘情愿地跟他上床,把自己的第一次献给爱情,怀孕了就自己做人流打掉,甚至都没想告诉马黎明,她说这是她自己个儿的事,自己承担,这样的活法简直帅呆了。
01年的剧,现在看来也仍然觉得好看,每个演员都是实力派,生活气息特别浓,接地气。
看一部少一部了。
《空镜子》在我看来绝对是国内电视剧里面的极品。
昨天看最后一集,虽然我希望有个欢乐的结局,结果也果然是如此,却没有了之前的那么多感动。
这片拍得完全跟文艺电影似的,几乎每集都会出现的街头远景镜头,女主角的旁白,还有音乐和对白,完全没有一般电视剧的狗血和虚假。
最后一集,潘树林小女儿在家遇歹徒,要一般电视剧,可能就出人命了,再怎么也得出现人质警察对峙的局面,可光就是小女孩对着歹徒一句依依呀呀的话,镜头一闪,事情就完了。
老父亲去世,老母亲一晕,在女婿的怀里嚎了两下,镜头一切,又完了。
从不故意渲染悲情,隐而不发,光这就很不容易了。
一切都是我们的生活,但经过选择以后,那些压抑得让人烦躁的部分舒缓平静下来,成为漫长生命里的背景。
生活的悲情不因为它的起伏,而因为它的平静。
两姐妹是那么不一样。
姐姐漂亮又聪明,但充满野心;妹妹平凡善良,安乐知足。
两条人生轨迹并进。
姐姐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男人,这些男人还都很优秀,姐姐也得到了让很多人包括她的妹妹羡慕的生活,可她永不满足,到最后回到原点。
妹妹遇到的都是平庸的男人,他们的缺点那么明显,可妹妹没有更多的选择。
她多么渴望一段真正的爱情,她默默地喜欢姐姐的丈夫,等姐姐离婚后反反复复酝酿对这个她认为很完美的男人表白,而他们的故事也就终止于表白那一刻了。
姐姐和妹妹每次的争论,都是两种对立的人生观的交锋,但到最后总要回到姐妹情深。
我心疼妹妹,多么希望她能幸福,我也理解姐姐,她想要的东西太多,以至于在冒险途中迷了路。
两种极端的性格和人生,结果都没有带来真正的幸福。
但是生活中总有快乐。
姐姐的快乐,在于她的征服。
妹妹的快乐,不在于什么,只因为生活本身。
姐姐的生活那么丰富精彩,她的男人们,要么因英俊俏皮可以让女人心旌摇荡,要么因气质涵养可以让女人安稳依靠,要么干脆是异国的多情少年郎。
而妹妹遇到的,要么是阳痿而阴郁的小男人,要么是暴躁没文化的粗男人。
女人都渴望爱情,可她们两个,也许都看不到真正爱情的执守。
妹妹再是善良可爱,最后也是让人心疼的不幸小女人。
当她和那个曾经不满现在又不得不结合的男人在家具店遇到了以前的姐夫,眼里仍然闪过了那一丝恍惚的辛酸。
之后她恢复了惯常的欢乐,安于现状的归宿,同时也对那叫做爱情的东西死了心。
幸福,是不是就开始于知足与妥协?
幸福和快乐是不一样的追求。
姐姐追求的是现世的快乐,妹妹追求的是长久的幸福。
在“性”这个问题上,姐妹俩的差异尤其明显。
姐姐坦然追求,并且开导妹妹,妹妹却处处回避。
结果,姐姐的爱情,也明显比妹妹要丰足。
善良的妹妹在开朗的笑声背后其实是无比压抑的,这使得她的人生过于苍白。
知足能够得到幸福还不一定,但压抑一定无法得到快乐。
妹妹叹息,难道人生就这么过去了吗?
她不甘心,但也并无办法。
她从不主动追求什么,只是接受着外界的施予或者强加,最多只是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如此一来,姐姐的态度反而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如果妹妹能向姐姐靠拢一点,她的人生也就不会这样悲情了。
在姐姐和妹妹两个方向,我们选择自己的人生。
更多,其实是无可选择。
我们循着本性或自觉或不觉地向前或停滞,但路的尽头总是无法看清。
要追求精彩就不免要承受得到失去反反复复跌跌宕宕的阵痛,要追求安心就不免要承受一成不变苍白无趣心如死灰的不甘。
看完全剧,我们也许都会喜欢妹妹,但仍觉得她这样还是比较惨一点。
所以导演才弄了那么多远视平抑的镜头,两个人在街边说着话,我们远远地看着听着。
汽车在我们的视线里来来去去,他们俩若隐若现,好像稍不留意就会不见踪影。
我们旁观着他们的生活,其实也是在旁观着自己。
我们似乎在尽力让生活朝自己所想的方向前行,但总是无力控制,轨道总要偏移,偏移到陌生的地点。
照镜子的时候我们也许能够安稳一些,有时候却也恍惚不安,当我们感觉不能确切把握镜中那个人的时候。
而镜中人也只是那一刹,多数时候,我们看不见自己,像个盲人行走在世界上。
兼评空镜子有的时候我们总是苦闷生活枯燥无聊,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打发;亦有时候我们感慨曾经简单快乐的自己,纯真年代就这样一去不复返,甚至以为永不会忘的自以为刻骨铭心的回忆,在岁月的打磨下,也日渐模糊,似乎有的时候用尽全力去回忆,才能想到原来我也是瓜蛋一个。
然后用更多的时间来叹息,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我再也不是曾经的我了。
还不怎么懂得离别时的我听过席慕容一句话,永远不要说再见,因为再见时我已不是当年的我。
每个人都怕离别,却不得不离别。
空镜子有被人称之为国内最好的电视剧之名。
只是看过的人寥寥无几,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过。
我是否可以将这理解为瑰宝总是蒙着厚厚的灰尘,很难被人们发现。
第一次看空镜子的时候,我还有着挥霍不完的精力,只是那时候看的不怎么懂,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陶虹那傻不溜秋的笑声,听了之后人的心情似乎格外受用。
那时候我似乎能明白要讲的是关于追求,爱的故事。
此去经年,我一直记得那时候我挺喜欢看的,再翻出来看的时候,居然还是那么不能自已。
一起长大的 姐妹俩,似乎姐姐什么都比妹妹好,学习,长相,身材,人缘,妹妹似乎都处于下风,甚至妈妈也经常说妹妹将来的生活肯定没法跟姐姐比。
与她们一起长大的马黎明一直跟姐姐互生情愫,只是这个女人太过优秀,所以想要的就太多,他永远满足不了。
一直怕牛莉饰演的姐姐,这种女人在我眼里就是那种猛于虎的。
似乎牛莉的那个长相给人的感觉就是男人永远也掌控不了她。
我一直对饰演马黎明的许亚军颇有喜爱,从曼谷雨季起就一直觉得他不是那种特帅却巨有男人味,做人做事干脆利落。
只是看到最后他对孙丽的爱渐渐扭曲,跟钱沾上了边的时候,我徒有感叹,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其实我不喜欢孙丽这种太过强势的女人,可我不得不尊重她的选择,因为她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总比活的不清不楚不知道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人活的轻松,我总觉得人要是没了方向真的会特别觉得活着没意思。
她与马黎明在一起有说不完的柔情蜜意,只是他却给不了她依靠,在他锒铛入狱的时候嫁给他人。
我想如果剧中的张波不是有个研究生的虚名和好的工作,他是怎么也不会跟这种人在一起的,最后孙丽为了自己的美国梦又与张波离婚。
似乎这个人她身边的人都只不过是她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罢了。
而相反妹妹孙燕,简单善良,长相一般,身边的男人也是别人推给她的,她也渴望爱情,一直羡慕姐姐,可是她却一直秉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婚姻的失败,心里的好男人,却不爱她,看的不免让人心疼,觉得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她第一段婚姻的男主角,小肚鸡肠,阴柔,还有性功能障碍,这就比较逗乐啦。
我觉得编剧们通病就是爱拿男人这码事开涮,这似乎也是在提醒每一位男同志当心你自己的中年危机。
有点远了,何冰饰演的这个男人确实是男人中的极品,总觉得孙燕嫌弃他,总不相信孙燕,直到最后娶了一个给他生了儿子却母夜叉的女人后,才明白了孙燕这种善良宽容的女人是有多么好啊。
我想何冰饰演的男人似乎代表了我们大多数男同胞,什么都是别人的好,非得吃亏了才明白曾经的那个是有多么好啊。
看到最后何冰被那个媳妇折腾的我看自杀心都有的时候,我无限同情他。
其实扯远一点这似乎就是我们所有人,无论男女,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被太多虚无的追求所蒙蔽却忽略了身边甚至太多人不曾拥有只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类本来就是个奇怪的动物,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
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
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
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其实这是我们人类的通病,也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哀。
对于我这种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人来说,似乎身边的人大多无非两种人,一种就是看着别人生活,另一种就是生活给别人看,鲜有人能够真正活得从容,活得自我。
岁月自有其不动声色的力量,生活最终会教会我们什么才是幸福。
最终孙燕被潘乐叫妈之后,久久不能自已,她的那份幸福是姐姐永远也不会有的。
其实有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他妈的爱情,我有时候直面自己的内心,也曾彷徨曾经的我懂得什么是爱吗?
我一直都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也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贪婪自私的人。
有人说在爱情里,为爱而爱是神,被爱而爱是人。
回首过去,似乎我遇见的女孩都能称的上是神吧,我只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人罢了。
总是对方无论我怎样伤害还固执的为我付出,不需任何理由的为我做了好多好多,而我甚至连偶尔的关心都不曾给对方。
我可以自嘲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你如果不能接受我最丑陋的一面,你又怎值得我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露给你。
曾经有深爱我的女孩对我说,希望只不过是失望的前奏!
是啊,在爱情里我们本应该不报希望,本着一颗绝望的心似乎可以让人伤害的少一点。
如同太多的人固执的坚持不爱,是否这也就意味着不爱,就是不给别人伤害自己的机会。
太多的人说,我们爱上一个人就是给了对方伤害自己的机会。
只是殊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心死,然后重新活过。
回忆太多,想起往事我觉得真的最美好的时光,就是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可我们都还没表白。
那时的我,可以在对方伤心委屈的时候听他倾诉;那时候的我可以默默犹如溪水的关爱他,在寒风交加的晚上,只为见他一面给他戴上手套,然后转身离开;那时的他乐于陪伴我度过脆弱的每一刻;只是人生总没有如果,敢于相爱就要敢于承受失去一切。
爱一个人其实就是两步,先失去自己,然后失去爱情。
其实这些都失去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快乐的时光,还会在寂静无人的时候浮现,让人痛苦不堪。
什么样的人才算的上最爱你的人,我想应该是当这个人明白爱情其实太多的是份责任之后,最爱你的人就非他莫属了。
其实我从心底是对现在大部分的男欢女爱抱着逗乐的态度,这个年代本就是那种上床这么纯洁的事儿别用爱情给玷污了的人充斥着。
其实我内心最深处最渴望的是文革时期的那些称之为爱情的人儿。
在那个扭曲动荡的年代,留给了人们无尽的灾难、沉重,却也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幸福。
我在湖北百无聊赖的时候,大部分时间看凤凰大视野,里面讲述了太多文革时期的情情爱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本就相爱的人,因为一方成分有问题,被打倒之后,另一方就转身离开的,这种事情霸王别姬里面讲过,甚至邓小平也经历过,文革时期自己的妻子要离婚,他毅然签字,我想这份感情,是否就是所谓的放爱一条生路。
可是我也为那些被发配边疆农场改造,两人几年都杳无音讯,却一直坚信彼此都还在等着对方,最后圆梦的时候。
我承认我被震撼了,我大白天的看电视居然眼泪汪汪。
我为那个通讯落后的时代和人民所感动,更为这个交通信息无限发达的时代下冷漠的人们而羞耻。
我想没有人吧,至少我认识的人应该都做不到这些吧。
其实我想那个在新疆改造的被打倒的男人,能够苦苦支撑应该也就是叫做爱情的那种信念吧。
真的有梦的人都是那么可怕,总是会做出这种鬼神都会哭泣的事情。
或许太多的人认为他们不现实,他们这就是纯粹扯淡。
我要说的是你可以不屑,可以鄙视,但你却无可挑剔的必须接受。
本没有什么现实不现实之说,只是因为价值观不同罢了,爱情第一,其他第二的人说的就是他们,只是你们不是。
其实爱情真正开始的时候,本就是两个人有共同的追求和彼此互相认可的价值观,自然两个人终于走散,也是因为彼此再也不是一路人,两人的价值观不一样罢了。
文革毁了太多人的十年,应该也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
其实那个时代爱情本就是被压抑被禁止的,陈清扬不就认为自己爱上王二是罪过吗。
王小波写下著名的革命时期的爱情,我想他是深深恨也爱着文革那个时期给他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所以如今,我总认为我们这代人不配被称之为爱情,或许就是所说的人间爱情天堂取吧,尘世你是追寻不到的。
其实爱一个人远比被一个人爱幸福,只是贪婪的人都只会索求被爱,很少去真心的爱。
随着成长逐渐理解为什么太多长辈看不惯现在这些我们所谓的年轻人的种种。
其实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付出,宽容,责任,理解等等,还有索取,我们向自己的爱的人索取,其实不就是告诉对方我好需要你。
希望每一个人都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坚持下去,毕竟能感动我们的近乎绝迹,试着让自己被自己内心深处感动,或许你会突然领悟原来我是这么幸福。
我平时很不耐看电视剧的。
这部空镜子是个例外。
N年前的某个春节假期,某地方台在深夜开始重播这部片子,二十集一气播完,碰巧那天我晚睡,碰巧遥控器扫到了那个台。
所以,我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看连续剧,直到第二天天亮。
个人进化史上的一个奇观。
不过,刚才扫了一眼剧情梗概,好像和我当年看的有所出入,看来得空时有必要复习一下。
老大不好,很不好
陪老妈看的~ 姐妹的不同选择与不同人生~
为什么现在就拍不出这样生活化的片儿了呢?
第一集特别美
看这个总有种悲凉的感觉
当时小,心思都放在看神神怪怪的剧上,对它不感兴趣;现在三十岁了,才主动翻出来看。看的版本将20集(每集45分钟)剪成了30集(每集30分钟),所以也就听了30遍片尾曲《好人好梦》。小时候可会唱这歌了。现在懂了,好人只配有好梦,却大多不会有好的人生。
不错,挺喜欢看这样的生活片.
第一次真正见识了何冰炉火纯青的演技。
难得有这样一部让我再看也不觉得无聊的电视剧 小陶虹的演技很好 应该说这部剧里面都是演戏好手 再加上一个好故事 无敌了
童年
配乐 白塔寺 钟声 北京的冬天 还不会涂红唇的陈数 娘娘腔的王千源 燕儿吃雪糕 在医院走廊捡围巾 看泰坦尼克哭 和姐姐互扇耳光 在台阶上等张波 给姐姐解释自己的清白 最后一回头
貌似剧本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一直忘不了里面陶虹的招牌笑容
总觉得全剧有种诡异的氛围
两个问题 一、当时我还小 二、18也不小了 但是我比同龄人晚熟 很多情感理解不了 当白开水灌了
细腻绵长悠远,特别贴近生活的电视剧,对生活中不同类的人和不同人之间的复杂而幽微的情感关系刻画得太生动了(身边有很多主角们这样的人,相似度特别高)。镜头语言唯美漂亮,出尘又落地,导演在美学上充满追求,能把生活的琐碎拍得引人入胜,演员也都很出色。故事的核心还是传统的中庸之道,经历了人生又有谁能说中庸不是最好的?太早得到也就容易早失去,人生本来就是学会认清自己,然后再明白只能去够自己够得到的。
带着悲凉的文艺气质的生活范电视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警惕老同学多年之后“旧情复燃”(一般都是周围找不到了只能吃回头草骗到一个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偷情场,鼓励晚婚晚育的剧👍
也不是说结尾给升华了吧,但就是这整个主题还是挺高远的。甚至说其实没有对比没有优劣只是万千生活选择中的两种,无所谓歌颂什么,但确实蛮细节的在人物思索与选择中。故事片段搁一起让我觉得很狗血但仔细想想也自洽,狗血的片段全靠众人演技撑着。演的是真好!莫名其妙陶虹姜武好配啊~许亚军是真帅绝了!!!
很生活,但有点婆婆妈妈。
缓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