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真实

Réalité,不真实的荒谬(台),Reality

主演:阿兰·夏巴,乔纳森·朗贝尔,埃洛迪·布歇,凯拉·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真实》剧照

真实 剧照 NO.1真实 剧照 NO.2真实 剧照 NO.3真实 剧照 NO.4真实 剧照 NO.5真实 剧照 NO.6真实 剧照 NO.13真实 剧照 NO.14真实 剧照 NO.15真实 剧照 NO.16真实 剧照 NO.17真实 剧照 NO.18真实 剧照 NO.19真实 剧照 NO.20

《真实》长篇影评

 1 ) 形式

导演真的是怪咖到了极点,叙事方式重重叠叠而交叉相错,真实与荒诞,电影中的电影,梦境中的现实,现实中的梦境中的电影,虚实组织缠绕,本抱着沿逻辑找规律来对待这部电影,结果发现真的行不通,这是一个迷,这电影就是一个迷。

是我唯一一部让我觉得就算看上10遍也理解不了的电影,原谅我的智商与情商无法看透这部高逼格影片,这电影怪异的可怕,虽然看的云里雾里,但它做到让我永生难忘。

形式型电影,重在观影过程。

 2 ) 谁在表演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我想到的是那幅上下不断循环的楼梯画。

你以为走到了最后,却发现那只是开始。

我无法在看完电影后说清楚谁是电影的主角,是想当导演的杰森,还是和影片同名的小女孩Realite?

当我想要搞清楚谁是主角的时候,却发现没人是主角。

即便是看起来最能够脱离虚幻,和现实连接的小女孩Realite,也没办法成为电影真正的主角。

因为在最后,那位拍摄出电影的鬼才导演,也在杰森的比划中框进了电视屏幕里。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烧脑电影,但看到最后,我觉得,也许真正的主角并不在电影里,那些虚幻与现实的交织只是一种意向,只是在告诉人们一些什么。

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在看电影的人们。

但这样一来,看电影的观众们,就如果电影中那部叫《WAVES》的电影里的人,在看了电影后就傻了……好吧,原谅我这么说,不过的确如此。

所以,电影真正的推手实则是一位导演,这个导演可以说是虚幻的,因为他不曾出现,但这个导演却也是真实的,因为他拍摄了一部电影。

抱歉,我所说的导演不是电影中角色的任何一个,也不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而是原本就处于电影中而不曾出现的一个人。

而这个导演实则又是一位观众,他展现着属于他的真实生活。

可能连我自己都会糊涂了。

那换种方式讲。

电影并不是在客观的展现一个故事,而是告诉了我们即便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知道自己会在怎样的处境之下。

也许你热切盼望的一个真实, 其实只是虚幻的一部分,你的热切只是别人眼中镜头。

一如同那首诗,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

 3 ) 他是这样弄晕你的

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肯定想搞清主线和各条情节是怎样贯穿到一起的,我理了很久的思路,最后发现这部电影是无法理出一条清晰的线路的,不然导演就太失败了。

对于电影中的混淆现实与虚拟的手法,我倒是总结了一下。

1.录像带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连接。

投资人在影片中和男主通电话的那一段2.第三者同时存在于某人的现实和梦境。

小女孩既和校长的现实在一个层次,也和校长的梦境在一个层次。

3.做梦者和其梦境相连接。

男主1打电话给投资人,此时的投资人却在和另一个男主2对话,男主2告诉投资人他昨晚做了同样的梦。

这时如果投资人把电话给男主2,就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男主自己和梦里的自己通话。

4.把不同层次的梦中同样的桥段剪辑到一起。

影片后面男主在不同的地方晕倒,一次次醒来,让人感到永远醒不来永远是在梦中的感觉。

5.多角色轮回。

小女孩是投资人看的影片,男主是小女孩看的录像带,而投资人有时候在男主的梦里。

6.其实男主是主持人的梦(男主也觉得自己身上痒),而主持人是医生的梦(医生身上长满湿疹,而他自己却不痒),所以整部影片的基点估计都是在一场梦中,而梦又是可以背逻辑而行的。

最后,放弃你的解梦吧,好好地欣赏这部影片!

 4 ) 在名为真实的电影里寻找真实,是犯了柏拉图的错——骑驴找驴。

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文化确立以来,我们就陷入了一种谬误:认为真实是至高的品格。

真实之下是更低的真实,真实的末端是假象-恶魔。

柏拉图的“山洞”外面是什么?

这个问题假定了等级序列。

实际上山洞外面还是山洞!

但是我们不应该是绝望地发现这个事实,苏格拉底在这个山洞走来走去里追求他的真实,但是真实之外是没有真实的。

这种绝望是没有理由的,除非你能上了天或超脱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失败了,他走不出山洞。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应该让我们欣喜:每来到一个新的山洞,这里的土壤就更加新鲜,每个新世界都更加让人兴奋和激动。

既然在这个世界里,苏格拉底也是走不出来的。

倒不如,让假象发生作用。

尼采的酒神精神,让真实与假象平等。

并且一种摆脱了绝望的乐观的精神,才是主人的创造精神。

在这个电影里表达的正是这种尼采的平等观——它让创造成为可能,并且使艺术比庸常的目标“更高一些”。

那些想要在电影里找到真实的观众,其实就是那个走不出山洞因而绝望的苏格拉底。

现在苏格拉底死了,你们应该好好感受一下。

然而我们不应该是绝望的,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应该高兴。

在当下,资本主义公理已经完成了自身的虚拟化,并且善与恶已经成为了一种流变的概念。

你要在这里找到真相、真实和善,必然是一个绝望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小资自由派总是抑郁的。

但是,找不到真实我们就不活了吗?

或者这个企图本身就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危险,是我们不会欲望。

一种抑郁的危险,它会毁灭世界,比如原教旨主义运动。

但显然,我们应该继续在这个山洞(世界、生活)中骗着自己走下去,在每一个新到之地发现新的欢乐。

并且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

努力从这个等级社会中实现平等:让混沌发生作用,去实现主人的意志,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世界。

主人的意志,是创造的意志,破坏就是创造的意志。

相反的,那像掌控权力的人,往往是奴隶。

 5 ) 《真实》中的逻辑确认、剧情梳理

看了两遍,觉得自己看懂了所以本片也不是言之无物的烧脑噱头片,试着梳理下片中的逻辑,不确定说的一定对,可以一起讨论下:【小女孩的爸爸杀死一只野猪,野猪肚子里有一盘蓝色录像带,这让她很不解,并好奇录像带中存了什么?

】这也是观众的疑惑,导演以此调动观众的揭秘欲望。

【小女孩的世界出现在电影屏幕上】,导演Zog和电影投资人在观看。

此处可知:小女孩是电影中的存在。

本片出现了第一个“维度”差别:小女孩的线索是本片《真实》中的“影中影”--此处我暂将其命名为《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

(导演Zog的电影是片中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可以说是一条金标准,但即使这样也不是最终唯一的真实,这是看完全片后得出的结论,我以这条结论做参照来反证之前所有发生的事情,这样几乎可以解释绝大多数事件的合理性。

){一个男人(暂称为胡子男)异装成女人(被小女孩看到),他拿着一束花,骂了一个老人。

}胡子男找到了女心理咨询师,原来变女人只是他的一个梦,他对梦里的行为表示不解。

此时本片出现了第二个“维度”:胡子男的梦。

此处可知:小女孩看到了异装的胡子男这件事也是梦中的存在。

可推知:以胡子男为参照系,女孩随父亲打猎是胡子男的一个梦。

又已知:女孩又是电影中的存在。

可推知:以女孩为参照系,胡子男也是电影中的存在。

此时第二“维度:梦事实上已经被打破了。

主线人物关系Bob:电影投资人。

Zog:电影导演,一直在拍小女孩发呆疑惑的镜头,这让Bob很反感。

Jason:电影导演,想拍一部叫做《Wave》的科幻片,讲电视用电波杀死人类,他一直在现实生活中用录音机寻收集痛苦“呻吟”的音效作为电影素材。

下面来说POV人物Jason(POV即Point-of-View,Jason是故事的主要POV角色,即以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走向)Jason为了拍《Wave》一直在用录音机录制各种人呻吟的声音,期间他遇到了胡子男,胡子男的女心理咨询师是Jason的妻子。

至此又出现了第三个“维度”:可知:以胡子男为参照系,Jason和其妻子也都是电影中的角色,他们的行为是被以类似作者上帝的人--导演Zog操控的。

又可知:Jason又和Zog两个导演同时见过电影投资人Bob,这是以“主线人物关系”为参照系的既定前提。

★可推知:两种情况:1、Jason和Zog都是另一个人创造的“维度”(或是电影或是梦)中的人物。

2、Jason既是Zog电影中的人物,又是真实世界中的人物。

此时观众出现了疑惑,到底有几个Jason?

此结果目前不可证,故此推论加了★,我将会在之后影片发展中证明结果,并同时用★作为呼应。

【小女孩对蓝色录像带感兴趣的秘密被胡子男发现,观众此时知道胡子男是女孩学校的督导老师(胡子男身份确认),被打破的第二“维度”与第一“维度”正式对接。

】当女孩说他看到了异装的自己时,督导老师很困惑“自己的梦为什么会被别人知道?

”但观众已经知道了他自己只是Zog电影《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的一个角色,观众看到的只是角色的表演,而演员(督导老师角色的扮演者)其实是自知的,演员与角色是一体的但给现实中的我们造成了一种双重间离,这是本片《真实》玩的一个戏法。

{Jason为了寻求最佳“呻吟”而入魔,梦见自己得了影史最佳呻吟奖},这也是整部片中的一个“小维度”:Jason的获奖梦。

但随即他发现自己的电影《Wave》竟然被别人拍出来了!

(观众也非常疑惑,此时会想:的确可能有两个Jason存在)【Jason发现自己的创意被人提前泄底后焦急的打电话给电影投资人Bob,同时他又看到了吃蓝色录影带的猪!

】但却有另外一个Jason与Bob面谈,此时真的出现了两个Jason!

下面我要解释下为什么前文用了【】、{ }。

【】中的话是Zog的电影《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中发生的事,{ }是梦和幻想中发生的事。

梦是从属与【】的(包括后来小女孩后来被闹铃叫醒的梦),即{ }∈【】,这样两个符号中的事情就都可以解释了,毕竟本片不是像《彗星来了那一夜》那样科幻片中的平行世界,所有发生的事正如本片的片名《真实》一样,都是真的,因为一切都是影中影的情节。

那么此时观众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Jason。

已知:符号【】中的看到猪吃蓝色录像带的Jason是电影中的角色(因为片中也给了暗示,如他的腿被女孩的爸爸打伤但并没那么疼,又如:妻子躺在户外的床上这个情节,明显是个拍摄场景)。

可证得★:与投资人Bob面谈和疲于寻找最佳呻吟的Jason是真实的人,而看到Wave光波杀死人类和猪吃蓝色录像带的Jason又是Zog电影中的一个角色!

这个是本片中最大的“维度”,《真实》的导演模糊了POV主角,并以真假无缝对接的方式把他分化为两个“维度”中的角色,再一次欺骗了我们观众。

【最后两个Jason碰面,拿枪的那个是假的角色中的Jason,他在一个外表超现实的医院中,护士为其用了促进睡眠的栓剂,栓剂是要塞到肛门中的,被塞菊的Jason发出了完美的呻吟。

】此时片子最终揭秘!

【小女孩终于播放了蓝色录像带,内容是医院中的Jason发出完美呻吟,小女孩被逗笑了】。

以上同时出现在电影荧幕中,并被在同时场的导演Zog和投资人Bob一同看到。

至此我们也明白了小女孩和拍摄《Wave》的Jason两条线汇合,所有的“维度”都归于Zog的电影。

投资人Bob大赞Zog是天才,他此时明白了Zog一直拍摄小女孩乏味的生活都是在吊胃口为最终的结果做铺垫,Bob之前要求《Wave》中完美呻吟的音效也借由演员Jason以栓塞菊花的表演展现了出来。

在此插一嘴胡子男督导老师的身份:他找到了自己车中的女人衣服这件事也并不是真实的。

已知:【在地下停车场中他看到Jason夫妇相约去看电影,而下一个镜头Jason看电影的情节上面被证实是Zog电影中的戏份】。

那么回推督导老师发现女人衣服这件事同样也是Zog电影中的情节。

又已知:小女孩被督导老师训话并索要蓝色录像带是真实的事。

因为在小女孩的现实世界中(即他被Zog拍摄的戏外世界)督导老师也是确实存在的。

可推知:督导老师既是真实世界中Zog安插在小女孩生活中的一个剧情需要的真实人物,又同时作为演员参演了《小女孩与蓝色录像带》,所以他既是真实的人物又是假的角色人物。

小女孩的真实世界是被Zog拍摄的,小女孩自知的只是着蓝色录像带。

同时Zog又拍摄了小女孩听到了闹铃声,对于观众我们而言这是小女孩的梦,Zog很可能用后期剪辑的方式将这段拍摄下来,小女孩并不知道期间的必然联系。

正如小女孩的名字叫Reality,只有她是片中最真实的人物,她一直被《小女孩与蓝色录影带》吊着胃口,就像我们观众一直被这部《真实》吊胃口一样。

Zog和Jason合谋把各自的两部电影融合在一起。

同时投资人也成了导演的现实中棋子,他对现实中Jason所策划的电影的期待在自己本不看好的Zog的电影中得到满足。

但是!

Zog的电影也不是唯一的,在蓝色录像带的结尾小女孩看到Zog也被拍进去了!

随即Jason在制片人Bob告别,同样的告别发生了两次,其中的细节是第一次Jason被门槛绊到,这也是影中影的内容。

而第二次Jason跨过门槛并欢呼自己成功的情节是他真实的行为。

所以,最终的秘密是:Zog把Jason拍进了电影,但同时Zog也把Jason拍进了电影!

Zog的电影不只是记录女孩的生活,Jason也不是只为了拍Wave(事实上没拿到投资的Jason的电影《Wave》中的情节已经被Zog拍出来了,因为Zog掌握了投资人的钱),Jason目的是记录真实,记录自己践行电影构想的整个过程,Zog则把两人的概念混合拍出了一个包含电影、梦、小女孩生活的悬疑片,两人最终的共同目的是以自己的电影概念打动投资人。

当然片子中也有一些无法被完全解释的有点超现实的情节,这应该是《真实》的导演昆汀·杜飞在对电影的把握和节制上做的不够。

那么有人会问片中那个套着老鼠头套的主持人又是什么作用?

他其实是一个次要POV角色,这个角色总觉得身上奇痒难耐,其实只是一种癔症,他认为的真实在别人眼里只是虚无的存在。

这也是《真实》的导演昆汀·杜飞的意图,即:真实和虚无是难以分辨的,但人生大抵是真实的,所有的虚无只不过是真实玩儿的一个把戏。

昆汀·杜飞成功以真实把观众欺骗了,虚无化了观者的观影体验。

这部电影题材也不新鲜,但他以模糊角色、影中影的套娃式叙事别出心裁的拍摄给大家看。

所以这并不是一部空洞的玩票电影,在烧脑程度上还是有些水准的。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认同我的分析梳理观点?

会不会给此片的评分加一星呢?

类似真实与虚幻不清的电影多为科幻题材,最著名的就属《穆赫兰道》了,还有《盗梦空间》、《异次元骇客》、大卫柯南伯格的《感官游戏》。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环形废墟》也是同题材的经典。

另外还有希拉里·普特南提出的假说“缸中之脑”:假如你的大脑脱离了身体,被放在一个容器缸里,由营养液供养并被计算机输入各种感觉,对你来说整个世界还是存在的,但事实上你的身体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你怎么来区分真实与虚幻呢?

最后来说一下本片和中国古文化相关的典故。

看了这部片子的人很容易想到这和庄子的《庄周梦蝶》很像,梦蝶有很多典故名称,如:蝶化庄生、蝴蝶梦、蝶化、蝶为周、周为蝶、漆园蝶、南华蝶、枕蝶、蝶入枕、蘧蘧梦、梦蘧蘧、梦栩栩、栩栩蘧蘧、蘧蘧栩栩等。

同时《列子》中也曾记载了一个叫《蕉鹿梦》的故事,是庄周梦蝶的加强版,也很烧脑混乱:郑国的樵夫A打死了一只鹿并用芭蕉叶覆盖,他又怕人分鹿又因得鹿而狂喜反而忘记了藏鹿的地方,并进而以为这是一场梦,于是一边把这件事编成山歌唱出来一边走路回家。

此事被樵夫B听见并按照歌中的线索得到了鹿,樵夫B的妻子也疑惑认为樵夫A梦中的事竟然真的让樵夫B找了鹿,这太不可思议了,进而认为这也是樵夫B做的梦。

樵夫B说不管怎样,我得到了鹿是真实的啊。

樵夫A回到家里不甘心失鹿,也许是因为日有所思,竟然梦到了拿走鹿的樵夫B,二人理论到官府。

法官对樵夫A说:“你真的得到鹿,却以为是做梦,真的做梦却找到了鹿。

樵夫B以为你是真的做梦却得到了鹿,而他妻子说是他梦中得了别人的鹿,不算拿别人的鹿(此处逻辑很拗口)。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搞不清,现在只有一只鹿,你们俩就平分吧。

”后来世人用《蕉鹿梦》比喻虚幻迷离、得失无常。

 6 ) 两部电影,《波》与《真实》

大胆假设,贫民窟导演为《真实》的导演,片中白头发的那个迷幻导演为《波》的导演小女孩路线《真实》父亲打猎,看到录像到在猪肚子里,好奇。

回家路中发现校监,穿着女装(这时是真实的,小女孩所看必为真实)回家后睡觉。

(拍电影《真实》状态)转天去学校前从垃圾桶拿出,洗干净。

到学校想看,被校监发现,她以看见她穿女装为由没被没收。

睡觉5.50(拍电影《真实》状态)醒来后看录像带《真实》(证据为,录像带的结尾取自电影18分25秒,作为录像带的结尾,他说的是贫民窟导演继续去拍《真实》了,与继续在小女孩家拍电影呼应)。

扔掉录像带。

(真实者,和名字一样)平民窟导演一直位于主线,给小女孩指引方向。

(真实者)玩偶服男子《波》证据为,他一直有接触迷幻导演,而小女孩没有过(小女孩爸爸和迷幻导演谈话借抢时,小女孩问爸爸和谁谈话了,爸爸说谁都没有。

作为《真实》代表的小女孩,与《波》没关联,所以不管是录像带还是迷幻导演,父亲都明明见证了却还说没有,证明小女孩的视角是《真实》也是真实的,而父亲是虚幻的,与玩偶服男子一样,和迷幻导演有关联,这就是《波》与《真实》的划分)再加上10分钟左右他开始犯迷糊,觉得自己有湿疹,与电影55分钟说《波》已开始45分钟相呼应。

尤其是电影的最后,湿疹大夫的话重复,一来说明电影主旨,二来BGM响起,波的攻击正式开始。

(虚幻的,没有湿疹非说有)白衬衫制片人现实与电影的链接人,没什么好说的,急躁,幻想。

(真实与幻想同存,连接者)迷幻导演(白头发老头)《波》的导演,使真实扭曲,电影《真实》中的电影《波》的导演,仅此而已。

剩下的剧情混淆视听。

(虚幻的,开枪射腿没事,树林中的妻子)医生说主旨的人。

给《波》结尾。

作为玩偶男的指引者。

(虚幻的,因为脸上的湿疹)校监真实的,小女孩目睹。

没与迷幻导演正式接触过。

(可以看出,真实与否,与和迷幻导演是否接触过有关)可能有遗漏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是这样一个流程,我们看的是《波》和《真实》的结合体,《真实》这边主人公是小女孩,导演是贫民窟导演,他也是总导演。

《波》主人公是玩偶男,导演是迷幻导演。

白衬衫制片人作为穿插。

 7 ) 向逻辑宣战

时间错乱,电影与现实错乱,梦境与现实错乱,心理与现实错乱。

杰森找制片人是在制片人看完电影之后,而实际上制片人看的电影里已经有了杰森寻找呻吟的情节,这是时间错乱。

杰森在现实中找呻吟,却成了左格电影里的情节,这是电影与现实错乱。

校长的梦与小女孩的现实错乱。

心里的湿疹与身上的湿疹。

全片凌乱一番,看着确实挺另类,能引起人动起脑子,看看原来电影还能这样拍,电影也不是一定非要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玩得开心就好了,电影目的就达到了,也不用在意情节逻辑了。

 8 ) 杜飞不荒诞,剧中剧的导演才荒诞

杜飞总是玩逻辑线索丢失或象征,法国女孩reality是标记杜飞这部剧的第一真实视角,她在拍一部剧,剧中的角色有变态校长、心理治疗师、找呻吟的主角甚至女孩真实视角下的外国导演和公司本身,关键点是女孩拍的电影对真实女孩来说是荒诞的,给他拍电影的外国导演是荒诞的,剧中剧是不真实的所以女孩看录像中的精神病院和电影院导演的对话同步,任然是荒诞的剧中剧

 9 ) 戏梦人生

这是一部无休止可循环嵌套的电影。

没有明确的叙事性主线。

然而主线并不混乱。

整部电影在向观众揭示一种可能——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区分真实与非真实。

制片人看纪录片中的人(Reality)正在看由自己的“现实”记录而成的电影。

从制片人的角度来看,Reality的“真实”为电影。

从Reality的角度来看,制片人的“真实”为电影。

到底何为真实?

何为梦境?

何为电影?

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人对自己所处境地即为“真实”深信不疑。

大概在上小学以前就有过朦胧的、无法投诉于文字、不能诉诸于有形的迷惑——我为何为我?

我是真的存在么?

周围人是否只是自己想象的产物?

另一个我或者说另外几个我在哪里?

她们也像我一样因为现实想象梦境而困惑吗?

姑且以现在所处之地为现实参照吧。

二年级的一个暑假,我梦见自己变成御天遨游吞云吐峪的龙,穿梭倦了就落在有水处小憩,醒来感觉前所未有的真实,山岭风的触感,云的质地,水池周围的一草一木,地上人们的动作神态都历历在目。

三伏天,一觉醒来竟然没有出太多汗,就好像昨晚真的幻化成龙在清凉处消暑一样。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也就没有写在这里的必要。

怪事发生在两年后。

街道口的小公园被翻修扩建,挖了一个大大的水池,水池的布局,周围的阶梯,树木,藤椅,甚至阳光温度,都与梦里所见无异。

更令我困惑吃惊的是,有一次刚巧碰到清理水池,池中的水被抽干了,池底一览无余,砖石的颜色形状,竟然也与梦里化成龙栖息在水底看到的一样。

我想,这种经历不仅仅是“启示梦”三个字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便可搪塞敷衍过去的。

它让我重新审视梦的重量,梦不应该仅仅作为真实的附属品而存在。

我们认为真实、可靠的东西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

而,感官有限,知觉更有限,结论往往会欺骗我们。

如果梦足够真实,那么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实在做梦。

或许,我们醒来时梦中的人刚好睡去,我们睡去时,梦中人开始了ta的一天。

是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偏偏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10 ) 一部洗脑的电影:论思维的死之本能

整个电影便是摧毁思维的媒介,就是电影中所说的那个会杀死人的电视。

电视通过电波杀人隐喻的正是思维的摧毁:人的死亡。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会是这样设置。

比如通过梦境(我们知道那个场景是梦境也是导演通过暗示告诉我们的)与现实(同上)的刻意相连来摧毁我们对于空间与时间的直观,从而进一步的影响我们的质与关系的范畴(实在性与原因性和从属性)。

再比如通过两个“我”的相遇来摧毁统觉得主观统一性(“我”)。

再比如通过我与他人身份的重叠与交换(私有主观梦境被别人所看到)来摧毁自我的指向性。

再比如通过长时间的看似无意义的情节来剥夺思维的载体,引起焦虑,从而停止思维。

这个电影最有意思的一点便是,我们想要去梳理里面情节的渴望恰恰好是他用来引导我们暗示我们自己去摧毁自己思维的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我们理解了电影里面的情节,我们的理解变摧毁了理解的基础,我们的知性与理性。

这部电影根本不在意是意识决定了存在还是存在决定了意识,他是成功地通过让你思考这个问题让你失去问问题的思维基础。

贯穿全电影的一直在追求的“呻吟”是什么?

是思维被摧毁后的大脑里的寂静。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电影代表的是一种渴望。

你想想看,我们看电影这个动作本身不就是代表着我们对于一个看似真实而实际上是幻觉的世界的渴望吗?

换一句话说,不就是摧毁我们自己对于实在性的判断能力的渴望吗?

这部电影还表现了导演想要摧毁别人思维的渴望,同时也是我的渴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思维便是大脑上的湿疹带来的瘙痒。

就像瘙痒与疼痛这种内在感觉,思维的产生是为了让外在世界中的出现的disturbance重新回到原有的oscillation。

所以思维产生的第一个目的便是消灭外在的disturbance,从而消灭思维产生的必要。

这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觉得这就是潜意识中的死之意志的来源。

所以回到最重要的一点上,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在诱导我们去摧毁思维,他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想让我们去摧毁思维的intention。

这个我们看到的用整部电影具现化的intention就是我前文所说的潜意识的instinct。

而只有这个instinct的intention才是我们的reality,which is我们的思维(自我)一直想要通过外在世界(赋予范畴来确认存在,也就是我们认为存在的)来驾驭遮盖的,而这电影解放了这个恶魔。

所以这部电影是导演的intention of instinct的自我表达,同时因为是以电影的形式,也表现出了这种instinct想要去摧毁他人思维的intention。

所以这部电影已经超过了讨论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现实的哲学问题,而是展示在哲学(思维)被摧毁后显现出来的,导致哲学出现和统治的东西,旧神。

也许只是一声呻吟。

《真实》短评

#戛纳补片#

8分钟前
  • 豆瓣浅度用户
  • 还行

现实与梦境螺旋交织,在最后交汇的那一刹,混乱的逻辑最终崩塌。好似被困在噩梦里,我们一起患了这场脑内湿疹。

12分钟前
  • Miss Black
  • 力荐

第一次接触昆汀杜飞的电影,号称法国鬼才导演。讲真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满是黑人问号脸的状态了,比穆赫兰道更荒谬。片子游走在现实、电影、梦境里,停留在意识流层面却不触碰实质性的故事情节,真真假假拼凑出的怪诞离奇的的感觉却是特别有趣。ps这电影bgm是不是就一个调子,听完晕晕乎乎

13分钟前
  • 朵朵鸭🦍💨
  • 还行

非常有意思。

16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稍微有点林奇的影子吧

17分钟前
  • mark
  • 还行

电影人们 请继续做梦 @ mk2 bibliothèque

18分钟前
  • 马西嘿嘿嘿
  • 力荐

Une circulation sans sortie.

21分钟前
  • 𝙎𝙥𝙖𝙧𝙠𝙮 | ✟
  • 推荐

莫比乌斯环 没太大咀嚼回味的空间 设定不错 纯玩设定 其他一般

25分钟前
  • rubykey
  • 还行

处于“电影”这个概念的limbo,不是我的菜。厌恶没有逻辑且没有意义的东西,正如脑中皮疹。反复出现的管风琴BGM毫无递进之感——虽然这片子整个儿就是个环,但这BGM实在太烦人了。

27分钟前
  • 火中
  • 较差

实话…没搞懂,跟我看完穆赫兰道,贝尔的圣杯骑士一样蒙蔽…不知所云的感觉~一种我不懂的艺术?

32分钟前
  • 包子吃人
  • 较差

这样的烧脑电影还能带来爽感吗?恕我肤浅

35分钟前
  • Ajisai
  • 较差

我是来看影评的

40分钟前
  • wrzyy
  • 还行

3.4 完全没看懂!有些设定还是有趣w

43分钟前
  • Link
  • 还行

我的妈呀,被彻底绕死了,无序嵌套的无逻辑叙事,荒诞到极致!烧脑!

46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71st Venice#地平线 电影 现实与梦境

47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其实不推荐观看,因为很难称之为一个故事。但是我就这么喜欢

49分钟前
  • 糖蝶
  • 力荐

它既不是一场大卫·林奇式的梦魇,也不是一出布努埃尔式的幻想,而是一次令观众浑然不觉的催眠。

5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全小心思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没有什么是真正的真实

58分钟前
  • 文斯一动
  • 还行

Alex给我推荐了昆汀杜皮约,说我应该会喜欢。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真的喜欢耶!!这剧本怎么写的啊也太有趣了吧,我太理解这种神神叨叨毫无逻辑的风格了

60分钟前
  • RealNoémi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