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مرجان فرساد的配乐不错,非常喜欢的一位波斯语女歌手
因禁忌而美丽吗?或是只因慰藉无需向想象承诺?
月色下/河流倒映出我和我的影子黑夜如瀑/仿佛鲜血从我口中流出我们曾经亲密无间/我们曾经如胶似漆我才发觉没有你的悬崖竟陡峭至此我从悬崖坠落/又见那轮明月河流又倒映着我和我的影子我们曾经形影不离我们曾经形影不离
可能比较私人,但是和观众失去联系。
开头提到想像力时 脑中立刻出现Tallie坐在屋顶上冲着Abigail笑的画面 谁懂😭
比《无知之夜》还要好,那种呼告式的语气有了一个实存的对象。人们欢呼,人们流血,人们高唱自由,人们惶恐噤声。我攥住你的信件,仿佛穿越无数的陌生脸孔,攥住你的手。
声画分离的秘诀在于若即若离。
拉拉的革命情谊
时代巨变下的女性个人命运,撇去书信画外音看那些图像想起了香特尔阿克曼,冷静而残酷。
用两个人的书信串联起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影像。国家之间的历史进程是那样独特,却又那样相似。历史仍在不停地重复。这些原始影像的价值或许比故事本身更值得纪念。
@天堂电影院
珍贵的影像,特别的拍摄手法,以两位不同国籍的女性的信件作为主线,从两位女性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经历展现了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到1989年罗马尼亚七日革命,两个国家十年间动荡的历史。看到曾经自由美丽的伊朗女性被迫穿上黑袍,不甚唏嘘。信件的文字很美很细腻,果然是出自女性编剧之手。
#🍋观影# 心有戚戚焉
对于纪录片来说,这种形式其实还挺新颖的,值得鼓励,如果再短点可能会更好。革命模式的往复书简。
#MSFF#我们的青春也曾掷地有声,不惧怕所有的压迫和反对,一如既往地用书信传递燃烧着的爱意,在笔墨之间进行着肆意的拥抱;可我们的青春最终却悄无声音,因为所有的书信都在某个时刻被翻箱倒柜了出来,变成一地灰烬,它们被埋葬在街道上震耳欲聋的呼号声与飘扬的旗帜当中,在一次次撼动地球的革命之间变洗掉了所有颜色。但那是我们永远的青春,它在时代的浪潮的确里是没人在乎的一朵小浪花,可对我们来说,那就是我们的整片宇宙,在这片宇宙里,只剩“我想你”“我爱你”“我要和你在一起”“我要与你渡过所有磨难”,是我们永永远远的宇宙。
补了点历史
#25th TiDF#Berlinale2023 Forum 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基于披露的秘密警察文件改编的Docu-Fiction,采用了和<Innocence>与<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相似的口述信件形式,但与二者不同在于深入探索了革命内部间隙中的复杂性:改革派与保守派、要求平权的女性与推崇头巾的男性、极权制度下社会经济的盛衰起伏……因而「革命」不再只单纯指代斗争、激情和鲜血,它或许更多的成为社会/个人变革的节点,一代人理想的消散普遍存在于79年霍梅尼革命至苏东剧变的十年间,对现状的失落与对往昔的怀恋无法填充巨大的虚无感。她们倾诉、通信,无声或有意的诉说着隐秘的情感,却囿于那些曾经全力奔赴的未来。「Do you hear the howl of darkness?」真挚而有力。
由信件传递 女性情谊联结起的主干,摇晃写实的镜头更震人心魄,一边是推翻君主制后迎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发起圣战 女性穿起黑袍的“纯粹”伊朗,一边是不久后罗马尼亚经历的苏东巨变 “新婚夫妻在他们最相爱的时刻,用他们没有自由意志的生命创造生命”告诉我世界会好吗 我会羡慕对这两种革命都感到陌生的人 最震撼的场景是镜头逐渐拉远 从街道到烂尾高楼黑压压的人群 “街道的力量”
不在一起的人生战友。“自由是我们的文化,沉默是我们的耻辱。”
从选取并组织素材的角度来说它未尝不是一种实验影像。从伊朗伊斯兰革命到齐奥塞斯库之死,似乎革命总会导向失控的结局,两位虚构的女性角色仅通过声音“在场”,面孔却像尤利西斯般不停地在革命间游荡、经受着考验(导演应该从《一个唱,一个不唱》&《尤利西斯》那里汲取了许多灵感吧)。想到近两年的伊朗等国家,历史的幽灵从未远去。如此生活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