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漫长的告别

長いお別れ,甜咖喱之味(港),A Long Goodbye,The Long Good-Bye

主演:苍井优,竹内结子,松原智惠子,山崎努,蒲田优惟人,中村伦也,北村有起哉,杉田雷麟,清水久留巳,仓野章子,不破万作,冈山一,池谷伸枝,藤原季节,小市慢太郎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漫长的告别》剧照

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2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3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4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5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6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3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4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5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6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7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8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9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20

《漫长的告别》长篇影评

 1 ) 人生最盛大的狂欢,最漫长的告别。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漫长的告别与过去,记忆会回退,最终什么都不带的走了。

这部剧有很多很多温暖的回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的记忆回退到遇到做旋转木马的一个小姐妹,在他的脑海里,他应该和他的女儿完成一场游戏乐园的玩耍。

回退到和坐火车时和妻子第一次决定人生最重大时刻的场景,虽然他忘记了他的妻子女儿,但是他却一直温暖沉默包容的去回应他们,父亲的形象很奇妙,他在他年轻时他是正正经经,一丝不苟的严肃的校长形象,而他换了老年痴呆后,回馈给他的回忆那些最本真的回忆,那些对家的眷恋与爱恋,让人为之动容。

电影里还有二女儿的那一条线,我也特别特别特别喜欢,年近30,想要为梦想奋斗一把,创业失败,回到家中决定兼职照顾年迈的父亲,也遇到了喜欢的男生,想要和他携手一生却敌不过他的家庭,觉得可以拥有他的时候,所目睹的却背叛了她,原来还是抵不过呀,所付出的却始终没有走到他心里。

得到了父亲的回应,那就慢慢的来吧,放下梦想的挫败感,慢慢的来吧。

等这一切结束了就慢慢的来吧。

我喜欢这个态度。

永不忘自己的梦想,一直奋斗在路上。

 2 ) 《漫长的告别》: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直往前走,就好

朋友:在夜深人静的十分,你会不会在某一瞬间思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难过失落,绝望时,你会不会也会困惑,既然我们终将面对死亡,那么苦苦挣扎着生存又是为何?

在亲人情人的遭遇生老病死,在无法避免离别时,我们是用怎样的表情来应对?

是哭着流泪,还是笑着面对?

我,其实一直很困惑。

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既然活着终归是要死的,那么与其辛苦地活着,为什么不选择轻松的死去?

那时候,不知道啥叫哲学,却常常脑子里闪现这样带有几分哲学意味的念头。

最近,这段时间几度遭遇生死,亲人的,情人的,自己的。

反正,只要活着够久,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生老病死的话题,定是绕不开,或早或晚,终会遇见这道“人生必答题”。

很巧的是,我无意间邂逅了《漫长的告别》这部电影,虽然豆瓣很多的影评,对它的评价并不很高,但并不影响它对我的吸引力。

不可否认,最重要的缘故是,我自身经历和这部《漫长的告别》实在太为相似。

我想知道,不同国度的人,面对同样的命运,是做出怎样的答案。

与其说,看电影,不如说我在对同一份试卷的答案。

1.面对阿兹海默,最终的离别

不久前,我的奶奶因为阿兹海默症,卧床将近七年的时间,去世了。

面对死亡,不同于爷爷的漠然不语,姑姑(奶奶的女儿)的痛哭流涕,我更多的是安静地去接受这个事实,就像接受一片枫叶,红够了,就会缓缓飘落一样。

当我知道奶奶死讯的那天,我和我爸是第一个到医院的,我爸当时大脑已经处于停滞的状态,医生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那一刻,我仿佛发现,父亲也是个“假装的大人”,我逐渐要成为家里的大人。

于是,我尽量平静地按照医生的叮嘱,帮奶奶找衣服,给她换上,让她走得体面;平静地收拾好奶奶的行李,联系车辆,尽早把她送到爷爷身边,让他俩见走后一面;然后一个个拨打电话,告诉家里的姑姑伯伯,医院的情况,让外地的他们不要太急,要安全的赶回来,见奶奶最后一面。

哥哥们也都从外地赶回来了。

他们见到我时,我们已经回到奶奶的老家,老人家总是想落叶归根回故土的。

哥哥们说:“落落,你和奶奶感情最好,从小就在奶奶身边长大,为什么你没哭啊?

”对啊,其实我也想知道,为什么我没哭?

是因为一早,在奶奶生病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结果,在漫长的告别中,早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还是因为我没有感觉到奶奶真的走了呢?

或者,是我生性凉薄?

其实,我一直也没想明白,也很自责。

电影中,阿兹海默的父亲,在两个女儿和妻子陪伴下,最后一次戴上了生日帽,过了最后一个生日,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电影的镜头里,她们也没有痛哭的镜头,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悲痛,以平静而温情地方式,与他告别。

镜头的最后,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把包括远在海外的孙子在内的大伙儿对离世的父亲的浓浓的思念和牵挂传递给到观众。

我们知道,他虽已离开,但未消失,而是以记忆的方式或深或浅地存在于每个亲人的脑海里。

那一刻,我或许通过电影治愈了一点点,也许,我真的从未觉得奶奶离开。

她真的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我的身边,就像早年看的动画《寻梦环游记》想表达的一样:死亡,不是永别,忘记才是。

电影最后,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七年啊,时间真的很长,算是漫长的告别吧。

记忆会慢慢消失,慢慢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电影中,阿兹海默被比喻成漫长的告别,这让我对这七年,有了全新的角度,可以去看待和认识。

2.初遇阿兹海默,时而混沌时而清醒

现在想来,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现奶奶患了阿兹海默的呢?

大约是她把菜挂在了邻居的家里,以为是送到了我家?

大约是偶尔几次,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过了老久才回家?

大约是奶奶自已都所察觉,有所预感,有点惶恐地问:“落落,若是奶奶把什么都忘了,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怎么办”的时候吗?。

那时的我们,一边安慰着奶奶“不,不会的,不会这样的”;一边既是担心又是恐慌。

事实上,不论是多大年纪的“大人们”,也是生平第一次面对阿兹海默的威力啊。

他们也会害怕应付不来,害怕出现意外,就像害怕人生所有的其他未知一样,害怕着阿兹海默的未知。

电影里的两个女儿——麻里和芙美,在知道父亲得了阿兹海默,会一点点慢慢的记忆消失后,一面是大女儿麻里带着一丝惶恐而担心地说:“那怎么办,之后会变得很辛苦。

”一面是二女儿美芙说:“没事的,因为爸爸头脑那么好,没事的。

”真的,这个电影细节像极了得知奶奶阿兹海默后的我们家,虽然心理难受又不得不接受,去面对。

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许很难有这样的感同身受。

很多点评说这部电影种种失实或者矫情,但在我看来,电影里的很多细节,真的和真实经历过阿兹海默的我家,惊人的相似,很多情节如出一辙。

3.遭遇阿兹海默,回到最初的自己

电影镜头一转,到了2年后的2009年夏天。

电影里的父亲,病情相较之前,严重了许多。

他总念叨着要回去,尤其是在下雨天;经常明明待在家,却还说要回家。

母女三人商量,也许父亲想回的是自己从小到大生活的家,就千里迢迢带着父亲乘着火车回到农村老家。

可是,父亲刚到吃了两块西瓜,就又说要回去了。

不回去就发脾气,可谓是孩子气十足,任性至极。

大约也是2年左右吧,2014年的奶奶,也像《漫长的告别》电影里小崇信里写的那样,我的奶奶也忘记了很多事,但她本人和电影里的父亲一样,不再难过。

奶奶,在生病后,也常念叨着要回家。

大家一不注意,她就就往山上跑,老是急坏了家里的大人们,漫山遍野地找奶奶,生怕她遭遇意外。

听爷爷说,以前奶奶的老家在山上。

可是,现在的山上,除了荒草丛生和肆意生长的灌木,啥也没有,哪里还有从前家的影子啊。

只是,以前一向温顺的奶奶,现在会发脾气、会骂人、会哭泣,会不顾一切的往山上去,让人担心着急却又仿佛回到了值得被人疼爱的小姑娘年纪。

她,说话迷迷糊糊;她,不再是我从前印象里,那个勤劳能干、一手拉扯大全家的奶奶;而是需要人疼、需要人照顾,有自己的小任性的小孩子。

4.照顾的七年,冥冥中“家”在凝聚

因为奶奶总是,一次次往山里跑,后来摔了,摔得不轻。

所幸发现及时,捡回半条命,但是却中风了,她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奶奶独自跑出去,找她不见了;她也再能独自去寻找她的“家”了。

对爷爷而言,照顾奶奶的事,更难了,也更艰巨了。

同电影里的母亲曜子一样,我的爷爷不愿假借护工手,总是要亲力亲为才放心。

我们小辈们,每逢周末,不论在哪里都尽量回到老家,帮照顾奶奶,给奶奶洗澡擦身,帮爷爷打扫家里。

以前,大伙儿都个忙个的,如今,因为奶奶,能来的都来了。

大伯在美国硅谷是回不来,二伯从每周末奔波于宁波往返杭州的高速,姑姑坐着城乡小巴也是坚持每周回到老家。

每周一聚,成了惯例,一方面照顾奶奶,陪陪爷爷;另一方面大伙儿交流也多了,我们的“大家庭”较以前凝聚得更紧密了。

电影《漫长的告别》中,大女儿、二女儿长大在外,各有各的艰难,也各有各的心酸,难过时,看看这个忘记一切的父亲,才能撕下假装坚强的外衣,痛哭或得到温暖和慰藉。

其实,某种程度上看,虽然每周末,大伙儿都赶过来,主要是为了照顾阿兹海默的奶奶,其实也有治愈自己一周的难过和不快。

周末,兄弟姊妹几个聚聚,相互谈心治愈,笑一笑,然后,再继续面对生活给予的种种。

5.和她告别后,仍要勇敢向前走

奶奶走后,我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更频繁了。

父母在一天天变老,自己其实只是个“假装的大人”,曾经大人们逐渐从成熟变得幼稚,脆弱,需要人陪;而自己没有成长到足够成熟,能够承担生活带来的种种变故。

当然,会告别,就会有遇见。

2020年,与奶奶告别;2020年,也遇见了哥哥的女儿,我们家的首个小侄女儿。

时间给予的,好的坏的,我们都要承受。

告别后,仍要勇敢向前走,把伤口酿成收获,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

就像《漫长的告别》中,母女三人多次哼唱的歌词里写的那般:“一人孤独的夜晚,幸福就在云端上,幸福就在天空上,就让我们昂首向前,别让泪水轻易流出啊。

”嗯,就让我们昂首向前,别让泪水轻易流出。

今夜,因为一部电影,感慨良多。

是我。

 3 ) 既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告别,也是一场对家人的告别

记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为什么当人们丢了它是,也许丢的人不痛苦,但被丢的人却很痛苦。

在影片中,爸爸好像没有太多痛苦的反映,但痛苦的是家人。

因为她们正在被慢慢的遗忘。

这给我的启示是,如果有一天我也渐渐被家人忘了,或者被所有人忘了,我会怎么样?

如果我的孩子忘了我,那我是不是会很痛苦?

我对TA的那些付出,岂不是白白付出了?

还有我的爱人。

这是不是刚好是考验你的付出到底是不是无条件的,还是希望有回报的?

如果能珍惜每一个当下,而不求回报的去爱一个人。

那即使TA把你忘了又如何?

因为那些曾经的共同度过的每一个当下,你都没有辜负,也就足够了。

 4 ) 你是否愿意告别它持续漫长

悠悠地来。

柚子糖和枫叶。

三把伞和四顶生日帽。

漫长的告别,总也觉得是完美的告别。

除此以外,还有漫长的等待,雄吾。

也许校长都会举起右手。

大师。

A long goodbye.漫长的告别,一点点的告别。

啊,捡到的可是一片绿叶呢。

因为是漫长的告别,所以都无需倍速呀。

感觉妹妹总差了点运气,明明还是很努力并且也没做错什么呀,当然了也没有那么失败。

感觉妹妹还是偏阴郁了点,也会想她要是更活泼一些,是否会运气更好些?

当然了芙美一直都还是很有情怀的呢 以及她还有一个很活泼的好朋友未央。

主线当然是围绕姐妹俩的,不过最后的镜头给了崇,毕竟这是年轻的,更有生机的,也会有更多的故事。

母亲一直都是个很有耐心又很单纯善良美好的角色啊。

父母会老去,会生病,包括我们自己,有时我们甚至就来不及去成家,关于芙美的事业以及婚事。

老年痴呆,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包括知识也都会连同忘却。

对于他的妻子,他并不知道她是谁,不过他还是认识她,需要她。

也因为是亚裔家庭吧,整个故事线以及家庭成员就会感觉比较近比较亲切有共鸣吧,想想其实姐姐挺难的,看起来她比起妹妹更活泼,然而主要也是当她在妹妹以及回到日本在爸妈面前才更显如此,但在加州的家里,在丈夫面前似乎就显得比较日本女性了,以及还有儿子要照顾,父母都在日本,爸爸开始健忘,甚至于我们有时都忘了她不会说英语,学校老师找崇爸妈谈话那次,她没听懂让翻译引人突然发笑,就像妹妹找她爸爸谈心,完了爸爸对他妻子说让门外的那个女人进来一样让人发笑后却倍感心酸,不过爸爸那次其实讲的也是很有违和感,是啊,哪里都一样的,所以悠悠。

爸爸参加大学同学中村的葬礼也真是叫人心疼他的记忆衰退程度。

当然了,他也终生都在看书。

上年纪了,有些毛病是必然的,不管是否患上老年痴呆。

事实上其实姐姐和她丈夫情感并没有出什么严重问题,看似有些像冷战一样,似乎波及到了儿子的青春期成长,崇他爸爸其实也只是很直男而已,不过也确实感觉麻里夫妇之间就是太客气了。

尽管崇后来的形象真的很日本呀,即使他身处美国还是给人一种很日本青少年的感觉,大家都在成长吧,包括姐妹俩其实也是,包括他们的妈妈,以及逐渐意识迷糊的爸爸他自己,一出真实的家庭剧,人生啊。

东京奥运会的这个故事线也觉得超棒。

不管愿意与否,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5 ) 最后只留下最赤城最清澈的爱

记忆被抛诸脑后,每一天的世界都比昨天更陌生,唯有夺门而出的念头越发强烈。

山崎努前辈无数次腋下夹着雨伞离开,可没人知道他要去哪。

太多时候,潜意识将他推进陌生的街道,像放逐一颗孤形吊影的游魂。

可他曾经是令人敬畏,爱戴的校长,是女儿心中骄傲的而不可忤逆的严父。

父亲希望芙美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令人尊敬的工作,从小对女儿严苛希望她可以像自己一样成为一名老师,后来没如父亲所愿开起了快餐车,偶然间在寻找出走父亲的路上第一次正式小心翼翼把自己工作介绍给父亲,父亲听完后若有所思呢喃道“有出息”,芙美惊愕以为父亲会失望,创业受到的心酸与苦楚得到父亲认可的她高兴的哭了。

阿尔兹海默症在剥夺父亲记忆匣子的同时也是稀释父女矛盾一个很好的契机,经过时间过滤筛选最后剩下父亲对女儿厚重的疼爱。

阿尔兹海默症夺走不了山崎努前辈对老伴的爱,连时间和死亡也不行。

在回老家的动车上,记忆机能大幅衰退的他却对老伴说:“是时候了,我想把翟子你正式介绍给父母。

”那是初次带翟子见父母的场景,此去经年,无论对这个世界多么陌生,无助,我想他对翟子的爱与依恋都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以至于把一切熟悉的人和事抛诸脑后了还会不知觉地再现当年的场景,他对翟子老伴儿的爱以凌驾于本能之上。

当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们在时间桎梏中无处委身,想要尽力抓住些什么,却只有空无一物。

他们就会反复动身寻找一切与内心深处契合的重要的东西,比如像父亲反复动身寻找家以及与家人有关的一切。

在旋转木马那里母亲和女儿找到离家出走的正在玩旋转木马的父亲,旁边摆着三把伞,那是小时候放学下雨时去接女儿用的伞,母亲回忆说,小时候麻里和芙美放学后会和妈妈一起去玩旋转木恰逢马下雨了,爸爸来接他们,然而他就只来过一次……阿尔兹海默症就像一个粗细不一层层叠叠的大筛子,无情地把与自己生命轨迹里重要的人和事一遍又一遍的筛选,让被病魔吞噬的人与亲人与世界脱节,甚至连本能的吃喝拉撒都脱节,最后只留下了最赤诚最清澈的爱。

最后我想说,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告别,抓住可以抓住的,用力给父母最好的结局,别爱的太迟,常回家看看。

 6 ) 观《漫长的告别》有感

从患老年痴呆到死亡,七年的时间,家人们见证了他变得越来越苍老、记忆越来越模糊的过程。

而对本人来说,也会感觉到与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真的是“漫长的告别”。

电影中途几度泣不成声,因为我的姥姥于年初去世了,所以现在对亲人离世比较敏感。

电影中的父亲,应该一直是可靠的存在吧,芙美和麻里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坎儿,都喜欢找父亲谈心。

父亲也特别看重家庭,老年痴呆后,一直记得芙美感冒了,记得要去游乐场送伞。

电影中一直在下雨,与父亲手中总是拿着三把伞相呼应,同时给人一种悲伤的氛围。

一直出现的用作书签的黄色树叶,暗示着人将迟暮、暗示着别离,影片最后的绿色树叶,代表着未来。

我感觉电影的主题在说告别,但其实一直在讲“爱”。

爱让人脆弱(所爱之人的离开、所爱之人的“遥远”都让人心痛不已),爱让彼此亲密、幸福(东一家、麻美与丈夫),爱让人坚强和振作(母亲手术后仍去找父亲,麻里回国前与丈夫的对话)但是,芙美的事业线和小崇的故事让我有点没太看懂的感觉,所以打了四星。

 7 ) 当一只斯德哥尔摩的笼子被美化

这是一部恐怖片。

之所以花力气写它,因为看完香港点映,回来发现豆瓣600多人评分,高达8.2,标签是温情。

这说明它的恐怖潜质,还没有被大众所认识。

故事情节是这样:中学老校长东升平(山崎努饰)患认知障碍症,一点点失去记忆,最后七年,妻子与两个女儿陪他回忆往事,各种有爱互动。

围绕老病死的日常叙事,日本电影本最擅长,总能不动声色贯注一种日式美学,升华观众的死亡恐惧。

但这次我的期待大大落空了。

导演精心设计了许多催泪细节,软弱如我,一晚上被各种套路成功暴击泪点,结束时带着红肿的愤怒离场。

把失忆老人拍得这样干净可爱,重返童真,拍成家人烦恼生活里治愈系力量源,导演是没有生活经验的傻子吗?

不像啊……再说,里面还有苍井优,不是苍井空,就是这几天因为林志玲大婚被反复提起的苍井优啊!

这部电影必有大图谋,我反复想。

而比讨论死亡恐惧更大的图谋,只能是,用美好的、温情的镜头,唤醒生的恐惧。

所以故事应该这样:中学老校长东升平(山崎努饰)患认知障碍症,一点点失去记忆,最后七年,家人陪他回忆往事,一个久远的、家庭内部斯得哥尔摩小笼子如何形成的阴谋渐渐浮现。。。

老父亲东升平,一辈子没有管过家,一心扑在中学校长工作上,全家人以他为中心组织生活,强推“当教师最体面”的价值观,二女芙美(苍井优饰)喜欢开餐馆当厨娘,不敢让他知道,只能偷偷摸摸。

这个男人为什么值得歌颂?

因为一辈子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心血来潮在某个下雨天送三把伞到游乐园给妻女。

大概这种经验太过独特,等到记忆都失去了,他还记得要送三把伞去游乐园。

这一幕是导演刻意安排的高光时刻,长期生活在斯得哥尔摩小笼子里的三个女人,简直不敢相信丈夫(父亲)能这样体贴,相拥喜极而泣。

老头一跃成为家庭至上价值观的英雄,每天跟在屁股后清理饼干碎屑、照顾屎尿吃喝的妻子,都不足以得到这个荣誉。

也许有人质疑,他年轻时或许还做过别的、关心家人的好事吧?

根据母女仨的回忆,毫无疑问,老父亲年轻时的生活,正被大女婿所复刻。

大女麻里与夫婿儿子全家移民美国,麻里是家庭主妇,家中长女,一边牵挂日本的老父母,一边应对移民生活和青春期儿子。

丈夫也有新生活的焦灼,不过统统表现为对妻子的嫌弃,肢体上的疏离。

麻里说不好英语,没有与时俱进,麻里为娘家奉献太多,不能全身心奉献给小家,都是麻里的错。

老父母生病,麻里着急要赶回日本,儿子放学回家,饭还没做,她不断向儿子道歉,听到儿子顾自在外吃过了,又转为教训,儿子不搭理,她再道歉。

丈夫自始至终都像一个看笑话的外人,冷冷地,等着她被儿子嫌弃。

麻里就在丈夫与儿子的冷暴力中一点点憔悴。

有没有试图反抗呢?

有的。

影片有一幕,她和母亲曜子吃西瓜,欲言又止问妈妈:爸爸一辈子不管家只管工作,你不会没有怨言吧?

老母亲沉默片刻,领着女儿唱起了一首歌,母女俩握着拳,眼含热泪唱道,“不要让眼泪掉下来,不要让眼泪掉下来”……看到这里,我真的想起绣着红旗、誓将牢底坐穿的江姐。

失忆的老父亲坐在门前听,像一个放下武器、丢了钥匙的牢头。

我觉得导演很喜欢这种恐怖的温情:哪怕门打开了,患上斯得哥尔摩综合症的囚徒,自己会舍不得离去。

麻里与丈夫的互动已经带了很多恐怖片元素,比如丈夫痉挛的眼神,压抑而山雨欲来的脾气,对外人嘲弄妻子的语气。

但斯德哥尔摩小笼子之所以能够建成,光有冷暴力是不够的。

老父病危,麻里再次一个人回日本。

电影为了表现丈夫的转变与殷勤,为他设计了一套语言动作。

他主动将麻里的行李箱放到车后厢,麻里忽然间得到这点关怀,担忧父亲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下来。

丈夫从口袋里笨拙地掏出一只手帕,麻里问:干净吗?

丈夫:当然,你每天都帮我洗的。

麻里擦完眼泪,有些满意。

没料到丈夫继续说:回家告诉我,会去机场接你。

麻里:如果飞机误点,你还会来吗?

会的。

麻里:如果不是周末,是上班日,也可以找你吗?

可以的。

麻里:如果不是晚上,是白天,工作日,你也会来吗?

我会把工作安排好来接你。

受够了冷淡、不尊重,甚至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一向小心翼翼的麻里恐惧感忽然落空,她再也不能自控,幸福地号啕大哭。

终于我们听到了卡嚓一声,那只囚禁她母亲曜子一生的笼子,她再也逃不脱了。

 8 ) 既是广告又是标语的剧

暗戳戳地发力,大到宣传了东京的两次申奥成功,新干线的发达,小到岩波书店,南国柚子糖。

用并不夸大的手法“夸张”表达了很多大和民族的优点(用夸张并不代表贬义,而是想说明这样zf层面的意味在,当然是为了解决本国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不论输出还是对内每一国zf都是这么干的):重视家庭、重视文化、隐忍温柔、从细微处见真谛、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同样也侧面表达了隐忧:社会成员、家庭成员受自由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不明所以的冷漠、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失去自我。

以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七年为背景,展开描画了家庭成员外在和内心的变化。

整部剧的缺点在于背着正剧宣传任务的压力所以人物性格设计多少单一,受篇幅的影响,一个家庭的分支关系都必须要照顾,所以夫妻、母女、父女、外孙和祖父、男女朋友等关系不免要刻板化,编剧要连接两次申奥成功之间的光阴,把这些变化编入三代人的角色中。

以小见大是最复杂、最矛盾、最困难的一种编剧手法,更何况是以国家背景去说,这种缩影式是最难用也是最不能要的,因为谁也不能成为代表,谁也不能被代表,一旦进入这种设定,就骑虎难下了,横竖也要按照一种逻辑、一种基调把它编完,应该用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的气力就变得不够用。

整个剧也就变扁平了。

虽然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没被感动,没看哭。

我认为这样的力度已经算是完成度很好的一部电影了,是中国正剧、正能量、主旋律编剧可以参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9 )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影片与《东京家族》、《比海更深》、《家族之苦》系列、《步履不停》等片类似,叙事平实、情感细腻、保有留白,看似波澜不惊,安安静静地看下去会隐隐的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在“认知障碍症”的设定下,于灵魂深处却镌刻着清晰地“神识”:要把妻子介绍给父母,要去游乐场给女儿送伞,庆生的时候大家都要戴着生日帽。

原来,从未遗忘。

主线的父母与女儿们之间的情感牵绊与支线的各自人生经历不停地穿插、交融,于温情和伤感之间不断游走,情感表达张弛有度,果然是日影所擅长的治愈、暖心作品。

片中的演员保持素颜出镜,各种表情、眼神和台词的搭配非常的生活化、表现细腻;留白画面干净、自然、舒服。

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人生,即是平日里点点滴滴寥寥片段的合辑。

“夫妻到底是什么啊?

”--“我也不太明白,要一起走下去才知道哦。

 10 ) “悠悠地来”

“芙美,你变了”“是吗,变成什么样子了?

”“变得像家人了”“哈哈哈哈什么意思”“感觉特别可靠”“哈哈哈没有,跟妈妈比还差得远呢”。

Seven years? it’s certainly a long time, a long goodbye, they called dementia a long goodbye, one by one their memory disappear, day by day they get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until…画面清淡如水,整洁舒适。

剧中并没有将老年痴呆悲伤化,二女儿陪着老年痴呆的父亲参加中村叔叔的葬礼、父亲在岸边走丢、父亲带着对以前的记忆,独自外出去公园给女儿们送雨伞,都没有被悲伤充斥,反而很美好很安宁。

但又于无形中有沉重和无力感。

影片后期让人落泪的地方却有很多,而艺术依旧还是将现实稍微美化了,以一种视觉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演绎芸芸众生。

以老年痴呆的父亲为主线,同时穿插着大女儿的夫妻问题、大女儿与儿子的沟通、外孙与姥爷、二女儿的爱情、二女儿的事业等等,虽一笔带过,但是让整个情节故事立体丰盈,成为一个家庭。

生活与年岁在逐渐转变,从身边的人与事中,体会到落地的感觉。

以前觉得什么事情都是飘着的,我行我素,但又自我挣扎。

实际上生活的主线还是家庭,总要回归到一房一瓦,柴米油盐,才觉得是在活着。

“悠悠地来”

《漫长的告别》短评

线索太多没有重点,家里的每个人物都想做就没有做好。如果用外孙或者二妹(苍井优)来做一个主视角或许会更好。虽然有些煽情段落挺有力量的,但总体情绪上不连贯。苍井优在其中也不太迷人。

7分钟前
  • bunny00
  • 较差

补开头;七年了,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多摩(

9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推荐

BJIFF. 三把伞、冰西瓜、读倒书、挥挥手。典型的日式生活片,以细腻动人。逝去的枫叶,似最好的回忆,新生的绿叶,是明媚的未来。人生无限好,莫被死亡扰,这漫长的告别,着实温暖。

11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15分钟前
  • 跳板
  • 较差

20240405重温

20分钟前
  • 卷阿黁
  • 推荐

#9thBJIFF# 大失所望,真·漫长的观感。跟中野量太上一部的问题一样,硬挠你但就是哭不出来。为了体现时间跨度不停加塞时政事件,但影片里塑造的妻子女儿完全就是“圣人”,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没有愤恨没有崩溃没有爆发甚至都没有一句怨言,这种一味地牺牲奉献精神实在是让我觉得美化到有些失真。因为自己的爷爷就是老年痴呆去世,所以太了解照顾病患是一个多么煎熬折磨的过程,但那些反而是在这过程中我所体会到的矛盾动人的闪光点在电影里完全没看到,能看到的就是女性全心全意地付出和男性一味地接纳,这不是我觉得值得歌颂的亲情和羁绊。当然并非苛责患病的父亲,只是觉得在这里人物形象未免都太单一了,甚至都没有挖掘出更深的层次。另外父亲在片中时不时承担的“人生导师”形象也有点尴尬且不合时宜,结尾孙子的段落更是大坏好感,做作且冗余。

2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避重就轻

27分钟前
  • 阿稚
  • 还行

生在这种家庭也是好运气吧。

31分钟前
  • 外苏
  • 还行

确实挺漫长,漫长的不止告别,还有这个片子本身。可是我不想说再见。为什么一定要告别。

32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在影院看哭得妆都花了,这么细腻动人友邻评分才6.7,你们真是太难取悦了,是因为编导让写文章的人去种土豆了吗?

37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家庭戏,主要是讲阿兹海默症的老人,温暖的幸福的含量稍高,真实的残酷的比例略少,创作取材相对讨巧,剧本实在冗长了些,也匠气了些,几条线没有很好的呼应,山崎努爷爷演得好,优酱中规中矩,为结子姐姐多加一星。

42分钟前
  • 雅斯科罗宁
  • 推荐

误打误撞在#HKIFF43#看了全球首映。典型的日本温情电影,用含泪的微笑抚慰观众的心灵。认知障碍天生就是一个极度催泪的题材,“漫长的告别”是慢慢的遗忘,更是迷失在回忆里的老人奋力打捞宝贵瞬间的过程。山崎努爷爷那些很轻又很准的表演都有够动人,某些段落里影像和情绪确实流淌起来了。体量颇大,还容纳两个女儿的故事,回想起来略显冗长。不愿像《东京物语》般直面琐碎残酷的现实,而是温柔到没有叩问,用一双无形的手轻柔抚摸我们都曾有过的伤痕,编剧的痕迹之重则让电影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力量。

46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唉!真希望自己走的那一天噶哔一下,痛快的。

49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收敛些更好

50分钟前
  • 尘飞扬
  • 还行

温暖而催泪的日式家庭片,生活的细节最为戳人,无论是游乐场的三把伞还是超市里顺走的糖果和土豆,老爷子的演技尤其表情戏十分动人。

52分钟前
  • 今日只吃菜
  • 推荐

不怎么样

57分钟前
  • momo
  • 较差

#BJIFF2019#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呀,漫长到用一生的时间来和你的家人和一切来告别。故事写得体面,电影拍得从容。力求克制但情感饱满。好多细节都很好,比如树叶书签,比如手帕,比如加了葡萄干的土豆泥,比如从来不回日本看望丈人的女婿。这个是最真实的哈哈。

5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爸爸演得很好,其他很做作

1小时前
  • 熠杉
  • 较差

很慢很长,配乐配色剧情都很清淡很日系。竹内结子哭了。竹内结子为什么要死?

1小时前
  • 蚊子
  • 较差

7.0

1小时前
  • 归去来兮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