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自己能够写出一些好东西出来 我喜欢车,但对于古老的车认识并不多,《The Goddess of 1967》其实是一辆车,一辆雪铁龙公司在1967年出产的车,车的名字就叫做Goddess。
或许和现在的许多车名一样,什么飞度,依兰特,都是车子的名字。
一个日本人,叫做Kurokawa,从网络上面见到澳大利亚有个人家,有一辆1967年出产的Goddess,和对方谈好了价钱以后,Kuokawa就出发来到澳洲。
在一个类似于农场的房屋里面,Kurokawa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几乎要离去的时候,影片的主人Byrne出现了,这是一个红色头发的盲人女孩。
推门进去,Kuokawa见到房间里面躺在血泊里面的夫妇两人,两人为了那笔卖车的钱争吵起来,最后相互杀了对方。
Byrne告诉日本人,要得到车就必须带她到一个地方去。
两个人开始了一段旅程。
这一段路程其实是Byrne回家的路程,在童年的记忆力面,Byrne清楚的记忆着回家的道路,一路上的两人路过的地方,都有Byrne母亲告诉Byrne的回忆,追寻着这一切,Byrne的故事也渐渐的打开。
Byrne是一个小时候遭受父亲性侵害的女孩,母亲的懦弱,只是让孩时的Byrne做祷告,期望宽恕自己的罪过。
最后,母亲无法忍受父亲的折磨,带着Byrne离开了父亲,在一座屋子里面,母亲点燃了火。
Byrne没有和母亲一起,她逃了出去。
故事就带着一段段的回忆,将整个Byrne的过去和内心世界揭示开来。
在酒吧,Byrne和日本人跳舞,回忆着自己祖父母年轻时候跳舞的场景。
在最后的目的地,见到已经发狂的颓唐的父亲,最终Byrne没有开枪,没有去为了自己的童年报仇。
影片曾获多项国际电影奖项,或许那些看惯了好莱坞大片,那些看惯了骟情片子的导演,能见到这样一部简单的片子,会有一种新的味道。
导演并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故事的叙述里面,而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对于场景,和色彩的描绘,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女孩红色的头发,金色的田野。
而就在这样美丽的场景下面,是女孩受尽摧残的内心,由于长时间的摧残,女孩的性格显得有些歇斯底里。
而两个人的旅程,也在寻找着一种无法触及的东西。
女孩的内心充斥了暴力,强奸,吸毒,自杀,酗酒,堕落,这所有的一切,都以女孩是一个盲人来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开来。
女孩从来没有见过阳光,和外面世界的精彩。
而对于身旁的那个日本人,也仅仅是帮助女孩叙述故事的一个引导人而已。
最后女孩宽恕了父亲,是这段旅程,还是后来的生活,教会女孩该如何去去过自己的生活。
影片记述的是一种美丽,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美丽,就仿佛是一部记录片,旅程中的各个场景,色彩都如此美好。
即使是所有的黑暗和伤害,也是安静的表达出来。
感觉比较怪异的电影,有一些血腥、乱伦。
但男女主角的爱情就在这漫漫的长路当中萌发了,他们在小酒吧跳舞的那段,真棒。
女主角演的很好,也很漂亮,就是没查到更多她的资料信息。
找到了找到了http://www.imdb.com/name/nm0126284/一开始我真以为她就是个盲人,非常形象。
男女主的相遇很惊悚,男女主的发展很莫名,到最后彼此相互舔噬伤痕,也不知究竟有多少安慰。
也许女主丢下了枪,也算是得到了某种意义的救赎。
还不错的片子,镜头很美,内心刻画得也颇到位。
只是从头到尾觉得很不舒服,三代乱伦、迷失、怨恨、对上帝的嘲讽与质疑、对宇宙的困惑与憧憬,现实交替回忆,混乱得那么凄凉。
很喜欢几个情节,男女主在点唱机前跳舞;做完爱后的对话:thank u”,“u‘r welcome;男主被蜥蜴咬住后,两人坐在草地上等待蜥蜴的原谅;杀手阿兰冷峻的脸;黑白晃动的东京;客串的界雅人......压抑,却还是忍不住笑出声。
我们看到的原来只是几百万年前的光啊。
《寻找1967的女神》是香港导演罗卓瑶在澳大利亚拍摄的一部集公路、末世、复仇等诸多元素的爱情电影,入围2000年第5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沃尔皮杯。
片名中的“女神”字面意思上是法国雪铁龙公司旗下DS汽车,同时又暗指影片中那位美丽的女主。
DS汽车是法国顶级豪华汽车品牌,从戴高乐开始就是法国总统座驾。
罗兰巴特曾说这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DS的法语全名是Deesse,“女神”的意思,影片中的DS车特指1967年的那一款。
写上这一段有软广意思的文字,实在是因为我个人曾与DS车有过一段未遂的“邂逅”,这段未遂的“邂逅”中的女主则是全球影迷心目中的女神——苏菲玛索,生于1966年。
对影片的喜爱及写本文的缘起,未必没有这个原因。
代表作:《女神1967》《诱僧》 影片开始一条东京的高架路,极具有未来感,哪怕在20年后的今天来看。
东京代表了现代化的大都市,这里科技发达,每个人如一颗零件镶嵌在一部高速运转的现代化机器中。
这部分背景颜色是冰冷的蓝,代表了这个现代化社会后面的人情冷漠。
而这片冰冷的蓝和后面影片中澳大利亚荒野构成了影片的末世感。
很多影片都把科技发展指向了人性的泯灭,指向了人类末日来临。
此片出品于2000年,制作于1999年,在一个千年即将结束,新一个千年即将来临的时刻,这种对人类末日的思考始终弥漫在整部影片里。
穿插在这条行进中的高架路画面中出现了二次电脑显示屏,第一块屏幕上写着“I want to buy God.”,第二块屏幕上用“Goddes”替换了“God”,谁能在这一刻替代上帝拯救世界末日,一目了然。
在一片冰冷的蓝中出现了地铁车厢,画面中央出现了一个西装男端坐着,小心翼翼的捧着一个蓝色的塑料盒。
下一个画面交待这个塑料盒中冰鲜保存着四个老鼠。
是西装男为他的饲养的宠物——蛇准备的晚餐。
影片随后的信息里,西装男宠物都是冷血动物——蛇和蜥蜴。
对鲜活的美女则是兴趣寥寥,这是在反复强调现代化社会的冰冷。
西装男就是影片的男主柳屋良安。
柳屋良安在网上买了一辆1967年产的DS,飞赴澳大利亚提车。
敲开车主的门,一个盲女把他引进了内室,内室里墙面、屋顶上都是喷射出的鲜血和脑浆。
盲女有一头美丽的红发,红发成了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抹亮色,尽管背景是残忍的杀戮。
红发女孩告诉柳屋良安,车主是她表哥夫妇,夫妻俩因为买车款的争执,她表哥杀了妻子,然后自杀了。
此处的交待都是女孩单方面说辞,后来有隐约的线索指向真相未必如此。
女孩让柳屋良安看了车,果然是美轮美奂。
女孩提出,柳屋良安想要得到车,必需陪她走完回乡之旅。
柳屋良安面对美艳不可方物的车答应了。
影片自此进入公路片模式,他们来到了女孩外婆和母亲曾经跳过舞的酒店,柳屋良安带着女孩翩翩起舞,世界对他们泄露了些许温暖。
随着他们行进在路途上,影片穿插倒叙了三年前、三十年前的故事。
故事中的女孩,出生于外公和母亲的乱伦,所以是个盲人,女孩初长成时,外公又染指了女孩,母亲怒愤中烧毁了房屋,带着女孩来到了远方。
此次女孩的回乡之旅实际上是复仇之旅,她要杀了那个给她和母亲带来痛苦、令她们羞见于人的男人。
然后……影片开头她对柳屋良安描述的表哥,杀了妻子然后自杀,鲜血和脑浆喷射了满屋子,似有所指。
故事中的男孩,实际上是在东京利用网络窃取了他人密码,盗取他人钱财的通缉犯,所以他即使提了车也不能回去东京,他又能去哪里呢?
汽车载着他们开向终点,一片澳大利亚的荒野,实际上也是走向他们的末日。
影片中三年前的回忆画面中,女孩险些遭到外人侵犯,野外的动物和树围在她周围,保护了她。
一个从空中俯拍的暖色调镜头将这一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时,“女神”这个词跳脱出那辆车,指向了女孩。
影片中的女孩化身女神拯救了柳屋良安,一场两人的欢爱戏,柳屋良安从被动变向主动,实际上是柳屋良安身上人性的回归,而人性是拯救他走出高科技现代化社会冰冷,走出世界末日的钥匙。
影片中有两场柳屋良安点亮打火机的场景。
一场是在一片漆黑的房子里点亮打火机查看DS汽车,也就是那辆名为“女神”的汽车。
一场是在黑暗的地下室里,女孩的枪指着那个恶贯满盈的男人正要开枪。
柳屋良安点亮了打火机,火光亮了。
女孩放下了枪,她以赦免他死的方式,洗却了对于自己出身肮脏的羞耻。
接着打火机的火焰我们看到一个圣洁、高贵、优雅的女神。
影片的结尾,柳屋良安和女孩再次开着那辆DS汽车上路,柳屋良安也蒙上了眼睛。
眼睛中的黑暗、冰冷的世界被他们抛在了身后,内心的光明引导他们走向阳光普照、郁郁葱葱、草长莺飞的未来世界。
王巩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贬谪,歌妓柔奴毅然随行。
后随王巩归,见苏轼。
苏轼问及,柔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一颗被高科技冰冷、坚硬的心,一颗被复仇火焰枯萎、干涸的心,被爱恋眷顾,从末日走向新生,重新回归柔软。
开着他们的“女神”,伴着他的“女神”,内心宁静安稳,辽阔的澳大利亚荒野成了他们的伊甸园,成了安放他们的故乡。
彩蛋:2014年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和DS车、苏菲玛索共同度过的一个美好下午,仅以此文纪念。
文:东SIR 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1967女神是一辆1967年产的雪铁龙,因为她,远在日本的柳屋良安来到澳大利亚,遇到了一名神秘而美丽的盲女迪雅扎。
住在东京的柳屋,有一些特别的朋友。
他在家里养了很多蛇和蜥蜴,他买来新鲜的小白鼠喂它们,和它们聊天,或者有时候就静静的看着它们。
虽然有个女的经常来看他,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几乎不说话。
柳屋在网上订购了一辆1967女神,他把动物托付给人照顾,一个人飞到了澳洲。
他到了澳洲,却没见到卖主。
他遇到了卖车人的表妹迪雅扎。
她告诉他,她表哥和老婆因为卖车的价钱问题吵了起来,表哥一枪打暴了他老婆的头,然后又一枪打暴了自己的头。
这里,其实我相当怀疑是她杀了她表哥和表嫂。
导演并没有交代的十分清楚,甚至有些前后矛盾,一切都是由迪雅扎口述代为交代的,而她身上还带着把手枪。
她说的是否真实,无从知晓,这样的似是而非,看来是导演故意为之的。
“非动非静,非能感到非不能察觉,非有物非无物,神秘、矛盾、模糊的状态,是我于这部电影想捕捉的神韵”,导演的这段话说明了这部电影的风格和主旨,但看似又什么都没说,状态和神韵都需要你在电影中去细细体会和幻想。
再回到电影里来。
迪雅扎还告诉柳屋,这辆车的主人其实另有他人。
于是柳屋和迪雅扎一起踏上了一段寻找之旅。
在澳洲广袤的大草原上,一条路从远方伸向远方。
女神行驶在路上,头顶是蓝天白云,颜色是那么鲜亮晃眼,显出一股荒谬的不真实感。
两人一起上路,而这段旅程对他们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柳屋为了女神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虽然他依然怀念东京的面条,但他已经不可能再回去了(用同事破译的密码盗取钱财而受到警察通缉)。
虽然能够得到女神,可以开着女神到处游走,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可以忘记怪味而模糊的东京,但未来究竟怎样似乎并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而对迪雅扎来说,她要回去的是一个曾经她努力逃离的地方,那里是她的家,却并没有值得留恋的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次不仅要重新去面对,更重要的是她需要和过去有一个彻底的了结。
她来自一个怪异的家庭,她的外公是个控制欲和占有欲极其强烈的人,他控制着整个家。
在外婆死后,外公和他的女儿也就是迪雅扎的母亲玛利一起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且与她发生了关系。
迪雅扎就是外公和母亲乱伦的产物,她的天生失明便是这庄罪恶的报应。
更让人不齿的是,外公还强迫迪雅扎和他发生关系。
这次回去,她要亲手杀了他。
去到目的地需要五天的车程,一路上陪伴他们的除了蓝天大地,还有无尽的回忆、慢慢萌发的爱情和在这趟怪异的旅程中渐渐发生的蜕变。
第一天,他们上路。
晚上在旅馆,他们相互介绍和了解。
(三年前,迪雅扎遇到一个在戏班表演的拳手,她求他开女神带她离开这里去她表哥家。
虽然路上险遭拳手强奸,但最后还是和女神一起到达了城里的表哥家。
)第二天,迪雅扎在车上听广播,当地的电台正播发朴告。
迪雅扎说三年来她都没有听到她一直想听到的那个名字。
柳屋在路上发现了一条蜥蜴,他想捉住它,却被它咬住了手指。
晚上,他们住在内陆最古老的一座旅馆里。
柳屋教迪雅扎跳舞,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她随心而舞,美的象个精灵,象个天使。
(十年前,外公开始对迪雅扎下手。
母亲没有阻止外公,却只是将其归罪于自身的诱惑和罪孽。
她要迪雅扎和她一起一所破教堂里按时祈祷,请求上帝宽恕他们的罪孽。
为了悲剧和罪孽不再发生,母亲带着迪雅扎一起自焚。
迪雅扎逃了出来,母亲葬身火海。
)第三天,迪雅扎要开车的柳屋闭上眼睛,倾听昆虫撞在车子挡风玻璃上发出的死亡的声音,柳屋不敢。
晚上他们做了爱。
(东京,柳屋和同事一起吃拉面。
同事说他破译出了密码,他给了柳屋,说他就要结婚了,不需要这个了。
他刚走出路口,就给车撞死了。
)第四天,柳屋劝说迪雅扎放弃去寻找车主和报仇的念头,但迪雅扎执意前行。
柳屋下车离开,准备放弃这辆女神。
不过,傍晚的时候,柳屋还是回来了,他告诉她,他只是不想看到自己关心的人死去或者离开。
(三十年前,外婆失踪。
外公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渐渐他们“相爱”了。
)第五天,他们终于到了。
柳屋再次劝迪雅扎放弃,但迪雅扎坚决要了结这个捆扰她多年的噩梦。
外公现在已经不太正常了,他终日待在地下的矿井中,还幻想着属于他的三个小女孩能够再次回来。
迪雅扎把枪对准了他的头,但最终还是没有扣下扳机。
她和柳屋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为了方便描述,和电影相比,现实和回忆相互穿插的顺序稍微有些出入。
在讲述他们这段旅程的同时,导演用倒叙的方式加入了一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在他们到达目的地即将揭晓结果的时候,我们才大概的了解到整个事情的背景和原由。
这些过去的事,看似是从导演的角度加进去的,也可能是主人公在回忆,还有可能是他们在向对方诉说。
我比较相信是后一种,虽然在影片中导演没有明显的提示出他们在诉说,但最后他们彼此了解显然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种神秘、矛盾、模糊的状态,一切显得似是而非,除了这些和上面提到的表哥的死,影片中还有迪雅扎的身世,和她身上的那条贞节裤的由来,都没有明确的说明。
看起来好象有想当然的结论,但一旦你把它想象成了另一种情形,结果和意义就截然不同了。
伴随着寻找这一主线的还有男女主人公的爱情。
这是两个与常人不同的人。
柳屋生活在东京,影片中柳屋在东京时出现的场景是地铁里、家中和夜晚的大街上,都是被黑暗笼罩着,都没有出现过太阳。
他很少说话,他的朋友是一群冷血的爬行动物。
而到了澳洲之后,那里是一片阳光灿烂,柳屋也开始变的积极和主动。
而迪雅扎不仅眼盲,她更有着离奇的身世,她是母亲和外公(也是父亲)乱伦的产物。
他们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只是两个孤独的人在旅程中渐渐产生了浪漫和默契。
影片中还以记录片的形式穿插了对1967女神这款雪铁龙车的介绍,她虽然属于外公,但她见证了从外婆到母亲、再到迪雅扎这三代不同女性的不幸的命运。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座古老的酒店,它也经历了这三代人,但在这里她们可以尽情的舞蹈,那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
影片的最后,柳屋闭上眼睛,驾着1967女神和迪雅扎一起又出发了,前面有什么会怎样,他们都不会再害怕了。
罗卓瑶在1996年拍摄《浮生》的时候,就将自己的诉求表达的非常明显了。
在电影《浮生》中,有一句令人记忆深刻的台词,“你是来澳洲移民的,不是来享福的。
你知道吗?
移民就是难民。
”或许,这样的台词,是罗卓瑶背负的枷锁,以至于,她那些赏心悦目的作品总是表达出了一种疏离,认同,寻找以及原谅。
而在《寻找1967的女神》这部电影中,罗卓瑶的残酷表现的更为直接,身世凄苦的盲女,迷茫叛逆的日本青年,他们在黑暗和光明之间相遇。
整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迷茫,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迷离。
盲女的身份总是隐隐约约,她不幸的过去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呈现出来,过去和现在的不断交织,将观赏者带进一场迷幻的梦境中,在梦境中了解尴尬的情感和世间的丑陋。
澳洲大陆的原始风貌赋予了这部电影独特的美,罗卓瑶以一种广告片的拍摄方式,将电影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在叙事中呈现出澳大利亚的荒凉和壮观,在镜头之中让荒野辽阔的景致得到了完美的呈现,给整部电影赋予了浪漫和奇幻。
和传统的公路电影不同,《寻找1967的女神》这部电影中有大量的超现实景象,不管是情节的设定,还是色彩的使用,都有一种浓烈的超现实主义。
影片以盲女为主,在“女神”的行驶之中,盲女将一个世态炎凉的世界表现出来,在那个世界中,情欲和扭曲代替了正常的情感,爱的缺失,让盲女行为怪异,思想偏激。
尽管整部电影以荒凉的澳大利亚为故事的背景,但是,在这荒凉之中,那些华丽的色彩和镜头,让观赏者可以在绝望之中,看见属于光明的东西。
看过很多部罗卓瑶的电影,从她的处女作开始,她就显现出了一种女性导演特有的敏感。
在《我爱太空人》这部电影中,罗卓瑶就让自己的电影有了情感上的真实诉求。
而这种诉求是导演本身最真实的存在,不迎合市场,不迎合众人。
在《潘金莲的前世今生》中,罗卓瑶的拍摄方式显然更加成熟,虽然故作奇情,但是,在风格上却有了明显的创新。
而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就是《爱在他乡的季节》,或许是因为不喜欢这种悲伤至极的电影,对这部电影总是保持着保守的认知。
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当属《诱僧》,这部电影充满了情欲和美好,不管是实景拍摄还是布景的搭建,这部电影都做到了近乎完美。
而陈冲的出色表演,也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种别样的风情。
如果说,现在的电影需要女性来卖弄自己的身体,那么,《诱僧》中的陈冲,卖弄的是她对一个女人的了解,是一个不同于传统银幕中的女人形象。
后来,罗卓瑶又回归到了自己的移民主题上。
其实,《寻找1967的女神》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移民的电影,叛逆的日本年轻人因各种问题来到澳大利亚,他同样也是回不去了。
而电影中来回闪现的东京一角,便是他对东京最后的怀念。
在《寻找1967的女神》中,盲女和日本青年都不清楚自己可以走到哪里,但是,这是属于他们的旅程,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回不去了。
導演的心理壓抑和變態似乎只能通過這種病態的方式發洩,而且津津樂道。
即使女主角的滿頭鮮豔紅發也沒有是使這冰冷、生硬的故事有絲毫的改變,片尾那昏暗的地洞,那橫屍餐桌的與片頭相呼應的老鼠,無一不映襯著導演陰暗的心理,而女主角扔下手槍也就顯得虛偽的可以。
到是片中對於東京的描繪略微可感,因為我對於北京也有類似的感受。
上海电影节,看了两部电影。
其中,电影节的最后一天,看了《追寻1967年的女神》(Goddess of 1967,the),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本来是因为无处可去而选择影院的,却发现了一部好片子。
日本男子柳屋在东京过着枯燥生活,梦想拥有一辆1967年的雪铁龙(型号DS,即女神)汽车。
某天他在网上找到卖家,便决定飞到澳洲完成交易,认识了一位带着小孩的盲女迪雅扎。
被告知车主已死,真正的车主另有其人,迪雅扎帶他穿越澳洲找寻车主,完成交易。
这辆代表着60年代技术和艺术的设计水准的轿车让他着迷。
两颗不相识的心就驾驶着这辆雪铁龙深入澳洲荒芜内陆寻找车主。
旅程穿插着他俩的回忆。
盲女迪雅扎的童年阴影不时闪回,最后,自然是幸福的。
虽然女孩的世界已经变了。
两个同样寂寞而孤独的人。
两颗同样需要安慰的灵魂。
三十年前,女孩的祖母神秘离去,只留下她的祖父和她的母亲,而她就是她祖父和她母亲的结果。
她母亲对她祖父歇斯底里的喊叫,你又对她做了吗在?
祖父回答,我喜欢在这里跟女儿做爱,跟孙女做爱,我爱你们。
发疯的母亲祈求于万能的上帝,而此时此刻,仁慈的上帝却并没有眷顾这对母女。
于是母亲在火海里自焚,迪雅扎逃去。
慢慢,她长大了,浓密的红色头发,很美,只可惜,她是个盲女。
她要回去,她要找到她祖父,她要报仇,以女神的名义。
她对柳屋说,她不是这辆车的主人,他们要去很远的地方寻找车的主人。
柳屋答应了。
男人喜欢各种爬虫,以及女神。
他总是对人说,我有一个故事,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然后戛然而止,若有所思的样子。
月光下,他们的身体结合在了一起,彼此依唯着。
他们不再害怕,死亡,不再如此恐惧。
他们在澳洲内陆最古老的酒吧跳舞,柳屋教会了盲女,于是她象一条深海的鱼一样,在黑暗中跳了起来。
这一幕,美的眩目。
他们到了目的地,迪雅扎幼小时候噩梦的地方。
她祖父现在生活在一个矿井下。
迪雅扎面对着三十年来折磨她的噩梦般的回忆。
她用枪对准了祖父的头,祖父没有反抗。
死亡,也许只是一种救赎罢了,也许他已经等待很多年了。
他对她说我要和你结婚。
一束阳光。
很灿烂的。
红色的女神,红色的头发。
盲女自己就是自己的女神,谁也没有抛弃她,包括上帝。
(还在加班,痛苦着回忆这部让我难受并且快乐了很久的电影。
没有买到碟,不过我想够了,也许再看,我就没有感觉了。
)
场景唯美。
情节阴森。
舞蹈狂放不羁,浑然天成,堪比Isadora Duncan的划时代。
日本帅哥澳洲盲女异国恋,缘结一辆1967年的女神。
爱终于战胜仇恨。
非常完美。
当年电影观摩室里陪我度过了大四郁闷期的郁闷电影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饮水机桶里的水已经被我们几个喝完窄仄的放映室和四五个中文系的男生女生没有人说话只有静默的公路片那样如血的天空和无尽的公路如同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就像女主角一样我们执著于迷茫的追寻同时也像男主角一样我们于短暂的旅程中倾情以待没有言语只有1967的女神车带着年华轰隆隆的消失在地平线
作为超长广告,可能是合格的,车质量实在是好
日本男好像灰轮海里面那个骚男
说实话,让我想吐。
音乐,摄影,剪辑都挺不错,火星一样的东京,车窗外梦游般的景色,没有面没有人烟的澳洲内陆,疯狂的孤独和麻木的疼痛被放的无限大。但不太喜欢频频插入回顾的情节,把故事讲的太清楚反而削弱了本来的疏离感和朦胧美,最后井下“杀人”处设计略显刻意。类似题材电影看的有点多,也有点腻烦了。
2022/03/12
(重看)我看过的最诡异的公路电影
3.5。
2004年因为在书里读到一句“东京是爱的气味,是面条的气味”,就开始寻找这部电影,未果。一直到2014年,终于得偿所愿。它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部电影了,而是一封信,投递到了时光机,时间是邮差,拆不开的里面藏着一个完美的世界。
说实话,蛮喜欢的,有村上春树式的抒情,同时还兼备了安东尼奥尼式的寂寥,文艺性节奏感很足。导演将女主塑造的非常残酷,也正是如此,反差出女孩内心的纯粹,女神是一辆车,可也是女孩本人。镜头和节奏设计的非常好,拉片很有用。
整部电影就像现在豆瓣正采用的这个剧情简介一样中二得厉害。有句话很可爱:i don't wanna see someone i care dead... or gone, leaving me alone in a world without noodles.
奇怪的观感,男主演技无语,这是雪铁龙的广告电影吗
单纯盲女和日本男的部分还算自然,在酒吧疯舞那段很high。实验气息浓厚,略显冗长。闪回部分设置得太过刻意扭曲,反而不如自然的相处来得动人。
故事表演拍摄取景都是极好的,该是治愈系的我却看的压抑死。那抹红就像伤口咧嘴笑。澳洲口音也没能治愈我。
对罗卓瑶的真正改观,大概是始于孤独到不知所以的《秋月》。看这部电影,为渣画质深深痛心,怎么着,将来也得在电影院大银幕看一次啊。很神奇的是,我也想到了马利克,但马利克老师不会编这么唬人的一故事。堺雅人真是神彩蛋啊
多少电影都在寻找60年代,似乎所有的错与美都停在那个时代,本片车很美,故事很抽
这是一部片名最美,道具次之,演员第三,剧情倒数的魔幻现实主义汽车广告
看时挺闷,回味挺美…
天马行空的想象,准确生动细腻的表达,对存在的深刻见解,真真是个才华横溢的女导演~~
略作
影像如舞台演活了過去現在東京人 是過客亦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