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妮可
Nico,摇滚女王的最后岁月(港),Nico,地下丝绒之后(台)
导演:苏珊娜·尼基亚雷利
主演:崔娜·蒂虹,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卡瑞娜·费尔南德斯,桑德尔·丰泰克,约翰·戈登·辛克莱尔,托马斯·特拉巴齐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比利时语言:英语,德语,捷克语,法语年份:2017
简介:60年代,妮可因为和地下丝绒乐队合作,并在安迪·沃霍尔的提携下走红。后来妮可为了证明自己,开始了她的独立创作生涯。在影片中,妮可独立创作了近20年后,人们仍然只记得她当时和地下丝绒乐队的关系,她为此感到十分苦闷,决心要改变人们对她的印象。详细 >
就是那个和地下丝绒一起缔造了大香蕉这张传奇天碟的妮可,这张专辑有多迷人呢?当年它只卖出了3万张,可每一个买过专辑的人后来都成立了自己的乐队。也不要觉得是地下丝绒成就了妮可,她的名气可比地下丝绒大太多了。她是朋克女皇,是安迪·沃霍尔、路·瑞德、鲍勃·迪伦、菲利普·加莱尔等大半个文艺圈的缪斯女神。她在1968年终止了与地下丝绒的合作,开始属于妮可一个人的20年乐章。1988年是她生命的终点,电影即是她生命最后的生死疲劳和回光返照。丹麦演员崔娜·蒂虹扮演暮年妮可并献声演唱了她的歌曲,喜欢她发自肺腑的嗓音,不施粉黛,低保真录音,在风华褪尽和岁月寒怆的壁纸前赤裸裸。
#SIFF#灰常带感的人生。音乐很棒,嗓音迷人有力。迷幻的精神刺激带来了极致的艺术灵感。
很有欧洲片的风格,女主角实在是酷,音乐也好听,布拉格那段有种古怪的幽默。
d1491/Young people are boring.
角色的动机不明和混乱是没办法的,Nico当时那个药罐子状态也别试着做什么剖析了,这不怪导演。但是起码要有执导的动机,既然拍成半演绎了,总不能拿一部流水账就交差。他们来了,他们走了,她试图让人叫她Christa(可是你凭一支毒虫band怎么可能树个新形象),她对儿子的悔恨和挂念,就这样了。妮可和阿里演员都太不像了,不过丹麦天后演得没什么问题。法国时期的妮可极为美艳啊,不知道是找不到影像资料还是只想拍“Christa”,几乎一点闪回都不给,还挺失望的。要说拍得好的,其实布拉格那场表演远不如随后驱车逃亡的戏,看见几个评论提到了这处的音乐,这首是alphaville的成名作《big in japan》,迷幻的音乐,神幻的民俗,依窗是Nico致幻的表情,就这里拍得好。
燃烧过后的日子@小西天
#海南航空
没有选择 nico 的地下丝绒,甚至是安迪沃霍尔时期来描述 nico 此人,至少说明导演(原作者)有认真地去记录她的历程。Nico 的歌曲,反而很契合冷战末期的欧洲:废墟中的舞动,如同深冬密林外的暖阳。nico 的歌曲确实很可怕,这是一种极致的情感传达。如果以 nico 模特时期的形象来看,其音乐造成的反差是会让首次聆听者目瞪口呆。
不了解这个乐队,不认识这个人,可依然觉得震撼。“我到过高峰,也到过低谷,都是空虚。”“我丑吗?丑就好。漂亮的时候我总是不快乐。”亡灵节的一瞥,人生的预言。
難看到生氣,拍攝質感很差,每個演員都很煩,找人扮演Nico本身就是錯誤。
闷
煙與霧。演員讚。喜歡萬聖節燭火。布拉格演出,還有很多像是結尾的段落。
成本低廉的PPT电影,用Nico生命中最后一年发生的事给Nico的歌配上情节,倒不算尴尬。女猪演得不错,在电影中非常少见的中老年女摇滚艺人形象,不念惜过往不落魄潦倒观众再少也不挑在居民楼的草台场子也能煽动蹦哒,坦然接受衰老变丑接受对遗弃儿子的后悔但小破巡演的宅斗奸情该搞还是得搞
“我的内心是如此的空虚,但是我的歌曲里,满是对你的爱”“我到过顶峰,也到过低谷,全都是空空如也。”威尼斯节精粹展映,意大利影展开幕影片。
我第一次认识Chelsea girls和大香蕉外的她 “The greatest thing you’ve learnt is just to love and to be loved in return.”
虽然没有出生在那个强运动的年代,依旧感受到妮可的激情岁月。
真实的Nico不会这么冷俊吧。演员气质像我高中班主任,不像摇滚明星。
人生高峰已过,一直追寻的梦想也未实现,儿子年幼就离开身边。看似没有负担的人生一把年纪了仍旧迷茫、下坠。深深的堕落感,挫败感。但好像就是每个人的人生,从未得到,行走边缘。
意大利古城街头出走和餐厅老烟枪爵士Danny Boy,捷克斯洛伐克铁幕地下舞台和秘密警察的热血咆哮共振;草坪上漫布着乌龟,死神之夜的烛光;老旧水管、海潮飞机、生命起搏器,想捕捉到真实的、失败的声音,正如童年捕捉到天边柏林沦陷的艳丽火光……太浪漫,太摇滚
my heart is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