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重点描绘了房地产商人,黑道大哥,记者三个人。
黑道黑道大哥和商人明显是罪恶的,再回过头来看一遍会发现山田孝之扮演的记者也并非是真的正义感爆棚。
为了查木村委屈妻子,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愿意照顾,搞得妻离子散。
须腾背叛木村,虽然干了很多十恶不赦的坏事但也在最后将木村拖进监狱。
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好人,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的坏人,大概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吧
1.大概因为是编自真事不敢妄加娱乐性 片子整体显得冗长拖沓教人犯困 说好的三次高能也不觉得有什么官能刺激 最后20分钟才算得上正片。
开始觉得熊猫演技并不突出 后来打脸。
台词不多性格难以捉摸 其实一切都写在眼神里 起初是以记者的本分追查事件 即使是带着打击邪恶的念头但是毕竟自知是个普通人 对上司反对并不违抗 眼神闪躲。
接触黑暗越来越深之后 眼神变得坚定却浑浊 从对恶的窥探中找到了乐趣。
2.由这个记者 联想到了白夜行里面的笹垣润三幻夜里面的加藤刑警和MW里面的女记者 人类对恶有种本能性的好奇 一旦触碰就不愿抽身 这并不是正义感的表现。
片中熊猫饰演的记者 普普通通的上班族 家庭和工作带来各种压力 这起事件带给他英雄感与成就感 以及探究恶之真相的愉悦。
然而并不否认在这之前他的正义感 。
3.人即恶 恶即人。
主角的恶在于不愿把母亲送到敬老院只是为了拜托罪恶感 看似温柔的妻子也早就对患AD症的母亲私下施暴 须藤犯下的罪行并不是恶但几次上诉想要把老师拉下马的行为并不是想为兄弟报仇而仅仅是狗咬狗的恶罢了 老师的恶是来自灵魂的真正恶意指示了多起犯罪却仍然能堂堂地说出自己没有杀任何人电击老人时发出的干笑令人发自内心毛骨悚然 那一家人是真的恶安然地以保护家人为由却将家人推下地狱说是他们杀了老人也不为过 那些被杀的人也各有各的恶。
触碰了凶恶的人 最终会被凶恶吞食。
4.身边存在的恶 不去触碰难免侵染 主动接近定被侵食。
看到一句很中肯的话 你触摸黑暗 黑暗也在触摸你。
5.好奇真的会死人 能力不到适可而止。
6.普普通通地过完一生是最好选择。
7.人性本恶 不必抗拒 而推他人下地狱的人 自己定入地狱。
8.如此漫长的128分钟。
没看过的还是不要看了。
毕竟是真事 所以 没什么意思。
这次放弃用习惯的调侃来评价这部“凶恶”,因为它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配之以嬉笑的表情。
片子到三分之一时以为是要偷偷把视点放在弱势老年人这个话题上,想到日本是个高度老龄化的国家,这个内涵也不算肤浅,只是觉得有点索然,日本变态片里常用的切入点不过是再用一次罢了。
剧情到一半之时怀疑导演的思路凌乱散落,那些肆虐场面和表达恶徒人性的篇幅对主题没有帮助,真的只是冒着让片子变成“四不像”风险增加娱乐性吗?
可是我却放下手机来了些劲,多了点莫名其妙的期待。
直到看到须藤在法庭上嘬嚅地说着:我会用余下的生命弥补我的受害者,我欣然发笑,可爱的须藤啊,死亡的爱抚到底也带给了你颤栗。
山田孝之的一句“不要贪恋活着的真实感”(原话有出入,大致意思)直接让我振动声带嗤嗤笑出了声。
会错意后的幡然醒悟把我的观影体验推到了高潮。
虐杀的美妙与感受自己死亡的对比像热水澡里的冰块撕裂着入浴人的感受,杀还是被杀都触动着心弦,杀过你体验这快感,被杀你感受到恐惧。
原来杀人者最能感受生命的存在,不愿放手这美丽的质感。
只有活着的人才能体验其他生命熄没湮灭时的兴奋。
我们的帅记者啊,真是个天赋秉异的家伙,即使不曾拥有虐杀的实践也感受到捻灭生命能给他沉闷生命带来的欢欣,只是他要做食物链的更高点,他要扑杀那体验过快感的高级猎食者。
我当然无法嬉笑,因为我简直在放声大笑了,扬起的嘴角边上是不可名状之物的涌动。
《凶恶》 ——山田孝之的表演依旧传神,归功于他眼神的魅力。
导演可以把一个简单的黑帮故事讲述的如此精彩,足以见其功力。
影片开始只是告诉大家黑帮畜生们的残忍杀人行径是罪恶,后来渐渐发展成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罪恶情绪的。
比如善良的妻子也会忍受不了丈夫痴呆的妈妈,每天虐待她。
丈夫也因为不知名的罪恶心里想要伤害到一个人到极致,所谓的追查案件到底不过是满足内心的罪恶欲望罢了。
影片的主要思想我们都是罪恶的,活着就是在赎罪。
影片不是宣扬暴力,它远远比暴力更贴近地面。
也许每个人都有过那一刹那间的凶恶,只是环境,情况都没有逼他扩散这种凶恶。
人性的最暗面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当它被用一种冰冷的铺陈展示出来的时候,不免令我深深的战栗。
当我抛开第三方道德立场再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原来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人是免罪的,人性的凶恶就像是一个环,影片中,没有人能够避过,都在以不同的面在环上行走着。
其实你自己也是暴力的一部分。
看完本片,我發散思維立刻連帶到另外的兩部片子。
同樣是以「死刑量刑」為中心的:柏原崇、山本耕史、柄本明「死刑基準」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810841/寺尾聰、竹野內豐、東野圭吾電影化的「彷徨之刃」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670229/三片對比,立意最鮮明的是「死刑基準」。
如果還沒看「凶惡」、推薦可以先看一下「死刑基準」。
這樣大概能比較突出【為何都糾結在是否死刑判罪】這個點。
「死刑廃止論」這個問題,原本就是個雙刃劍。
在突出這個問題糾結的方面,「凶惡」看起來是更傾倒向執行死刑的一邊。
直到最後修一都執著于要讓後藤良次和老師以死償還罪惡。
以記者的身份,個人認為是狹義代表日本國內民間組織對於法律對死刑量刑慎之又慎的抗議。
「死刑廃止論」,原則是圍繞著人權問題。
老師在末尾指著修一說:「想讓我死的不是任何人,而是...(你)。
」給很多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對比這個立意,在「死刑基準」中有一句:「讓犯人真正的去面對罪行、這樣的贖罪才有意義。
」并,「彷徨之刃」的復仇父親最後的告白是:「對於他們所犯的罪,其實絕對不是死了才能償還的。
」則後面兩方都存在著傾向著善良寬容。
((或是理解為是不與國家司法對抗、看似真正領悟又泛著淡淡理解意味的諂媚感??之所以把這三片一起推薦,其實是一個闡述角度的想法。
我覺得各有特色、各有角度,這個是非常大的看點。
一個案件到尾,所牽扯的無非就是法庭、警察、犯人、媒體。
「死刑基準」的角度是從法庭出發。
「彷徨之刃」的角度是警察與犯人。
再提一部劇集「逃亡律師」,是從犯人的角度出發。
而「凶惡」是從媒體的角度出發了。
但,我自己覺得,「凶惡」的這個點,真的不鮮明。
看了之後只能說是把這件事還原成了法制節目的案發重現。
和「死刑基準」里那個咄咄逼人的女記者相比、修一只是在作為一個記者的職業道德。
把所有的真相公佈於眾。
「死刑基準」的女記者、每一句話都是敲打內心弱點的繡花針。
一針見血。
我很喜歡山田孝之。
但是這部裏面他的肥臉滿滿的鬍茬子真是...。
但、也發自內心說是演技派。
演出非常好。
可是我至始至終沒理解爲什麽他一直不肯把母親送去養老院。
我猜他是AB型血。。
「凶惡」的真實事件是【茨城上申書事件】。
電影中的姓名也沒有杜撰,是案件真實犯人原名。
案件最終審判時間2012年。
真實事件的審判、並沒有如修一的意。
後藤良次最終判決20年有期徒刑。
三上静男(老師)最終判決無期徒刑。
((基本後藤是滿意了吧....
即使这部没有精彩推理,情节亦不跌宕起伏,但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故事的主线,主要是一名记者,去挖掘时隔很久的几桩案件。
契机是一封来自监狱死刑犯的告发信。
于是通过深刻的调查,最终理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
但是这部电影,绝不是仅仅想要重点叙述这些案件。
如果想要理解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那么还要从电影中几个关键的点去入手。
1、“老师” 的房地产公司盈利途径主要从被社会、家庭所嫌弃、遗弃的老人那里,骗取土地、以及保险赔偿金。
2、为何这个记者如此执着于这个案件。
这个电影并非是很狗血,去追求什么披露黑暗,占领职业操守制高点的电影。
3、为何花费笔墨在记者不和谐的家庭状态上。
4、为何去监狱探监,每次那房间的感觉,反而记者像是被关在监狱中的囚犯一样。
5、“老师”对记者说道:“最想让我死的人,也许并非是佐藤,而是你....”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贫穷与养老。
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老人的赡养。
而且,如果即使你不贫穷,那么如果你有同记者一样的遭遇--假如你有患有老年痴呆的父母。
那么你就会面对一个选择。
而这个选择,也许从道德上决定着我们的善恶。
也许也会让你像记者一样一直选择逃避。
所以,在记者心中,首先他是持有正确的道德观的。
他所遇到的这个案件,是恶。
他心中一只让他苦恼的,也是善恶--他的家庭岌岌可危,唯有将母亲送至养老院才可以挽回,但,这对他来说,是恶。
所以,他挖掘这个不被重视的过时的案件。
潜意识里,将这个案件投射到自己身上,他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的去否定逃避着的恶。
他想要杀死恶。
电影中,对他家庭的笔墨,就成为了另一条平行于案件真相的主线。
记者一直在逃避解决家里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的内心是渴望,去解决这份矛盾,然而内心并不想行恶(送养老院)。
就像记者一直,去挖掘这个真相(明明事件已经结束)。
以及,老师说那句话时,玻璃中映射的自己。
他一直在否定与逃避的就是这个“行恶的”自己。
他想要去扼杀或者消去这份恶。
老师则成为恶的化身,他最多被判为无期,却不会死亡。
因为,恶到底存不存在,有多少,实际上有时无迹可寻(证据不足)。
所以,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学会与恶共存,只需将恶关进内心的监狱中。
电影还是以记者将母亲送至养老院作为结尾。
山田孝之主演的又一黑暗作,虽然剧本是以真实案例为基础改编而成,片中能看到许多发散主题,但纪实手法穿插犯罪过程演绎,显得零散不自然,所以我认为整体效果欠佳。
日本电影对于“恶”的展开可谓情有独钟,例如这部《凶恶》涉及了作恶与制裁、法律与道德、家庭关系与养老制度等都是些偏沉重的问题,要拍得好确实挺高难度的。
在观影后,留下印象的就是山田君主演的藤井修一角色变化。
影片中显见的两大凶恶人物:须藤纯次,嗜血、强欲、狡诈,以残暴轻易夺取他人性命;木村孝雄,冷血、剥削、金钱至上,被称为把死亡换成金钱的炼金术师。
当以上行为都是人们共识的恶,那么有人会疑问?
藤井修一的行为该不该纳入“恶”的范畴?
首先,藤井修一是专事深挖和报道各种爆炸性内幕的杂志记者。
开场交代他在跟进一宗跟踪狂杀害风俗女的报道,本想以受害者角度唤起读者反思,因时效缺乏吸引焦点而不得不服从主编放弃跟进,一方面长期接触凶案真相的藤井略显颓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的正义与懦弱并存。
当他收到任务要前往拘留所与羁押在里面的死刑犯须藤会面,起初有点犹豫与抗拒。
面对一个血债累累的杀人犯,他不抱期望与同情,但对方却以三宗未对外界公布的命案引起他关注。
藤井冷静地盘问到须藤为何要曝光案件?
须藤表示不愿独自受惩罚,无法接受任由道貌岸然的策划者逍遥法外。
由此,藤井之所以接受,不是出于功利,更多在于判断木村此人之恶不比须藤低,他的正义之魂冉冉雄起。
然后,藤井一步步按照须藤提供的线索细心展开调查,影片在木村登场之前,凝聚了一种神秘气氛,当真相越来越逼近,观众们还可能压抑着猜测木村这个人认为到底有多恶?
那种扑朔迷离的铺垫处理得还算可以。
在各种证据相继得到印证,藤井心中的天平也渐渐向须藤倾斜,同时加深对木村的痛恨。
此时的藤井已逐渐陷入制裁的漩涡中,为何他要如此执着致恶人于死地,是对践踏道德底线的愤怒,也是对警察无能与法律无力的回馈;长期壮志未酬压抑的怨念,从黑暗中见到一丝曙光,难得真正意义上让媒体成为一把利器,掌握了这把利器之后他已心中观点确立了自己的正义尺度,有必须铲除社会毒瘤的觉悟。
他是在享受追查真相的快感?
还是享受警恶惩奸的正义感?
其实这只是一场关于“私刑”的裁决。
再是,冷漠、无情到底能不能称为一种“恶”?
木村视人命为金钱,是一种冷漠;藤井视家庭为负担,回家只顾工作,漠视妻子的重度压力,又侧面反映他对“把老年痴呆的母亲送入养老院是不孝”同样视为“恶行”。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家庭一方受伤害为止。
妻子哭着要离婚的诉苦:“我一直都自己骗自己坚持到现在,但我受不了,你不想把妈妈送到养老院,是因为不想有罪恶感?
只因这个原因就把我的人生毁了,你心里过得去吗?
”“死掉的人的灵魂关我什么事,你要照顾死去的人,还是关注还活着的人?
把你妈丢给我一个人,说什么漂亮的话,我是一个活着的人,我只想和你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到最后虽然藤井妥协了,但对家庭的伤害应该破镜难圆。
人的劣根性很难用“恶”这个词来概括,比喻冷漠无情;正如影片结尾镜头把藤井投影在羁押窗框内,被深深困着的人是过度追求理想,冷漠对待现实的藤井,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看透的。
令人窒息的压抑从头至尾充斥着整部影片,随着剧情的发展,沉闷不安的情绪并无法得到宣泄,影片不禁引人深思,凶恶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脱离凶恶?
影片的主线围绕报社记者对三件凶杀案的调查展开,最终通过记者的曝光,凶手被送上法院;支线情节则讲述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
主线剧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近距离的视角,观众直观的体验了凶手在图财害命时的残忍和贪婪,其中有大量对受害者虐待的镜头,更是对观众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
相应的,报社记者本人的家庭矛盾也随着主线剧情的深入逐渐激化。
有人认为主线与支线所讲述的是两种不同凶恶,但我并不认同。
主线中,所表现出的凶恶的本质,是对弱者的残害,以及自私的人性。
而支线中,男主角对妻子以及母亲所做出的冷暴力,其实也是一种残害,一种在精神上的残害。
当妻子哭坐在地上说“我受不了”、当看着母亲走进养老院的背影,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凶恶——对弱者痛苦的冷漠,以及对自私的妥协。
我不禁感叹导演高明的手法,将两个互不相关的剧情穿插在一起,让观众在痛恨巧取豪夺的恶行时,不由得陷入反思——我们自己难道就不凶恶吗?
冷漠发展到了极端,就是残忍,我们与罪犯之间,除了恶的程度不同,又还有什么区别?
报社领导对销量的追求远大于对受害者的同情、警察局对凶案的放任不管、老人家属面无表情的让罪犯多灌点酒。。。
影片真正让我们感到压抑的原因,除了暴力的镜头外,更多的是揭露了人性的冷漠。
而这种冷漠,这种不易被察觉的凶恶,不仅发生在影片中,更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影片中这些外在的凶恶与内在的凶恶不停地在折磨着主角,以至于他的脸上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哀伤和麻木。
这种凶恶让他的生活变得无比压抑,又无处发泄,他只能在片尾的法庭上向凶手宣泄愤怒,只能在片尾喝着啤酒反问自己是否是“记者?
”。
我们该如何脱离凶恶?
到了影片的结尾,导演借用凶手之言给出了他的观点,活着赎罪。
或许导演也认为,柔和的心才能能免去大过。
犯罪作为最佳娱乐材料作者:佐藤忠男编译:独孤求大衣警察活跃其中的犯罪题材如今已在电影、小说、尤其是电视剧中层出不穷,原因恐怕得归结于我们已经在无意识中将犯罪当成了娱乐生活的最好材料而乐在其中。
尽管现实中我们对犯罪抱着忌讳的态度,唯恐避之不及,不过当它一旦出现在虚构的娱乐作品中时,即便罪犯,也往往容易被写成具有值得同情之处的可怜人士,即便暴力,也散发着痛快的潇洒感。
白石和弥导演的《凶恶》是一部断然拒绝融入上述大流的异色作品。
犯罪也好暴力也罢,《凶恶》中的对二者处理直奔直奔可憎和不快而去,丝毫没有暧昧。
所以无法把它归结到供人享乐的电影类别中。
但此片同时又是有趣的,它的有趣在于触及到了真实深处的一面,在这一点上,《凶恶》可谓一部杰作。
这种与真实同在的趣味首先体现在它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日,《新潮45》杂志社的编辑宫本太一收到了一封从监狱服刑犯人那里寄来的信件。
犯人在信中控诉道:“我虽因杀人罪被判了死刑,但绝不能容许那个指使我去杀人的男人逍遥法外,幸福度日。
”接着这名犯人详细叙述了神秘男如何制定好一个个杀人计划让自己去执行的种种情况,并希望宫本将此事调查清楚后发表在杂志上。
宫本去见了这名犯人后,为了证明后者的话是否属实,展开了一场跨越相当长时期的绵密调查,将警察没有识破的几起杀人事件告知警察,同时发表在杂志上,轰动一时。
警察根据宫本的调查展开行动逮捕了一名被称为“老师”的男人,以“老师”所牵涉的一部分案件为证据立案,最终判处了这名男子无期徒刑。
此事的经过在《新潮45》编辑部篇《凶恶——一个死刑犯的告发》(新潮文库刊)中有详细描述。
这本书首先使人震惊于现实生活中竟然真能如此简单地瞒天过海,在警察不知觉的前提下展开连环杀人事件,而两个主要犯案者的杀人方式又再次令人咋舌,与我们见惯不怪的电影和电视剧全然不同。
添加何物,为何添加电影《凶恶》的有趣自然有一部分来自于它忠实地将原著中的纪实性电影化了。
但假如完全忠实原著,难免只能留下空洞与绝望。
为了越过这道坎,影片赋予了记者的行动以新的意义。
添加了什么,为什么要添加,让我们试着比较一下:对于告发者和“老师”,电影和原著都将他们描写成了恶徒,丝毫没有可怜或者酷的成分。
尤其在电影中,皮埃尔泷饰演的死刑犯告发者和利利弗兰克饰演的“老师”具象化了二者的那种令人憎恶,没有同情余地的烦腻。
我们有时候虽然会情不自禁地对电影中的恶党进行喝彩,但一想到他们在现实中也许真是这样的人,就变得忧虑不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被他们所残害的受害者都是些无知者和失去判断力的老弱妇孺,只不过拥有部分土地房屋等财产,就被两个恶人所欺,直至杀害。
观众心里会觉得这个世界多么黑暗。
对如此黑暗的现实进行描写的作品还能成为娱乐商品吗?
只有一条道路,强调受告发者委托,不惜暴露身份,对“老师”不为人知的杀人案件展开调查的原著作者的英雄性。
影片的剧本由高桥泉与白石和弥导演共同创作,他们将这个纪实文学记者逼上了束手无策的境地,肩负告发真实恶人的正义感坚持调查,无暇顾及家庭而走到离婚的边缘,在杂志社里还必须用正义的主张去说服因证据不足而动摇调查立场的上司。
这些将记者英雄化并使他走上与杀人犯做最后对决之路的情节都是改编阶段的创作。
原著作者因为觉得这次调查是记者领域的大功劳,所以不太好意思强调个中辛苦滋味。
改编者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扔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记者像被杀人犯们魅惑了一般卷入调查之中。
当调查成了一个挖掘恶之无底洞的过程时,记者或许已经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改编者们以这种追问作为构建戏剧性的最终设定,将一篇残酷犯罪的纪实报道提升到拷问人的业的深度这一层面。
而这,也是丢给我们这些没有休止地观看影视剧中犯罪题材的观众们的一个拷问吧。
原载于《电影世界》2014第一期
原本以为会在人性的讨论上走得更远,结果只停留在了最表面。化用了很多其他电影的桥段,算是一部很好的致敬作品。导演的节奏把控力很强。
由于是真实故事改编,是看的原因之一。 演员对角色的很到位。特别那个老师BOSS,他们的杀人手法已经比得上电影桥段了,甚是残暴。 由于报社员工的一个无意起源,最终令到傻逼BOSS入狱了,证明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体现了人间大舞台的一个闹剧。
不喜欢这种叙事手法,中间拉的太长了,偶尔会有些冲击性画面,也只是调味下,满清十大酷刑吗??山田貌似不是很主角啊。
居然分这么低我操…怒打5分!这个片子如果去掉一些(其实也不算太多)抒情的无厘头镜头,就完美了。三个层次,矛盾递进,拷问善恶,都做得无比牛逼。尤其是前几分的暴力,与正片的“仁义”,以及最后妻子、记者内心恶的点题,最后一个景深镜头,框与内心的恶,碉堡!确实强过如父如子没话说
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平淡习以为常,没有过激反抗的受害者反而更让人觉得心酸。到底是让那些有沉重罪行的人活着赎罪还是去死,以前我觉得他们应该去死,现在也依然这样觉得,剥夺别人生命的人,那他的生命也应该被终结~官网http://www.kyouaku.com/
最后一幕真是神,杀意直指观众。皮埃尔泷真是鬼神辟易,莉莉弗兰克也是老变态
近来看过山田孝之出现的电影,主角也好,配角也好,他都是胡子拉碴远离偶像派那张干净小脸蛋儿的路线很远了。以杀人行凶而取乐,心理上太无法接受,所以看片过程非常不适。最后母亲还是被送去养老院,本质上讲此片中皆恶人。
中间记者一度缺席或许可以理解为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已然就在现场。到了后期关于老人养老以及家人负担等问题联系记者本身又是那么的模棱两可暧昧不清黑白混淆。或者后者才是导演想说的东西。参考《楢山节考》的那个悖论。
戊戌12。 拍的一般,主要是配角都表演的一般,杀人魔没有杀人魔的恶,妻子没有妻子的难,都一般。不过摄影师很偏爱山田,给的几个镜头,侧脸、正脸都很好看
导演能把剧本拍成这样…也是有功力的…不过是摆烂的功力…神马基霸玩意儿…还要拍两个小时多…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大晚上的看了个致郁片……
题材当然是很好,社会意义,人性恶挖也够深,但显然表层做的不够,中间一大段不作为闪回的情景重现和一头一尾脱节,让记者的调查和事件本身的关系没有很近,他们只是各自进行而已。整体来讲也拖沓了些,长镜头是比较多的。
不可复制的犯罪片典范,主演泷正则曾是真正的注射吸毒者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本片全球首映。从牌面上来看有点《冰冷热带鱼》的意思,但手法差太远了。
三次元原型的社会意义大于作品质量。
心理描写差了点,不过被那句“你不配感受活着”戳中,大概我也觉得残酷虐杀别人的人不配活着,不配感觉生的喜悦。可惜虐杀了五六个人的加害者居然还是受着日本法律的保护……电影抹黑记者的正义感不能忍好吗= =
人性的凶恶 无处不在
讲一群变态杀人犯的故事,很没有意思
结尾还算有点道道
总之不喜欢这部电影。